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483
篇与
科技
相关的结果
- 第 7 页
-
杨振宁称是通过电话向翁帆求婚 激烈社会反应让他惊讶 103岁的杨振宁与48岁的翁帆的婚姻,起初备受争议,然而随着时间的淬炼如今已成为一段佳话。杨振宁曾称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翁帆则表示,是杨振宁塑造了现在的她,给了她一个纯净的世界。2011年,杨振宁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及自己与翁帆这段婚姻背后的故事。记者 |吴成贵原载于2011年《华商报》作为现当代科学界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的一举一动备受瞩目。近日,由学者江才健撰写、更为全面讲述杨振宁人生的书《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面世,在和小自己54岁的翁帆结婚引发的喧嚣之后,杨振宁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杨振宁与翁帆(资料图)所谓浪漫,电话求婚算不算2004年11月,82岁的杨振宁突然宣布迎娶28岁的翁帆。以杨振宁的年纪和身份,作出如此“骇人听闻”的决定,直接引发了一场“地震”。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华商报:杨老,不知道你对“浪漫”这个词是怎么界定的?杨振宁:啊?呵呵,这个……我想,徐志摩就是一个浪漫的人。大家都知道,他的一生是悲剧,而悲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太浪漫了。可是,大家都被他的悲剧感动得厉害。不知道,我这个界定,准不准确?华商报:在《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的后记中,你说,将来大家会知道,你和翁帆会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可以和我们说说你们之间浪漫的事吗?杨振宁:我们可无法像徐志摩那样惊天动地。怎样算浪漫呢?我们出入都拉着手,电话求婚算吗?其实,我和翁帆的生活,除了在外旅行,基本上都是居家生活,和所有相爱的人在一起一样,一时也想不起还有什么浪漫的事。不过,我想,30年之后,随着社会进步,应该会有很多人回想起我和翁帆的事,会觉得很浪漫的。华商报:听说,你们家有个沙发,叫“爱之椅”。光听名字就很温馨。杨振宁:是呀,是呀(收拾了一下头发,笑了),那个沙发刚好容得下我们两个一起坐下,我们经常坐在里头看电视。以前,翁帆没来的时候,家里只有一把一个人的椅子。华商报:你在美国生活多年。西方人求婚,似乎都很浪漫。那你当时向翁帆求婚时,下跪送玫瑰花了吗?杨振宁:玫瑰当然是送了,只是我的求婚是在电话里完成的。大家都知道,早在1995年,我就认识翁帆了。当时,我和致礼(杨振宁的前妻,2003年10月去世)到汕头参加海外华人物理学大会,翁帆是我们的接待人员。 杨振宁(中)和翁帆(左)在汕头大学相识2004年,我们才正式交朋友。在当年11月之前,我们已经互相了解了很多,包括各自性格、家庭情况等。在我给她打电话求婚时,其实双方都已经考虑很成熟了,所以一点波折都没有,我就求婚成功了。(“打电话求婚,看似简单,其实也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一旁,《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作者江才健笑着说道。杨振宁也笑了。)当然,我决定和翁帆结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媒体的原因。媒体很注意我,一点风吹草动都逃不了他们的眼睛。由于那时,致礼已经去世,而我一直和一个年轻女孩在一起,我怕他们会乱写,反正我和翁帆的关系也确定了,那就干脆明朗化吧!哈,所以我们结婚了。华商报:中国讲究辈分。那么,结婚后,你是怎么称呼翁帆的父母的?杨振宁:他们称呼我为杨教授,我称呼他们为翁先生、翁太太。不存在“七年之痒” 代沟带来正面收获杨振宁和翁帆的结合,引来争议无数,包括2006年传出的翁帆怀孕生子一事。不少看热闹的人,甚至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等着看老夫少妻可能带来的笑话。可杨振宁让那些人失望了。在杨振宁看来,所谓七年之痒不会到来,“代沟”更是扩大了他和翁帆的视野。所谓“代沟”,其实是一种知识互补。华商报:在你决定跟翁帆结婚时,你们讨论过未来吗?尤其是孩子的问题?杨振宁:嗯……(长时间的考虑)。其实我们都知道,孩子问题是任何一个婚姻都无法避免的问题,哪怕像我们这样相差了54岁的。可是,其中的原因实在太复杂,我也无法详细说。翁帆应该和我一样,都长时间考虑过,但我们从来没有就此展开讨论,准确来说,这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讨论……我这样说,大家应该也可以理解吧。我想我们不宜要孩子,因为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不在了,翁帆一个人带着一个或者两个孩子,那将是很困难的事。华商报:对于你和翁帆的结合,当时也小有非议。在你之前的新书《曙光集》中,你甚至还将一篇回应批评的短文收录其中。看来,你对此还是非常在乎的?很多人都说,只看你的人生阅历,你应该看得很开才对。杨振宁:我和翁帆交朋友的时候,我们就预想过,社会反应会很激烈。可是我和翁帆深受西方思想影响,认为这是很私人的事,可以不去管它。可是社会反应还是让我们惊讶了。批评我们的人,有很多是一种文化传统上的自觉批评,这种讨论没有意义。可是还有一些,是毫无道理的,拿自己的问题来影射我们,那就莫名其妙了。就比如我们回应的那个对象,香港那名女作家,自己想发点牢骚,却把我和翁帆来当例子,我们当然就要回击了。这和人生阅历没关系。批评我不要紧,但不能不尊重我。(2006年,专栏作家路平文章影射杨振宁翁帆“老少配”,杨振宁翁帆夫妇首次联名撰文高调反驳“我们没有孤独只有快乐”。)华商报:在和翁帆结婚后,你曾在公开场合说过,如果没有和翁帆结婚,你也可能和别的女士结婚。为什么?另外,为什么是翁帆,而不是其他女士呢?杨振宁:在太太去世后,19世纪英国著名数学家哈密顿过了相当漫长的孤独日子,甚至在书页上都有饮食的污渍,我不要过这样的日子。呵呵,我这个人是很老实的。我自己有自知之明,一个老年人的孤独,我很怕的。所以人家一问我,我就很老实的回答,如果我没遇到翁帆,还是会再婚的。至于为什么是翁帆?我想,她是一个心地善良、没有心机而且很自然的人,还和我有很多共同的兴趣,在生活上照顾的我很好。 杨振宁与翁帆参加活动(资料图)华商报:从2004年和翁帆结婚至今,马上就7年了。中国人讲“七年之痒”。这7年,你和翁帆之间出现过矛盾吗?普通人都会认为,54岁的年纪差距,应该也是有不少代沟存在的。杨振宁:所谓代沟的内涵,就是容易产生冲突。我和翁帆的经历完全不一样,年龄差那么多,当然有代沟,而且不是一两层。可是,代沟对于我和翁帆却形成了正面的影响,没有冲突。代沟使得我们彼此对于不同时代、文化传统,一切一切多了一些认识,增加了两个人的视野。我们在外旅行时,如果参观博物馆或者美术馆,会玩一个小游戏,就是在里头参观时不讨论,出来后交换意见,看各自喜欢哪一幅。此时代沟根本就不是贬义词了。和李政道的矛盾没有化解的可能李政道,是杨振宁这辈子绕不开的“坎”。从亲逾兄弟到反目成仇、形同陌路,中间发生了什么,至今依然是个谜。杨振宁和李政道各执一词,真相似乎只有等待时间才能揭晓。只是,杨振宁始终认为,悲剧之所以发生,和他无关,是因为李政道的人品问题。华商报:你的一生,除了杜致礼和翁帆,还有一个人,注定在提及你时,总会被提到。他就是李政道。你曾说过,和李政道的决裂,是你人生一个重要的悲剧。是什么让你如此难过?杨振宁:所谓悲剧,指的是本来可以是非常完美的事,但最终没有变成完美,反而转变成负面的东西。在1946年到1951年期间,我是他的长兄、他的师长;1951年到1957年,我引导他进入统计力学与对称原理的研究,这段时间,我们亲密无间,亲逾兄弟;可从1962年开始,我们发生了不能化解的冲突,就此决裂。所以说,我和李政道是个悲剧。华商报:此前,在接受我采访时,何祚庥院士曾说,周总理都曾调解过你和李政道的矛盾,但也没成功。是吗?杨振宁:周总理过问过这事,但没有调解。说实话,我和李政道之间的矛盾,不是谁调解就有用的。以前也是,现在也是,永远都是。华商报:去年,李政道助手季承在他所撰写的《李政道传》中隐晦地提到,在获得诺贝尔奖前后,你曾对李政道做过不道德的事,引来很多争议。我觉得这样下结论对你很不公平。你怎么看?杨振宁:对于“不道德”的猜忌,在《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最后,附有一封我在1989年写给吴大猷的信,看了信,读者应该就知道我的观点了。我从来没有对李政道做过不道德的事。只是,我和李政道之间的关系发展得很复杂,不是一时能讲清楚的。可是我可以保证,在1946年到1962年之间,我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李政道的事情,1962年至今,也是如此。如果说我做错了什么事,就是1956年,我写了宇称(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发表、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的文章之后,把作者签为YangandLee,否则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了。华商报:中国有一句古话:一笑泯恩仇。你和李政道现在都已经是耄耋之年,还有什么事看不开呢?难道真的无法摈弃前嫌?如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教授说的,一起在普林斯顿的草坪上并肩散步,多好啊。杨振宁:有一年,我们参加一个会议(记者随后查了相关资料,杨指的应该是1980年举行的物理学的从化会议),主办方预先安排我一下车,就得和李政道握手。以为我们拍个照片、握个手,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可是事情并未如此。所有事情和年纪、阅历无关。是的,我和他之间是绝对不可能和解了。因为问题和科学研究无关,而是和一个人的做人、人品有关。他为了保护自己、为了蒙混别人,四处散布谣言。华商报:那如果现在遇到李政道,你会和他打招呼吗?他会向你打招呼吗?你们会不会觉得尴尬?杨振宁:不会(毫不犹豫的)。版权说明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
直博会今明迎来公众开放日 “鲲龙”惊艳亮相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10月16日,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开幕。今明(18—19日)两天,直博会迎来公众开放日。作为一个有飞行表演的直升机专业展会,此次直博会的飞行表演备受关注。今天天气如何、飞行表演准备得怎么样?第七届直博会迎第一个公众日 观众期待值拉满 总台记者王晓沛现场观察到,今晨天津室外温度只有6℃,天空晴朗,很多观众早早就来到现场,尤其是一些军迷以及摄影爱好者,带着专业设备已经在前排蹲守。 军机民机共同上演精彩飞行表演 “鲲龙”惊艳亮相今天的表演分为军机表演和民机表演两个部分,军机表演分为7个课目,不仅保留了经典的“四机开花”“8字盘旋”“空中格斗”等动作,还编排了全新动作。 从昨天的飞行表演现场反馈来看,观众不仅被军机表演的精湛操控所震撼,民机表演展现的一些灭火救援等场景,也赢得了在场观众的喝彩。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鲲龙”让人印象深刻,12吨水被精准投洒在指定区域。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航空爱好者初学飞行,也可以关注一下旋翼机。 16万平方米室内外展区 近400家展商参展本届直博会打造16万平方米的室内外展区,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400家展商参展。其中30多家为首次亮相,而且包含了全球六大直升机主机厂商,集中展现行业顶尖的研发与制造实力。 今明两天,本届直博会进入公众日,上午下午都有飞行表演。主办方介绍,每天2万张的观众售票开票即一抢而空,相信接下来的飞行表演能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直升机的飞行魅力,体验这份硬核浪漫。 -
我国半导体“集团式突围”!两项技术打破西方封锁 01:11 攻坚"卡脖子"技术,中国半导体"集团式突围"!这两天,一家名叫"新凯来"的公司成了"湾芯展"绝对"顶流",尽管并没有带来传闻中的光刻机,但它的两家子公司带来了惊喜,一个硬件,一个软件,一个用来"看",一个用来"画"。 万里眼带来的90GHz(吉赫兹)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直接"空降"全球第二,一举突破西方《瓦森纳协议》的封锁,把国产示波器的关键性能指标,往前推了好几代。作为电子行业的"显微镜",这一新品直接给芯片,特别是7纳米以上AI芯片研发送上了足够精密的测试工具。 启云方则发布了两款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填补了国内空白。作为"芯片之母",EDA是工程师们设计芯片和电路板的"画笔"和"计算器",长期以来一直被美、德三家公司垄断。而这次发布的EDA软件,性能较行业标杆提升了三成,能将产品硬件开发周期缩短40%。 这一硬一软两项成果,各自突破了芯片制造链条上两个关键环节,切入了长期由国际巨头主导的赛道。而新凯来只是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企业正以"全流程国产装备"的布局,让产业不再处处受制于人。 编辑: 斯雯 责编: 刘佳 -
维立志博-B与Dianthus签订LBL-047全球独家许可协议 维立志博-B宣布与Dianthus Therapeutics, Inc.签订全球独家许可协议,共同推进新型抗BDCA2-TACI双特异性融合蛋白LBL-047。该药物已获美国新药临床试验(IND)许可及中国内地IND受理。根据协议,Dianthus获得大中华区以外地区研发、生产及商业化LBL-047的独家权益。维立志博将获得最高3800万美元的首付款及潜在近期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10亿美元的潜在临床开发、监管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还将获得大中华区以外地区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LBL-047以BAFF/APRIL和BDCA2为靶点,通过糖基化修饰和Fc区改造,对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治疗潜力,可降低给药频次,提高患者依从性。 -
80岁诺奖得主去世 晚年利用诺奖光环在华"敛财"引争议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诺奖得主乔治·斯穆特逝世最近,天体粒子与宇宙学实验室(APC)发布公告称,知名物理学家、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George Smoot)9月18日在巴黎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享年80岁。 外媒报道截图斯穆特生前担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荣誉退休教授,同时也是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荣誉退休资深科学家。自2009年起,他还担任法国巴黎西岱大学物理学教授,并隶属于天体粒子与宇宙学实验室。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探索者斯穆特的学术生涯以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研究为核心,其成果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关键实证,直接推动宇宙学成为精确科学。1977年,他带领团队将灵敏辐射仪搭载于退役U2高空侦察机,首次探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现象,证实了银河系相对宇宙背景的运动状态,测量出约100万英里/小时的运动速度。这一发现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方法基础,被视为宇宙结构研究的重要起点。 斯穆特与DMR模型真正让他斩获诺奖的是COBE(宇宙背景探测者)卫星项目。1989年,他主导设计的差动微波辐射计(DMR)随卫星升空,通过三个特定射电波长的高精度测量,于1992年成功捕获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百万分之六的温度起伏。这些微小的温度波动是早期宇宙物质密度不均匀的直接体现,成为星系形成的“种子”证据,完美印证了大爆炸宇宙学的预言。2006年,他与约翰・马瑟(John C. Mather)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理由是“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及其各向异性”,诺奖委员会评价该成果让宇宙学步入精确科学时代。已故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称其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 斯穆特向霍金宣传他所领导的伯克利宇宙物理中心此外,斯穆特还曾获爱因斯坦奖章、格鲁伯宇宙学奖、美国能源部颁发的劳伦斯奖、NASA杰出科学成就奖章等。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其学术足迹横跨粒子物理与宇宙学两大领域,著作与论文被全球学界广泛引用。科学兴趣的源头斯穆特1945年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他的父亲是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水文学家,母亲则是一名科学教师兼学校校长。其童年有一段时间是在阿拉斯加度过的,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发现了一种与自然更直接相连的全新生活方式,引导他走上了探索宇宙的道路。斯穆特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主修数学与物理学双学位,并于1970年在该校获得实验基本粒子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他以博士后研究员的身份加入伯克利实验室,师从诺贝尔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路易斯・阿尔瓦雷斯(Luis Alvarez),参与高空粒子物理实验(HAPPE)—— 一项利用平流层气象气球探测宇宙射线中反物质的研究。项目虽然未获成功,斯穆特由此正式开始参与宇宙学相关实验。诺奖光环下的争议斯穆特是一位非常活跃的科学家与社会活动家。2007年,他从自己的诺贝尔奖奖金中拿出50万美元,助力设立伯克利宇宙学物理中心的捐赠基金。除了科研与教学工作,他常以科学相关议题的演讲者和评论员身份周游世界。他还曾在热门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中客串出镜,并在益智节目中拿到100万美元大奖。自2015年起,斯穆特将工作重心转向中国商业市场。他成立了斯穆特(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宣称将高端物理技术转化为医疗健康产品。但斯穆特产品既无物理学原理与健康功效的关联论证,也没有所需的机构认证。同时,他还在教育、社交等陌生领域频繁出镜。他是中国大型论坛的常客,话题从医学、人工智能到中医。斯穆特似乎是全能的通才,为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作为国际知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其跨领域站台行为因缺乏科学支撑引发广泛质疑,也由此在中国和国际上落下了“利用诺奖名声敛财”的不良名声。来源: 科学网 B48 -
加速新一代隐形正畸3D打印材料研发,「清锋科技」获时代天使投资|36氪首发 文|胡香赟编辑|海若镜36氪获悉,清锋科技(LuxCreo)近期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港股上市公司时代天使(6699.HK)。双方将建立全球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新型3D打印材料研发、智能化平台迭代,以及渠道和生态体系的建设。指数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清锋科技专注于提供聚合物3D打印解决方案,通过先进 3D 打印机及后处理系统、AI 智能化软件和高性能材料的全面集成,打造从数据到终端产品的全套数字化生产解决方案。相关产品现已应用于齿科、医疗、消费品和工业等多个领域。近年来,伴随着大众口腔健康意识提升,全球隐形正畸市场持续增长,间接带动口腔医疗器械市场扩容。国盛证券预测,到2030年时,全球口腔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超过800亿美元。这个过程中,3D打印、数字口腔等技术凭借提高治疗效率、改善患者治疗体验等优势,已深入渗透进口腔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其中,最具典型的应用案例之一就是隐形矫治器的制造。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直接3D打印正逐渐被视为牙科产业的新一代核心技术,具备工序减少,制作周期短等优势。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突破和工艺的进一步提升,3D直接打印矫治器的制造精度、力学性能和设计自由度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拓展复杂病例与个性化诊疗的可能性。“我们通过光固化的方式直接打印牙套,可以减少制造过程的误差累积,生产出薄厚可控、贴合度更好的隐形牙套。”清锋科技CEO杨尚祐解释。针对传统工艺中的局限性,清锋科技开发了矫治器的直接3D打印技术,以及与其适配的ActiveMemory™形状记忆材料。杨尚祐介绍称:“省去了易造成误差的‘中间环节’后,直接打印的矫治器不仅精度更高,能够与牙齿更贴合、力学表达更精准,还可以在矫治器表面局部打印出不同的厚度、分区弹性、内置力学结构等复杂设计。医生可以依据牙齿移动路径精细设计矫治力,为患者量身打造真正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清锋科技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直接3D打印技术可将牙套的制造精度提升到96.25%。此外,更便捷的工序也有助于减少材料浪费、降低成本,并实现快速生产。这将有助于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优化诊所运营效率。 图源清锋科技另一方面,在患者体验上,直接3D打印矫治器的高制造精度有可能降低矫治过程中对附件的依赖,从而提高美观度和佩戴舒适感。“通过4D矫治器的局部加厚设计,可以按需调整矫治器的局部性能,实现定向施力,提升控制能力。同时,ActiveMemory™具备热激发形状记忆功能,患者只要将矫治器在热水中泡一下,就能恢复最初时的‘形状’,提供持续、稳定的矫治力。相当于每天都能佩戴新的矫治器。在实际的技术推广中,该功能也是医生们最关注的亮点之一。”杨尚祐表示。杨尚祐坦言,从传统热压膜工艺到直接3D打印技术已逐渐成为口腔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该技术在欧美齿科专家、医生中的认可度也在逐步提升。本次,时代天使与公司达成合作,也是希望能尽快完成新技术布局,为后续更广泛的临床落地奠定基础。营收角度,以欧美为主的海外市场为清锋科技贡献80%以上营收;从板块来划分,齿科板块收入占比70%以上。“考虑到欧美仍是全球齿科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未来两年我们的重心还将以欧美市场为主。”杨尚祐表示。有关本次融资:清锋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尚祐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与时代天使这样的行业领导者合作。时代天使丰富的临床服务经验与产业链资源,将加速扩大LuxCreo在材料创新、生产自动化及数字AI齿科平台方面的优势。我们希望共同建立一个高效、精准的数字化正畸新范式,让全球更多用户从技术创新中受益。指数资本执行董事陈舸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协助清锋科技完成本轮融资。齿科行业已迎来从“模具制造”到“数字直产”的颠覆性拐点,我们坚定看好直接3D打印技术在齿科领域的应用前景。清锋科技通过全自研的LEAP™高速打印技术、突破性的材料科学、全球化的合规认证,构筑了极高的技术壁垒。我们相信本次与产业龙头时代天使的战略合作将为清锋科技注入新的动能,全面加速全球的商业化进程和丰富临床应用开发,引领齿科行业的下一代技术革命。 -
复旦团队造出可告别铅污染的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17.7% 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本文图均为 复旦大学供图10月16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近日,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梁佳青年研究员团队研发出了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不仅实现了全生命周期无害,甚至突破了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相关成果以《基于均一埋底界面的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Tin-bas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a homogeneous buried interface)为题,于北京时间10月15日晚间在《自然》(Nature)期刊以加速预览的形式在线发表。在全球清洁能源的竞赛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高效率、低成本和易加工等优势成为新一代光伏技术的热门方向。然而,这一技术体系的核心材料含铅,潜在的环境与健康风险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于头顶。如何在兼顾性能的前提下摆脱“铅”的束缚,实现真正绿色无害的光伏发电?这是国际学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自2021年回国加入复旦,梁佳团队便致力于破解这一问题。为实现绿色无害化,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同样具有优异光电特性、但环境友好的“锡”元素上。梁佳表示,团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打造一款真正绿色、全生命周期无害的太阳能电池。过去五年,梁佳团队围绕缺陷调控、界面优化、载流子抽取和功能层设计等关键科学问题持续攻关,系统建立了从材料生长到能带调控和界面工程的完整技术体系,成功制备出绿色环保和转换高效的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这一成果经第三方权威认证,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17.7%,打破了此前16.5%左右的钙钛矿光电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成为目前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第一。 梁佳团队合影梁佳表示,这项技术特别适合在与人类密切接触的能源领域发挥作用。他举例道,汽车车顶可以直接使用该太阳能电池,在实现稳定发电的同时,有效避免铅元素带来的中毒隐患。下一步,团队希望与相关领域企业建立合作,建设实验基地,推进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未来,这一绿色光伏技术有望在光伏建筑一体化、可穿戴能源器件、汽车车顶以及离网清洁供能系统等领域实现广泛部署。 -
全程仅用12分钟!全国首个示范验证机场迎来首次验证飞行 封面新闻记者 杨金祝10月15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近日,位于成都未来科技城的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示范验证机场迎来了首次验证飞行。这也是全国首个示范验证机场的首次验证试飞,此次试飞将为拓展低空应用场景、完善低空航线网络、建设低空超级枢纽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助力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首个示范验证机场迎来首次验证飞行据了解,此次试飞航线连接了成都高新区中国—欧洲中心与成都未来科技城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示范验证机场,是成都市首条东西向穿越龙泉山的低空通道,直线距离达40公里。此次试飞也是民航二所在制定了详尽的飞行方案和应急预案,与军民航管制部门多轮协调,并按程序严格审批后执行的飞行任务。负责本次验证试飞的民航二所工程技术团队在任务起降点完成了全方位飞行服务保障设备的部署:其航站楼二楼配备了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系统、亿飞伴地面站、数字化远程塔台与VHF电台、气象自观测设备;直升机上搭载了便携式北斗多模机载终端和亿飞伴电子飞行包(EFB);起降点还部署了两套通航ADS-B地面站,构建起立体化的飞行保障网络。 试飞现场试飞当天,在计划起飞前一小时天空飘起了细雨,但起降点能见度和云底高始终保持在飞行标准之上。上午9点30分,沃飞长空的橙红色阿古斯塔AW109型直升机准时从中国—欧洲中心楼顶起飞。起飞的同时,该飞行任务ID代码图标出现在民航二所北斗公司研发的“低空飞行运行保障系统”界面上,一条红色虚线清晰勾勒出它的航迹。直升机向东穿越龙泉山脉,直奔示范验证机场。9点42分,伴随着由远及近的轰鸣声,“来了!来了!”现场响起阵阵欢呼。全程仅用12分钟,直升机便稳稳降落在指定起降点,为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迎来了首位“空中访客”。10点整,直升机按计划安全返航。本次验证飞行的圆满成功,不仅检验了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在城市复杂环境和跨山区航线中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更为民航飞行安全标准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此外,此次试飞还显著提升了低空飞行的可控性与可预测性,为构建更安全、更高效的低空飞行运行模式积累了重要经验。 此次试飞将为拓展低空应用场景、完善低空航线网络、建设低空超级枢纽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作为民航科技未来的重要载体,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通过此次验证飞行,成功验证了从城市中心构建“空中走廊”的可行性,检验了示范验证机场基础设施的完备性,同时证明了民航二所技术装备在飞行服务保障中的可靠性。据悉,位于成都未来科技城的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是中国民航局打造的战略级创新平台。示范区依托中国民航第二研究所,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一流、亚太领先的民航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验证基地,覆盖民航全产业链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以及全球先进的民航技术创新与重大装备研发中心。今后,成都未来科技城将继续以民航二所、沃飞长空等院所、企业为依托,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统筹推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不断加力加劲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建圈强链”,推动成都低空经济快速发展。(本文图据成都高新区) -
华为推出业界首批无线网络数字工程师 已在90万+小区部署 快科技10月15日消息,在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期间,华为携手中国移动推出业界首批无线网络数字工程师。目前已在全国90万以上小区部署,赋能2000位工程师,推动移动网络运维运营迈向L4级高阶自智新阶段。这批无线网络数字工程师包含四大类型,分别是无线现场维护工程师数字助手、无线体验保障智能体、无线网络节能智能体、无线网优工程师数字助手。它们与中国移动无线运维工作台协同,在多省份落地并发挥重要作用。在上海和河南,无线网优工程师数字助手与智能追焦单元配合,实现故障感知、策略分析到修复执行的全流程自闭环,提升日常优化效率。福建地区,无线网络节能智能体依据周级话务预测制定7 x 24小时节能策略,保障用户体验的同时实现基站能效最优,无线体验保障智能体还能30分钟动态精准评估演唱会场馆业务加速包并高效发放。安徽的无线现场维护工程师数字助手,则助力现场工程师高效排除故障,缩短平均故障处理时长。针对未来复杂运维挑战,华为还推出多智能体系统,通过业内首个通信行业智能体交互协议A2A-T等技术,实现多智能体高效协同与高可靠运行。 -
怕“太空竞赛2.0”输给中俄?美国要在5年内向月球发送核反应堆 前不久,美国宣布计划在2029年底前将一座100千瓦级核反应堆发送至月球,以此作为重返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的关键一环。100千瓦级功率仅相当于地球上一小片社区的用电量,但对太空探索而言前所未有,美国更是希望依赖自身工业力量来完成这一壮举。然而,从工程设计到辐射防护,从发射部署到稳定运行,每个环节都被认为面临重大挑战。为何迫不及待?两个月前,美国交通部长兼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下达指令,要求加速推进在月球建造核反应堆的计划。该指令为NASA建设月球核反应堆项目设定了紧迫的时间表,目标是在2029年底前完成一座100千瓦级核反应堆的发射与部署。美国为何对建设月球核能系统如此上心和急切?综合各方分析,不外乎两大动因。一是为建立月球基地夯实基础设施。美国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执行“阿波罗计划”,曾六次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但未能在月球上建立可供人类永居的基地。要建立月球基地,有稳定的能源供应至关重要。然而,月球环境极度恶劣——夜晚长达两周,温度极低且完全黑暗,依靠太阳能电池根本无法持续、可靠供电。相比之下,核反应堆优势明显: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能确保月球基地在极端环境下持续运转,为生活、通讯、科研、采矿等活动提供充足和稳定的能源。据悉,核反应堆所产生的电力大约可连续供应十年。二是在新一轮太空竞赛中抢占先机。达菲指出,中国和俄罗斯正展开一个联合项目,计划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在月球上建造核反应堆。如果两国率先行动,可能会划定一个禁行区域,以限制美国在月球上的行动,从而制约美国在太空领域获得战略优势。按照一名NASA高官的说法,加速推进在月球上建造核反应堆对美国“赢得第二次太空竞赛”意义重大。NASA项目主管史蒂文·西纳科尔表示,美国若想重登月球、登陆火星,甚至前往深空开展科技探索活动,核能是一项关键推动技术。有何技术难点?众所周知,在地球上建造核电站绝非易事,要在月球上“安置”核反应堆显然更为复杂。NASA多年来一直资助核反应堆研究,先前曾宣布将研发一套40千瓦级核裂变发电系统,计划于本世纪30年代初期在月球部署。如今要部署100千瓦级核反应堆,而且要在未来不到5年内实现,技术难度和挑战会更大。首先,需要一枚强大的运载火箭将核反应堆送入太空。马斯克的SpaceX、贝索斯的蓝色起源,以及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旗下的联合发射联盟,被认为都有可能承担这项任务。但有分析指出,尚无合作伙伴展示出可靠能力。其次,需要一个能够将核反应堆送至月表的着陆器。专家表示,着陆器带来许多复杂问题: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着陆器需要一套推进系统来减缓下降速度,以实现软着陆。而完成相关操作需要充足的燃料储备以及加装先进的导航系统。依照NASA设想,该着陆器必须能将至少15吨有效载荷送上月球,但现有成功案例仅是美国萤火虫太空公司(Firefly)运送了0.1吨有效载荷。第三,核反应堆能否安全顺利发射也被打上问号。研发核反应堆的初创企业纳米核能公司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沃克担心,搭载核反应堆的火箭在升空过程中会否发生意外,比如一旦爆炸会发生什么情况,包括核燃料泄漏范围会有多大以及如何处理等。对此,核反应堆开发商X-能量(X-energy)的新兴技术主管约翰·肯尼迪表示,在发射过程中,核反应堆不会运行,因为控制系统将被锁定,以防止开启核裂变进程。第四,核反应堆面临冷却难题。在地球上,建造核反应堆一般选择靠近河海等有水源的地方,以便冷却堆芯和散热,但在月球上要实现这一点很难。由于太空没有水和空气,必须依赖大型散热器来散热;同时为保护月球环境和宇航员,还需要加设厚重的辐射屏蔽装置,这些额外设备都会增加核反应堆的总体重量。还有哪些挑战?除了技术壁垒,还存在法规障碍和责任问题。法规层面,地球上有关于核反应堆周围安全区的法律规定。NASA前官员拉尔表示,月球上不存在此类规定,设立安全区将涉及技术和地缘政治等诸多问题。美国、中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签署了《外层空间条约》,为各国在太空互动提供了框架协议,但缺乏细节。责任层面,美国国内核电行业通过《普赖斯-安德森法案》来设定责任上限以促进企业投资,未来发展太空核能可能也需要类似安排,否则私营企业难以承受无限责任风险,因为任何签约公司都将面临巨大的工程障碍和财务风险。目前,NASA并未透露月球核反应堆计划所需预算,仅表示可能需要数亿美元乃至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原标题:《怕“太空竞赛2.0”输给中俄?美国要在5年内向月球发送核反应堆》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廖勤 题图来源:新华社来源:作者:王馨立 -
快讯!外媒:美国“星舰”实施第11次试飞,马斯克“意外现身”直播 来源:环球网【环球网快讯】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法新社报道,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当地时间13日从美国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实施第11次试飞。 当地时间13日,美国“星舰”实施第11次试飞,超重型火箭助推器溅落在墨西哥湾水域。图源:SpaceX社交平台X视频截图 CNN称,目前,超重型火箭助推器刚刚坠入水中,溅落在SpaceX发射设施以东的墨西哥湾水域。与此同时,“星舰”飞船正在太空巡航,并预计进行数项测试,然后在升空约一小时后溅落至印度洋。CNN提到,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当天“意外现身”此次试飞直播。他表示,将在室外观看发射。 当地时间13日,马斯克现身“星舰”第11次试飞直播。图源:美媒 据介绍,这次试飞被视作星舰二代的“毕业大考”。SpaceX内部把星舰迭代分为多个阶段——第一代以验证起飞、分离和再入为主,第二代则进入更成熟的技术验证阶段,目标是稳定、可控、可重复使用。星舰第二代采用推力更强、效率更高的猛禽2发动机,全面改进了燃料分配系统、结构强度和隔热瓦材料,希望能彻底摆脱早期那种“以爆炸换数据”的状态。此前的10次试飞中,星舰要么在升空阶段爆炸,要么在重返大气层时因高温解体。哪怕是今年6月的第10次试飞中,飞船虽成功重返地球并在海面软着陆,但仍然部分受损。正因为此前从未有过一次真正完成“往返全程”,这第11次试飞就成了“第一次真正的回家考”。如果成功,星舰将首次实现从升空到重返地球的完整旅程——不爆炸、不解体,真正“活着回来”。 -
星舰第11次试飞,首次复用超重助推器 10月14日消息,美国东部时间周一晚间7时23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巨型火箭星舰再次从位于得克萨斯州的星舰基地发射台点火升空。 这是星舰的第11次飞行测试(Flight 11),基本沿用与第十次试飞相同的飞行模式:超级重型助推器在墨西哥湾实现受控溅落,星舰飞船部署8颗星链模拟卫星后溅落印度洋。 不同的是,这次SpaceX使用了一枚“二手”超级重型助推器,其搭载的33部猛禽发动机也有24部经历过飞行验证。 SpaceX希望借本次试飞测试新的隔热罩设计以及其他相关技术,为最终实现星舰返回地球、并在其发射场进行捕获回收开展技术验证。公司还计划在星舰飞船重返大气层时完成一次“动态倾斜机动”(dynamic banking maneuver),并于飞船执行着陆点火、溅落印度洋前对亚音速制导算法进行测试。 #endText .video-info a{text-decoration:none;color: #000;} #endText .video-info a:hover{color:#d34747;} #endText .video-list li{overflow:hidden;float: left; list-style:none; width: 132px;height: 118px; position: relative;margin:8px 3px 0px 0px;} #entText .video-list a,#endText .video-list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fff;} #endText .video-list .overlay{text-align: left; padding: 0px 6px; background-color: #313131; font-size: 12px; width: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px; left: 0px; height: 26px; line-height: 26px; overflow: hidden;color: #fff; } #endText .video-list .on{border-bottom: 8px solid #c4282b;} #endText .video-list .play{width: 20px; height: 20px; background:url(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position: absolute;right: 12px; top: 62px;opacity: 0.7; color:#fff;filter:alpha(opacity=70); _background: none; 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 #endText .video-list a:hover .play{opacity: 1;filter:alpha(opacity=100);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script> if (/mp4$/.test("https://flv0.bn.netease.com/7c9c8c1818dc9f8318eac84616297e6cce127c683ef8af95f418b3d142932b3a0f924bc63ae81155017f7e5a289f6246cac1ae13cfff841ab614a13069f271ab4bf6dff013b67ec279ccf119d8d8169911ea7ef8b1f8464a96e9cdb2de17609672fac9fc5f5aa709ec3fa4c5959d645ebfc976bf87bc747d.m3u8")) { document.getElementById("VKASRDSIU").src = "https://flv0.bn.netease.com/7c9c8c1818dc9f8318eac84616297e6cce127c683ef8af95f418b3d142932b3a0f924bc63ae81155017f7e5a289f6246cac1ae13cfff841ab614a13069f271ab4bf6dff013b67ec279ccf119d8d8169911ea7ef8b1f8464a96e9cdb2de17609672fac9fc5f5aa709ec3fa4c5959d645ebfc976bf87bc747d.m3u8" } else if(Hls && Hls.isSupported()) { var hls = new Hls(); hls.loadSource("https://flv0.bn.netease.com/7c9c8c1818dc9f8318eac84616297e6cce127c683ef8af95f418b3d142932b3a0f924bc63ae81155017f7e5a289f6246cac1ae13cfff841ab614a13069f271ab4bf6dff013b67ec279ccf119d8d8169911ea7ef8b1f8464a96e9cdb2de17609672fac9fc5f5aa709ec3fa4c5959d645ebfc976bf87bc747d.m3u8") hls.attachMedia(document.getElementById("VKASRDSIU")) } </script> <div class="video-info clearfix" style="margin: 16px 0 0px 0px;height:20px;line-height:20px;"> <p class="fn-right" style="height: 22px;line-height: 22px;overflow: hidden;font-size:12px;float: right; margin:0;padding:0;text-indent:0;"> <a style="text-align: right;float: left;width: 300px;" href="https://www.163.com/v/video/VKASRDSIU.html" target="_blank" class="video-title">星舰第11次试飞发射</a> <span class="video-from" style="color: #a7a7a7;margin-left:10px">(来源:网易科技报道)</span> </p> </div> <div class="video-list"> <ul class="clearfix" style="margin:0;padding:0;list-style:none;width:540px;"> </ul> </div> </div>发射后2分46秒,上面级星舰飞船发动机点火,与超级重型助推器顺利分离,继续飞向太空。后者成功点火减速,于发射后6分42秒以垂直姿态在墨西哥湾顺利溅落。 #endText .video-info a{text-decoration:none;color: #000;} #endText .video-info a:hover{color:#d34747;} #endText .video-list li{overflow:hidden;float: left; list-style:none; width: 132px;height: 118px; position: relative;margin:8px 3px 0px 0px;} #entText .video-list a,#endText .video-list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fff;} #endText .video-list .overlay{text-align: left; padding: 0px 6px; background-color: #313131; font-size: 12px; width: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px; left: 0px; height: 26px; line-height: 26px; overflow: hidden;color: #fff; } #endText .video-list .on{border-bottom: 8px solid #c4282b;} #endText .video-list .play{width: 20px; height: 20px; background:url(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position: absolute;right: 12px; top: 62px;opacity: 0.7; color:#fff;filter:alpha(opacity=70); _background: none; 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 #endText .video-list a:hover .play{opacity: 1;filter:alpha(opacity=100);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div class="video-inner" style="padding: 25px;padding-bottom:20px;"> <div class="video" style="height: 435px; background: #000;"> <video id="VKASRFBD0" preload="true" controlslist="nodownload" width="100%" height="100%" controls="controls" style="object-fit: contain;" poster="https://cms-bucket.ws.126.net/2025/1014/675ba464j00t43hqj000xc000zk00k0c.jpg" data-vid="VKASRFBD0" alt="星舰第11次试飞助推器溅落"></video> </div> <script> if (/mp4$/.test("https://flv0.bn.netease.com/7c9c8c1818dc9f8375484a49ac4d6ae403e198e6d5bebe3f050f250d7aa9e3522fff488e67c37854414b85d89d720e11e897e34ad2e0e0be5b5d1467f038b3100ebf5b5708173dad12f9c2d873b7dab91479433481d3112ececeab18cd4a3da45cd86a740084ab37639b7640087207b16eb3984cc5f065ef.m3u8")) { document.getElementById("VKASRFBD0").src = "https://flv0.bn.netease.com/7c9c8c1818dc9f8375484a49ac4d6ae403e198e6d5bebe3f050f250d7aa9e3522fff488e67c37854414b85d89d720e11e897e34ad2e0e0be5b5d1467f038b3100ebf5b5708173dad12f9c2d873b7dab91479433481d3112ececeab18cd4a3da45cd86a740084ab37639b7640087207b16eb3984cc5f065ef.m3u8" } else if(Hls && Hls.isSupported()) { var hls = new Hls(); hls.loadSource("https://flv0.bn.netease.com/7c9c8c1818dc9f8375484a49ac4d6ae403e198e6d5bebe3f050f250d7aa9e3522fff488e67c37854414b85d89d720e11e897e34ad2e0e0be5b5d1467f038b3100ebf5b5708173dad12f9c2d873b7dab91479433481d3112ececeab18cd4a3da45cd86a740084ab37639b7640087207b16eb3984cc5f065ef.m3u8") hls.attachMedia(document.getElementById("VKASRFBD0")) } </script> <div class="video-info clearfix" style="margin: 16px 0 0px 0px;height:20px;line-height:20px;"> <p class="fn-right" style="height: 22px;line-height: 22px;overflow: hidden;font-size:12px;float: right; margin:0;padding:0;text-indent:0;"> <a style="text-align: right;float: left;width: 300px;" href="https://www.163.com/v/video/VKASRFBD0.html" target="_blank" class="video-title">星舰第11次试飞助推器溅落</a> <span class="video-from" style="color: #a7a7a7;margin-left:10px">(来源:网易科技报道)</span> </p> </div> <div class="video-list"> <ul class="clearfix" style="margin:0;padding:0;list-style:none;width:540px;"> </ul> </div> </div>此次测试验证了未来着陆新技术:在最终制动阶段点燃13台发动机的着陆方案。助推器在目标区域上空短暂悬停后,按计划坠入海湾。 #endText .video-info a{text-decoration:none;color: #000;} #endText .video-info a:hover{color:#d34747;} #endText .video-list li{overflow:hidden;float: left; list-style:none; width: 132px;height: 118px; position: relative;margin:8px 3px 0px 0px;} #entText .video-list a,#endText .video-list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fff;} #endText .video-list .overlay{text-align: left; padding: 0px 6px; background-color: #313131; font-size: 12px; width: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px; left: 0px; height: 26px; line-height: 26px; overflow: hidden;color: #fff; } #endText .video-list .on{border-bottom: 8px solid #c4282b;} #endText .video-list .play{width: 20px; height: 20px; background:url(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position: absolute;right: 12px; top: 62px;opacity: 0.7; color:#fff;filter:alpha(opacity=70); _background: none; 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 #endText .video-list a:hover .play{opacity: 1;filter:alpha(opacity=100);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div class="video-inner" style="padding: 25px;padding-bottom:20px;"> <div class="video" style="height: 435px; background: #000;"> <video id="VKASRHLN7" preload="true" controlslist="nodownload" width="100%" height="100%" controls="controls" style="object-fit: contain;" poster="https://cms-bucket.ws.126.net/2025/1014/91fa258ej00t43hsm002ac000zk00k0c.jpg" data-vid="VKASRHLN7" alt="星舰第11次试飞模拟释放卫星"></video> </div> <script> if (/mp4$/.test("https://flv0.bn.netease.com/7c9c8c1818dc9f831e7e6ae7b7f9d650b54a896b3f25aac3427b4df3d6df45b6d50d798ee2bfc67eebb12dc5dbd5be10c32dc8d98ad00b730d6751274f15e31502865dc3cffdef0b6add8ec66c3db02e5dbacd6760abe1f0c0b4e609b02de04e4e390e91655721ba47dfd65ed6598c862c0de5db43c85833.m3u8")) { document.getElementById("VKASRHLN7").src = "https://flv0.bn.netease.com/7c9c8c1818dc9f831e7e6ae7b7f9d650b54a896b3f25aac3427b4df3d6df45b6d50d798ee2bfc67eebb12dc5dbd5be10c32dc8d98ad00b730d6751274f15e31502865dc3cffdef0b6add8ec66c3db02e5dbacd6760abe1f0c0b4e609b02de04e4e390e91655721ba47dfd65ed6598c862c0de5db43c85833.m3u8" } else if(Hls && Hls.isSupported()) { var hls = new Hls(); hls.loadSource("https://flv0.bn.netease.com/7c9c8c1818dc9f831e7e6ae7b7f9d650b54a896b3f25aac3427b4df3d6df45b6d50d798ee2bfc67eebb12dc5dbd5be10c32dc8d98ad00b730d6751274f15e31502865dc3cffdef0b6add8ec66c3db02e5dbacd6760abe1f0c0b4e609b02de04e4e390e91655721ba47dfd65ed6598c862c0de5db43c85833.m3u8") hls.attachMedia(document.getElementById("VKASRHLN7")) } </script> <div class="video-info clearfix" style="margin: 16px 0 0px 0px;height:20px;line-height:20px;"> <p class="fn-right" style="height: 22px;line-height: 22px;overflow: hidden;font-size:12px;float: right; margin:0;padding:0;text-indent:0;"> <a style="text-align: right;float: left;width: 300px;" href="https://www.163.com/v/video/VKASRHLN7.html" target="_blank" class="video-title">星舰第11次试飞模拟释放卫星</a> <span class="video-from" style="color: #a7a7a7;margin-left:10px">(来源:网易科技报道)</span> </p> </div> <div class="video-list"> <ul class="clearfix" style="margin:0;padding:0;list-style:none;width:540px;"> </ul> </div> </div>发射后约17分钟,星舰飞船开始按计划进行星链V3卫星部署演示,载荷门缓缓开启。发射后约19分20秒,飞船搭载的8颗模拟卫星依次被弹射出舱。(辰辰) <div style="height: 0px;overflow:hidden;"><img src="https://static.ws.126.net/163/f2e/product/post_nodejs/static/logo.png"></div> </div> -
泰恩康与CKBA:站在“免疫调控”的时代风口 近期,随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再度聚焦免疫学领域,全球对免疫机制的研究热情被再次点燃。泰恩康(301263)在互动平台的一则回应引发业内关注:“CKBA并非2025年诺奖得主的特定研究成果”,但其科学内核“免疫耐受”与“免疫调控”——正与诺奖所表彰的免疫学前沿高度同频。泰恩康作为中国创新药企的杰出一员,凭借其核心产品CKBA,在免疫治疗赛道上崭露头角,不仅展现了公司在精准医疗上的前瞻性布局,更预示着免疫性疾病治疗模式的根本性转变。站在“免疫调控”的时代风口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6日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开创性发现。诺奖官网公报介绍,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必须得到调节,否则可能会攻击自身器官。三名获奖者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坂口志文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它可以有效阻止免疫系统攻击人体自身,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则找到了与之相关的基因,这些成果加深了科学界对免疫系统如何运作的理解,推动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据悉,免疫治疗自20世纪末兴起以来,已成为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核心治疗手段。传统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通过广泛抑制免疫系统活性来控制疾病进展,但这种方式往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抑制异常免疫反应的同时,也削弱了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导致感染、肿瘤风险增加等严重副作用。而CKBA作为全球首个靶向T细胞脂肪酸代谢通路的创新小分子,其核心机制在于通过特异性结合脂代谢酶ACC1/MFE-2,精准调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 CTL)的脂代谢过程。这一作用机制可形象地理解为免疫系统的“油门”控制装置——通过干预CD8+ CTL的能量代谢通路,选择性抑制其异常激活,而非传统免疫抑制剂对整体免疫系统的广泛压制。其创新性体现在:靶点独特性,首次将免疫调控焦点转向T细胞脂代谢网络;作用精准性,区别于激素或生物制剂的“一刀切”模式,实现细胞亚群层面的功能调节。正如公司所言,CKBA并非202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特定研究成果,但其核心均指向“免疫耐受”和“免疫调控”这一免疫学的核心领域。CKBA可以精准调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而不是广泛抑制整体免疫系统,与传统免疫抑制剂相比更具靶向性,为恢复自身免疫平衡提供了新策略。值得一提的是,泰恩康在互动平台中强调CKBA与诺贝尔奖的“非关联性”,这反而彰显了公司的务实精神:不追逐热点,而是扎根于科学本质。这种战略定力,使泰恩康避免了“概念炒作”的陷阱,而专注于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泰恩康的创新突破泰恩康的蜕变,始于战略重构。过去,许多中国药企依赖代理销售驱动增长,形成“销—产—研”的逆向逻辑。而泰恩康在董事长兼总经理郑汉杰的引领下,果断转向“研—产—销”一体化模式。2023至2024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近3.2亿元,研发强度持续超过2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一投入背后,是清晰的创新图谱:以免疫治疗为核心,聚焦自身免疫疾病(自免)这一未被满足的巨大临床需求。全球自免疾病患者超5亿,中国市场增速显著,但有效治疗手段仍有限。泰恩康选择从皮肤自免切入,既避开了与国际巨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领域的正面竞争,又以相对清晰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终点,加速药物验证与转化。CKBA的临床推进速度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根据东方证券研报,CKBA软膏白癜风适应症II期临床已完成,疗效明显,安全性优势突出(1.5% BID组TEAE仅18% vs芦可替尼Ph270%),已提交突破性疗法申请同步推进III期临床筹备工作。并且基于作用机制探索,公司还计划开展CKBA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临床研究,CKBA有望突破白癜风、玫瑰痤疮和阿尔茨海默症等存在较大未满足临床需求的疾病领域,未来想象空间较大。此外,根据公司9月25日公告,CKBA乳膏玫瑰痤疮II/III期无缝适应性临床已获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批准,公司表示年底前会正式启动临床。CKBA的推出,不仅对泰恩康自身意义重大,更可能搅动全球免疫治疗格局。当前,免疫治疗市场正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CKBA的差异化优势——靶向免疫调控,使其在红海中开辟蓝海。从行业视角看,它推动了从“免疫抑制”到“免疫重建”的理念转变,这与诺贝尔奖所表彰的免疫学基础研究一脉相承。尽管CKBA非直接获奖成果,但其理念呼应了近年诺奖得主(如2023年对mRNA疫苗的表彰)对创新应用的重视。展望未来,在泰恩康的创新引擎驱动下,CKBA有望为无数患者点亮希望之光,引领行业走向更安全、高效的治疗时代。 -
福晶科技:以全产业链式布局推动光学器件国产化 “福晶科技是国内在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精密光学元件和激光器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近年我们在光学元器件方面屡获突破,实现国产替代。”福晶科技相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了解,福晶科技产品体系以晶体元器件、精密光学元件和激光器件为核心,广泛应用于激光、光通讯、AR/VR、激光雷达、光学检测设备、工业测量、生命科学、精密仪器、智能装备等工业领域,形成了从材料到器件的全产业链布局。在激光行业,非线性光学晶体和激光晶体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中国的晶体生长、加工能力和市场化程度,已经代表了全球领先水平。例如福晶科技的LBO、BBO和Nd:YVO4等晶体,在细分市场上长期保持全球第一。”上述负责人表示。而在精密光学元件领域,窗口片、反射镜、透镜、非球面镜、棱镜、波片等广泛应用于光电行业。福晶科技方面表示,在安防、机器视觉、激光、光通讯等“量大价稳”的领域,国产产品占据主导地位。但在高端物镜、大口径复杂光学组件和镜头、深紫外和超快激光等“高难高价”场景,国产产品仍有差距。“我们在战略高度上确定了核心元器件国产替代的目标,并高效整合了公司在晶体生长、精密加工和镀膜的优势,加强器件设计和开发的人才培养和技术积累,不断突破海外技术壁垒。”福晶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介绍,福晶科技在2025年基于自主生长的大口径BBO晶体以及普克尔的突破性设计,推出大口径BBO电光调制器及驱动器,并凭借其和国际竞品相当的产品性能指标得到国内客户的认可,填补了国内大口径BBO电光调制器及驱动的空白。上述产品于2025年5月15日获得了“2025中国十大光学产业技术——应用奖”。“经过中国光电行业元器件厂商多年的布局和追赶,中外差距已经日渐缩小。中国厂商已全面占领国内光电中低端市场。目前和海外厂商的差距主要是集中在高端应用方面,更具体的说是高端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福晶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福晶科技不仅在国内加速相关产品国产替代,也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福晶科技营业收入为5.19亿元,同比增长18.1%,归母净利润为1.28亿元,同比增长16.96%。其中,福晶科技海外营收约1.9亿元,同比增长13.75%。“国际客户最为看重以下几点:技术指标以及稳定性和可靠性、可定制化和灵活性、交付时间和准确性、价格和性价比。福晶科技在前三个方面有极高的竞争,价格虽然和国内同行相比较高,但性价比无论和国内同行还是海外竞品相比都更具优势,这是公司在国际市场能赢的‘法宝’。”福晶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福晶科技也做足了应对措施。上述负责人表示,福晶科技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降低了对特定国家或区域的依赖。公司一直避免对单一市场的过度集中,始终基于激光和光通讯市场的全球分布情况,积极开拓欧洲各光电强国以及日韩、东南亚市场。“我们在产品细分市场布局上,也避开了‘低端替代红海’,不断强化在非线性晶体、超快激光晶体的领先地位。同时加码高端新品,既满足国内替代,也能在国际市场形成技术壁垒,减少‘被替代风险’。”福晶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持续聚焦光电领域,重点布局国产化率还相对较低的前沿高功率工业激光和科学装置、飞秒激光、深紫外激光的光学元器件的自主研发和国产替代。将这部分市场从来自美国、德国、英国、立陶宛、日本等国家的先进光电元器件公司中夺回一些。”上述负责人表示。责编:万健祎校对:祝甜婷 版权声明" Type="normal"@@-->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Type="normal"@@--> END" Type="normal"@@--> -
全球首款8K全景无人机 影石影翎A1支持体感飞行 4岁小孩也能玩 快科技10月13日消息,前不久,影石Insta360官宣了全球首款8K全景无人机——影翎A1,引发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关注。而且最近这款无人机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最佳发明之一。影石Insta360 CEO刘靖康现在对这款即将问世的新品进行了更多爆料。 在核心性能上,影翎A1搭载双鱼眼镜头,区别于传统无人机需手动调整镜头角度,可一次性捕捉360°无死角场景。带上VR头盔,可实现类鸟360°视场沉浸式VR体验,宛如置身空中。而且用户后期通过手机APP即可自由切换视角,轻松制作"上帝视角"vlog 或沉浸式全景内容。 操作便捷性是影翎A1的另一大突破。产品创新推出体感飞行模式,用户只需单手操作遥控器,即可实现无人机运镜。号称指哪飞哪,4岁小朋友也可自由操控。刘靖康强调,目前还有2/3的卖点未公布,无疑让人对这款无人机的表现更为期待。 当然,无人机霸主大疆也没闲着,于今年7月推出了首款全景相机DJI Osmo 360,推料超过影石旗舰全景相机Insta360 X5,未来大疆推出全景无人机应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
东方的逆袭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心智观察所】 2025年,日本又获得两枚科学领域诺贝尔奖,消息传来,又引起不少国人“反思”。 大阪大学教授坂口志文荣获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荣获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 同为东亚文化圈,日本诺贝尔奖获奖频率井喷式爆发,在2000年后迎来黄金时代,这对中国人来说,也是值得共勉的好事。 长期以来,亚洲人得不到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被视为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日本是被归在一起的,是被欧美人当作“科学”(赢学)研究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Kanazawa与Miller的争论。 2006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化心理学家Satoshi Kanazawa和新墨西哥大学进化心理学家Geoffrey F. Miller,在《Evolutionary Psychology》期刊上展开一场备受关注的辩论,焦点是进化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否应将重心转向亚洲。该辩论源于Miller对西方学术衰落的担忧,并迅速演变为对东亚创造力、文化与遗传的激烈争论。 Miller预测,西方进化心理学面临“老龄化”危机,资金短缺、学术自由受限、政治正确扼杀创新。相反,亚洲国家如中国、印度、日本具备人口红利、科研投入激增,特别是中国的GDP增长,将成为“救星”。他呼吁西方学者“转向东方”,利用亚洲的“严谨性和勤奋”推动领域发展。 Kanazawa强烈反对,称Miller的愿景“天真且危险”。他还断言,亚洲擅长工程这样的应用科学,但基础科学需“框外思考”,东亚难以产生“原创想法”。他嘲讽,若Miller生于中国,其工作将“数学化但不可读”。 围绕亚洲诺贝尔奖数量问题,两人有明确的争论。 Kanazawa的发难 Kanazawa明确表示,出于文化、社会和制度上的原因,亚洲人无法对基础科学做出原创性贡献。Kanazawa提供了一份关于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统计数据,以此证明亚洲国家在原创性科学成就方面的代表性不足。当时,诺贝尔奖得主数量最多的前五个国家(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瑞士)均为欧美国家,截至2005年,曾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亚洲国家有九个,最多的日本也不过只有12位,Kanazawa 强调,如果将诺贝尔奖得主数量按人口标准化来衡量(相对代表性),所有亚洲国家都处于代表性不足的状态(数值小于 1.000)。例如,日本的相对代表性为0.7789,印度为0.0526,中国为0.0377。 相比之下,前四个欧美国家(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的诺贝尔奖得主数量按人口计算被高估了5到10倍,而瑞士更是被高估了28倍。Kanazawa指出,日本作为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的主要地缘政治和经济大国,仅产生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与奥地利数量相同,但奥地利的人口仅为日本的十六分之一。 Kanazawa认为,诺贝尔奖的统计数据清晰地表明,科学本质上是精英主义的,国家通过拥有好的想法而不是庞大的人口来主导科学。他总结道,亚洲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似乎缺乏好的、原创性的科学想法。 他指出,东亚专家早就将此问题称为“创造力问题”。虽然东亚人在平均智商(IQ)上略高于欧洲人,但他们未能创造性地利用其智力。他们擅长通过死记硬背吸收现有知识,因此在数学和科学的标准化测试中得分高,或改编现有技术,因此在工程方面取得成就,但未能对基础科学做出原创贡献。Kanazawa认为,正是文化、社会和制度因素的某种组合抑制了亚洲的基础科学发展。 Miller的回应 Miller在回应Kanazawa的评论时,虽然承认Kanazawa的诺贝尔奖数据是准确的,即亚洲科学家在科学创造力的这一极端门槛上确实处于代表性不足的状态,但他认为根据这些数据推断未来是非常困难的。 Miller通过回顾20世纪初的诺贝尔奖数据,对Kanazawa的预测提出了挑战。 在1901年至1925年间,德国裔研究人员在物理学、化学和医学诺贝尔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相比之下,美国本土出生的研究人员在同一时期仅获得了极少的科学诺贝尔奖(物理学1个,化学1个,医学0个)。 Miller认为,如果在1925年仅凭诺贝尔奖数量判断,当时欧洲人可能会认为美国反智主义、实用主义和政治腐败等文化因素会继续抑制美国的科学创造力。然而,美国科学最终仍然取得了统治地位。 Miller还驳斥了亚洲存在普遍“创造力问题”的说法。他引用了 Charles Murray (2003) 的研究,该研究记录了亚洲在艺术、文学和哲学领域的显著创造性成就。他特别提到,西方历史学家逐渐意识到,历史上欧洲所做的几乎所有事情,中国都做得更早、规模更大、技术更好,例如中国航海家郑和的船队规模远超哥伦布。 Miller认为,创造力依赖于一般智力(IQ)与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一种人格特质)的相互作用。他同意东亚人具有较高的平均智商。他引用了 McCrae (2001) 对 26 种文化进行的“大五”人格特质研究,结果显示亚洲文化的平均经验开放性得分与美国(设为 100.0)相似,部分亚洲国家甚至略高于美国。Miller认为,亚洲拥有与美国相似的“开放性”水平,加上更高的智力潜能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其科学未来大有可为。 Miller承认,当前的亚洲教学风格通常强调死记硬背和分析推理,而不是自我表达的创造力。同时,Kanazawa认为亚洲文化具有从众性,不利于挑战现有范式。Miller反驳道,有研究表明,亚洲学生的社会化从众性是容易克服的,只需明确指示他们“要有创造力”,或强调创造力对集体的好处,这在研究生科学教育中是常见的做法。 Miller还反驳Kanazawa的“种族主义”倾向,认为东亚诺贝尔奖少系历史滞后,包括殖民/战争等原因,而非内在缺陷。日本2000年后物理/化学奖获奖增多,证明了其潜力。他赞扬东亚“渐进创新”(incremental creativity),建议西方学习亚洲的“集体智慧”,而非一味贬低。 这场辩论未止于期刊,而是迅速扩展到博客、媒体和学术圈。Kanazawa的极端表述,如亚洲“无法产生诺贝尔级想法”被指“伪科学”和“东方主义”。 Scott Barry Kaufman在Psychology Today(2011)发文称Kanazawa观点不代表领域主流。2011年,68位进化心理学家联署公开信,谴责Kanazawa的“坏科学”不具代表性,强调进化心理学注重证据而非刻板印象。 争论的余响 Kanazawa在博客和后续论文(如2009 “IQ and the Values of Nations”)整合辩论,尝试用“萨凡纳-智商假说”(Savanna-IQ Hypothesis)解释现代环境不匹配进化适应,导致东亚高IQ但低创造。他将辩论扩展到智商研究,称亚洲“过度成就”仅限于学生阶段。 而延续Kanazawa观点,为什么东北亚人获得如此少的诺贝尔奖,这个主题在以此为题目的论文Kura et al. (2015)中被继续讨论,几位作者用基因,如DRD4好奇心等位基因来解释东亚的低原创。 这篇论文的核心论点是,东北亚人在科学成就上表现不佳,不是因为智商低,而是因为在“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等关键心理特质上低于欧洲人。 论文称,截至2014年,欧洲人平均每百万人获得了0.6个诺贝尔科学奖和菲尔兹奖,而东北亚人,指中国、韩国、日本平均每百万人仅获得 0.03 个,大约是欧洲人的二十分之一。 另一方面,东北亚人的平均IQ被报道为105,高于欧洲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等数据显示,他们在学校学习成绩上也持续优于欧洲国家。此外,在美国,亚裔学生在精英大学和各类学生奖项中的比例严重超高,这表明他们相对于其IQ而言是“超常表现者”(overachievers)。 既然智商很高,但原创科学成就却很少,作者认为原因在于人格差异,这种差异有基因分布基础。为了衡量这种差异,作者构建了一个名为“q 指数”的指标,用于衡量好奇心和独立思维能力。 该研究认为,智商(IQ)得分和指数都对人均诺贝尔奖数量有显著贡献。在分析中,当仅用IQ预测时,模型只能解释5%的差异;但加入q指数后,模型能解释19%的差异。欧洲国家在q指数上的平均分比东亚国家高出约1.4个标准差。 q指数包括了三种对于“卓越科学成就”至关重要的心理特质,这些特质由特定基因频率来代表。DRD4基因的7-重复等位基因与新奇事物寻求行为(novelty-seeking)和冲动性相关。欧洲人、非洲人中约有20-30%携带7-重复等位基因,但中国、韩国的频率是0%,日本是1%。作者声称,该等位基因可能在过去30000年中被选择性地从东亚人群中移除,可能是因为它干扰了社会和谐。 5HTTLPR基因的长等位基因能更有效地运输血清素,从而稳定情绪并减少携带者的焦虑。东北亚人携带长等位基因的频率约为20%,而欧洲人约为60%。但作者没有直接说明这种特质如何影响科学成就。 OPRM1 G等位基因与对社会排斥的恐惧有关。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在被排斥时会表现出更强的不愉快感。作者认为,伟大的科学家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坚持新颖的想法,这与个人主义紧密相关。当目标由国家或组织设定时,追求个人价值会困难得多。欧洲社会具有高度个人主义,而亚洲社会是集体主义的。作者发现,亚洲人群中G等位基因的频率远高于欧洲人群。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欧洲和东北亚之间差了1.98 个标准差)限制了东北亚地区原创科学突破的产生。 这篇论文也讨论了其他可能解释东北亚诺贝尔奖稀少现象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反驳。有人认为二战前日本的生活水平较低。但作者反驳说,如果IQ较高,为何生活水平会低?而且自1970年左右日本生活水平提高并超过西欧后,其科学成就仍然较低。有人认为东北亚人IQ分数更集中于平均值(基因同质性高),导致极高IQ的人才更少。作者认为,由于科学成就需要高智商和高指数,这不太可能是唯一的解释。 还有人推测,在20世纪许多欧洲诺贝尔奖得主出生时,欧洲的平均IQ可能高于东北亚。但作者指出,即使只看1980年后,日本和韩国的成就(日本17位,韩国0位)仍不如英国(22位)和法国(19位),即使考虑了更高的生活水平和平均IQ。 东方的逆袭 把不同国家、族群的诺贝尔奖数量问题作为研究题目,探究原因,本身当然也可以是一种“科学”。进化心理学强调行为的遗传基础和跨文化、跨族群的差异,这一论题既符合其学术使命,又深得赢学真传。 随着近年来日本的诺贝尔科学奖数量越来越多,“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的愿景可能提前实现,亚洲的逆袭已经发生,我们今天再回顾上述的那些“西方学术”,就更能生出“终究不攻自破”的感慨。 日本于明治维新(1868年)开启现代化,成为亚洲首个工业化国家,到1930年代,已建立完整科学体系,甚至在二战前就产出诺贝尔级成果,如汤川秀树的粒子物理成就。饶是如此,日本的科学诺贝尔“黄金时代”主要还是集中在2000年后,迟到了太久。日本有100多年的“遗产”缓冲,允许科学家专注长期基础研究,而非赶超工业化。 按Nature Index,中国的科研产出已经全球第一,按R&D投入,韩国占GDP 4.8%也世界领先,但却都鲜有诺贝尔科学奖。韩国工业化从1960年代起步,中国科学体系在改革开放后才重启,历史积累,还没到时候。 那临界点在何时,恐怕就在中国走过赶超工业化的阶段,走到前沿,走到无人区的时候。诺奖评委,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邹晓冬教授最近在采访中表示,按照中国现在的发展趋势,诺贝尔奖已经越来越近。 她还说,中国科学家需要有发现一个空白且重要的领域的能力,能够把精力用到这个领域上,做出从0到1的工作。而不是被影响因子和文章引导,在别人已经从0到1开拓出来的领域去做那些热门的研究。此外,中国科学家应该“打出国门”,跟国外的人多交流,要“卷”也要到国际学术圈来“卷”。 前文介绍的Miller,在2006年就能看到西方学术衰落和东方创造力的崛起,转眼又要20年过去,诸君还在犹疑什么,“卷”起来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马斯克Neuralink脑机接口技术新突破:ALS患者仅凭意念操控机械臂 IT之家 10 月 12 日消息,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声称,其在脑机接口技术领域取得了一项新突破:一名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患者已成功仅凭意念控制机械臂。 近日,该公司在线发布的一段演示视频显示,患者尼克・雷(Nick Wray)利用该机械臂拿起水杯并饮水。这一成果标志着在帮助严重行动受限患者恢复自主能力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据IT之家了解,这项突破属于 Neuralink 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CONVOY”临床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旨在测试植入式脑芯片如何帮助患者独立完成日常任务。雷是第八位接受 Neuralink 脑机接口植入的受试者。2024 年 8 月,Neuralink 宣布将临床试验扩展至英国,开展一项针对瘫痪患者的研究,测试其脑芯片是否能通过思维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在三次、每次持续八小时的实验中,ALS 患者尼克・雷借助 Neuralink 的脑内植入物操作机械臂,完成了多项日常生活活动。植入其大脑的芯片可将神经信号转化为蓝牙指令,使他仅凭思维即可控制外部设备。据《PC Magazine》报道,雷成功实现了诸如抓取水杯、戴帽子、用微波炉加热食物以及打开冰箱等任务。在一次演示中,机械臂将水杯举至他的嘴边,使其得以饮用。此外,他在用于中风患者的灵巧性测试中创下纪录:五分钟内在桌面上移动了 39 个圆柱体,并在另一项测试中翻转了五个类似拼图的插销。据报道,雷甚至完成了一次他称之为“荒谬的花式投篮”,相关画面预计将在未来发布的视频中呈现。据《达拉斯快报》(The Dallas Express)报道,在另一次试验中,他还首次通过脑机接口成功操控了自己的电动轮椅。Neuralink 于 2024 年在美国启动了首批人体临床试验,但此前曾面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重大安全审查障碍。早在 2022 年,FDA 因安全顾虑拒绝了其申请。经过改进后,Neuralink 最终获批开展试验。截至目前,已有八名重度瘫痪患者接受了这款实验性脑芯片植入,得以仅凭思维与数字设备进行交互。其中首位接受植入的是来自亚利桑那州的诺兰德・阿博(Noland Arbaugh),他展示了该设备在恢复数字自主能力方面的惊人潜力 —— 仅靠思考就能操控光标、玩电子游戏。然而,阿博的设备随后遭遇重大技术故障:其植入芯片约 85% 的精细导线从脑组织中脱落。面对这一问题,Neuralink 并未召回设备,而是迅速推出软件解决方案。公司通过更新算法优化信号解读能力,成功维持了植入物的有效性。这款名为 N1 的植入式芯片大小约等于一枚 10 便士硬币,内置 128 根比人类头发还细的超细导线,连接着约 1000 个电极,直接与大脑表面接触。这些电极可检测并传输神经活动,将大脑信号转化为精确的数字指令,例如控制光标移动、输入文字或操控外部设备。 -
科技昨夜今晨1012:中国联通 eSIM 预约正式开启 “科技昨夜今晨”时间,大家好,现在是 2025 年 10 月 12 日星期日,今天的重要科技资讯有:1、苹果 2025~2026 年 Mac 路线图曝光:M5 芯片年底首秀,M6 蓄势待发 科技媒体 Appleinsider 10 月 10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通过深入挖掘 macOS 26 Tahoe 系统的开发和硬件测试文件,发现了苹果在 2025~2026 年的 Mac 产品发布时间线。>> 查看详情2、26.98 万元起焕新极氪 001 猎装车上市:标配 900V 架构、全球首创浩瀚星空顶 焕新极氪 001 猎装车正式上市,标配 900V 全栈高压架构、全球首创浩瀚星空顶等豪华配置。CLTC 续航最长 810 公里,充电 10%-80% 仅需 7 分钟,零百加速 2.83 秒。全系标配激光雷达、39.3 英寸 AR-HUD 等智能座舱功能。>> 查看详情3、小米员工赛道圈速排名雷军位列第 15 名,不敌金凡、许斐、李肖爽等 首届小米员工车展 10 月 11 日在北京小米科技园举行,现场展示了小米员工赛车成绩墙。雷军位列第 15 名,不敌金凡、许斐等高管。赛道为中汽摩联认证 4 级赛道,全长 1612 米。>> 查看详情4、中国联通 eSIM 预约正式开启:预约人数已突破 3.9 万人、支持 App / 自有营业厅办理 中国联通 eSIM 业务预约通道正式开启,截至 10 月 10 日预约人数已突破 3.9 万人。用户可通过中国联通 App 或自有营业厅办理。此前中国移动 eSIM 预约上线 4 小时即超 15 万人。苹果 iPhone Air 仅支持 eSIM 激活。>> 查看详情5、10 月 11 日起中国东方航空所有宽体机“空中快线”国内航班提供经济舱全舱位免费 Wi-Fi 10 月 11 日起,中国东方航空所有宽体机执行的国内“空中快线”航班经济舱全舱位免费提供 Wi-Fi 服务,覆盖社交、办公、购物等多种用途。付费选项可满足更高带宽需求。>> 查看详情6、消息称苹果 iPhone 17 / Pro / Max 销售 16 天累计激活 269.5 万台,小米 17 全系首销 9 天激活 107.6 万台 博主 @数码闲聊站发文,透露截止“W40/10.5(第 40 周 / 10 月 5 日)”,苹果 iPhone 17 系列手机全系累计激活 269.5W±,其中 iPhone 17 Pro Max 激活量 107.7W±、iPhone 17 Pro 激活量 97.06W±、iPhone 17 激活量 64.8W±,Pro 系列机型包揽单品 Top2。>> 查看详情7、消息称小米 17 全系手机累计激活 107.6 万台,Pro 机型“杀进单品 Top 3” 小米 17 系列手机销量表现亮眼,全系累计激活 107.6 万台,其中 Pro 机型跻身单品 Top3。雷军表示首销成绩远超预期,购机权益将延续至 10 月 31 日。>> 查看详情8、网易云音乐回应有人意外登上李玟账号:运营商二次放号所致 有网友反映新手机号注册网易云音乐时登入已故歌手李玟账号,网易云回应称系运营商二次放号所致。三大运营商也解释了号码回收规则。>> 查看详情9、比亚迪 2026 款海豹 05 DM-i 上市,128km 豪华型 7.98 万元 比亚迪汽车官微 10 月 11 日上午宣布,2026 款海豹 05 DM-i 正式上市,CLTC 纯电续航 128km 豪华型官方指导价为 7.98 万元。>> 查看详情10、享专属播报 / 加速通道:苹果 iOS 版“地震预警”App 新增 SVIP 会员订阅 “地震预警”App 推出 SVIP 会员订阅,提供专属加速通道、播报等权益,年费 28 元。该 App 接入苹果 iOS 紧急预警系统,可在地震时提前预警并上传灾情信息。>> 查看详情11、消息称苹果最快下周一启动“3 天新品狂欢”:M5 MacBook Pro / iPad Pro / Vision Pro 领衔 消息源 Vadim Yuryev 于 10 月 7 日在 X 平台发布推文,报道称苹果公司将于下周一或下周二启动新品发布,为期 3 天时间,主角是 M5 芯片 MacBook Pro 14 英寸型号,可能推出 Apple TV 4K、HomePod mini 2、AirTags 2 等新品。>> 查看详情12、vivo 产品副总裁黄韬亲自爆料新机 X300:完全按 Pro 级性能和体验设计 黄韬表示,X300 系列“没有 X300”,其屏幕 6.3 英寸,重量 190 克,在蓝厂内部的定位就是 X200 Pro mini 的迭代,是完全按照 Pro 级的性能和体验来设计的产品。>> 查看详情13、16999~18999 元三星心系天下 W26 折叠屏手机发布:基于 Galaxy Z Fold 7 打造,支持天通卫星通信 三星中国「心系天下」W26 折叠屏手机正式发布,基于 Galaxy Z Fold 7 打造,支持天通卫星通信,售价 16999 元起。提供 180 天只换不修服务,12 个月 1 次优惠换屏服务。>> 查看详情14、高通公司回应涉嫌违反反垄断法:正积极配合有关调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10 月 10 日宣布,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高通公司开展立案调查。据新浪科技,高通公司对此回应称,我们正积极配合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有关调查,高通公司一直致力于支持我们的客户与合作伙伴的发展与增长。>> 查看详情今天就先聊到这里,科技昨夜今晨,咱们明天见。 -
从“中国的北斗”到“世界的北斗”(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一线故事) 本报记者 刘诗瑶 “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 古时,人们仰望北斗辨识方向。今天,无需抬头,“近在身边”的中国北斗,赋能千行百业,为美好生活创造无限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对北斗工程始终牵挂,强调“北斗系统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从“中国的北斗”到“世界的北斗”,北斗系统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卫星导航探索之路,成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注脚。 一定要自己把原子钟搞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北斗是鲜活样本,折射出广大科技工作者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的生动实践。 “围绕新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我们正在争分夺秒开展试验验证,以期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说。 谢军自2004年起就担任北斗二号卫星总设计师,他率领团队与北斗系统日夜作伴,攻坚克难。 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其精度和稳定性关系导航系统的服务质量。曾经,由于进口原子钟无法按时供货,北斗二号建设工程受到影响。 这件事情让谢军深切认识到,想要拥有独立的时频基准系统,就“一定要自己把原子钟搞出来”。 然而,研制出的第一台星载原子钟却不尽如人意,不但信号经常突跳,精度也不够。 “如果做不好,造成的损失是不堪设想的。”谢军和团队集智攻关,终于跨过了这道坎。 北斗二号任务还没完成,北斗三号任务又来了,谢军带领团队再次扛起重担。 不同于一号和二号,北斗三号覆盖全球的关键在于攻克“一星通,星星通”的星间链路技术。 “有一年除夕,大家都在单位加班,年夜饭是在食堂吃饺子。吃着吃着,食堂没人了,原来大家都是吃几口就跑回去进行测试了。”这幕场景让谢军难以忘怀。 5年奋力拼搏,谢军带领团队首创了星间链路和混合星座的架构体系,解决了北斗系统海外布站、卫星境外监测的难题。 “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北斗精神。 步履不停,以谢军为代表的北斗人依旧在路上,“到2035年之前,我们要设计构建一个以北斗系统为基础的国家综合授时导航定位体系。” 我们完成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北斗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无数科技工作者“敢为人先”的拼搏奉献,铸就了闪耀中国智慧的北斗价值。 2015年3月,北斗三号卫星首发试验星即将发射。当火箭整流罩缓缓合拢、卫星被完全包裹的那一刻,有一个人情不自禁,热泪盈眶。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北斗三号卫星系统首席总设计师林宝军。 此前,林宝军率领团队历经3年多艰苦攻关,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更高承载比的导航卫星专用平台、星载时频无缝切换技术、基于相控阵的星间链路技术……这些成果将在北斗三号卫星首发试验星上开展在轨验证。 卫星研制中,新技术比例通常不超过30%,林宝军却提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目标:70%。 “关键技术攻关往往需要10年,卫星寿命也常在10年以上,卫星运行终结时,使用的已是20年前的技术了。我们必须有更前瞻的眼光、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林宝军坚持在成熟技术托底的基础上,努力“够一够”、再“闯一闯”,把先进的技术用起来。 “欧美国家都没试过,我们可以吗?”有人质疑。林宝军没有退缩,在确定某技术路线时,他花了整整一周时间,与合作方逐个深入沟通,让大家认同了他的方案。最终,团队实现卫星各项核心技术的领先。 2024年9月,最后一组北斗三号组网星成功发射,林宝军收到一条短信:“我们完成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林宝军的回应坚定如初:“我们还要做更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他正投入到新一代北斗系统的研制中。 我们的创新目标就是让卫星短信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北斗进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全面融入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众消费、共享经济等领域,还进入民航、海事等11个国际组织的标准体系。 “利用北斗三号短报文的通信链路与通信内容的汇聚、分发,实现实时监控船舶位置、状态等基本信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网络通信研究院工程师郑晓冬介绍。 前不久,他带领团队开发的“基于北斗三号的远洋船舶监控系统”通过验收,极大提升航运管理的效率。 从事北斗导航地面系统建设20余年,郑晓冬率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北斗民用短报文通信平台。 “我们的创新目标就是让卫星短信走进千家万户。”郑晓冬说,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只能让用户知道“我在哪儿”,而他和团队要通过创新攻关,让北斗用户不仅知道“我在哪儿”,还能用短报文告诉别人“我在哪儿”“在干什么”,更要将北斗短报文置入智能手机里,让人人都用得了。 如何攻克短报文芯片技术难点?如何在保证手机小体积的同时,还具备大功率发射和高灵敏度接收的能力? 从零起步,困难重重。郑晓冬回忆,短报文系统进场联试时,装站地点位于偏远地区,大家吃盒饭、睡行军床,每天从早上7点干到次日凌晨,一干就是七八个月,最终确保了大系统按时开通。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推进北斗产业发展,共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果,促进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进步,让北斗系统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语。 时不我待,乘势而上。广大北斗人继承和发扬新时代北斗精神,朝着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服务更优质的新一代北斗系统,不断进发。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2日 01 版) -
现代农业,正在“榨干”土地 10月11日(星期六)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允许还是禁止?科学界激辩基因改造生物的野外释放 全球自然保护界正就是否应禁止将基因改造生物释放到野外展开激烈讨论。数十个非政府组织联合呼吁暂停合成生物学在野外的实际应用。该技术目前正被研究用于对抗疾病、控制害虫及辅助濒危物种,但反对者认为其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生态后果。 一项关于禁止的提案将于下周在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大会上进行投票表决。该联盟汇聚了各国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制定全球保护政策。虽然其决议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对多国立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支持禁令的一方强调,基因生物技术对自然生态,特别是对昆虫的影响难以预测且可能不可逆转。非营利组织POLLINIS在公开声明中指出,这些新技术可能加剧传粉媒介的生存压力。超过80位学者联署支持暂停令,认为基因改造生物的释放速度已超越风险评估能力,在证明其对传粉媒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全无害前不应贸然推进。 反对阵营则主张全面禁令将阻碍科技创新。坦桑尼亚Ifakara健康研究所的专家以疟疾防治为例,指出基因改造蚊子有望帮助消除这一每年导致数十万人死亡的疾病。若禁止包括基因驱动技术在内的所有研究,将剥夺科学界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可能。 面对分歧,科学界提出了折中方案。建议由各国专业监管机构建立个案评估机制,对每个基因改造项目进行独立风险评估。这一方案既认可科研价值,也强调审慎原则,目前也已提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讨论。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科学家攻克难题,成功让细胞“闻到”气味 人类能够分辨多达万亿种气味,但这一过程仅由约400种嗅觉受体蛋白完成。由于嗅觉受体在常规实验室细胞中难以表达,其工作机制研究一直面临瓶颈。近日,瑞士香精香料公司奇华顿的科研团队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使标准实验室细胞高效表达嗅觉受体,为嗅觉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研究团队通过精准修饰嗅觉受体蛋白末端的C端结构域,成功使所有已知的约400种人类嗅觉受体在人类胚胎肾细胞中实现高效表达。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系统监测了这些受体对数百种天然气味分子的响应情况,建立了高效的体外筛选平台。利用该平台,团队已成功识别出对龙涎香、葡萄柚和软木塞污染等特定气味具有特异性响应的受体。 值得关注的是,研究数据显示某些气味分子仅需激活单个或极少数受体即可被感知。这一发现对当前主流的“组合编码”理论提出了新视角。该理论认为气味的识别需要多个受体协同工作,而新研究提示某些气味感知可能具有更高的受体特异性。 目前,该技术对部分嗅觉受体的表达效率仍有待优化,且对某些典型气味分子的识别尚未成功。学界认为,虽然新发现对现有理论提出了重要补充,但“组合编码”理论的基本框架仍然成立,未来的研究重点将转向阐明不同气味的受体激活谱及其特异性程度。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科学家发现大脑“止痛开关”,有望终结慢性疼痛 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位于脑干、能够显著抑制慢性疼痛的神经回路。这一发现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匹兹堡大学及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合作团队共同完成,为理解和管理慢性疼痛提供了新的生物学基础。 疼痛本是机体重要的预警信号,但对于全球数亿慢性疼痛患者而言,疼痛信号在组织损伤愈合后仍持续存在,让人痛苦不堪。研究人员聚焦于脑干的外侧臂旁核,发现其中一类表达Y1受体的神经元在慢性疼痛状态下表现出持续的“紧张性”放电活动,这与急性疼痛的短暂反应模式截然不同。 进一步研究揭示,该神经元集群同时整合多种生存需求信号。在动物模型中,强烈的生理状态(如饥饿、口渴)或面临威胁时,疼痛感会被显著抑制。其内在机制在于,这些紧急状态会触发神经肽Y的释放,该分子通过激活Y1受体,进而抑制外侧臂旁核的疼痛信号传递。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Y1受体神经元在解剖结构上呈分散性分布,而非聚集于特定区域。研究人员推测,这种“马赛克式”的分布特征可能使其能够广泛调控不同来源的疼痛信息。 该研究的价值在于首次指出Y1神经元的活动可作为慢性疼痛的潜在客观生物标志物,并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精确靶点。目前,慢性疼痛的诊断多依赖患者主观描述,此发现有望改变这一困境。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全球粮食供应面临风险:现代农业正在削弱土壤恢复力 最新研究表明,当前广泛应用的现代农业技术正在降低全球土壤的自然恢复能力,这对维持粮食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土壤恢复力是指土壤生态系统在受到农业活动、干旱、洪水等干扰后,能够维持或恢复其功能的能力。 《NPJ·可持续农业》(npj Sustainable Agriculture)最近发表的一项系统性研究指出,集约化农业措施如频繁犁地、大量施用化肥和持续灌溉,虽然在短期内能提高作物产量,但长期实施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降低其应对环境压力的能力。 作为全球95%粮食生产的基础,土壤还储存了超过所有陆地森林总量的碳。然而,农业活动导致的有机质流失、土壤板结和生物群落破坏,正使土壤面临更严重的侵蚀、盐碱化及生产力下降问题。 研究识别出几个主要威胁:过度耕作、过度放牧和毁林引起的土壤侵蚀;不当灌溉导致的盐分积累;农药和塑料残留污染;以及重型机械和密集畜牧业造成的土壤压实。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农业实践如水稻田淹灌和酸性土壤改良有助于维持土壤健康。同时,保护性耕作和病虫害综合管理等替代方法也显示出修复潜力。不过,这些方案都需要在短期产量和长期可持续性之间寻求平衡。 研究强调,忽视土壤健康可能导致农业系统达到不可逆的临界点,进而通过粮食贸易网络影响全球稳定。确保未来粮食安全需要在土地管理策略上做出调整,兼顾当前生产需求与长期生态韧性。(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