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50
篇与
科普
相关的结果
- 第 3 页
-
抽干咸海,地壳松了!地幔竟被“抬升”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干旱天气和不可持续的灌溉方式几乎抽干了咸海的水,所带来的影响甚至延伸到了地球深处的地幔。这可能是人类活动对地球岩层内部产生的最深远影响。 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干涸后人们留下的脚印。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西尔万·巴博特说:“人类的行为竟然能够影响到地幔,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在改变环境方面有多大力量。” 位于中亚的咸海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域之一,面积接近7万平方千米。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农业灌溉项目以及后来的常年干旱,使得这片海域逐渐干涸。到2018年,咸海面积缩小了近90%,失去了大约1000立方千米的水量。 北京大学的王腾读到了一本关于这场环境灾难对地球表面影响的书,由此对咸海产生了兴趣。他意识到,如此巨大的水量减少,会引发地球深处的反应。 王腾和他的团队,巴博特也在其中,利用卫星测量技术追踪了2016年至2020年间这片干涸海域微小的海拔变化。尽管大部分海水在几十年前就已消失,可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表仍在继续上升,平均每年约7毫米。 随后,他们利用一个咸海下方地壳和地幔模型来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结果发现,海水的重量被移除后,浅层地壳因“减负”而发生形变,进而引发了地下190公里深处地幔的响应,其中的黏性岩石开始流动以填充空出的空间。 巴博特解释说:“地壳的‘放松’创造了空间,促使地幔中的岩石产生黏性流动来填补空缺。这种发生在地幔软流圈中的岩石黏滞效应,正是导致地表在海水被抽干几十年后仍在持续上升的原因。”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罗兰·伯格曼指出,在地表发生大规模质量变化后,地幔会发生形变,比如冰川的前进和后退。而咸海干涸引发的这种反应,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岩层内部发生变化的最深刻例子。 伯格曼还提到,咸海之下的这种变化展示了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它位于大陆内部的下方,因此为科学家研究地幔黏性的微小差异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了解大陆下方地幔层的表现,对于那些试图理解板块构造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
报告:五大“拯救南北极冰盖”计划,均缺乏可行性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不久前代号A23a的世界最大冰山快速解体,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全球变暖的巨大冲击。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对于南北极冰盖的影响,各国科学家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拯救冰盖”计划。但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这些耗费巨资、企图用高科技阻止或减缓南北极冰盖融化的计划,都缺乏可行性,甚至会带来负面效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9日称,随着全球变暖的概念得到公众认可,人工冷却地球南北极的想法,即所谓“极地地球工程”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学术界启动了相关研究项目,初创企业激增,投资者蜂拥而至。但发表在《科学前沿》杂志上的最新报告显示,“这些计划的初衷通常是善意的,但它们存在巨大缺陷。”该报告作者之一、埃克塞特大学冰川学家马丁·西格特列举了5个“拯救南北极冰盖”的计划:将海水抽到冰盖上,使冰层人为增厚,或在冰面上撒落大量的微小玻璃珠,使海冰更具反射性;在冰川周围布设巨大的帷幕作为阻挡,防止温暖的洋流加速冰川融化;将能够反射太阳光的微粒释放到平流层中,以冷却地球;钻孔抽取冰川下方的水,减缓冰川流动;向极地海洋添加含铁的营养物质,以加速能够吸碳的浮游生物繁殖。科学家们对每项计划的有效性、可行性、风险、成本、治理问题和可扩展性进行了评估,最终的结论是,这五大类计划“无一通过审查”,而且所有计划都会“对环境造成危险”。报告称,这些计划虽然听上去很好,但它们都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实际测试,并不符合真实世界的复杂情况,而且每一种都有“导致环境破坏”的风险。例如为冰川布置帷幕,可能会破坏海豹和鲸等海洋动物的栖息地;钻孔抽取冰川下方的水,可能会污染原始环境;向平流层喷洒反射太阳光的颗粒可能会改变全球气候模式。“将微小的玻璃珠撒在冰面以阻止其吸收太阳热量的提议最令人担忧”,今年早些时候结束的相关研究显示,生态毒理学测试揭示了该计划“对北极食物链的潜在风险”。此外,这些试图拯救南北极冰盖的计划,其费用之高昂也令人瞠目结舌,估计每个计划的建立和维护成本至少为100亿美元以上,其中为冰川布设帷幕是最昂贵的,预计10年内每50英里长的帷幕将耗资800亿美元。报告总结说,即使这些计划能克服重大技术和经济障碍,它们也无法以足够大的规模和速度展开部署,从而应对气候危机的紧迫性。西格特表示,“它们反过来分散了我们对需要做的事情的注意力——那就是减少碳排放。”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蒂娜·范德弗利尔特认为:“作为在南极进行过具有挑战性实地考察的亲历者,我想强调的是,这些建议要么在科学上存在缺陷,要么未经证实,要么危险,要么在经济上不可行。”也有科学家表示,不应停止对“极地地球工程”的研究。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科学助理教授皮特·欧文表示,“极地地球工程”不能替代减排,但这些干预措施可能会为地球健康做出重大贡献。(陈山) -
震撼“血月”!杭州钱塘江边,大批人熬通宵:拍到了! 来源:钱江晚报时隔近3年我国再迎“红月亮”! 北京时间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上演了一次壮观的月全食其中8日02:12是“血月”最圆、最红的巅峰时刻钱报君的朋友圈有很多朋友都在蹲月亮 9月7日晚上11点多,为了一睹月全食,杭州城市阳台上已经都是长枪短炮了潮新闻记者 谢春晖摄 错过等三年,钱塘江边熬通宵,这轮“红月亮”刷屏9月8日凌晨1点31分,“红月亮”进入最佳的观测窗口。 “血月”。杨晓轩/摄杭州城市阳台上,百余人围着天文望远镜、长焦相机的取景器,就为一睹月全食的面貌。“真的太酷了,刷新人生新体验。”一名高中生兴奋地喊着,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看月全食,就算熬夜也值得。“我们从月亮升起的时候就来了,要把整个月全食过程都拍下来。”杭州钱先生用三脚架架好一台配着长焦镜头的相机,来到钱塘江边拍摄。 杭州城市阳台上赏月全食的人。谢春晖/摄9月7日深夜开始到9月8日凌晨的这次月全食过程,吸引了无数天文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专门来等月亮变成‘血月’的那一刻。” 杭州市天文学会的会员拿来天文望远镜供市民们观测月全食。杨晓轩/摄杭州市天文学会的会员们架起“长枪短炮”,拿出专业级的天文望远镜供大家观看月全食。科普讲师还在月光之下,带来一堂生动的天文课程,向大家讲述月全食的形成和“红月亮(血月)”的成因。 杭州市天文学会科普讲师牟新翔在月光下讲述月全食的成因。杨晓轩/摄“这是我平时用得最频繁的一台天文望远镜,可以直接通过目视来观测。”23岁天文爱好者周子博15岁就用压岁钱买了一台天文望远镜,这些年我追过极光、追过流星雨,也观测过好几次月全食,“仰望星空是件很浪漫、美妙的事”。 月全食刚开始阶段。谢春晖/摄“月食已经开始,你们看月亮的左上角变‘黑’了,说明月亮开始进入地球的阴影区。”9月8日零点左右,月食刚开始一会,就引得大家连连感慨。和日全食相比,月全食的过程相对漫长,“这一次月全食的过程是非常完整的,要看到全程,需要耐心等待。”为了能够全程目睹这份浪漫,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周子博请了一天假,“这晚打算通宵了。” 观赏月全食过程的人。谢春晖/摄观赏月全食的人们,有人拿来了露营垫,直接躺在地上仰头观赏。也有人带来了冰镇饮料和零食,“吹着钱塘江的晚风,赏着月,多松弛。”一位年轻人说,观看月全食,成了几个好朋友出来相聚的理由。月全食从初亏到食甚,再到复圆。凌晨的钱塘江边惊呼不断,朋友圈里也全是熬夜追月的人。凌晨3点多,仍有不少人晒出“血月”的照片。 月全食“食甚”之时。杨晓轩/摄“这次月全食的过程,杭州的观测条件非常好,云系稀少。”杭州市天文学会科普讲师牟新翔说。据了解,下一次月食现象将发生于2026年3月,那是一次“带食而出”的月食。而下一次在我国境内能够看到月全食全过程的时间是2028年12月31日至2029年1月1日。“错过了这次就要等三年多了,这次能够看到‘血月’的人, 都是幸运的。”牟新翔说。 血月与人影同框。杭州市天文学会牟新翔/摄熬夜的人们不仅看到了血月,还赏到了“土星伴血月”:“月亮左偏上位置有一颗很亮的星星,那是土星。”再来看看全国其他地区拍到的“红月亮” 2025年9月7日,上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5年9月7日,上海,黄浦江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5年9月7日,上海陆家嘴金融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9月8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湖边古村落拍摄的“红月亮”天象奇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9月7日,一轮圆月悬挂夜空(来源:新华社)你拍到“红月亮”了吗?来源:潮新闻·钱江晚报综合自潮新闻记者 谢春晖 杨晓轩 央广网、视觉中国、北京日报、央视新闻等 -
魔都眼|东方明珠 X 血月:月全食惊艳登场 2025年9月7日晚至9月8日凌晨,今年我国境内唯一一次全程肉眼可见的月全食登场。这轮高悬于深邃夜空的月亮因其月食时的颜色暗红而被人们称为“血月”。在上海黄浦江边,许多天文爱好者架起了相机,以每隔几秒一次的频率,将镜头对准“血月”和它的轨迹。 9月7日1:37到2:37的月亮轨迹。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今年的月全食半影食始于9月7日23时27分,9月8日0时27分初亏,1时30分食既,2时12分食甚,2时53分生光,3时57分复圆,4时57分半影食终。 2025年9月8日,2时12分食甚时的月亮与东方明珠。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2025年9月8日,2时12分食甚时的月亮与东方明珠。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2025年9月8日,1时34分的月亮与东方明珠。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2025年9月8日,1时46分的月亮与东方明珠。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2025年9月8日,2时11分的月亮与东方明珠。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2025年9月8日,2时55分的月亮与东方明珠。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2025年9月8日,1点42分,上海。一轮“血月”挂在夜空中。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2025年9月8日,2点01分,上海。一架飞机从月亮下方飞过并留下飞行痕迹。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2025年9月8日,2点12分,上海。一轮“血月”挂在夜空中。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2025年9月8日凌晨,在浦东滨江的世纪和平大钟附近,几位天文摄影爱好者在空地上架起相机,相机每隔几秒自动按下快门,捕捉下这难得的天文奇观。33岁的陆晓添架设了两处机位,其中一台相机以一定的速率转向,跟随拍摄天下的悬月。 2025年9月8日凌晨,上海浦东滨江,有几位天文爱好者在江边架设机位,拍下难得的“血月”风景。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2025年9月8日凌晨,上海浦东滨江,一位天文摄影爱好者坐在江边,查阅着自己拍摄的月全食照片。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2025年9月8日凌晨,上海浦东滨江架设的定点机位。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
“红月亮”刷屏朋友圈,央视晒全国多地月全食高清大图 IT之家 9 月 8 日消息,昨日晚间,我国境内唯一一次全程肉眼可见的月全食正式上演,并带来血月奇观。 今日,央视新闻晒出了全国多地网友拍到的“红月亮”高清大图。本次月食于北京时间 9 月 7 日 23:28:25 持续至 8 日 04:55:08,而“血月”于 8 日 01:30 开始,持续 1 小时 22 分 03 秒,而整个月食持续 5 小时 27 分钟。IT之家注:在月全食发生时,月球会因阳光经地球大气折射而呈现出古铜色至暗红色光辉 —— 这种现象常被称为“血月”。当月亮走到地球本影最深处时,变得最红最暗,这就是最精彩的“食甚”阶段。 此外,博主 @只因视频 今早晒出了月全食的变化过程: -
你睡着了没看到的“月全食”是这样的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有没有想熬夜看月亮,结果等着等着睡着了的朋友?没事!橙柿记者在西湖边蹲了一夜,记录了月亮“变脸”全过程,一起来看▼9月8日0:15,月亮的左上方已经出现了阴影。 9月8日0:27,初亏。月亮开始慢慢被“咬”出缺口。 9月8日0:44,月亮的缺口被“咬”得越来越大。 9月8日0:57,月亮周围出现了月晕。 9月8日1:06,有肚子饿的市民开始点外卖。也遇到一对年轻人,不拍照,就赏月。 9月8日1:11的月亮。 9月8日1:11,红月亮即将出现。 9月8日1:31,食既,真正进入月全食阶段,红月亮上线,月亮边的两颗星星在镜头中清晰可见。 9月8日02:12,食甚,月亮进入地球本影最深处,是红月亮最明显,最精彩的时候。除了红月亮,能见的星星也越来越多。 9月8日2:33,宁静的西湖,和红色的月亮。 有人在拍照赏月,也有人在打牌。 9月8日2:53,生光,月全食结束,月球开始离开地球本影。 9月8日2:59,开始离开地球本影的月亮,左上角已经亮了。 9月8日3:03至3:44的月亮变化。 9月8日3:56,月亮复圆。接下去,一直到4:55,月亮将离开地球半影,月全食结束。 早前报道:你熬夜了吗?拍到“红月亮”没?快来评论区晒图!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夏阳编辑 陈伊审核 张倩 林琳BREAK AWAY -
中国规划撞击一小行星 将成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试验国家 在日前闭幕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透露,我国将在不久的将来,实施小行星动能撞击验证任务。这意味着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开展小行星动能撞击实战验证的国家。为什么要撞击小行星?这次实验有何价值?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光学天文技术研究室研究员唐正宏,接受解放日报记者专访,进行了科普解读。【并非为了撞击而撞击】“科学家们并非为了撞击而撞击,其核心目的非常明确:测试并验证通过动能撞击偏转有潜在威胁小行星的技术可行性,为未来保卫地球做准备。”唐正宏说。历史上,地球曾多次被小行星撞击,最著名的一次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虽然这种全球性灾难事件概率极低,但较小规模、会造成地区性或城市性破坏的撞击事件,发生的概率要高得多。2013年2月15日,一颗直径约18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上空爆炸,等效当量约30颗广岛原子弹,导致1000多人受伤、3000余栋房屋受损。由于爆炸发生在约30公里高空,且当地地广人稀,所以伤害没那么大。试想一下,如果发生在中国东部人口稠密地区,其产生的伤害将远不止于此,因此该事件引起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数以万计的近地小行星,其中,与地球最近距离750万公里以内、直径大于140米、绝对星等亮于22的小行星,被视为“有潜在危险”,大约有2200多颗。“虽然目前已知的、在可预见的未来有撞击地球风险的天体极少,但必须为‘万一’的情况做好准备。”唐正宏说。动能撞击是目前被认为技术最成熟、最可行的行星防御方案之一。但理论计算和地面模拟终究有局限,真实的小行星结构、成分、密度(可能是坚硬的岩石,也可能是松散堆积的“碎石堆”)都会极大地影响撞击效果。“只有‘真撞一次’,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数据。”唐正宏说,这也是为何我们要主动撞击小行星的重要目的——技术验证。【一场精密的“太空台球”】怎么撞击小行星呢?据悉,中国的“小行星撞击计划”正式名称为“小行星防御任务”。其核心任务之一,是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发射一个组合航天器,对一颗近地小行星进行动能撞击,并随后对撞击效果进行近距离观测和评估。“简单来说,就是主动撞一下,然后看看撞得怎么样。”唐正宏说,这个过程可以类比为一场精密的“太空台球”——先发射一个航天器(母船),它携带一个“撞击器”。在接近目标小行星时,撞击器与母船分离,并以极高的速度(约每秒6.5公里)撞向小行星。母船会迅速变轨,从安全距离飞越撞击现场,利用其携带的相机、雷达等设备,详细记录撞击瞬间产生的碎片、尘埃,最关键的任务是——测量小行星轨道被改变了多少。有人担心,撞击小行星的碎片是否会掉落到地球?“不会的。小行星的碎片距离地球有千万公里远,且主要受太阳的万有引力影响,所以落到地球上的概率极低。”【有望获得更详尽撞击数据】2022年9月2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利用轨道航天器(DART),对一颗近地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尝试通过动能撞击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道。 DART计划效果模拟图 (图片来源:NASA官网)当时上海天文台利用分布全球的光学望远镜接力观测,拍摄到了此次撞击前后的近百幅观测图像(见下图),并通过计算发现,此次撞击产生的飞溅物被太阳照亮,导致小行星亮度增加约10倍。 左上为观测时刻,圆形亮斑为观测到的双星系统,可以看出撞击后亮度发生明显增强(图片来源:上海天文台)我国将实施的小行星动能撞击验证有何不同?“中国的任务可以看作是一次补充和升级。”唐正宏说,NASA的目标是一个双小行星系统,通过测量其轨道周期变化来评估撞击效果。而中国的目标是一颗单独的近地小行星,将直接测量其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变化,技术挑战不同。DART撞击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依赖地面望远镜和与其伴飞的一颗小型立方星进行观测。中国则是由主航天器自身携带的功能强大的多个载荷进行近距离、长时间的精细观测,有望获得更详尽的撞击过程数据。【远不止“撞一下”那么简单】我国主动撞击小行星有什么价值?“这次任务的价值是巨大且多方面的,远不止‘撞一下’那么简单。”唐正宏说。其最大价值在于获取小行星防御核心数据,测量偏转效率是最直接的目标。通过对比撞击前后小行星的轨道,科学家可以精确计算出这次撞击给了小行星多少“动量”,从而得到一个关键的参数——“β值”(动量传递系数)。这个数值对未来设计任何真实的偏转任务都至关重要。撞击就像一次“主动地震学”实验,通过分析撞击坑的大小、形状、喷出物的多少和速度,可以反推小行星的表面和内部物质组成与结构。这对于评估未来若需偏转其他小行星时该用多大“力气”至关重要。该任务涉及超高精度的自主导航与制导(要准确命中一个在高速运动、形状不规则且引力微弱的小天体)、远距离高速通信、航天器智能自主管理等顶尖技术。完成此次任务将极大提升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水平,为后续更复杂的小行星采样返回、乃至小行星采矿任务积累经验和数据。小行星被认为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建筑原材料”。无论此次目标小行星是什么类型,近距离的详细观测都能为我们提供关于太阳系早期形成和演化过程的宝贵信息。这是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进行的一次超高速撞击实验,其本身对于物理学研究就是极其珍贵的数据。“中国的‘小行星撞击计划’并非意在炫技,而是一项以保卫地球为根本目标、兼具重大科学意义与技术挑战性的深空探测任务。它不仅是人类主动把握自己命运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切实行动。该计划将在联合国相关倡议的框架下推进,其取得的数据和研究成果将与全球科学界共享,助力全人类共同提升行星防御的能力与体系构建。”唐正宏说。原标题:《我国为何将主动撞击一颗小行星?远不止“撞一下”那么简单!》题图来源:上观题图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 -
世界最大冰山解体 “新华视点”微信公号近40年前从南极冰架断裂后,代号A23a的冰山长期位居世界“巨无霸”冰山榜首。然而,卫星图像显示这座冰山正迅速解体,研究人员预计它有可能在几周内变小到无法辨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3日援引英国南极考察处消息报道,受温暖的海水影响,巨型冰山A23a正迅速分解为“几大块”。在今年早些时候,A23a面积3672平方公里、重近一万亿吨,块头居巨型冰山之首。据法新社报道,欧盟地球观测项目“哥白尼”卫星图像分析结果显示,目前A23a的块头比原来小了一半多,不过面积仍有1770平方公里,最宽处达60公里。报道说,最近几周,大量冰块从A23a脱落,散落在它周围的水里,一些大型冰块面积达400平方公里,其他很多小一些的冰块也足以威胁过往船只安全。英国南极考察处海洋学家安德鲁·迈耶尔什说,以美国国家冰中心标准衡量,从A23a脱落的不少大冰块算得上大型冰山。自1986年从南极菲尔希纳冰架断裂以来,A23a冰山曾因卡在海床上,在威德尔海搁浅逾30年,后由于冰层融化等作用在2020年前后开始向北移动。今年3月,A23a停留在南大西洋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科学家一度担忧它与岛屿发生碰撞,可能威胁企鹅、海豹等动物生存。今年5月,这座冰山再次移动,向北漂流。最近几周以来,A23a的漂流速度明显增快,有时候一天最远能漂20公里。随着A23a解体,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的冰山D15a跃升为世界最大冰山,A23a退居第二。研究人员预测,随着南半球春季到来,海水持续温暖,A23a可能会迅速分解为越来越小的若干部分。迈耶尔什预计,A23a未来几周可能持续解体并变小到难以辨识。 这是2020年2月1日在南极大陆边缘威德尔海拍摄的海上冰山。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冰山从冰架断裂脱落是一个自然过程。不过,研究人员说,南极冰架近来流失冰的速度加快,或许与人类行为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相关。本 期 编 辑 邹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