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483
篇与
科技
相关的结果
- 第 4 页
-
港铁 MTR 引入无人机试行地铁隧道检查任务 IT之家 11 月 4 日消息,据“香港 01”报道,香港地铁(港铁)MTR 自今年 6 月起开始在地铁隧道中测试使用无人机进行巡查,官方在东铁线金钟站至会展站约 1 公里的隧道段进行测试,测试显示,无人机巡查 1 公里隧道时间不足 10 分钟,用时仅为人工巡查的 1/3,设置红闪灯(标示施工范围)速度也比人工快一倍。港铁负责人表示,目前港铁每天结束运营后会利用“黄金两小时”进行约 250 项工程,其中便包括这一无人机巡查测试工程,由于隧道内无法接收卫星导航信号,港铁利用搭载激光雷达(LiDAR)的无人机扫描环境,收集点云数据构建飞行地图,点数越多定位越精准;团队根据数据制定飞行路线,操作员在后台启动后,无人机即可按照路线自主飞行。在巡线过程中,无人机会通过热成像、广角镜头和视频拍摄环境,并将影像与数据库比对,如发现异常,后台系统会以红框标示,停下拍照并生成报告。截至今年 9 月,团队已完成逾 200 次飞行测试,收集超过一万张影像,初步建立了无人机 AI 飞行管理平台及巡检数据资料库。此外,港铁还测试使用无人机在地铁隧道内设置红闪灯以标示施工范围,部署两架搭载红闪灯的无人机飞至指定位置降落,持续闪烁以标示施工区。以往人工按每秒 1 米速度到指定位置安装灯具,隧道较长需耗时较久;而无人机每秒可飞约 2.5 米,安装速度快一倍以上,也节省了人力。港铁负责人进一步表示,无人机并非完全取代人工,日后无人机与人工巡查将“相辅相成”。他强调,港铁将继续测试以完善数据资料库,训练无人机追踪轨旁设施状态,持续分析无人机长期应用方式。目前港铁还正在向特区政府申请将无人机测试段延伸至上水站特定露天区段,以探索更多应用场景。 -
时报论坛 | 让更多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本报评论员场景培育成为新桥梁,国常会部署创新应用加速路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有关举措。会议明确指出,“应用场景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对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牵引作用。”此次国常会将场景培育作为重要议题,表明我国要通过系统性场景创新,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国常会对场景培育的强调,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与长远战略。从宏观层面看,这一部署包含三重战略意义。场景培育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新技术新产品需要由产业端提供大量“训练场”作为场景,不断迭代优化升级,才能形成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技术体系。场景培育是打通创新链条的关键举措。国常会明确了场景在连接技术与产业、研发与市场间的桥梁作用。这种桥梁角色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尤为关键。场景培育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载体。通过场景引领,能够加速形成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闭环,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国常会还明确了场景培育的优先方向。会议指出,要面向产业发展前沿和重大技术攻关需求,优先布局一批新领域新赛道场景、高价值小切口场景和跨区域跨领域综合场景。新领域新赛道场景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这类场景聚焦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供试验空间。高价值小切口场景瞄准特定领域精准突破。这类场景虽从“小处”入手,但能够快速验证技术实用性,形成示范效应,解决实际问题。跨区域跨领域综合场景强调整合性与系统性。这类场景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推动数据、技术、人才等要素跨域流动与协同创新。硬件建设是场景培育的物质基础,软件支撑是场景培育的制度保障。国常会提出了“用改革创新办法培育更多新场景”的具体路径,明确要推进基础设施和平台等“硬件建设”,做好法规、制度、政策等“软件支撑”。场景培育不是单一主体的责任,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国常会特别强调要“加强部门协同,健全监管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国常会此次部署,不仅明确了场景培育的战略意义,更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实施路径。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目标——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可以预见,随着各类场景的加速涌现,我们将见证更多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广阔市场。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
改进多个方面性能,印度试射最强火箭,备战载人计划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谢昭】印度空间研究组织11月2日成功将一枚重达4410公斤的大型军用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创造了印度利用国产火箭发射的最重卫星纪录。《印度快报》3日称,此次发射同时还验证了印度国产LVM3火箭运送重型载荷的能力,它将在印度载人航天计划中扮演核心角色。 发射塔架上整装待发的LVM3火箭。 创造新的纪录印度总理莫迪在社交网站X上发帖盛赞此次发射成功。他写道:“我们的航天机构不断让我们感到自豪!祝贺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成功发射印度最重的通信卫星。在航天科学家们的努力下,我们的航天领域已成为卓越和创新的代名词,这令人赞叹。他们的成功推动了国家进步,并造福了无数人。”据印度报业托拉斯(PTI)2日报道,这颗名为CMS-03的通信卫星是迄今为止从印度本土发射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的最重卫星。执行发射任务的是印度国产LVM3火箭,该火箭因强大的运载能力而备受印度媒体关注,它能将重量超过4000公斤的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报道介绍称,CMS-03是隶属于印度海军的一颗先进多频段通信卫星,将取代2013年由欧洲“阿丽亚娜5”号火箭发射的GSAT-7卫星。印度国防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CMS-03将为印度洋地区提供强大的通信覆盖,其有效载荷包括能在多个通信频段上支持语音、数据和视频链路的转发器。这颗卫星将以高容量带宽显著增强连接性,从而实现印度海军舰艇、飞机、潜艇和海上作战中心之间无缝且安全的通信链路。”《印度时报》称,CMS-03卫星将为印度海军日益增长的远洋作战行动扩展安全、多频段通信能力,让印度海军的作战、防空和战略指挥控制行动获得覆盖广阔海洋和陆地区域的实时通信。《印度快报》介绍称,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此前也曾发射过比CMS-03更重的卫星,但需要借助欧洲或美国的运载火箭。例如2018年12月5日,从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基地使用“阿丽亚娜5”号火箭发射的GSAT-11通信卫星,就重达5854公斤。11月2日这次发射也意味着印度在发射重型卫星方面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纳拉亚南在发射成功后透露,“为了完成这次发射,火箭的性能在多个方面得到改进,其有效载荷能力提高了10%。”纳拉亚南还表示,LVM3火箭在2日的发射中还成功完成了另一项重要实验,“这对未来的任务至关重要”。他表示:“我们在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还重新点燃了自主研发的火箭C25低温级发动机。这为未来通过LVM3火箭将多颗卫星送入不同轨道奠定了基础,有望实现发射任务的灵活性。”为载人航天铺路据介绍,LVM3是印度当前推力最大的新型运载火箭,它采用“固体助推器+液体核心级+低温上面级”的三级构型。这种结合了大推力固体助推器和高效低温上面级的设计,使其在运载能力和可靠性之间取得了良好平衡。自2014年首次发射以来,该火箭总共执行了8次发射任务,所有任务都取得了成功。它能将4000公斤级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也能将8000公斤级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印度斯坦时报》称,LVM3是当前印度重量级航天任务的首选火箭,例如它在2023年将“月船3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使印度成为第一个实现在月球南极附近登陆的国家。同时该火箭还两次以“一箭36星”的方式为“一网”公司发射互联网卫星星座。《印度快报》称,11月2日的发射是印度航天计划减少对外依赖、降低未来任务成本的重要一步。LVM3火箭在印度未来的载人航天任务中扮演关键角色。报道称,印度“加甘扬”载人航天计划和“印度空间站”建设都涉及向太空运送重量级有效载荷。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执行日益复杂的任务方面,正不断增强其战略自主性和技术独立性。 “加甘扬”载人飞船 报道介绍称,“加甘扬”载人航天计划将使用印度国产火箭和载人飞船,将印度宇航员送入近地轨道,并为之后的“印度空间站”乃至长远的载人登月奠定技术基础。纳拉亚南表示,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将在2026年3月之前,利用LVM3火箭完成“加甘扬”载人航天计划中的首次无人飞行试验。该任务将把一个模拟宇航员的机器人送入太空,测试印度国产载人飞船的可靠性。根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计划,在真正的载人航天发射启动之前,将进行3次无人飞行任务。纳拉亚南透露,“首次无人飞行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大部分硬件已经运抵发射场,组装工作也在顺利进行。”有意进军国际航天发射市场《印度斯坦时报》称,纳拉亚南透露,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已设定目标,将在2026年3月底之前完成7次发射任务。“这是印度总理莫迪提出的愿景的一部分,即在未来5年内让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进行50次火箭发射。”根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计划,今年年底LVM3火箭还将进行另一次发射,将一颗商业通信卫星送入轨道。此外,印度还计划展开多次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发射任务,并推动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下属的商业航天发射部门——印度新空间有限公司开展商业发射业务。印度今年年初计划在2025年完成10次航天发射,但截至目前只完成了4次发射,其中1次发射失败。据介绍,LVM3和PSLV火箭是当前印度的主力运载火箭,也承接了多次海外客户的商业发射任务,主要针对全球小型卫星发射市场。但就技术能力而言,印度运载火箭的水平与全球航天强国相比尚有差距,特别是在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可重复使用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面前,印度火箭高性价比的传统优势受到不小冲击。 -
神二十乘组即将返回 夜间搜救有多难 来源:科技日报11月1日早上,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打开“家门”,与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7次“太空会师”。按计划,6名航天员将在空间站共同居住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 随着神舟二十号飞船返回任务进入倒计时,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也将第三次在夜间执行航天员搜救任务。夜间那么黑,温度也低,搜救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如何才能快速找到返回舱,航天员又是怎样防寒保暖?针对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获悉,东风着陆场近日开展多轮全要素实战演练,在极端环境下锤炼“舱落机临人到”的本领。空中搜救、地面处置、通信保障、医监医救等系统,将以最高标准、最佳状态,迎接神舟二十号乘组从太空归来。第一问:夜间搜索面临哪些考验?夜间搜索是对搜救力量的极限考验。茫茫戈壁滩在暗夜中失去参照物,复杂地形、低温环境下的装备性能衰减,以及返回舱难以目视发现等,给搜救工作带来多重挑战。对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立足“最复杂、最困难”场景,开展了多轮次夜间专项训练。空中分队强化夜间搜索飞行和光电吊舱红外热成像操作训练,地面分队专攻暗夜复杂地形驾驶,空地协同演练精准磨合每一个处置环节,让搜救队员在黑暗中形成肌肉记忆,确保动作精准高效。 第二问:如何在黑夜中快速找到返回舱?空中分队光电吊舱具备红外热成像功能,即便返回舱如同“隐藏在星海中的明珠”,也能精准捕获目标。同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了解决着陆现场照明灯和车载光线照射角度平直问题,升级了无人机夜间照明系统,组建多机协同照明,为现场搜救队员和背光人员提供大范围照明,并通过优化照明角度与覆盖范围,避免灯光反射造成的视觉干扰。“针对本次夜间搜救特点,我们加强了夜间搜索现场处置通信保障等训练,着重强化了照明保障。”搜救队员蔡超超介绍,“着陆现场,我们设置3套便携式照明灯,地面车辆到达后会架设两套广场灯,在直升机降落后,还将升起3架照明无人机,这样现场会形成一个立体的照明效果,为航天员点亮归航之路。” 第三问:航天员出舱后怎样防寒保暖?结合历次夜间搜救任务低温特点,医护人员为搜救队员配齐防寒物资,给航天员精心准备了睡袋、盖毯等御寒装备;对医监医救车全面维护保养,确保其在低温环境下能提供温暖适宜的场所,让航天员着陆后第一时间得到专业呵护。“我们已开展多次训练演练,提升了人员在复杂环境下的搜救效率和低温夜间协同搜救能力,确保搜索救援舱落、机临、人到。”搜救队员孟凡良说,“针对着陆场低温夜间执行任务情况,我们重点开展特情救援处置训练。同时优化救援流程,加强了航天员出舱后的保温防护和医疗救护预案,做好了应对复杂情况的准备。”来源:科技日报(姚彦亭 胡毅 记者 付毅飞)文中图片均来自大漠问天 -
我国四只鼠鼠“航天员”档案公布,目前状态活泼“感觉”良好 IT之家 11 月 3 日消息,据新华社报道,10 月 31 日,4 只小鼠随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赴太空。目前,鼠鼠们入住了中国空间站,相关档案已公开,编号分别为 154、186、98、6。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介绍,4 只鼠鼠选用 C57BL / 6 品系,遗传均一性好、个体间差异小,有利于开展空间实验和科学数据采集,并以‘雌雄同笼’的方式装在两个小鼠实验单元中,开启太空之旅。目前,鼠鼠们状态活泼,“感觉”良好。鼠鼠们已公开档案资料如下: 鼠鼠档案一 编号:154 性别:雌 鼠鼠档案二 编号:186 性别:雌 鼠鼠档案三 编号:98 性别:雄 鼠鼠档案四 编号:6 性别:雄IT之家查询获悉,装置内的动物照明会在早 7 点亮起、晚 7 点关闭,让鼠鼠们保持与地面相同的生物节律;鼠粮不仅营养均衡,还制作得较为坚硬,以减少残渣并适合小鼠的磨牙习性;装置内部的定向风场会将毛发、粪便等垃圾吹入排泄物收集盒,保持小鼠饲养环境整洁。完成任务后,小鼠还将随飞船返回地面,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小鼠多组织器官在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在轨还将开展空间环境下遗传密码起源与手性的关系项目,探索氨基酸-核苷的不同手性组合之间的选择性规律,探讨分子手性和重力环境对生物分子同手性起源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国首次在轨实施国内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选用两雌两雄 4 只小鼠进行在轨饲养,重点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 -
“卫星+生活”,还要多久? *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20期内容 古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而今,“深山孤岛处,通信靠卫星”。天空正成为下一片不可限量的创新场域。今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开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并设定“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1000万”的目标。卫星直连终端,即无需中间地面站中转,能够直接与卫星进行通信的终端设备(如手机、车载系统、IoT设备),正在成为打通“空天地海”全域覆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从“大哥大”到“万物互联”,移动通信用40年把地球70%的人口拉进一张网,却仍有80%的陆地、95%的海洋被划为“信号盲区”。今天,随着低轨星座密集上天、消费级终端落地,卫星通信为地球编织了一张崭新的神经网络,布网于戈壁、深海、高空——它要做到的,可不只是“海上天上刷刷短视频”那么简单。 告别“信号盲区”曾几何时,离开城市意味着可能失去联系。山区徒步、海上作业、偏远地区旅行,“无服务”的通讯工具信号格几乎让人束手无策。而今,不同的选项可以是这样的——打开手机“设置”菜单,选择“卫星网络”功能,手指轻轻一拨即启用天通卫星通信。10秒后,手机屏幕显示“卫星连接成功”,可选择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七号 许立豪 摄是的,如今,支持卫星直连的手机已经能够直连“天通一号”或北斗卫星系统,可在无地面网络区域发送文字、位置等关键信息。在内蒙古草原无人区的实测显示,卫星通信手机可以保持每小时3至5条信息的稳定传输能力。过去穿越罗布泊,必须租用卫星跟队,一天租金500元,现在带部手机就能报平安。一系列实例证明,卫星通信的使用门槛已大幅降低。一位刚完成羌塘无人区穿越的户外爱好者在社交媒体分享了他的体验:“只需要将普通智能手机对准卫星方向,短短十几秒就能建立连接。这种‘傻瓜式’操作,使用者不必精通高科技。”目前,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天通一号”已组网4年,由中国电信运营。终端方面,在2022年华为发布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智能手机后,荣耀、小米等多家手机厂商跟进,已推出数十款具备直连卫星功能的智能手机。打破“看不见的墙”卫星通信,将改变什么?它不只是多了一格信号,更是为人类增加了一种“无论身处何地,都与世界平等连接”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这份安全感正从技术蓝图走向大众生活,筑成数字中国、智慧地球可靠的“天基底座”。从供给侧来看,卫星产业起飞,曙光已然可见。一方面,卫星制造的小型化、模块化、组件化显著降低成本,缩短研制周期;另一方面,基于毫米波、太赫兹、激光通信等的星际链路技术也逐步成熟。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卫通运营管理18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成功发射中星10R、中星9C卫星,建成中国首张完整覆盖国土全境及“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高轨Ka高通量卫星互联网,“海星通”全球网络服务覆盖全球超过95%的海上航线。从需求侧来看,还有另外一组数据:2025年初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约57亿户,而卫星通信用户数还徘徊在1000万量级,其中星链用户约700万户、铱星约180万、海事卫星约16万,天通卫星约250万。从资费来看,手机直连通话价格普遍高达10元/分钟左右。在各类应急事件中,仍有大量通信需求需要满足。终端贵、资费高、用户少,今天的卫星通信还没走出“大哥大困境”。手机直连服务的日使用人数仅占终端累计销量的0.1%,“用户少→终端贵→卫星少→体验差→用户更少”的循环还没有打破。荣耀终端卫星通信产品专家钟睿分析,使用率低归根结底在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国内蜂窝网络覆盖优良,而卫星通信所需卫星数量相对不足;二是高轨卫星容量带宽小,用户场景单一;三是使用步骤略微繁琐,通话音质和图像效果欠佳。接下来怎么办?一场“技术长征”手机卫星直连的普及,仍需跨越重重技术高山与产业深壑。终端设备的功耗问题是首要难关。智能手机要实现卫星通信功能,需要在有限的电池容量和散热条件下,完成与数百公里外卫星的数据传输。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是另一个关键挑战。低轨卫星相对于地面的移动速度高达每秒7公里,带来的多普勒效应会导致信号频率偏移。同时,建筑物遮挡、天气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通信质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新的信号处理算法和智能的抗干扰技术。网络架构的设计同样考验着工程师的智慧。要实现全球无缝覆盖,需要成千上万颗卫星协同工作,组成庞大的太空网络。如何管理这些高速移动的卫星,确保用户在不同卫星间切换时通信不中断,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除了技术难题,卫星通信的规模化发展还需要突破产业生态的堵点。钟睿说,标准体系的缺失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各卫星系统、各厂商采用的是不同的技术标准,用户换个运营商就得换手机,导致终端设备难以实现通用。此外,互联互通不足也严重制约产业发展。频率和轨道资源的分配又是另一个关键问题。优质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有限,全球各国都在加紧布局。如何在国际规则框架内争取更多资源,同时在国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一句话,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效应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仍然偏高,一个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和维护需要数百亿元的投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才能降低单用户成本,形成良性循环。通往“卫星+生活”,虽则道路漫长,但希望已浮现在地平线上。这场深刻的连接革命,将由技术突破、生态协同共同支撑,最终将卫星通信从应急保障的“生命线”,化作无声的连接力,融入数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半月谈记者:张漫子 -
第十二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在松江召开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11月1日,以“郅好纤维,至美世界(better fiber, better world)”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icafpm2025)在松江召开。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包含21名院士在内的2000余名海内外专家,共同探讨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松江区委副书记、区长王靖出席会议并致辞。 王靖表示,本次会议聚焦纤维和聚合物研究的最前沿领域,是一场汇聚全球智慧、促进交流合作的盛会。松江诚挚希望以此为桥梁,进一步加强与全球学术界产业界的联系,促进更多创新思想在松江交流,更多科研成果在松江转化,更多合作项目在松江落地。松江将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共建共享大学城科创源,促进产学研用深度结合,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在这片热土上追逐梦想、成就事业。本届会议揭晓了第五届“钱宝钧纤维材料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特聘顾问教授蒋士成获颁“钱宝钧纤维材料杰出贡献奖”,牛津大学教授皮埃尔-亚历克西•穆蒂、南开大学教授刘遵峰分别获颁“钱宝钧纤维材料青年学者奖”。这一国际权威奖项由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17年创立,每两年遴选一次,迄今已有美、德、瑞、中等国十余位顶尖学者获此殊荣。会上还颁发了advanced fiber materials《先进纤维材料》期刊高影响力论文奖、最佳审稿人奖和最佳拓展奖等多项年度荣誉。该期刊由东华大学主办,是一份面向全球学术界的高水平国际期刊,先后被 scie、ei、scopus 等多个国际主流数据库收录,并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及梯队建设项目。与会的各国专家学者围绕“郅好纤维,至美世界”这一主题,聚焦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来自全球7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千余名同学围绕大会主旨报告和“可持续发展与材料创新”议题展开了生动交流。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从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到经济的绿色转型,再到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科技教育工作者们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面向新征程,我们一定要继续深化全球视野,锚定关键领域,奋力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加速度’,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创新担当。”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advanced fiber materials》主编、东华大学教授朱美芳表示。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年度引智基地年度研讨会及国际学科发展评估会,国际先进纤维材料学会筹备会议以及2025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展览会(icafpm2025 expo),吸引40余家企业参展。本次大会由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联合主办,是目前以“纤维”为主题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之一,设1个主论坛及12个分论坛,525个学术报告,聚焦“高性能纤维及制品”“生物医用与环境友好纤维材料”“智能纤维与可穿戴技术”等主题。记者:彭璐图片:东华大学编辑:周正豪审核:颜瑾 臧昳寅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 -
俯瞰台湾的“吉林一号”是什么来头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中国的卫星看看中国的大好河山很正常,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在10月30日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张晓刚的这番话语铿锵有力,回应了近期因“吉林一号”卫星公布台湾地区高清影像而引发的关注。10月25日,适逢台湾光复纪念日,“吉林一号”发布多张台湾地区高清卫星图片,图像中街道布局清晰可见。这组影像在广大民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却也让少数“台独”势力感到恐慌,也让“吉林一号”卫星系统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不少岛内民众纷纷好奇:这个“吉林一号”,究竟是什么来头? “吉林一号”是我国首个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于2015年10月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商业遥感卫星应用迈出历史性一步。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该卫星系统已实现大规模组网,成为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截至2025年10月11日,“吉林一号”已完成第31次发射,在轨卫星数量增至141颗,形成强大的对地观测能力。 △ “吉林一号”全球一张图2024年9月,长光卫星发布了首个高清全球年度一张图——“吉林一号全球一张图”。该图累计覆盖面积达1.3亿平方公里,除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外,基本实现全球陆地区域亚米级影像全覆盖。其中0.5米分辨率影像占比超过90%,整体云量低于2%,展现出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目前,“吉林一号”卫星系统已在国土安全、地理测绘、农林监测、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灾害应急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服务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信息和产品服务。 近年来,大陆卫星事业的迅猛发展,持续吸引着岛内舆论的高度关注。许多台湾同胞对中国航天科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有荣焉,对大陆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精神钦佩不已。更有不少台胞对大陆卫星技术在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救灾等民生领域的实际应用表现出浓厚兴趣,期待这些技术能为两岸同胞带来更多福祉。可以说,对于心怀家国、支持统一的台湾同胞而言,能够通过高清卫星影像从全新视角看见家乡的全貌,不仅新鲜有趣,更增强了归属感与认同感。真正对卫星影像感到恐慌的,只有那些企图分裂国家、破坏台海和平的极少数人。 正如一位正在大陆参访的台湾网红所言:“如果你对中国大陆抱有敌意,就会瑟瑟发抖;如果你认同自己是中国人,那你会觉得无比光荣、无比荣耀、无比安全。”武器和先进装备是用来保护所有中国人的,只有那些数典忘祖、分裂国家的“台独”分子,才会害怕。原标题:《俯瞰台湾的“吉林一号”是什么来头》栏目主编:张武文字编辑:宋慧本文作者:看台海 -
他亲手绘制第四代先进核能“三步走”蓝图,第一步成功时,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徐洪杰在会议上(上海应物所提供) 在2兆瓦钍基熔盐实验堆新闻发布会上,实验堆总体负责人余笑寒哭了。 现场播放的宣传片里,他看到了一个熟悉而亲切的身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老所长徐洪杰,一位用15年建成世界一流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又用16年拓荒第四代先进核能的科学家。2011年,这位富有科学洞见与战略远见的科学家,为钍基熔盐堆的发展绘制了“实验堆-研究堆-示范堆”的“三步走”蓝图。就在实验堆宣布“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的一个多月前,70岁的徐洪杰累倒在岗位上,因病与世长辞。“他是项目和团队的领路人,可惜他无法再到现场亲自讲述这16年的拓荒历程。”这是所有参与钍基核能项目科研人员心中的遗憾与悲伤。生命难以挽留,但他为国担当的赤诚、深耕专业的执着、赋能团队的智慧,如同戈壁滩上的熔盐堆热流,持续温暖着中国先进核能的未来之路。拓荒者向“难”而行从上海光源“鹦鹉螺”的光芒初绽,到甘肃戈壁滩上钍基熔盐堆的“从无到有”,徐洪杰的科研人生始终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只要国家需要,哪怕我们目前还没有太多优势,也要去做。” 徐洪杰常说的这句话,是他选择科研方向的标尺。上世纪90年代,上海光源启动可行性和研制研究。当时,以徐洪杰为首的“本土”团队多是核物理专家,几乎无人涉足同步辐射领域,很多人都对这支“跨界”搞大科学装置的队伍表示怀疑。徐洪杰带着团队,从“专家变学生”,啃下上万页技术文献,在实验室复现关键技术,自主研制核心部件。2004年初,上海光源立项后,同行专家仍然对这支没有工程经验的年轻团队能否建成高性能光源缺乏信心。那时,徐洪杰化身“谈话专业户”,了解每条关键路线的难点,物色重要骨干;他建立层层负责、层层授权的分级管理体系,激发了团队全体的能动性。2004年底开工建设后,上海光源仅用52个月就竣工并向用户开放。2007年,当光源成功出光时,曾经的担忧变成了赞赏与认可。这份认可的背后,是徐洪杰“挑得起、压不垮”的担当与定力。就在上海光源竣工前夕,承载着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重担又一次落到徐洪杰的肩头——接续已断代半个世纪的钍基熔盐堆技术,为中国发展清洁、安全的新一代未来能源。徐洪杰毫不犹豫接下任务:带着几十名从上海光源“就近转行”、从所里各部门“专业归队”的骨干,他从零开始组建队伍;带着核心成员“啃”完美国橡树岭实验室公开的上世纪70年代240篇技术文档;参加美国核学会年会时,他自掏腰包买回的大批原版专业书,在办公室被他翻得卷了边……2014年出国时,徐洪杰买回一本记述世界核工业发展历史的科普书《核的“第一”》。此后,他就经常问一个问题——中国的核科技核工业有哪些“第一”能被世界记住?“我们的熔盐堆,要写进它的续集。”每个细节都装在他心里“科学,你坑它一时,它坑你一世。”这是徐洪杰常说的一句话。平时看似不修边幅的徐洪杰,面对科学总是充满敬畏。无论在科研还是工程中,他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2023年夏天,钍基熔盐实验堆调试时,熔盐在管道里意外冻结,堵塞了管道,两三个月都没能疏通。最终,科研团队找到了管道中的低温点,彻底解决了问题。“这是宝贵的实验材料。”徐洪杰让研究人员把管道冻堵处留存好,“管道发生冻堵是好事,经历挫折才能成长。熔盐堆是新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哪里不知道,我们必须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实验堆项目成功验收后,徐洪杰特地跑去跟辅助工艺总师金江说:“你们辛苦了,下一步加热保温,我们会重视的。”“就这一句话,让我们心里暖暖的。”金江说,从这句话,就能知道,徐洪杰把项目的每个细节都装在心里。 徐洪杰(右三)在钍基熔盐实验堆工地上(上海应物所提供) 2020年的一天,刚刚办理退休的徐洪杰约了同龄人、老邻居、上海应物所车队长朱彬华吃饭。朱彬华问他,“你已经退休了,干嘛还要这么辛苦,担这么大的责任?”那天,徐洪杰心情特别好,他抬眼笑了笑,“嗐,我就是喜欢这个事儿!” 这份“喜欢”包含着他对核技术的热爱,对国家使命的担当。就在半年多前,徐洪杰还在闲聊时提到“我做到80岁,就不管你们了”——再过十年,80后、90后成长起来,完全可以挑大梁了。然而,谁也没想到,今年9月14日上午,徐洪杰忽然离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在为次日为本科生的开学第一课更新课件。是伯乐更是“定海神针”徐洪杰有一个管理信条:“一定不向下越权”。他常说:“你们能做的,我就不做;该我做的,我来做;你们做不了的,我来扛”。这种“甩手”的背后,是他对团队的信任与培养。上海应物所材料研究部主任黄鹤飞的成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2014年,从法国回国来所工作近两年的黄鹤飞因为“没论文、没职称”,户口办理受阻,有公司以两倍薪水想“挖”走他,他心中已在动摇。在一次组会上,徐洪杰偶然听到黄鹤飞的报告,当即了解他的履历,并直接让他担任课题组副组长——黄鹤飞成了所里第一个“中级职称带团队”的骨干。之后短短4年,黄鹤飞实现了职业生涯的快速跨越,不仅接任材料研究部主任,更以核心骨干身份支撑钍基熔盐实验堆研发,并同步成长为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提到徐洪杰的战略眼光,几乎无人不佩服,公认他是团队的“定海神针”。2009年底,上海应物所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发展钍基熔盐堆”。2010年,当团队还在怀疑自己能不能完成项目任务,徐洪杰已在自己的PPT中绘制出了“三步走”蓝图和发展小型模块化堆加速产业化的路径。这份规划成了引领团队16年发展的方向。也是在这份规划中,徐洪杰从20年后我国能源格局出发,同时考虑了钍基熔盐堆的产业链布局:推动在上海嘉定打造供应链基地,联合央企解决“从实验室到工业” 的转化难题。如今,甘肃武威实验堆已实现加钍运行,成功实现了蓝图的“第一步”。由他培养起的80 后、90后团队正在接力推进。让上海应物所反应堆物理部年轻副主任周翀感到幸运的是,就在徐洪杰去世前不久,她刚向他汇报了钍基熔盐堆项目未来十年在熔盐热工水力方面的规划,“接下来的探索,已经进入无人区,完全靠我们自己,但老所长给了我们一颗‘定心丸’,相信未来会发展得更好”。 -
神舟二十一号|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天宫” 中国航天员完成第7次“太空会师”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高蕊)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日4时58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7次“太空会师”。两名指令长继三年前首次“太空会师”后再度相聚“天宫”。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 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完)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1日凌晨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神舟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最快纪录。10月31日23时44分,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飞船入轨后,于11月1日3时2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3.5小时。这是神舟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最快纪录。在此之前,神舟十二号至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均采用6.5小时交会对接方案。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按任务计划,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做好迎接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驻各项准备工作。来源:李国利、刘艺/新华社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原标题:独家视频丨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endText .video-info a{text-decoration:none;color: #000;} #endText .video-info a:hover{color:#d34747;} #endText .video-list li{overflow:hidden;float: left; list-style:none; width: 132px;height: 118px; position: relative;margin:8px 3px 0px 0px;} #entText .video-list a,#endText .video-list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fff;} #endText .video-list .overlay{text-align: left; padding: 0px 6px; background-color: #313131; font-size: 12px; width: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px; left: 0px; height: 26px; line-height: 26px; overflow: hidden;color: #fff; } #endText .video-list .on{border-bottom: 8px solid #c4282b;} #endText .video-list .play{width: 20px; height: 20px; background:url(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position: absolute;right: 12px; top: 62px;opacity: 0.7; color:#fff;filter:alpha(opacity=70); _background: none; 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 #endText .video-list a:hover .play{opacity: 1;filter:alpha(opacity=100);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script> if (/mp4$/.test("https://flv0.bn.netease.com/9e174721fccd1ed2a7780c0900664b15a6b086dfd89ac161eb840ddca2fe9ab843c228aff7a5d8cd9ef99902d2b9ac12315159b1edf4aa0c0f21d0e96c42ff2d077c0b9cf81cf47913bfa6cc8b176d184136d907b8fd57c474edf92ab1dc6c8c9514aa48472905472667bd61e9747f535df035626a188a50.m3u8")) { document.getElementById("VKCAEDK1G").src = "https://flv0.bn.netease.com/9e174721fccd1ed2a7780c0900664b15a6b086dfd89ac161eb840ddca2fe9ab843c228aff7a5d8cd9ef99902d2b9ac12315159b1edf4aa0c0f21d0e96c42ff2d077c0b9cf81cf47913bfa6cc8b176d184136d907b8fd57c474edf92ab1dc6c8c9514aa48472905472667bd61e9747f535df035626a188a50.m3u8" } else if(Hls && Hls.isSupported()) { var hls = new Hls(); hls.loadSource("https://flv0.bn.netease.com/9e174721fccd1ed2a7780c0900664b15a6b086dfd89ac161eb840ddca2fe9ab843c228aff7a5d8cd9ef99902d2b9ac12315159b1edf4aa0c0f21d0e96c42ff2d077c0b9cf81cf47913bfa6cc8b176d184136d907b8fd57c474edf92ab1dc6c8c9514aa48472905472667bd61e9747f535df035626a188a50.m3u8") hls.attachMedia(document.getElementById("VKCAEDK1G")) } </script> <div class="video-info clearfix" style="margin: 16px 0 0px 0px;height:20px;line-height:20px;"> <p class="fn-right" style="height: 22px;line-height: 22px;overflow: hidden;font-size:12px;float: right; margin:0;padding:0;text-indent:0;"> <a style="text-align: right;float: left;width: 300px;" href="https://www.163.com/v/video/VKCAEDK1G.html" target="_blank" class="video-title">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a> <span class="video-from" style="color: #a7a7a7;margin-left:10px">(来源:视频综合)</span> </p> </div> <div class="video-list"> <ul class="clearfix" style="margin:0;padding:0;list-style:none;width:540px;"> </ul> </div> </div>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期间,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多项实(试)验与应用,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以及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任务。 至此,我国2025年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圆满收官。此次任务是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7次发射任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8名航天员、44人次进入太空执行飞行任务。此次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04次飞行、神舟载人飞船的第21次飞行。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工作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div style="height: 0px;overflow:hidden;"><img src="https://static.ws.126.net/163/f2e/product/post_nodejs/static/logo.png"></div> </div> -
业内首家:中国电信实现北斗语音消息服务 IT之家 10 月 31 日消息,据“中国电信”机构号,其已率先公开展示“北斗语音消息”服务,成为业内首家实现北斗语音消息的运营商。据介绍,中国电信在业内首创“声纹与语义分离 AI 算法”,为语音极速瘦身,省去用户短信文字输入的繁琐,实现 20 汉字文本支持 6 秒语音消息直接传输,未来,中国电信将以“北斗 + 天通”开启“天地一体”全新场景,实现用户无论身处何处,都能随时“开口”。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 9 月举办的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上,华为与中国时空合作,联合发布北斗卫星语音消息功能。其中华为 WATCH Ultimate 2 成为首款支持北斗卫星语音消息的终端,支持在野外无移动网络的环境下,通过卫星发送语音消息,用户无需费力打字,即可快速传递关键信息。 -
短暂“出差”太空 “小鼠航天员”太空之旅如何度过? 随着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即将飞向空间站,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实验项目也将再次“上新”。谈及本次飞行任务中最期待的科学实验任务,航天员们不约而同地提到,是陪伴和照料新的动物伙伴:小老鼠。这也将是中国空间站首次迎来人类以外的哺乳动物。 自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以来,中国空间站已经进驻过斑马鱼、果蝇、涡虫等模式动物,它们也被称为中国空间站特殊的“动物航天员”。如今,中国空间站“动物航天员”再添新成员——小老鼠,将面临哪些新挑战?小鼠的太空之旅可能会给人类科学研究带来哪些启发?对于科学工作者们来说,小鼠可以说是最熟悉、最常见的科学实验动物之一。和此前的“动物航天员”们相比,小鼠作为哺乳动物,与人类遗传距离更近、组织和器官相近度更高;而在哺乳动物当中,它又具有体型小、饲养管理便捷、易于控制且研究深入等优势。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介绍,把小鼠送入空间站是太空模式生物研究的重要一步。要想完成整个实验,科学家们需要先“把活生生的小鼠安全送上天”,随后“在空间站里养好它们并完成实验”,再“把健康的小鼠成功带回来”,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神舟二十一号携带的4只黑色小鼠将被分成两对,装入小鼠实验单元内。这些专门给小鼠设计的“小舱位”,外观看上去是两只带有透明观察窗的金属盒子,内里大有乾坤。从饲料和饮用水的供应,到排泄物收集等,都要为了适应太空微重力的特殊环境进行特殊设计;照明和成像功能也必不可少。为了减少飞船上行时重力过载给小动物带来的不适感,它们将被安置在神舟二十一号飞船的货物软包里,以尽量减震的状态进入太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刘方武介绍,小鼠实验单元当中还有一个看起来像弹簧的小装置,是专门依照小鼠作为穴居动物的生物习性进行的特殊设计。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入轨之后,航天员们将负责把货物软包拆解开,把搭载小鼠的实验单元从生保支持装置中取出,放入早已在空间站上虚位以待的空间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这些装置,此前已经跟随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抵达空间站,安装就位并完成了相关功能测试。刘方武表示,这些装置不仅服务于本次实验,还将成为中国空间站啮齿类动物研究的长期实验平台。在本次太空实验中,4只小鼠计划完成5到7天的太空之旅。与神舟二十号、二十一号两个乘组6位航天员短暂相聚之后,它们就将随着神舟二十号一道返回地球。李天达介绍,尽管这一次小鼠的太空之旅时间较短,但是已经足够研究短时间空间飞行对小鼠造成的应激和适应性变化。 小鼠在太空“出差”的这几天时间里,地面上的科研人员们将利用装置内的成像功能观察小鼠在失重环境下的行为和状态;神舟二十号返回地面之后,科研人员还将在第一时间奔赴着陆场,迎接它们归来,并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解剖研究。和此前的线虫、果蝇、斑马鱼等模式动物研究相似的是,这一系列太空科学实验都将给未来长期太空探索提供基础数据,推动空间生命科学的整体发展。©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 -
中信建投:小核酸药物产业实现多维突破 中国创新药企展现全球竞争力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建投发布研报称,小核酸药物凭借其可靶向传统不可成药靶点、作用长效等优势,有望成为继小分子和抗体药物后的第三大药物类别。尽管发展历程曾遇挫折,但2014年GalNAc技术的突破为肝靶向递送树立了成功范式,极大激活了产业发展。当前,全球小核酸药物产业正在实现商业化盈利、适应症突破、肝外递送突破、双靶点突破等多维突破。中国公司在此浪潮中与全球产业齐头并进,同频共振,展现出强劲全球竞争力。中信建投主要观点如下:小核酸药物有望成为第三类药物。在小核酸药物作用机制中,主要为内吞、内体逃逸、基因沉默三步。关键点在于①受体选择:受体丰度、内化速率,②优化递送系统提高内体逃逸效率,③利用化学修饰增强稳定性等。小核酸药物相比其他药物类型的优势有:靶点丰富、特异性强、药物作用长效。对于创新药公司来说,小核酸药物优势还有:研发成功率相对较高、生产相对快速、平台优势明显。回顾小核酸药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因稳定性、安全性等问题一度被各大药厂停止开发。2014年GalNAc技术的发现是激活小核酸药物领域的关键里程碑。为小核酸药物的递送技术树立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范式”。肝外递送则代表着下一次更广阔的飞跃。全球小核酸药物产业实现多维突破。①从商业化角度来说,Amvuttra、Leqvio展现重磅药物潜力,全球龙头公司Alnylam今年将有望实现盈利。②从适应症角度来说,25-26年是适应症突破的重要验证期,减重适应症将迎来POC时刻,CNS适应症有望陆续开启探索,从IT走向SC。③从技术角度来说,肝外递送逐步突破。TRiM、AOC等肝外递送方式崭露头角。Avidity研发的AOC药物Del-zota,作为AOC首款药物疗效突出,预计将于2025年底BLA,2026年上市商业化。双靶技术突破,全球首款PCSK9/APOC3双靶点小核酸药物递交临床申请。中国小核酸药企展现全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小核酸创新药公司的兴起,国内小核酸在研管线加速增长。中国小核酸创新药企舶望、瑞博已与MNC达成BD交易,展现出中国小核酸的全球竞争力。适应症方面,中国小核酸药物管线此前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疾病和乙肝等领域。近年来也开始逐步向减重、CNS等领域拓展。从技术角度来说,目前中国和海外的小核酸技术没有代际差,在具体的靶点适应症上具备FIC和BIC的潜力,并正进入FIC、BIC药物加速发展期,预计将在26-27年诞生一批新分子进入IND,有望持续展现全球竞争力。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研发不及预期风险,销售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
湖南籍航天员张陆将二次飞天 老家围墙插满国旗 极目新闻记者 丁伟10月30日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据介绍,我国瞄准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神舟二十一号飞行乘组由航天驾驶员张陆、飞行工程师武飞、载荷专家张洪章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张陆执行过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他将第二次飞天。 神二十一航天组,中为张陆 (图源:新华社) 张陆的老家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这里靠近洞庭湖,以水产养殖产业而闻名。走到汉寿县双板桥中路双福巷,巷子一侧墙上张贴的航天精神以及张陆身穿航天服的海报,总能吸引路人驻足。从巷口到张陆家只有几十米的距离,院落虽不大,但干净而整洁,围墙上插满了国旗。 张陆老家巷子(极目新闻记者丁伟摄) 得知张陆又要飞天,一位邻居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她比张陆要大不少,常年生活在外地。此前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时,看到网上消息张陆要飞天,“这不就是和我弟弟是同学的张陆吗?张陆飞天,我们邻居也感到很光荣。”得知张陆即将又要飞天,她说:“说实话,上一次天,我就觉得已经是天大的荣耀了。”当地另一位居民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和返回时,亲朋好友们都聚在一起看直播,现场非常热闹,如同过节一般,“这一次发射时肯定家里又有不少人来一起看直播。”(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