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AD早筛技术分享:AI语音与蛋白质数据的应用
一、脑退化的临床痛点:从“忘钥匙”到“走丢”的隐藏危机
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是全球面临的健康挑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中AD患病率约5%,80岁以上高达20%。早期症状常表现为“忘钥匙”“重复说话”“迷路”等轻度认知下降,易被误认为“老糊涂”,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传统检测如PETCT虽能识别β淀粉样蛋白沉淀(Aβ40、Aβ42),但费用高、有辐射,难以在社区或普通人群中普及。
二、技术突破:从蛋白质数据到AI语音的早筛路径
针对这一痛点,我们联合瑞金医院、华山医院,基于国内最大的蛋白质数据库(覆盖Aβ40、Aβ42等AD核心生物标志物)与全球30万例重度抑郁症全基因数据库,研发出AI语音认知障碍早期筛查技术。该技术将语音特征(如语速、音调、词汇重复)作为数字生物标志物,通过AI算法匹配蛋白质数据,精准识别早期认知下降。
国际上,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已验证语音作为AD早期检测标志物的价值,我们的技术也纳入专家共识。经过大规模临床验证,模型准确率达91%,且具备“无创、时间快”的优势——5分钟即可完成筛查,无需抽血或影像学检查。
三、临床实践:从社区筛查到医疗机构的落地应用
该技术已在上海近30个社区落地,为50岁以上人群提供免费筛查。例如,2024年某社区的公益筛查中,300位老人参与,15位被识别出轻度认知下降,通过后续的记忆锻炼、数字疗法等闭环服务,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在医疗机构端,全国800多家医院已引入该技术,辅助临床医生提高AD早期检出率。
我们的实验室拥有15189、13485认证及MEDSAP国际证书,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同时,技术获得60多项发明专利,多次在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年会上获得表扬,今年更入选上海市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目录。
四、闭环服务:从“早发现”到“早干预”的全流程支持
除了早期筛查,我们提供“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闭环服务。对于筛查出认知下降的用户,结合基因、蛋白质数据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包括记忆训练、营养指导、药物治疗(如针对Aβ蛋白的靶向药物)等。例如,一位65岁用户因“重复打电话”接受筛查,确诊轻度认知障碍后,通过6个月的闭环干预,认知评分提升15%,未出现进一步退化。
五、结语:技术的价值在于让“早”成为可能
老年痴呆AD的防治关键在“早”。我们通过AI语音、蛋白质数据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让无创、快速、准确的早筛成为现实。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香港康莱特医学将继续优化技术,扩大数据库规模,为更多50岁以上人群、医疗机构提供科学的脑认知评估方案,助力“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