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847
篇与
互联网
相关的结果
- 第 6 页
-
“六小龙”乌镇对话:站在互联网肩膀上,预言下一个十年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一片朦胧的烟雨中开幕,人们试图从大会的议题设置和从业者分享中获得启发、拨开迷雾。大会首日最受关注的环节包括“六小龙乌镇对话”。深度求索、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云深处科技、游戏科学这六家年初被评选出来的前沿科技公司,所在领域横跨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空间智能、大模型和游戏,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受益于互联网过去10年的技术和数据积累,站在了互联网的肩膀上探索前沿方向。 科技行业的巨大变化让一些企业掌舵者感受颇深。回忆10年前,群核科技联合创始人黄晓煌说,当时他在英伟达,做一份“不受待见”的工作,他发誓一定要跳槽到互联网公司或创立一家互联网公司。而10年前在硅谷受到鄙视的英伟达等硬件公司,10年后突然万众瞩目,成为AI时代的主流。“回头看,中国互联网这么多用户、这么多积累,反而成为AI时代数据的巨大燃料,OpenAI等公司都是基于互联网大量开放数据建立起来。”黄晓煌说,从互联网时代迈向AI时代既是一个全球技术浪潮,也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缩影。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和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则看到近10年来的技术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我们的机器狗是用钢丝绳吊起来,因为没解决趴在地上怎么站起来、走路怎么走稳的问题。”朱秋国说,2018年,第一条机器狗不用钢丝绳就站起来了,但在行业应用中还面临磨损、发热等问题,现在机器人行业应用路径基本被打通,业务也得以扩展,“我有时候开玩笑说,以前我们是做狗的,今天终于可以做人了。”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则表示,他在10年前就看到了机会。2016年,他注意到一个数据,世界最大的PC游戏分发平台上,简体中文用户的比例达到32%~33%,意味着中国潜在玩PC游戏的用户数量世界领先。那一年,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也是中国团队拍摄的中国题材电影,这让他看到,中国团队做的中国题材如果能接近甚至超过国际水平,中国用户会给予相当大的回报。“《黑神话·悟空》好像第一次让很多之前偷偷摸摸打游戏的玩家解除了游戏羞耻,好像玩游戏变得理直气壮了一些。但从另一个角度,追溯整个中国游戏产业的发展,也许我们会看到,在长达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游戏用户数最多、市场规模最大的市场。”冯骥说,游戏科学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的一朵浪花。他最近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去年全世界最赚钱的10款游戏中,有4款由中国团队开发,还有3款由中国公司投资或参与了研发。“六小龙”中多名企业掌舵者谈到前沿技术领域将迎来的新变化。“最近半年或一年,具身智能领域有很多科幻中的事已经变成现实,未来几年,很多科幻的事实可能加速走进现实。”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相比其他前沿领域例如核聚变、上火星,具身智能或人形机器人领域距离实现梦想更接近了,他现在能构想到明后年具身智能可以带给大家的惊喜,比今年更多。王兴兴说,机器人领域目前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模型结构和数据规模都不太够用,因为每个厂家的机器人不一样,采集的数据也不太一样。摄像头应该装在机器人的什么地方,全球都还没有共识。具身智能模型结构、如何产生数据、应该产生多少数据、怎么训练、怎么筛选数据等,都处在探索阶段。“但我比较乐观。我认为在具身智能或机器人领域的通用模型,某种意义上就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王兴兴表示。谈到AI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深度求索资深研究员陈德里说,AI今天带来的可能机遇更多,长期看风险可能更大。3~5年,AI没办法单独完成工作;5~10年,AI将开始取代部分人的工作,科技公司应扮演吹哨人的角色;10~20年,AI将取代市场上绝大多数工作,社会秩序将经历挑战,科技公司应参与社会秩序的重塑。“这不是危言耸听,这一轮AI革命和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有非常大的不同。以往人们发明工具,但人还是智慧主体。而AI革命中,AI可能变得比人类更聪明,旧的工作被取代,新的工作或许不会产生,人会从工作中被彻底解放出来。”他表示。陈德里说,要让AI具备稳定的可泛化的学习算法,同时建立起与真实世界更多的链接,AI目前的很多问题在10到20年后都能被解决。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则展望脑机接口领域的变化。他表示,人类目前的医疗花销中有约36%与大脑相关,但脑疾病如阿兹海默症、自闭症、失眠等尚无药物可以根治。目前80岁以上约30%~4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阿兹海默症。韩璧丞表示,脑机接口被认为是有可能根治这些脑疾病的技术。但脑机接口有一些挑战,主要困难在于数据采集和数据解析。从较近期的进展看,他的团队在筹备体重管理产品,希望让神经调控来调节用户的饥饿感,有望2027年推出。 -
京东抖音,到底在争什么?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作者 | 李梦冉编辑 | 阮梅历史的戏码在今年双11再次上演。2017年双11前后,京东对阿里提起诉讼,认为其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二选一”的垄断行为。直到2023年,京东获得一审胜诉,被视为行业秩序的捍卫者。今年双11,它再次卷入同样的争议,只不过,这次成了“被控方”。近期有商家爆料称,京东强制要求商家双11期间在其他平台的商品价格不能低于京东,还特别设置巡查小组,一旦发现,会对商家处以高额罚款。随后抖音内部人士发声,称京东此举强迫商家“二选一”,扰乱市场秩序。京东内部人士则对媒体回应称,这是平台“主动比价”,否认“二选一”。短短数日,这场交锋从商家吐槽发酵成跨平台热搜焦点。虽然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二选一”仍需监管部门来判定,但多位商家告诉「定焦One」,即便重金罚款并非普遍手段,但平台对“最低价”的管控确实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经营。在这场“口水战”背后,是电商行业格局的变革。抖音电商凭借内容驱动的增长模式,正在成为冲击传统电商格局的重要力量,其流量分配机制与用户黏性,改变着平台间的话语权与议价能力。尤其是抖音在稳固服饰、食品等核心品类的同时,正持续向3C数码、家电等京东优势领域渗透,京东面临着用户增长放缓与品类守卫的双重压力。新旧平台力量此消彼长,可以预见的是,双方的摩擦,还将继续。 京东抖音,杠上了 2025年双11促销周期过半,这场围绕“主动比价”与“二选一”的争议将京东与抖音拖入舆论漩涡。首轮交锋始于商家爆料引发的质疑。10月中旬起,多位家居家电商家爆料称,京东成立巡查组监控商家在抖音直播间的价格,要求商家不强调低价、不搞直播抽奖、不发优惠券,如果售价低于京东,商家可能面临巨额罚款。事件中的另一方随即发声。10月24日,抖音大家电负责人李文涛在朋友圈发文,配上商家的爆料截图,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随后网传的一张美的集团“500万元罚单”为舆论再添一把火。10月28日,黑龙江网证实并公布了一张美的因违反京东低价要求被处罚的后台截图。罚单显示,京东运营认为,美的集团官方旗舰店有一款商品在京东的标价明显高于同一时段内其他渠道同款商品价格,严重违反京东商品价格管理规则,美的需支付违约金500万元,京东先执行冻结品牌钱包500万元。 紧随其后的第二轮交锋更显针锋相对。10月29日,京东以内部人士口径对媒体回应,“京东对美的巨额罚款”“京东二选一”等均为谣言,是因为京东要求在自己平台上的售价不能高于其他平台,引发与抖音直播间之间的价格竞争而产生的。这种主动比价本质是为消费者构筑价格防护墙,而“二选一”本质是限制去别的平台经营,所以京东不是“二选一”。同时,京东指出抖音存在操纵媒体与自媒体的迹象。针对京东的负面信息,屡屡登上抖音和今日头条热榜。面对京东的回应,抖音内部人士紧随其后对媒体称,京东的回应“恰恰证实了自身干涉商家在其他平台的经营权”,认为京东限制家居家电商家使用抖音的双11优惠券,禁止他们参与抖音双11促销活动,已经构成了“二选一”。而夹在中间的美的集团于10月29日回应,表示“网络上相关提及美的的文章均为不实信息”,否认遭巨额罚款的传闻。后续有媒体从接近美的的知情人士处获悉,京东曾向美的推送违约单,但该处罚已在10月24日经申诉撤销。申诉详情显示,美的10月21日晚平台校验到此单品在抖音商城国补后到手价为4359.2元,而在京东部分国补区域也是此价,且美的称此型号为下市机器,线上整体库存不足200套,京东供销平台库存仅12套。10月30日,李文涛再次在朋友圈发文表示,“京东卡商家命门是真的”,有商家真的被罚了却敢怒不敢言。他再次强调京东的做法属于“二选一”,双11的优惠券,就是促销的核心,京东不让商家用抖音的大促优惠券,本质上就是不准商家参与抖音的大促。这场裹挟着平台博弈与商家争议的风波,还没有完全平息。京东高举“用户权益”的大旗,抖音坚守“公平竞争”的阵地,而像美的这样身处其中的商家,则在巨头的夹缝中努力维持着平衡。 “二选一”,究竟成不成立?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二选一”是一个极为严厉的指控。京东的行为,究竟是主动比价为消费者谋取最低价格,还是变相让商家在平台之间“二选一”?我们可以从法律、消费者与商家的不同视角分别审视。先来看看法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不得利用服务协议、交易规则以及技术等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在平台内的交易、交易价格以及与其他经营者的交易等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或者向平台内经营者收取不合理费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以及平台规则等从事前款规定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李圣对「定焦One」称,“如果京东如商家爆料中所说,通过成立巡查组监控抖音直播间价格,禁止商家使用抖音大促优惠券,对在其他平台售价更低的商家威胁巨额罚款,那么,这些行为与监管部门认定的‘禁止平台内经营者参加其他竞争性平台促销活动’的‘二选一’行为特征相符。”他进一步指出:“虽然京东辩解称是‘主动比价’以保障消费者权益,但这种通过限制商家在其他平台的经营行为来维护自身价格竞争力的方式,缺乏充分的正当理由,很难被认定为只是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换言之,如果“比价”行为实际构成了对商家跨平台经营的限制,就可能触及“二选一”的法律红线。但也有专家认为,“二选一”通常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强迫商家只能在特定的平台上经营,京东此次的要求是价格约束而不是“强制独家”,因此与传统意义上的“二选一”有所区别。其次,站在消费者层面,大多数人认为,如果平台通过“主动比价”确保商品的价格不高于其他渠道,消费者自然是受益也支持的。不过,也有少数人担心,如果这一机制导致商家经营成本上升,最终成本可能还是会转嫁给消费者。 最后,从商家视角来看,他们的反馈更为复杂。两位京东自营商家对「定焦One」表示,京东并未禁止他们使用其他平台优惠,但要求必须保证京东平台上的价格与其他渠道一致。经营3C配件店铺九年的林佳透露,当京东发现他们在其他平台有更低价格时,通常不会直接罚款,而是要求她在30分钟或1小时内完成“跟价”。若超时未调整,京东采销人员会强制调价。她表示,其它平台也有类似比价机制,但对她的类目管理相对宽松,而京东自营特别严格。她讲述,尽管他们在全平台设置的价格一致,但某些平台会额外发放优惠券,造成差价。在京东的跟价规则下,这部分优惠差价需要由商家自己承担。林佳解释称,就她自己的情况来说,京东的点位(平台分成比例)比其他某些平台更高,“按原来的定价卖都可能亏钱,更不用说额外补贴了。”另一名自营商家白茶表示,从2024年618开始,他感觉到京东对价格的管控收紧,尤其是今年还有专门的查价巡查组,在物流履约、采购单履约等方面也更加严格。“曾经同一个订单出现了两次罚款,问采销原因,他们也说不清楚。”至于如何面对各平台之间的博弈,林佳内心也很矛盾,只感叹:“做3C品类的,谁不想在京东发展?” 京东守擂,抖音进击 “二选一”的争议并非一场偶然摩擦,而是以京东为代表的传统货架电商和以抖音为代表的内容电商不可避免的正面碰撞。此前市场上流传一份2024年国内电商GMV排名榜,前三分别是:淘天(8万亿元)、拼多多(5.2万亿元)、抖音电商(3.5万亿元),而京东(3.2万亿元)被挤到第四。随后有京东内部人士透露,京东2024年实际GMV接近4.5万亿,稳居前三。尽管缺乏完全一致的权威数据,但不难看出抖音的紧追之势。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首先与行业大盘的变化密切相关。头部电商平台中,淘天、拼多多、京东是传统货架电商起家,抖音、快手、小红书从内容为起点,将内容、社交与交易打通。随着中国电商市场增速放缓,增长的红利正在从货架模式向内容方向迁移。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直播电商交易规模已达约5.33万亿元,占网络零售总额的30%以上。那些能够借助内容、社交、直播、私域流量触达用户的平台,正在获得更高的成长性。 面对这一趋势,传统平台纷纷加速内容化。淘宝、拼多多相继在Tab栏中新增“视频”入口,布局直播、短剧等多元内容。相比之下,京东尽管也布局直播带货,但内容化转型节奏更为谨慎,依然以“货架+用户主动搜索”的模式为主。更令京东警惕的,是抖音对其优势领域的渗透。在京东长期占据主导的3C数码领域,抖音正展现出强劲的进攻性。今年iPhone17即将发布之际,苹果宣布AppleStore旗舰店入驻抖音商城,价格与天猫旗舰店同步,支持最高12期免息分期。要知道此前除了天猫之外,京东和拼多多均未获AppleStore的官方旗舰店入驻。今年双11期间,抖音在手机、数码、小家电等类目中也表现突出,多个品牌销售额破亿。尽管尚未能动摇京东基本盘,但强劲的增长势头,已经让京东感受到压力。还有一层原因来自京东自身经营层面。京东在自营的供应链、物流方面具备优势,但高成本结构也使其利润空间有限。2025年Q2,京东营收虽然增至3567亿元,但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大跌49%。再叠加今年上半年京东参与外卖大战,新业务部分Q2亏损高达148亿元,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与此同时,内容电商的“低价”“补贴”激进打法进一步拉低了全行业价格预期,压缩了以品质著称的京东的议价空间。京东要维持“多快好省”的用户心智,就必须付出更高成本,或者牺牲部分利润。多重压力之下,京东对“低价”的捍卫更显紧迫。或许比起每一个商品都要保证最低价,京东更在意的是价格话语权和消费者对京东的低价心智。只是,当平台之间的博弈再次充斥赛场时,夹缝中的商家,只剩下一片失语的沉默。*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pexels,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佳、白茶均为化名。 -
微软为 Microsoft 365 “变相涨价”道歉,新西兰用户可申请退款 IT之家 11 月 7 日消息,微软昨日(11 月 6 日)发布博文,已正式向其在新西兰的 Microsoft 365 个人版和家庭版订阅用户致歉,承认在推广含 Copilot AI 功能的新套餐时存在沟通失误,并已开始联系受影响的客户提供退款。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事件的背景是,微软于 2024 年 10 月在新西兰推出了新的 Microsoft 365 定价方案,以捆绑 Copilot AI 工具为由上调了订阅价格。然而,许多用户并不知道他们可以选择一个不含 Copilot AI 的“经典版”(Classic)套餐,并维持原价订阅。因此,这次涨价在很多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一次“强制升级”。微软在致歉声明中表示:“事后复盘,我们本应更清晰地向订阅用户沟通,存在不含 AI 功能的订阅选项,而不仅仅是向那些选择取消订阅的用户提供这一信息。”微软承诺将从这次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在未来改进其沟通方式。微软目前已向受影响的用户发送邮件,提供了清晰的解决方案。具体来看,用户有两个选择。选项一是无需任何操作,继续使用当前的 Microsoft 365 套餐,该套餐包含 Copilot AI 助手及未来的功能更新,个人版和家庭版续费价格分别为每月 17 和 23 新西兰元(含税)。选项二是切换回“经典版”套餐,该版本虽不含 Copilot AI 且可能不会收到新的功能更新,但价格维持在涨价前的每月 12 和 18 新西兰元(含税)。为了补偿用户的损失,微软承诺,在 2025 年 12 月 31 日之前选择切换回“经典版”套餐的用户,将获得一笔退款。这笔退款将覆盖自 2024 年 11 月 30 日首次按新价格续费后所产生的全部差价,并会在 30 天内退还至用户的原支付账户。 -
双11避坑指南:定金、赠品、满减的那些坑,这样躲! 02:16 “付定金想退被拒?”“赠品坏了没人管?”“换货要补满减差价?”双11购物节,这些糟心事是不是正让你闹心?别慌!上游新闻整理超实用避坑指南,帮你精准躲坑、保住钱包! 一、“定金”≠“订金”:一字之差,退款天差地别 不少人付定金后想退货,商家却称 “只退尾款,定金不退”。这里要划重点: 根据《民法典》第 587 条,“定金”是法定债权担保,若因个人原因导致合同无法履行,确实无权要回;但“订金”只是预付款,合同不成可要求退还。 避坑技巧:退货时务必在申请中备注 “要求退还定金 + 尾款”,同步留存聊天记录,避免后续举证无据。 二、满减商品换货补差价?留凭证拒绝“套路” 参与跨店满减后换货,商家以“换货不重算优惠”为由要求补差价?这是不合理的! 换货属于“履行原订单约定”,商家不得取消原订单的满减、优惠券权益。 避坑关键:换货前先和商家确认“是否保留原优惠”,留存聊天 / 语音记录;若商家强制补差价,可凭“原订单满减截图 + 沟通记录”主张违约赔偿,消费者协会会督促商家履约。 三、赠品无售后?主商品 + 赠品可“全单维权” 收到的赠品有质量问题,商家却说“免费的不管修,需全单退回”?别听忽悠!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3条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 避坑要点:赠品是“商品整体的一部分”,商家需对赠品质量承担与主商品同等责任,若破损、缺失,可要求商家单独补发,无需强制退回主商品。 四、双11消费5大提醒,帮你避坑又理性 1.选正规平台:区分自营与第三方,不点陌生跳转链接,查看商家营业执照和行政许可; 2.列清单理性买:别被“凑单”“折扣”冲昏头,按实际需求购物,避免闲置浪费; 3.多比价防套路:警惕“先涨价再打折”“绝对化宣传”,谨慎对待大量相似好评的商品; 4.直播购物慎下单:对“低价名牌”“夸大宣传”保持警惕,优先选有质量保障的正规商品; 5.存凭证好维权:保存聊天记录、订单、支付信息,遇纠纷先协商,协商不成拨 12315或上全国12315平台投诉。 双11购物,开心下单更要安心维权,这份指南赶紧收藏,购物少踩坑!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千龙网等 -
8点1氪|山姆客服回应APP支付跳转色情页面;俞敏洪确认孙东旭离职,称“没有任何龃龉和隔阂”;小红书拿下支付牌照 今日热点导览 泡泡玛特公司名错印成POP MAET,产品已下架,错版或成绝版被热炒 何小鹏哽咽再辟谣“机器人内藏真人” “就高不就低”,鄂尔多斯明确生三孩每年仍补10000元 全国首批进口卵巢癌治疗新药,已通关进京 寒武纪大涨,再次超越贵州茅台 史上最高,马斯克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获特斯拉股东批准 TOP3大新闻山姆客服回应支付跳转色情页面:建议用户重新在正规渠道下载APP11月6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视频称,自己在山姆会员商店APP下单结算时,选择使用“民生山姆联名信用卡”支付,页面却突然跳转至色情网站,引发热议。当事人表示,自己已正常使用山姆APP多年,此次跳转为下单支付时出现的异常情况。事发后,他第一时间联系客服,对方则回应称“可能是用户下载的软件渠道不正规”,并提出以30元赔偿作为处理方案,该提议被当事人拒绝。随后,密度财经致电山姆会员商店客服,其工作人员表示,已记录相关情况并会反馈至相关部门。线下门店的工作人员则称此前未接到类似反馈,建议用户重新在正规渠道下载APP,如再次出现可前往线下门店,由现场工作人员及银行方共同处理。(密度财经)俞敏洪确认孙东旭从东方甄选离职,称“没有任何龃龉和隔阂”11月6日,新东方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敏洪发文,确认孙东旭从东方甄选离职。俞敏洪称,自己和东旭是东方甄选的创始人,近期,孙东旭因为个人原因提出离职,并透露自己曾挽留孙东旭未来回归管理岗位,但对方经深思后决定离开。俞敏洪表示:“最终,我同意他离开,不再参与公司工作。我们俩之间保持着很好的沟通,没有任何龃龉和隔阂,请朋友们放心。”据东方甄选2022年6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的2023财年财报,截至2023年5月31日的年度,孙东旭的薪资、绩效、股权等合计1639.1万元,上一年同期则是1049万元。公开资料显示,孙东旭2007年加入新东方,后任东方甄选执行董事、CEO。2023年底其因“小作文风波”中处理与头部主播董宇辉关于文案创作归属争议的方式不当,被免去CEO职务,后以顾问身份继续参与工作。(蓝鲸新闻、北京商报)小红书获支付牌照爱企查显示,支付机构东方电子支付有限公司近日完成股权变更,由小红书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宁智信息科技实现全资控股。这意味着,小红书已获得支付牌照。央行官网显示,东方支付支付牌照于2024年8月续展,获许开展互联网支付等业务。(财联社)大公司/大事件 泡泡玛特公司名错印成POP MAET,产品已下架,错版或成绝版被热炒近期,有大量消费者反馈,泡泡玛特“SKULLPANDA餐桌系列”手办盲盒部分款式品牌名称存在错印的情况,原本的“POP MART”被误印成“POP MAET”。蓝鲸记者了解到,目前被发现的错印款一共有四款,分别是“蛋杯的迷藏”“双生的制衡”“银叉的傲慢”以及“餐刀的审视”。对此,泡泡玛特方面回复蓝鲸记者称:“已关注到此问题,内部正在核查处理。”目前,涉事的“SKULLPANDA餐桌系列”盲盒已被泡泡玛特全面下架,线上与线下销售渠道现已均无法购买。记者发现,在二手市场上,错印的款式反而备受追捧,11月6日,四款错印版手办的价格均有所回升,成交量也在持续上涨。(蓝鲸新闻)何小鹏哽咽再辟谣“机器人内藏真人”11月5日举办的第七届小鹏科技日上,小鹏全新一代IRON亮相,并展示了猫步般轻盈的步态。随后,有不少网友质疑,称“感觉是个真人在努力扮演机器人”。11月6日上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微博对此回应称,“拍个一镜到底无剪辑的视频回应质疑,希望大家辨别真假”。11月6日晚,在小鹏X9超级增程技术发布会上,小鹏就“IRON机器人是否内藏真人”等质疑再次回应,并在IRON通电运行状态下,现场剪开其腿部覆盖件,公开展示内部的机械结构。何小鹏在现场一度哽咽,并表示,“此前我们没有在机器人通电状态下剪开过‘皮肤和肌肉’,在发布会开始前的最后一个小时,我们决定这样做,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机器人是它自己。”(新京报)约96亿美元境外债务重组获批,融创成为首家境外债清零的大型房企11月5日,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01918.HK)发布公告称,所有境外债务重组计划的生效条件已全部达成,即日起生效。这意味着融创中国95.5亿美元的境外债全部清零,也标志着融创正式成为首家境外债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这轮境外债重组方案的关键词是“强制全额债转股”,即将大约95.5亿美元的境外债务全部转为公司股票,进而实现境外债务“清零”。此番清零境外债,融创压力大为缓解,叠加今年初境内债重组成功,融创“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财经杂志)史上最高,马斯克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获特斯拉股东批准特斯拉公司股东批准了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造就了有史以来最高的企业领导人奖励。特斯拉表示,当天75%以上的表决结果为赞成这一提议。这项史无前例的举措周四在特斯拉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标志着董事会、这位CEO本人和知名散户为争取支持而开展的为期数周的游说达到了高潮。此次薪酬表决对特斯拉至关重要,因此前马斯克暗示若得不到对这家汽车制造商更大的控制权,他可能会卸任或将更多时间投入到自己的其它公司。(新浪财经)王化回应“小米通话将停服”:不是小米不能打电话了11月6日,小米公关负责人王化发文回应了小米通话将停服一事。对于此次停服的原因,王化明确表示,小米通话的初衷是解决米粉之间移动网络沟通的需求,如今网络通话功能已高度普及,用户可通过各类常见App实现随时随地沟通,且小米生态内的小爱音响App也已具备设备间网络通话功能,“小米通话陪伴大家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近期我们将停止运营”。此外,王化强调,“小米通话App停止运营”并不意味着小米手机不能打电话,这是两码事。此前,小米通话宣布将于2025年12月3日起停止服务,2025年11月15日起,将停止新用户注册,同时应用商店将下架小米通话应用。(财联社)碧桂园:境外债务重组计划获大多数债权人批准自今年1月9日披露重组方案关键条款,至4月11日正式公布重组支持协议,再到11月5日债权人会议投票通过,全程历时300天,碧桂园境外债重组“闯关”成功。11月6日,碧桂园(02007.HK)发布公告,公司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在11月5日的债权人会议上获得通过。按照该公司披露的数据,在境外重组方案所有选项足额认购情况下,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降低债务规模约11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40亿元有息债务。此外,重组完成后,预计确认最高约700亿元人民币重组收益,有助于其增厚净资产,夯实财务安全垫。(财联社)地方育儿补贴“就高不就低”案例出现,鄂尔多斯明确生三孩每年仍补10000元近日,地方育儿补贴首个“就高不就低”案例出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明确,生三孩每年仍补10000元。一孩、二孩仍执行国家育儿补贴标准(每年3600元),三孩超出国家标准部分执行市级育儿补贴标准(每年10000元,即国家3600元+市级6400元),发放至孩子3周岁。鄂尔多斯市原执行政策中,生育二孩补贴低于国家标准,生育三孩补贴则超过国家标准,此番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率先在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基础上出台差异化补贴政策。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地方此前补贴标准高于国家基础标准的,按规定做好评估和备案工作后,可以继续执行。(界面新闻)茅台业绩会回应电商低价大促在11月6日举行的第三季度业绩会上,贵州茅台(600519.SH)并未正面回应投资者关于电商低价大促茅台酒的询问,表示已经多次发布声明和消费提示,希望消费者在官方渠道购买,并表示当前茅台正在努力与各大网络平台建立假冒侵权信息绿色处置通道。今年“双十一”促销活动开始后,电商平台茅台补贴后售价不断下降,一度跌破1600元/瓶。有白酒酒企电商负责人透露,百亿补贴乱价背后,是平台自行下场操作,酒企也无法管控。据酒商介绍,近期已经接到茅台方面通知,要求不得低于1700元/瓶销售飞天茅台。但记者看到,11月6日多家电商平台茅台补贴后售价回升至1640元/瓶,依然低于市场批发价。(第一财经)全国首批进口卵巢癌治疗新药,已通关进京36氪获悉,11月5日,北京海关介绍,进口抗癌药索米妥昔单抗注射液(商品名:爱拉赫)已通关进京,并于第一时间抵达患者手中。据悉,该药品为首批引入国内的卵巢癌治疗新药,该药品此次通关也意味着打通了进口流通环节的全链条,即将迈入全国性供应保障阶段。百胜中国回应“必胜客要被卖了”:不影响必胜客在中国日常运营近日,美国百胜环球公司(Yum brands)宣布,正式启动对必胜客品牌的战略评估,包括潜在的出售。11月6日,百胜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已关注到这一最新进展。百胜中国与Yum! Brands为两家独立运营的公司,因此不便对此事发表评论。我们在中国独立运营必胜客品牌,这一消息不会影响必胜客在中国的日常运营。必胜客在中国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已经连续6个季度保持餐厅利润同比提升,门店总数突破了4000家。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第一财经)英王查尔斯三世在温莎城堡授予贝克汉姆爵士头衔11月4日,英王查尔斯三世在温莎城堡授予贝克汉姆爵士头衔。50岁的“小贝”终于圆梦,成为“大卫·贝克汉姆爵士”(Sir David Beckham)。国王挥动佩剑轻触其双肩时,单膝跪地的贝克汉姆眼眶湿润。贝克汉姆的家人在现场见证,他的父母、妻子维多利亚和三名子女出席。爵士头衔(Sir)是英国荣誉制度中的第二级,通常授予获得爵级司令勋章(KBE)的个人,仅次于爵级大十字勋章(GBE),男性可在姓名前冠以“Sir”,女性可冠以“Dame”。英国通过授勋,对商业、文化、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杰出人士进行表彰。值得一提的是,该头衔起源于中世纪骑士制度,现为英国等国家荣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附贵族特权且不可世袭。(第一财经)寒武纪大涨,再次超越贵州茅台11月6日,A股芯片板块表现亮眼,海光信息(688041.SH)、寒武纪(688256.SH)等多股走高。截至当日收盘,寒武纪股价上涨9.79%,报1480元/股,超过贵州茅台(600519.SH)1435.13元/股的收盘价。消息面上,近期多家芯片巨头上调存储产品价格,对行业有带动作用。今年8月以来,寒武纪股价多次超越贵州茅台,成为“股王”,体现了资本市场对该公司以及相关行业的青睐。(界面新闻)上纬新材:提名“稚晖君”彭志辉等为公司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年内最大涨幅超20倍的科创板超级“大牛股”上纬新材(688585.SH)11月6日发布公告,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于11月6日召开,会议同意提名彭志辉、田华、周斌、姜青松、钮嘉为第四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邓小洋、马惠敏、沈震为独立董事候选人。上述议案尚需提交股东会审议。“90后”彭志辉曾是华为“天才少年”,如今是B站的“顶流”科技UP主,更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独角兽”企业智元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总裁兼CTO(首席技术官)。此外,与稚晖君一同进入董事会候选名单的,还有多位来自智元机器人以及前华为、阿里的“科技大牛”。(每日经济新闻)云南“药王”阮鸿献向两女儿各转让1%股份,市值均超7800万元11月6日,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阮鸿献计划向两个女儿阮圣翔、阮爱翔各转让公司股份不超过585.6万股(公司总股本1%),按当日市值计算,每人获股份价值超7800万元。转让后,阮鸿献将与女儿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公司控制权不变。阮鸿献现年59岁,本次转让前持有一心堂31.74%股份。其与前妻刘琼2017年离婚,两人曾共同创办一心堂。刘琼为圣爱中医集团董事长,目前持有一心堂11.53%的股份并任董事。长女阮圣翔为圣爱中医集团副董事长,次女阮爱翔今年7月升任一心堂副总裁。一心堂是全国连锁药店龙头,截至2025年9月门店超1.1万家。阮鸿献曾表示,所做一切均为女儿打算。(每日经济新闻)阿里原422号员工、闲鱼总裁陈镭加入一亩田36氪获悉,11月6日,一亩田集团公告,将以现金+股票的形式收购原网易、阿里高管创业公司讯喜科技100%股权。讯喜科技是由原网易、阿里系高管创立,为渠道客户提供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值得关注的是,收购完成后,公司创始合伙人陈镭也将入职一亩田,担任集团副总裁、零售业务部总经理。据公开信息,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互联网团队为背景的技术公司,创办于2011年,致力于通过互联网技术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连接农业生产者与采购商。日产汽车计划45亿元卖掉全球总部大楼据日媒报道,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公司11月6日宣布,将以970亿日元、约合4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位于神奈川县横滨市的日产汽车全球总公司大楼。据报道,出售手续将于今年12月完成,出售后日产公司仍将继续使用总部大楼,但需按期缴纳租金。报道称,日产公司目前已陷入经营困难。11月6日,日产汽车公司发布2025财年半年报(4月至9月),公司净亏损为2219.21亿日元,去年同期为盈利192.23亿日元。日产已宣布将在2027年前关闭7座汽车工厂,裁员约2万人,以削减成本改善财务情况,其在全球范围共有17座汽车工厂。(环球网)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大型科技股普跌,小鹏汽车涨超9%36氪获悉,11月6日收盘,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下跌,纳指跌1.9%,标普500指数跌1.12%,道指跌0.84%。大型科技股普跌,英伟达、特斯拉跌超3%,英特尔、亚马逊、Meta跌超2%,微软跌超1%,奈飞、苹果小幅下跌;谷歌小幅上涨。其中,微软连续七个交易日下跌,创2022年以来最长连跌天数。热门中概股涨跌不一,小马智行跌超8%,文远知行跌超3%,蔚来、爱奇艺等跌超1%,京东、哔哩哔哩小幅下跌;小鹏汽车涨超9%,百度涨超3%,阿里巴巴涨超1%,拼多多、理想汽车等小幅上涨。世界气象组织:2025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二或第三热年份11月6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气候状况最新通报》指出,极端高温的天气特征在2025年持续,2025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二或第三热的年份。报告显示,2025年1月至8月,全球近地表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1.42℃±0.12℃。温室气体浓度与海洋热含量在2024年已创下历史新高。而根据初步数据,这两项关键指标在2025年仍将继续攀升。(央视新闻)上市进行时 科兴生物36氪获悉,港交所文件显示,科兴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独家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AI最前沿 黄仁勋:“中国将赢得人工智能竞赛”当地时间周三,英伟达CEO黄仁勋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将赢得人工智能竞赛。”他将中国的潜在胜利归功于更有利的监管环境和更低的能源成本。同时他还批评了西方的做法,称这是阻碍进步的“犬儒主义”。他提到美国各州的AI新规可能产生“50条新规范”,这可能会扼杀AI创新和竞争。(财联社)OpenAI首席财务官:公司目前暂无IPO计划OpenAI首席财务官莎拉·弗里尔(Sarah Friar)当地时间11月5日表示,首次公开募股(IPO)不在OpenAI的近期计划中。“目前暂无IPO计划。我们正持续推动公司稳步提升现有规模,因此不愿被IPO议题牵制。”此前有消息称,OpenAI计划最早于2026年下半年提交上市申请,并于2027年上市,此次IPO的估值可能高达约1万亿美元,OpenAI计划筹集至少600亿美元。(界面新闻)月之暗面正式发布并开源Kimi k2 thinking模型36氪获悉,11月6日晚间,月之暗面发布并开源Kimi k2 thinking,其为具有通用Agentic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思考模型,擅长深度推理。据介绍,Kimi K2 Thinking具备边思考边使用工具的能力,无需用户干预,可自主实现300轮工具调用和多轮思考能力,解决各类复杂的难题。谷歌将在未来几周全面上市其最强AI芯片Ironwood谷歌宣布,公司正式发布第七代TPU(张量处理器)——“Ironwood”,该芯片将于未来几周内正式上市。这款芯片由谷歌自主设计,可处理从大型模型训练到实时聊天机器人和AI智能体运行的各种任务。谷歌称,与TPU v5p相比,Ironwood的峰值性能提升至10倍;与TPU v6e(Trillium)相比,其单芯片在训练和推理工作负载下的性能均提升至4倍以上,令其成为谷歌性能最强大、能效最高的定制芯片。谷歌表示,新一代Ironwood TPU可在单个集群中连接多达9216颗芯片,从而消除“最复杂模型中的数据瓶颈”,让客户“能够运行并扩展当前世界上最大、数据量最密集的模型”。谷歌称,目前,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已计划使用多达100万个新TPU来运行其Claude模型。(科创板日报)微软组建超级智能团队,聚焦医疗诊断等领域微软的Microsoft AI组建了一支超级智能团队。该团队将由MAI首席执行官Mustafa Suleyman负责。该团队将聚焦三个领域:AI伴侣(价格低廉的AI伴侣,支持学习、行动、提高效率并获得支持)、医疗超级智能(在全方位诊断方面达到专家级水平,同时在临床操作环境中具备高度的规划和预测能力)、充足的清洁能源(帮助创建和管理用于设计和部署新的科学突破的新工作流程)。(财联社)山姆・奥特曼称OpenAI今年年化收入将突破200亿美元,2030年有望达数千亿美元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于周四表示,这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今年的年化收入有望突破200亿美元,并计划在2030年将销售额提升至数千亿美元规模。此前,奥特曼曾在一档播客采访中透露OpenAI的年收入远远超传闻中的130亿美元。(新浪财经)酷产品 宇树发布全身遥操作平台11月6日,根据宇树科技官方视频号,宇树发布了全身遥操作平台。视频中,在人类遥操作的控制之下,宇树的G1机器人能够进行洗碗、使用扫地机器人清洁、整理衣物、端水等家务活动。(第一财经)科大讯飞推出全新多模态数字人36氪获悉,11月6日,在科大讯飞1024开发者节上,具备高度多模态交互能力的数字人导览“小飞”正式亮相并已实际上岗。“小飞”突破了简单问答的局限,能够实现多人自由对话、多语种交流,并具备个性化记忆能力,能记住访客历史信息并进行贴心提醒。小鹏X9超级增程正式开启预售,35万元起售36氪获悉,11月6日,小鹏X9超级增程正式开启预售,35万元起售。同时,小鹏汽车正式推出全新一代增程技术解决方案——鲲鹏超级增程。据介绍,鲲鹏超级增程搭载增程专属超快充磷酸铁锂大电池,配合60L的大油箱,实现CLTC纯电续航超450km、综合续航超1600km。整理|Purple -
“AI供电交易”热火朝天,设备制造商“鸡犬升天” 科技公司对人工智能电力的迫切需求,正在重塑电力设备市场格局。小型涡轮机和燃料电池制造商成为这场供电竞赛中的意外赢家,其股价涨幅远超传统设备巨头。据媒体周四报道,数据中心面临严重的电力缺口。据摩根士丹利估算,到2028年美国数据中心将面临45吉瓦的电力短缺,相当于伊利诺伊州的发电总量。大型天然气涡轮机虽是理想选择,但订单等待期长达数年且建设周期漫长,至少有一家上市开发商Fermi已转向采购通用电气的二手涡轮机。这种供需失衡推动数据中心转向成本更高但供货更快的离网解决方案。Bloom Energy今年股价飙升超500%,Caterpillar、Rolls-Royce等涡轮机和往复式发动机制造商也录得大幅涨幅。尽管这类小型设备单位成本较高且排放更多,但其模块化特性和快速交付能力,使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具备竞争优势。 小型设备填补供应缺口数据中心正大举采购Bloom Energy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这类设备以天然气为燃料。同时,Caterpillar、Wartsila、Cummins、Rolls-Royce和Generac生产的小型天然气涡轮机和往复式发动机——即汽车使用的活塞-气缸型设备——也获得青睐。这些设备通常用于备用电源或油田服务等移动应用场景。Bloom Energy的股价轨迹最具代表性。该公司股价在2024年底前一直持平,但在宣布与美国电力公司、Brookfield资产管理公司和Equinix等签订数据中心协议后急剧上涨。上周财报电话会议后,其股价单日跳涨18%,目前远期市盈率已达到约140倍。以工程设备闻名的Caterpillar正经历来自数据中心的需求激增。第三季度面向发电客户(主要是数据中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33%。该公司的涡轮机为xAI在田纳西州孟菲斯的数据中心供电,并已宣布将为犹他州和德克萨斯州的数据中心供货。备用发电机制造商Generac上周表示,正看到超大规模科技巨头的强劲需求,但这一利好消息在很大程度上被住宅客户销售疲软所掩盖。估值分化显现投资机会相比之下,涡轮机和往复式发动机制造商看起来是更合理的入场点位,尽管购买其股票也意味着买入其他业务线的敞口——Caterpillar的工程建设业务、Cummins的汽车制造商客户,或Rolls-Royce的航空业务。Caterpillar、Rolls-Royce和Cummins今年均出现上涨,但相对大型涡轮机制造商GE Vernova仍有较大折价,后者的远期市盈率为47倍。这类小型设备的发电成本远高于GE Vernova生产的大型联合循环天然气涡轮机,且往往排放更多(燃料电池除外)。但其模块化特性使其在为需要近100%在线时间的数据中心提供离网电力时具备成本竞争力。当数据中心使用一台500兆瓦涡轮机时,需要另一台同等规模的涡轮机作为备份。相比之下,使用100台5兆瓦涡轮机的数据中心只需额外购买几台小型涡轮机作为备用。在模块化解决方案中,技术选择变得复杂。据研究咨询公司Thunder Said Energy,Bloom Energy等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前期成本和维护费用较高,但燃料效率更高且不依赖燃烧,因此空气污染更少,这可能使其在获得许可方面占据优势。产能扩张与市场持续性博弈鉴于供应瓶颈,数据中心可能更关注速度而非成本细节。为数据中心运营现场能源系统的AlphaStruxure首席执行官Juan Macias表示,客户愿意为2027年或2028年交付的电力支付溢价。需求强劲到设备制造商不得不考虑产能扩张。Caterpillar上周三表示,部分大型涡轮机的交货期正在延长,如有需要公司"准备采取行动"增加产能。Bloom Energy已宣布到2026年12月将新增1吉瓦制造产能,使现有产能翻番。大型涡轮机制造商则更为谨慎,它们曾在2000年代初因科技热潮驱动的过度建设而受伤。例如,GE Vernova在最新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该公司天然气发电和电网业务的资本支出可能在2026年达到峰值。看涨者可能将此视为小型设备制造商的机会,但大型设备制造商的克制也提醒投资者,火热的市场并非总能持续。 -
Altman怒喷OpenAI唱衰者;小鹏发布人形机器人IRON;苹果支付10亿美金,新Siri将引入谷歌Gemini|极客早知道 小鹏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IRON,预计 2026 年量产 11 月 5 日,在第七届小鹏科技日上,小鹏研发的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IRON 踩着猫步登台亮相。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称,全新一代 IRON 是最拟人的人形机器人,拥有「骨骼-肌肉-皮肤」: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全包覆柔性皮肤、头部 3D 曲面显示、仿生灵动双肩、实现 22 个自由度的灵巧手。IRON 拥有 3 颗图灵 AI 芯片,算力 2250TOPS,性能出众,可实现对话、行走、交互等高阶智能,并率先搭载全固态电池,极致轻量化和安全。 这款机器人搭载小鹏自研的物理世界大模型体系,融合 VLT、VLA、VLM 三大核心能力,实现对环境的实时感知、理解与反馈。何小鹏表示,虽然只短短的几十步,小鹏机器人团队走了 7 年。研发团队通过增加脚尖被动自由度,让 IRON 实现了轻盈、轻柔的步伐,丝滑程度仿佛在太空漫步。谈及机器人量产,何小鹏表示,2026 年底,小鹏目标实现规模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来源:新浪科技) Sam Altman 驳斥 OpenAI 财务危机说,称未来会上市让唱衰者爆仓 11 月 5 日,据 OpenAI 联合创始人兼 CEO Sam Altman 在 BG2 播客中与主持人畅聊公司的财务现状,驳斥 OpenAI 疯狂烧钱、陷入财务危机的说法。主持人首先回顾了某些媒体的报道,称 OpenAI 每年能获得 130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926 亿元人民币)收入,但 Altman 对此表示否认,并解释道:「首先我们的收入远不止这个数字,其次如果有人想卖掉自己手中的 OpenAI 股份,我可以帮你找卖家,我现在看到这种报道都烦了,而且市面上愿意买 OpenAI 股份的人很多」。 他强调,OpenAI 的收入正在「高速增长」,且市场需求正在不断上升,现在的 ChatGPT、未来的硬件产品都是如此,他对此表示:「我们正在押注未来,ChatGPT 将持续增长,我们将成为最重要的 AI 企业之一,而且我们的消费类业务将变得很重要,且科学研究也会创造巨大价值」。至于「OpenAI 明年会上市」的传言,Altman 否认道:「不不不,我们没有具体计划。我是个很现实的人,虽然这些事未来会发生,但我真不知道这些消息是从哪来的。我们从没有设定上市日期,董事会也没有任何决议,我只认为未来会上市」。随后他说了一句略带复仇意味的话:「我只会在看到那些喷『OpenAI 快倒闭了』的帖子后会觉得 IPO 很爽,我真很想让这些发帖的人去做空股票,然后看他们被爆仓」。OpenAI 首席财务官 Sarah Friar 也在 11 月 5 日表示,首次公开募股(IPO)不在 OpenAI 的近期计划中。「目前暂无 IPO 计划。我们正持续推动公司稳步提升现有规模,因此不愿被 IPO 议题牵制。」此前有消息称,OpenAI 计划最早于 2026 年下半年提交上市申请,并于 2027 年上市。此次 IPO 的估值可能高达约 1 万亿美元,OpenAI 计划筹集至少 600 亿美元。(来源:IT之家)苹果或计划引入谷歌 AI 技术,助力 Siri 重大升级 11 月 5 日,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公司计划使用谷歌开发的一款拥有 1.2 万亿参数的人工智能模型,来助力其长期承诺的 Siri 语音助手全面升级。因讨论未公开而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表示,在经过长时间评估后,两家公司正敲定一项协议,其中苹果将每年向谷歌支付约 10 亿美元以使用该技术。(来源:新浪财经)苹果 iOS 26.2 史诗级增强液态玻璃,滑块无级调整 iPhone 17 等锁屏时钟透明度 11 月 5 日,科技媒体 9to5Mac 发布博文,报道称在 iOS 26.2 首个 Beta 更新中,苹果重点升级了 iPhone 锁定屏幕的自定义功能,增强了「液态玻璃」(Liquid Glass)效果的调节滑块,支持用户更大幅度地调整锁屏时钟的透明度。具体来说,用户既能将时钟的透明度调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的「全透明」状态,让其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也能将其设置为完全不透明的实体效果,同时还支持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进行任意程度的无级调节。 这项改进的意义在于,它用一个真正的「滑块」取代了 iOS 26.1 中类似开关的「二选一」模式。相比只能在两种预设效果中切换,新的滑块调节方式赋予了用户对锁屏时钟外观更强的掌控力,可以根据不同壁纸的风格,精确匹配最理想的通透或实体质感,从而实现更深度的个性化。(来源:IT之家) 比亚迪在英国崛起:10 月销量接近特斯拉 7 倍 11 月 5 日,据彭博社报道,比亚迪在英国市场正逐渐领先特斯拉。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SMMT)周三表示,10 月份,比亚迪在英国登记的新车数量几乎达到其竞争对手特斯拉的七倍。今年迄今,比亚迪在英国的销量飙升逾六倍,达到 39,103 辆,而特斯拉的销量则下滑了 4.5%,至 35,455 辆。 此外,根据德国联邦机动车运输管理局(KBA)的数据,10 月份,比亚迪在德国的注册量超过特斯拉四倍以上。今年前 10 个月累计,比亚迪仅落后特斯拉 424 辆。比亚迪在这两大市场的崛起堪称迅猛。去年,其在英国仅注册了 8,788 辆汽车,该国已超越德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市场。当时,特斯拉的销量几乎是比亚迪的六倍。今年,比亚迪不仅在英国实现反超,在德国的销量也增长了七倍。(来源:IT之家)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目前机器人大模型的状态相当于 ChatGPT 发布前 1-3 年 11 月 6 日,据科创板日报报道,在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合作」分论坛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发表了主题演讲。王兴兴认为,目前机器人大模型的状态相当于 ChatGPT 发布前 1-3 年。「大家已经发现了方向,但还没有达到真正做出来的临界点。」谈及何时实现真正的具身智能「ChatGPT 时刻」,王兴兴认为,真正的具身智能在「ChatGPT 时刻」是在陌生的生活场景中,如果给机器人发送语音或文字,机器人大概能实现 80% 左右的任务。王兴兴称:「这个场景是人形机器人完全没有预训练过的,能达到 80% 左右的成功率,已经是非常突破性的技术了,而且基本可以达到 ChatGPT 时刻,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目标。未来一年到两年,当然希望我们公司能实现。但说实在,目前全世界做 AI 还是概率成分、看运气。如果明年、后年谁能把这个目标实现了,毋庸置疑应是全球最领先的具身智能 AI 模型。」(来源:IT之家)特斯拉董事会致股东:要么给马斯克巨额薪酬,要么接受他离职 11 月 5 日,据外媒报道,特斯拉董事会已全力押注伊隆·马斯克,股东们将于周四就董事会提出的明确选项进行投票:要么向马斯克支付高达 8780 亿美元的公司股票薪酬,要么承担他离职的风险——这可能导致公司股价暴跌。专家表示,这一决定本质上是一场公投,核心议题是传统公司治理规则是否适用于这位全球首富。(来源:新浪财经)截至 9 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 1 亿千瓦,世界第一 11 月 5 日,据据国家能源局消息,截至 9 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 1 亿千瓦,装机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9 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 1 亿千瓦,与「十三五」末相比增长超 30 倍,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 40%,已跃居世界第一。分区域来看,华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 3118 万千瓦,占全国 30.4%;西北地区装机 2672 万千瓦,占全国 26.1%;华东地区装机 1655 万千瓦,占全国 16.1%。(来源:界面新闻) 小鹏汇天飞行汽车 A868 亮相:能坐 6 人,续航 500km+ 11 月 5 日,在今日的 2025 小鹏科技日活动中,小鹏汇天全倾转固定翼飞行汽车 A868 正式亮相。A868 采用混动系统,标称续航 500km+,最大航速 360km/h+,可乘坐 6 人;采用垂直倾转起飞形式,无需滑行跑道。 小鹏汇天未来将布局两大飞行体系: 陆地航母:满足个人低空飞行体验,2026 年规模化量产交付 A868:多人长航程出行 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即将推出行业首个飞行汽车专属飞行执照,专业教练 1 对 1 培训,只用 1 块屏幕 + 1 个操作杆即可实现「单手飞行」自由。(来源:IT之家)消息称苹果公司正在研发一款搭载 iPhone 芯片的低价 Mac 笔记本电脑 11 月 5 日,据彭博社报道,苹果正在开发一款低价 Mac 笔记本电脑,预计将于 2026 年上半年推出。这款新品将搭载 iPhone 芯片,并配备「低端 LCD 显示屏」,屏幕尺寸略小于现行 MacBook Air 的 13.6 英寸。报道称,新 Mac 笔记本售价将「远低于 1000 美元」,价格区间接近入门级 iPad 和 Magic Keyboard Folio 约 600 美元的组合。迄今为止,苹果笔记本所采用的都是 M 系列芯片。不过据报道,苹果测试发现,iPhone 芯片的性能「甚至优于几年前应用在笔记本上的 Mac 定制款 M1 芯片」。新品笔记本将采用「全新设计」,主要面向普通消费者、学生及企业客户。今年早些时候,供应链分析师郭明錤也曾报道,苹果正在研发一款采用 A 系列芯片的更实惠 MacBook。郭明錤表示,该机将搭载用于 iPhone 16 Pro 系列的 A18 Pro 芯片,且有银色、蓝色、粉色和黄色等多款颜色可选。(来源:cnBeta)消息称某厂 Air 新机配备 7 英寸大屏 + 超 6000mAh 电池,预计是华为 Mate 70 Air 11 月 5 日,博主 @ 数码闲聊站 发文透露,国内主流大厂的 Air 配备居中单孔设计的 18.8:9 阔屏比例 7 英寸超大屏,厚度约 6.6mm、重约 208g±,后置大圆镜头模组 + 多光谱镜头,内置超 6000mAh 大电池,支持 66W 有线充。结合评论区讨论来看,该机预计是华为 Mate 70 Air。 此前,一段华为 Mate 70 Air 真机的上手视频已曝光,在展示了新机外观的同时,还揭示了一条关键信息—— Mate 70 Air 拥有 SIM 卡槽。目前,华为 Mate 70 Air 手机已上架电信终端产品库,型号为 SUP-AL90,提供曜金黑、羽衣白、金丝银锦三款配色,搭载 HarmonyOS 5.0 系统,拥有 12GB+256GB、12GB+512GB 两个配置版本。(来源:IT之家) 任天堂加速自家 IP 影视化:从制作到投资都亲自把关,两年后陆续登上银幕 11 月 5 日,据外媒 Insider Gaming 报道,任天堂并不打算停下将游戏搬上大银幕的脚步。最新销售报告显示,未来的改编作品还会越来越多。任天堂在总结 Switch 2 表现的同时也透露了未来规划。其中,影视化将成为任天堂的重要布局方向,公司目前正推进多个基于旗下 IP 的电影项目,这些作品处于不同制作阶段,预计将在 2027 年《塞尔达传说》上映后陆续推出。 任天堂计划全程深度参与这些电影,从制作到投资都会亲自把关。马力欧项目的成功让任天堂确信,创作者亲自参与是确保改编质量的关键。(来源:IT之家)*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播客上新本期逐渐离普,编辑部聊了聊 OpenAI 的两三事: OpenAI 本周曝出大新闻,完成重组,整个集团估值 5000 亿美元,且计划以万亿美元估值,为未来进行 IPO 创造条件,说好的非营利性组织,怎么还要上市了,OpenAI在「既要又要」? 同样是本周,OpenAI 发布报告,说每周有超百万用户有心理问题,ChatGPT,还能把人聊出神经病吗? 欢迎收听~长按下方「卡片二维码」即可收听~欢迎关注我们的播客「逐渐离普」(小宇宙 App),一起加入漫谈日常! -
黄仁勋“最直白表态”:中国这么做,将赢了美国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中国将赢得人工智能(AI)竞赛。”当地时间11月5日,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参加英国《金融时报》举办的AI未来峰会时所说的这番话,当天被这家英媒形容为是他“迄今为止最直白的表态”(the starkest comments yet)。 《金融时报》独家报道称,这位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掌门人认为,由于中方放宽了数据中心的监管并降低了能源成本,中国将在AI竞赛中击败美国。 “我们需要更多乐观主义精神。”他还批评说,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如今正受到“愤世嫉俗”(cynicism,原意为犬儒主义,或理解为悲观怀疑主义)的侵害。 黄仁勋点名批评美国各州出台的新AI规定,并称这可能引出“50项新的监管措施”。他还将这种做法与中方的能源政策进行对比,提到中国本地科技公司能够以更低成本运行国产的AI芯片替代品。 黄仁勋参会时发言 《金融时报》 今年9月,《经济参考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发展的分阶段目标,系统部署了人工智能+电网、能源新业态、新能源、水电、火电、核电、煤炭、油气八大应用场景,以专栏形式明确了37个人工智能+能源的融合应用发展重点任务,支撑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认为,《实施意见》的出台将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为AI技术在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存储等全链条的落地应用注入新动能,提升能源系统整体效率,加速虚拟电厂、智慧园区、能源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商业化,有效助力我国能源安全、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金融时报》指出,黄仁勋此前就曾多次警告称,美国最新的AI模型与中国竞争对手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并敦促美国政府开放市场,让英伟达芯片进入中国,以确保全球继续依赖其技术。 报道称,自中国AI初创企业DeepSeek今年年初发布其大型语言模型震惊世界以来,美国对中国在AI领域取得进展的担忧已持续了一整年。与此同时,这也引发了硅谷的一场激烈辩论,争论焦点在于,包括OpenAI和Anthropic在内的资源更雄厚的美国AI公司,能否捍卫其技术优势。 今年9月,黄仁勋在参加一档播客节目时还指出,中国在芯片研发和制造方面具有极强的潜力。当时他表示,中国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且内部竞争激烈,“中国只落后美国几纳秒,所以我们必须去竞争。” 《金融时报》称,当地时间10月28日,首届英伟达开发者大会在华盛顿举行,这场大会凸显了这家芯片制造商为争取美国政府支持所做的努力。 在这场大会上,黄仁勋进一步向特朗普政府传递其核心观点: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均采用英伟达系统,美国才能在AI竞争中胜出;反之,如果英伟达继续被排除在中国大陆市场之外,美国遭受的损失将大于中国。他希望政府能正视对华芯片出口限制给美国带来的损害。 不过,美国彭博社则指出,如果真的像黄仁勋所希望的那样——向中国出售英伟达的这些产品,就必须彻底改变特朗普政府对中美之间科技竞争的既定方针。 10月初,黄仁勋在纽约出席美国城堡证券(Citadel Securities)主办的活动时曾提醒,美国决策者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在AI竞赛中取胜,“但重要的是,要记住,伤害中国的事情,往往也可能伤害美国,甚至更严重”,“在急于推出对他人有害的政策之前,或许应该退后一步,反思一下哪些政策对美国有益”。 他透露,英伟达在华市场份额已从95%降到了0,“目前,我们100%退出了中国市场”。“无法想象任何决策者会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即我们(美国)实施的政策导致美国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降到了0。” 因此,在10月底,时隔十多年再度访问韩国的黄仁勋,在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相关活动时,仍心心念念中国市场。 据路透社、彭博社当地时间10月31日报道,黄仁勋当天在韩国发表讲话时表示,尽管目前没有相关计划,但他仍然希望向中国客户销售英伟达芯片。 “我们一直希望重返中国市场,我认为英伟达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好。这符合美国的最佳利益,也符合中国的最佳利益。”他还表示:“所以我希望两国政府有朝一日能够达成共识,允许英伟达的技术出口到中国。” 黄仁勋告诉记者,美国所谓的“国家安全担忧”毫无道理,因为中国自主生产的AI芯片完全能够满足其应用需求。 他认为,低估华为惊人的竞争精神是“愚蠢的”。“认为华为无法构建系统是极其无知的,”他指出:“低估中国的实力和华为惊人的竞争精神是愚蠢的,这是一家拥有非凡技术的公司。” 10月29日,在当天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就英伟达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美国的人工智能(AI)芯片需向中国出口一事,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应询表示,具体问题建议向中方的主管部门进行询问,中方已多次表明在美输华芯片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希望美方以实际行动维护全球产供链的稳定。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利好密集袭来!人形机器人,小鹏、优必选、越疆新动作 人形机器人板块迎来多重利好。昨日(11月5日),人形机器人传来多个利好消息,包括小鹏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优必选和越疆签订机器人大单,字节跳动或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工信部表态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11月5日,2025小鹏科技日在广州举办,连推多项新技术、新品类。会上,小鹏发布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何小鹏介绍,全新一代IRON作为最拟人的人形机器人,拥有骨骼—肌肉—皮肤: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全包覆柔性皮肤、头部3D曲面显示、仿生灵动双肩、实现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2026年底,小鹏目标实现规模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据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11月4日披露的信息,优必选中标“自贡数投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中心项目设备采购”,中标产品为优必选最新款可自主换电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Walker S2,采购金额达1.59亿元。此次中标是继9月份2.5亿元订单后,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斩获的第二大订单。截至目前,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已累计突破8亿元订单。此外,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越疆与蓝思科技达成合作,后者承诺2025年向越疆采购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乐聚智能董事长冷晓琨11月5日在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合作”分论坛上表示,预计明年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会出现采购交付数量过万台的企业。根据观察者网等多个媒体报道,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团队启动了一项高规格招聘,寻求“操作算法资深专家(具身智能)”,该岗位明确专注于“人形具身机器人”的研发,月薪待遇高达95—120K(即每月9.5万元至12万元人民币)。据招聘信息显示,该职位并非机器人算法岗位,而是锁定于“人形具身机器人”。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姚佳11月5日在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合作”分论坛上表示,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形态,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新一代超级终端,将深刻变革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下一步将加快布局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支持国内外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加快突破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等关键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这些概念股获融资客加仓开源证券指出,人形机器人量产时刻已至,2026年随着特斯拉、宇树、智元等产线投产,产业首次进入万台级规模化制造阶段。未来5—10年,人形机器人有望重塑制造业、服务业乃至家庭生活,成为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代通用平台。该机构认为,板块将复刻电池、新能源车在2015—2017年的初期放量行情,进入“水草丰美”的收获期。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2025年下半年以来(截至11月4日),融资净买入额超1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概念股有15只,胜宏科技、宁德时代、北方稀土、三花智控、华工科技排名前五,对应金额依次为119.05亿元、109.64亿元、50.06亿元、43.84亿元、37.1亿元。胜宏科技10月23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已与人形机器人领域部分国内外头部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应用于该领域的PCB产品已进入生产销售阶段。三花智控为特斯拉新能源车Tier1供应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虽然三花智控官方从未承认为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供应商,但综合各类渠道信息,三花智控负责特斯拉机器人其中多个核心关节驱动部件,并在特斯拉的关键生产基地(杭州湾与墨西哥)配套供应。高盛此前发布研报称,三花智控为全球领先的暖通空调控制及热管理部件供应商,看好其在人形机器人执行器领域的增长潜力。 数据宝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逾5亿元且同比实现稳定增长的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共计20只。其中,胜宏科技、北方稀土、金力永磁、思特威-W、科沃斯均实现翻倍增长,净利润增幅依次为324.38%、280.27%、161.81%、155.99%、130.55%。北方稀土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02.92亿元,同比增长40.5%;归母净利润25.84亿元,同比增长157.35%。公司11月3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称,随着人形机器人研发加速落地、商业化场景逐步拓展,人形机器人正成为稀土磁材需求增长的核心新引擎。金力永磁此前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人形机器人是未来高性能钕铁硼磁材重要需求增长点之一,公司把握时代的潮流,正积极配合世界知名客户的人形机器人用磁组件的研发,并且陆续有小批量的交付,但现阶段对公司收入和盈利影响甚微。 如何看透干扰因素点击下方预约,锁定直播!⏰ 时间:11月7日(周五)12:00—13:00???? 特邀嘉宾:国泰海通首席投资顾问 祝超(执业编号:S0880614030023)????直播平台:数据宝视频号✅ 如何识别市场的风险点?✅ 短期外围的扰动在哪?✅ 震荡走势下如何进行仓位管理?✅ 互动答疑:在线解答您的困惑声明:数据宝所有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责编:林丽峰校对:杨立林 -
2035,AI重新定义人类的“24小时”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视觉中国 供图 2035年的一天,清晨时分,你被AI管家的“自然唤醒服务”叫醒;上班路上,自动驾驶的汽车变身成为你的“移动办公室”,你可以在屏幕上查找会议资料,完成一场视频会议…… 这不是科幻片里的场景,而是华为近日发布的《智能世界2035》报告中勾勒出来的生活日常。智能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2035年的AI不再“只会聊天”,它将重新定义我们的24小时。 AI的核心突破 许多人对AI的认识是否还停留在“用AI写文案”“AI画图”等方面,事实上,如今的AI更像一个答题和聊天的工具。 比如,你问它“上海秋季平均气温是多少”“给我设计一篇敦煌旅行攻略”,它能迅速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但AI没法主动观察现实世界,灵活解决问题。比如AI自己规划出行路线,行驶过程中如遇到问题,AI不知如何解决。 但在华为发布的这份报告里,2035年的AI有一个核心突破,就是从“数字虚拟”走向“物理世界”。也就是AI从“只会说”变成“会做事”,最终朝着“通用人工智能(AGI)”努力。简而言之,就是让AI拥有和人差不多的能力,能理解和学习各种任务,甚至自己规划行动。 以家庭为单位举例,到了2035年,许多人家里会配备智能机器人,它不只是像现在的扫地机器人那样按路线清扫,还能帮助家庭成员监测睡眠质量,根据血糖值来提供餐食搭配意见,甚至当家庭成员的身体发生异常时可直接联动社区医生。这样的“机器人伙伴”还会陪老人聊天、帮孩子辅导作业,甚至根据你的情绪数据调整家里的灯光、音乐,播放你喜欢的舒缓音乐。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发布的《智能世界2035》报告并非“画大饼”,而是由100多位相关行业专家经过200多场研讨会,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数据等交叉验证后所得出的结论。 移动的“第三空间” 对普通人来说,对于AI的迭代升级的感知,不外乎在出行、医疗、教育等3个场景最直接。 在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严含看来,根据华为的报告,未来的汽车将彻底告别“代步工具”的标签,而进化成为集办公、娱乐、社交、生活于一体的“移动第三空间”。 比如,汽车会自动规划“低空+地面”立体路线,因为有智驾,在早高峰时间段,你可以在车里完成吃早餐、化妆、开电话会议,等等。 华为统计,到2035年,中国家庭汽车日均闲置22小时,“移动第三空间”让车辆利用率提升300%,相当于全国凭空多出8000万个“共享空间”。家庭用车还可以变成城市里的“移动卧室”——座椅变成1.8米大床,负离子净化开启,窗帘自动屏蔽光污染,白噪音模拟林间溪流,车上还提供洗漱、烘干服务,甚至有应急早餐包。 严含说,到2035年,智能汽车将带来一场旅行革命——汽车不再是“赶路”工具,而更像一个“沉浸式剧场”。 比如,当你自驾川藏线时,你的汽车化身“移动博物馆”:途经康定情歌广场时,车载AR投影出百年前的茶马古道,AI导游用康定方言讲述锅庄舞的传说。遇到牦牛群,系统自动切换“动物模式”,播放《动物世界》的配音,你可以趴在窗边数牦牛而不打扰它们。 也有人担忧:当生活、工作、娱乐都塞进汽车,我们是否会失去发呆的权利?对此,华为工程师给出答案:系统会保留“离线模式”,一键切断所有连接,让你在夕阳下的公路上,安静地听一首歌。 严含认为,科技的终极浪漫,不只是更快更强,而是让我们找回对时间的掌控权。 做一个主动的AI 到2035年,由于AI获得更厉害的感知能力、更聪明的思想模型以及更强的计算能力,它将变得更为主动。 AI的升级应用在医疗场景的最大改变是,大大增加了“提前预防”的能力,让人类得以避免80%以上的慢性病。华为预测,AI将倒逼医疗体系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全周期管理为核心”。 到2035年,对于一些常见病,你不用频繁地跑医院,因为60%的日常医疗干预都能在家中完成。比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仪实时数据同步到社区医院,医生远程调整用药;术后康复不用去康复中心,家里的“沉浸式康复设备”会模拟康复场景,帮你做复健。 再比如,癌症、遗传病等可以提早被发现。新生儿出生后,AI会根据基因测序和孕妇孕期数据生成判断,提示“孩子可能在10岁左右有近视风险”,提前推荐护眼方案;AI还会整合你的CT影像、生活习惯等数据,提前半年以上预警相关疾病风险。 在教育场景上,家长最大的感受恐怕是孩子将拥有24小时的“专属老师”。AI会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度、薄弱点,帮孩子定制学习计划。比如,孩子数学解析几何学得不好,AI会用动画、互动游戏等帮助他理解;同时还会帮助孩子分析他在学科上的错题,生成“个性化练习包”,避免重复刷题。 华为预测,2035年,80%的教室会升级成“智能孪生教室”。孩子们的课堂将会“穿越时空”:历史课上,AI用VR模式让孩子“亲历”唐代的长安街道;生物课上,能“缩小”到细胞里,看线粒体如何工作,等等。 人类做梦,AI“搬砖” 许多人认为,要达到人类水平的AI才更智能。但报告中指出:2035年,通用人工智能可能还在突破中,但“细分场景的AI”会很快落地,并且发展成熟。比如,帮医生看影像的AI、帮农民监测农作物的AI、帮快递员规划路线的AI,这些“小AI”先改变生活。 专家认为,未来,AI并不是越大越好,“精准”反而更重要。报告里有个关键观点:行业AI和通用大模型不一样。比如,医疗AI需要的不是全网数据,而是罕见病例数据;工业AI需要的是设备故障数据,而不是网上的通用数据。 报告中反复强调“AI向善”,认为AI安全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与每个人相关的事情。比如健康数据、学习数据会在“可信数据空间”流转,简单地说,这些数据会被加密处理,只有经授权的机构和个人才能使用,不用担心隐私随意泄露。但普通人也要注意,要选择有资质、更安全的平台,不要随便在网上上传敏感数据(比如病历、身份证等)。 华为报告隐藏了一个更深刻的逻辑:当AI接管繁琐的编码,人类可以从“工具人”解放为“创意人”。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人类负责“做梦”,AI负责“搬砖”,或许这是人机协同工作的终极形态。 原标题:《2035,AI重新定义人类的“24小时”》 栏目主编:龚丹韵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彭薇 -
OpenAI官宣:全球企业客户突破100万 席位数量超700万 财联社11月6日讯(编辑 史正丞)作为牵动美股市场起伏的焦点,明星公司OpenAI周三宣布,全球已经有100万家企业正在直接使用该公司的服务。公告介绍称,统计口径包括所有主动为商业用途付费的组织,以及通过开发者平台直接消费模型的企业。公司此前在9月初曾披露,包含ChatGPT企业用户和校园版ChatGPT Edu的用户数量破百万。 (来源:OpenAI官网) OpenAI还透露,随着ChatGPT每周活跃用户超过8亿人,消费市场的广泛接受也推动企业采纳AI——企业试用周期正变得越来越短、部署阻力越来越小。公司透露,目前ChatGPT for Work的商业用户席位数量已经超过700万个。OpenAI首席运营官Brad Lightcap此前曾在8月透露,当时的席位数量刚超过500万个。也就是说,AI龙头的付费B端业务在短短两个月里增长了40%。其中,ChatGPT Enterprise席位同比增加9倍。为了推动企业购买服务,OpenAI今年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办公环境的工具,包括能够整合“美国钉钉” Slack、谷歌网盘、GitHub数据进行推理的“公司知识库”,同时提供为企业协作环境优化的GPT-5版本。OpenAI也透露,用于代码生成、重构和工作流自动化的Codex模型近期采用速度暴增,自8月以来使用量增长了10倍。OpenAI介绍称,思科已经将Codex引入其开发工作流,并使得代码审查时间缩短了50%。其他“典型用户案例”还包括知名投资机构凯雷。OpenAI介绍称,通过近期刚发布的企业智能体构建平台AgentKit,凯雷将多智能体尽职调查框架的开发时间缩短超过50%,并使得智能体准确率提升了30%。公司应用生态的首席执行官Fidji Simo表示,最成功的企业用AI实现成倍增长,而不仅仅是削减成本。他们更快推出新产品,并着手实现许多过去被搁置的优秀想法。OpenAI也表示,除了采购AI服务外,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反向加入ChatGPT的生态。Figma、Spotify等公司已经将其应用直接接入ChatGPT,沃尔玛、Paypal、Shopify等企业也通过ChatGPT的代理商务协议,直接向AI工具的使用者提供购物选项。OpenAI在9月推出即时结账功能,允许用户在不离开聊天窗口的情况下完成购物。通过其网站进行的每笔交易,ChatGPT都会抽取一小部分佣金。在大多数ChatGPT用户都不付费的大背景下,公司曾对投资者表示,从2026年到2030年,通过那些未付费用户产生的商业收入将带来1100亿美元的营收。 -
何小鹏连发四大黑科技!人形机器人走猫步上台 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作者 | 郭月 编辑 | 志豪 何小鹏:明年连发3款无人出租Robotaxi,有人开的L4汽车也来了!车东西11月5日消息,就在刚刚,何小鹏在2025年小鹏科技日上官宣了4项重要技术成果。第二代VLA大模型迎来重磅升级并开源,大众汽车成为首发战略合作伙伴,图灵AI芯片也拿下了大众的定点。2026年小鹏还将推出三款Robotaxi并开启试运营,也将会把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整套L4软硬件给放到家用车型上,推出个人使用的Robo车型。小鹏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也走着“猫步”上台了,该产品将在2026年底量产,何小鹏会亲自督产。▲小鹏全新一代IRON登台全球首款量产飞行汽车陆地航母,预计2026年规模化交付。发布会最后One more thing,何小鹏也预告11月6日发布小鹏X9鲲鹏超级增程版。今年这场发布会是何小鹏口中“最重要的一次”,可以感觉到何小鹏语气很欢快,同时还有抑制不住的激动。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从2019年第一届科技日到现在,小鹏汽车将一次次技术构想逐渐变成现实,而这次小鹏汽车把“物理AI”的完整打法清晰呈现在用户眼前。下一个十年,何小鹏目光坚定,要做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一、第二代VLA迎来重磅升级 明年1季度开始推送 发布会刚一开始,何小鹏就点明了此次发布会的主题。 ▲何小鹏点明发布会主题何小鹏认为: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将催生物理AI,意味着机器逐步拥有理解、交互和改变世界的能力。 ▲何小鹏解释物理AI物理AI带来的第一项改变就是操作系统,而小鹏科技日的第一个核心升级就是自动辅助驾驶系统——推出第二代VLA智驾。他介绍说:“2024年小鹏开始探索VLA方案,一种是标准版V-L-A的基座模型,另一种则是V-A的基座模型,由刘先明(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中心负责人)带领。” ▲小鹏的两套VLA系统架构在投入了3万卡算力,烧了20多亿的训练费用后,小鹏终于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更安全、丝滑的自动驾驶系统——也就是小鹏第二代VLA。 ▲小鹏辅助驾驶迭代过程何小鹏表示:小鹏第二代VLA提前开始物理世界模型新范式,是继端到端、标准VLA之后,智能驾驶最大的一次飞跃。 ▲小鹏第二代VLA该系统去掉语言转译,以视觉为核心,可以像人一样推理世界,推理效率更高,可以直接使用近1亿真实视频数据训练,相当于驾驶65000年遇到的极限驾驶场景总和;可以通过视觉推理进而预测未来场景;可以基于真实世界仿真生成训练场景。 ▲小鹏第二代VLA架构第二代VLA是如何做到这些的? ▲小鹏第二代VLA架构该系统采用了3万卡自动驾驶云端智算集群+云端720亿参数基座大模型,模型每五天全链路迭代一次。 ▲小鹏第二代VLA算力资源小鹏还推进芯片-算子-模型的全链路优化和创新,在Ultra车型上,实现行业车端最高有效算力2250TOPS;针对性优化算子,模型推理效率提升12倍;基于软硬件协同优化,针对性开发模型编译器和软件栈,模型参数较行业主流提升10倍。 ▲小鹏第二代VLA全链路能力智驾效果上,第二代VLA表现惊艳,即将上线小路NGP功能,可以丝滑贯穿高速-城市-小路/园区,复杂小路平均接管里程提升13倍。 ▲小鹏第二代VLA的“小路NGP”功能小鹏还将其与特斯拉FSD V13版本进行了对比,20公里复杂小路小鹏第二代VLA仅需要接管1次,而FSD需要5次。 ▲小鹏第二代VLA与特斯拉FSD对比第二代VLA还具备智能涌现全新能力,具备全天候全场景的泛化能力,如识别交警手势、识别红绿灯逻辑提前应对,何小鹏评价说,“一下子像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小鹏第二代VLA招手即停功能第二代VLA还首发无导航自动辅助驾驶(Super LCC+)人机共驾,满足全球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任一地方均可开启。 ▲小鹏第二代VLA将首发“无导航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在推送节奏上,本月小鹏官方将开放媒体试驾,12月底开放先锋用户共创体验,2026年1季度向Ultra用户全量推送。 ▲小鹏第二代VLA推送时间何小鹏还宣布将第二代VLA面向全球商业伙伴开源,大众汽车集团会成为小鹏第二代VLA首发客户,小鹏图灵汽车芯片也获得了大众汽车定点。 ▲大众将首发小鹏第二代VLA小鹏第二代VLA和VLM与联动后,还能涌现出全新能力:超低时延与自动驾驶系统交互、无缝切换多语言的AI管家。二、明年推出3款Robotaxi车型 同年开启试运营 本次发布会第二项重要内容,就是Robotaxi。何小鹏表示,第二代VLA,可同时应用于汽车/Robotaxi/机器人/飞行汽车。 ▲小鹏第二代VLA将应用到多场景在2026年,小鹏汽车将推出3款Robotaxi车型,并开启Robotaxi的试运营。 ▲小鹏将于2026年推出三款RobotaxiRobotaxi搭载小鹏第二代VLA模型,无需改装,也不依赖高精地图,实现规模量产,车辆成本低,泛化能力强,让Robotaxi不再局限于某个小区域内运营,可以实现跨城市,甚至跨国家的运营,实现全球部署。小鹏Robotaxi面向L4级智驾设计,在算力、转向、感知、能源、刹车、通讯六个系统上准备了2套冗余,最大程度保障行驶安全。 ▲小鹏Robotaxi冗余设计小鹏Robotaxi还搭载4颗图灵AI芯片,本地有效算力高达3000TOPS。 ▲小鹏Robotaxi将搭载4颗图灵AI芯片联动VLM,小鹏Robotaxi还创新研发了车外交互体系,让路人也能直观了解车辆状态。 ▲小鹏Robotaxi可联动VLM何小鹏还官宣,高德成为小鹏Robotaxi首个生态合作伙伴,国内小鹏Robotaxi将接入高德聚合打车平台,国外双方将共同出海。 ▲小鹏Robotaxi将于2026年开启试运营除了商用的Robotaxi外,小鹏也为个人用户打造L4级汽车,推出全新智驾版本Robo,拥有L4级驾驶体验。 ▲小鹏将于2026年推出Robo何小鹏表示,未来小鹏的车型将分为三个版本,分别是:L2级智驾能力的Max;拥有L4软件能力,但是还是L2硬件和法规的第二代VLA的Ultra;以及和Robotaxi同源,具备3000Tops有效算力,2套硬件系统安全冗余,以及2套智驾模式的小鹏Robo。 ▲小鹏辅助驾驶“Robo”版本配置三、何小鹏亲自督产 2026年底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 何小鹏也把机器人IRON最新预研版本带到舞台上来,全新IRON走着“猫步”亮相了。 ▲小鹏全新一代IRON登台据何小鹏介绍,全新一代IRON作为最拟人的人形机器人,拥有骨骼-肌肉-皮肤: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全包覆柔性皮肤、头部3D曲面显示、仿生灵动双肩、实现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 ▲小鹏全新一代IRON何小鹏提出设想:将来可以买不同性别的机器人,并随意搭配服饰。 ▲小鹏全新一代IRON穿衣服全新一代IRON搭载第二代VLA,拥有3颗图灵AI芯片,构建VLT+VLA+VLM高阶大小脑能力组合,可实现对话、行走、交互等高阶智能。全新一代IRON还搭载行业首发应用全固态电池,搭载3颗图灵芯片,算力高达2250TOPS,做到极致轻量化,超高能量密度与极致安全。 ▲小鹏全新一代IRON搭载全固态电池全新一代IRON还推出机器人主动安全保护,最大程度保护物理AI世界参与者安全,并扩展第四法则,隐私数据不出机器人。目前,小鹏汽车已在广州建立首个具身智能数据工厂。何小鹏还拓展了机器人三大法则,隐私数据不出机器人,最大程度保护物理世界AI参与者安全。 ▲小鹏全新一代IRON安全法则何小鹏还称自己会共同参与机器人量产,并立下了一个非常激进的目标“2026年底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希望小鹏成为明年首个量产人形机器人的公司。 ▲小鹏将于2026年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基于多重因素考虑,何小鹏介绍了机器人首批应用场景,即商业场景,承担类似导览、导购、导巡等工作。何小鹏还预估,将来会出现专门教导、管理机器人的岗位。 ▲小鹏全新一代IRON服务场景同第二代VLA一样,小鹏也宣布将开放机器人IRON的SDK,与全球开发者共建人形机器人应用生态。现场,何小鹏官宣宝钢将成为小鹏机器人IRON的生态合作伙伴,在不久的将来,IRON将入驻宝钢,在巡检等复杂的工业领域探索应用场景并迭代进化,为宝钢股份的智慧制造赋能。四、计划明年规模交付陆地航母 累计全球订单达到7000台 作为本次发布会最后一个环节,何小鹏也介绍了飞行汽车的进展。何小鹏表示,今年是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团队研发的第12年,这两年,越来越多人开始加入到低空飞行领域。 ▲小鹏汇天全倾转固定翼飞行汽车A868会上,汇天全倾转固定翼飞行汽车A868正式亮相,该产品搭载自主研发的航空级增程系统,可以实现最高500km+续航,最高实现360km+/h的航速,乘坐最高支持6人。 ▲小鹏汇天A868高速长航程全倾转飞行汽车全球首款量产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其综合续航里程CLTC超过1000公里,预计2026年规模化交付。该产品采用行业独创六轴六桨双涵道黄金安全构型,即使对桨失效,仍能安全飞行且着陆。 ▲小鹏汇天陆地航母2026年规模化量产交付何小鹏提及,量产交付前,高管必须先飞,里程必须超过5000公里。 ▲小鹏汇天“高管先飞计划”全球首个量产智能飞行汽车工厂——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正式启用,第一台量产试制机现已正式下线,何小鹏称,目前汇天陆地航母已有7000台全球订单,有望创造载人飞行汽车销量世界纪录。 ▲小鹏汇天第一台量产试制机已下线结语:小鹏汽车加速转型 从开源的第二代VLA大模型,到Robotaxi与具备L4体验的个人车型Robo;从即将量产的人形机器人IRON,到即将规模化交付的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小鹏正以物理AI为基,打通汽车、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多元终端,构建一个无缝连接数字与物理世界的智能生态。这一系列成果不仅标志着小鹏从车企向全球具身智能公司的战略升维,更推开了一扇通往物理AI世界的大门,展现出中国科技企业在融合现实与智能、重塑人类出行与生活范式上的坚定探索与领先实力。 -
浩辰软件,一家国产CAD厂商的全球化、平台化与AI化“三重奏” 作者|周雅一座城市,无论是高楼林立、标志性建筑物、或是活力街区,背后都离不开强大的工业,但今天中国制造业却出现了一个鲜明对比:一方面,中国制造业拥有高效的协作网络、完整的产业链和有韧性的供应链,占据全球超过30%份额,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业软件应用却显得分散,软件公司往往提供标准化的软件或平台,然后让客户自己去完成适配、定制或开发特定功能。 浩辰软件副总经理万世平这是浩辰软件副总经理万世平最近在浩辰软件新品发布暨产品研讨会上抛出的观点,他随后讲出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我们客户面临的挑战相当严峻,他们不得不自行进行内部集成,就像将一堆不匹配的拼图强行拼凑在一起,导致超过40%的创新资金落入效率黑洞。”那么,工业软件究竟如何发展,就成为了这场会议试图回答的问题。 细看浩辰在工业软件这个动辄“十年”为基本时间单位的赛道里,谈论增长和盈利总显得有些奢侈,这是一个由极高技术壁垒、漫长研发周期和强大用户惯性定义的领域,韧性或许比爆发力更重要。(曾经《软件工程通史》将软件发展划分为以10年为周期的阶段,例如20世纪50年代提出“软件”概念,到60-70年代形成CAD/CAM系统,再到新一代工业软件平台的融合发展,均以十年为单位推进。)浩辰软件总经理陆翔,分享了他对工业软件赛道的三个理解:韧性、商业、全球化。“我对工业软件的第一个理解是,这个赛道非常艰难,很多时候考验的不仅是从业者的爆发力, 更多是一种韧性。”陆翔介绍,浩辰软件从1992年的技术积淀,到2003年发布浩辰CAD软件,2007年开拓海外市场,2011年布局云化领域,2023年在科创板上市,再到2025年完成上市后的首次海外并购,完成了自主BIM软件的全球化布局。他分享了一组数据:浩辰深耕工业软件三十余年,如今有超过700名员工、6个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超300人,拥有超过750家全球合作伙伴、各类产品和服务覆盖了全球超过175个国家、赢得上亿用户认可。 浩辰软件总经理陆翔紧接着,陆翔抛出了他对工业软件的第二个理解:“要做好产品,还要做好生意。”他强调,“浩辰已是中国屈指可数的既能实现持续增长,又能保持规模化盈利的工业软件企业。”全球化,是陆翔分享的第三个核心理解。他认为,“全球化不仅是检验和提升产品品质的重要路径之一,更是实现规模化收益的重要途径。”根据他的披露,浩辰软件自2007年开拓海外市场以来,距今海外业务的收入已超过公司总收入的40%。但过去的“出海”更多是业务层面的产品销售。2025年,浩辰完成了上市后的首次并购——收购匈牙利BIM软件公司CadLine,该动作标志着浩辰的战略从“业务全球化”正式转向“组织全球化”。CadLine是一家有着30余年历史的BIM软件解决方案公司(成立于1991年),其核心产品ARCHLine.XP已覆盖全球五大洲。CadLine创始人兼总经理Zoltan Toth在会上分享说,ARCHLine.XP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完全协调”(fully coordinated),用户在设计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等任何视图时,所有相关内容都会同步更新,无需任何手动操作,这极大优化了工作流程。 基于此,陆翔展示了“今天的浩辰”。一个由北京、苏州、上海、西安、太原及匈牙利六大研发中心构成的全球协同研发体系;一支由创业元老与来自PTC、Autodesk、达索等世界级公司资深专家融合而成的“梦之队”;以及一个层次分明、协同发展的全球化产品战略生态,公司已在新加坡设立控股子公司,并整合海外业务及IP资产,在欧洲建立成熟的业务体系,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浩辰的全球化战略进入了新阶段。浩辰的产品生态被划分为三个核心业务板块:首先是CAD软件业务:这是浩辰的基石。不仅在2D CAD领域实现了对Windows、Linux、Mac、鸿蒙等全平台覆盖,更通过自主研发与并购,完成了向3D CAD和BIM的战略延伸,实现了产品矩阵的完整布局。其次是CAD云化业务。通过面向个人用户(C端)的“浩辰CAD看图王”和面向企业用户(B端)的“浩辰CAD 365”,形成双轮驱动。其中,“看图王”已凭借超1亿总用户和1500万月活,成为全球CAD云化业务的佼佼者。最后是互联网广告业务。基于“看图王”海量的用户基础,浩辰成功拓展了广告业务,构筑了一个连接用户、赋能生态的独特价值闭环。但这只是第一步,一个全球化的组织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的平台来承载其雄心。平台重构正如万世平所提到的,超过40%的创新资金因软件应用的适配与集成问题而落入“效率黑洞”,他强调业内人士“想要一个基于行业需求的协作平台,而不是通用型的一刀切解决方案。”这揭示了工业软件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提供单一的点状工具,走向构建一个开放的、可协同的平台。为此,万世平正式提出了浩辰的“1+1+N”模型:第一个“1”代表行业标杆客户:强调一切创新的源头是客户的真实业务场景。第二个“1”代表浩辰CAD行业协同平台:浩辰自身作为技术底座,提供核心的CAD能力和跨平台兼容性。比如,浩辰平台全面覆盖Windows、Linux、macOS等全球主流操作系统,以及麒麟等国产OS,并深入到芯片、整机等每一层,为电力能源、工程建筑、机械制造等核心行业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N”代表行业生态应用:浩辰联合独立的软件开发商(ISV)和合作伙伴,共同开发面向特定行业的解决方案。据悉,基于浩辰平台发展的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在全球已超过530个。。这个模型的核心,是浩辰角色的转变——从一个单纯的软件销售方,转变为一个生态的组织者和赋能者。我们在会上通过多方得知,这并非纸上谈兵。来自泰国的AppliCAD PLC高级销售经理Amnaj Opasworakun分享了他们与浩辰超过17年的合作。他通过一组数据指出浩辰CAD解决方案在泰国的成绩:自2008年成为浩辰经销商以来,AppliCAD在泰国的客户数量增长了12倍以上;从2008年到2024年,业务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31%;而GstarCAD(浩辰CAD海外品牌)的订阅业务,近两年复合增长率更是达到67%。Amnaj Opasworakun精准分析了泰国市场的需求特征:价格敏感、注重性价比、高度看重DWG兼容性、稳定性和本地支持——而这些,恰恰是GstarCAD的差异化竞争力所在。他随后分享了三菱汽车、Pruksa地产等泰国知名企业采用GstarCAD后,在简化管理、降低成本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AppliCAD主要通过四个核心策略深耕泰国市场:首先是「本地化营销」,建立泰语官网,与本地KOL合作,用真实用户的声音做推广;第二是「构建生态合作体系」,与建筑商、渠道商乃至经销商合作,共同推广产品,比如与Apple经销商合作推广GstarCAD for Mac;第三是「强化技术支持与社群」,通过本地培训、网络研讨会等形式,提供可靠的本地服务;第四是「推动数字化与电商布局」,构建多触点的在线销售体系。这些组合拳下来,使GstarCAD在泰国市场的客户数增长了超过12倍。无独有偶。中集圣达因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助理赵春云,分享了其在2019年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他提到,转型的关键一步是端到端业务流程的梳理,其中PLM系统负责承接设计数据,跟上下游系统之间的交互极多。在PLM系统实施过程中,为了实现图纸和BOM(物料清单)数据的批量提取、引用和变更,中集圣达因与浩辰进行了专项的接口开发。赵春云还分享了一个细节。通过浩辰的生态伙伴,他们实现了标准场景(如鞍座设计)的快速出图,将原本需要半天的工作缩短至几分钟。更进一步,他们将气相管、液相管等非标件的设计规则提炼为数学模型,通过程序自动化生成,极大地提升了设计效率。从客户、到渠道、再到海外经销商,浩辰正在试图编织一张巨大的价值网络,这张网络的根基是其CAD平台,而网络的扩张则依赖于无数个“N”的加入。这套打法并不新鲜,Autodesk和达索等巨头早已通过其应用商店和开发者网络证明了其威力。对于浩辰而言,挑战在于如何在保证平台核心技术领先的同时,为生态伙伴提供足够的价值,吸引它们加入并共同创造。而要让这个平台在未来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引入新的变量。这个变量,就是AI。AI路径“我们必须以新的逻辑看待BIM。”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长聘教授顾明在会上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观点,“单纯的BIM软件必须与人工智能结合,AI+BIM才是未来工程建设行业真正的智能化工具。”她认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痛点在于海量、异构的「数据」无法被有效组织和计算。所以,BIM的本质不再是画一个三维模型,她将BIM重新定义为一种“组织数据的工具与方法”,其终极目标是为建筑全生命周期提供一个可信的“空间数据库”。为了实现这一点,顾明团队提出了一个概念——“空间语言”,借鉴大语言模型的跨模态机制,以IFC(一个开放的BIM数据标准)为基础,构建一种能统一描述几何、文本、实景等多模态数据的“空间语言”。与此同时,该团队开发出了“跨模态空间数据智能引擎”,旨在实现“一模多用、一模到底”的目标,该引擎已经应用于深圳、上海等地的BIM智能审查中,通过将自然语言写就的建筑规范(文本模态)与BIM模型(几何模态)进行自动比对,实现了设计合规性的智能审查。“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形成记忆开始,没有一个可信的记忆空间,人工智能应用可能成为一场灾难。”顾明警告说,而一旦形成了空间记忆,面向各种场景的智能体(Agent)应用将极大地提升管理效率,但决策权最终仍应掌握在人的手中。 浩辰软件副总经理邓力群顾明的分享为浩辰的AI战略提供了高维度的理论框架。随后,浩辰软件副总经理邓力群,分享了浩辰的AI故事。邓力群明确了浩辰CAD AI的边界:“浩辰是CAD企业,不是纯粹的AI科技企业,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去训练一个通用的‘GPT-5’。” 基于此,浩辰不追求自研通用大模型,而是“基于成熟的大模型技术实现AI的应用落地”,并且“必须是以用户的实际应用场景为核心驱动力”。邓力群坦言,当前的大模型技术虽然日趋成熟,但在理解CAD的二维图纸或三维模型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空白。他认为,“能够解析CAD图纸和模型的垂类模型,正是CAD AI需要突破的核心技术,也是浩辰未来长期发展的核心基础。”他用一个例子,展示了浩辰CAD AI工具的应用流程。比如,用户打开一张建筑平面图,用自然语言提出需求:“测量这张图纸中所有房间的尺寸和面积。” 浩辰的AI系统会这样工作:首先,通过大语言模型(LLM)理解用户的意图。然后,调用浩辰自研的CAD垂类模型,通过AI图纸识别技术,解析图纸,找到所有“房间”的几何与数据信息。接着,进行计算,获得每个房间的尺寸和面积数据。最后,通过AI代码生成(AI Code)技术,生成可在浩辰CAD中执行的指令,将所有计算结果以标注的形式,自动放置在图纸的适当位置。这个流程体现了浩辰的AI逻辑:通用大模型负责“听懂”,垂类模型负责“看懂”,AI代码生成负责“执行”,最终智能地满足用户的设计需求。考虑到构建垂类模型的难度,邓力群公布了浩辰AI发展的“三步走”规划:探索期、突破期和深化期。所谓“探索期”,是利用现有大模型与传统CAD算法结合,尝试推出一些AI模块;所谓“突破期”,是实现CAD AI核心技术突破,建立垂类行业模型,推出系列通用的CAD AI工具;所谓“深化期”,是深化AI在工程建设和制造业的行业设计应用,实现更智能的AI设计、AI生图等高级功能。邓力群透露,公司目前正处于“探索期结束,启动突破期”的阶段。在探索期内,浩辰已经取得了实打实的成果,并推出了三款AI功能模块:AI渲染: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描述或草图,即可快速生成高质量的渲染图。AI楼梯:智能识别建筑图纸,自动完成符合国家规范的楼梯三维重建与设计排布,以减少设计师的重复性工作。AI客服:能理解CAD专业术语,回复满意度超过90%,并能无缝转接人工,沉淀用户数据反哺产品优化。新品矩阵全球化、平台化和AI化,这一宏大战略最终需要具体的产品来承载,为此浩辰推出一个新产品矩阵。首先是云原生3D CAD的突破。浩辰-ZIXEL 3D CAD,由浩辰与子虔科技共同推出。子虔科技CEO龚敏彦指出:制造业的设计,总是与沉重的工控机、昂贵的授权费用(动辄超过5万美元)、以及无法连接网络和AI技术的孤立工具紧密相连。浩辰-ZIXEL 3D CAD的使命,正是为了解决这两个痛点:一是提供性能强劲、稳定且价格合理的3D设计解决方案;二是助力行业从纯粹的桌面工具,走向由AI智能体驱动。通过浩辰-ZIXEL 3D CAD,用户可以仅通过一台平板电脑,就能在咖啡馆等场景中,流畅做着复杂的工程设计。这是因为,浩辰-ZIXEL 3D CAD是一款100%云原生与微服务架构,它将计算密集型任务放在了云端,打破了3D设计对高性能硬件的依赖,让设计师可以在任何设备上(甚至是平板电脑)进行复杂的工程设计。其微服务架构支持快速迭代(按周发布小版本),并且原生集成了PLM系统,旨在打通从设计(EBOM)到制造(MBOM)的“单一数据源”。 浩科数智CEO李邵建其次是AEC领域从CAD到BIM的完整布局。在大会现场,浩科数智CEO李邵建发布了「浩辰AEC设计软件集」并表明其开始在中国上市,「GstarBIM组件包」同步登陆精选海外市场。其中,「浩辰AEC设计软件集」整合了浩辰的CAD平台、CadLine的BIM技术(ARCHline.XP)以及浩科数智的研发能力,覆盖了勘测、建筑、结构、机电等六大专业领域,提供参数化BIM建模、集成分析与深化工具。李邵建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工作场景:设计师可以在浩辰CAD的2D环境与浩辰BIM的3D环境之间无缝切换,图纸与模型实时协同更新,数据通过IFC标准在全流程中畅通无阻。为了让这一切更具象,他分享了一个案例——浩科数智位于上海的新办公室,从头到尾完全采用浩辰AEC设计软件集完成设计与交付。最后是核心产品浩辰CAD 2026。万世平在演讲中披露了新版本的性能提升数据:在Windows版上,常规操作提速20%,开图速度提升40%;在Linux版上,图纸打开性能提升55%。这些性能优化是其平台的基石。更重要的是,浩辰CAD 2026将通过“1+1+N”的协同模式,为电力、建筑、制造等核心行业提供更深入的解决方案,这标志着其核心产品正从一个通用工具,向一个行业解决方案的基座演进。三十余年的积累,让浩辰拥有了工业软件领域最宝贵的资产:庞大的用户基数、稳定的盈利能力和穿越周期的韧性。如今,浩辰正在开启一段全新航程,这段航程的目的地,正如陆翔在演讲结尾所言,源于一个朴素的使命:“以客户为中心,让设计更高效,让协作更顺畅,让价值更持续。” 这正是一家历经三十余年锤炼的工业软件公司,对其未来航程所给出的顶层设计与价值锚点。 -
OpenAI 视频生成应用 Sora 登陆安卓平台,依旧需要邀请码 IT之家 11 月 5 日消息,当地时间周二,OpenAI 旗下最新 AI 视频生成应用 Sora 正式登陆安卓平台,并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上线。与一个月前发布的 iOS 版一样,安卓版 Sora 依旧采用邀请制,用户需要通过邀请码来使用。 ▲ 谷歌 Google Play 商店:点此前往 据彭博社报道,当地时间 9 月 30 日,Sora 正式登陆 iOS 平台,旨在推动 AI 生成视频的普及。Sora 还标志着 OpenAI 对社交媒体产品的一次尝试。用户通过 Sora 可以快速使用 AI 创建根据文本提示生成的短视频,并与朋友分享这些视频。Sora 发布几天后,迅速成为苹果 App Store 中下载量最高的免费应用,并且目前在该类别中排名第五。在此后的几周里,OpenAI 不断扩展 Sora 的创作功能,用户不仅能拼接视频,还能在多个片段中使用同一角色。然而,Sora 也引发了关于虚假信息、深度伪造视频和版权侵权的担忧。名人形象未经授权出现在 AI 生成的视频中,视频游戏角色也曾出现在高速警车追逐的场景里。据IT之家此前报道,OpenAI 还曾暂停生成马丁・路德・金的形象,因为用户生成了“侮辱性”的深度伪造视频。OpenAI 针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称,已通过加强 Sora 2 模型的保护措施来回应投诉,并严格限制其复制未授权人物声音和形象的能力。 -
AI基建的价值将会向哪里集中? 文|锦缎本文系读者对锦缎研究院《今天的AI基建狂潮,恰如150年前铁路狂潮的历史轮回》一文的评论与思考,用以分享与讨论,不代表平台观点。近来市场上开始流行一种说法:随着 GPU 成本下降、模型标准化、算力即服务(AIaaS)成为基础设施,价值会逐渐从芯片公司(如英伟达)转移到云服务商,就像铁路时代后期价值从钢铁制造商转向铁路运营商一样。然而,我对这一判断持保留态度。原因不只在于当前数据中心的经济性远不如想象,还在于来自中国厂商的激烈竞争正从根本上压缩云服务商的利润空间。一、云利润的现实——远低于想象此前Oracle的数据中心毛利披露给市场泼下一盆冷水:即便对 GPU 折旧进行了摊薄处理,数据中心的盈利能力依旧偏弱。考虑到 GPU 的生命周期仅 3–5 年,而建设数据中心还包括土地、电力、制冷、网络与人力,这些成本使得毛利率本身就非常有限。因此,认为"AI 基建价值最终会向云集中"并不符合现实。英伟达仍然掌握着算力的定价权与供需结构,而云服务商变得越来越像"搬运工",要在高资本支出(CapEx)和高折旧成本下艰难生存。从经济学角度讲,这是一种典型的 垄断上游 + 分散下游 的价值锁定模式:上游(英伟达)凭技术垄断抽取主要利润; 下游(云)竞争激烈且成本高企,利润有限。这与铁路时代早期钢铁厂、蒸汽机车制造商占据高利润非常类似。二、下游应用不及预期 + 中国厂商竞争进一步压缩利润我也认同另一个重要因素:下游利润未必如市场预期般乐观。许多企业发现 token 需求没有预期的那么大。单个 token 的经济效益(如自动化节省成本、提升收入)并没有即时兑现。许多应用场景还在试验阶段,尚未实现高频使用。更关键的冲击来自中国厂商。阿里 + Qwen:极低 token 价格正在重塑成本结构——阿里巴巴旗下的 Qwen 系列模型引发了一场实质性的价格冲击。根据公开报道,阿里将 Qwen-VL 的 API 价格定为: 输入 1000 token ≈ 0.003 元人民币这比 OpenAI、Anthropic 等公司的 token 价格低了一个数量级。阿里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来自:1.中国厂商的价格战策略。AI 仍处于市场争夺早期,"量大价低"是自然策略,中国市场普遍倾向 aggressively cutting prices。2.成本结构优势。在中国部署基础设施、电力、土地、人力成本普遍更低; 阿里本身拥有自有云基础设施,扩展边际成本低。3.生态捆绑。阿里不靠模型收费盈利,而靠: 云存储/ 数据平台/ 企业 IT 服务/ SaaS。因此 API 可以作为"入口产品"低价出售。4.战略定位不同。西方 LLM 公司采用"高溢价 + 商用定价"; 中国采用"普及率 + 使用量"模式。这使得阿里、腾讯、字节等厂商实际上构成了全球 token 定价的底部压力。对于云服务商而言,这意味着:AI 价格不像 IaaS 那样可以稳定抽取高毛利; token 价格受到中国厂商冲击而下移; 最终压缩了美系云的单位利润。因此,"价值会向云集中"这条路径进一步变得不成立。三、资本周期视角:AI 基建正重复铁路的历史为了理解当前局面,我认为可以将视角扩大到资本周期的历史规律铁路时代:1865–1873 的铁路狂潮使产能投资占 GDP 的 7–10%。 竞争导致过度铺轨、运力闲置率超过 30%。 最终酿成 1873 年的"恐慌"和 65 个月的大萧条。AI 时代: 未来 5–7 年 AI 数据中心投资预计超过 4 万亿美元。 OpenAI、微软、谷歌、Meta 正陷入典型的"囚徒困境": 不投资会落后, 投资又可能产能过剩。关键指标正在出现铁路时代的相似迹象: ·高资本支出 · 单位利润持续下降 · 多方重复建设 · 竞争者过多 · 下游盈利能力不稳而你提出的判断非常准确:利用率下降(产能闲置是关键信号) 价格战加剧(已在中国模型看到) 融资趋紧(部分云服务商债务压力上升)这些都是典型的周期转折点前兆。四、总结:价值最终不会集中在云,而会像铁路一样向应用扩散从铁路、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周期中,可以得出结论: "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并非建设者,而是使用者。"铁路使制造业和物流成为最大赢家; 互联网让电商、数字广告、媒体公司成为赢家; 智能手机让应用开发者、平台生态成为赢家。因此,我认为 AI 最终价值流动的路径是:阶段 1:芯片厂商(现在) 英伟达凭垄断地位抽取高额利润。阶段 2:应用开发商(未来) 当模型成本下降、硬件普及后,真正赚钱的是: AI 企业软件 垂直行业解决方案 自动化工具 AI-native 公司而云服务商最终只是"过路费"提供者,利润难以太高。阿里与 Qwen 的低价策略则提前揭示了未来: token 会变成廉价、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而非高利润产品。 -
微软的“电力焦虑”:一场97亿美元的算力豪赌 文 | 少年维特微软这次是真下重注了。11月3号凌晨,微软和澳洲的算力运营商 IREN(Iris Energy)签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合作大单,总金额高达 97 亿美元。公告一出,IREN 股价盘前直接跳涨 20% 以上——要知道这家公司今年已经涨了 480% 了,妥妥的“AI 能源赛道宠儿”。 根据披露,微软会先掏 20% 预付款,剩下分期结算,用于换取 IREN 位于德州 Childress 的数据中心里的高端 NVIDIA GB300 GPU 算力。IREN 这边要采购 58 亿美元设备,还得负责建 200 兆瓦液冷机房——背后电力来自它自家的 2.9 GW 清洁能源电网。AI基建的“慢变量”:微软为什么急着买算力 如果说 OpenAI 让微软站上了 AI 时代的浪尖,那么真正决定它能跑多远的,是那些最不起眼的“慢变量”——电力、机房、冷却系统,以及审批速度。这笔交易的核心不是 GPU,因为 AI 扩容的最大瓶颈已经不是模型。在 AI 爆发的这两年,微软最大短板已经不在模型,而在基础设施。Azure 云服务和 OpenAI 模型都在抢算力,电力批文批不下、机房周期拉太长,成了微软的掣肘。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2025 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将占全国总用电量的 9.5%。德州因为电价低、审批快,成了少数还能快速扩产的州。微软的算盘很简单:不等审批、不建地基,直接租别人现成的电和场地。 如果说过去十年微软的竞争优势在于“代码”,在AI时代,人才高薪可以挖、GPU花钱就能买,唯独“电”不是立竿见影的事。这笔交易背后的本质,是微软在加速弥补自己的能源与算力缺口。AI基建,Big Tech怎么烧钱? AI 热潮席卷整个美股,但市场对几家巨头的“烧钱速度”早已分了层。 同样是花钱,微软和 Meta 的待遇天差地别。Meta 三季报公布后,尽管收入增长 22%,股价仍暴跌超 11%。原因很直接——资本开支上调至 700~720 亿美元,且没有明确回报路径,显然是被前几年元宇宙烧钱教育过。华尔街形容 Meta 的态度是“runaway AI spending(失控式支出)”。而微软的这笔 97 亿美元,则被视为“被需求倒逼的投资”。Azure 的算力短缺是真实的,OpenAI 的模型训练是真实的,企业客户订阅 Copilot 也是实打实的收入来源。微软花的钱,是为兑现现有订单,而不是讲故事。 从数据看,这种差异更明显:2025 年,亚马逊预计资本支出达 1250 亿美元,谷歌约 910 亿美元,微软约 350 亿美元,同比增长 74%。Meta 虽然数字高,但投入的有效性被质疑。换句话说,微软是“买增长”,Meta 像是“赌未来”。华尔街的共识也逐渐清晰——市场开始奖励“算得清楚的钱”,而惩罚“说不清楚的梦”。同样是大规模的AI基建投入,亚马逊财报后暴涨。这次与IREN合作下来,微软的估值估计会更加稳健,Meta 的股价却被自己的支出打成了问号。IREN:从矿场到“新云”的产业跃迁 站在 IREN 的角度,这笔交易几乎是公司命运的转折点。IREN 曾是全球领先的比特币矿企之一,依靠自建绿电与液冷系统大规模运行 ASIC 矿机。如今,这套基础设施被“移植”到了 AI 时代:机房、冷却、电力供应链全部复用,只需更换 GPU 设备,就能切入 AI 云服务市场。这家公司有三大底层优势。第一,能源优势。 2.9 GW 的清洁电力合约,让它在成本端有压倒性竞争力。第二,工程经验。 做过矿机场的人都知道高密度发热、冷却系统多难搞,而 IREN 已经在液冷机柜上干了五年。第三,客户背书。 拿下微软,意味着信用敞口从币圈转向了华尔街。以往矿场核心商业模式就是面向矿工,跟着减半期来走,赚一年吃四年的逻辑,现在摇身一变成为AI算力公司,这个带有很强的行业示范效应。不过与微软达成合作之后,IREN也存在一定现金流风险,本身合同周期长,IREN 需要先投入约 58 亿美元买硬件,而微软只是预付 20%,剩下的要靠债务融资撑过去,这个对股价是不小挑战。另外合同中设有里程碑考核,一旦进度滞后,微软有权暂停付款。这意味着 IREN 不仅在建机房,也在和时间赛跑。IREN股价年内已上涨近 480%,这次消息一出又跳涨两成。市场的分歧也开始加大:多头认为这是下一个 CoreWeave,空头认为估值已超现实。H.C. Wainwright 最新报告将目标价定在 45 美元,仅为现价一半。AI能源的下一步:从可再生到核能 微软与 IREN 的合作,不仅是一场关于“算力”的竞赛,也是一场关于“能源”的抢位。随着 AI 模型越来越庞大、推理成本越来越高,电力正在成为科技行业的核心瓶颈。目前几家 Big Tech 的应对策略大体相同——先锁可再生能源,再布局自建电力。 谷歌早在 2021 年就提出“24x7 Carbon-Free Energy”计划,亚马逊在弗吉尼亚州新建的园区完全依托风能供电,而微软这次干脆绕过电网,直接找上了拥有独立电力资源的 IREN。但接下来,这场能源游戏可能会迎来新变量:核能。根据 Goldman Sachs Research 的研报,数据中心电力需求预计到2030年将比2023年增长约 160%,仅靠可再生能源可能难以满足新增需求。为了填这个洞,几家科技巨头已经开始试水核能。微软与 Constellation Energy 签约重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 Three Mile Island 核电厂第1号机组,这座反应堆一旦获批重启,将为微软提供 835 兆瓦电力,签约期长达 20 年。与此同时,微软还与美国能源部旗下的 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 合作,用自家的 AI 技术来加速核电许可流程,目标是缩短建设审批周期。除此之外,微软已明确将在 2025 财年投入约 800 亿美元建设新一代 AI 数据中心,其中部分预算将直接用于电力基础设施升级和核能项目的并行验证。换句话说,它不再只是“租别人家的电”,而是开始思考“自己造电厂”的可行性。 对科技公司而言,核能带来三重收益:第一,它提供 24 小时稳定基荷电力,解决风光能源的不稳定性;第二,核能被视为“零碳”,可帮助企业实现 ESG 目标;第三,它能显著降低长期能源成本。问题在于——核电审批慢、周期长、监管严,商业化 SMR 仍处早期阶段。但从趋势上看,算力大战最终会演变成“能源大战”,谁能掌握稳定、清洁、可扩展的电源,谁就能在下一代云计算中抢占先机。微软与 IREN 的合作只是起点,未来微软可能更深入地绑定电力资产,构建“算力自给”的能源闭环。这一动作,正是科技巨头从“云计算公司”向“能源基础设施公司”过渡的信号。算力托管时代的到来? 如果说 2023 年是模型之年、2024 年是应用之年,那么 2025 年注定是“基础设施之年”。微软的这份 97 亿美元合同,其实标志着一个拐点:AI 云服务的底座正在“去中心化”。从过去自建数据中心,到如今委托独立运营商托管,科技巨头开始用资本市场的逻辑优化扩张速度。IREN、CoreWeave、Northern Data 等“新云”公司,正成为这些巨头的能源与算力承包商。这一趋势对资本市场意义深远。未来几年,估值的重心会从“AI 软件故事”转向“AI 物理资产”。微软依旧是生态龙头,凭借应用端变现能力保持稳定增长;而像 IREN 这样的新型算力公司,则将在周期波动中寻求生存空间。AI 行业的边界,正从“代码”向“电网”延伸。微软在算力上的投资,体现出它从软件巨头向“AI 能源公司”的转型决心。短期内,重资本投入可能压低利润率,但长期,它用电力换增长,用基础设施换护城河。AI 的尽头,也许不是模型,而是能量。当数据中心像新型工业区一样遍布全球,谁能掌握稳定、清洁、低成本的电力,谁就能成为下一个“云时代的地主”。微软已经提前行动,而市场才刚开始意识到这件事的重量。 -
2025 AI创业狂潮:有人半年签单破亿,有人死磕“非共识”,“iPhone时刻”已至?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庞宇 图源:视觉中国 AI的浪潮以不可逆转之势呼啸而至。 在这股颠覆性的力量面前,无论是身经百战的大厂“老兵”,头顶光环、知识储备丰富的海归精英,还是刚踏出校门的懵懂新人,甚至是籍籍无名的草根群体,都站上了同一条崭新的起跑线。多位AI创业者告诉时代财经,他们在这轮AI浪潮中,看到了过去商业难题的新解法和未来趋势的新机会。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于速度、认知和执行力的全面竞赛。当下,全球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依然保持高位。而高盛发布报告直指生成式AI是否是“投入太多,获益太少”的资本无底洞,即一个可能永远无法为投资者带来长期正回报的巨坑。一边是“泡沫论”的质疑,一边是AI持续掀起的新热潮。对于入局的AI创业者和投资人而言,如何“冒险”成功,成为最重要的课题。对趋势的敏锐嗅觉、试错的勇气和极度灵活的组织能力,可能是更稀缺的筹码。在这片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大陆”上,有人押注AI内容生态,有人深耕机器人交互,有人攻坚智能体技术,各自用差异化打法,试图在巨头环伺的夹缝中,率先找到通往未来的船票。自由创业者与大厂“老兵”同台竞争 想法流(IdeaFlow)办公室 图源:时代财经摄 “我没上过班。”在深圳市南山区软件产业基地的一个办公楼里,时代财经采访造梦次元创始人沈洽金时,他笑着用一句平淡的话,为自己十余年的创业“野路子”定了性。作为连续创业者,沈洽金的创业资金除了来自天使投资人的部分,也有其自身的创业积累。从大学时代做互联网相关零散项目开始,他开启了“不设限”的创业实践,在他看来,如今攒下的所有经验,都来自于风口上的亲身试错。从“个人站长”到创办通用人脸识别身份验证公司,再到成立互动视频平台,在创立造梦次元前,沈洽金正在“互动视频”相关项目中寻求出路。2022年底,生成式AI浪潮袭来。当看到ChatGPT与用户展开关于“30岁之后如何好好生活”的对话时,“我感觉AI破解了人类的情感密码”,沈洽金说,这一刻他意识到,这轮大模型技术的颠覆式进步,会让他上一段创业没能实现的梦想成为可能——AI能够降低内容创作门槛和创造更个性化的供给。2023年春节过后,他带着“互动视频”创业的核心团队,在短短三四个月时间里,迅速筹备并创立了AI驱动内容公司“想法流(IdeaFlow)”,推出“造梦次元”——定位为“新一代AI互动内容平台”。在沈洽金的构想中,AI会在“造梦次元”里重组一个平行于现实的新宇宙,而他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新宇宙里,帮助创作者孵化出第一批原生“AI网红”,让他们都签在“造梦次元”厂牌下。“‘IP’化能让用户对AI角色产生情感记忆,而不是一次性消费。”截至2025年6月,造梦次元App累计用户超1000万,用户日均活跃互动时长超100分钟。 星尘智能Astribot S1机器人 而距离“想法流”不到2公里的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内,星尘智能创始人来杰几乎与沈洽金在同一时间投身到这轮AI浪潮。在叩响投资人大门之前,来杰拥有在外人眼中足够光鲜的“双料”履历——原百度小度机器人团队负责人、原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 1 号员工。在腾讯,他作为核心架构师,帮助顶尖科学家张正友博士搭建了Robotics X 实验室的骨架。在2022年底,ChatGPT 还未横空出世,他就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举动——离开腾讯,带队创业,成立星尘智能,去做 AI 机器人。这背后,源自来杰的一次顿悟。2022年,他被Meta首席AI科学家杨立昆提出的“世界模型”概念点燃:AI要实现真正的智能,要脱离互联网的束缚,去和真实世界交互和学习,获取真实的反馈。“那一刻我豁然开朗。他所描述的不就是一个机器人吗?”来杰意识到,机器人不仅是AI的“执行器”,更是AI的“传感器”。大模型需要机器人来获取它们在互联网上永远无法得到的物理世界数据,才能完成自身的学习闭环。带着这一理念,“在星尘智能成立第一天的时候我就告诉团队,我们要Design for AI, 做一个‘为AI而设计的机器人’。”来杰说。在今年 8月的世界机器人大会(WRC 2025)上,星尘智能Astribot S1机器人准备早餐、制作咖啡、分拣物品、熨衣清扫、奏乐跳舞、陪玩游戏……一系列长序列任务、复杂操作,都能丝滑完成,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Astribot S1背后,“AI智能”与“超强操作”深度耦合,让人看到了“AI机器人助理”正在走进现实。 DeepWisdom产品MGX 同样是大厂精英出身的,还有DeepWisdom创始人兼CEO吴承霖。他曾拥有在腾讯等公司处理十亿级用户、千亿级数据的AI落地经验,获得腾讯、华为内部数十个奖项。“我们从大厂走出来创业,初心很清晰:降低AI落地成本,把大厂级 AI 技术变成普通企业用得起、用得上的产品。”吴承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很宏大——重新改写公司的定义。他认为,“1人公司+AI军团”应该成为社会常态:一个人就可以拥有一个创业团队——有多个专家智能体帮你完成所有工作。未来的商业巨头,可能不再诞生于硅谷的董事会,而是诞生于任何一个有Wi-Fi的卧室或咖啡馆。”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时,吴承霖就断言自然语言编程很快会到来,并提出“多智能体是下一代AI的技术栈”。2023年初,他闭门打磨出MetaGPT原型。DeepWisdom今年2月上线的智能体产品MGX在0成本推广下,上线仅一个月,年化(ARR)收入便突破100万美元,目前全球注册用户超过五十万。从“巨头”夹缝中突围AI的起跑线虽然公平,但赛道上早已布满了“巨头”的身影。如何在“巨头”的夹缝中存活,是创业者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在时代财经和多位创始人的对话中,他们的答案不尽相同。“很多人担心这是个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的故事。但如果一开始就把尚未发生的事情作为限制自己去进行市场和技术探索的阻碍,那么(创业)这个事情就一定成功不了。”深圳深元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深元人工智能)董事长周家豪向时代财经说道。1994年出生的周家豪,是这批创业者中最年轻的代表之一。2025年3月,他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家团队,创办深元人工智能,凭借着团队在之前创业经验中的技术积累,带领公司在2个月内实现技术跨越,于5月份发布全球首个L4级智能体母体系统“MasterAgent”——支持一键生成多智能体集群并自主专业协作交付成果。面对激烈竞争,周家豪在“多手准备”中,把“保持敏捷开发机制和效率”排在第一位。当有问题出现时,他们的原则是“立刻开会讨论敲掉”,绝不拖延。“只要用户给到一个需求,我们就把这件事情给研究透,把想法快速落地,完成到位。”而今年年初,周家豪和团队来到深圳,看中的也正是这座创业者乐园之城有大量的商业机会和超高的执行效率。“事实证明我们来深圳是对的,在深圳这半年的发展抵得上过去四年的发展。”以“效率”为首,让MasterAgent一经问世便在商业化路上“狂奔”。据他透露,目前深元人工智能完成的合同金额已超过1亿元,渗透至金融、医疗、汽车制造、法律服务、政务服务等各大垂直行业。相较于快速出击,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沈洽金的突围之道是寻找“非共识”。“应用公司的机会在于构建‘非共识’的壁垒。”沈洽金总结道,“大模型厂商就像‘操作系统’,创业公司不能只做简单的工具,因为会随着操作系统的更新,而被‘吃掉’。必须要做‘操作系统’做不了的事——建立内容生态。”为能及时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和技术研究员聊天几乎成为沈洽金每天的固定动作。而吴承霖则向内挖掘“组织创新力”。他参考成功“巨头”们的经验,希望在DeepWisdom内部打造学术循环组织,因此公司大部分代码都内部可见。作为CEO,他会在转正、答辩、给绩效等环节去看每个人的代码细节,且欢迎大家去找CEO代码中的BUG。不仅如此,公司内部大部分工作都通过开源和学术进行发布,从而构建学术循环。对组织效率的极致追求,让DeepWisdom催生了“root组”——一个“由氛围编程精英 + AI Agent 混编的超级小队”,被赋予了“端到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高权限,彻底避免冗长的需求传递。实际上,这些突围方式,也在AI领域专业投资机构锦秋基金披露的数据中得到印证。据锦秋基金观察,过去一年,快速成长的公司有三大信号:解决具体的痛点、做填补鸿沟的产品,以及执行力。锦秋基金创始合伙人杨洁在近日举办的锦秋基金被投CEO闭门讨论会上提到,“AI放大了整个执行力的负例效应,所以快的团队和慢的团队差距会越来越剧烈和越来越快地显现出来。能够识别负例的方向并且有更高的执行力,是决胜的关键。”AI迎来泡沫还是“iphone时刻”?回顾来看,2025年初,DeepSeek的爆火引发VC圈掀起一波集体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情绪。当时,时代财经采访了解到,整个春节VC们都是在“加班”中度过,急着找人、找项目。而如今,VC们依然忙碌,但市场关于“AI泡沫”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10月6日,在旧金山举办的OpenAI年度开发者大会(DevDay)上,OpenAI首席执行官奥特曼(Sam Altman)也罕见表态。“我知道写泡沫化的故事很诱人。事实上,我认为AI的许多领域现在确实有点泡沫化。”但其强调OpenAI自身处于健康发展状态。而在近日披露的上季度财报中,科技巨头谷歌、微软、亚马逊以及Meta均明确指出公司将增加AI方面的资本支出,并预测这种趋势将持续到明年。在微软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分析师马克・莫德勒(Mark Moerdler)直接对公司发问,是否有信心确信这些 AI 投资最终会获得回报?“或者坦率地说,我们现在是不是正处于一个泡沫之中?”回望过去互联网发展,伴随多数新事物的兴起,“泡沫论”也会准时出现。“每一个新技术浪潮都一样,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早期,都有关于泡沫的质疑声出现。”沈洽金认为,这是一个阶段性问题,“因为大家发现AI现在还没有大规模在日常生活中被用起来。新技术刚出来还有很多新的能力在开发,很多产品还不完善。但AI在消费领域的潜力将十分巨大。我们只需要等待就行了。”“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泡沫,而在于谁能在泡沫破灭后留下来。”锦秋基金投资副总裁石亚琼告诉时代财经,“FOMO依然是投资圈常态,因为市场上为好项目预留的资金是远高于好项目需要的资金量级的。但基金的具体投资策略在分化,大家开始问更实在的问题:谁真正理解用户需求、哪些公司在建立真正有价值的数据飞轮、哪些公司在真正形成优势。”当前AI创业的主要方向分为三类:应用层、算力/芯片层、具身智能/机器人层。有的人在应用层重建行业的工作方式与人的生活方式;有的人在芯片端重建计算的基础;还有的人通过机器人重建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的交互。今年,行业中应用层百花齐放。把锦秋基金作为一个观察创投趋势的样本来看,过去一年,锦秋基金出手了超过 50 个项目,其中有56%为应用层,25%为具身智能,10%为算力基础,另有接近8%为智能硬件(硬件形态的AI应用)。“到底是模型未来一统天下,还是产品更有价值”——这是今年以来比较有争议的话题。一位VC向时代财经透露,其内部判断“更懂得用户的产品是更稀缺的。”在商业化方面,天际资本副总裁江志桐告诉时代财经,在这一波情绪价值类产品中,“我们不会去追求一个绝对的收入”,而是看用户本身对这个产品的情感链接和依赖程度、平台的用户粘性是否得到验证。“一个成熟的团队,会锁定自己的用户群,通过把产品策略做得更好,来和用户建立更深的链接。这些(深度链接)是新平台无法轻易夺走的。”芯片是另外一个巨大的市场,Token调用量正在加速增长。AMD预计到2028年AI芯片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美元。据谷歌母公司Alphabet 2025 年Q3财报电话会议,第三季度其每月处理Token数量从980万亿次飙升至超过1300万亿次,同比增长了20多倍。另外,机器人领域正在迎来ChatGPT时刻——数据集爆发、资本狂奔、成本下降,这三个拐点同时发生。IT桔子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已达386.24亿元,是2024年全年总融资额的1.8倍。“市场可能低估了AI 行业的热度,以及高质量人才加入后的产业虹吸效应。对创业者来说,可能需要思考的是当更多公司都能融到钱后,如何应对竞争,尤其是如何招募人才及防止人才流失。”石亚琼判断2026年行业整体的“水温”会更热。泡沫论的另一边,更多人在追问:AI的“iphone时刻”是不是要来了?在前述闭门讨论会上,杨洁给出了她的答案:“AI的iphone时刻其实不是要来,而是已经开始了。今天大家都在同样的大浪上。回忆2007年的iphone时刻,那之后十年诞生了高通/ARM、OV小米、微信/抖音这样的‘参天大树’。无论在哪个战场,现在都是最好的时刻。” -
解码医疗数据及AI的核心逻辑,一脉阳光是否可以讲好中国Tempus AI的故事?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千行百业之际,医疗健康领域因其海量数据、高壁垒和专业性,被视为AI落地最具价值也最具挑战的“皇冠上的明珠”。然而,如何将数据转化为资产,将AI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收入,是全球医疗服务企业共同面对的考题。在美国,TempusAI(TEM.US)通过其独特的“数据+AI”模式,在医疗科技领域杀出重围,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今年10月份股价最高达104.32美元。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机制的不断深化,医疗数据价值化的探索也在稳步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有机会在中国的市场上跑出下一个TempusAI?哪些企业有望成长为具备平台能力的中国医疗AI代表?智通财经APP注意到,近期中国医学影像服务龙头企业一脉阳光(02522)发布了一则数据相关公告。据公告,2025年10月,一脉阳光的附属公司北京一脉光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一脉”)与北京数据先行区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先行区”)及北京国际算力服务有限公司(“北京算力”)共同签署《数据共建合作协议》,合作将依托数据沙盒的合规监管框架,基于北京一脉提供的医疗影像数据资源,由北京先行区负责数据处理与合规审查,北京算力提供算力与存储支持,三方共同构建高质量医疗影像数据集,开展大模型训练,探索医学影像数据的创新应用场景。2025年10月底,三方共建的医疗影像数据集已在数据沙盒境内成功实现首个商业化签约。该交易的落地,反映出一种新型合作模式的逐步成型:在国资搭建的、规则清晰的“数据沙盒”中,一脉阳光作为关键的数据服务与技术核心提供方,驱动整个价值循环,进行数据的“价值共创”。这一模式不仅尝试回应数据流通的根本性难题和关键挑战,也为探索更符合中国市场特点的医疗AI发展路径提供了参考。更清晰地指向一个未来:一脉阳光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土壤上培育出的、比Tempus AI更具平台价值和想象空间的医疗数据智能巨头。共同基因:从医疗服务到数据平台的战略升维无论是Tempus AI还是一脉阳光,其发展脉络均体现出从传统医疗服务向数据驱动型平台的战略转型。二者的核心业务,本质上都构成了持续、合规、高质量的数据来源。Tempus以基因检测为切入点,逐步整合临床病历、影像资料、用药记录等多源信息,试图构建患者的“数字孪生”,其目标是从检测服务商升级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数据基础设施提供者。一脉阳光的路径与之类似。通过在中国建立并运营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网络,公司深入医疗数据产生的前沿环节,形成了业务发展与数据积累的良性互动。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种“主业即数据源”的模式具备双重吸引力。首先,它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连续性和规模化,这是训练可靠AI模型的前提。其次,主营业务的收入为昂贵的数据治理和AI产出工作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支持,避免了纯AI初创公司“烧钱”研发的财务风险。数据价值深化:影像数据的锚点作用与多维拓展潜力拥有数据资源仅是起点,如何将其转化为高价值、可流通的数据产品,才是构建竞争壁垒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医学影像数据的独特价值值得深入探讨。医学影像数据在个人医疗信息中具有天然的“锚定”作用。相比临床文本数据常存在的信息缺失、非结构化等问题,影像数据——尤其在肿瘤等需长期随访的疾病管理中——能够提供病灶位置、大小、新旧等客观、可量化的信息,为临床决策提供稳定、可靠的参照基准。一脉阳光在影像数据的标准化与精细化处理上已形成一定积累。例如,公司较早启动了《医学影像检查项目名称及编码标准》的制定,推动内部数据的规范统一,为后续的数据流通与平台化应用奠定基础。同时,依托其影像中心网络和专业医生资源,公司建立了多层级的质控与标注流程,逐步形成高质量、可复用的标注数据集。一脉阳光通过“标准化编码+精细化标注”的叠加驱动模式,在数据质量和可用性方面形成了自身特点。这种模式在功能上与美国Tempus所建立的壁垒有一定可比性,但实现路径和适用场景存在差异。值得关注的是,一脉阳光并未止步于影像数据,正在从影像数据向多维数据延伸。公司预计在天津北辰项目的实施,正推动其从单一的影像数据服务向融合影像、病理、检验(含基因)、体检、电生理等多维数据的综合平台演进。该项目涵盖区域影像共享中心、智慧一体化实验室、数字病理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核医学中心五大模块,这种多模态数据整合实践,为医疗数据的深度价值挖掘提供了新的可能。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一脉阳光如能建立起中国首个规模化、标准化、多模态的医疗数据集,或将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时也可能为行业数据应用水平的提升带来参考。从影像数据到多维融合,医疗数据的开发路径正在不断扩展,价值空间也在被重新定义,而一脉阳光通过“北辰模式”,已经在这一趋势中占据了先发优势。生态构建vs垂直整合:医疗数据平台商业模式的财务镜像分析在数据能力初步成型后,一脉阳光与Tempus AI在商业化路径上呈现出明显差异。Tempus AI更倾向于垂直整合,聚焦于服务制药企业、保险机构等B端客户,提供数据授权、分析服务及SaaS解决方案,支持药物研发与精准医疗等环节。一脉阳光则更注重生态构建,致力于打造“数据-模型-场景”闭环。一方面,通过数据交易所等渠道提供高质量数据产品,服务于AI研发企业与科研机构;另一方面,在“亦庄模式”等区域试点中,参与构建数据沙盒,支持合规数据协作。此外,公司也在探索将影像数据与AI能力应用于基层医疗提升、制药企业临床试验评估、医疗器械疗效分析等多元场景。这种路径差异也反映在财务结构上。Tempus的收入仍以实验室服务为主,技术平台收入逐步成长;一脉阳光则呈现出“三级演进”态势:一级基本盘仍是医学影像中心服务,二级高增长引擎则是数据赋能与服务收入(包括数据交易、技术平台服务),随着其数据集在数交所的成功交易以及“数据沙盒”模式的跑通,该业务线正从探索性的“模式验证”阶段,迈向可规模化的“价值兑现”阶段。这是其估值逻辑即将发生质变的关键。三级的想象力在于AI软件与模型授权收入,随着其大模型的成熟,将通过SaaS订阅、按例收费等模式,开启更大的变现空间。智通财经APP认为,从商业模式看一脉阳光的路径更偏向“生态构建者”的定位。它不满足于仅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而是旨在通过赋能上下游,成为整个医学影像AI生态的核心枢纽。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其成长性与中国整个医疗AI产业的成长性深度绑定,享受的是赛道整体的贝塔收益加上平台的阿尔法收益。值得关注的是,10月30日,一脉阳光发布公告,对孵化的核心人工智能企业上海影禾医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近亿元增资,并进一步提高持股比例。作为一脉阳光孵化的重点AI企业,影禾医脉核心业务覆盖医学影像全流程智能化服务平台运营、AI辅助诊断技术及数字影像解决方案。其在技术研发与产品落地层面的能力,与一脉阳光现有影像服务生态形成高度互补。“生态互补、资源互通”的特质为双方深度协同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一脉阳光此次加码投资的关键考量。对于本次投资的长期价值,不仅在于强化了公司在AI技术研发与产品落地的战略布局,更在业务逻辑上实现了“多维数据+AI布局+数据交易”的有机串联,经一步夯实公司的行业生态壁垒。展望:数据智能平台的发展路径与价值考量一脉阳光近期在医学影像大模型等AI技术上的投入,反映出其推动数据价值向智能应用转化的意图。基于大模型,公司有望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开发专科AI应用,并逐步构建面向开发者的模型生态。其核心逻辑在于构建“数据-模型-场景”闭环:以影像网络和数据治理能力为起点,形成高质量数据产品;通过大模型驱动价值释放;成熟模型又反哺业务效率提升。这一闭环如能持续运转,将形成不断自我增强的发展循环,成为公司的长期竞争力。从行业前景看,在数据要素化与AI智能化交汇的浪潮中,一脉阳光所实践的“国资保障、数据驱动、生态共建”模式,为中国医疗数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或数据的单点能力,更在于能否形成跨场景、可持续的智能生态。这也使得市场对其的价值评估,需要结合更高维度的“数据智能平台生态”的发展特点进行综合考量。 -
AI最新的“风口职位”:前沿部署工程师 随着企业竞相应用尖端人工智能技术,一个兼具技术与客户沟通能力的新兴职位——前沿部署工程师(FDE),正成为AI行业最新的招聘热点。据《金融时报》11月2日报道,AI头部公司正掀起一场针对前沿部署工程师的招聘热潮。包括OpenAI、Anthropic和Cohere在内的AI巨头,正积极招募这类稀缺的软件开发人才,以加速其AI模型的商业落地和收入增长。市场对此类职位的需求已出现爆炸式增长。招聘平台Indeed的数据显示,在2025年1月至9月间,此类面向客户的AI职位月度招聘信息量增幅超过800%。为应对客户需求,OpenAI计划在2025年将其FDE团队规模扩大至约50名工程师;Anthropic也表示,今年将把包括FDE在内的应用AI团队规模扩大五倍。OpenAI欧洲及中东地区FDE负责人Arnaud Fournier透露,市场对这些角色的需求已超出公司预期。深入客户,兼顾技术专家和商业顾问 前沿部署工程师的核心职责是深入客户业务一线,扮演技术专家和商业顾问的双重角色。当前,从制造业到医疗保健,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渴望引入AI工具,但普遍面临如何有效使用技术并实现投资回报的困境。FDE正是为解决这一痛点而生。“一家财富500强银行的需求与一家构建AI原生产品的初创公司截然不同,”Anthropic应用AI负责人Cat de Jong表示。FDE通过进驻客户内部,能够精准理解其独特需求,并提供定制化的AI解决方案。大数据与AI平台软件提供商Palantir的英国AI负责人Nic Prettejohn将这种方法称为“由内而外的产品探索”。Cohere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idan Gomez也认为,在合作初期派驻工程师有助于建立长期稳固的客户关系。Palantir率先将FDE引入商业世界 “前沿部署”的概念源于军事领域,近二十年前由Palantir率先引入商业世界,如今FDE已占到该公司员工总数的约一半。Palantir甚至会将员工两人一组派往客户处,分别承担理解客户需求的“Echo”角色和负责技术实现的“Delta”角色。Nic Prettejohn强调:“软件的唯一价值在于它对终端客户的意义。”AI初创公司正试图复制Palantir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带来切实的商业价值。一个典型案例是,OpenAI的FDE团队通过与农业机械制造商John Deere合作,帮助其开发更精准的农具,最终使农民的化学农药喷洒量减少了60%至70%。Arnaud Fournier表示:“我们从中了解到不同行业客户的真实需求,并共同进行创新实验,这些来自真实世界的洞察,反过来又推动了OpenAI自身的研究和产品进步。” -
早报|马斯克:未来手机将没有App/鸿蒙智行成交均价超越BBA/美团骑手「屏蔽恶意顾客」上线 苹果将迎来 50 周年,多款新品待发布王腾称离开手机行业,尝试进入新赛道OpenAI 联创曝光奥特曼解雇风波内部,称后者惯性撒谎各家车企公布 10 月交付成绩特斯拉无人出租车 Cybercab 量产版将不配备方向盘Google CEO 确认 Gemini 3 今年发布AI 教父:大公司押注 AI 会导致大规模失业马斯克:未来手机将没有 AppAndroid 微信再次上线「查看私发实况图」美团骑手「屏蔽恶意顾客」全国上线⚠️武汉交管破获首起针对无人驾驶汽车「碰瓷」案新车「线上上牌」本月起推行 苹果将迎来 50 周年,多款新品待发布 昨晚,彭博社发布最新《Power On》报道,提及苹果将在明年迎来其 50 周年纪念日(苹果于 1976 年 4 月 1 日成立),届时将会有多款新品共同庆祝这一纪念时刻。 春季各种新品齐上阵:iPhone 17e、搭载 A18 的入门版 iPad、M4 版 iPad Air,以及 M5 MacBook Air 和 M5 Pro/Max 系列的 MacBook Pro,还有新款的 Mac 显示器。 3-4 月:苹果将启动智能家居战略,万众期待的首款智能显示屏产品来袭:分为带音箱底座和壁挂式两个版本;同时还将公布全新 升级的 Siri 以及同步更新的 AI 产品线。另外还会有智能摄像头等一系列家庭安防产品。 6 月的 WWDC:更新的 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和更广的 AI 战略将公布,iOS 27、macOS 27、watchOS 27 等新系统同步更新。 秋季重磅新品:iPhone 18 Pro 系列弃用高通的基带,转向苹果自研的 C2 基带;新款 iPad mini 也有望发布。 报道还透露,备受期待的智能眼镜项目已小批量生产,明年年底将会迎来至少一次的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报道中还提到了 HomePod mini 和 Apple TV。目前两款产品的库存已变得紧张,而据分析,这往往是苹果即将推出新款的前兆。报道指出,新品就算今年未推出,但发布时间也不会太远——因为有助于苹果展示明年计划中的全新 Siri 和新的 AI 功能。 图自彭博社最后的问答环节,记者 Mark Gurman 表示,苹果正在向 Google 定制花钱做一个基于 Gemini 的定制模型,该模型可以在其私有云服务器上运行,并帮助驱动 Siri。另外,Gurman 还指出,Apple Intelligence 国行版的发布日期已成为模糊目标。其表示,苹果曾计划推出 iOS 26.1 或 iOS 26.2,但这些更新也即将错过。目前 Gurman 最新预测为 iOS 26.4,随着新版 Siri 一同到来。 王腾称离开手机行业,尝试进入新赛道 日前,前小米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王腾发文称,自己将在本月开始准备尝试些新的赛道,大的方向是「科技 + 健康」领域,具体还在筹备中,并称「晚点给关心我动向的朋友们汇报。」王腾在文中表示,近期新一轮的旗舰机都发完了,其去线下体验了各家真机,「可以说各家的产品体验、功能配置都做的越来越好了,每一款产品都越来越精致,但产品也越来越像了,从尺寸比例到背部布局。」同时王腾也表示,「虽然手机行业的战役还没结束,几家品牌尚未分出高下。前段时间因为自己的问题离开小米,但还是祝福小米和 REDMI 手机未来越来越好。」其透露,最近也有一些公司发来邀约,但综合竞业限制和个人兴趣的考虑,想跟手机行业说声再见了,「愿还在这个行业的朋友们继续加油,期待更精彩的产品出现。」值得一提的是,据界面新闻消息,小米集团可穿戴部创新产品业务负责人李创奇已于近期从小米离职,小米集团方面已确认,并表示相关业务架构没有变化,公司 AI 眼镜业务不受影响。据悉,李创奇于 2024 年 6 月向雷军提交战略报告,推动 AI 眼镜正式立项,强调眼镜作为可穿戴生态入口的重要性。随后主导了小米 AI 眼镜的研发与商业化进程,该产品在 2025 年 6 月发布以后市场反响火爆,仅在 20 天内就卖完了三个月备货,相当于行业 AI 眼镜公司一年的销量。李曾带领团队发布小米智能投影、WalkingPad 走步机、小米耳机系列、米兔儿童手表、小米蓝牙音箱、小米巨能写中性笔等影响行业的爆品。OpenAI 联创曝光奥特曼解雇风波内部,称后者惯性撒谎 根据本周公布的一份法庭证词,OpenAI 联合创始人 Ilya Sutskever 详细披露了 2023 年奥特曼被解雇风波前后的内幕。这份长达 60 页的笔录,来自马斯克对 OpenAI 提起的诉讼案中(即必须保持 OpenAI 非营利的属性),由马斯克的律师与 Ilya 进行对话记录。证词显示,在奥特曼被解雇后,OpenAI 董事会曾与竞争对手 Anthropic 就潜在的合并事宜进行过谈判。Sutskever 在证词中回忆,Anthropic 最初对合并表示兴奋,这笔交易有可能让 Anthropic 的 CEO Dario Amodei 执掌合并后的 OpenAI。Sutskever 本人表示「真的不希望 OpenAI 与 Anthropic 合并」,而时任董事 Helen Toner 等人则更支持该想法。最终,由于 Anthropic 提出了「一些实际障碍」,合并谈判未能推进。证词还揭示了 ChatGPT 成功后 OpenAI 内部高层的严重不信任。Sutskever 承认,他通过向独立董事发送备忘录,记录了 Altman 和 Greg Brockman 的可疑行为,从而引发了罢免决定。在 Ilya Sutskever 与马斯克律师的对话中,律师援引了 Sutskever 当时撰写的一份长达 52 页的备忘录,其中指控奥特曼表现出一种惯性的撒谎模式,暗中破坏他的高管,并挑拨高管互斗。Sutskever 称,他之所以没有将备忘录发给奥特曼,是因为「我感觉,如果他意识到这些讨论,他会想办法让它们消失」。在合并失败和 700 多名员工(包括 Ilya 本人)威胁辞职的双重压力下,董事会投降,奥特曼得以回归。这些证词之所以被曝光,是因为马斯克正试图将其用作法律弹药,以证明 OpenAI 违背了非营利使命。 另外,在 X 上,马斯克也再次和奥特曼针锋相对。奥特曼发文提到马斯克的车 7 年半的时间还没有交货,马斯克说明明已经收到退款了,真是本性难改。各家车企公布 10 月交付成绩 10 月刚过,各家车企纷纷公布了自己的 10 月交付成绩单: 零跑:全系交付再创新高,达 70289 台,同比增长超 84%;并且做到月销量首次突破 7 万台。同时,旗下 D19 车型开起先享预约,Lafa5 即将预售,而 A10 即将亮相广州车展。 小鹏:共交付新车 42013 台,同比增长 76%,环比增长 1%,单月交付量创下历史新高,并连续 2 个月交付量超过 4 万台。 蔚来:蔚来公司交付新车 40397 台,同比增长 92.6%。其中蔚来交付新车 17143 台;乐道交付新车 17342 台;firefly 萤火虫交付新车 5912 台。 理想:交付 31767 辆;截至 2025 年 10 月 31 日,理想汽车历史累计交付量为 1,462,788 辆。 鸿蒙智行:单月交付新车 68216 台,创单月交付量历史新高;全系累计交付已突破 100 万台,创新势力品牌最快达成百万交付纪录。 小米:交付量持续超过 40000 台。 比亚迪:销售 441706 辆,创年内新高;其中比亚迪(含王朝、海洋)为 395015 辆,方程豹为 31052 辆,腾势 10135 辆,仰望为 654 辆。 值得一提的是,鸿蒙智行还公布表示,其 10月份成交均价39万元,这一价格甚至超越了宝马、奔驰、奥迪等传统豪华品牌,为中国主流品牌(单月销量过万)第一。而据新浪科技援引机构信息报道,小米在 2025 年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二手保值率排行中,表现相当出色: 小米汽车凭借 YU7 和 SU7 两款车型的优异表现,在新势力品牌中脱颖而出,尤其以小米 YU7 以 99.4% 的一年期保值率位居榜首,成为当季保值率最高的新势力主流车型。紧随其后的是问界 M8(保值率为 97.2)和理想 MEGA(保值率为 95.5%),而小米的 SU7(保值率为 94.8%)和问界 M9(保值率为 93.2%)分列第四和第五名。报告指出,消费者对小米汽车产品力的认可度持续提升,也标志着其在品牌价值、用户口碑与市场接受度方面已进入第一梯队。特斯拉无人出租车 Cybercab 量产版将不配备方向盘 据 Teslarati 报道,马斯克日前在播客《All In Podcast》中确认,即将在 2026 年第二季度正式生产下线的无人出租车 Cybercab 将不会配备方向盘及油门。马斯克解释表示,现实情况中,人们实际上并不想自己开车,其还举例称:「你有多少次在 Uber 或 Lyft 上说过『我希望能接管驾驶,放下手机,开车去目的地?』一次都没有,0.0 次。」另外,特斯拉的 AI 团队近期在 X 还公布了 Cybercab 的实车照片。从公布的图片来看,实车并未有此前展示的概念车那么激进,依然配备了传统的后视镜,轮毂盖板尺寸也有所减小。另外,量产版 Cybercab 大灯也改为多颗灯珠组成,并新增侧面提示灯。美的具身智能路线图曝光:未来家庭机器人可能将会折叠衣服 据第一财经报道,在美的集团科技月的远见者大会上,美的集团 AI 研究院院长徐翼展示了美的具身智能布局发展的路线图。其在演讲中展示的实验室视频显示,未来的家庭机器人将实现自动从洗衣机和干衣机中取出衣物并折叠。「家电将成为新的流量进口。」徐翼说,美的正更新智能家电交互系统,增强交互,促进多智能体协作。比如,用户说「关灯」,新系统会反馈说「请问是关闭所有灯,还是客厅的灯」,澄清用户意图后再操作。智能体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决策,构建新的行为数据网络。在家庭具身智能方面,主要有收纳、洗护、烹饪、清洁、照护几大类场景。「现阶段的探索主要是在收纳、洗护两个方面」,徐翼说,先追求单个任务的高完成度,再去追求更多的能力。比如,机器人从洗衣机把衣服拿出来,然后摆平、折叠。又如,机器人拿取冰箱里的食材,识别并分仓存储。至于像折叠衣服这类机器人什么时候才会进入家庭,徐翼在回答时说,美的 AI 研究院在做技术探索,商业化落地要与各个事业部结合。从技术探索的角度,演示视频中的机器人只是样品,它的操作还不是很稳定,动作做 100 遍,有时候会不成功。其次,机器人如果要真正进入家庭,安全要求很高,开洗衣机门不能把门拉坏,从冰箱拿东西不能把东西砸掉。预计这类机器人未来两三年在实验室里会更成熟,如果要变为产品则需要更长时间。Google CEO 确认 Gemini 3 今年发布 据 the decoder 日前报道,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确认,其下一代 AI 模型 Gemini 3 将会在今年发布。据悉,Gemini 3 预计将超越 Gemini 2.5 Pro,并缩小与 OpenAI 的 GPT-5 的差距,更专注于处理复杂、多模态任务的 Agent 能力。但 Pichai 也表示,Gemini 3 不会一夜之间取得突破。「我对团队执行的速度以及我们改进模型的进度印象深刻,」他说,但其同时指出前沿模型的进一步进步现在需要更多时间。值得一提的是,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在上周交出一份史上最强财报:2025 年 Q3,其实现有史以来第一个单季营收 1000 亿美元的里程碑。其中,AI 是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推动实实在在的业务成果。具体来看,Gemini App 月活跃用户(MAU)超过 6.5 亿,Q3 查询量环比增长 3 倍;隔壁 Anthropic 计划调用高达 100 万个 Google TPU。AI 教父:大公司押注 AI 会导致大规模失业 近期,拥有「AI 教父」之称的辛顿(Geoffrey Hinto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除了向使用聊天机器人的用户收费外,从人工智能投资中赚钱的明显方式是用更便宜的东西取代工人。辛顿指出,大公司押注人工智能将导致大规模的失业,「因为那(AI)将是巨额资金的去向。」据彭博社报道,,仅微软、Meta、Alphabet(Google 母公司)和亚马逊这四家所谓的 AI 超大规模企业,预计下财年的资本支出将从今年的 3600 亿美元增加到 4200 亿美元。当被问及人工智能投资是否能在不破坏就业的情况下获得回报时,辛顿回答说:「我认为不行。我相信要想赚钱,你必须替代人类劳动。」上月,据多家媒体报道,亚马逊于 10 月 28 日宣布,计划裁减 14000 个企业岗位,并且加强 AI 的投入力度。有趣的是,据 CNBC 报道,近期微软 CEO Satya Nadella 公开表示,微软将再次扩大员工规模。据悉,微软的员工数量在 2025 财年(截至 6 月)没有变化,维持在 228000 人,但多轮裁员使总人数至少减少了 6000 人。而在今年 7 月,微软解雇了 9000 名员工。Nadella 在《BG2》播客中表示,「AI 时期新增的员工将拥有更多的杠杆作用。」其透露,在未来一年左右,员工将通过采用人工智能工具「忘却」和「重新学习」工作职能,并在之后,员工规模增长将得以恢复。马斯克:未来手机将没有 App 马斯克最近在 Joe Rogan Experience 播客上,进行了一场长达 3 小时的深度对话,系统性地阐述了他对 AI、社会和未来科技的看法。手机的终局: 马斯克还做出了一个大胆预测,操作系统和 App 即将消亡。他认为,「未来不会有操作系统,未来也不会有应用程序,未来的个人设备将只是一个边缘节点,电话只会显示像素,并发出它预测你最想接收的声音,一切都将通过 AI 获取。」对于 AI 和工作,他也提到了,未来的工作将呈现分化状态。像编程这样的数字工作将被人工智能「闪电般」取代,但像管道工或农民,这样涉及体力劳动的工作仍将存在很长时间。AI 安全的核心: 在谈及 AI 安全时,马斯克表示他的核心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真理」。他用 Google Gemini 生成不符史实的图像的事情举例,说「你不要强迫人工智能相信虚假的事情,因为这会让 AI 发疯」。星舰的革命性: 对于 SpaceX 的星舰计划,马斯克称其为首个实现「完全且快速的可重复使用性」的火箭设计。他提到这一工程学突破,将能把进入太空的成本降低 100 倍,甚至可能超过 1000 倍。 真我 GT8 Pro 阿斯顿马丁 F1 限量版官宣 据真我手机官方消息,真我 GT8 Pro 阿斯顿马丁 F1 限量版将于今日正式揭晓。此前,真我已在 GT7 上推出了阿斯顿马丁 F1 限量版。该机型独享 24GB+1TB 顶配内存,采用「阿斯顿马丁绿」配色,拥有定制开机动画、动态壁纸等,当时售价为 4299 元。而真我 GT8 Pro 于 10 月正式发布,采用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拥有理光 GR 联名主摄,配备 2 亿像素潜望长焦、6.79 英寸 2K 144Hz 苍穹直屏以及7000mAh 电池、120W 有线 + 50W 无线快充。掌机品牌 AYANEO 将推出手机产品 日前,掌机品牌 AYANEO 正式宣布,将推出首款手机产品 AYANEO Phone,并号称「一台真正为玩家而生的手机」。从官方公布的信息显示,新机将采用直边+直板后盖设计,拥有后置竖向排列双摄。值得关注的是,机身一侧拥有类似两枚实体肩键的设计。官方暂未公布新机的其他信息。比亚迪 2026 款夏将于 11 月 4 日发布 近日,比亚迪官方正式宣布,旗下车型 2026 款夏将于 11 月 4 日正式上市,并主打「满载全家人的爱」。据比亚迪官方介绍,2026 款夏对驾乘体验进行了升级,支持「云辇(C)预瞄 + 定眩防晕车」。据多方信息显示,2026 款夏纯电续航升级至 218km,综合续航超 1100km,NEDC 工况下百公里亏电油耗也进一步降低。同时,新车搭载天神之眼 B 辅助驾驶、智能座舱高阶版 DiLink150 等配置。 Android 微信再次上线「查看私发实况图」 近期,爱范儿发现微信 Android 端(版本号:8.0.64)再次支持了 LivePhoto 实况照片相关功能,但目前依然未恢复私聊发送功能,仅能查看私聊接收到的实况图。据悉,查看 LivePhoto 功能预计正处于灰度测试阶段,仍有部分用户暂不支持。9 月,爱范儿就曾发现微信客户端更新至 8.0.63 之后,支持在聊天窗口中发送 LivePhoto 实况照片。但后续再次实测发现,尽管微信并未删除或进行其他操作,但 LivePhoto 实况照片的标识已消失,无法选择相关文件,而且之前发出去的实况照片也转为了静态图片。而 iOS 端则已在今年 7 月开始支持「聊天中发送/查看实况照片」功能。美团骑手「屏蔽恶意顾客」全国上线 近期,多地骑手通过媒体反映,美团骑手 App 内已全面上线「屏蔽恶意用户」功能。随后,美团骑手官方证实并宣布「骑手屏蔽恶意顾客」功能已全国上线。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据美团产品负责人此前介绍,今年在恳谈会上,骑手「公平感」与「尊重感」的诉求非常强烈,专家建议可适当增加骑手选择权,为个人劳动者提供更多弹性决策空间,同时鼓励美团完善各方权益。对此,基于前期调研,美团于今年 9 月在多个城市试点了「屏蔽恶意用户」这一新功能。当骑手在配送过程中遭遇辱骂骚扰、索要个人信息、醉酒滋事等不当行为时,可选择通过上传录音、录像或聊天记录等作为凭证,申请屏蔽该用户,一年内骑手将不再接收其订单。据悉,每位骑手最多可屏蔽 2 名用户,屏蔽期为 365 天,期满自动解除,骑手也可随时主动调整名单。为了同时保障用户的体验不受影响,即使某位骑手屏蔽了某位用户,系统也会自动匹配其他骑手,同时通过多种配送模式、跑单补贴、天气补贴、难履约点位动态调价等方式,确保订单送达不受影响。随着外卖市场规模的扩大,外卖骑手与顾客的摩擦屡见不鲜。据媒体报道,有骑手遇到顾客备注「外卖员不叫爹就给差评」,还有外卖员没帮顾客扔垃圾遭差评,平台收到反馈后仅仅消除差评了事。此前,该功能试运营时曾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表示「就应该这样,外卖员也有选择权」,还有网友称「最多只能屏蔽两个太少了」。武汉交管破获首起针对无人驾驶汽车「碰瓷」案 据武汉交警消息,近日,武汉市公安交管支队成功查处全市首例针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故意「碰瓷」案件,通过数据赋能与技战融合,突破传统办案瓶颈,依法对涉案出租车驾驶员作出行政处罚,并撤销原错误责任认定。具体来看,2025 年 8 月 5 日,出租车驾驶员和某在洪山区卓刀泉南路行驶时,趁「萝卜快跑」无人驾驶车辆(车牌号鄂 A44**试)尝试变道之际,在具备避让条件的情况下故意加速撞击对方,造成两车受损。办案人员发现,和某曾于 7 月 23 日以同样手法与另一辆「萝卜快跑」测试车发生事故,并获赔 1900 元。两起事故形态高度一致,均选在无人驾驶车辆变道时撞击,累计涉案金额 3900 元。面对新型案件取证难、责任界定复杂等挑战,交管支队组建专项专班,创新运用「数据研判+专业鉴定+法制支撑」模式,联合洪山大队全面开展侦破。通过关联分析,专班发现和某在事故前均有「尾随无人驾驶车辆、贴近变道目标」的异常行驶轨迹;同时,联合司法鉴定机构及技术团队,调取无人驾驶车辆算法日志与云端数据,证实事发时无人驾驶系统已识别后方车辆并保持安全距离,而出租车却存在加速行为且未采取合理避让。在确凿证据支撑下,交管部门依法判定和某承担全部责任,并对其处以罚款 2000 元、暂扣驾驶证三个月的行政处罚。交管支队表示,此案的成功办理,不仅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更首次明确了涉智能网联汽车事故的调查方向与取证标准,为同类案件处置提供了范本。新车「线上上牌」本月起推行 自 11 月 1 日起,公安部全面推行国产小客车新车上牌「一件事」,同时推出便利网上办理驾驶人考试业务、网上补换领机动车登记证书、机动车转籍信息网上转递等。据央视新闻此前消息,具体内容如下: 全面推行国产小客车新车上牌「一件事」:与税务、金融监管等部门信息联网,共享核查车辆销售发票、购置税、保险等信息,实现国产小客车上牌全业务数字化办理,群众办理业务时免予提交纸质材料;一站式新车上牌,可通过「交管 12123」APP,网上集成选车、购险链接和选号、上牌等服务,足不出户登记上牌,牌证邮寄到家。 便利网上办理驾驶人考试业务:对无法按照预约时间参加驾驶人考试的,允许申请人通过「交管 12123」APP 提前一天取消考试;对学员报考后申请变更准驾车型的,便利通过「交管 12123」APP 进行办理。 网上补换领机动车登记证书:对机动车登记证书灭失、丢失或者损毁的,便利机动车所有人通过「交管 12123」APP 申请补换领机动车登记证书。 推行机动车转籍信息网上转递:全面推行机动车档案电子化网上转递,申请人可以直接到车辆迁入地申请并办理机动车转籍,无需再回迁出地验车、提取纸质档案。 《特立独行》定档 2026 暑期 日前,喜剧电影《特立独行》定档 2026 暑期。该片讲述超人王长海被特派回老家锻炼,和当地分会长老夏一起组建超英战斗小队的故事,结果超级英雄来了这也得敬酒,不懂人情世故的王长海一出手就闹出各种爆笑事故。影片由邢文雄导演/编剧,白敬亭、魏翔领衔主演。电影《过往人生》确认引进 据新浪电影消息,电影《过往人生》在日前的横店「全国影片推介会」宣布确认引进中国内地院线,档期待定。该片 2023 年推出,聚焦一对在韩国相识、美国重逢的情侣的爱情和成长故事,一段横跨人生二十四年的「因缘」。是席琳·宋 (《物质主义者》) 的首部导演长片,格蕾塔·李、刘台午主演,提名当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年轻母亲之家》确认引进中国内地院线 据守望好莱坞消息,在日前的横店「全国影片推介会」上,中影宣布:达内兄弟新片《年轻母亲之家》确认引进中国内地院线,待定档。该片获今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巴贝特·沃比克、艾尔莎·霍本、贾奈娜·哈罗伊、露西·劳瑞尔、萨米亚·希尔米出演,讲述五个未成年就当了母亲的年轻女子在一个母婴庇护中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