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839
篇与
汽车
相关的结果
- 第 38 页
-
宁德时代,给欧洲人上了一剂“猛药”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作者丨李赓头图丨视觉中国欧洲,已然成为全球动力电池当下最关键的“赛场”。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新增的199万辆销量中,近90%由中国和欧洲贡献。但一个关键的分化正在出现:中国的市场渗透率已飙升至44%,而欧洲尚在18%徘徊。这近3倍的差距背后,核心阻碍并非政策,而是如何打消欧洲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的疑虑。根据壳牌今年6月的一份调查,尽管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断增加,但欧洲燃油车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兴趣,从2024年的48%下滑到了41%。“不升反降”现象的背后,是几个曾在中国市场同样上演过但要求更高的难题。 里程焦虑:对视汽车为必需品的欧洲人而言,续航太低是硬伤; 低温衰减:欧洲寒冷的冬季,是对电池性能最严酷的考验; 长期主义:与中国的消费习惯不同,欧洲人视汽车为长期资产,因此对电池的安全与寿命尤为敏感。 这些根植于使用习惯的担忧,叠加关税导致的价格壁垒,共同构成了欧洲新能源市场难以逾越的鸿沟。想要征服这片大陆,中国企业别无选择,唯有拿出压箱底的技术,用无可争议的产品力正面回应。于是,在慕尼黑,宁德时代为欧洲带来了一剂“猛药”——一套堪称当下最安全最全面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解决方案“神行Pro”。 祭出“大杀器” “神行Pro”方案特殊的“W”型电池块,电极和泄压阀结构放置在中部,且整体凹陷下去 这剂 “猛药”,就是宁德时代搭载了全新的 “NP3.0” 电池安全技术的“神行Pro”,在当前中国领先的磷酸铁锂产品性能基础上,宁德时代重点迭代了安全属性,官方直接给出了三项安全性承诺。 高压不断电,车辆不失控:高速行驶中即使发生电池热失控,车辆也不会瞬间断电失控,还能持续供电超过1小时,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 动力不丢失,车速不降低:故障时不影响车辆性能,确保车速不受影响,让驾驶员有充足的时间从容应对、安全避险。 无明火无烟,消除二次伤害:整个过程中不产生明火和浓烟,避免了更多二次危险。 这些转变意味着,电池热失控将会从一场需要逃离的灾难,转变为新时代亮起的 “检查引擎灯”,一个可以稍后需要处理的故障。从宁德时代官方放出的有限信息来看,安全能力的提升主要源于对电池包的电化学体系和系统级重构之上。在安全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首次搭载“NP 3.0”的“神行Pro”解决方案,也具备很强大的基础性能,并自称,在使用1C充电速率(1小时充满,换算充电速度其实也有120千瓦左右)情况下,标称寿命可达12年或100万公里。这次宁德时代祭出这个大杀器,是想赢得欧洲这场激烈的磷酸铁锂市场竞争。 磷酸铁锂,中国电池企业的“利刃”? 在中国市场,短短几年,凭借在成本、安全和寿命上的绝对优势,以及对能量密度、快充、低温等短板的持续补强,磷酸铁锂的市占比已经飙升至81.4%。如今,这把经过中国市场海量验证的“利刃”,正准备切入一片欧洲的“战略真空”。由于气候原因和早期的技术路线选择,欧洲磷酸铁锂市场份额刚过10%,几乎是一片空白。谁能率先在此插上旗帜,谁就掌握了接下来改变欧洲动力电池格局的主动权。需要注意的是,嗅觉敏锐的对手们早已闻风而动。 欧洲的动力电池竞赛格局,远比国内更复杂 今年3月,界面新闻报道,韩国电池巨头LG新能源将打包引入中国电池企业捷威动力的核心团队,总人数达200人,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全部关键流程。首批约20人的研发团队已经加入LG新能源南京工厂,负责LG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后续人员将于年内陆续入职。6月三星SDI与通用汽车达成协议,2027年在印第安纳州合资工厂导入磷酸铁锂生产线。7月底,路透社爆出,LG能源已经与特斯拉签署了一项价值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03.2 亿元)的电池供应协议,为其储能系统提供电池。实际产品为其自主研发的软包磷酸铁锂电池。目前欧洲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为LG能源的华沙工厂,官方口径的产能仍有86GWh,SK On、三星SDI、松下等其他日韩系电池厂商也拥有不少的产能,其中SK On更是早已官宣斥资19亿欧元加设第三工厂。虽然去年年底曾被誉为欧洲 “电池希望” 的 Northvolt(北伏)申请破产,暴露了欧洲在电池技术方面的差距,但目前欧洲仍有一些进行中的本土动力电池玩家,例如ACC和Blue Solutions,还有大众自己旗下的PowerCo。这些公司虽然起步更晚,但这些企业大概率会获得欧盟的政策倾斜,在未来几年中给中国电池企业带来更多挑战。欧盟内部调研机构甚至受到川普“启发”,试图发起税制改革,抹平从中国进口动力电池的价格差距。追兵不少,但目前宁德时代仍有领先。 尽管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榜单尚在十名开外,但榜单上几乎所有欧洲消费者熟悉的车企,如特斯拉、大众、宝马、奔驰,背后都有宁德时代的电池供应。宁德时代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612亿元营收,海外的营收增长占到了总体业务增长的近90%。今年5月,宁德时代就在港股完成了二次上市,最核心的目的就是为资本提前铺路,为海外市场 “输血”。上市募集的406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370亿元,其中90%都将用于匈牙利工厂一期和二期项目的建设。目标直指2030年欧洲超1000GWh(含动力和储能,宁德时代官方预测)的巨大市场。 写在最后 凭借长达十年的前瞻布局和千亿级的研发投入,中国企业在动力电池的 “上半场” 无疑占得了先机。但这远非终局,日韩的磷酸铁锂“追击战”已经打响,而未来固态电池的“抢滩战”更是暗流涌动。对抗并非故事的全部。去年年底,Stellantis集团与宁德时代宣布合资41亿欧元,在西班牙建设一座全新的大型电池工厂。部分全球汽车巨头已经意识到,与其构筑壁垒进行徒劳的对抗,不如选择与领先者深度合作。对于宁德时代来说,这或许才是最想走的道路:从单纯的产品输出,走向技术、标准和生态的全球化输出。这不仅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更持久的商业利益,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将 “中国电池” 与世界汽车工业的未来,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深度绑定。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64625.html?f=wyxwapp -
普通车指标可不限次数切换购置燃油车或新能源车 昨日,北京小客车指标办发布温馨提示:本市支持普通小客车指标购置新能源小客车。根据《〈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2025年修订)》第二十九条规定,持普通小客车指标购置的新能源小客车在出售、报废后,可以申请普通小客车更新指标。按此规定,普通指标可不限次数切换购置燃油车或新能源车。持有普通小客车指标的市民可以自由选择购买燃油小客车、纯电动小客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小客车和燃料电池小客车等。持有普通小客车指标购买登记的以上类型小客车,在车辆出售或报废后,机动车所有人仍可更新为普通小客车指标,没有次数限制。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等13部门发布《〈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2025年修订)》,细则明确,北京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原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家庭和个人需要取得本市小客车配置指标的,应当通过摇号、积分排序、轮候等方式取得。普通小客车配置指标通过摇号方式配置,单位和个人新能源小客车配置指标通过轮候方式配置,家庭新能源小客车配置指标通过积分排序方式配置。同时明确,持普通小客车指标购置的新能源小客车在出售、报废后,可以申请普通小客车更新指标。文/本报记者刘洋 -
起步即四驱 领克10 EM-P限时16.38万起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8日报道 9月8日,领克10 EM-P正式上市,共推出4个版型,售价17.38万元-21.18万元,限时优惠价16.38万元-20.18万元。新车在Ultra版本的基础上,新增提供了入门的120km续航四驱Halo版本,预计12月交付,其余Ultra版为9月交付。 作为领克旗下首款中大型插混轿车,领克10 EM-P起步即四驱,全系标配激光雷达。Ultra版标配Thor芯片,采用千里浩瀚辅助驾驶H7方案,可谓是诚意满满。新车基于CMA Evo中大型车平台打造,所搭载的EM-P AI电混系统,是吉利在AI电混领域技术积累的又一力作。其中,全新一代1.5T Evo电混专用引擎,拥有超高热效率47.26%;可完全解耦的后桥P4异步电机,支持毫秒级响应。 1、全系标配eAWD智电四驱,起步即四驱; 2、全系搭载1.5T EM-P智能电混,热效率47.26%; 3、Ultra版标配英伟达Thor芯片+千里浩瀚H7; 4、依托CMA Evo中大型车平台,全系标配全铝合金双叉臂、增强型后五连杆。 领克10 EM-P延续了“The Next Day”家族式设计语言,整体呈运动轿跑姿态。前脸“h”形日行灯与贯穿式大灯组合,更加凌厉与扁平化,下方大尺寸进气口与导流槽相连,整体设计极具辨识度和未来感。 侧面整体采用溜背式造型,搭配无边框车门与隐藏式门把手,以及悬浮式车顶,动感十足。车身的长宽高分别为5050/1966/1487mm,轴距3005mm。新车提供19英寸星辉轮毂和21英寸锋曜轮毂共两种轮毂可选。 车尾方面,新车采用了家族式标志性的贯穿式尾灯,搭载了主动升降隐藏式尾翼,科技感十足。 配色方面,除鎏光金、天云米、璃光紫三款全新车色外,领克10 EM-P还提供极夜黑、流体灰、拂晓白选择,其中鎏光金、天云米采用豪车同款双珠光效果车漆,满足个性化需求。内饰颜色则有日光米、赤霞橘、月影黑和隐藏款曜金黑可选,曜金黑为专属运动版,拥有专属运动座椅并以黑金底色营造独特运动氛围。新车还新增了运动套件,包括前唇、侧裙、尾翼,凸显运动风格。 内饰设计简约时尚,整个仪表台采用高级软质包覆,触感细腻,搭配双幅方向盘和12.66英寸液晶仪表、15.4英寸中控屏与25.6英寸HUD的三屏组合。 车内大量使用Nappa真皮与超纤绒材质,采用Nappa云感零压座椅(全车均可配备通风/加热/按摩),配合256色氛围灯、哈曼卡顿23扬全景声音响、1.96m2天幕、28处储物空间、5.7L冷暖冰箱和后排小桌板等,其中冰箱盖板也是一处储物空间,还贴心采用了升降式出风音响,拥有无麦K歌功能,还有1700cm²后排超大扶手,豪华感与科技感兼备。 智能座舱方面,领克10 EM-P搭载Flyme Auto全新一代车机系统,采用高通骁龙8295座舱芯片,新增了车辆alive、壁纸等多形态桌面,并可在高快NOA、城市NOA、泊车辅助等多个场景中,做到“行泊停”还原世界。指屏交互上,增加了行业首发的大卡片和多任务小窗功能。同时,新车提供了“灵动贴”生态小配件,自由贴在车内各处,可自由设置功能,一键直达。 依托吉利星睿智算中心2.0云计算平台,融合星睿AI大模型、阶跃多模态模型、DeepSeek R1模型,领克10 EM-P可以提供用车助手Agent、保养助手Agent等。手车互联方面,Flyme Link 2.0支持车控手机,跨端服务、跨端AI、硬件共享等功能,既可以在车端调用手机回复信息、呼叫代驾外卖,又能支持手机应用调用车内外摄像头。 同时,车机可以支持ICCOA1.6(小米/oppo/Vivo)、HiCar、CarPlay,与多款手机实现互联;支持DLNA无线投屏与switch有线投屏上车,并新增互联中心对多类手车互联/投屏进行融合管控。还有哨兵模式、AVM环视影像、BSV盲区影像等,保障安全。 智能辅助驾驶方面,领克10 EM-P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整车共计29个传感器(包括1颗激光雷达、11颗监测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雷达),在极黑环境中也能守住安全底线。 同时,Ultra版标配英伟达Thor芯片,算力高达700 TOPS。软件上,新车搭载千里浩瀚H7智驾方案,采用数字先觉网络+MLM多模态语言模型,具备长记忆、长预判的能力,支持包括D2D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需OTA)、FTP指尖泊车等38项安全辅助驾驶功能。同时新车还全系标配AEB、G-AES等在内的22项主动安全功能,进一步提升驾驶便利性与安全性。 当然,新增的入门级120km续航四驱Halo版,搭载的是英伟达 Orin y 辅助驾驶芯片,以及千里浩瀚H5方案,支持髙速NOA和城市NOA领航辅助驾驶,拥有APA泊车辅助、FTP指尖泊车、RAPA遥控泊车等功能。 领克10 EM-P依托CMA Evo中大型车平台对底盘进行全面优化,采用纯铝合金双叉臂+增强版五连杆独立悬架,配备液压可变阻尼悬架技术,麋鹿测试83.2km/h,可有效应对不同路况,提升舒适性、操控性以及安全性。 动力方面,领克10 EM-P搭载EM-P智能电混技术,采用1.5T Evo全新电混专用引擎,配合DHT Evo混动电驱,后桥加入P4异步电机,起步即四驱,实现最大功率390kW,最大扭矩755N·m,0-100km/h加速时间仅为5.1秒;其中1.5T Evo全新电混专用引擎,拥有47.26%超高热效率。整车CLTC亏电油耗低至4.2L/100km。电池提供18.4kWh(宁德时代)与38.2kWh(神盾金砖电池超级混动系列)两种容量,CLTC纯电续航分别为120km和240km。其中神盾金砖电池支持13分钟从30%充至60%电量。 作为20万级新能源轿车的“六边形战士”,领克10 EM-P凭借越级产品力、技术赋能与品牌积淀,展现出破局者的姿态。 在电动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浪潮中,领克10 EM-P的挑战是能否将产品力优势转化为用户忠诚度,这需要品牌在技术迭代、产能保障与生态构建上形成闭环,方能在20万级C级高端轿车市场书写新的标杆故事。 -
无框车门+宽体低趴 零跑Lafa5亮相慕尼黑车展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8日2025慕尼黑车展现场报道 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零跑Lafa5正式发布,结合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官宣:“全球年轻人的下一辆DreamCar”来看,新车剑指更年轻化、个性化的细分市场,并计划以全球车型的身份推向市场。零跑 Lafa5基于全新 LEAP 3.5 技术架构打造,定位高颜值运动轿跑。官方表示,Lafa5将会成为都市青年的全新潮流符号。即刻开启盲订,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在中国大陆正式发布,明年陆续进入全球市场。同时还将推出更运动的Lafa 5 Ultra,明年上半年在中国大陆交付。零跑Lafa5采用了封闭式前脸设计,并配以细长造型的前大灯组。车辆配备AGS主动式进气格栅、运动化前唇和导风气帘,从而更好的对空气进行梳理。车身长宽高尺寸分别为4430mm/1880mm/1520mm,轴距2735mm,配合饱满的发动机盖,为车辆营造出很强的宽体姿态。车辆采用无框车门设计,轮圈尺寸也达到19英寸,各个细节都在体现的运动属性。车尾同样采用贯穿式灯组以及分段式光源设计,与前脸呼应,大尺寸的车顶扰流板预计将带来较低的风阻系数,同时后保险杠还设计有跑车风格的扩散器。目前车辆的内饰和动力系统暂未公布,猜测Lafa5很有可能采用与零跑B系列相同的动力系统。作为参考,零跑B10提供56.2度和67.1度两种电池容量,CLTC纯电续航里程分别为510公里和600公里。另外,车辆会根据高低配差异提供激光雷达和纯视觉智驾方案的选择。与此同时,零跑B10也正式在欧洲上市,起售价为29900欧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并同步开启欧洲市场交付。今年10月,B10将在法国开启全球媒体测试,并计划于2025年内登陆欧洲、中东、非洲、亚太、南美等超20个国家与地区。 -
不靠风口,靠“内功”:亿咖通的技术打法正在全球兑现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8日报道 智能化趋势下,汽车产业链正在重构,也带来了一套新的供应商评价体系:不仅要能上车、量产,还需要具备跨平台适配、全球认证支持和长周期交付的能力。 换句话说,智能化重构的不只是汽车本身,Tier 1供应链的能力边界也在随之改变。作为一家起步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技术公司,亿咖通科技过去几年逐步搭建起涵盖计算模组、软件平台、安全体系和AI座舱系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并开始获得全球OEM的项目定点与认证通过。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亿咖通产品已累计搭载于超930万辆汽车之上,海外定点订单价值突破10亿美元,支GAS统8个月内完成认证交付,技术平台覆盖国内外多个整车品牌。在底层架构上,旗下“安托拉”系列计算平台在Q2单季度成功获得20个新项目定点,进一步扩大其在主流车型平台上的应用范围。其中, 全新沃尔沃XC70作为最新搭载“安托拉”平台的豪华插混SUV,已在中国市场发布,并计划同步进入欧洲市场,成为亿咖通全球化全案智能化量产案例的又一关键代表车型。 与此同时,该平台近期顺利通过 ASPICE v4.0 CL3 (Capability Level 3) 国际认证,CL3 是目前全球汽车行业在 ASPICE 认证中所获得的最高评级,这意味着其在软件研发流程、质量管理与工具链集成方面已达到国际主机厂的严苛要求。 此外,亿咖通基于高通SA8295P的派克®(Pike)计算平台正在逐步搭载至银河M9、领克10 EM-P等车型,已完成从语音交互到情境理解的升级,该平台未来有望大规模应用于海外的定点项目,作为高通SA8155P之后的升级方案。海外交付层面,亿咖通产品随银河热销车型目前已进入超35个国家市场,并在多个区域取得销量领先。 亿咖通还在不断拓展第二增长曲线:从割草机器人切入具身智能赛道,从 Flyme Auto 延展至“Agent生态”,从传统车用计算平台探索至“端+云+开发工具链”的一体化生态。这类多维度扩展的结果,是一家从“智能座舱供应商”向“全球技术平台公司”过渡的形态,也勾勒出Tier 1供应链的一种可能路径。 软硬件技术在夯实,体系能力在沉淀,合作品牌在增加。亿咖通始终踩在关键节点上。或许这就是它的节奏:慢一点,重一点,长一点。 真正值得被看见的力量,也正是在这样的节奏中,浮出水面。 过去几年里,亿咖通没有选择快速轮转概念或短周期产品验证,而是把更多资源压在了“量产工程能力”这条慢周期、重投入的赛道上。如今,这些看似不显眼的积累,开始进入节奏。 基于7nm车规级SoC“龙鹰一号”打造的亿咖通·安托拉®系列计算平台,在2025年Q2单季搭载量达13.5万台,单季搭载同比增长112%,已成为亿咖通当前最主力的量产解决方案之一。它不是某一两款车型的“爆点技术”,而是在多个车型上广泛搭载的“主力底座”,具备可扩展、可横向迁移的通用性。这种可扩展性,正逐步转化为客户选择的确定性。 本季度,亿咖通共获得20个新项目定点,其中5个来自海外品牌、1个来自中国Top 5车企。此外,亿咖通正与8家全球汽车品牌推进14个在研项目,已有4个进入定点阶段。这些合作并非以技术演示为主,而是真正进入量产开发周期,体现了技术平台在工程落地能力上的持续演进。 具体车型层面,包括银河A7、银河E5、第四代博越(参数丨图片)L、吉利EX5、星耀8等主力车型均已搭载安托拉®1000计算平台,并结合云山Cloudpeak跨域软件平台与Flyme Auto系统实现大规模部署。银河A7上市首日订单破万,目前大定超3万辆;吉利EX5出口至35个国家,全球累计销量超15万辆,成为中国A级纯电SUV出口冠军。 在海外市场,亿咖通的产品已搭载于吉利、长安、领克、宝腾、沃尔沃EX30、极星4、Lotus、smart等车型,并参与了大众与斯柯达的全球平台项目。尤其在GAS系统交付能力方面,其将极星4的GAS认证周期被压缩至8个月,远低于谷歌建议的12–18个月标准周期,并在2025年7月发布谷歌官方背书的GAS集成白皮书,成为中国唯一由谷歌生态背书的具备GAS系统落地能力的Tier1供应商。 这些量产数字背后,实际上是亿咖通产品能力在复杂工程环境中的不断校验:不同车型架构、不同芯片组合、不同海外法规体系下的生态适配能力。 也正是在这样不断“上车—交付—再复用”的过程中,亿咖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主流车型参与能力”——这是比销量更难形成的壁垒,也是在如今主机厂平台化开发、系统协同难度提升的大背景下,更被看重的能力。 在过去,车载系统往往被理解为“听得懂命令、能播放音乐、能导航”的语音助手。但当汽车逐渐成为家庭一员时,用户对座舱的期待,也从“能用”变成了“懂我”。 亿咖通的AI座舱方案,正是沿着这种需求进化。它不是简单在屏幕里塞进一个大模型,而是从底层重新搭建了一个能跨域协同的“车内大脑”。从产品实现路径来看,真正能够将AI能力结构化部署至车端、并实现多域协同与持续进化的厂商仍属少数。 AI座舱并非简单地将大语言模型嵌入汽车,而是像私人助理般通过高度灵活、可扩展的底层软件架构把分散在整车中的大量底层的原子化能力调动起来,以实现更复杂的功能。如结合用户的出行习惯、历史数据以及当前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主动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导航出行方案、播放符合用户喜好的音乐。 以银河M9和领克10 EM-P为例,搭载的座舱组合包括派克®计算平台(SA8295P)、云山Cloudpeak跨域软件平台、Flyme Auto 2操作系统,以及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端云结合”架构,辅以定制化的AI智能体EVA。这样的组合,让车不止能对话,还能感知场景、理解环境,甚至主动提供服务。比如长途驾驶时,它能监测驾驶员状态并建议休息;在雨天,它会自动调节车窗与雨刮;进入夜间时,它能推荐合适的照明和导航模式。 这种变化的本质,在于让汽车从“被动应答”走向“主动陪伴”。云山跨域软件平台是AI大模型落地上车的核心,它打通了仪表、中控、HUD、智驾、空调等多个系统,形成统一的交互逻辑。这也是亿咖通能将“AI座舱”真正量产的关键,而不是停留在演示视频里。 与此同时,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也在为这个“车内大脑”保驾护航。亿咖通的Safety OS和Hypervisor组件先后通过ISO 26262 ASIL-D认证,云山平台也取得了EAL4信息安全认证,成为汽车行业首家获得该国际化认证的公司,代表其在车规级功能安全开发与管理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亿咖通获EAL4证书 在用户看不见的地方,这些“安全底座”确保了车内每一次交互都能稳定运行,不会被意外打断。 亿咖通Safety OS获ASIL D认证 当AI Agent EVA逐步上车,亿咖通的座舱逻辑正在发生转变:它不再只是车里的一个“助手”,而是能在出行场景中与人建立起情感链接的伙伴。 对用户来说,这种变化也许是某个瞬间的体会——车在你疲惫时提醒休息,在你通勤时自动加载喜欢的音乐歌单。 随着AI Agent在更多车型上线,亿咖通正尝试将“人-车-场”的交互逻辑嵌入底层架构中,并推动从“语音交互”向“具身智能”的过渡。 汽车出海进入深水区,外界常常关注“交付了多少”、“接了多少项目”,而较少看见那些耗时更久、节奏更慢的系统能力建设。 对亿咖通而言,支撑其产品能规模上量、能全球交付的,是一整套贯穿底层研发、流程规范、安全体系的“组织后端”。这类投入往往不显山不露水,但决定了一家公司能走多远。亿咖通正在做这件事,且已经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截至2025年7月,安托拉®1000计算平台已随吉利EX5出口至35个国家。不仅进入澳大利亚主流市场,在马来西亚也登顶销量榜首,累计出口销量突破15万辆,成为当前中国A级纯电SUV中出口表现最好的车型之一。 但海外销量只是结果,更关键的,是亿咖通在背后为这些车型构建的合规路径与交付标准。这在GAS系统项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智能座舱出海生态,是中国车企出海最大的痛点,目前主要包括自建和谷歌GAS(Google Automotive Services)两种模式。谷歌GAS(Google Automotive Services)生态的优势在于,全球范围内安卓手机的覆盖率达到75%,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安卓设备(比如车机、手机、电视、阅读器、播放器)之间无缝切换。亿咖通是中国仅有的两家、全球仅四家具备GAS系统量产落地能力的Tier 1之一。它不是靠项目试水达成这一门槛,而是在沃尔沃EX30项目中完成了完整流程积累后,将经验打包迁移到极星4项目上,成功将认证周期从12–18个月压缩至8个月,并于2025年7月发布获得谷歌官方背书的白皮书《GAS认证全球实战》。在研发流程管理方面,亿咖通这几年先后完成了多项 ASPICE 国际认证,这在以流程管理和跨团队协作为核心的国际主机厂体系中,被视为“可信任的基础”。也正因如此,亿咖通被选入大众与斯柯达全球车型项目,搭载安托拉®1000平台,并按照ASPICE软件开发标准启动量产开发。这意味着,亿咖通不仅“能交付”,更“能适配”:能适配跨地域管理、跨语言协作、跨供应商整合的复杂工程链条。 这类项目中的“软件组织能力”往往隐性,但它关乎效率、质量与协同,决定一家技术公司能否进入全球体系的深水区。与此同时,亿咖通也在拓展技术边界。其激光雷达方案首次获得割草机器人定点,正式切入具身智能领域;与三星、Monolithic Power Systems等跨国科技企业的合作,则进一步强化了其在系统集成与硬件适配方面的全球联动能力。 这些跨界动作说明,亿咖通正在摆脱“车载语音/娱乐系统供应商”的单一标签,转向一个可以为全球主机厂提供完整底座支撑与交付经验的“系统型合作方”。 出海不只是卖出一套系统,而是让这套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被信任”。亿咖通正在通过一次次技术流程交付,把这件事慢慢做成。 当行业逐渐从“能不能上车”转向“能不能交付、能不能复制、能不能复用”,那些能支撑整个平台稳定迭代的公司,才更接近长期主义的定义。 亿咖通没有用最快的速度抢占注意力,也没有选择最轻的模式推向市场。它的产品体系是在工程边界中搭起来的,平台、工具链、认证流程,一个个磨出来、跑通了,再交付。 930万辆的累计搭载量,超过10亿美元的海外定点订单,20个新项目的持续推进,以及ASPICE v4.0 CL3、ISO 26262 ASIL-D、EAL4等标准认证的陆续获得,都在为未来留出增长空间。 在智能汽车产业结构重构的过程中,这是一条更难但更稳的路。 但“后劲”,往往就藏在这种路径里。 附:精彩内容,前情回顾。 #endText .video-info a{text-decoration:none;color: #000;} #endText .video-info a:hover{color:#d34747;} #endText .video-list li{overflow:hidden;float: left; list-style:none; width: 132px;height: 118px; position: relative;margin:8px 3px 0px 0px;} #entText .video-list a,#endText .video-list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fff;} #endText .video-list .overlay{text-align: left; padding: 0px 6px; background-color: #313131; font-size: 12px; width: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px; left: 0px; height: 26px; line-height: 26px; overflow: hidden;color: #fff; } #endText .video-list .on{border-bottom: 8px solid #c4282b;} #endText .video-list .play{width: 20px; height: 20px; background:url(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position: absolute;right: 12px; top: 62px;opacity: 0.7; color:#fff;filter:alpha(opacity=70); _background: none; 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 #endText .video-list a:hover .play{opacity: 1;filter:alpha(opacity=100);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script> if (/mp4$/.test("https://flv0.bn.netease.com/93bcc5b582a435feae8b864b70488bd5ff47aad44c210955159b7722b51fa1ddaa27093426619394b27f6e628fe3135ed27340331b80165313b94c8f2bad563f96f837b591eb8fab2a81f951dc6e5729c6df6e1f1e93d85db4a927d9a321b23192777c657a7b06748a1401ae985d6b258f9dc02fbea964ea.m3u8")) { document.getElementById("VKU73A0L7").src = "https://flv0.bn.netease.com/93bcc5b582a435feae8b864b70488bd5ff47aad44c210955159b7722b51fa1ddaa27093426619394b27f6e628fe3135ed27340331b80165313b94c8f2bad563f96f837b591eb8fab2a81f951dc6e5729c6df6e1f1e93d85db4a927d9a321b23192777c657a7b06748a1401ae985d6b258f9dc02fbea964ea.m3u8" } else if(Hls && Hls.isSupported()) { var hls = new Hls(); hls.loadSource("https://flv0.bn.netease.com/93bcc5b582a435feae8b864b70488bd5ff47aad44c210955159b7722b51fa1ddaa27093426619394b27f6e628fe3135ed27340331b80165313b94c8f2bad563f96f837b591eb8fab2a81f951dc6e5729c6df6e1f1e93d85db4a927d9a321b23192777c657a7b06748a1401ae985d6b258f9dc02fbea964ea.m3u8") hls.attachMedia(document.getElementById("VKU73A0L7")) } </script> <div class="video-info clearfix" style="margin: 16px 0 0px 0px;height:20px;line-height:20px;"> <p class="fn-right" style="height: 22px;line-height: 22px;overflow: hidden;font-size:12px;float: right; margin:0;padding:0;text-indent:0;"> <a style="text-align: right;float: left;width: 300px;" href="https://www.163.com/v/video/VKU73A0L7.html" target="_blank" class="video-title">破局者亿咖通 智向全球的科技“新势力”</a> <span class="video-from" style="color: #a7a7a7;margin-left:10px">(来源:网易汽车)</span> </p> </div> <div class="video-list"> <ul class="clearfix" style="margin:0;padding:0;list-style:none;width:540px;"> </ul> </div> </div> <div style="height: 0px;overflow:hidden;"><img src="https://static.ws.126.net/163/f2e/product/post_nodejs/static/logo.png"></div> </div> -
车内配备39.1英寸贯穿巨屏 奔驰GLC EV正式亮相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8日2025慕尼黑车展现场报道 奔驰全新GLC纯电版近日在慕尼黑车展首发亮相,这款基于EQ技术打造的电动SUV将与燃油版并行销售,预计2026年上半年正式上市。 外观设计:星辉格栅引领潮流 新车延续了GLC的经典轮廓,但采用了更具未来感的设计语言。最引人注目的是配有942个发光单元的超大星辉格栅,配合全新星形LED大灯组,夜间点亮效果惊艳。相比上周发布的第二代宝马iX3(参数丨图片)的保守设计,奔驰选择了更大胆的表达方式。 车身尺寸方面,GLC纯电版轴距达到2972mm,比燃油版加长80mm,带来更宽敞的乘坐空间。570L后备箱加上128L前备箱,实用性表现出色。 内饰配置:39英寸巨屏重新定义豪华 内饰方面最吸睛的是横贯中控台的39.1英寸MBUX Hyperscreen超大屏幕,集成了几乎所有车辆控制功能。配合延伸至全景天窗的氛围灯系统,营造出沉浸式豪华体验。简洁的悬浮式中控台、双无线充电等配置兼顾美观与实用。 动力性能:续航713公里 动力方面,GLC纯电版标配94kWh电池组和400V电气架构,旗舰版GLC 400 4MATIC双电机系统可输出483马力,WLTP续航里程达713公里。支持330kW直流快充,10分钟可补充300公里续航。底盘配备与S级同款的Airmatic空气悬架,具备后轮转向功能,并可通过与基础设施通信提前预判路况。能量回收系统提供四级可调,最高可达300kW回收功率。 总结: 虽然官方尚未公布售价,但业内预计起售价在40万元左右。全新GLC纯电版在产品力上有了质的提升。不过面对日益激烈的豪华电动SUV市场竞争,特别是宝马iX3等强劲对手,其市场表现仍有待观察。 -
2025慕尼黑车展:AITO携三款新车完成全球首秀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8日2025慕尼黑车展现场报道 在2025慕尼黑国际车展上,赛力斯集团旗下高端智慧汽车品牌AITO带来三款针对中东市场开发的车型,AITO 9、AITO 7和AITO 5,并在车展完成全球首秀。这些车型在硬件性能和座舱交互方面均进行了本地化优化,已获得阿联酋市场准入认证,预计将很快在当地上市。 AITO方面表示,此次展出的中东版车型在座舱系统上支持中文、英文和阿拉伯语三语交互,并接入本地数字生态;车辆硬件则针对中东市场特殊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强化,以满足区域市场的使用需求。 数据显示,自2021年底品牌创立以来,AITO在中国市场累计销量已超过77万辆,其中AITO 9自2023年底上市以来销量突破23万辆,并在中国豪华SUV细分市场保持领先。 在技术层面,AITO在慕尼黑展台还展示了“第五代超级增程动力总成”和“魔方平台”。前者基于“赛翼(C2E)架构”和“RoboREX智能控制技术”,强调效率与静音表现;后者则兼容增程、纯电和插混三种动力形式,具备较高的灵活性与拓展性。 随着全球化战略推进,AITO正逐步将智能化和新能源技术应用扩展至海外市场。 -
比亚迪起诉长城坦克CEO常尧 后者已失联两个月 红星资本局9月8日消息,日前,人民法院公告网发布公告,比亚迪(002594.SZ)已就网络侵权责任纠纷对常尧提起诉讼,案号为(2025)京0491民初7591号。业内普遍认为,被告常尧即长城汽车(601633.SH)旗下坦克品牌CEO。由于无法联系到常尧本人,法院已启动公告送达程序,并将于9月下旬开庭审理。 人民法院公告网发布公告公告显示,自公告之日起经过30日,即视为向常尧送达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及开庭传票等。提出答辩状的期限为公告送达期满后的次日起15日,并定于答辩期满后第3日的14时30分(遇法定休假日顺延),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第四十二法庭进行远程庭审。自今年7月起,常尧处于失联状态,这被认为与长城汽车内部反腐有关,他的朋友圈动态停留在6月24日。目前尚不清楚常尧的长城坦克CEO职务是否已经解除。 长城汽车旗下坦克品牌9月8日,红星资本局就上述信息先后联系长城汽车和比亚迪,截至发稿,两家车企均未对此进行回应。公开资料显示,常尧于2005年本科毕业于约克大学;2022年担任长城汽车用户运营高级总监;2024年4月升任坦克品牌副总经理;2025年5月晋升为坦克品牌CEO。 比亚迪起诉长城坦克CEO常尧坦克是长城汽车旗下主打越野车型的品牌,于2021年正式独立,目前在售车型为坦克300、坦克400、坦克500和坦克700。长城汽车产销快报显示,今年前8个月,坦克品牌累计销量为14.37万辆,同比下滑4.88%。来源 红星新闻记者 吴丹若 -
迈向AI汽车公司 全新小鹏P7亮相慕尼黑车展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8日2025慕尼黑车展现场报道 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小鹏汽车携旗下多款产品亮相。其中全新小鹏P7是在海外的首次亮相。该车定位纯电中型轿车,国内售价21.98-30.18万元,CLTC最大续航里程为820km。此外,小鹏P7+、新款G6、新款G9和新款X9等多款新车也亮相慕尼黑车展。 在车展发布会上,小鹏汽车表示将朝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方向买进,以传统汽车公司不同,在电动和AI的加持下,小鹏将继续开发包括AI汽车、AI机器人、飞行汽车等。不久,小鹏的第七代飞行汽车将在迪拜首飞,并将在明年进行小批量交付。 新小鹏P7采用极为动感科幻的设计风格,轿跑式设计搭配溜背的悬浮式车顶。前脸采用XMART FACE设计语言,光翼贯穿前大灯(光剑+银翼)长达1.4m,并支持动态灯语。车身尺寸方面,车辆长宽高分别为5017/1970/1427mm,轴距为3008mm,新车风阻系数0.201。 内饰方面,该车延续了简洁明快的设计,T字型中控布局与外观相呼应。三幅式方向盘设计考究,两个智控旋钮,集成了包含驾驶模式调节、空簧高度调节、Boost模式、智驾功能快速调节、激活车手模式、调整调校设定等6项核心功能。操作便捷。 作为一台中级车,该车座椅采用了运动化的一体式座椅,并大面积采用Nappa真皮材质,侧翼等支撑则采用Dinamica仿麂皮材质。前排座椅支持16向调节以及通风/加热/按摩/主驾音响等。后备厢容积575L,二排座椅放倒后全车扩展空间达1929L。 全新小鹏P7基于全域800V平台打造,有270kW单电机后驱,437kW双电机四驱两种动力组合,并根据配置的不同,有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组可选。有74.9千瓦时和92.2千瓦时的两种电池组,CLTC工况续航里程为702公里、820公里、750公里(四驱),充电10分钟补能525km。四驱版车型的0-100km/h加速时间为3.7秒。 -
定位纯电动小型SUV 斯柯达Epiq概念车亮相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8日2025慕尼黑车展现场报道 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斯柯达Epiq概念车正式亮相。新车与大众ID.Cross采用相同平台,可以看作是斯柯达柯米克(参数丨图片)的纯电动继任者,计划于2025年正式登陆欧洲市场,起售价为2.5万欧元。 Epiq概念车采用斯柯达全新的Modern Solid设计语言,展车在设计上几乎已经是量产车状态。格栅上的点状日行灯很有特点,于两侧灯组相连,下方的8孔通风开口造型夸张,为车辆带来了一些野性。车身长度预计在4.1米左右,隐藏式A柱则让车辆显得更加灵动。轮圈采用半封闭设计,从而进一步降低风阻。车尾保险杠的装饰条与车头通风口相呼应,同时车身周围搭配大面积的塑料防擦条,实用性更强。内饰同样采用了最新的设计风格,同时在中控台依然保留了方便盲操的物理按键,整体配色也很显活力。动力方面,新车将在大众MEB Entry前驱平台打造,参考大众ID.2 all,其有望搭载226马力的电机,续航里程将会超过400km(WLTP工况)。 -
2026年国产上市 新世代BMW iX3慕尼黑车展发布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8日2025慕尼黑车展现场报道 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宝马集团带来了新世代BMW iX3,这不仅是宝马的一款全新产品,更是宝马基于全新Neue Klasse平台打造的首款车型。另据悉,新世代BMW iX3国产版将在今年内正式亮相,并在2026年于沈阳的里达工厂下线。对于宝马而言,iX3标志着其电动化战略进入全新阶段。 新车看点 基于NCAR纯电专属平台打造,首次采用第六代eDrive电驱技术,集成800V高压架构,支持400kW超快充。 搭载108kWh大圆柱电池,CLTC续航超900km,风阻系数低至0.25。 98%日常制动场景依赖电机制动(非物理刹车),回收强度达1.2G,144km/h时速内可实现纯电制动。 首创视平线全景显示,HUD+中控屏+仪表三屏交互,支持自定义组件,带偏光镜也不影响信息读取。 中国版深度本土化:采用Momenta城市领航方案,适配本土路况;并接入DeepSeek AI助手、华为鸿蒙生态、高德地图。 对于BMW的新世代,宝马集团董事长 齐普策谈到:新世代是宝马集团史上最具前瞻性的战略项目,标志着在设计、科技和用户体验上实现巨大飞跃。凭借新世代,我们将智能驾趣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上世纪60年代,宝马推出“新世代”车型,开创了“高档运动型轿车”这一全新细分市场,而代表车型就是BMW 1500。如今,面对电动化智能化技术飞速发展,宝马再次以“新世代”为名,开启自我革新。 启动新世代战略后,宝马以系统性思维重塑未来可持续豪华出行。2023年1月,宝马以BMW i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诠释对未来车内外数字化体验的愿景。同年9月,BMW新世代概念车惊艳亮相慕尼黑车展,展现宝马向电动、智能和可持续豪华的大步跨越。2024年,BMW新世代X概念车将“传承与创新”演绎到极致,于豪华之中融入创新科技与前瞻理念。今年4月,BMW新世代驾趣概念车首发,以性能掌控力重新定义电动智能时代纯粹驾趣。 致敬经典 超越经典 设计上,新世代BMW iX3在传承中创新,经典元素致敬1960年代BMW 1500车型,比如,小比例的经典双肾格栅,只不过这次融入了LED光源,另外还有天使眼大灯、霍氏弯角,而这浑然一体的全新设计语言,极具辨识度。 而通过前瞻的“超感数字融合”设计,将LED轮廓光融入格栅与灯组,打造光型一体的“天使之翼”前脸,中间被称为“数字天使光翼”的横向宽度达到1.4米,自带62°的曲面弧度,并采用9层涂覆材料,形成立体且深邃的光效。可以说,这样的设计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入科技。 另外从侧面来看,新车依然是还原了BMW SAV车型的经典比例,线条极简化。另外,它还有大尺寸的轮圈、隐藏门拉手,当然,更低的水切和隐藏腰线设计也促成新世代BMW iX3呈现出更简洁的视觉效果。整体尺寸上,全新宝马iX3长宽高分别为4780/1895/1635mm,轴距为2895mm。 在车尾设计上,新车依然保持概念车的风格,水平式尾灯位于Logo两侧,当然它还有动感的尾翼以及下部的扩散器设计。 座舱设计做减法 首搭视平线全景显示 宝马首次应用座舱“视觉锥”概念,以符合下意识的驾驶视线设计,减少视觉焦点的切换时间与频率。可以看到的是,新车座舱内的3D抬头显示、视平线全景显示、超感方向盘与超感中控四大创新交互界面联动,自然而然地引导视线与操作路径,实现“手不离方向盘、眼不离路”的直观体验。 行业首创的视平线全景显示采用宝马自研的超近距投影平视显示技术,替代传统仪表盘,可将信息投射在纳米涂层风挡玻璃下部的黑色涂层,提供大面积、4K级超清晰、远视野、偏光墨镜无影响的显示效果;全新3D抬头显示位于视平线全景显示上方,可将导航和自动驾驶信息投影到驾驶员最佳视野内。此外,BMW超感中控采用矩阵背光技术,通过精确的独立分区控光,实现更高动态对比度、更细腻的画质细节,提升视觉体验。屏幕采用行业唯一的“自由剪裁”式设计,屏幕左右两侧向驾驶员倾斜17.5°,让驾驶员拥有“黄金视角”。 新世代BMW iX3中国专属版年内亮相 专为中国消费者需求打造、基于新世代平台开发的新世代BMW iX3中国专属版即将于年内正式亮相。该车型不仅拥有新世代核心技术,还在智能座舱、驾驶乐趣、驾驶辅助和舒适性等方面为中国用户做了专属定制与调校。 为中国量身定制的全新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融入本土数字生态,优化常用场景下中国用户的高频交互体验。同时,BMW智能个人助理也迎来全面升级,新世代BMW iX3中国专属版将采用与阿里巴巴共同开发的宝马定制大语言模型(LLM)技术,并将AI智能体引入座舱,其核心能力包括拟人化沟通、多智能体协同及开放生态整合,能够实现精准意图捕捉、复杂指令解析、模糊语义理解及严谨逻辑推演。 驾驶辅助方面,宝马携手本土合作伙伴Momenta共同研发高度适配中国道路环境和驾驶行为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功能覆盖高速及城区道路,实现全场景、点到点的领航辅助驾驶,这一系统基于AI大模型驱动的“感知—规划—控制”一体化架构,能够像人类驾驶员一样理解复杂路况并做出决策,具备自我学习和进化能力。 至于驾控的本土调校,针对中国典型路况与驾驶偏好,宝马工程团队对底盘与悬架系统进行了专属调校优化;舒适性方面,轴距加长超100mm,后排腿部空间显著提升,专属后排座椅由上海团队精心开发,座垫加厚加长,确保长途乘坐舒适性。 值得一提的是,宝马携手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中国顶尖电池供应商,已于2024年底在沈阳生产基地启动大圆柱电池包试生产。这预示着,中国用户将率先体验到最高900km的超长续航,同时还有高效充电与极致驾驶乐趣的全新电动出行体验。 结语 随着新世代BMW iX3的发布,我们也看到宝马集团正施展出“全球技术+中国定制”的组合拳,意味着将重塑高端纯电SUV市场格局。据官方信息,从现在起到2027年,宝马集团将在全球推出40余款全新或升级产品,而每一款都将融入新世代的创新基因。 -
MINI携手Deus Ex Machina 两款JCW概念车亮相慕尼黑车展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8日报道 在今日开幕的 2025 IAA慕尼黑国际车展 上,MINI携手生活方式品牌 Deus Ex Machina,带来两款独一无二的John Cooper Works(JCW)概念车,燃油版 Machina 与纯电版 Skeg。这两款车型以截然不同的风格,重新演绎了MINI的赛车基因与个性表达。 Machina:赛道灵魂 Machina采用红、白、黑撞色涂装,外观配备宽体轮眉、复古风发动机盖灯组、定制格栅,以及源自Can-Am风格的巨型尾翼,营造出强烈的赛道氛围。 内饰则彻底“赛车化”,包括赛车桶椅、三辐方向盘、五点式安全带、铝制地板和外露式防滚架。此外,还增加了液压手刹和一排拨动开关,相比圆形中控屏的菜单操作更直观,完全服务于驾驶激情。 Skeg:冲浪灵感 Skeg则转向完全不同的设计语境,以冲浪文化为灵感。车身银、黑、黄涂装,并加入原纤维玻璃面板,呼应冲浪板的原始质感。封闭式格栅配有照明效果,下方七个圆形开孔,赋予前脸俏皮之感。车身更夸张,半透明纤维玻璃宽体套件不仅极具辨识度,还让重量降低约15%。黄色扩散器与车顶巨大的“Flex Tip Surf Spoiler”冲浪尾翼,为整车营造独特的休闲气场。 车内延续了这种随性设计:潜水服材质包覆的桶椅、用织带替代的门把手、纤维玻璃收纳托盘,以及车顶固定的冲浪板(由黄色张紧带固定,外部可见),彻底强化了生活方式化的个性表达。 不加马力,只加个性 虽然两款概念车的外观看起来“狂野至极”,但动力总成都保持原厂设定: Machina 搭载2.0升涡轮增压四缸发动机,输出228马力、380Nm; Skeg 搭载电驱系统,输出255马力、350Nm。 底盘也保持原样,没有额外调校,证明MINI的野心在于设计表达,而非性能突破。 概念车不量产,但潮牌能买到 Machina与Skeg均不会进入量产,但它们将与 MINI x Deus Ex Machina 联名服饰系列则一同在慕尼黑车展亮相。该系列产品于9月8日同步发布,并通过Deus Ex Machina全球网络发售。 -
诠释化繁为简全新设计理念 奥迪Concept C亮相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8日2025慕尼黑车展现场报道 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奥迪全新概念车Concept C正式亮相。这款概念车代表奥迪正在迈向一种更简约、恒久的设计美学,这一全新设计理念,通过一套鲜明的设计语言清晰有力的彰显了品牌标识。 Concept C概念车不仅预示了未来量产车型的设计方向,也展示了全新的内饰体验,充分体现了统一的设计原则:化繁为简——摒弃一切多余的线条与元素,追求几何形态上的明晰。 车身设计以垂直取向的格栅框架为核心,灵感源自传奇的 Auto Union Type C 赛车,这一纵向布局引导了视线上的聚焦。车辆采用硬顶敞篷设计,这也是奥迪首次采用电动伸缩硬顶。 内饰同样贯彻极简理念,通过智能技术在恰当的时间提供必要信息,去除对用户的冗余干扰。环保式座舱配备可折叠的10.4英寸中控屏幕,不需要时可自动收回,保持内饰的简洁美感。 车内乘员可接触到的物理按键均采用阳极氧化铝材质,官方表示其能够通过外观、触感以及标志性的 “奥迪式按键声”,带来彰显机械质感的触觉体验。 车辆将采用全新纯电动动力系统,此前有消息称有望基于保时捷与奥迪联合开发的PPE电动平台打造,或提供单电机和双电机两种不同动力系统。 -
卖一台新车亏1万、靠售后赚54亿“回血”,最大4S集团年报中还藏着哪些机会和隐忧? 卖新车亏到 “肉痛”,做售后赚到 “回血”。最大4S集团中升 2025 上半年财报里的这组数据,把经销商的生存现状戳得明明白白:卖 1 台新车亏 1 万,22.9 万台卖完,新车业务直接亏了 23.88 亿;可售后端每服务 1 台车能赚 1350 元,400 万台的进厂量硬是扛出 54.4 亿毛利。正是靠售后这股 “力”,中升最终稳住了 10 亿净利润 ——虽说同比下滑 36%,但至少守住了 “不亏钱” 的底线。而扒开财报细节会发现,当下经销商们寄望的 “增长三板斧”(售后、二手车、新能源),如今也各自卡在了待解的挑战里。 01、卖 1 台新车亏 1 万、二手车“增量不增利”激烈的“价格战”对中升集团业务的影响全面且深刻。上半年,集团新车销量达22.9万台,同比微降1.7%,但真正冲击利润的是成交均价的大幅下滑——过去18个月内单车均价下降约3.3万元,降幅达12.5%,致使新车销售毛损23.88亿元,相当于每卖一辆车亏损1万元。为缓解压力,主机厂提供了大幅度补贴,上半年单车补贴约1.9万元,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现金流和毛利。值得关注的是,中升的业务结构也有亮点:豪华品牌销量占比提升至62.3%,新引入的AITO品牌表现突出,36家问界店贡献1.1万台销量,推动整体新车毛利率提升0.6个百分点。据问界某经销商反馈,目前问界单车销售均价为38万,单车返点4.5%,综合单台毛利贡献约2.3万元(销售返利15000元+交付8000元)。这意味着中升半年1.1万台销量约带来2.5亿元毛利,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豪华车水平。再看二手车业务,呈现“量增利减”的局面。集团半年销量11.1万台,同比增长9.6%,但收入下降27.0%,单车收入降幅达33.4%。年报分析主要原因是“以旧换新”政策导致大量长车龄旧车进入市场,其中六年及以上车龄占比近80%,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这些高龄车辆本身零售价值有限。叠加新车降价传导影响,二手车单车利润被压缩至不足3000元,板块总利润同比暴跌58.4%,仅实现2.57亿元。当然,中升面临的挑战并非个例,而是整个汽车经销行业的真实缩影。新车端的价格倒挂与二手车端的政策挤压,短期内仍难以看到根本性好转。02、每台车售后赚 1360 元、关闭37家4S店又开57家2025年上半年,中升售后及精品业务实现毛利63.40亿元,持续担当集团业绩的“压舱石”。其中,售后服务(含保养、维修、钣喷)毛利54.4亿元,同比增长8.1%;精品业务毛利8.99亿元,同比下滑28.8%。精品毛利收缩,一定程度反映消费降级背景下,部分客户转向性价比更高的独立售后渠道,也存在4S店员“飞单”现象。同期售后进场台次达400万,同比增长1.7%。粗略估算,单车产值约2860元,单车毛利约1360元,产值与毛利同比均有提升。基于年报,售后增长主要依托以下几方面推动:一方面,中升完成史上最大规模网络优化,自2024年11月以来关闭37家店,同时新增57家经销店和20家维修中心。在重点布局的32个中心城市,平均每城设15个网点,服务约13.7万活跃客户,区域密度显著提升。另一方面,行业加速洗牌,部分竞争对手退出,中升凭借高密度网络加速整合本地售后市场,例如沈阳捷豹路虎店和郑州沃尔沃店成为当地独家经销商,售后收入实现翻倍。截至2025年6月底,中升全国共有439家经销店,46%的门店(203家)是其所在本地市场的主导经销商(市占率超50%),其中89家为独家经销商。不仅增强了本地议价能力,更有利于实现跨品牌运营客户关系。据了解,在成都、大连等四大中心城市,非中升购车却来此维修、出险、续保的客户占比分别达20%、36%和30%。这些举措推动中升的售后客户基础持续壮大。中升GO会员达380万,活跃客户达454万名,较去年同期增长15.2%。售后客户基盘扩容同时,运营效率也显著提升:“等店售后入厂台次”实际同比增长4.5%,“等店服务收入”增长8.13亿元,同比增7.9%。此外,事故车维修业务贡献显著,续保保单99万单,同比增长10.6%,总保单量120万单,增长8.6%,庞大的保费规模为售后维修资源导入提供稳定支撑。售后业务已成为衡量经销商综合实力与抗风险能力的关键试金石。03、三大核心问题待解、隐忧与机遇并存从中升半年报中,可窥见当前汽车经销渠道面临三大待解问题:新车销售毛利何时转正、售后毛利能否持续增长、新能源投入能否兑现预期回报。中升财报中对未来持相对乐观预估,首要支撑在于其与豪华及主流车企的深度绑定 —— 旗下奔驰 4S 店 108 家、丰田 107 家、雷克萨斯 58 家,下半年还将有 11 家新中升奥迪经销店以优于常规条款的合作条件落地各区域;其次,去年 11 月合作的问界尚处初期,当前单店月销仅 50 台,行业预估可提升至 80 台,仍有销量增量空间。从长期看,新车销售虽难盈利,但持续亏损逻辑并不成立,随着中升对网络结构的持续优化,未来新车业务微亏或持平或将成为常态。在售后领域,中升同样具备增长潜力。其重点覆盖的 32 个中心城市合计有约 2010 万名豪华车主,目前中升服务的车主占比仅 14.6%,而随着部分竞争对手退场,大量车主面临售后无门的难题,这为中升的售后跨品牌运营带来持续机遇。通过洗美、精品、车险业务实现交叉引流,再依托维保、事故车维修完成服务变现,叠加数字化工具及 20 家维修中心提供的低成本高效服务,售后业务的增长空间仍待释放。不过,经销业务的隐忧亦不容忽视。其一,经销商过度追求 “售后毛利”,导致扩损增赔、副厂件替代原厂件、过度转化等乱象频发,员工吐槽被压榨的负面舆论也持续发酵。 过高的零服吸收率实则是 “双刃剑”,4S 店售后增长的核心仍依赖客户黏性与复购率。其二,售后作为高利润板块,已成为 “猫虎狗” 等汽服连锁的争抢目标,随着车主消费愈发理性、互联网带来信息平权,4S 店的品牌溢价逐渐 “祛魅”。加之部分同行倒闭爆雷的牵连,存活经销商的售后套餐推广及高毛利项目转化难度显著增加。其三,新能源转型仍处摸索期,中升对单一新能源品牌的押注不仅增量空间有限,若未来该品牌销量不及预期或政策调整,还可能拖累整体财务表现,其新能源投入能否带来预期回报,仍需时间检验。据了解,某地部分问界经销商为争抢订单,会私下向车主提供 3000 元返点;同城其他问界门店更将返点加码至 8000 元,此类恶性竞争行为进一步挤压了新车销售毛利。对汽车经销商而言,新车毛利短期内难转正、售后竞争加剧、新能源转型存风险,如何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发展,是接下来必须直面的挑战。 -
新世代宝马电车,能打翻身仗? 9月5日,慕尼黑车展期间,新世代BMW iX3全球首发,这款深度契合中国市场需求打造的车型,将于今年年内正式亮相,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量产。 宝马官方介绍,新世代BMW iX3继承了宝马集团的百年造车理念、扎根中国的深刻文化理念、直面用户的核心技术应用,以及立足未来的前瞻科技创新。新车基于全新智能电子电气架构,首创全景iDrive、BMW驾控超级大脑和大圆柱电池三大突破性创新技术,旨在令智能驾驶乐趣再次革新。在新世代BMW iX3上,一眼就能看到的最大变化,是其复古式前脸设计与现代科技感完美融合。不久前,宝马官方推送了一条关于进气格栅设计变化的视频,展现了宝马自诞生以来进气格栅的变化。而新世代BMW iX3将复古式进气格栅的造型融入新世代车型中,对于宝马来说,这不仅是对宝马电动化进程的一次革新,更寓意着宝马电动化的新开始。新世代BMW iX3,颠覆用户对宝马电车的认知?包括宝马在内,一些老牌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并未延续称霸车市的态势,而是逐步沦为了“杂牌”品牌。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或许是这些车企在新能源发展进程中,没有更好地理解新能源车的定义,将其与燃油车混为一谈。 现在来看,新能源车与燃油车从造车理念上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燃油车更偏向于为用户提供踏实可靠的出行工具,而新能源车正重新定义着用户的出行需求。无论是宝马,还是其他传统车企,近几年在新能源技术革新或者是产品的创新上,都少了一丝灵性,其产品似乎始终无法有效触达用户的多方面需求。但事实上,这些车企在各自新能源发展的进程中,也下了不少本钱,只不过用户对此的感知较弱。以宝马为例,宝马是全球第一家与宁德时代合作的车企,早在宁德时代成立之初,宝马就成为其第一个深度合作的客户。由此不难看出,宝马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前瞻判断非常准确。但事实又给宝马泼了盆冷水,近两年来,宝马纯电车型全球销量名列前茅,换来的却是利润的一降再降。随着新能源车型在全球市场的深入发展,宝马又无法放弃这一未来必定会接替纯燃油车的技术,因此,在第一轮电动化攻势取得了一些市场空间的情况下,宝马带来了新世代BMW iX3,旨在通过全新的造车理念,实现市场与收益双收的局面。众所周知,宝马营收降低的原因,除了在电动化领域进行了大手笔投入,主要还在于中国市场内卷之下,宝马电动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显出不足,导致宝马电动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不仅没有利润,甚至赔钱销售。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也有用户需求的变化。随着电动化产品愈发快速的更新换代,用户逐渐更看重性价比,而非品牌属性。从市场销售的车型占比来看,在新能源车市场能打出口碑的,往往是具有性价比的品牌,而非想通过品牌打造高溢价产品的车企。因此我们也看到,原价的宝马i3(参数丨图片)、iX3无人问津,而仅售18万的i3则大有市场。所以,宝马需要一款新车型,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打破用户对宝马这类传统豪华品牌电动化产品的“杂牌”认知,二是更好地匹配价格与产品力,让豪华品牌的新能源产品也极具“性价比”。iX3正是这样一款车型,从设计、电池、智能化等电动车最核心的产品力出发,打造更适合用户的纯电车型。新世代BMW iX3靠什么实现突破?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无论搭载何种驱动系统,宝马全系产品阵列都将受益于新世代的创新科技。BMW iX3是首款投入量产的新世代车型。我们不仅将下一代最成功的纯电车型之一带上道路,同时也开启了BMW的全新时代。” 新世代BMW iX3采用全新的“浑然一体”设计语言,开启了BMW的全新时代。新世代BMW iX3以经典元素致敬1960年BMW 1500车型,保留经典双肾格栅、天使眼大灯及SAV车型典型比例,通过前瞻的“超感数字融合”设计,将LED轮廓光融入格栅与灯组,打造光型一体的“天使之翼”前脸,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入科技。新世代BMW iX3的设计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一亮,亮在宝马突破了燃油车设计的束缚,打造出了专属于电动化产品的品牌之美,更在新能源车型设计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宝马依旧能拿出与品牌调性相符的特立独行的设计,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就是一辆宝马。好的设计能吸引到用户的目光,而真正能让用户掏钱的,还是领先行业的技术。新世代BMW iX3采用全面升级的宝马第六代电驱系统,搭载大圆柱电池和全新800V高压平台,不仅一跃追赶上了目前电动车产品发展的进程,且在一些技术层面实现领先。大圆柱电池的应用,让BMW iX3国产版本实现10分钟补能超400公里,CLTC续航超过900公里的续航补能水准。这个表现即使是iX3明年才能实现量产,依旧能成为市场中续航补能技术的第一梯队产品。 操控和可玩性一直是宝马品牌的基因,因此,宝马在动力系统方面焕然一新,后桥励磁同步电机升级,并结合全新紧凑异步电机组成高效双电机组合,实现能量损耗降低40%、整车效率提升20%,为驾驶者带来更直接、更灵敏、充满乐趣的电动驾驶感受。此外,在AI的加持下,新世代的宝马车型拥有4个“超级大脑”,分别运行负责车辆车载娱乐系统、驾驶辅助系统、驾驶动态控制系统,以及车辆进入、空调与舒适体验四大核心功能的软件平台,整车从性能到实际体验,都有质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宝马精心打造的BMW驾控超级大脑(Heart of Joy),首次实现了动力传动系统与驾驶动态功能的深度融合,响应延迟低于1毫秒,信息处理速度较以往系统提升10倍。该高性能控制单元处理驱动、制动、能量回收和转向功能,并首次在纯电动新世代车型中搭载完全自主开发的BMW动态性能控制系统。以上的技术就是新世代BMW iX3应对市场变革,所拿出的最大诚意,可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新世代BMW iX3从产品力上都极具竞争力,若能配上一个用户更能接受的价格,宝马通过这款车型打入新能源市场主流位置,指日可待。 -
高通8155芯片上车!亚洲龙油耗降至4.31L,保值率依然是同级领先 众所周知,现如今国内的B级车市场都卷疯了,而丰田却还在慢悠悠地更新亚洲龙(参数丨图片),这到底是整啥玩意?又是图啥呢? 可能很多车友看到标题后,第一反应就是,这车还有人会看它吗? 毕竟现在的新能源车,一个比一个凶,配置堆到天花板,价格还一个比一个狠...... 话虽如此,但亚洲龙这次更新还真不是刷存在感那么简单,因为我发现丰田好像终于想明白点事儿了。 别的不说,丰田在动力上就上了强度,此话怎讲?之前要么选2.0L自吸,感觉有点肉。要么上2.5L混动,价格又上去了。可现在倒好,新增了一个2.0L的智能电混双擎。 讲人话就是把门槛拉下来了。动力比2.0L自吸强,油耗还低到4.31L,关键是还能加92号汽油,这你受得了吗?然后,那个亘古不变的“老年机”车机,终于换了!!! 但凡有关注过念寒的车友应该晓得,我之前吐槽过不知道多少次丰田的车机,自己都数不清了。这次总算上了高通骁龙8155芯片,这个芯片现在基本是智能座舱的标配了,懂的都懂。反应快了,能30秒连续对话,CarPlay、HiCar、CarLife+三大主流手机互联也都是无线的。虽然跟新势力那些“冰箱彩电大沙发”比还是素了点,但对丰田来说,这进步比换代都大,这话没毛病对不? 智驾的话,全系标配Toyota Pilot。其实就是把TSS智行安全系统升级了,加了些新功能。比如那个PDA预判式主动驾驶,在你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就帮你稍微带点刹车或者方向,躲开路边的行人和自行车。还有下车的时候,后方来车会提醒你,防止“开门杀”。 这个怎么说呢,丰田的智驾一向不激进,但求一个稳。最后的话,还是那些“老本行”方面的提升。亚洲龙这车,底子里还是那个我们熟悉的丰田。空间大,近5米的车长摆在那,后排跷二郎腿没问题。 跟雷克萨斯ES共用不少零件,这事大家都知道,所以行驶质感、静谧性这些,它还是有底气的。 再加上丰田一贯的低故障率和高保值率,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亚洲龙的保值率在中型轿车里一直名列前茅。说难听点的,哪怕你买回去开几个几年再卖出去,也不会亏得太心疼! 说到这儿,我自己也捋清楚了一点。全新的亚洲龙,其实是在放弃去跟新势力拼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把自己的长板变得更长,短板也努力补上了。所以问题来了,一边是科技感爆棚、天天给你惊喜的新势力,一边是这台稳如老狗、但好像又没啥大毛病的亚洲龙,你会怎么选? 或者你们觉得,它最大的对手到底是谁?是“亲兄弟”凯美瑞,还是隔壁的比亚迪汉? -
纯电奔驰GLC发布,明年将会国产六座车型 全新纯电GLC SUV于2025年9月8日在慕尼黑车展梅赛德斯-奔驰之夜全球首发,标志着品牌最畅销车型正式迈入纯电时代。该车不仅在设计语言、智能科技与驾控体验方面全面升级,更以出色的性能与能效表现,开启豪华中型SUV市场的新篇章。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全新纯电GLC SUV的到来将持续推动品牌史上最强的产品与科技攻势,它不仅是一款全新车型,更将谱写销量冠军的纯电新页。该车采用全新发光格栅、MBUX超联屏、智能光感天幕等前瞻配置,并首次搭载S级同款空气悬挂与后轮转向系统,以领先的底盘科技实现舒适与操控的完美平衡。作为最智能的梅赛德斯-奔驰SUV,全新纯电GLC基于MB.OS全新架构打造,搭载AI赋能的第四代MBUX系统,集成微软与谷歌AI技术,提供更自然、情感化的人机交互体验。车辆配备全新无缝MBUX超联屏尺寸达39.1英寸(99.3厘米),采用悬浮式设计,是梅赛德斯-奔驰迄今为止尺寸最大的屏幕,其超高的分辨率搭配创新的矩阵背光技术(含1000颗独立LED)、11种主题背景与智能光感天幕,营造沉浸式座舱氛围。续航方面,该车在WLTP工况下可达713公里,并支持330千瓦快充,10分钟即可补充303公里续航。其800伏电气架构、两挡变速箱及四驱断开装置等先进技术,全面提升了能效与动力表现。全新纯电GLC 是史上车身尺寸最大的GLC,轴距为2972毫米,比标准轴距燃油版GLC SUV长84毫米。更长的轴距带来更大的乘坐空间,其前后排腿部空间分别增加13毫米和47毫米,前后排头部空间分别增加46毫米和17毫米。超大128升前备箱可通过奔驰星标触控开启;后备箱容积为570升,放倒后排座椅可将容积扩展至1740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针对中国市场,全新纯电GLC SUV将于2026年推出国产加长轴距版本,并首次在该车型中提供6座布局,第二排配备两个豪华独立座椅,进一步提升乘坐舒适性与实用性。这使得奔驰成为豪华品牌中首个在纯电领域明确推出六座车型的品牌,紧跟新能源MPV与SUV多功能化的市场趋势。国产车型还将搭载本土开发的城区及高速领航辅助功能,并结合豆包AI大模型、思必驰语音等本土化数字生态,为中国用户提供更贴合需求的智能出行体验。 -
特斯拉FSD在美国未能有效吸引潜在买家 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美国咨询公司Slingshot Strategies近日发布的《8月电动汽车情报报告》显示,在8000名美国受访者中,仅14%的人表示特斯拉的FSD(即“完全自动驾驶(监管版)”)系统会让他们更有可能购买特斯拉,而35%的人则表示该技术会降低他们购买特斯拉的可能性。其余51%受访者表示,特斯拉是否支持FSD功能,对他们的购车决定没有影响。此外,近半数受访者认为FSD技术未能达到合法应用的标准。这一报告表明,马斯克对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的大力推广,并未显著赢得潜在买家的青睐。 图片来源:特斯拉对特斯拉而言,这一令人担忧的调查结果出炉之际,正值该公司遭遇销量持续下滑——原因包括电动车产品阵容老化,以及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加剧。此外,马斯克的争议性政治言论、与特朗普政府的合作与冲突以及对德国极右翼政党的支持,也对特斯拉的声誉造成了损害。受此影响,特斯拉7月在欧洲的汽车销量同比下跌40%,连续七个月下滑。Slingshot公司的报告显示,在积极考虑购买纯电动汽车的受访者群体中,仅20%的人表示FSD会提高他们购买特斯拉的可能性,33%的人则坦言FSD会降低这一可能性。Slingshot公司的研究主管Evan Roth Smith表示,特斯拉在营销宣传中存在的表述模糊与诚信缺失或许是导致该现象的因素之一。Slingshot公司调查发现,大多数美国消费者希望针对自动驾驶汽车(无论是完全自动驾驶还是部分自动驾驶)出台明确且严格的监管规定。Slingshot的报告称:“民众强烈要求自动驾驶汽车制造商对自动驾驶事故承担责任,并呼吁对全自动驾驶(FSD)等技术实施更严格的监管措施与广告宣传规范。”Smith还表示,数据显示,除了FSD带来的麻烦外,特斯拉“在美国所有电动汽车制造商中声誉垫底”。他称,“该公司今年的品牌声誉下滑幅度显著,近期的产品责任诉讼及判决结果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8月初,一个陪审团裁定,在一起涉及特斯拉Autopilot自动驾驶系统的致命车祸中,特斯拉需承担部分责任,并需向受害者及一名幸存者支付约2.43亿美元的赔偿金。特斯拉计划对该判决提出上诉,并组建了顶尖的律师团队。 图片来源:特斯拉Slingshot的报告显示,在过去两个月中,认为特斯拉汽车不安全的消费者比例从34%上升至36%,而认为特斯拉汽车“非常安全”的比例则从17%降至13%。在受访者眼中,本田、丰田和雪佛兰是最安全的汽车品牌。对于上述报道,特斯拉未回应置评请求。Slingshot公司表示,已将调查结果发送给特斯拉,但也未收到该公司的回复。值得注意的是,本周,特斯拉开始在澳大利亚推出FSD监管版服务。在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特斯拉落后于Alphabet旗下的Waymo和百度的Apollo Go。目前,特斯拉正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和旧金山湾区开展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的早期测试,并希望今年能将服务扩展到更多城市。该公司在奥斯汀的测试车辆配备了人类监督员,而旧金山的测试车辆则有驾驶员在驾驶座上操控。尽管马斯克一直将FSD视为特斯拉超越竞争对手的核心优势,但目前该公司绝大部分营收仍依赖于电动汽车销售。上个月,特斯拉高管们表示,在推动FSD普及方面,公司面临着市场认知不足的问题。马斯克也在特斯拉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FSD的存在,而且在有资格使用FSD的特斯拉车主中,仍有约一半的人甚至从未尝试过。”马斯克称,他将在用户将车辆送修时向其介绍FSD,并将开始主动联系驾驶员,向他们发送演示FSD工作原理的视频。特斯拉首席财务官Vaibhav Taneja在7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订阅高级FSD服务的用户,每天仅需约3.33美元就能享受到类似“私人司机”的服务。特斯拉目前销售的FSD监管版,车主可选择每月支付99美元订阅,或一次性全款购买。该系统可在居民区和城市街道实现有限自动驾驶功能。近日特斯拉还在美国推出了一项促销活动:截至9月1日,订购新款Model 3(参数丨图片)的客户若在订单中增购FSD监管版,或从其之前拥有的特斯拉车辆上转移该服务,即可享受0利率金融方案。马斯克曾在旗下社交媒体平台X上发文称,FSD“能在所有条件下运行”,“能拯救生命”,并将成为“改变生活的产品”。他还分享过用户拍摄的视频,视频中特斯拉车主在使用FSD时未将手放在方向盘上。不过,特斯拉在车主手册中列出了多项FSD监管版可能不可靠的情况,并警告称用户必须始终将手放在方向盘上,随时准备接管转向或制动操作。 -
外资豪华品牌,盯上本土供应商 9月5日,宝马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BMW iX3全球首发,与此同时,其中国专属版本的研发与生产基地探秘直播同步在沈阳开展,这款深度契合中国市场需求打造的车型,将于今年内正式亮相,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量产。 图片来源:宝马集团作为凝聚中国供应链技术力量与本土研发智慧的集大成之作,BMW iX3中国专属版的登场绝非简单的产品迭代,更是宝马本土化战略布局的关键落子。而透过这款新车,一个深刻的行业变革趋势也愈发清晰:曾凭借百年品牌光环与全球统一技术标准,将中国市场仅视为“销售战场”的跨国豪华品牌,正挥手告别“被动应对”的姿态,转向以本土供应链深度绑定为核心的“主动重塑”。供应链转向:外资豪华品牌的本土化布局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汽车产业的当下,与中国本土供应商的协同合作,已成为外资豪华品牌巩固市场地位、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路径支撑。比如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众多外资豪华品牌便不约而同地向中国供应商伸出了合作橄榄枝。梅赛德斯-奔驰早在2017年便对中国自动驾驶科技公司Momenta进行了初步投资,去年12月消息,其计划加大对Momenta的投资力度,并宣布将在未来四年内推出的至少四款新车型中,引入Momenta的自动驾驶软件。这一合作意向不仅标志着Momenta将成为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首个核心技术合作伙伴,更预示着外资豪华品牌在供应链布局上的深刻变革。宝马则于今年7月宣布与Momenta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双方将聚焦智能驾驶辅助前沿领域,合力打造基于飞轮大模型的中国专属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该方案将应用在包含国产新世代在内的多款车型,为中国市场用户提供全场景、点到点的领航驾驶辅助功能,覆盖高速及城区道路。 图片来源:宝马集团按照宝马的说法,中国作为全球的创新引擎,已成为其未来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点。宝马在华坚持“技术开放”路线,在保持集团核心技术优势的同时,深度融合中国本土创新力量。奥迪同样紧跟转型步伐。今年8月1日,上汽奥迪A5(参数丨图片)L Sportback正式上市。作为品牌旗下的全新车型,A5L Sportback基于PPC平台打造,搭载第五代EA888发动机+MHEV plus轻混系统,运用E3 1.2的电气架构,同时配备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的燃油车。奥迪中国CEO安世豪表示,“上汽奥迪合作项目,展示了奥迪品牌与中国本土创新生态的深度融合。” 图片来源:上汽奥迪另在8月18日,豪华电动品牌AUDI首款量产车型奥迪E5 Sportback开启预售,作为AUDI与Momenta合作的首款量产车型,奥迪E5 Sportback搭载由双方联合打造的行业首个“德系电动豪华标准+飞轮大模型”辅助驾驶方案,全系标配激光雷达与Orin-X芯片组合,提供覆盖城市、高速高架及泊车场景的全域高阶辅助驾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超豪华阵营的外资品牌也展现出类似动向。今年4月就有多家媒体爆料,保时捷已与地平线在智能辅助驾驶的研发上展开合作。双方基于地平线征程6P芯片和HSD全场景方案,组建联合团队共同开发端到端的智能辅助驾驶方案,目标是2026年量产上车。在智能座舱升级方面,外资豪华品牌同样将目光锁定中国科技巨头。例如宝马在今年3月不仅与华为终端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基于鸿蒙系统的智能应用生态,还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宣布在中国深化AI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阿里通义大模型技术,共同开发智能座舱系统,并计划于2026年率先搭载于中国生产的宝马新世代车型。新能源核心零部件领域,外资豪华品牌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更是由来已久且成果丰硕。宝马早在2012年便成为宁德时代的第一个汽车客户,双方持续深化的合作,为宝马新能源车型的稳定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而在宝马之外,奔驰、奥迪、特斯拉等外资品牌也都是宁德时代的客户。另有消息显示,保时捷也有计划与宁德时代达成合作。且除宁德时代之外,亿纬锂能等其它中国电池制造商,也成为更多外资豪华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重要选择。奇瑞捷豹路虎也积极推进供应链本土化。例如2022年珠海冠宇便成功获得捷豹路虎12V低压锂电池定点供应,该项目计划于2025年实现量产。近期盖世汽车注意到,奇瑞捷豹路虎发布2025 FREELANDER(中文名:神行者)品牌全球人才招募海报。此次招募涉及四个部门超过30个岗位,其中产品共创中心招聘采购岗,此举或有意强化新能源零部件、智能网联设备等领域的本土供应商开发与管理,进一步强化供应链本土化布局。核心驱动力:多重因素下的战略抉择外资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是首要驱动因素。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6.6万辆,占全球销量比重超70%。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绝对的主导市场。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容量,外资豪华品牌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在其全球战略中的位置,从过去的“重要市场”升级为“决定性市场”。本土供应链企业的技术崛起提供了外部条件。在智能化与电气化的新时代,中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力强劲:宁德时代的电池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其研发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55Wh/kg,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车规级芯片领域,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持续推出高性能芯片产品,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华为、百度等企业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在多个城市进行商业化运营。这些技术优势使得外资车企必须借助中国供应链才能保持产品竞争力。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外资品牌业绩普遍承压形成了转型的紧迫感。2025年上半年,奥迪税后利润缩水至13.46亿欧元,同比下跌37.5%。梅赛德斯-奔驰集团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为331.53亿欧元(同比-9.8%),净利润9.57亿欧元(同比-68.7%),创下2021年供应链危机以来最差单季表现。宝马集团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339.3亿欧元(同比-8.2%),息税前利润26.6亿欧元(同比-31.4%),创下2022年以来最大单季跌幅。这种业绩压力迫使外资豪华品牌必须寻找新的增长路径。中国消费者需求特点的变迁推动了外资车企战略调整。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的需求尤为突出,而且对产品迭代速度有更高期望。中国汽车市场每年有大量新车上市,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这种速度要求远超传统汽车行业36个月左右的产品迭代周期,迫使外资车企必须改变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采用更灵活、更本地化的开发策略。政策与环境因素同样促进了外资车企的本土化转型。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形成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举例来说,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就曾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调研时表示:“上海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跨国企业将更多新技术、新布局落地上海,带动本地产业链深化协作”。全球贸易环境变化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对于不断加剧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不少外资车企负责人都曾表达坚决反对的态度。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曾在公开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我们的行业本质是全球化的,所有环节都相互关联。我们应当全力消除壁垒,而非增设壁垒”。这种观点代表了多数跨国车企对全球贸易环境的态度,促使他们加强在中国本土化布局以规避贸易风险。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品牌的强势崛起形成了竞争压力。J.D.Power 2025年第二季度调研显示,在30~50万元价位段,消费者“首选”中国品牌的比例已达到43%。新势力打造的部分高端产品正在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这些本土品牌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展现出的产品力,迫使外资豪华品牌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产品策略和竞争定位。综上所述,外资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转变是在市场、技术、竞争、政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选择。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战术调整,而是深刻的战略重构,将重新定义这些跨国企业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未来趋势:从“中国专属”到“反哺全球”的生态重构外资豪华品牌与中国本土供应链的深度协同正在超越简单的地域概念,演变为全球汽车产业生态系统的深度重组。“在中国,为全球”正在成为跨国车企的核心战略。奔驰计划从2025年起将中国作为下一代电动汽车的研发中枢,基于专为纯电车型设计的MB.EA平台推出至少5款全新车型,其本土研发战略已从“在中国,为中国”升级为“在中国,为全球”——中国团队主导的智能座舱技术将反向输出至欧洲市场。宝马则以“全价值链本土化”深化在华布局,沈阳研发中心开发的第5代动力电池已应用于全球车型,而中国市场的用户数据闭环系统将作为标准模板推广至其他区域。 图片来源:宝马集团技术反哺将成为越来越明显的现象。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明确表示:“新世代车型的大量设计元素和技术创新都源自中国本土。中国的创新和重要的研发成果,会反哺到宝马全球的解决方案中”。这种技术反哺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创新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过去的技术接收方转变为技术输出方。中国供应链的崛起,正进一步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新生态。组织架构与决策流程也将发生深刻变革。奥迪已将中国区项目优先级提升至全球战略层级,所有关键决策需直接汇报至奥迪全球CEO高德诺,并纳入每周全球高管例会议题。这种组织变革确保了中国市场的声音能够直接传达至全球决策层,加快对中国市场的响应速度。合作模式的创新更是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抓手。奥迪与上汽的“合作共创、产业共荣”模式是这一思维的典范。奥迪并未简单地将自身平台引入中国,而是选择与上汽集团联合开发全新的智能数字平台,并基于此共创了定位高端的智能电动新品牌“AUDI”。奥迪将其在豪华汽车产品定义、工程技术和品牌积淀方面的专长,与上汽在创新技术和产业生态上的优势资源进行深度融合。 图片来源:奥迪数据驱动的智能化转型则成为外资品牌深耕中国市场的关键突破口。宝马已在中国成功部署了超过200项AI应用,既体现在产品端如语音识别等,也贯穿于从研发到生产、采购到质量管控等业务全流程。人工智能成为宝马在中国布局的关键领域之一。这种数据驱动的合作模式将帮助外资车企更好地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更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供应链的全球化步伐也在加速迈进,形成 “双向赋能” 的良性循环。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建设的超级工厂已投产,为宝马、奔驰、大众等欧洲车企提供本地化电池供应;福耀玻璃在全球11个国家建立生产基地,成为特斯拉、宝马等车企的全球核心供应商;德赛西威的智能座舱系统已进入大众、丰田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国供应链企业通过 “技术输出 + 本地化生产” 的模式,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网络,同时也为外资豪华品牌的全球布局提供了稳定、高效的供应链支撑。总的来说,外资豪华品牌与中国本土供应链的关系正在经历深刻重构,从过去的“单向技术输入”转变为“双向技术合作”,从“生产制造本地化”升级为“研发创新生态化”,从“中国市场专属”演进为“反哺全球创新”。这种变化不仅重新定义了外资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规则,也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和生态系统。 -
更熟悉的命名 大众ID.Polo亮相慕尼黑车展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8日2025慕尼黑车展现场报道 在正在举行的2025慕尼黑车展上,大众正式亮相了ID.Polo及ID.Polo GTI的量产原型车。两款车作为该级别产品的纯电车型,采用了大众集团最新的命名规则。即大众汽车将旗下家喻户晓的经典车型名称,应用于纯电的ID.家族,用户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产品定位。 据悉,ID.Polo计划在2026年5月正式发布,并于2026年秋季上市,ID.Polo GTI则计划在稍晚的2026年底上市。 大众ID.Polo整体造型源自概念车ID. 2all,依旧是动感紧凑的身材,其长宽高分别为4053/1816/1530mm,轴距为2600mm,基本与燃油车型保持一致。不过四轮更加向四角延伸,轴距进一步增大,大尺寸轮辋进一步凸显了该车的运动气氛。 尽管披着厚厚的伪装,但是犀利的前大灯与贯穿灯条、发光LOGO连为一体,简洁舒展,充电口布置在前翼子板上。尾部则有尺寸较大的半包式尾翼及修长的尾灯组,既实用又具备不错的颜值。 而大众ID.Polo GTI则拥有更加激进的前后包围,轮圈尺寸更大。像是前格栅上标志性的GTI标识没有缺席。 动力方面,ID.Polo将搭载最大功率208马力电机,WLTP续航450km,ID.Polo GTI则拥有226马力的电机,WLTP续航450km。进入电动时代,即便诸如POLO(参数丨图片)这样的小车也能拥有澎湃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