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852
篇与
互联网
相关的结果
- 第 19 页
-
又到双十一, 阿里抖音拼讲电商新故事 文 | 象先志今年双十一开始的比去年还要早,但风格变化却不小。从九月的中旬,各家已经积极开始发布自身的双十一策略,拉动用户关注。但今年,数据已经不是唯一看点了,企业和企业的博弈,似乎变成了电商领导人之间策略的比拼。数字不再重要,如何布局才是看点。淘天和抖音电商都在这个关键节点讲出了新故事,其他电商巨头需要如何应对呢?淘天出海,蒋凡大考? 作为双十一的缔造者,除了第一年,第二重要的可能就是 2025 年。今年的阿里有两点不同:“那个男人”的回归和蒋凡的一次大考。据「象先志」此前报道,自今年六月份,阿里将近场、酒旅等电商服务业务汇入淘宝天猫、1688、闲鱼等在内的中国电商事业群,作为电商掌舵人的蒋凡管辖范畴继续扩大。而这次的双十一,阿里又将主战场触及到了海外板块。今年的双十一的“版本迭代”,淘天把主战场延伸到海外。淘宝出海投入 10 亿元补贴,在 16 个国家和地区上线 " 一元购 "。让新用户以极低门槛完成第一单,在香港、澳门试点 "0 门槛包邮 ",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则发放大额运费券。淘宝出海还在 12 个主要市场推出 " 包邮 + 包退 " 组合,进一步降低消费者的下单顾虑。这样的操作率先打响了双十一出海的第一枪,也是塑造海外用户认知的关键一步。淘天希望打造一个全新的叙事逻辑:在商家端,即强化战线自身生态优势,多板块联合作战,减少平台商家出海难度,促进国内有出海需求的商户转移,从源头抢夺出海市场。另外,在用户端,也通过泛华人圈的海外市场影响力打造属于双十一的思想钢印,让双十一不再是只有国人关注的消费时间段。所以此次双十一,是阿里将双十一赋予了更高一层的含义:让双十一成为世界的双十一,虽然这个目标现在看来还有些过于宏大。看似是一次出海和阿里内部对于供给端的一次改革,但实则考验的是内部的协调能力。以淘天为商户端核心,对接速卖通和国际站的前端资源,这明显已经涉及了阿里两个板块:中国电商集团和数字商业集团。如果说阿里这次的目标是拓展海外市场,不如说是国内的商户选择。毕竟在双十一这个时间节点,国内的消费增长早已不再突出,为商户提供更多售卖的选择,让商户把注意力放在阿里身上,或许才是蒋凡统筹这两个重要板块的终极目的。当然,蒋凡这一仗必须打得漂亮,才对得起外界对于他的期待。抖音电商独立,挑战猫狗拼 同样在这次不甘于平庸的还有字节,有趣的是,如果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字节是这次双十一最先出手的玩家。据报道,字节跳动于 9 月 1 日将包括 KA (大客户)直客等擅长电商效果广告的销售、行业运营团队划归至抖音电商部门。几轮调整之后,抖音电商拥有了更独立的组织、更大的职权范围。如今 GMV 和电商广告收入作为一个整体被统一考量,理论上可以提高使用抖音流量的效率,也能提升商家体验。如今,单纯从 GMV 上说,国内电商已经形成了淘天、拼多多和抖音电商的三强格局。而拼多多和抖音电商都是以追赶姿态后来者居上,再加之抖音本身的流量地位,抖音电商想要进一步争取更好的位置,也是昭然若揭的。所以从明面上看,抖音电商的这波操作,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在“做数据”,想让自己的排名再往上冲一冲。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抖音电商作为行业内的后来者,在双十一这个时间点,去和传统巨头们卷出海、线下这样的其他场景确实不明智,让货架电商迎头追上才是抖音现阶段的最大问题。保持货架电商的高增长,带动整个板块的基本面继续巩固,才是抖音电商现阶段需要考虑的议题。数据显示,2024年抖音商城GMV占比已突破43%,搜索场景贡献14%,用户开始习惯在抖音商城主动搜索商品并复购。在原有兴趣电商模式增速逐渐放缓的情况下,通过搜索和货架模式增加自身营收的模式,现阶段看来是抖音寻找的下一个增长点。所以其实值得期待的是,抖音是否能够通过不投入更多外部资源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策略调整以及用户习惯逐步迁移,释放出抖音更多的潜力,让自己的营收做的更大。或许独立后的抖音电商,在今年能给行业带来一些惊喜。动摇淘天、京东们的基本盘,也许是抖音电商今年的目的。即时零售的零和博弈 今年电商大战的另一个看点,是线下的战场是否会继续迸发火花。但就目前看来,线下战场的烈度似乎已经被透支了。各家似乎正在完善自己的线下布局,而并非从根本上调整线下策略。节前,美团闪购发布新的“品牌官旗闪电仓”项目,邀请品牌商家入驻,提供“30分钟送达、24小时营业”的服务。据悉,该项目采取全托管和半托管模式,目前已在北上广深及成都、长沙等城市开仓,重点面向3C数码家电、美妆个护、运动户外、服饰鞋包、母婴用品、宠物用品及日用百货等七大品类招商。而京东也在继续布局即时零售业务,京东七鲜1+N模式正在加速布局。据报道,按照目前的推进速度,预计到今年年底,北京的京东七鲜中心店及卫星小店总数将突破100家。从美团和京东的布局来看,双十一似乎并不是即时零售的主要战场,而是 618 的后续。而不同于线上电商的大家都在开辟全新路线,线下生态似乎更像是京东、美团、淘天、高德们的零和博弈,通过投入大量资源继续让自有品牌的业务扩大化。但对比之前的竞争热度,美团和京东的线下业务,却很难成为这次人们关注的重点。而他们的目的,也不过更多的是通过线下生态去反哺自己的线上业务。让电商行业正向发展,需要的是摒弃原有的唯数据至上理念,减少用户的“计算成本”,让商户可以实打实挣钱,拓展全新市场和稳固自身基本盘等战略目的已经逐步走到台前,也只有这样方能让行业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
数据治理④个人信息匿名化需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促进数据合规流通 作为平衡数据价值与主体权益的重要一环,个人信息匿名化通过技术措施有效削弱和去除信息与特定主体的关联性,一方面能有助于充分发挥信息效用,以非个人信息的形式最大化数据利用效率,在大数据与技术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也能恰当地控制信息风险,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与价值。 所谓“匿名化”,根据中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网络安全法》相关条文,其基本概念为“个人信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自然人且不能复原的过程”。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规,个人信息经匿名化处理后所得的信息不属于个人信息。对于经过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流通与出境,企业无需承担额外的合规义务。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企业在处理和利用匿名化信息时,不再需要为满足个人信息保护的合规要求而承担高昂的成本。然而,中国在信息匿名化问题上仍面临诸多问题。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信息匿名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数据匿名化水平、促进数据合规利用提供参考。一、中国信息匿名化面临的主要问题1.信息再识别风险高,匿名化无法完全实现。个人信息匿名化要求,匿名化后的个人信息应当满足“无法识别”、“无法复原”的标准。然而,从技术角度说,并不存在绝对“无法复原”的数据,任何匿名数据都可能会被“去匿名化”,即重新识别到个人信息主体。中国《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指出,匿名化处理后的数据集(或在与其他数据集汇聚后)具有重新识别出个人信息主体的风险。欧盟第29条数据保护工作组在《第05/2014号意见书》中也提及,“现有的各项匿名化技术都无法彻底消除处理后的信息所残留的再识别风险”。随着数据挖掘技术不断发展,个人信息收集行为日益增加,重识别攻击也将变得更加容易,数据匿名化面临不断增加的风险。在国际上就曾出现过不少匿名化失败案例。例如,美国在线公司(AOL)曾公布65万用户的三个月搜索记录,并进行了匿名化处理,以推动搜索技术的研究。然而,《纽约时报》成功将部分数据去匿名化,并公开了其中一位用户的真实身份。这起隐私泄漏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美国在线公司因为此事件在北加州地方法院被起诉。2.匿名化标准执行模糊,企业合规难度大。由于绝对的匿名化在技术上难以实现,而相对匿名化的界限又不明晰,目前匿名化标准的执行具有一定主观性和模糊性,给企业带来了较高的合规难度。尤其是在涉及数据出境的案例中,企业常面临复杂的合规挑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时,也因为匿名化标准不明确,导致数据出境审批流程繁琐,增加了运营难度和合规成本。二、信息匿名化面临问题的原因1.匿名化技术目的中本身蕴含再识别的可能性。匿名化处理的技术原理在于删除、替换或加密个人信息中的直接标识符和间接标识符。然而,个人信息的利用价值与其识别性密切相关,假如将数据处理得过于“干净”,便会导致企业数据的商业效用丧失,企业匿名化处理的商业目的无法达成。因此,为了满足匿名信息的实用性,匿名化处理过程中必然会保留一些识别因子,使匿名化处理的再识别的可能性无法被避免。2.技术发展对数据去匿名化的威胁增大。首先,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变得越来越先进和高效,使得通过各种手段重新识别匿名化数据主体变得更加容易。尤其是机器学习算法的进步和计算能力的提升,使得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成为可能。同时,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辅助数据来源显著增加。第三方可以利用多种公开或非公开的数据源进行交叉分析,从而提高去匿名化的成功率。例如,通过社交媒体数据、公共数据库、商业数据等多种渠道,重构个人身份信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此外,去匿名化攻击手段也日益多样化,包括基于统计学方法、模式识别、关联规则挖掘等多种技术手段。这些技术能够挖掘数据中的隐藏模式和关联,从而重新识别出匿名化数据中的个人信息主体。3.第三方处理者对数据匿名化效果的挑战。一方面,当第三方拥有对技术和数据库的较高掌握程度,以及对数据进行再识别的商业或政治动机时,容易大大增加匿名化风险。部分职业第三方处理者往往掌握更为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能够通过“人肉搜索”或行业调查轻松完成再识别行为。相比私人处理者通常只能依赖互联网、政府或公益机构的公开信息,职业第三方处理者还可以利用商业数据库中的额外数据资源完成再识别,对数据匿名化产生巨大的威胁。此外,出于政治或商业目的进行身份信息挖掘,也容易带来巨大的危害。例如,公司可能利用不当收集的用户个人数据,为大选参选人提供数据采集、分析和战略传播。另一方面,信息处理者收集的个人信息不仅用于企业自身经营,还可能出售或者共享给第三方,甚至作为商品打包销售以赚取更多经济利益。4.监管机构缺乏对行业了解,匿名化标准不符合实际情况。当前,监管部门在制定匿名化标准时往往缺乏对具体行业的深入了解,导致所制定的标准难以符合实际操作需求。由于各行业的数据类型和处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通用的匿名化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显得过于笼统或不切实际。监管部门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数据处理场景中的技术细节和操作复杂性,使得企业在实践中难以有效遵循这些标准。三、信息匿名化问题的相应对策1.完善制度建设,控制匿名化风险。一是建议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匿名化机制应兼顾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与促进数据高效利用。绝对匿名化难以实现,因此,应侧重“相对匿名化”,即在特定范围和条件下原始信息不可见。在此基础上,建议针对区分不同等级的匿名化信息,采取不同程度的资源倾斜和政策保护。根据匿名化信息的体量、内容敏感性和重要性、被再次传播的可能性等指标,将匿名化分析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例如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等级。对于高风险匿名化信息,建议采取更为严格和保护性的措施,例如增强数据安全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等;对于中低风险匿名化信息,则可以相应降低合规要求和管理成本,以促进数据的合规流通和利用。二是应进一步推广第三方风险评估,落实配套保护措施。2021年,上海市市场监督局发布并实施了上海市地方标准《数据去标识化共享指南》,主张通过可信的第三方平台(例如数据交易中心),在数据共享的过程中实施配套控制与保护措施,促进数据合规流通。我们建议各地推广这一地方性法规,加强第三方风险评估的应用。具体措施方面,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注册和认证制度,确保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专业性和公正性。其次,鼓励数据处理者在数据共享过程中选择合格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合规性审核,以确保个人信息安全不受侵犯,有效防范数据泄露和滥用风险。最后,推动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制定更为具体和可操作的技术标准和实施指南,并加强对第三方平台的监管,确保其在数据共享过程中严格执行安全控制和保护措施,维护数据主体的合法权益。2.监管机构提升自身职能。监管机构应增进与企业相关部门交流沟通,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合规挑战。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企业在数据管理和隐私保护方面的实际操作情况,从而制定更为精准和有效的监管措施。此外,监管机构应该建立更专业的技术团队和法律团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企业的实际操作情况。3.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知情同意机制。一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与安全防控。目前中国《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了控制个人信息企业的责任担当、记录管理、安全评估、人员培训管理、安全审计等内部机制的组织性标准。在现有制度基础上,企业应根据自身行业情况,进一步细化内部管理制度,确保经手的个人信息不向未经核查的第三方透露。二是完善知情同意,分散风险。企业应与用户之间建立更加明确和有效的知情同意机制。告知用户信息可能面临去匿名化的风险。知情同意的行为反映了个人信息主体对去匿名化风险的主观预期,有助于降低企业达到有效匿名化标准的难度。此外,企业应对用户进行相关教育,增强用户对个人信息处理过程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定期进行满意度调研,收集用户对数据处理措施的反馈意见,以改进和优化匿名化处理的实施方式。(本文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数据跨境流动、个人信息保护与数字韧性建设》课题系列成果。报告主编:江天骄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旭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上海数据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报告行业导师:陈文昊系植德律师事务所数据合规业务合伙人、合规部负责人,报告组成员:金子韫、吴致远、邢嘉耀、姚媛、马怡宁、陈梓培、郎瑾怡、张桐语均来自复旦大学)来源:姚媛 -
周鸿祎:掌握AI技术 能让人类“智商”达到230 快科技10月4日消息,今天,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谈及人工智能发展时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掌握AI技术,能让人类"智商"达到230。周鸿祎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刚出现时,其智商可能只有六七十,而如今像ChatGPT、谷歌的Gimini等大模型的智商已达到130,这已经超过了一般人的智商水平。但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相反,人类可以通过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自身能力的大幅提升。 他指出,人工智能进入了智能2.0时代,人类的智商不应仅仅局限于大脑本身的智商,还应包括对AI技术的掌控能力。例如,将个人大脑的智商与所掌控的AI大模型的智商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人机协同,就有可能使人类的综合智商达到230。周鸿祎强调,在智能2.0时代,AI技术就像一个强大的助手,能够帮助人类完成许多复杂的任务。比如,AI可以帮助人们汇总资料、生成报告、进行编程、制作页面、开展行业分析和市场深度分析等。人们可以利用AI来解锁自己原本不具备的技能,从而成为智能2.0的新兴人类。同时,周鸿祎也提醒人们,智能2.0时代将会淘汰那些不懂AI、不会用AI甚至瞧不起AI的人。只有积极拥抱AI技术,熟练掌握并运用AI,让AI为自己工作,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据优势,成为"超级个体"。 -
邀请码也难挡AI短视频热,Sora登顶苹果美区App Store免费应用榜 IT之家 10 月 4 日消息,据美国 CNBC 3 日报道,OpenAI 已经在苹果 App Store 免费应用排行榜前三名中占据两个席位,新推出的视频生成应用 Sora 更是直接登顶。OpenAI 于当地时间周二上线 Sora,用户可以生成短视频式的 AI 内容,还能对其他用户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并分享到公共动态。Sora 目前仅限 iOS 设备使用,并实行邀请码制度。即便存在这些限制,Sora 仍在美国冲到 App Store 榜首,超越了谷歌的 Gemini 和 OpenAI 的 ChatGPT。 OpenAI Sora 负责人 Bill Peebles 在 X 上表示:“人类的集体创造力令人震撼。团队正在快速改进并积极听取反馈。”Sora 使用 OpenAI 最新的视频与音频生成模型 Sora 2。OpenAI 在博客中称,这一模型能够高度逼真地生成画面和声音。IT之家注:OpenAI 的首个视频与音频生成模型 Sora 于 2024 年 2 月推出。OpenAI 强调已针对 Sora 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采取措施,例如让用户明确控制自己肖像的使用方式。但一些早期上传的视频仍引发争议,其中包括一段将 OpenAI CEO 奥尔特曼描绘成商店行窃的内容,并激起了关于工具用途、潜在风险和合法性的讨论。奥尔特曼在 X 上说:“人们很容易想象 AI 视频生成走向失控,最终让我们陷入一个由强化学习优化的垃圾信息流。团队一直在谨慎思考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并提出了不少值得期待的解决方案。” -
AI热潮酝酿年内前五大交易,贝莱德接近400亿美元收购数据中心公司 持续升温的AI投资热潮正在酝酿今年名列前茅的重磅交易:贝莱德据称接近敲定收购一家提供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公司。美东时间10月3日周五,媒体获悉,贝莱德旗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GIP)正在就收购数据中心公司Aligned Data Centers进行深入谈判,交易对Aligned的估值约为400亿美元。媒体称,GIP和Aligned可能未来几天内宣布交易协议。阿联酋主权财富基金Mubadala旗下的AI投资公司MGX将作为独立投资方,参与这笔交易。若消息属实,据媒体估算,贝莱德此次收购的交易规模可以位列今年全球前五。这项收购瞄准了AI支出热潮的主要受益者,反映出投资者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的热捧。本周刚传出消息称,OpenAI在员工出售股份的交易实现了5000亿美元的估值,超越马斯克旗下SpaceX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来,投资者纷纷涌入AI领域寻求投资机会,推高了整个行业的估值。从AI芯片龙头英伟达到AI模型明星OpenAI和Anthropic,再到各类相关设备供应商,整个AI产业链都吸引了大量资本注入。不过,一些市场观察人士担心,在AI服务尚未真正普及并产生足够收入之前,当前的估值水平可能有泡沫的风险。数据中心巨头成收购目标总部位于德州Plano的Aligned Data Centers在美国和南美地区运营,管理着50个园区和78个数据中心,涵盖在建和未来开发项目。该公司由麦格理所有,今年1月获得了包括麦格理资产管理基金在内的投资者超过120亿美元的股权和债务承诺。周五媒体称,知情人士表示,GIP尚未就收购Aligned Data Centers达成最终协议,部分细节可能发生变化,谈判也可能无果而终。贝莱德、Aligned及其母公司麦格理资管公司、Mubadala均未对上述消息置评。除了Aligned,GIP还在关注其他大型收购机会,包括可能收购电力公司AES Corp.,预期该行业将受益于运行AI应用设施激增的电力需求。含债务在内,AES的企业价值约380亿美元。AI独角兽估值飙升OpenAI最新完成的股份出售交易体现了AI独角兽在这波投资热潮中的惊人涨幅。本周四媒体获悉,OpenAI的前员工和目前员工向包括Thrive Capital、软银、Dragoneer Investment Group、阿布扎比MGX和T. Rowe Price在内的投资者出售了约66亿美元股票。交易对OpenAI的估值达到5000亿美元。这意味着,才过两个月,OpenAI的估值就增长了三分之二。因为据8月初的报道,OpenAI完成了新一轮83亿美元的融资,公司估值由此达到3000亿美元。OpenAI的估值迅速飙升凸显了围绕AI技术领军企业的投资狂热。虽然尚未盈利,但OpenAI正通过与甲骨文和SK海力士等公司签署大型合作协议,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本周三,韩国“存储双雄”三星和SK海力士各自宣布与OpenAI达成供应芯片协议,给金融市场的AI热潮又添一把火。两家公司股价周四分别收涨3.5%和9.9%。MGX的发言人周四表示:"我们很高兴成为OpenAI的核心合作伙伴,并继续在多轮融资中作为重要投资者建立牢固关系。"重大AI投资交易频现近期AI领域重大投资交易不断涌现。约一个月前,Meta获得290亿美元融资,用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数据中心。英伟达9月22日宣布,将向OpenAI投资多达1000亿美元,帮助其进行配备英伟达芯片的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两天后,甲骨文为OpenAI建设基础设施发行了180亿美元债券,创今年美国投资级债券的第二大发行规模。媒体8月的报道还称,MGX正寻求为其AI基础设施项目筹集多达250亿美元。贝莱德去年以约125亿美元收购了GIP。本周五的收购交易传出后,贝莱德股价小幅上涨,两连涨。截至本周四收盘,股价今年内累涨约13.2%,市值约1890亿美元。媒体以400亿美元的交易规模估算,GIP收购Aligned的交易将跻身今年全球最大的五笔交易之列。GIP已与KKR共同拥有位于达拉斯的数据中心公司CyrusOne,两家公司在2021年以约150亿美元估值将CyrusOne私有化。 -
Sora人气高 上线第四天拿下苹果美国App头名 虽然只是受邀请用户才能使用且只在两个国家上线的“限量版”,但OpenAI本周推出的AI视频生成应用——Sora已展现高人气。美东时间10月3日周五,Sora在上线第四日登顶苹果美国应用商店App Store的免费应用榜首,超越谷歌的Gemini和OpenAI的主打App ChatGPT,展现出消费者对AI视频工具的强劲需求。Sora于本周二正式登陆苹果App Store,用户可通过该App生成短视频、重新编辑其他用户创作的视频并发布到共享动态中。该App目前仅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开放,用户需要邀请码才能使用。提供App数据和分析的机构Appfigures统计,Sora首日的下载量为5.6万次,次日下载量更多,前两天总安装量达16.4万次。 Sora App快速攀升的下载量和排名表明,AI视频生成正成为消费级应用的新热点。Sora的负责人Bill Peebles周五在社交媒体发文称:"看到人类集体创造力的表现令人震撼,团队正在快速迭代并听取反馈。"不过,Sora App上出现的一些引起争议的内容,包括描绘OpenAI CEO Sam Altman购物的视频。这让外界怀疑其实用性和合法性。Sora下载表现超越多数AI应用根据Appfigures的对比分析,Sora的首日下载表现在主要AI应用中位居中游。ChatGPT和Gemini的iOS应用首日下载量分别达到8.1万和8万次,表现更为强劲。Sora与xAI的Grok并列,首日下载量均为5.6万次。相比之下,Anthropic的Claude和微软Copilot的表现较为逊色,首日下载量分别为2.1万次和7000次。在应用排名方面,ChatGPT在上线第二天即达到第一名,Sora在上线次日排名第三,同样是上线第二日,Grok排名第四,Gemini排名第六,Copilot为第十九名,Claude排第七十八。考虑到Sora目前仍采用邀请制,仅限iOS设备使用,且仅面向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其实际市场潜力可能更大。如果向所有用户开放,该应用的下载量可能会显著提升。技术升级与安全考量Sora搭载OpenAI最新的视频和音频生成模型Sora 2。OpenAI的博客介绍,该模型能够创建"高度真实"的场景和声音。这是OpenAI在2024年2月首次发布Sora模型后的技术升级。针对潜在的安全担忧,OpenAI表示已采取相应措施,包括让用户明确控制其肖像在平台上的使用方式。不过,应用上出现的一些初始视频内容已引发争议。Altman在周二的社交媒体发文中承认了相关挑战。他写道:“很容易想象到AI视频生成的退化情况,最终让我们都被吸入经过算法优化的垃圾信息流中。团队已投入大量精力和心血,试图打造一款令人愉悦且不会落入这种陷阱的产品,并提出了一些有前景的想法。”市场前景与竞争格局Sora的成功表明消费者对AI视频工具存在强烈需求,特别是在社交网络化体验方面。到本周五,在苹果App Store的免费应用排行榜中,OpenAI占据前三名中的两席,凸显其在消费级AI应用领域的领导地位。Sora App的快速成功也反映出,AI视频生成技术正从专业工具向消费级应用转变的趋势。虽然面临安全和内容质量方面的挑战,但Sora的市场表现为AI视频App的商业化前景提供了积极信号。 -
OpenAI再造爆款 Sora问鼎苹果热门App榜单 财联社10月3日讯(编辑 赵昊)当地时间周五(10月3日),OpenAI周二推出的视频社交应用Sora登顶苹果美国“热门免费应用”(Top Free Apps)榜单。值得一提的是,该榜单的前三名分别为Sora、谷歌Gemini和ChatGPT——OpenAI的产品占了两席。与此同时,Sora也是苹果美国App Store中“摄影与录像”类别的第一名。 Sora发布应用当天财联社做了跟踪报道。据了解,这款App仅在苹果iOS设备上开放,且采取邀请制,下载App用户必须凭借他人给予的邀请码才能使用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当新用户在他人邀请码下注册成功后,Sora也会给予新用户4个邀请名额。尽管存在这些限制,Sora仍然登顶苹果美服应用排行榜。与此同时,在许多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也都能看到OpenAI“Sora 2”新模型生成的视频。OpenAI的Sora负责人Bill Peebles周五在X平台发文表示,“看到人类集体创造力迄今展现出的能量,真的令人震撼。团队正快速迭代,并积极听取反馈。”“我们很快会发送更多邀请码,我保证!”Peebles还暗示,Sora团队正推动让这个新应用更快地登陆安卓平台。财联社先前提到,OpenAI在新闻稿中称Sora 2模型可以完成一些先前模型难以完成的事情,以“高度逼真”的方式生成场景与声音。特别是Sora还有一个“客串”(cameos)功能。用户只需在App中简短录制一次音视频,即可以将自己直接带入其的Sora场景中,比如可以生成与朋友扳手腕的AI视频。为了推广这个功能,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亲自下场,成了这场全民AI创作中出场率最高的“演员”:他出现在会议室与用户交谈,甚至成为偷窃英伟达芯片的小偷。 Sora生成的视频会自带水印 有分析认为,借助这款新应用,OpenAI也在向打造社交媒体产品迈出最大一步。这让公司与Meta等的竞争更为直接,在此过程中,OpenAI可能开启新的广告收入来源,同时提高技术的曝光度。不过,Sora生成视频的逼真程度也引发了一些担忧,OpenAI表示,公司已采取措施应对App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包括让用户能够明确控制自身形象在平台上的使用方式。奥尔特曼在发布Sora当天表示,“公司团队在如何避免这一陷阱上投入了大量心力,力求打造出一个令人愉悦的产品,并已经提出了一些颇具前景的思路。” -
OpenAI硬刚马斯克:别用诉讼欺负我的人 北京时间10月3日上午,OpenAI通过官方新闻账号对马斯克最新以诉讼为幌子的骚扰策略作出回应。OpenAI表示,不需要也不想要任何人的商业机密。OpenAI将保护员工,不会被马斯克试图欺凌他们的行为所吓倒。 OpenAI还在官网发布了对马斯克商业机密诉讼的辩护书和驳回动议。在辩护书中,OpenAI表示,此案旨在制造舆论,以恐吓和威胁那些行使权利离开并到AI行业其他地方工作的员工,并试图阻止更多人离开xAI。OpenAI强烈反对这种策略,并将自始至终地支持其员工。 此前的诉讼文件显示,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在美国加州联邦法院起诉竞争对手OpenAI,指控其窃取商业机密以在人工智能技术竞赛中获取不正当优势。诉讼称,OpenAI存在“令人深感不安的惯例”,即通过挖角xAI前员工来获取与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Grok相关的商业机密。诉讼文件显示,OpenAI被指挖走了八名xAI员工,属于一项“有组织的计划”,目的是获取机密信息。xAI上个月已经针对其中一名员工Xuechen Li提起单独诉讼。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马斯克对OpenAI发起的第六次诉讼。此前马斯克的五项诉讼分别为:1、2024年2月,指控OpenAI”已经转变为微软的闭源事实子公司”,违背了其非营利的创办使命来获取利润。2、2024年8月,修改文件重新提起诉讼,将微软列入被告,指控微软和OpenAI涉嫌垄断。3、2024年11月,修改文件再次提起诉讼,将LinkedIn联合创始人霍夫曼和前OpenAI董事会成员也列入被告,指控他们存在反竞争行为。4、2025年3月,起诉要求法庭阻止OpenAI转型为盈利性实体。虽然被法官驳回,但暂时阻止了OpenAI全面转型的步伐。5、2025年8月,起诉苹果和OpenAI涉嫌垄断,通过”反竞争手段“来打压AI竞争对手,声称苹果在App Store排名中偏向OpenAI,并降低xAI的社交媒体应用X和Grok的优先级。 xAI:Xuechen Li“叛逃”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代码库失窃此前,埃隆·马斯克亲口爆料,其旗下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的整个代码库被盗了。涉案的主角并非外部人员,而是xAI早期的核心工程师之一——Xuechen Li(以下简称“Li”)。8月28日,xAI以窃取商业机密的名义将Li告上加州北区联邦法院。起诉书显示,xAI对Li进行了多项指控,分别是违反《员工保密信息与发明转让协议》《离职证明与授权书》,盗取商业机密,违反《计算机数据与访问欺诈法》和欺诈。 图片来源:xAI起诉书截图 根据xAI的指控,Li在离职前夕,精心策划并执行了一场“代码库大迁徙”,随后还计划无缝跳槽至马斯克的“死对头”——OpenAI。就在窃密事件发生前,Li刚刚将手中的xAI股权套现,累计获利近700万美元。 要讲清楚这起代码盗窃案,还得从xAI和Li的渊源说起。2024年,Li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并取得计算机博士学位。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不少AI相关文章。同年2月,他加入了刚刚起步的xAI,成为公司的首批20名工程师之一,深度参与xAI核心大模型Grok的开发与训练。 图片来源:Xuechen Li的X账号 因为岗位关键,xAI给予了Li极大的信任。他不仅被授予了访问公司整个技术栈组件的权限,还能访问部分机密文件和专用信息。作为对核心人才的认可,xAI还为Li提供了期权和股份。今年6月和7月,xAI协助Li出售了他持有的公司股份,累计套现近700万美元。 图片来源:xAI起诉书截图 但没想到的是,7月25日,当第二笔220万美元的收益到手后,Li却将xAI大量的机密信息和商业秘密,从公司配发的笔记本电脑复制到其个人控制的、非xAI的多个物理或在线存储系统中。为了不被发现,Li采取了大量措施来掩盖其行为,例如删除浏览器历史记录和系统日志,对文件进行重命名和压缩等。三天后,即7月28日,Li提出辞职。8月1日,走离职流程时,他签署了一份《离职证明》,声明其已归还所有公司财产,并删除了所有机密信息的副本。此时的他早已找好了下家,已敲定将于8月19日入职OpenAI。但服务器日志不会说谎。根据xAI的起诉书,8月11日,xAI的安全团队在例行日志审查中,发现了数据外泄的迹象。很快,矛头就指向了刚离职没多久的Li。xAI立即向Li发函,指出其非法窃取数据的行为,要求他归还并删除所有相关信息。可Li不仅不配合,反而立即更改了他用于存储盗取数据的关键账户密码,试图阻止xAI的访问和补救。8月14日和15日,在双方律师在场的情况下,Li承认窃取了公司文件,并试图掩盖这些行为,随后还签署了书面文件。不仅如此,Li于8月14日刚承认完,xAI又发现了他尚未交代的其他被盗资料。8月18日,Li还签署了一份授权访问协议,同意xAI的取证专家访问其个人设备和账户。可等专家尝试登录时才发现,Li并未提供关键账户的访问权限,还隐瞒了多个其他可能存储xAI机密信息的账户。当xAI就此当面质问时,Li的律师给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答复:Li“不记得”密码。要知道,关键账户的密码是7天前他才改过的。 这种态度彻底惹毛了马斯克和xAI。8月28日,xAI对Li提起紧急诉讼,以保住被告盗用的机密信息和商业秘密。这场官司的核心,说到底还是失窃代码库的惊人价值。马斯克在X上表示,Li带走的是xAI的整个代码库。在AI模型开发动辄耗资数亿美元的今天,这份代码库的分量可想而知。xAI在起诉书中称,这些被盗的技术都是“功能优于ChatGPT和其他竞品的尖端人工智能技术”。对竞争对手来说,拿到这些机密,就像是在AI竞赛中捡到了“核武器”。起诉书称,被盗用的商业机密可以为OpenAI和其他竞争对手“节省数十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和多年的工程努力”,从而获得“潜在的、不可逾越的竞争优势”。OpenAI等公司可以利用xAI的机密信息改进ChatGPT等产品,融入Grok更具创新性和想象力的功能。 图片来源:xAI起诉书截图 在起诉书中,除了要求经济赔偿和强制交出所有设备以供法证检查外,xAI还向法庭申请了临时禁令,阻止Li在OpenAI或任何其他竞争对手公司,从事任何与生成式AI相关的角色或职责,直到确认公司追回所有被盗的机密信息。这无异于对Li的一纸“职业封杀令”。截至目前,Li并未对此发表任何评论。他的最新一条X推文停留在7月,当时他发文称,“一小群才华横溢的人在极度专注和高强度的工作中,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总是让我感到惊讶。”而在这条贴文的下方,马斯克于8月31日跟了一条评论,“他下载了整个xAI的代码库,日志证明他确实下载了,而且他自己也承认了!” OpenAI估值飙升至5000亿美元力压SpaceX成“独角兽之王”据澎湃新闻,10月2日,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人工智能(AI)巨头OpenAI已完成规模约66亿美元的股份转让交易,公司估值达到5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6万亿元)。这也让OpenAI超过了马斯克的SpaceX,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根据交易安排,OpenAI的现员工和前员工将部分股份出售给一批投资者,包括Thrive Capital、软银、Dragoneer Investment Group、阿布扎比MGX和T. Rowe Price。美国大型初创公司常通过安排员工股份出售,因为这类二级市场交易可以帮助激励员工留在公司,拒绝外部的丰厚待遇。目前,OpenAI面临人工智能人才的激烈竞争,例如Meta正从OpenAI等顶尖实验室挖走研究人员,甚至开出九位数美元的薪酬包。OpenAI也希望利用投资者需求,为员工提供与公司增长相匹配的流动性。知情人士透露,本次二级市场出售的股份总额,低于公司允许出售的100亿美元额度。这可能意味着员工们对OpenAI的长期前景具有相当的信心。尽管OpenAI财务尚未扭亏,但公司正通过与甲骨文、SK海力士等公司达成巨额合作协议,助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热潮。上周,OpenAI与英伟达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OpenAI将部署至少10GW的英伟达系统,而英伟达也将向OpenAI持续投资,投资总额最高达1000亿美元。从长远来看,OpenAI将面临来自谷歌、Anthropic等竞争对手的更大压力,后者同样在快速筹资。作为回应,OpenAI最近密集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技术产品。当地时间9月30日,OpenAI发布视频生成模型Sora 2,并配套推出了独立的手机社交应用。截至发稿,在美区iOS的免费应用排行榜上,Sora APP已经空降第三位,仅次于谷歌的Gemini和OpenAI自家的ChatGPT。 “木头姐”:AI行业整合已经开始人才“收购战”让其他公司更难成功华尔街知名基金经理“木头姐”指出,目前OpenAI、Anthropic、xAI和谷歌的Gemini这四家明星AI公司,正在争夺美国人工智能行业的主导地位,且竞争非常激烈。她进一步指出,未来参与前排竞争的公司将削减至两家,演变成双强的格局。她认为人工智能行业的整合已经开始,但最终结果未定。这种“厮杀”也是硅谷一向的风格。大语言模型领域目前还在参与竞争的公司数量已经大幅减少,而OpenAI和Meta近期大张旗鼓进行的人才“收购战”也是迫使竞争圈子缩小,算是一种让其他公司更难成功的有效做法。OpenAI是今年并购领域中最活跃的买家之一,今年起斥资64亿美元收购了前苹果设计师Jony Ive创立的硬件初创公司io,斥资11亿美元收购了产品开发平台Statesig,并高薪从其他公司中挖来了顶尖人才,如编程助手公司Alex的背后团队。Meta则更加高调,斥资约143亿美元收购了初创公司Scale AI将近一半的股份,并聘请该公司首席执行官Alexander Wang担任Meta的首位首席人工智能官。此外,Meta还从OpenAI、特斯拉、谷歌等多家公司处挖角了多名行业知名的AI研究员。编辑|金冥羽 杜恒峰校对|陈旭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每经网(记者:兰素英 宋欣悦)、上海证券报、财联社、澎湃新闻 -
Nano Banana新增2大功能,还开放API了,一张图不到3毛钱 Jay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终于,Nano Banana正式开放API了!现在大家不仅可以直接在Google AI Studio里基于Nano Banana,手动搓出属于自己的App,还可以通过Gemini API接入任意发挥了。根据官方定价,接入API后,每张图片大约需要花费0.039美元(约0.28元)。与此同时,为了贴合实际生产需求,谷歌还加了两个超级实用的新功能:画幅比选择纯图像生成模式。新增更适合纯视觉场景的新功能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功能—— 首先,终于能自定义画幅比了横屏的电影级大片、方形的社交媒体封面、竖版的短视频封面……不再只有呆呆的方形1:1,从16:9、9:16、4:3再到3:2,共有十多种宽高比随你挑选。 直接在AI Studio就能选择设置,在对话中,Nano Banana会始终遵守这个要求。 第二个新功能,是开始支持纯图像输出模式,只返回图像,不附带多余文本这样不仅能节省token,还能避免冗余上下文干扰,更适合App内实时预览、电商展示、设计工具等纯视觉场景。可以说,两个新功能都在朝内容创作者的心巴打——看来,谷歌的确在进一步把Nano Banana推向实用工具定位。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更新,那就是Nano Banana这次终于开放API了。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直接将Nano Banana嵌入自家产品,企业也能批量调用API,实现大规模内容生产。(注:API的接入与使用方法详见谷歌开发者手册)如果不想走复杂的配置流程,Google AI Studio依然可以继续使用该模型。 进入AI Studio的Build板块,输入Prompt即可DIY应用。例如,告诉它“基于Nano Banana为我构建一个带滤镜的图像编辑应用”,等待片刻,就能得到自己的专属App。目前,官方给出了Nano Banana的API定价——每100万个图像输出token的价格为30.00美元(约210元)。已知生成单张图片最大尺寸为1024x1024像素,约消耗1290个tokens,折算下来相当于每张图片0.039美元(约0.28元)。值得注意的是,图像生成的价格是Gemini 2.5 Flash文本模式的12倍 更新之后,实测新功能 接着我们来看看,脱离了1:1的方框束缚,Nano Banana生图解锁了啥样的全新可能——先看16:9。横屏画幅能容纳更多环境细节,带来更强的沉浸感。因此,这也是现代视频和显示设备的主流比例。Prompt:一张关于风光大片的照片 内容为一位背包客埋头赶路 穿行在夕阳下的群山与湖泊之间 场景位于广阔的山峦与平静湖面前 背景是橙色霞光逐渐褪入深蓝夜空 湖面倒映着天空的色彩 氛围壮丽沉浸充满电影感 在日落时分的自然柔光下拍摄 使用 Nikon Z7 II 相机 16mm f/2.8 广角镜头 色彩风格为高细节高分辨率的电影级调色 画面比例为16:9 再看9:16。这是专为手机竖屏设计的比例。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与它的接触时间最多,它能铺满整个手机屏幕,是最能抓住注意力的画幅比。Prompt:一张人像照片,内容为一名中国女生在富士山下摆姿势拍摄。人物占据画面主要比例,背景是巍峨的富士山与蓝天白雪,充满整个画面。场景突出了人物与山峰之间的对比,营造出清晰震撼的氛围,带有旅行大片的质感。在自然白天阳光下拍摄,使用Sony Alpha 7R IV相机搭配85mm f/1.4镜头。色彩风格为高饱和度、明亮清晰的社交媒体风格。画面比例为9:16。 4:3。它是早期电视和电脑的标准比例,许多老电影、老电视节目都用它呈现,贯穿了不少人的童年(糟糕暴露年纪了)。使用4:3时,往往能带出一股独特的怀旧味道。虽然如今它已基本被16:9取代,但在需要营造「梦核感」时,4:3是绝佳的表现手法。Prompt:一张关于梦核风格的照片 内容为一位少女独自站在空旷的街角 背景是泛着昏黄灯光的便利店与模糊的广告牌 场景呈现出似真似幻的都市夜晚 氛围怀旧迷离带有孤独感与不真实的怀旧气息 在深夜路灯与霓虹交织的光线下拍摄 使用 Nikon Z7 II 相机 50mm f/1.4 镜头 色彩风格为低饱和度带有颗粒质感的梦核风格 画面比例为4:3。 最后是3:2。听上去或许有些陌生,但它其实是最接近人眼视觉的比例,因此在传统相机里非常常见。3:2的优势在于构图灵活,可横幅展现山川辽阔,也能竖幅突出天空延伸,后期裁切空间大,非常适合风景摄影。Prompt:一张以3:2画幅比例拍摄的风光照片。画面展现辽阔的高原草地,远处雪山与天空相接,前景蜿蜒的河流引导视线延伸至地平线。沐浴在清晨金色的阳光下,氛围柔和、清澈而明亮。构图开阔且灵活,既可横幅展现山川的壮丽,也可竖幅裁切突出天空与地平线的延伸感。使用徕卡M11相机搭配35mm f/1.4镜头拍摄。色彩调校强调高分辨率、细节丰富,并呈现自然的摄影风格。 One More Thing 这几天,Reddit上的网友们为了一条Sora邀请码可谓是吵得锣鼓喧天,甚至有人顺势做起了小生意,一条能卖到10美元以上。但截至目前,Gemini依旧稳坐苹果App Store最受欢迎AI应用的宝座。短视频版GPT,并没能撼动它的地位。 [1]https://x.com/googleaidevs/status/1973781293977735435 [2]https://t.co/e0Lt53qauy [3]https://ai.google.dev/gemini-api/docs/pricing?hl=zh-cn -
LeCun不想再忍了!亲口承认要辞职 衡宇 发自 麦蒿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我惊!图灵奖得主、AI三巨头之一的LeCun在Meta待得是如坐针毡。Yann LeCun已经直接跟同事表示,自己可能会辞去FAIR首席科学家的职务。LeCun可是FAIR的联合创始人之一,这么多年一直驻扎FAIR,起着学术研究和前瞻洞悉的引领作用。知情人士透露,这不是LeCun的一时冲动,而是LeCun对Meta近几个月在AI部门组织调整等骚操作不满,长久积压,情绪终于爆发了。一个月前Meta内部开始施行的策略,大概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即日起,FAIR若是要对外发表论文,必须先经过TBD实验室的额外审核。 如果审核发现论文价值大,论文就先不往外发,论文作者还得帮助论文成果在Meta产品中落地,才能继续自己的日常研究工作。对于Meta来说,这是一次“对齐公司战略”的制度微调;但对LeCun及FAIR团队而言,这几乎是对学术自由、研究自主性的正面挑衅。而且这不是一次孤立的骚操作。准确来说,最近几个月,Meta内部一系列混乱、缺乏透明度的AI战略重组,都让LeCun非常不满。 过去几个月,FAIR和LeCun接连遭遇打击 Yann LeCun之所以起了退意,和Meta内部朝令夕改,组织神经日渐紧绷不无相关。换句话说,在过去几个月,FAIR乃至他个人接连遭遇了三重打击。第一拳,是Meta内部AI战略方向的剧烈震荡。自从Llama 3折戟,Meta就在就在大刀阔斧重组自己的AI布局。把分散的研究资源重新整合,重新规划、重新产出,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执行过程中,战略频繁摇摆,架构调整不断——单说今年,短短6个月内,Meta就对内部AI部门进行了4次重组。 △Meta最新AI组织架构为AI打工的人们,可能回家睡一觉再睁眼,就被划给了新的部门,新的领导,新的任务。这样的情况根本不利于研究的持续推进,LeCun很生气。第二重打击,则是在过去的多次组织调整里,LeCun被默默降职了。今年7月,Meta任命OpenAI前高级研究员赵晟佳为MSL超级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这一任命几乎等同于将LeCun从内部AI组织领导核心地位降级。尽管Meta对外声称“LeCun 的职务未变”“研究仍是核心支柱”,但在组织权力结构上,LeCun的分量已与昔日有了明显不同。第三拳结结实实打在了FAIR和LeCun的初心上——8月底开始,FAIR在发表研究成果之前必须接受TBD的额外审核。哪怕是LeCun想发论文,都得看亚历山大王和他的团队同不同意。此举目的是减少外部分享、增加内部贡献,但过去12年里,FAIR的定位都是一个开放、协作且注重基础科学探索的AI研究实验室。现在,“开放”这一扇门被小扎啪地关上了,不怪LeCun气不过。 不过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最终Meta允许LeCun继续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并发表成果(不知道是否能挽回LeCun的心)。 Meta内部不满的不只LeCun 愤懑的不只有LeCun。在额外审核规定施行之后,整个FAIR团队普遍陷入了失望,这无异于限制了他们的自由;Meta今年还极力敦促FAIR要对公司产品做出贡献。一些FAIR成员难以接受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已经连夜买了站票跳槽了。事实上,Meta内部的不满情绪正在叠加。在老员工和新员工之间,另一种更隐性的张力裂变正在发生——过去几个月,Meta以“重金挖人”掀起腥风血雨,从OpenAI、Google DeepMind等网罗来一大批顶尖研究员。外界传闻,新入职的研究人员普遍拿到的是数千万甚至上亿人民币级别的薪酬包;他们在TBD Lab所享受的资源和自主权也显著高于原有团队成员。这加剧了团队的不稳定性,Avi Verma、Ethan Knight等多位顶级研究人员已经迅速辞职。Rishabh Agarwal就是这波离职的Meta原员工之一。他承认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不得不痛下决心。 但如果让旧员工活水到TBD Lab去,有的人也不太乐意。抛开与新员工的薪资水平差异不讲,资金和精力都集中在TBD Lab身上,导致工作环境过于紧张。还有三位知情人士透露,TBD Lab的研究人员必须每周五天在Meta总部坐班——通常来说,Meta的其它AI研究人员每周只需要去办公室3次即可。就像Meta一位前研究员描述的那样,Meta内部AI部门现在整个风气就是“抢地盘、抢项目、窃取成果”,一整个就是妥妥的“转移性癌症”,破坏性十足,情况难以控制,又不断污染其它部门。总而言之,有毒。 出乎意料的是,矛盾不仅仅存在于TBD Lab和FAIR之间。Meta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部门Reality Labs的一些员工对内部AI部门也颇有微词。Meta有个独立聊天App叫Meta AI,此前由首席产品官Chris Cox领导的团队负责,现在也归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管了。最开始,它的主要用途是用来控制Meta地智能眼镜,最近,Meta计划在该App上添加推送AI生成短视频的功能。Reality Labs有位员工在在内部论坛发了个帖子来评价它: 我这辈子都不会想要这个功能! One More Thing 上周,Meta AI还是如期上线了推送AI生成视频流的功能,取名为“Vibes”。尴尬的是,它和功能高度相似的Sora 2撞期了!结果你们也看到了,Vibes非但没能成为话题爆款,反而被Sora 2压着打。截至目前,Meta AI在iOS免费应用排行榜上仅位列第97名,而Sora 2则高居第3。很多人甚至不知道Meta新增了这个功能……呜呼哀哉。参考链接: [1]https://x.com/theinformation/status/1973740722143580238 [2]https://sherwood.news/tech/tension-emerges-between-metas-ai-teams/ [3]https://winbuzzer.com/2025/10/02/meta-tightens-grip-on-ai-research-sparking-internal-anger-and-fears-for-open-culture-xcxwbn/ -
微软投入超330亿美元押注Nebius 等“新云”厂商以缓解AI算力紧缺 IT之家 10 月 3 日消息,彭博社昨天报道称,微软已承诺向多家“新云”(neocloud)服务提供商投资超 330 亿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2350.48 亿元人民币)。 上个月初,Nebius 已与微软达成一份至少价值 174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1239.34 亿元人民币)的算力租赁协议。这笔交易细节并未公布,但消息人士昨日对彭博社称,此次交易将为微软带来超 10 万颗英伟达 GB300 芯片的使用权,有助于缓解 AI 算力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微软还宣布与 CoreWeave、Nscale 和 Lambda 等新兴云服务提供商达成合作,专注于租赁 AI 算力资源,这些“新云”厂商正在成为微软重要的合作伙伴。微软云业务负责人 Scott Guthrie 表示:“我们目前处于 AI 领域的快速扩张阶段。我们不能让算力限制阻碍我们的发展。”生成式 AI 对数据中心提出了巨大的电力与算力需求。Guthrie 透露,微软正将部分内部以及与 OpenAI 相关的计算任务转移到新云设施,以便为自身云客户腾出更多资源。例如,微软消费者 AI 负责人 Mustafa Suleyman 主导的首批基础模型,便是在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附近的 CoreWeave 数据中心完成训练的。总体而言,这一策略使微软能够在算力紧张的背景下,优先利用自身服务器为客户提供 AI 服务,同时向投资者展示其在 AI 技术巨额投入方面的商业回报。 -
实测Sora2,AI视频的GPT-3.5时刻真的来了吗 这个国庆,OpenAI CEO奥尔特曼(Sam Altman)被网友“玩儿坏了”,在各类AI生成视频里,他坐在东北大炕上吃饭,出现在阿里和字节员工在会议室说着“互联网黑话”,甚至成为街头的外卖骑手。这一切,都源于10月1日OpenAI正式推出的新一代视频生成模型:Sora 2,一同上线的还有AI视频社交App “Sora”,目前用户通过邀请码可以免费下载使用,能一次生成10s的AI视频,奥尔特曼本人成了这场全民AI创作中出场率最高的“演员”。 第一财经记者实测Sora2发现,相比去年发布的初代Sora,Sora2在物理逻辑、画面一致性、真实感上都有显著提升,一张照片加一句提示词,AI就能创作出有剧情、有文案的短片。但“现实不存在了”吗?从测试来看,Sora2尚未完全跨越“真实”这道门槛。至顶科技总编辑、PEC联合发起人高飞对记者表示,Sora2比起上一代Sora是一个大版本更新,在很多场景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不过,相比其他AI产品Sora2的技术并没有代差领先,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产品玩法,在打造互联网产品方面,他认为OpenAI暂时领先于其他公司。OpenAI在官方博客中宣称,Sora2是“迈向GPT-3.5时刻的一步”。但AIGC创作领域的KOL@尾鳍Vicky认为,对于创作者来说,可能这一时刻还没到来,毕竟产品还是无法彻底解决一致性和物理问题。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受众来说,玩AI视频可能真的变成了一件很接近、且很有趣的事情。实测Sora 2:优缺点同样突出毫无疑问,过去两天,OpenAI做了一场成功的产品发布营销,截至发稿,在美区iOS的免费应用排行榜上,Sora APP已经空降第三位,仅次于谷歌的Gemini和OpenAI自家的ChatGPT。由于Sora采用邀请制免费使用,在国内,闲鱼上已经出现29.9元买邀请码的生意,不过单价6.88元的邀请码更受欢迎,界面显示已经有近50人想要。 用户在使用Sora2之前都需要准备一个邀请码,邀请码注册后,可以再裂变出4个邀请码,再分享给朋友。而邀请码一旦被使用,就会自动关注邀请对象,由此逐渐形成好友网络。从这点来看,Sora从一开始就植入了强社交基因。有人将Sora称之为“AI版抖音”,应用主页是垂直视频流,用户可以上下滑动浏览不同用户发布的视频,但应用上所有的内容都是AI生成的。在生成视频时,用户可以选择上传图片并结合文字提示,也可以用“Cameo”(客串)功能,基于自己或朋友形象进行提示词生成。Sora2是Sora APP的技术底座,OpenAI在博客中表示,Sora2可以完成之前的视频生成模型难以完成的事情。它比之前的系统在物理上更加精准、逼真,并且在可控性方面有了巨大的飞跃,此外,它还配备了同步音频。在拿到邀请码后,第一财经记者测试了基于Sora视频生成的效果,确实相比初代有了大幅提升,其输出的结果已经基本能满足C端用户娱乐的需求,较为亮眼的地方在于,AI在镜头语言上很丰富,对话有想象力,音频输出方面口型与发音一致。但目前一个10s的视频需等待数分钟才能生成,速度并不快,且分辨率不高。以奥尔特曼为主角,记者给AI的提示词是:@sama在工作敲代码,一只银渐层走过来生气地关掉了电脑主机电源,他们开始吵架。 在这个视频中,Sora精准特写了猫爪关电源的画面,伴随准确的关机音效,也展现了奥尔特曼吵架时生气的表情和姿态,细节和环境都很真实。在发音时,人物的口型也能对得上。值得一提的是,Sora还会补充给角色“加戏”,在提示词中记者只提到了“开始吵架”,但AI视频对话中,猫咪会抱怨“你一下午都没陪我,而且风扇像拖拉机一样”,主角则回复“先开回来,咱俩再谈”。 情节补充自然,配合场景非常真实。但这一产品也并非毫无瑕疵,例如,录入人脸输出的视频并不完全像本人,有用户反馈是“似像非像”的效果,同时,Sora在事实逻辑上仍有错误,在一个用灭火器的场景中,灭火器喷雾的出口并不准确。 中文支持更是“重灾区”。例如,有用户让奥尔特曼成为外卖员,其外卖服上出现了凭空生造的文字。 @尾鳍Vicky认为,Sora优点很明显,用户数字人的物理效果和唇型驱动效果很好,且在APP的使用交互上下了一些功夫,例如从注册就让用户在"验证"的过程中完成素材内容的录制,且是很短的音频和视频,就能输出不错的效果。此前这样图生、文生视频路径已经出来很久,但效果应用都没有Sora这么自然、对用户如此友好。但另一方面,Sora缺点同样突出。@尾鳍Vicky提到,虽然相比初代Sora2的物理理解问题已经更好了,但涉及到多元素的物体交互时,还是会出现手脚和脸糊等丢失细节,动作不符合物理逻辑等问题。从这个维度上来说,Sora2在模型能力的提升上并没有迈到可以真正解决技术问题的那一步。GPT-3.5时刻到了吗在官方博客中,OpenAI将2024年2月的初代 Sora比作“视频的GPT-1时刻”,而 Sora2则被定义为“可能直接跳到了GPT-3.5的时刻”。博客中解释认为,之前的视频模型会变形物体和变形现实,但Sora 2可以做一些对于之前的视频生成模型来说非常困难的事情,如奥林匹克体操动作,在桨板上的后空翻,精确地模拟浮力和刚性的动态。模型在可控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飞跃,能够创建复杂的背景音、语音和具有高度真实感的声音效果。但问题是,AI视频的“GPT-3.5时刻”真的来了吗?@尾鳍Vicky认为,至少对于创作者来说还没有,因为Sora 2还是无法彻底解决一致性和物理问题。但对普通用户来说,AI视频的门槛已大幅降低,用户玩AI视频真的变成了一件很简单且很有趣的事。高飞认为,Sora2相比其他AI产品Sora2的技术并没有代差领先,例如谷歌有Veo3,也有Nano banana以及世界模型Genie3,在多模态方面相当强悍。而国内的可灵、即梦也能与之一战。今年5月,Veo3推出时也曾在社交网络火出圈,一些人物视频极具真实感,被认为是AI视频领域领先的水准。但彼时行业人士仍然认为,现阶段的AI视频对实际生产帮助仍然不算太大,并未来到真正的GPT时刻。相较于模型技术,高飞认为Sora2更值得关注的是产品玩法。OpenAI将它打造成了一个更类似于短视频的消费者App,其主要机制是要求用户上传自己的脸部数据和声音信息做AI二创。“这样一方面很容易拿到了最为宝贵的消费者面部数据,其次用户基于自己的人脸创造的视频,配合邀请码机制,也很容易吸引亲朋好友链式传播。”因此,高飞的观察是,“OpenAI可能在模型不一定是最强,但是在打造互联网产品方面,领先于其他所有公司。”这次Sora2不追求画质和时长,也是典型的互联网打法,先完成再完美,后续再迭代。@尾鳍Vicky也认为,Sora2这次的发布更侧重APP的交互设计,并不仅是模型本身的更新。“Sora2目前的定位,似乎并不是以专业的AI视频创作为导向,而是更专注于如何用AI视频来完成用户社交,做寻找应用场景的新尝试。”从海外市场来看,对于Sora2和Sora应用的发布则褒贬不一。有用户认为技术惊艳、创造力会大爆发,也有人认为这些无聊的视频毫无意义,与宏大的AGI愿景、人类福祉相悖。有用户发帖讽刺称,2周前,奥尔特曼说“我们需要 7 万亿美元和 10 吉瓦来治愈癌症”,他现在表示“我们正在推出以个性化广告形式营销的 AI垃圾视频”。奥尔特曼转发了这一帖子,并回复称需要资金来继续研究AI,并且几乎所有的研究精力仍然集中在通用人工智能上。 “向人们展示很酷的新技术或者产品,让他们开心,并借此来赚取一些钱,这也是一件好事。”奥尔特曼称,当谈到公司的最佳发展轨迹时,现实情况是微妙的。“重要的是让人类从这些模型的开发中受益。我们认为Sora会给世界带来很多欢乐、创造力和联系。”OpenAI在博客中写道。未来,随着视频模型持续进化,通用世界模拟器与机器人Agent将重塑社会,无论如何,Sora 2朝这一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OpenAI硬刚马斯克诉讼:我们不需要也不想要任何商业机密 IT之家 10 月 3 日消息,北京时间今天上午,OpenAI 通过官方新闻账号对马斯克的“伪装成诉讼的骚扰”作出回应:OpenAI 不需要也不想要任何人的商业机密。我们将保护我们的员工,不会被马斯克试图欺负他们的行为所吓倒。 另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周四,OpenAI 向联邦法官提出申请,要求驳回 xAI 提起的诉讼。诉讼指控 OpenAI 挖走 xAI 的员工以窃取商业机密。OpenAI 表示,这起案件是马斯克对公司的“持续骚扰”。OpenAI 否认 xAI 的指控,称相关说法虚假且毫无根据。诉状写道:“在马斯克领导下,xAI 的人才正大量流失,其中部分加入 OpenAI,帮助推进 OpenAI 的使命。员工有权选择去向,OpenAI 也有权聘用他们。”IT之家附前情提要:今年 9 月 25 日,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马斯克的 xAI 对 OpenAI 发起诉讼,指控 OpenAI 通过挖角手段获取商业机密。被挖走的人员中包括多名工程师以及前首席财务官 Mike Liberatore。诉讼文件显示,OpenAI 被指挖走了八名 xAI 员工,属于一项“有组织的计划”,目的是获取机密信息。xAI 上个月已经针对其中一名员工 Xuechen Li 提起单独诉讼,诉状还点名了前工程师 Ethan Knight、Hieu Pham,以及前基础设施工程主管 Uday Raddurraju。 -
投资者涌入“数字黄金”避险 比特币强势突破12万美元大关 智通财经APP获悉,比特币强势上扬,周四突破12万美元大关,这是自七周前创下历史新高以来首次重返这一水平。美国联邦政府时隔近七年周三再度“停摆”,作为“数字黄金”,比特币再次被投资者视作市场动荡中的避险工具,而黄金则在刷新纪录后出现回落。加密交易公司Flowdesk的场外交易员Karim Dandashy指出:“宏观主题近期重新主导了比特币走势。本周迄今比特币ETF已录得15亿美元资金流入,市场似乎正在试图追赶黄金近几周的惊人涨幅。”截至发稿,比特币上涨1.46%,报120,353.7美元,为连续第六个交易日上涨,较上周五累计升幅达10%。该币种在8月14日创下124,514美元的历史最高价。其他加密货币同步走强,以太坊涨超2.7%,Solana上涨5.7%,狗狗币上涨4.7%。相关概念股也随之走高。交易所Coinbase(COIN.US)上涨7.8%,比特币持仓公司Strategy(MSTR.US)上涨3.5%,MARA Holdings(MARA.US)上涨2.1%。FalconX研究主管David Lawant认为,比特币市场结构等待已久的“突破”或正在上演:“现货订单簿数月来持续显示卖压占优,但价格并未出现明显下破,表明市场的承接力度强于观望情绪。这是典型的‘压缩弹簧’格局,一旦上方抛压消化,行情可能出现急促且级联式的飙升。”市场乐观情绪还来自比特币在10月的历史性强势表现,过去十年有九年录得上涨。加密投资基金Syncracy Capital联合创始人Ryan Watkins表示:“9月历来是比特币最弱的月份,而第四季度通常最强。虽然我并不是季节性规律的坚定信徒,它往往会演变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期。” -
长三角议事厅|智领长三角,擘画“人工智能+”新范式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 AI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重塑生产生活范式,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这一政策锚点之下,长三角地区凭借产业链完整性、创新生态厚度与跨域协同基础,正从“AI 产业集聚地”向“全球AI创新策源地”跃升。以上海为核心,苏浙皖多点联动的创新格局中,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双向发力,正在勾勒中国 AI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长三角样本”。从技术狂欢到价值落地,AI 产业进入务实应用新阶段全球人工智能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和市场变革。2023至2024年,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为15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000亿至4000亿美元以上,复合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5%至40%左右。人工智能产业正在经历从“AI优先”向“AI实用”的重要转型,技术发展的重心从追求模型能力边界转向关注实际问题解决效果。早期的AI发展主要围绕“AI还能做什么”这一技术导向问题展开,致力于不断拓展人工智能的能力范围和应用可能性。现在,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和市场需求明确化,企业和投资者越来越重视AI技术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实用价值,包括是否能够真正提升业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改善用户体验等核心指标,这种理念转变推动了整个产业从技术炫耀向务实应用的深刻转型。AI不再仅仅提供通用模型,而是以智能化工作流形式深度嵌入医疗、金融、制造等关键行业,成为优化业务流程、赋能决策、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长三角地区凭借其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天然成为这股转型浪潮的最佳试验场和实践地。458 家上市公司领跑全国,多中心布局凸显均衡发展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快速突破,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上市公司来看,长三角集中了全国458家AI上市公司,占全国AI上市公司总数的35%,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一优势地位得益于该区域完善的制造业基础、密集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创新创业生态。更关键的是,长三角形成了“无明显短板”的多中心布局:AI上市公司在江苏省有146家、浙江省140家、上海市123家数量相近,安徽省49家虽相对较少但仍具一定规模。这种均衡分布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在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和政策环境方面的相对均衡发展。上海作为国际科创中心和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在AI产业的资本运作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优势。江苏省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丰富的高教资源,在AI应用落地方面表现突出。浙江省则凭借互联网经济的先发优势和民营经济活力,培育了一批AI创新企业。安徽在智能语音、类脑智能等细分领域形成了全国领先的集群效应,合肥更是依托中科大等科研资源,成为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版图中的重要增长极。这种均衡性,既避免了“核心城市虹吸”,又实现了“省市优势互补”,为跨域协同奠定基础。专利占比超三成,长三角稳居AI 创新第一梯队长三角整体上保持了技术、应用与市场的均衡发展,不仅在专利数量上绝对领先,也在质量、应用和转化能力上形成了稳定优势。长三角人工智能上市公司专利总量达到30669项,占全国重点区域的37.6%,以绝对优势领跑全国。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为22452项(27.5%)、京津冀为17519项(21.5%),长江中游和川渝分别为6335项(7.8%)与4623项(5.7%)。从数量上看,长三角不仅稳居首位,而且与其他区域拉开了明显差距,其专利数量是川渝的6.6倍,凸显出全国创新格局的高度集中化。这种领先优势背后,是其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和深厚的产业基础,使得科研成果能够迅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在创新质量层面,长三角的优势同样突出。该区域的发明授权与发明公布专利合计超过18500项,占比超过六成,显示出在原创性技术和核心突破上的持续积累。从应用导向来看,长三角地区在技术应用转化方面优势明显,实用新型专利占比为31.4%,这与该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技术应用场景丰富的特点高度吻合,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商业化成熟度方面,长三角外观设计专利数量为2514项,占比8.2%,显示出较强的产品化思维和市场意识。这些都说明,长三角不仅“多产”,而且“优产”,科研成果能够更快走向市场,形成产业竞争力。58.6%内部合作率,高效织密区域创新网络 本文表格为作者自制从全国范围来看,人工智能创新合作网络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长三角地区以9546条合作边数稳居首位,占五大重点区域合作总量的39.4%,远高于粤港澳大湾区的6944条(28.6%)和京津冀的4982条(20.5%),显示出其在全国人工智能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区域内外合作比例上,长三角内部合作占比高达58.6%,内外合作比率为1.41,不仅明显高于京津冀的0.74,也优于长江中游(0.51)和川渝(0.34)等新兴区域,体现了该区域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创新生态和高度活跃的区域协同机制。这一优势得益于密集的科研机构、企业和资本聚集度,以及长期推进的一体化战略和跨省市协同政策。区域内部,上海在前沿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江苏依托制造业和高教资源推动应用转化,浙江凭借数字经济优势带动产业创新,安徽则以科教资源和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参与度。正是这种跨省市、多层次的协作模式,使长三角在从科研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上形成了全国最活跃、最高效的创新生态。锚定全链条协同,探索“脑体场”联动面向“人工智能+”的战略机遇,长三角需要在现有优势基础上加快形成全链条协同创新格局。以人形机器人产业为例,这一新兴领域涉及“脑—体—场”完整链条,长三角具备率先突破的条件。上海应继续在大模型与空间智能等“脑”端技术上保持前沿地位,打造全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算法与算力高地。江苏可依托雄厚的制造业体系,强化自动控制与关键零部件等“体”端环节,推动人工智能与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深度融合。浙江则应利用数字经济与产业互联网优势,加快构建“空间训练场”,通过收集和应用工业、城市、交通等多维度场景数据,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真实验证环境。安徽应持续发挥类脑智能、智能语音等科研优势,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并通过与沪苏浙的联动不断增强自身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战略支点作用。在此基础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可作为长三角人工智能协同创新的主轴,并向全区域延伸,通过跨省市政策协调、产业链分工和科研成果共享,形成从核心算法研发到关键零部件制造、从大规模场景验证到商业化推广的全链条生态。借助这一创新主轴,持续深化协同,长三角有望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率先实现突破,继续引领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并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本文作者顾洁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产业创新数据实验室主任)“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来源:顾洁 -
OpenAI奥特曼:将研发小型化硬件,适配‘AI世界’电脑 IT之家 10 月 2 日消息,OpenAI CEO 萨姆・奥尔特曼上周出席 Welt AI 峰会,谈及自己对 AGI(IT之家注:通用人工智能)世界的野心。 奥尔特曼表示,人类与电脑交互的方式只发生了两次革命,第一次是鼠标和键盘,而第二次是显示屏和图形界面概念,这种突破无疑让人类更轻松地掌控电脑,用这些工具亲手打造更好的生活。进入 21 世纪,电脑和手机等设备逐渐拥有了触控屏,形态也更多样,但奥尔特曼认为,世人还没法真正地释放出 AI 的力量:“从源头来说,我们以前从未拥有过 AI 这样力量强大的东西,但如今人们还没有挖掘到 AI 的真正力量”。他表示:“目前还没有针对‘AI 世界’开发的电脑,不过现在电脑可以理解并思考我们的需求,使我们重新想象使用电脑的意义”。这名 CEO 还透露,OpenAI 正在探索硬件领域,研发出的产品将重新定义人们使用电脑工作、娱乐和生活的方式,不过研发还处于早期阶段,不能指望很快就出结果。他还表示,OpenAI 将打造一个“小型化硬件家族”,这些设备的外观将十分精美,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使用 AI。 -
外媒:微软提拔商业业务新CEO 并整合团队参与AI角逐 来源:环球网【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10月2日消息,据businessinsider报道,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宣布提拔首席商务官贾德森·阿尔索夫(Judson Althoff)为公司商业业务首席执行官,并同步启动销售、营销与运营一体化重组,以加速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在全球企业及公共部门的落地。 外媒称,微软将整合所有商业产品条线,涵盖Azure云服务、Microsoft 365及AI Copilot系列。阿尔索夫将直接向纳德拉汇报,并领导跨职能商业领导团队,成员来自工程、销售、市场、运营与财务,实行端到端权责共担,确保客户需求与产品迭代“零延迟”闭环。据介绍,微软首席营销官沼本武(Takeshi Numoto)与首席运营官Carolina Dybeck Happe的团队整体并入新架构:沼本继续负责品牌与传播并双线汇报,Dybeck Happe则聚焦公司级转型项目并保持向纳德拉直接汇报。此举意在打通市场前端、后台交付及客户支持,形成“单一窗口”服务模式。纳德拉在内部邮件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带来通用技术级别的生产力跃迁,“微软需帮助客户将人力资本与AI能力深度结合”。阿尔索夫过去九年打造的Microsoft Customer & Partner Solutions(MCAPS)被公司视为“头号增长引擎”,此次晋升意味着其职责从全球销售扩展至全链路商业绩效。(青云) -
OpenAI 卖货做视频,Anthropic 专心写代码,谁能赢? 两家公司,两种路线,通向同样的目标吗? 作者|芯芯 编辑|靖宇在 2025 年的 AI 战场上,不管是估值,用户量,还是产品路线,OpenAI 与 Anthropic 的区别,越来越大。OpenAI 追求「广度」,它想让 ChatGPT 成为新的超级应用,从购物到视频,从娱乐到办公,把 AI 塞进用户生活的每一个缝隙。Anthropic 则执着于「深度」,推出最强编程模型 Claude Sonnet 4.5,在 AI 编程这条路走到黑。然而该模型发布才过一天,Sam Altman 就用 Sora 抢走了它的风头。这不仅是两家公司产品发布节奏的差别,还有两种商业逻辑的选择:是凭借庞大的流量和新应用模式抢占消费市场,还是通过稳健的技术纵深赢得企业客户?是追逐「更多人用」,还是追求「能做更专业的事」?在科技圈,现在有不少人并不看好 Anthropic,马斯克今年 9 月断言,Anthropic 注定「不会赢」。与此同时,也有人开始担心 OpenAI 是否会变得越来越垄断。甚至还有悲观者认为,所有初创公司都应该停止产品开发,套壳没有未来,天下最终还是 OpenAI 们的。AI 巨头的战争,是否已经出现分水岭?01 横向扩张的 OpenAI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 OpenAI 最近的策略,那就是「横向扩张」。它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对话机器人,而是要做超级入口、超级应用。首先是电商购物,ChatGPT 正在把「问答」转化为「交易」。在近期的更新中,Open AI 在美国上线了「Instant Checkout」,与 Etsy 合作,用户可以在对话里直接完成商品发现、下单与支付,Shopify 也即将接入,支付环节由 Stripe 提供。同时,OpenAI 还推出了一项名为「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的开源标准,供商家将其服务集成到 ChatGPT 中,希望借此吸引更多商家加入。 ChatGPT 进军电商购物|图片来源:OpenAI不单单是消费者,面向企业和团队组织,ChatGPT business 还上线了 Shared Projects,允许团队共享项目,支持项目级上下文共享与管理员控制。这意味着 ChatGPT 不再是孤立的个人助手,而是一个能够沉淀知识、分工协作的平台。 ChatGPT business 版本共享项目功能|图片来源:OpenAI在近期的众多更新里,除了要将 ChatGPT 做大做强,变成「超级应用」,OpenAI 还推出了另一款应用,试图抢下 AI 短视频赛道。基于最新的 Sora 2,OpenAI 已经官宣推出一款名叫「Sora」的应用,主打 AI 生成视频的浏览与创作。与传统短视频平台不同,它强调用户生成与 AI 融合,主角不是陌生网红,而是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宠物。 OpenAI 推出名为 Sora 的 AI 短视频应用|图片来源:Apple Store据 a16z 合伙人 Justine Moore 评价称,「OpenAI 正在打造的是一个社交网络(类似最初版本的 Instagram),而不是一个内容网络(像 TikTok 那样)。」按照 OpenAI 做 AI 视频应用的思路,该投资人认为,人们不只是消费视频,而是在创造属于自己圈层的表情包与故事。这种内容天然带有情感共鸣和传播潜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也有巨头尝试过类似的产品功能,TikTok、Reels 和 Shorts 等平台就一直在推进 AI 生成视频的功能,OpenAI 要做成「AI TikTok」新平台,仍面临挑战。「大家都想从创意工具向内容消费平台进化。你不能责怪他们尝试,如果成功的话,回报将是巨大的。但这极其困难。」a16z 投资人称。主要原因有两个:1 用户习惯在受众最广的地方发布内容,也就是现有的社交应用,AI 生成的视频可能最终还是回流到 X、Reddit 或 Instagram;2 单一工具无法满足多样化创意需求,用户会同时使用 Kling、Wan、MiniMax、Veo、Midjourney 等平台。ChatGPT 很难独占用户。即便如此,Sam Altman 对 Sora 这款应用很自信,并称他和内部团队「在测试期间非常喜欢它」,甚至还针对人们对 AI 视频上瘾的可能做了设想和说明。「很容易想象,AI 视频生成最终会陷入一个退化的境地:我们所有人都会被 RL 优化的垃圾数据流所吞噬。我们团队投入了大量心血和精力,试图打造一款令人愉悦的产品,避免落入这个陷阱。」Sam Altman 称,其团队将在产品早期阶段尝试不同的方法。 OpenAI 官宣名为 Sora 的 AI 短视频应用视频|图片来源:OpenAI截至 2025 年 8 月,ChatGPT 的周活跃用户已经突破 7 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 9%,远超年初的 5 亿。这意味着它天然是一个流量入口。有了电商消费,ChatGPT 可以通过佣金分成赚钱,OpenAI 的收入模型因此更多元,既包括订阅费,也包括 API 收入,还新增了交易抽成。这使其商业逻辑越来越接近一家「平台公司」,而不仅仅是卖模型。02 纵向深挖的 Anthropic 与此同时,不同于 OpenAI 的「多点开花」,Anthropic 在同一时期似乎选择了单点突破,在 AI 编程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每当人们提起 Claude,普遍只会想到它写代码的能力。就在 OpenAI 官宣 Sora 应用的前一天,Anthropic 推出了最新模型 Claude Sonnet 4.5,同样在业界刷屏了一段时间。新模型 Claude Sonnet 4.5 的定位直截了当,号称是「世界上最好的编程模型」,是「构建复杂 agents 的最强大模型」,也是「使用计算机的最佳模型」。这种自信主要来自 SWE-bench Verified 评估数据。Anthropic 称,Claude 4.5 在复杂任务上能保持长达 30 小时以上的专注。它能跨文件重构庞大代码库,还能调用外部工具,保证上下文不丢失。新增的记忆功能,新增的记忆功能允许模型保存项目进度,并回溯和修改关键设定。根据官方披露数据,Claude 在编码任务中的使用占比高达 36%。自 2025 年 5 月全面推出以来,Claude Code 已创造超过 5 亿美元的运营收入,使用量在短短三个月内增长了 10 倍以上。 SWE-bench Verified 评估数据|图片来源:Anthropic除了在写代码这件事上更强,与 OpenAI 偏向消费者订阅不同,Anthropic 一直主打 B 端市场。截至目前,Anthropic 据称已有超过 30 万家企业客户,运营收入超过 10 万美元的大客户数量在过去一年增长了近 7 倍。商业模式上,Anthropic 依旧坚持 seat-based(席位订阅)与 API 按量收费。因为长时任务和编程需求消耗的 token 更多,它的收入主要来自「深度使用」。 Claude 最强编程模型与前代、GPT-5、Gemini 等对比|图片来源:Anthropic2025 年 9 月,Anthropic 完成 130 亿美元 F 轮融资,估值达 1830 亿美元。自 2023 年 3 月推出 Claude,到 2025 年初,该公司年化收入为 10 亿美元,八个月后升至 50 亿美元,预计年底将达到 90 亿美元。另外,Anthropic 打着安全的旗号,正积极切入政府市场。它推出了专门的 Claude Gov 模型,与美国国防部签下 2 亿美元合同,进入劳伦斯利弗莫国家实验室,与国家核安全局合作,还以 1 美元的价格向三大政府部门开放 Claude。它甚至邀请美国能源部核专家测试 Claude 是否可能泄露敏感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虽说 Anthropic 钟爱的「安全」叙事,让它在政府与监管场景中天然占优,但这并不代表 Anthropic 与白宫真的更亲近。2025 年 9 月,当 Sam Altman、Tim Cook 和众多科技巨头在白宫晚宴上轮流赞美特朗普时,Anthropic 首席执行官 Dario Amodei 并不在场,业界甚至有一些人嘲讽,其并未受到邀请。原因很简单,Dario Amodei 这个人曾批评特朗普的人工智能议程,还在 2024 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将特朗普比作「封建军阀」,呼吁朋友们投票给哈里斯。这使得外界后来一度担心,Anthropic 会不会因此失去数十亿美元的政府合同。与此同时,OpenAI 也与政府有一些协议,Sam Altman 倾向于在白宫和市场上展示合作姿态。03 谁对谁错?还是没有对错? 简言之,两家公司的增长路径都是真实的。Anthropic 更像一家 B2B 公司,主打深度与专业性,OpenAI 更像一家 B2C 平台公司,想靠规模和多元化的收入模型来驱动增长。他们都想吃下更多的订单,但后者的目标对象远比前者更多,也不排除企业级市场。OpenAI 目前的绝对性优势在于规模。7 亿用户的基数,足够让很多对手望尘莫及,让它有条件做「超级应用」。但隐忧也有,像 OpenAI 要做的电商闭环意味着履约、欺诈、退货等传统问题。而且,在追求广度时,是否会在编程等领域深度上落后于专注型对手?另外,OpenAI 的 Sora 新应用想要进入的领域竞争激烈。TikTok 的 AI Alive 功能允许用户通过提示将图片转换为视频,并且用户可以上传 AI 生成的内容。Meta AI 近期也推出了全新的 AI 短视频功能。 Meta AI 视频应用程序 Vibes|图片来源:Meta在做多应用的时候,虽说回报是更大的消费级增长曲线与更丰富的商业化通道(订阅 + API + 交易),但 OpenAI 也要面对更复杂的合规与风控问题,以及更大范围的竞争。Anthropic 的目标在于企业需求,处理复杂代码等任务也是 Claude 的老本优势。与 AWS 和 Microsoft 的合作,也让它在云与办公生态中拥有分发优势。问题则在于,技术领先并非永远。OpenAI、谷歌等都在持续强化代码与 agent 能力。另一方面,如果未来 AI 产品形态更多由 C 端应用决定,Anthropic 的品牌渗透是否不足?当下 OpenAI 的名声远比它更响亮。 左:Sam Altman;右:Dario Amodei|图片来源:网络目前,有一些人并不看好 Anthropic。比如马斯克,他今年 9 月在自己执掌的 X 平台上表示,「对于 Anthropic 来说,获胜从来都不在可能的结果范围内。」 马斯克称 Anthropic 不会赢|图片来源:X一名用户甚至提醒马斯克,他曾经也对 OpenAI 做出过相同的负面预测,马斯克对此则澄清道:「不,我从没这么说过。一开始我就告诉所有提问的人,我认为 OpenAI 击败谷歌的概率约为 1%,这与 0% 相差甚远。在 DotA 获胜事件后,我把它获胜的概率提高到了 10% 左右。」 马斯克回应之前对 OpenAI 的负面预测|图片来源:X据研究公司 CB Insights 称,目前 OpenAI 在全球私营公司中按估值排名第三,而 Anthropic 排名第七,前者估值高出后者超过 1000 亿美元。回顾 2022 年,Anthropic 据称在年中已经完成首个模型的训练,其官方历史声称,他们是「故意推迟」发布 Claude,直到他们认为内部安全和协调工作已经完成,而不是急于上市。于是,OpenAI 的 ChatGPT 在当年率先火爆全球。Sam Altman 事实上也的确是掌控发布节奏与公众注意力的大师,不管是 Sora,还是之前的 GPT 系列、Code Interpreter、GPT Store 等产品,往往能在竞争对手发布前后抢占话题。直到现在,Anthropic 发布 Claude 新模型或其他研究成果,OpenAI 也会迅速跟进或发布新功能。比如 Claude Sonnet 4.5 发布,话题还没发酵一天,Sam Altman 就官宣 Sora 应用上线,这种「抢风头」并非偶然。即使未能发布产品,Sam Altman 也经常会在社交平台上发一些神秘推文,模糊时间和内容,让所有人猜测。产品发布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成了心理战和市场战。 OpenAI 推出 AI 短视频产品的预告视频|图片来源:OpenAI总之,不同路线未必有谁对谁错。微软曾凭借企业市场的深耕奠定了长久的基业,Facebook 则靠消费级规模建立了社交帝国。AI 时代的胜者,也允许不止一个,尤其在反垄断成为常态的情况下,行业格局可能不是一家独大,而是各分一杯羹。区别可能只是,谁的蛋糕更大,谁的盘子更牢。至于 OpenAI 的购物闭环能否真正跑通,Sora 会不会成为 AI TikTok,还是昙花一现,Claude 的编程优势能坚持多久,马斯克的断言是否会成真,答案不会在某个时间点一下揭晓,但或许会在一轮轮迭代中逐渐清晰。*头图来源:OpenAI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北京时间 10 月 1 日,OpenAI 曝光了 Sora 2 视频生成模型,其视频效果之好,令人惊奇。同时,独立应用 Sora 的推出,也让邀请码成为人们疯抢的目标。Sora 2 会是视频生成领域的「GPT 时刻」吗?Sora 独立应用,距离成为「AI 版 TikTok」还有多远?今晚 19:00,极客公园视频号直播间,我们将和视频生成领域的创业者和专家,一起探讨:OpenAI 的第二个超级应用来了? -
"给你三世富贵"老板在伦敦认罪 6.1万枚比特币引关注 英国当地时间9月29日,英国最大规模比特币洗钱案在伦敦南华克刑事法庭开庭审理。案件主角为中国天津蓝天格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主犯钱志敏。当天,钱志敏当庭认罪,承认持有和转移犯罪所得的加密货币。 图为伦敦南华克刑事法庭《中国新闻周刊》曾报道,该案中有超过12.8万人被骗,涉及6.1万枚比特币(约合人民币493.5亿元)。此案自曝光以来备受国内与国际关注。它被认为是英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加密货币洗钱案之一。根据庭审进展,钱志敏放弃了此前的抗辩思路,选择在庭审首日认罪。与钱志敏一同出庭受审的还有同案被告Seng Hok Ling。Seng Hok Ling是马来西亚华裔。他被指控为钱志敏交易比特币,还协助其逃亡。钱志敏认罪后,Seng Hok Ling也于庭审当日当庭认罪。钱志敏的认罪大大缩短了原定12至14周的审理周期,接下来,案件进入量刑和宣判环节。而对于蓝天格锐案的中国投资者来说,钱志敏的认罪,也让他们聚焦于新的关注点—— 6.1万枚涉案比特币会何去何从?一位受害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在关注英国审判的消息,中国警方也一直在积极地追款,这都是希望。”以下是《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05月19日的报道:“给你三世富贵”的老板,带着6.1万枚比特币跑了作为天津蓝天格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天格锐”)理财产品的一名“投资者”,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张莉(化名)只见过一次蓝天格锐的幕后老板钱志敏。彼时张莉像蓝天格锐的绝大多数“投资者”一样,还不知道钱志敏的真名,只知道她叫花花,非常神秘。那是2016年秋,张莉在北京参加了一场上千人规模的蓝天格锐组织的推介会,钱志敏露面了。那是一个疯狂的场面:钱志敏蒙着粉白色的面纱,坐着轮椅,在通往会议台的过道上,被人连带轮椅高举起来,众人一边高举钱志敏,一边高呼口号,其中一句是“三世富贵”——它来自蓝天格锐的宣传语:“你给格锐三年时间,格锐给你三世富贵。”时隔8年,钱志敏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2024年3月,英国媒体报道了一宗比特币洗钱案,事涉钱志敏。在这宗案件中,英国警方锁定6.1万枚比特币,若按2024年以来比特币市值最高价计算,价值高达320多亿人民币。这是英国查处的最大规模的加密货币洗钱案。而这些比特币的所有者正是钱志敏。 图为比特币 资料图/视觉中国《中国新闻周刊》得到的一份英国司法文件描述:这6.1万枚比特币主要是以钱志敏在中国实施的犯罪行为的收益购买,钱志敏是蓝天格锐的所有者和控制人,在中国警方对蓝天格锐进行调查后,钱志敏于2017年7月逃离中国,2017年9月持以张亚迪(Yadi Zhang)为名的护照到了英国。她在英国雇佣一名名叫温俭(Wen Jian)的华人女性协助洗钱。温俭于2021年5月被捕,于2023年受审,后被判洗钱罪名成立。钱志敏一度出逃,2024年4月下旬,英国媒体报道,钱志敏在英国落网并被还押候审。围绕着蓝天格锐以及钱志敏其人,一系列问题被公众追问:钱志敏究竟是什么人?她是怎么出逃成功的?6.1万枚比特币将被如何处置?神秘的“花花”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不止一位蓝天格锐的“投资者”回忆起“花花”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刻意遮挡住面孔的场景。郑正歌(化名)是重庆巫溪县的一名教师,他接触到蓝天格锐是在2016年,由他的高中同学介绍。当时,郑正歌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与他的妻子各投了一份产品,每份6万元。公开的判决文书显示,2014年3月31日,钱志敏在天津注册成立了蓝天格锐,蓝天格锐有京津冀、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七个大区管理全国理财产品的销售业务。自2014年4月至2017年8月,蓝天格锐推出了十款理财产品,以1~3倍的投资回报率为诱饵,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郑正歌夫妇投资的,是蓝天格锐的第七款理财产品,嘉年华加盟计划。根据协议书,该计划的“服务红利”是“投资”的30个月里,每个工作日发放一次红利,红利数额以6个月为时间节点逐步递增,具体是:第1~6月每份100元;第7~12月每份200元;第13~18月每份300元;第19~24月每份400元;第25~30月每份500元。郑正歌回忆:“我们观察了一段时间,它确实按照时间来返钱,这样20多个月可能就把本钱返回来,全返回来有两三倍的利润。所以后来就又加钱投了进去,直到2017年7月蓝天格锐爆雷,共投入100多万元。” 右一戴口罩者为钱志敏 图/受访者提供在投资蓝天格锐的那两年里,郑正歌的妻子见过“花花”。开大会时,“花花”会把口罩戴上,坐着轮椅,坐在会场的前面,不允许“投资者”带手机,不准摄影录像。直到蓝天格锐爆雷前,郑正歌都不知道“花花”的真名是什么。追溯起来,让郑正歌这些“投资者”知道“钱志敏”这个名字的是张莉。张莉接触到蓝天格锐是在2016年,那时她还在内蒙古的教育系统工作。她一位在当地检察院退休的朋友,是蓝天格锐在呼和浩特的“网头”。在这位朋友的影响下,她买了一款蓝天格锐的理财产品,嘉年华招商计划,每份6万元,后来,在张莉影响下,她的4位亲戚朋友也各买了一份,共投资30万元,至2017年7月蓝天格锐爆雷,每人返利2万多元。在蓝天格锐的“投资者”中,张莉及她的亲戚朋友算是损失甚微者。郑正歌回忆,很多“投资者”都会把返回来的钱再次投入,雪球越滚越大,特别是在蓝天格锐爆雷前的2017年4月到7月,这时警方已对蓝天格锐进行调查,“投资者”不知情,蓝天格锐在各地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推介会,很多人把返利的钱又全都投了进去。张莉没有再跟着投入。在投资蓝天格锐之前,张莉至少两次到北京参加蓝天格锐的大会,第一次是在2016年五六月份,第二次是在2016年秋。就是在第二次参加的推介大会上,张莉亲眼目睹了坐着轮椅、戴着面纱的“花花”被众人一次又一次地高举。她觉得蓝天格锐像是搞传销,“到后面又出来几款新产品,我就跟大家说,咱们谁都不要再投了”。蓝天格锐爆雷发生在2017年7月27日。张莉回忆,那天蓝天格锐不再返钱。她询问介绍她投资的那位朋友,被告知是国家有关部门要对蓝天格锐进行内部检查,等检查结束,会继续返利。张莉等了一周,仍没有恢复返利。她在一个“投资者”微信群中讨论此事,结果被踢出群。2017年12月5日,她在内蒙古报警,12月7日,又到蓝天格锐所属地的天津市公安局河东分局春华路派出所报警。张莉是蓝天格锐爆雷之后最早报警的“投资者”之一。在春华路派出所,警察告诉了张莉“花花”的真名,张莉把这个消息发到了另一个“投资者”微信群中。大家这才知道,“花花”叫钱志敏。钱志敏其人关于钱志敏,几乎没有“投资者”知悉其底细,大家口口相传的,只有蓝天格锐的公开宣传信息以及未经证实的传说。蓝天格锐宣传说,“花花”毕业于清华大学,有双博士学位,曾在美国留学,懂金融。来自沈阳的“投资者”韩星海(化名)听说,“花花”从美国带回不少技术。他曾在推介会上问过“花花”为何不让拍照,“她说是因为美国技术被她带了回来,如果透露出去,美国会对她进行制裁”。2024年4月下旬,英国媒体报道钱志敏在英国落网后,她以张亚迪(Yadi Zhang)的身份向法院提供的出生日期是1990年11月10日。而据《中国新闻周刊》从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处获悉,这个日期可能不实。该人士称钱志敏1978年9月出生于江苏如皋,专科学历,结过婚,后来离异。钱志敏早年的经历至今不为外界所知。《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 2013年,她曾涉发生在安徽合肥的一宗传销案,彼时钱志敏化名“李霞”,该案涉案人员众多且涉案资金巨大,案发后有人被抓并获刑,而作为操盘者的钱志敏一直在逃。这或可解释在后来操盘蓝天格锐期间,钱志敏为何一直要刻意保持神秘形象,不愿光明正大示人。 蓝天格锐的一场推介会现场 图/受访者提供一份由合肥市瑶海区人民法院于2014年12月做出的对赵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判决书描述了该传销案的来龙去脉。法院经审理查明,2013年3月下旬,赵某加入钱志敏等人组织的“香港瑞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瑞银国际”)传销组织,该组织以“投资山茶油项目”为名,通过网络宣传、现场授课、实地考察等手段吸引他人加入。该组织实行会员制,要求每人缴纳2800元获得加入资格,多投不限,以下线人员数量作为计酬或返利依据。在赵某一案中,香港瑞银国际的实际负责人李霞就是钱志敏。赵某供述,香港瑞银国际于2012年9月在香港注册成立,董事长是李霞,在合肥的办公地点位于瑶海区的恒丰大厦,办公室门前挂有香港瑞银国际和合肥市福涌泉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涌泉粮油公司”)两块牌子。李霞不常在公司,日常工作由他人负责。公司利用香港瑞银国际这个境外公司的包装,以福涌泉粮油公司和天柱山6万亩山茶基地为噱头对外宣传,以报销车旅费、住宿费等吸引人员实地考察。如果成为会员,可以终身以五六折的价格买公司的山茶油,并享有返利。福涌泉粮油公司是钱志敏为吸引“会员”特意找来的合作伙伴。福涌泉粮油公司总经理王某甲作证称,2013年3月初,一个自称是香港瑞银国际李霞的女人来他们公司,指定向公司采购价值70万元的山茶油产品礼盒。经洽谈,双方签订一份合作协议书。按照协议要求,公司在厂区为香港瑞银国际提供了一间办公室。3月底,香港瑞银国际组织一批人来参观,公司发现他们带来的几批人员很杂,不太正规,于是立即停止了参观活动,不再提供厂区办公室。2013年5月,福涌泉粮油公司解除了与香港瑞银国际的生产合作协议。赵某供述,从2013年6月中旬开始,公司网站、会员系统不太正常,提现也不正常,公司解释说是网站升级及系统遭黑客攻击,支付第三方账户被冻结。2013年7月1日上午,李霞给公司员工发信息让他们不要着急,她正在凑钱。到了当日中午13时,公司的网站就不能进入了。2013年11月,赵某被抓,后因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获刑两年。钱志敏被“另案处理”。而距离合肥这宗传销案被查处还不到一年时间,2014年3月31日,在逃的钱志敏在天津注册成立了蓝天格锐。“精心设计的陷阱”实地考察的套路被完全移植到了蓝天格瑞的项目上——有一些“投资者”并不是冲着理财产品来的,而是冲着蓝天格瑞的其他业务来的。2017年2月末3月初,来自沈阳的蓝天格锐“投资者”们被组织到天津,考察比特币矿场。彼时蓝天格锐公开宣称在天津等地设有比特币矿场,招募投资挖矿。其中一位“投资者”王优雅(化名)回忆,从沈阳去考察的有几百人,车费自付,住宿与吃饭则不花钱。时隔多年,她已不记得比特币矿场是在天津什么方位,只记得“那个地方一个仓库又一个仓库,有标语写着天津蓝天格锐比特币仓库,建在一片空地上”。在他们参观时,矿机并没在使用,“团队的头儿讲,是因为我们来,怕有辐射,就拉闸停电了”。直到蓝天格锐爆雷,王优雅才听人讲,当年他们参观的那些矿机不过是一些“破烂东西”,“制造假象,让我们来投资”。 “投资者”与蓝天格锐签署的一款理财产品的投资协议书 图/受访者提供王优雅回忆,那次他们住在天津郊区的一家宾馆,宾馆里住满了像她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者”,“乌泱乌泱的,全是人”。考察之前,王优雅已投资了蓝天格锐,不过只是“小投”,那次现场考察让她决定大宗投入。直到爆雷,她前后投了80多万元。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蓝天格锐设在多地的比特币矿场,也不全都是道具或摆设。蓝天格锐的法人任江涛在被抓后曾供述,钱志敏给公司定的业务包括比特币和多特币的挖矿业务,他负责维护挖矿矿场和矿机,并把挖出的虚拟币不定期转给钱志敏。作为蓝天格锐矿场托管方负责人的潘某曾作证称,他们负责安装矿机,矿机及电费由钱志敏提供,网络也由钱志敏派人连接,挖出的比特币打入钱志敏的网络钱包。2014年蓝天格锐带人参观了几次这个矿场,到2017年,矿机都淘汰了,以每台30元的价格卖了废品。吸引沈阳“投资者”韩星海的,不是比特币挖矿,而是蓝天格瑞的一款生命手环。2015年10月,做过医生的他参加了该产品的上市发布会。据介绍,生命手环内装有芯片,功能之一是通过GPS和北斗双定位,定位方位不超过15米,“从此不再让一个老年人走丢”。如有老人需要帮助,按下手环红键,“10分钟内救护车就能到你身边”。蓝天格锐当时还发布了其他多款产品,据韩星海回忆,有防雾霾的空气清新装置和防疲劳安全带等,其中有一款空气清新装置“大蓝”,“‘花花’说,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公司可以无偿安装大蓝,它可以每15分钟把300平方米的空气过滤一遍,包括病毒、烟尘以及其他有毒害物质,通过公司的超算,都能分析出来”。防疲劳安全带则带有芯片,“开车时,一旦疲劳,它通过心率和呼吸脉搏的变化,会自动报警提醒。”韩星海说。 位于天津市河东区福建大厦内的蓝天格锐公司办公地点,已被查封 摄影/本刊记者 刘向南在推介会上,蓝天格锐宣称这些产品是公司自主研发或与其他机构合作研发。在审判任江涛时,钱志敏的助理李某作证称,蓝天格锐推出新的理财产品时会召开产品发布会,一般由钱志敏和任江涛出席并发言。理财产品对应的产品有七种,分别是生命环、小蓝防霾净化器、大白电子杀菌器、多多机器人、蓝白桌面空气净化器、净化口罩和大蓝城市空气净化器。这些产品是从上海、深圳以及江浙一带的厂家购买的。蓝天格锐曾成立生命环项目服务中心,并设立了两百多家实体门店。生命环项目中心运营主管宋某作证称,在他担任主管职务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蓝天格锐成立这个服务中心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扩大公司影响力,进而出售理财产品。韩星海就是参加了多次产品推介会被吸引的。他的投资始于2015年10月,前后投入1200多万元。“蓝天格锐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郑正歌说。多人获刑,“花花”出逃《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因为发现蓝天格锐具有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2017年4月21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2019年6月,天津市公安局河东分局发布通报,公安机关共抓获蓝天格锐法人任江涛等犯罪嫌疑人50名,其中28名已移送审查起诉。2021年2月,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蓝天格锐法人任江涛一案,与任一起受审的还有其助理黄亚芳,黄同时是任的女友。法院经审理查明,2014年6月至2017年8月间,任担任蓝天格锐法人,参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402亿多元;黄参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76亿多元。2021年9月,法院判决任获刑10年,处罚金50万元,黄获刑5年,处罚金25万元。任江涛供述,其是通过玩网络游戏认识的钱志敏,因其在游戏中完全服从钱志敏的指挥,钱志敏让其担任蓝天格锐法人,但实际上只是挂名,具体工作还是听钱志敏的安排。当时口头约定干满三年,钱志敏给其100万元,另外约定每月工资3万元,但实际每月只领1.2万~1.5万元不等,领了一年多就停了,之前约定的100万元也没拿到。另外,《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公安机关在侦查蓝天格锐案中,发现蓝天格锐总经理吴小龙已外逃,便对其进行网上追逃,吴小龙一度想偷渡出境,没能成功,2017年9月,他在四川南部县被抓获。2021年11月,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吴小龙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并处罚金50万元。法院经审理查明,2014年8月至2017年7月,吴小龙作为蓝天格锐理财产品销售团队负责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数额逾87亿元。这不是吴小龙第一次被抓。2016年8月,吴小龙在辽宁凌海市举行蓝天格锐产品推介会时因涉嫌非法集资一度被抓,在钱志敏的授意下,蓝天格锐的范某找到时任凌海市自来水公司副书记、副经理的霍健帮忙,霍健再请托时任凌海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副大队长张烈,吴小龙被取保候审。在此过程中,霍建收受蓝天格锐好处费670万元,张烈收受830万元,霍健、张烈均于2023年获刑。至于钱志敏,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前,2017年2月,她向当时的男友赵某锋提出帮她偷越国境。赵某锋在上海经营一家古玩公司。在赵的帮助之下,钱志敏越境出逃。对于其出逃细节,不得而知。《中国新闻周刊》曾联系天津警方,警方没有接受采访。6.1万枚比特币如何才能被“追回”据专项审计,自2014年8月至2017年7月,蓝天格锐共吸收资金402亿多元,这些钱均由钱志敏控制支配。自2014年4月至2017年8月,蓝天格锐向128409人返款341亿多元,用于购买珠宝款项9568多万元,用于购买不动产款项9189万多元,用于日常运营支出2.1亿多元,生命环客户服务中心项目支出1.2亿多元,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有11.4亿多元被用于购买比特币。近期引起媒体关注的“张亚迪(钱志敏)、温俭洗钱案”共涉比特币6.1万枚。据《中国新闻周刊》得到的关于该案的英国司法文件,这6.1万枚比特币被认为大部分来自钱志敏在中国实施的大规模的欺诈犯罪。2014年6月,钱志敏以任江涛的名义开设了数字货币交易账户,用赃款逾11亿元人民币购买比特币。钱志敏如何利用比特币洗钱?据对虚拟数字货币持续关注的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扬介绍,钱志敏所谓通过比特币洗钱的行为并不复杂。钱志敏是在2017年9月逃至英国,同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从那时起,虚拟数字货币交易所才关闭了人民币与虚拟数字货币的兑换通道。也就是说,钱志敏在案发前可以使用赃款在交易平台直接购买比特币,再加上当时账户实名制等反洗钱手段的缺位,她很容易就实现了携比特币逃至境外。在刘扬看来,钱志敏所持6.1万枚比特币,若按2024年以来比特币市值最高价计算,价值高达320多亿人民币。刘扬认为,“目前应该最大限度固定资金流转证据,证明英国扣押的6.1万枚比特币与蓝天格锐案存在关联”,这或许能帮助追回这些比特币。发于2024.5.20总第1140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杂志标题:6.1万枚比特币案背后记者:刘向南编辑: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