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483
篇与
科技
相关的结果
- 第 24 页
-
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9月4日至5日,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任务模式吴伟仁院士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 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 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我们要在一个1000万公里左右的地方,对迎面来的小天体,发射动能撞击器在这个地方交会,交会过后争取能够产生极大的动能,改变这个小天体的轨道。而且撞击过后要让它至少几十年100年之内不能够再撞击地球了。据介绍,我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此前,国家航天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力量。小行星是太阳系原始星云在长成大行星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也被称为“太阳系建筑大厦的砖石”。小行星有着不规则的外形,每一颗小行星,都与许多小伙伴一起共享一条轨道。据统计,约90%已知小行星的轨道位于小行星带,而其中,离地球轨道很近的小行星,叫作近地小行星。小行星经常和地球“擦肩而过”从6500万年前墨西哥湾撞击事件,到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再到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爆炸事件,近地小行星一直威胁着地球与生命的安全。 今年2月,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持续登上热搜榜单,这是因为根据科学家的计算,这颗小行星存在撞击地球的概率。直至后来,美国航空航天局观测显示,它撞击地球的概率被调整为“接近为零”。2022年5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消息称,一颗名为7335(1989 JA)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并称它是当年“最具潜在破坏力”的一颗:“块头”大,直径约为1.8公里,其高度相当于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的2倍;速度快,每秒21公里,相当于高速子弹空中速度的20倍。不过,这颗小行星也只是路过地球,并没有造成什么威胁。 2022年2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了一颗近地小行星,编号2022AA。直径约43米,接近半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当时这颗小行星在到达近地点时,从255万公里外飞掠过去,同样没有对地球构成危险。动能撞击是目前世界公认的防御方式近地小行星导致的高破坏性撞击事件虽属于极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则会产生极大影响,其严重程度和小行星的大小直接相关: 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就足以对地球上的局部区域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一个城镇般大小的小行星将引起全球性灾难,导致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包括联合国在内,有多个国际组织致力于近地天体研究,由各个国家航天局组成的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负责制定小行星撞击应对任务的启动和执行、应对方案、时间期限。而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防御方式,就是动能撞击。深空探测实验室总体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海洋介绍,可以采取比如说动能撞击的形式,稍微改变小行星的速度,这样它后面就可以跟地球错开。此外还有推离偏转、引力拖车等很多种方法。撞击的相对速度一定是要很快的,但同时小行星又比较小,一个高的相对速度撞一个小的目标,是一个技术上的难点。危险和价值并存 小行星值得探索小行星虽然很危险,但专家告诉记者,小行星也有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它上面隐藏着太阳系最古老的秘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 严韦:从科学界来看,小行星的演化程度是比较低的,所以它保留了一些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所以说对它的一些探测和研究,对整个太阳系的起源,包括行星的一些演化历史都是很有帮助的。目前的科学家认为,小行星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是在同一时期形成的。探测小行星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小行星上的资源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深空探测实验室总体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李海洋:它有非常重要的资源价值,它上面可能有很多地球上没有的稀缺的资源,所以未来从这种开发的角度,它也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对象。我们希望能够发射更多的航天器,到小行星的附近,来获取更多、更详细的数据。天问二号在轨超3月 首站2016HO3小行星正是因为小行星上有如此多值得研究的资源,我国在今年启动了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今年5月,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成功发射,目前,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轨运行超过三个月。 天问二号探测第一站,就是一颗名为2016HO3的小行星,它是一颗近地小行星,在太阳和地球引力的共同作用下,既绕太阳公转,又与地球“共舞”。天问二号将在飞行过程中,围绕着这颗小行星进行伴飞、取样、返回,并将样品带回地球。据介绍,天问二号将执行约十年的深空探测任务,包含小行星转移段、接近段、交会段等13个任务阶段。我们也期待它为我们解开更多的未解之谜。来源 央视新闻编辑 成嘉怡审核 毛迪 王晨郁BREAK AWAY -
重庆学子携“飞行汽车”项目亮相智博会|关注2025智博会 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今年的智博会,不仅有大企业、大专家的参与,也吸引着重庆中学生的参与。五名南开两江中学校的高2027届学生,带着他们自己研发的“可变形陆空两栖无人飞行器”项目精彩亮相展会。 南开两江中学五名学生,携自主研发的“可变形陆空两栖无人飞行器”项目亮相智博会。这款项目聚焦可变形陆空两栖无人飞行器的设计与制作,通过融合轮式驱动技术与旋翼推进机制,使其具备地面行驶与空中飞行的双重功能。试想一下:一辆小巧精致的飞行汽车,既能如普通车辆般在路面平稳穿梭,又能在遇到交通拥堵时迅速展开机翼、腾空而起,穿越城市上空,这无疑是对传统交通方式的一次大胆创新。 学生们正在向观众介绍研发项目。研发该项目的五名学生分别是韩昀彤、陈嘉叙、易子棋、武斯翰、杜孟轩。他们都敏锐地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飞行汽车作为新型交通工具,可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提升出行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几位同学开始了自主研发。 在研发过程中,团队利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三维建模与优化,并通过一体化打印及镂空设计实现设备轻量化。同时,采用F405wing飞行控制器与双电池供电策略,实现各组件的统一管理与协调控制。团队还借助INAV飞行控制系统进行参数调校,并通过仿真实验与实际测试,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该成果为飞行汽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项目指导老师肖洋表示,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政策支持,飞行汽车有望在未来交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接下来,项目团队将进一步优化结构设计,提升性能与可靠性,同时开发更多功能模块以拓展应用场景。 -
21专访|至讯创新总经理龚翊:存储市场“卷”价值才能长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燕 无锡报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增长,AI大模型训练、数据中心、智能终端等领域对高性能、高带宽存储芯片的需求呈指数级攀升,存储行业有望站上新一轮成长周期。9月4日,至讯创新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总经理龚翊在2025集成电路(无锡)创新发展大会期间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以下是采访实录。《21世纪》:至讯创新为何选择由2D NAND切入市场?在存储市场还有哪些差异化布局?龚翊:至讯创新有我和汤强两位创始人。我们在从美光到长存的职业生涯里,对存储市场一直比较关注:美光的产品线比较全,最早我们就做过两维闪存。我们观察到,在三维闪存市场需求高速发展的同时,同样的客户其实在二维闪存中低容量部分的需求也在高速成长。在二维闪存这个领域,我们的友商其实比较早已经国产化。但在我们创业时,制程、技术相对国际大厂还是没有那么先进。我们也关注到,彼时国内的代工厂体系中,华虹、中芯已经在进行两维闪存的国产研发。所以我们看到,客户的需求非常旺盛,而且容量点方面国内覆盖得相对比较少、制程比较落后,我们就想通过我们的创新能够带来两维闪存更新的制程、更高的性能、差异化的产品布局。从2021年创业到现在,我们在两维闪存的SLC容量点部分,已经全面覆盖了从256M到8G的容量点。同时,我们看到,在两维闪存的高密度部分MLC,国际大厂已经基本上全部退出了,所以我们也在布局MLC这个产品线。虽然国内两维闪存的技术实力相对国际大厂落后,但我们的两维闪存产品尤其是19纳米制程,已经完全可以达到国际最先进的工艺节点。除了常规产品,我们也在做通用产品。比如围绕AI算力,我们正在研发存算一体和高带宽的两维存储产品。因为随着AI应用的发展,除了在云端的大模型训练,其实在应用层面、端侧,两维闪存如果能够配合算力的发展,能够让更多的应用落地,在成本和功耗方面能够做到更优。《21世纪》:您如何看待存储芯片领域的“内卷”、价格战现象?龚翊:存储产品有一个特色,是标准化比较强。在“内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创新,产品会有同质化的问题。各个厂做的产品差不多,所以很多人就开始去“卷”价格。随着存储容量、密度的不断增加,不光在三维领域,两维也有这样一个问题:客户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性能、更低的成本。如果只是“卷”价格,而没有在制程、技术或者产品差异性方面的突破,企业的利润会受到影响。存储相对于其他半导体,其迭代速度更快。三维闪存每年都会有一些层数的升级,二维闪存的制程发展已经相对稳定,大家也在不断推出更新的制程技术。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产品利润率,光去“卷”价格,企业没有后续研发投入的基础,长期发展会很不利。我们企业注重差异化、长期研发投入,所以我们希望提供给客户的并不只是价格方面的优势,而是价值方面的优势。同样的产品,可能我们不是最便宜的,但是我们能做到系统层面的性价比最优。我们希望,内卷不是在价格层面,而是在技术突破方面的内卷。只有这样,国内企业不光在本土市场,甚至在国际市场上也能有更好的竞争优势。21财经:对于无锡集成电路设计业向高端方向发展,您有怎样的建议?龚翊:我们当初选择落户无锡,也是看到无锡非常好的集成电路工业基础。无锡在晶圆制造方面,有华润微、华虹等大厂;在封测方面,也有长电这样在技术、产能各方面都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企业。无锡这两年在半导体制造以外,对于设计公司非常重视。在各个细分领域,无锡都有非常优秀的设计企业,希望能够借助无锡的半导体制造优势,给全产业链从设计到制造的协同,给我们产品带来从成本到性能的优势。另外,无锡这两年也在推动各个产业的集群,包括物联网、新能源、智能汽车等等。这些领域都会用到两维闪存,我们也非常希望和下游的应用企业联合,能够把我们的产品创新应用到这些细分领域之中,我们后面也会推动和无锡本土应用企业的联合实验室。我相信,无锡产业基础非常好。如果能够把全产业链的协同带动起来,那在无锡不光是产业的聚集,下一步也会有人才的吸引和聚集。 -
半导体行业第一!Intel 2024年研发投入165.5亿美元:比NVIDIA还高 快科技9月3日消息,根据TechInsights数据,Intel在2024年研发支出达到了165.5亿美元,虽然这一数字较2023年仅增长了3.1%,但依然稳居半导体行业首位。Intel是唯一一家自行设计和制造半导体的美国芯片制造商,其研发重点放在提高其代工厂18A制程的良率上。紧随其后的是英伟达,其2024年的研发支出达到了125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了47%,排名第二。TechInsights预计,英伟达可能在明年超过Intel,成为全球研发支出最高的半导体企业,主要是英伟达的研发投入占其1156.2亿美元营收的10.8%,并已连续四年大幅增加投资,相比之下,Intel新任CEO陈立武已经开始削减开支。三星2024年的研发支出达到了95亿美元,较2023年的55亿美元增长了71.3%,使其从第7名跃升至第3名。三星在先进制程上与台积电、Intel等竞争对手展开激烈竞争,同时在DRAM和NAND闪存市场也面临挑战,不过TechInsights认为三星的大规模投资能否转化为长期技术优势仍不确定。台积电的研发支出为63.6亿美元,排名第7,较2023年增长了8.8%,仍是唯一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0亿美元的纯晶圆代工厂。SK海力士连续第二年排名第10,研发支出为33.3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了32.7%。整体来看,2024年全球前20大半导体企业合计研发投入986.8亿美元,同比增长17%,约占行业总研发支出的96%,其中15家企业增加了投入,5家则有所削减。 -
PD- L1 ADC,下一个超重磅BD领域? PD-L1 ADC领域的“确定性信号”正不断升级。首先是复宏汉霖的新进展。即将召开的国际肺癌研究学会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上,其创新型PD-L1 ADC药物HLX43,凭借治疗晚期/转移性实体瘤的临床I期更新数据,成功入选口头报告与壁报导览双环节。在8月14日,复宏汉霖率先公布的摘要数据显示:随着样本量扩大,HLX43的高效低毒潜力、广谱抗肿瘤能力进一步得到验证,也坐实了PD-L1 ADC“自带IO+ADC双重优势”的特性。这一数据更新,无疑为PD-L1 ADC赛道的确定性添一块砝码。紧接着,巨头辉瑞的动作更让行业信心升温。8月27日,全球临床试验登记网站显示,辉瑞旗下PD-L1 ADC药物PF-08046054(SGN-PDL1V)正式启动III期临床试验。作为全球首个迈入III期阶段的PD-L1 ADC,这一步更释放出明确信号:赛道的可期待性大幅提升。从国内药企复宏汉霖的临床数据验证,到国际巨头辉瑞推进III期临床,一系列动作让PD-L1 ADC的确定性持续走高。接下来,PD-L1 ADC 领域必然会愈发热闹。一方面,以复宏汉霖为代表的国内药企,大概率会加速推进研发与商业化,开启“弯道超车” 模式;另一方面,该领域已呈现的优异数据正持续吸引MNC的关注,未来有望催生超重磅级的BD交易。后续的行业动态,值得持续关注。/ 01 /HLX43的持续验证 HLX43持续验证PD-L1 ADC的价值。早在今年ASCO大会上,HLX43就已让市场看到其硬实力。具体而言,当时HLX43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难治患者中,Ⅰa 期、Ⅰb 期研究均呈现高客观缓解率(ORR),且存在无进展生存期(PFS)获益趋势,同时血液毒性低,展现出低毒、高效的特点。此外,这两项研究也证实HLX43是一款广谱抗肿瘤ADC。其疗效不依赖患者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无论是鳞状非小细胞肺癌、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脑转移或非脑转移患者,还是EGFR突变或野生型、PD-L1阳性或不表达/低表达人群,HLX43均体现出初步临床疗效。而本届WCLC大会公布的更新数据,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HLX43乃至PD-L1 ADC赛道的信心,核心亮点集中在三方面。第一,机制层面,安全性与“IO+ADC 双功能”再获验证。一方面,HLX43的安全性优势持续凸显。数据显示,虽然95.2%的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但以1-2级为主,且血液毒性仍保持较低水平。这一特性,打破靶点的广谱表达可能引发的毒性问题的质疑,同时验证了HLX43分子设计的成功,为其后续向一线治疗推进、抢占更核心治疗场景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HLX43“IO+ADC”的双重作用机制得到进一步印证。研究中观察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的发生,且出现irAE的患者群体客观缓解率显著提升。这表明,药物不仅能通过ADC的细胞毒性直接杀伤肿瘤,还能激活机体免疫反应,形成 “双重抗肿瘤合力”。第二,临床价值进一步得到验证。具体来看,HLX43 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首先,进一步展现出改写后线耐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困局的能力,尤其在免疫治疗(IO)耐药群体中。摘要数据显示,HLX43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尤其是在绝大多数接受过检查点抑制剂(CPI)治疗且失败的后线耐药NSCLC患者中,持续表现出高应答率,ORR达 32.8%,有望为CPI耐药后的治疗提供新选择。其次,在特定亚组中初步展现出“统治力”。例如,在EGFR野生型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人群中,HLX43疗效更为优异,ORR达47.4%,刷新了EGFR野生型nsNSCLC患者的获益水平。目前在该领域布局的Trop2 ADC、EGFR/HER3 ADC、C-Met ADC及PD-1/VEGF双抗等疗法,最高ORR也仅在40%左右。要知道,EGFR 野生型NSCLC占全部NSCLC患者的70%-85%,是绝对的大市场。这意味着 HLX43 的临床价值与商业潜力均具备高想象空间。第三,进一步验证广谱特性。HLX43在PD-L1阳性NSCLC患者(n=50)中的ORR为32.0%,在PD-L1阴性/表达状态未知的患者(n=19)中ORR为31.6%,两者无明显差异。这进一步证实了其自带IO+ADC属性下,“不依赖 PD-L1 表达”的广谱优势,能够覆盖更多生物标志物阴性的患者。总的来说,随着研究样本量的增加,HLX43仍保持了稳定的疗效与安全性,充分证明其潜力并非 “偶然”,甚至此前市场对它的价值存在一定低估。这也为PD-L1 ADC赛道带来了确定性升级。/ 02 /PD-L1 ADC确定性再升级 如今,辉瑞又为PD-L1 ADC行业带来一剂“强心针”。正如前文所述,随着SGN-PDL1V启动全球首个III期临床试验,PD-L1 ADC赛道的确定性正进一步升级。回顾过往,辉瑞已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PD-L1 ADC赛道的重视,如今 SGN-PDL1V正式迈入III期阶段,不仅印证了其对该药物的期待,更会让市场对 PD-L1 ADC 领域的后续进展抱有更高预期。毕竟,MNC的决策向来以数据为核心依据。种种现象都指向一点,属于PD-L1 ADC的大时代正式开启了。但需注意的是,正如前文提及的,PD-L1 ADC赛道的关注点,除了“谁能率先上岸”,更关键的是 “谁能做得更好”。辉瑞此番动作虽为行业注入信心,但它能否最终“笑到最后”,目前仍难下结论。2025年ASCO大会公布的SGN-PDL1V临床I期数据显示,其竞争力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疗效数据上,SGN-PDL1V在1.5mg/kg 剂量下,30例经治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确认客观缓解率(cORR)为 26.7%;而在非头对头对比下,HLX43 公布的摘要数据显示,在更大样本量76例 NSCLC患者(69例可评估疗效)中,客观缓解率(ORR)达 31.9%(22/69),表现更优。另一方面,患者覆盖范围上,SGN-PDL1V 的局限更为明显。其I期研究显示,在6例PD-L1 阴性患者中,确认的ORR为0,即该药物无法覆盖这部分患者群体。而正如前文所述,HLX43 在PD-L1阳性患者与PD-L1阴性/表达状态未知患者中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患者覆盖范围更广。综上,辉瑞启动 SGN-PDL1V III期临床,确实释放了“PD-L1 ADC确定性再升级”的信号,但这也意味着,该领域中更具实力的“后来者”,未来将更值得市场期待。/ 03 /中国质量+效率下的看点 PD-L1 ADC 赛道的变数,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分子质量层面的差异。辉瑞分子搭载的是第二代 ADC 常用的 MMAE(vedotin)有效载荷,在疗效层面存在天然劣势;且其连接子稳定性不足,血液毒性较为突出。而HLX43从全方位实现了升级,例如连接子方面选择的是TMALIN平台可裂解的三肽连接子,在血浆中更稳定达到增效减毒目的;毒素方面则采用新型强效载荷毒素C24——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类毒素。与毒素MMAE相比,C24毒性更强且半衰期更短,在高效杀伤肿瘤的同时,确保了较好的安全性。而HLX43更强的战斗力,正来自于这些技术层面的升级。第二,“效率” 差异。对于大型药企而言,“效率” 往往受到诸多制约。例如,百利天恒在谈及与MNC合作的经历时提到,最先体会到的便是如何应对大公司的 “慢”。极强的 “程序性” 虽能确保每一步操作可追溯、基础扎实,避免随意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成功概率,但也必然会降低运作灵活性。百利天恒甚至表示,未来公司规模扩大后,需警惕并避免这类低效问题。这一表述,也侧面凸显出大企业与biotech在效率上的差距。而在 PD-L1 ADC 领域,像复宏汉霖这样的中国企业,最大的特点便是 “高效”。一方面,得益于 biotech 特有的灵活性,决策链条短、响应速度快;另一方面,也叠加了 “中国效率” 的进一步升级。根据麦肯锡《China biopharma – Charting a path to value creation》报告,国内药企临床研究效率最高能达到海外药企的5倍。这一优势在复宏汉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7月9日,HLX43国际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刚获得FDA的许可,8月22日便完成了的美国首例患者给药,推进速度可见一斑。除效率外,中国药企在开发策略与视野层面也展现出领先性。以HLX43为例,它是全球首个布局国际多中心胸腺癌临床的PD-L1 ADC,且已展现出极为突出的疗效数据:客观缓解率达75%(3/4),相对现有疗法实现了3倍疗效提升。基于这一表现,未来该适应症的突破速度或超预期,目前HLX43已获FDA批准开展该适应症的临床研究。同时,复宏汉霖也在同步推动HLX43向更前线治疗的国际多中心临床,与公司自主研发的PD-1抗体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进展顺利,且已呈现积极信号。未来,HLX43在一线治疗乃至新辅助治疗等领域,都有可能占据先机。在多个适应症领域,HLX43均以国际多中心临床的姿态前进,也足以看到复宏汉霖的信心、决心和执行力。显然,PD-L1 ADC领域最终 “谁能成为第一” 仍存诸多变数,至少从当前来看,复宏汉霖拥有不小的赢面。但可以肯定的是,PD-L1 ADC 赛道会愈发火热。正如上文所说,除了中国药企 “质量 + 效率” 模式的持续升级外,重磅 BD交易将是该领域的潜在核心看点。尤其关键的是,PD-L1靶点本身具备极强的广谱性,对应市场规模极为可观;而复宏汉霖、辉瑞又已积累了扎实的临床数据作为支撑——多重利好因素共振下,PD-L1 ADC领域的BD交易不仅必然不会缺席,其规模大概率还将达到现象级水平。随着PD-L1 ADC赛道加速推进,后续行业动态必将风起云涌,充满值得关注的亮点。 -
牛津大学研究:大脑细胞线粒体电子泄漏触发睡眠需求 IT之家 9 月 3 日消息,睡眠或许不只是大脑的休息方式,更可能是维持人体能量系统正常运转的必要环节。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大脑细胞内微小能量产生结构中积累的电应力(electrical stress),是驱动我们产生睡眠需求的原因。 这一发现为生物睡眠需求提供了明确的生理解释,有望重塑科学界对睡眠、衰老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认知。据IT之家了解,该研究团队由牛津大学生理、解剖与遗传学系(DPAG)的格罗・米森博克教授,以及牛津大学神经回路与行为中心的拉斐尔・萨尔纳塔罗博士牵头。他们发现,当大脑感知到能量出现轻微失衡时,睡眠机制便会被触发,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线粒体 —— 这种微小的细胞器能将氧气和食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能量。研究人员以果蝇为实验对象,观察其体内负责调节睡眠的特定神经元。结果发现,当这些神经元中的线粒体负荷过重时,会开始出现电子泄漏。这种泄漏会产生名为“活性氧”的有害副产物,而泄漏本身则会成为一种信号,迫使大脑进入睡眠状态,从而在细胞损伤进一步扩散前恢复能量平衡。萨尔纳塔罗博士表示:“线粒体不能泄漏过多电子。一旦泄漏过量,就会产生损害细胞的活性分子。”研究团队还发现,这些特殊的神经元功能类似“断路器”:它们持续监测线粒体的电子泄漏情况,当泄漏量达到临界阈值时,便会触发睡眠。通过调整这些细胞处理能量的方式 —— 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电子流动 —— 研究人员能够直接控制果蝇的睡眠时间。即便用光能(借助从微生物中提取的蛋白质)替代电子,也会产生相同效果:能量越多,泄漏越严重,睡眠需求也越高。米森博克教授指出:“我们最初的目标是弄清楚睡眠的作用,以及人类为何会产生睡眠需求。尽管经过数十年研究,科学界始终未能找到明确的生理触发因素。而我们的研究表明,答案可能就存在于为人体供能的核心过程 —— 有氧代谢之中。在特定的睡眠调节神经元里,我们发现当能量供应过剩时,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就会发生电子泄漏。当泄漏量过大,这些神经元就会像断路器一样,触发系统进入睡眠状态,以避免能量过载。”这一发现也有助于解释代谢、睡眠与寿命之间的已知关联。体型较小的动物每克体重消耗的氧气更多,它们往往睡得更多,寿命也更短。而患有线粒体疾病的人类,即便没有进行体力活动,也常感到极度疲劳,如今这种现象或许能通过同一机制得到解释。萨尔纳塔罗博士总结道:“这项研究解答了生物学领域的一大谜题 —— 我们为何需要睡眠?答案似乎就蕴含在细胞将氧气转化为能量的基本方式之中。” -
英特尔研发投入高于台积电和三星总和,但仍难以提供具备竞争力的制造工艺 今年7月,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Lip-Bu Tan)宣布将以全新的思路来打造代工业务,改变过去几年工厂布局变得不必要地分散,且产能也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英特尔还聚焦制程技术开发投资的战略重点和财务管理,首要任务是推进Intel 18A制程的大规模量产,同时对下一代Intel 14A的投资将基于客户确认的承诺和订单,每笔投资都必须具备经济合理性。 据Wccftech报道,作为少数同时投资于设计和芯片制造能力的芯片制造厂商之一,英特尔的研发投入非常大,去年约为165.5亿美元,相比2023年增长了3.1%。不过遗憾的是,过去数年英特尔晶圆代工部门累计数百亿美元的投入,结果是仍然不能提供一个具备竞争力的半导体制造工艺。三星去年的研发投入高达95亿美元,相比2023年大幅增长了71%,增加的部分主要与2nm等先进制程节点的开发有关。与英特尔类似,三星在先进制造工艺上也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结果,只是情况好一些。台积电作为纯代工厂,研发投入为63.6亿美元,在全球半导体公司里排在第七名,相比2023年增长8.8%。报告显示,全球前20大半导体公司在2024年的研发投入为986.8亿美元,相比2023年增长17%。其中15家研发支出增加,5家减少。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排名第二的是英伟达,研发投入为125亿美元,相比2023年增长47%,已经连续四年大幅增加投资额。预计到2026年,英伟达有可能超越英特尔,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半导体公司。 -
ICCV 2025 | 基于时序增强关系敏感知识迁移弱监督动态场景图生成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均来自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徐铸,通讯作者为博士生导师刘洋。团队近年来在 TPAMI、IJCV、CVPR、ICML 等顶会上有多项代表性成果发表,多次荣获国内外多模态理解预生成竞赛冠军,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合作。本文主要介绍来自该团队的最新论文:TRKT: Weakly Supervised Dynamic Scene Graph Generation with Temporal-enhanced Relation-aware Knowledge Transferring。该任务针对弱监督动态场景图任务展开研究,发现目前的性能瓶颈在场景中目标检测的质量,因为外部预训练的目标检测器在需要考虑关系信息和时序上下文的场景图视频数据上检测结果欠佳。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时序增强关系敏感知识迁移的方法,通过获取关系和时序信息感知的注意力图来优化外部目标检测器的检测结果,从而提升在场景图数据上目标检测质量,进而提升最终的生成场景图效果。目前该研究已被 ICCV 2025 正式接收,相关代码与模型已全部开源。 论文标题:TRKT: Weakly Supervised Dynamic Scene Graph Generation with Temporal-enhanced Relation-aware Knowledge Transferring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508.04943 代码链接:https://github.com/XZPKU/TRKT.git 项目主页:https://sites.google.com/view/trkt-official 动态场景图生成任务旨在通过检测物体并预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视频的每一帧生成对应场景图。 弱监督动态场景图生成要求模型在训练阶段只使用来自视频单帧的无物体位置信息的场景图标签作为监督进行训练,从而减少标注工作量。现有的弱监督动态场景图生成方法依赖于预训练的外部目标检测器生成物体标签,进而构造伪场景图标签用于后续场景图生成模型的训练。然而,在动态、关系感知的动态场景图生成场景中,训练于静态、以物体为中心图像上的目标检测器可能出现物体定位不准确以及对部分物体置信度过低,从而导致物体漏检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标检测结果和关系预测结果对最终场景图质量的影响(如下图 1 所示),可以发现目标检测质量是目前弱监督动态场景图生成任务的主要瓶颈。 图 1:使用不同目标检测结果和关系预测结果的动态场景图性能对比针对上述问题,该论文提出了一种时序增强且关系敏感的知识迁移方法 TRKT,该方法能够有效增强在关系感知的动态场景中的目标检测性能。具体来讲,TRKT 首先通过物体和关系类别解码器生成类别特定的注意力图,以突出物体区域和交互区域,从而使注意力图具备关系感知能力,同时利用邻近帧和光流信息对注意力图进行时序增强,使它们具备运动感知能力,并对运动模糊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进一步,TRKT 还设计了一个双流融合模块,综合利用类别特定的注意力图与外部检测结果,提升物体定位精度和部分物体的置信度分数。实验表明,TRKT 通过提升目标检测性能为弱监督动态场景图生成的训练提供了更准确和更高质量的伪标签,进而提升最终动态场景图的生成质量。一、方法介绍 图 2:基于时序增强关系敏感知识迁移的弱监督动态场景图生成方法框架图本文方法如图 2 所示,它主要由两个设计组成:关系敏感的知识挖掘(Relation-aware Knowledge Mining)和双流融合模块(Dual-stream Fusion Module)。在关系敏感的知识挖掘中,我们利用图像编码器将每帧输入图像处理成若干块,然后分别通过物体和关系类别解码器对这些块进行解码,生成注意力图,用于高亮物体及其交互关系的相关区域。编码器和解码器仅通过图像的物体和关系类别标签进行监督。这些注意力图包含物体语义和潜在的关系上下文,从而增强了模型在数据中识别和理解复杂关系的能力。进一步地,跨帧的光流被用来提供时序信息以进一步增强注意力图。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获得既具备关系感知又具备运动感知的注意力图,包含时序增强和关系敏感的知识。在双流融合模块中,我们设计了并行的定位优化模块(Localization Refinement Module,LRM)和置信度提升模块(Confidence Boosting Module,CBM)用于最大化注意力图在增强外部检测结果中的效果。LRM 通过利用注意力图来定位物体区域,从而提供外部检测的边界框坐标的准确度;CBM 则增强由类别解码器识别的物体类别的置信度分数。关系敏感的知识挖掘和双流融合模块有效地减轻了外部检测结果中存在的偏差,最终产生了更可靠的物体检测结果。最后我们使用和基线模型相同的方法,将检测结果组织为场景图伪标签,以全监督的方式训练动态场景图检测模型。关系敏感的知识挖掘 双流融合模块双流融合模块(DFM)用于结合时序感知且关系敏感的知识,来提升外部检测器的结果质量。DFM 包含了定位修正模块和置信度提升模块。 图 3:定位修正模块示意图 图 4:置信度提升模块示意图 二、实验结果①对比方法我们对比了两大类方法,第一类是已有最优的弱监督动态场景图生成方法,包括 PLA [1] 和 NL-VSGG;第二类是擅长关系理解的视觉语言模型,包括 RLIP 和 RLIPv2 [4]。②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测评方法在 DSGG 数据中的目标检测性能,指标为 Average Precision (AP) 和 Average Recall (AR);第二部分是测评方法在动态场景图生成任务上的性能,我们通过场景图检测(SGDET)任务进行评估。SGDET 旨在检测物体对并预测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 Recall@K 为指标进行评估。③与现有方法的对比及分析 表 1:与基线模型在 Action Genome [3] 数据集上目标检测性能对比实验结果 表 2:与对比方法在 Action Genome [3] 数据集上动态场景图生成性能对比实验结果我们首先对比了目标检测的性能,结果如表 1 所示。我们提出的方法在 Average Precision 和 Average Recall 上分别提高了 13.0%/1.3%,验证了我们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动态和需要关系理解场景下的目标检测性能。对于弱监督动态场景图生成任务,性能对比如表 2 所示。和我们的基线模型 PLA 相比,结果显示,我们在所有评估指标上都取得了性能提升(1.72%/2.42%),这表明,通过改进物体检测结果,生成的伪场景图标签质量得到了提高,从而在最终的 DSGG 性能上获得了性能提升。此外,我们还与 NL-VSGG 进行了比较,NL-VSGG 使用视频字幕来构建伪场景图进行模型训练,也使用外部物体检测器进行物体检测,但由于相同的物体检测质量问题,其 DSGG 性能低于我们的方法。我们还与 RLIP 和 RLIPv2 进行了比较,它们以零样本方式进行场景图预测,将每一帧视为静态图像。然而,它们的性能较差,进一步说明了时序和动态信息和时序增强且关系敏感的知识对于动态场景图任务的必要性。④消融实验 表 3:不同模块的消融实验结果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各个模块的有效性,本文进行了消融实验。CBM, LRM 和 IAA 分别代表置信度提升模块,定位修正模块以及帧间注意力增强策略,消融结果如表 3 所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分别采用 CBM 和 LRM 作为知识迁移策略,分别带来了 1.2% 和 2.0% 的平均精度提升,进而在 SGDET 任务上获得了性能提升,这表明物体检测质量在边界框置信度分数和定位精度方面得到了改善。(2)通过结合 CBM 和 LRM,物体检测的 AP 平均提升了 2.8%,在有约束 / 无约束场景下,DSGG 任务的表现分别提升了 1.48%/1.94%。这表明,边界框精度的提升和置信度分数的增强可以相互补充,生成质量更高的物体检测结果,从而带来更大的性能提升。(3)融入 IAA 策略后,物体检测性能进一步提升,AP 提升了 8.9%/10.6%,表明 IAA 有效缓解了模糊和遮挡问题,生成了更好的检测结果,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最终场景图生成的表现。⑤可视化结果 图 5:动态场景图生成结果可视化如图 5 所示,我们给出了和基线模型 PLA [1] 生成动态场景图效果的对比,得益于我们引入的时序增强关系敏感的知识和我们设计的双流融合模块,我们的方法能够得到更完整的场景图,并且其中人和物体的定位更加准确,从而使得得到的场景图质量更高。更多研究细节,可参考原论文。参考文献[1] Siqi Chen, Jun Xiao, and Long Chen. Video scene graph generation from single-frame weak supervision. In 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2023.[2] Zachary Teed and Jia Deng. Raft: Recurrent all-pairs field transforms for optical flow, 2020.[3] Jingwei Ji, Ranjay Krishna, Li Fei-Fei, and Juan Carlos Niebles. Action genome: Actions as compositions of spatio temporal scene graph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pages 10236–10247, 2020.[4] Hangjie Yuan, Shiwei Zhang, Xiang Wang, Samuel Albanie, Yining Pan, Tao Feng, Jianwen Jiang, Dong Ni, Yingya Zhang, and Deli Zhao. Rlipv2: Fast scaling of relational language-image pre-training, 2023. -
“克隆种子”让优良品种无限续杯,不用年年买种子 9月3日(星期三)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1、“克隆种子”革命:无融合生殖技术将终结农民年年买种的历史 一场作物繁殖方式的革命正在酝酿中。最早于下个月,澳大利亚东部试验田中将播种一种具有突破性基因特质的高粱作物。这些植株将采用"无融合生殖"技术,完全绕过有性繁殖过程,在每个花穗中直接产生数千颗基因完全一致的克隆种子。 无融合生殖是自然界中存在于300多种植物的繁殖机制,但从未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实现。昆士兰大学领导的"高产计划"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将这一机制引入高粱作物。该研究获得盖茨基金会和跨国种子公司科迪华(Corteva Agriscience)的支持,旨在解决传统农业面临的关键挑战。 无融合生殖的核心优势在于“固定杂种优势”。传统杂交种子虽能增产,但后代性状分离,需每年重新制种。而无融合生殖能使优良杂交种实现自我克隆,保证后代性状完全一致。这对小麦、大豆等难以杂交的作物尤为关键。 技术突破源于两大发现:一是操控减数分裂基因(如MiMe系统),使卵细胞携带全套染色体;二是激活孤雌生殖基因(如BABY BOOM或蒲公英的PAR基因),使未受精卵直接发育为胚胎。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通过基因编辑整合这些功能,已在水稻中实现95%以上的克隆效率,育性接近常规杂交种。 尽管水稻成果显著,但蔬菜、油料等作物的无融合生殖仍面临挑战。目前科学家正扩大基因工具箱,筛选苹果、黑莓等物种中的天然无融合基因。若成功,这项技术将像15世纪的印刷术一样,引爆作物多样性革命——全球农民都能获得适应当地气候、高产稳定的克隆杂交种子,特别是那些无力承担年年购种的贫困地区。 2、告别实心玻璃:新一代空心光纤可降低50%信号损耗,传输距离翻倍 一种新型中空光纤有望显著提升单根光纤的数据传输能力与传输距离,从而构建更高效、更快速的电信网络。该技术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并于9月1日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发表。 与传统实心玻璃光纤不同,该设计采用一种独特的“玻璃吸管”结构。其核心是由五个微小玻璃管组成的一个环状系统,每个管内还嵌套两层更细的玻璃管。这些管道的直径经过精确调控,仅允许特定波长的光在其中空通道中传播,从而有效将光限制在纤芯内部,减少信号损失。 相比现有实心光纤,这种空心结构使光信号传播速度提高约45%,尤其适用于对延迟极为敏感的数据中心内部连接。此外,其光信号损耗大幅降低,信号传输33公里后仍保留一半强度,远超当前商用光纤的15–20公里。这意味着中继站可布置得更远,从而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除了降低损耗,该光纤还能承载高出千倍的功率,并支持更宽的波长范围,包括可见光波段,因此也适用于量子通信系统。而传统光纤通常只针对1.5微米左右的红外通信波长优化。 尽管中空光纤此前因成本过高难以推广,研究人员指出,规模化生产有望大幅降低其价格。该技术被认为可能推动通信基础设施的根本性进步,对经典互联网和量子通信网络均具有重要价值。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全球研究揭示:经典“中年危机”消失,年轻人成最不快乐群体 长期以来,心理学与经济学领域广泛观察到一种被称为“不幸福曲线”的现象——个体的心理压力、忧虑及抑郁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中年时期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然而,一项最近发表于开放获取期刊《PLOS One》的最新研究指出,这一经典年龄—福利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改变。 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领导的研究团队基于多国大规模长期调查数据发现,传统的U型幸福—年龄曲线及其伴随的“不幸福曲线”已在全球多个国家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幸福感呈现随年龄递增而持续下降的新趋势。 研究首先分析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自1993至2024年超过1000万成年人的监测数据,以及英国全国家庭纵向研究(UKHLS)2009–2023年共4万户家庭的追踪数据。结果显示,英美两国中年及以上人群的心理不幸福水平保持稳定,而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显著恶化,导致原中年级别的不幸福高峰消失。 为进一步验证全球趋势,团队扩展分析了“全球心态”(Global Minds)项目中44个国家、近200万受访者在2020–2025年间的心理健康数据,确认这一曲线消失现象具有跨国家的普遍性。 研究指出,导致这一模式变迁的原因可能包括2008年经济大衰退对青年就业和收入的长期影响、全球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短缺、新冠疫情的持续性心理影响,以及社交媒体使用对年轻群体精神健康的复杂作用。尽管诱因多元且相互交织,结果均指向青年心理健康危机的结构性恶化。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地球面临紧要关头:全球六成陆地超出生物圈安全边界 最新研究显示,地球生物圈完整性正面临严重威胁。由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与奥地利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BOKU)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首次通过高精度建模揭示,全球已有60%的陆地表面超出了"安全运行空间",其中38%的区域处于高风险状态。这项突破性研究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一个地球》(One Earth)。 研究聚焦于“功能性生物圈完整性”这一关键行星边界指标。该指标衡量的是全球植被通过光合作用维持地球系统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碳、水和氮循环)的能力。研究人员首次将植被能量流动置于行星稳定性调节的核心位置,建立了量化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新范式。 研究采用双指标评估体系:一是人类对初级净生产力的占用率,评估用于农作物、木材等生产的生物质占比;二是生态失稳风险指标,跟踪由土地覆被变化引起的碳-水-氮循环失衡。通过使用LPJmL生物圈模型,团队以0.5×0.5度的高空间分辨率重建了自1600年以来的生态系统变化轨迹。 模拟结果显示,生物圈完整性的衰退始于1600年左右的中纬度地区。到1900年,全球37%的陆地已进入"风险增加区",14%处于“高风险区”。目前,欧洲、北美和亚洲等经历了强烈土地转化的农业集中区,已普遍越过生物圈完整性边界。 研究人员强调,这项研究为理解行星边界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明确指出生物圈保护与气候稳定的内在统一性,为未来国际环境协议的制定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刘春) -
英伟达回应芯片售罄传闻:可以满足所有订单需求 美国当地时间9月2日,英伟达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文,澄清有关H100和H200 GPU的传闻,称这些基于Hopper架构的人工智能(AI)芯片供应充足,足以立即满足需求。推文写道:“我们看到媒体中有一些不实的传闻,声称英伟达的H100/H200供应受限,已‘售罄’。正如我们在财报中提到的,我们的云合作伙伴可以租用他们在线拥有的每一块H100/H200——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完成新的订单。我们拥有足够多的H100/H200,足以毫无延误地满足一切订单。” 而在前不久举行的财报电话会上,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透露,AI需求依旧强劲,包括H100、H200在内的所有产品已全部售罄。 据8月27日财报电话会议内容,黄仁勋表示,包括H100、H200在内的全线GPU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需求持续处于爆发状态。他指出,AI新创业者正在争相抢购GPU来训练模型,甚至大型云端服务商因算力短缺,不得不向竞争对手租借资源。他进一步预测,AI原生新创业者的营收2026年将达到2000亿美元,较今年的约200亿美元增长十倍,这一增长速度远超行业预期。他提到,AI新创企业今年的融资金额已达1800亿美元,这些企业今年营收已较2024年成长10倍左右。“AI竞赛已然开启,而Blackwell正是这一竞赛的核心平台。”他表示,Blackwell是全球期待已久的AI平台,实现了卓越的代际飞跃,Blackwell Ultra的量产正在全速推进,需求异常强劲。最新财报显示,英伟达2026财年第二季度营收467亿美元,同比增长56%;上年同期为300.4亿美元,市场预期为460.58亿美元。其中,数据中心营收为411亿美元,上年同期为262.72亿美元,市场预期为413亿美元。净利润为264.22亿美元,同比增加59%;上年同期为165.99亿美元,市场预期为234.65亿美元。英伟达预计第三季度营收为540亿美元,分析师预期中值为534.6亿美元。预计三季度非GAAP口径下调整后毛利率为73.5%,分析师预期中值为73.4%。在此次电话会上,黄仁勋表示,仍在积极游说特朗普政府,希望放宽在中国市场销售AI芯片的限制。据央视新闻,今年7月访华时黄仁勋透露,美国政府已批准将部分芯片销往中国。据澎湃新闻,黄仁勋在北京出席链博会期间表示,英伟达将尽快推出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新版AI芯片。 -
商业航天爆发前夜:拿热钱,降成本,组星链 2025年,除了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也正在进入爆发的前夜。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2.3万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2.5-2.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融资规模方面,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融资总额突破200亿元,创历史新高。2025年截至8月中旬,已披露融资事件超120起,金额超52亿元(部分数据未完全公开)。结合行业增速,预计全年融资额将达250-280亿元,同比增长23%-38%。进入2025年,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引力二号、双曲线三号、智神星一号等一批新型号商业火箭将按计划迎来首发;中国版“星链”计划千帆星座、GW星座等持续升空。一时之间,中国的商业航天变得异常热闹起来。各路热钱,陆续进场 新兴产业崛起之时,资本的嗅觉永远是最敏锐的。《2025中国商业航天创新生态报告》显示,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迅速升温,融资事件达138起,披露融资金额202.39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卫星应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成为最热门的融资领域。同时,据睿兽分析统计,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商业航天中卫星应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领域分别完成融资事件50起、32起和29起;卫星运营和火箭制造融资金额较高,分别为87亿元和67.1亿元。在这其中,各地方国资与市场化资本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比如,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与南京市共同出资设立规模50亿元的江苏南京先进制造产业专项母基金,将商业航天作为投资方向。海南、广东等地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如海南文昌航天产业基金规模达50亿元),支持本地产业链建设。 图片由AI生成据初步统计,近3年,20多个省区市先后发布40余项政策规划,支持商业航天关键技术创新、产业化落地、生态建设、场景开拓等,带动数字经济、网络通信、高端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此外,包括红杉中国、高瓴资本、IDG资本、源码资本在内的知名风险投资机构,也纷纷下注商业航天赛道。蓝箭航天、微纳星空、深蓝航天、星际荣耀、中科宇航等一批创业公司,成为了新晋独角兽。更值得注意的是,二级市场也在为商业航天领域辅以政策性支持。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提出“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换言之,证监会明确了商业航天企业未盈利可上市。这意味着,需要长周期发展的商业航天有了更多的融资通道。目前,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企业已经进入上市辅导阶段。聚焦可回收火箭,持续降低成本 虽然热钱持续涌入,但对于技术研发与验证成本高昂的商业航天赛道,降成本依然是摆在所有创业者面前的头等大事。其中,降低单次火箭发射成本,则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全行业最成功的商业航天公司,无疑是马斯克创立的SpaceX。在SpaceX出现之前的几十年里,几乎所有火箭都依赖于一次性助推器,这种助推器将运载火箭送入轨道后就会被抛弃。而SpaceX创立之后,通过回收助推器和整流罩(占火箭成本约70%),SpaceX将每次发射成本降至5000万美元,约为传统火箭的30%。沿循着SpaceX的创业路径,国内商业航天的创业公司也在聚焦可回收火箭的研发,并在一切关键环节想方设法降低成本。 以蓝箭航天为例,这家公司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选择了甲烷作为燃料,成本仅为航空煤油的1/3。同时,朱雀三号采用不锈钢箭体设计,相比传统铝合金,材料成本降低80%,单次维修费仅为箭体造价的10%。最为关键的是,蓝箭航天开发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家族(TQ-12A/15A/15B),推力可动态调节50%-110%,以实现悬停与转向,这为之后的火箭回收提供了基础。同时,组合导航技术将垂直落点误差控制在3米以内,超越SpaceX猎鹰9号初期水平。去年9月,朱雀三号运载火箭顺利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今年6月,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顺利完成。按照蓝箭航天的规划,朱雀三号要将重复使用次数提高至20次以上,将发射成本压缩至2万元/公斤。(SpaceX猎鹰9号成本约1.5万元/公斤,欧洲阿丽亚娜6号高达10万元/公斤)除此之外,箭元科技已于2025年5月完成首次飞行回收试验,成为国内首个突破“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技术的公司;7月又完成国内首次海上溅落回收发动机和控制系统联合摇摆热试车,预计在年底具备首飞条件,并实现首飞即回收。中国商火已成功执行1次商业发射任务,将国星宇航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送入预定轨道;其研发的长征十二号乙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于2025年3月完成了二级动力系统试车,预计2026年首飞。也是随着众多创业者入局,商业航天的生态圈开始日益扩大。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不足百家增至2025年的500余家,火箭、卫星制造等核心环节技术自主化率显著提高。下一站,中国版星链 发展商业航天,最终极的目标无疑是发展星际文明。而在这一遥远目标还未实现之前,更现实也更落地的商业化场景,则是建设卫星互联网。目前,行业可参考的依旧是SpaceX。SpaceX旗下主要有两大业务板块:发射(Launch)与星链(Starlink)。星链是全球最大的卫星互联网,拥有7556颗运行卫星,占低地球轨道 (LEO) 的 65%。星链的客户包括个人、企业、政府、军队,可以为船只、飞机、无人机、智能手机等终端提供稳定的互联网通信支持。 低轨卫星是指在距离地球表面约300千米到2000千米之间轨道上运行的卫星。这些卫星因为较低的轨道高度,具有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等特点,非常适合发展卫星互联网业务。粗略测算,在同层与跨层星间最小安全距离均为50千米的情况下,最多只有35个轨道壳层,总计可容纳17.5万颗卫星。按照其他一些考虑到频谱分配的算法,则最多只能容纳6万颗卫星。目前,Starlink已经成为了SpaceX的核心营收来源。马斯克在旗下社交媒体平台发文称,预计Space X今年将创造约155亿美元的收入。长期投资者认为,到2027年,星链业务规模将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为了能够在卫星互联网领域掌握话语权,中国“星链计划”也在近年来加速推进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系统。旨在通过大规模部署近地轨道卫星,构建覆盖全球的高速互联网通信网络。国际电信联盟(ITU)“先占永得”的规则下,中国已申报了5.13万颗卫星,其中数量超过万颗的星座计划有三个。比如,由上海垣信卫星主导的千帆星座,计划到2030年部署超1.5万颗低轨卫星,轨道高度500-1145公里,提供全球宽带服务。2024年8月,千帆星座完成首批18颗卫星发射(一箭18星),计划2025年底完成648颗组网,2027年实现全球覆盖。同时,由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主导的GW星座,共计规划发射12992颗卫星,其中GW-A59子星座6080颗,分布在500-600千米的极低轨道;GW-A2子星座6912颗,分布在1145千米的近地轨道。鸿鹄星座则是由2017年成立的蓝箭航天旗下的鸿擎科技主导。2024年5月24日,鸿擎科技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频轨申请,将在160个轨道平面上总共发射10000颗卫星。 除此之外,一些小型星座计划也在陆续落地。2025年8月,中科卫星旗下的“AIRSAT-05星/海哨二号”成功发射入轨,成为我国首颗具备全极化业务化观测能力的商业SAR卫星。目前AIRSAT星座已有8颗卫星在轨,年底前将再发3颗,2026年实现21颗卫星在轨目标。国星宇航则自主开发了6颗AI有效载荷、4颗AI应用卫星及16颗AI智算卫星,并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14项太空任务。2025年5月14日,国星宇航“星算计划”12颗卫星成功入轨,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而在卫星制造领域,银河航天方面表示,银通过研发适应批量化生产的低成本卫星,再利用我国工业体系开拓商业化供应链,构建柔性智能卫星生产线,初步实践了“卫星设计—生产线—供应链”的量产三角模型,可将卫星成本降至现有成本的几十分之一。总的来看,与SpaceX的Starlink相比,中国版星链计划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商业生态。随着产业链协同共振,加上规模化、低成本的发展趋势,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即将驶入快车道。(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饶翔宇,编辑 | 钟毅) -
能飞170公里!全球首款纯电飞行汽车试运营,为什么它和国产飞行车不一样? 据人民日报海外网海客新闻援引美国ABC 7电视台9月2日的报道,美国加州圣马特奥一家公司研发的飞行汽车,已经和加州的半月湾机场、霍利斯特机场签了约,正式启动测试运营。视频中美国的这款飞行汽车是黑色的纯电动款,没有露在外面的螺旋桨,既能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飞降落,也能像普通汽车一样在马路上开。满电状态下,它水平飞行最远能到 177公里,在地面上开则能到322公里。价格方面,它卖30万美元,差不多合人民币214万元,目前已经接到了3300份预订单。 针对这款飞行汽车的消息,橙柿互动电车志的记者联系了特斯拉公关部,对方表示没有相关信息可以透露。 有意思的是,虽然研发这款车的公司有马斯克旗下SpaceX的投资,但马斯克本人并不看好 “低空经济”这个新领域 —— 他更倾向于搞地下隧道交通。之前他还公开质疑过飞行汽车,说它有三大问题:噪音大、有安全风险、还受天气影响,甚至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城市上空每多一架飞行汽车,就相当于多了一把可能掉下来的餐刀。”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明明长得像直升机,为啥要叫飞行汽车呢?”其实它的正式名字是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简称eVTOL。之所以大家习惯叫它“飞行汽车”,网友们总结了两点:一是研发它们的几乎都是汽车企业;二是它们的技术路线和新能源汽车很像,核心部件都有电机、电控、电池,而且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智能化、网联化,跟咱们平时开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思路是一致的。目前,我国的飞行汽车主要分这两种,如同传统直升机一样,直起直落的飞行器,不能在道路上行驶,比如广汽的高域GOVY AirCab、吉利的AE200等;分体式飞行汽车,用一辆汽车载着一个小型飞行器,比如小鹏的陆地航母、红旗的天辇1号、奇瑞的三体式复合翼飞行汽车等。来看看它们和美国的飞行汽车有什么不同吧——今年6月12日,广汽集团推出了首款能量产的飞行汽车高域GOVY AirCab,有点像直升机,全球首次亮相就开启了预订,计划2026年底交付,官方指导价没超过168万元。 去年9月,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第一次在广州亮相就完成了试飞,这款车预计2026年一季度开始交付,售价不到200万元。 红旗的首款飞行汽车“天辇1号”也采用了分体式设计,计划2025年底前先实现稳定飞行,2029年再正式推出。 吉利旗下沃飞长空的AE200六座飞行汽车(专业名叫 eVTOL),已经完成了适航审查,预计2026年拿到相关证书,2027年实现量产。 奇瑞的三体式复合翼飞行汽车,今年也在上海车展上露了面。 长安的飞行汽车,则计划在今年年底完成试飞。 全球化的飞行汽车之争,大家看好哪一款,欢迎留言评论。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张景嵩 编辑 陈筱妍 审核 罗祎 刘崟 -
奥尔特曼称10年后最好的工作在外太空 盖茨反对 AI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随着一些传统岗位受到冲击,部分新岗位也随之而生。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在8月末发布的一篇研究显示,22-25岁的职工受AI潮流冲击最大。 针对这一情况,马斯克、奥尔特曼、贝索斯等亿万富豪近期纷纷建议年轻人要将目光放到“星辰大海”,将未来寻找优质工作机会的目标放到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上。不过,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则对这种观念提出反对意见。盖茨认为,用在太空探索上的经费不如用来解决地球上更现实的基础问题。 ▲Open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 据视觉中国奥尔特曼:10年后报酬最好的工作或在地球之外作为Open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始终认为,AI技术在冲击地球上传统岗位的同时,也在大大加速星际旅行等科技边界的拓展。奥尔特曼在开学季之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相信在十年之后,报酬最丰厚的优质工作可能根本不在地球上。奥尔特曼说:“2035年的毕业生,如果那时候人们还在按传统方式上学的话,他们一毕业就会进行星际旅行,探索太阳系内其他的行星。所有那些最精彩、回报最丰厚、超级有趣的崭新岗位全都会出现在别的星球上。”奥尔特曼甚至对主持人表示,“那个时候的年轻人看着你我这样很无聊、很基础的工作内容,会为我们悲惨的遭遇深感同情。”他还认为,AI技术的进步能帮助人在太空中解决一些目前困扰人类的重大社会问题,比如如何在地球的资源限制下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马斯克:人类最早可在2028年登陆火星作为世界首富,马斯克一手创办的太空技术探索公司SpaceX目前估值已达到4000亿美元,他也是目前全世界最狂热推崇火星移民的公众人物。 ▲世界首富马斯克今年8月25日,SpaceX因故障取消发射“星际飞船”的第十次任务后不久,马斯克曾无奈地表示将登陆火星的预计时间表向后延期。马斯克称,无人登陆器可能在今年就能登上火星,载人的登陆器则要等到2028年才能踏上火星。为了表达对移民火星的憧憬,马斯克曾表示,“我希望自己是死在火星上的,只是不要在登陆降落时被冲撞致死的就好。”贝索斯:宇宙空间经济规模比电商大得多贝索斯曾在自家车库内做着邮购书籍的创业生意,经过30年发展,亚马逊已成为价值超2万亿美元的电商和大数据帝国,贝索斯本人的个人财富也超过2500亿美元。同时,他创立了“蓝色起源”公司,聚焦星际旅行的探索。贝索斯此前在一次行业领袖峰会上表示,未来宇宙空间产生的经济规模将会远远大于亚马逊现在所有的电商和云计算生意。现年61岁的贝索斯坚信,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一定能看到太空旅行成为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贝索斯表示:“在未来,数以百万计的人口会生活在外太空,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重建地球的生态系统。” ▲图为贝索斯盖茨:我在地球上还有太多的事要做针对3位顶级富豪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观点,从最近几年的数次采访中可以看出,比尔·盖茨与他们持相反的意见。早在2021年,他就在和喜剧明星詹姆斯·柯登搭档出镜时开玩笑地表示:“去太空干什么?我在地球上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去年在接受采访时,盖茨表示他更愿意将精力留给地球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对于他来说,一趟星际旅行的成本完全可以承担,但他更希望将资金用在慈善事业上。“实际上,要去一趟火星还是比较贵的,你可以把钱花在疫苗和医疗上,平均1000美元的投入就能拯救一条生命。冷静权衡之后,我会觉得不去火星比较好。”红星新闻记者 郑直编辑 郭庄 -
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 驾驭天空的“幕后军师” (原标题:新职业面对面|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 驾驭天空的“幕后军师”) #endText .video-info a{text-decoration:none;color: #000;} #endText .video-info a:hover{color:#d34747;} #endText .video-list li{overflow:hidden;float: left; list-style:none; width: 132px;height: 118px; position: relative;margin:8px 3px 0px 0px;} #entText .video-list a,#endText .video-list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fff;} #endText .video-list .overlay{text-align: left; padding: 0px 6px; background-color: #313131; font-size: 12px; width: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px; left: 0px; height: 26px; line-height: 26px; overflow: hidden;color: #fff; } #endText .video-list .on{border-bottom: 8px solid #c4282b;} #endText .video-list .play{width: 20px; height: 20px; background:url(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position: absolute;right: 12px; top: 62px;opacity: 0.7; color:#fff;filter:alpha(opacity=70); _background: none; 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 #endText .video-list a:hover .play{opacity: 1;filter:alpha(opacity=100);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script> if (/mp4$/.test("https://flv0.bn.netease.com/35e65c754ef7f297c6e87857534507c41851359c8f7e6304623626bcd88efe352a87a9d0bd51b53d1d56e8fc3e02f4f98858bd882802bca1d3421727f8a7ad6597f84170bc56471ba3e49d556087d15fbd5e5797d338e9281e780c6082bdde41e9d80f7a7abf1c0cbe6f4066def04d645fdbf343012dac2f.m3u8")) { document.getElementById("VK7BISS9S").src = "https://flv0.bn.netease.com/35e65c754ef7f297c6e87857534507c41851359c8f7e6304623626bcd88efe352a87a9d0bd51b53d1d56e8fc3e02f4f98858bd882802bca1d3421727f8a7ad6597f84170bc56471ba3e49d556087d15fbd5e5797d338e9281e780c6082bdde41e9d80f7a7abf1c0cbe6f4066def04d645fdbf343012dac2f.m3u8" } else if(Hls && Hls.isSupported()) { var hls = new Hls(); hls.loadSource("https://flv0.bn.netease.com/35e65c754ef7f297c6e87857534507c41851359c8f7e6304623626bcd88efe352a87a9d0bd51b53d1d56e8fc3e02f4f98858bd882802bca1d3421727f8a7ad6597f84170bc56471ba3e49d556087d15fbd5e5797d338e9281e780c6082bdde41e9d80f7a7abf1c0cbe6f4066def04d645fdbf343012dac2f.m3u8") hls.attachMedia(document.getElementById("VK7BISS9S")) } </script> <div class="video-info clearfix" style="margin: 16px 0 0px 0px;height:20px;line-height:20px;"> <p class="fn-right" style="height: 22px;line-height: 22px;overflow: hidden;font-size:12px;float: right; margin:0;padding:0;text-indent:0;"> <a style="text-align: right;float: left;width: 300px;" href="https://www.163.com/v/video/VK7BISS9S.html" target="_blank" class="video-title">新职业面对面|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 驾驭天空的“幕后军师”</a> <span class="video-from" style="color: #a7a7a7;margin-left:10px">(来源:视频综合)</span> </p> </div> <div class="video-list"> <ul class="clearfix" style="margin:0;padding:0;list-style:none;width:540px;"> </ul> </div> </div>央广网重庆8月30日消息(记者陈静 实习记者姚文菲)“夜空画家”“隐形指挥官”“空中调度员”……这些是对新职业——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形象的称呼。重庆“90后”青年胡波,职业嗅觉敏锐,从飞行器销售员转行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新职业的背后是整个无人机行业人才需求增长的生动写照。 胡波正在操纵无人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胡波说,重庆作为山地城市,在低空领域有着巨大的服务需求,不仅限于文旅融合,还包括城市治理、应急救援、消防灭火、物流配送等,更主要的是产业发展。 4月30日至5月5日,参与了第二届重庆低空飞行消费周活动后,胡波敏锐地觉察到低空产业的应用方案可能是新风口。 两年的销售工作中,胡波学习掌握了多种无人机的性能。在了解到重庆移动作为运营商在低空智联网、5G-A通感一体等智能飞行技术上的许多优势后,8月1日,他加入重庆移动成为一名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 前不久,在重庆市巴南区的一条街道,搭载有高清摄像头和AI识别算法的无人机正按照胡波的飞行规划,自主巡飞识别违停车辆,并将数据上传至交管平台。“通过编写好代码和程序,无人机可以自主工作,只需要在有意外情况时接管。”他向记者介绍。 胡波正在操作无人机管理系统(央广网发 肖世豪 摄) 作为低空经济的“神经中枢”,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承担着从文旅表演、测绘巡检到应急救援等多种场景的群体智能飞行任务,需要结合具体的飞行条件,设计并编写无人机运行程序,并制订详细的飞行计划和操作规范。这就像是为无人机群制定一份详细的“行动指南”。 在重庆市合川区,胡波设计的无人机政务巡检方案共包括20余条航线,让搭载有高清摄像头和AI识别算法的无人机群化身“空中移动监控”。 无人机起飞准备巡检暴露面垃圾情况(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无人机群巡检的应用,使暴露面垃圾从发现到处置的时间大大缩短,从2天缩短至4小时,山林火险响应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5分钟,耕地“两非”问题识别效率也提升了8倍。 根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元,2035年则可能突破3.5万亿元。随着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发展,无人机将在更多行业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人社部第七批发布的17个新职业之一,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也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人社部将这一职业规范化让我们对自己在行业中有了清晰的定位,更加有归属感。欢迎更多爱好飞行、向往天空的青年加入到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的行业中来。”胡波表示。 <div style="height: 0px;overflow:hidden;"><img src="https://static.ws.126.net/163/f2e/product/post_nodejs/static/logo.png"></div> </div> -
西北地区首架A330宽体飞机拆解仪式启动 A330宽体飞机。人民网记者 焦隆摄人民网兰州8月30日电 (记者焦隆)8月29日,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与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首架A330飞机拆解启动仪式在兰州举行。据介绍,此次A330宽体飞机拆解项目以45天周期推进,在积累宽体机核心拆解经验、为后续承接更多大型航空器拆解任务筑牢根基的同时,还将为合作打造飞机储存维修基地、构建航材交易市场、开展航空技术研发、拓展航空产业链金融服务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今年7月,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兰州新区管委会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携手打造飞机储存维修基地。此次拆解是继成功拆解A320飞机后,在航空器拆解领域实现的又一跨越式突破,意味着三方在构建国家级飞机储存维修基地、打造航空全产业链格局的战略进程中迈上新台阶。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与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将以此次拆解为全新起点,充分利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航空枢纽优势,拓展飞机存储、拆解、维修及绿色循环利用等领域业务,通过深度合作,将兰州打造成为航空器存储、拆解、维修及绿色循环利用中心,推动航空业绿色转型。 -
南航C919入列一周年 旅客运输量超46万人次 北京商报讯(记者 关子辰 牛清妍)8月29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南航获悉,C919国产大飞机入列南航一周年,累计承运南航旅客超46万人次,安全运营约7800小时。截至目前,南航C919已执行过广州、杭州、上海、长沙、武汉、成都天府、太原等14个航点,并在广州—上海、广州—长沙、广州—武汉、广州—成都天府等6条航线上常态化商业运营,累计执行超3400个航班,平均客座率保持在83%左右。今年暑运高峰期,南航C919的日利用率最高达8.3小时,陆续接收的5架C919飞机全部"全勤上岗",日均执行航班达17班次。截至目前,南航共有94名C919机型飞行员。据了解,第6架南航C919将于9月入列。南航还计划在9月投放一架C919飞机在长沙执行航班,并将运营航线扩展至长沙—西安、长沙—北京大兴等。 -
置身全息宇宙,狮虎山“破次元”了 邀你穿越全息宇宙~8月28日,陪伴北京人69年、承载三代人记忆的北京动物园狮虎山要搞大事情啦。“全息宇宙COSMOS——狮虎山探秘”试营业开启。科技+生态双重Buff加持,带你用前所未有的五感,重新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探狮虎山,眼前景象绝了......狮虎山里的居民可不是打工人,想盹儿就打盹,咱们看的就是一份惬意。但同一时刻,全息世界里:孟加拉虎母子擦着你走过,角马群像潮水漫过头顶!狐獴站岗放哨,秃鹫翅膀的阴影唰地掠过肩头…就在同一个空间,真实动物在休息,数字生灵在奔跑!这就是“全息宇宙COSMOS”独家秘笈——“观察+沉浸”双模式自由切换,quan敬畏自然本真与触摸科技边界?一次搞定! “狮虎山探秘”靠的是超短焦全息投影技术,刚拿下“2024爱迪生金奖”和“TIME 2023最佳发明”,妥妥的全球认证!以此打造的三大炫酷空间,带你原地瞬移:1.全息长廊:雄狮鬃毛随呼吸起伏!河马从莲叶后“鬼马”探头,萤火虫差点儿撞上你指尖……逼真到窒息。2.全息天空:象群慢悠悠从头顶踏过,皮肤褶皱看得清清楚楚!变色龙捕食的瞬间被定格,弹射的舌头,让人瞬间以为自己是那只振翅的飞虫。星空下演着生命大片,野性森林近在眼前。3.全息栅栏:长颈鹿突然低头和你“深情”对视,睫毛根根分明!鳄鱼暴起,水花感觉要溅到脸上……毫米级追踪技术,每一秒都在刷新你的感官。而这些影像并非博眼球的特效,所有内容均由资深教育团队把关真实还原自然生态。就是让游客在震撼体验中轻松Get动物知识,点燃保护之心,玩得嗨,还能涨知识。遛娃神地+亲子必打卡,有趣又有料~ “全息宇宙COSMOS”作为时尚集团的王牌沉浸式文旅IP,这次联手北京动物园狮虎山69周年庆,用科技赋能文旅,玩的就是新潮。随着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游客们明白对于动物园的居民“不打扰是我的温柔”,但内心又渴望一睹野性的风采与原始的刺激。此次时尚集团操刀策划,引入顶尖科技伙伴,让老狮虎山焕发新生,不止有酷炫沉浸空间,更有艺术文创和网红打卡点等你发掘:体验完视觉盛宴,再去文创区淘点艺术感好物,这波时空交错的沉浸体验,值!全息宇宙COSMOS——狮虎山探秘试营业时间:2025年8月28日起预约通道:微信打开“北京动物园”购票小程序 → 戳“精彩北动” → 找到“全息宇宙COSMOS——狮虎山探秘”。(或点击上方小程序)平行世界的大门,等你来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