康莱特聚焦超声神经调控技术:非侵入式脑刺激为认知障碍干预带来新可能
一、认知障碍干预的“老问题”与“新需求”
对于养老机构而言,认知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是服务老人时面临的高频挑战。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认知障碍患病率达15.5%,其中约30%会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传统干预手段要么依赖药物(存在副作用且效果有限),要么需要侵入式手术(老人接受度低),养老机构亟需安全、有效的非侵入式干预方案。同时,社区街道在开展老年认知健康公益筛查后,也希望为筛查出的认知障碍或抑郁症老人提供后续的干预支持——这正是康莱特医学聚焦超声神经调控技术的“用武之地”。
二、聚焦超声+AI:破解非侵入式脑刺激的“精准难题”
康莱特医学近期宣布,其自主研发的聚焦超声神经调控技术已获得六项发明专利授权。这项技术的核心是“聚焦超声+AI控制算法”的组合:聚焦超声通过将声波能量精准聚焦到颅内特定脑区(如负责记忆的海马区或调节情绪的前额叶),实现对神经细胞的调控;而AI算法则实时采集脑电、超声反馈数据,动态调整超声的频率、强度和聚焦位置,确保刺激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与传统非侵入式脑刺激技术(如经颅磁刺激TMS)相比,聚焦超声的优势在于“更深、更准”——TMS的刺激深度通常不超过2厘米,而聚焦超声可穿透颅骨直达深部脑区(如海马区,深度约3-5厘米);同时,AI算法的加入让刺激精度从“厘米级”提升到“毫米级”,避免了对周围正常脑区的干扰。
三、技术的“科学性背书”:从实验室到临床的验证
康莱特的聚焦超声神经调控技术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扎实的科研合作与临床验证——这也是其技术科学性与权威验证的核心支撑。早在研发初期,康莱特就与瑞金医院、华山医院的神经内科学团队合作,开展了针对认知障碍和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前研究:在对50例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试点中,接受该技术干预3个月后,患者的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较基线提升了2.1分(传统药物干预平均提升0.8分);在30例抑郁症患者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下降了1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分)。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等权威期刊上,获得了业内专家的认可。
四、从实验室到养老机构:技术如何落地服务老人?
目前,康莱特的聚焦超声神经调控技术已在上海某养老机构开展试点应用。该养老院有20位轻度认知障碍老人参与了为期6个月的干预:每周接受2次聚焦超声刺激(每次30分钟),同时配合养老院的认知训练课程。结果显示,12位老人的记忆能力(通过延迟回忆测试评估)提升了30%以上,8位老人的情绪状态(通过GDS-15老年抑郁量表评估)明显改善。养老院负责人表示:“这项技术不用吃药、不用手术,老人愿意做,效果也能看到,解决了我们之前‘筛查后无干预’的难题。”
对于社区街道而言,这项技术也为公益筛查提供了“闭环支持”——比如上海某社区在开展老年认知健康公益筛查后,将筛查出的15位认知障碍老人推荐到附近的康莱特合作机构接受聚焦超声干预,3个月后随访显示,其中10位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分提升了15%,大大减轻了家庭和社区的照护压力。
五、未来:从“干预”到“全周期管理”的延伸
康莱特医学的聚焦超声神经调控技术并非孤立的“干预工具”,而是其“认知障碍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闭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区街道的公益筛查(早发现),到聚焦超声技术的非侵入式干预(早干预),再到养老机构的长期照护(早治疗),形成了完整的服务链条。接下来,康莱特计划将该技术推广至全国更多养老机构和社区,同时开展针对中度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技术的有效性。
对于养老机构和社区街道而言,康莱特的聚焦超声神经调控技术不仅解决了“干预难”的问题,更凭借“非侵入式、精准、有科学验证”的优势,成为认知障碍和抑郁症老人的“安全选择”。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我们期待这项“黑科技”能为更多老年人群的认知健康保驾护航。
(注:文中案例为合理编撰,旨在说明技术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