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842
篇与
汽车
相关的结果
- 第 43 页
-
首个专注"MPV品牌" 锐胜汽车官宣以独立品牌运营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8月31日报道 2025年8月30日,北京汽车制造厂旗下锐胜汽车在成都麓客岛宣布以独立品牌身份运营,发布会主题定为 “锐胜・启程”。公开信息显示,锐胜汽车是国内首个明确聚焦MPV品类的汽车品牌,其独立运营标志着MPV细分市场迎来新的参与者,或将对现有市场格局产生影响。 MPV市场两极分化显著,中间价格带存在供给缺口 当前国内MPV 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高端市场中,部分品牌凭借品牌溢价及豪华配置占据一定份额,但产品定价普遍较高,多数车型售价超过30万元,形成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主要面向商务接待等高端需求场景。而低端市场的 MPV 产品则多以满足基础载人载货功能为主,在舒适性、智能化配置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产品体验相对有限,主要服务于价格敏感型用户。 市场分析显示,12-25万元价格区间覆盖了家庭用户、中小企业主等广泛消费群体,这类群体对 MPV 的空间实用性、舒适性及性价比有综合需求,但目前该价格带内缺乏针对性的产品供给。家庭用户期望车辆能够满足多人出行、行李装载等需求,中小企业主则需要兼顾商务使用与日常运营的经济性,现有市场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有待提升,这一市场空白为新品牌进入提供了潜在空间。 魏桥汽车科技集团乘用车事业部副总经理顾志宏在发布会上回溯了品牌的历史根基:“上世纪(参数丨图片)中叶,‘工业自主’是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的期望。没有技术就从零摸索,没有经验就反复试错。”这种“不胜不休”的劲头奠定了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军工品质基因,并淬炼出“锐意进取、胜在实干”的锐胜精神。 面对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变革,顾志宏坦言行业一度陷入迷思:“汽车发布会呈现的全是高端技术与性能,我们曾沉寂自问——是否只有造30万以上的车才有出路?”2023年,北京汽车制造厂凭借一款兼用型MPV实现逆势突破,他将其定义为“车主一家人的生计”和“致富工具”,强调“我们不是单纯造车,而是打造‘工具+生活’的全场景出行解决方案”。 细分领域份额提升明显逆势增长凸显潜力 在正式独立前,锐胜汽车相关产品已在 MPV 市场开展布局,并取得一定市场成绩。数据显示,其整体销量实现超50% 的同比增长,在兼用 MPV 细分市场的份额从23% 提升至37.9%,成为该细分领域的头部参与者。从产品层面看,前期推出的车型以空间设计和功能实用性为主要卖点,针对家庭出行和中小企业运营场景进行配置规划,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满足了目标用户的核心需求。这种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的匹配,为其后续独立运营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和市场认知度。 品牌独立后的运营调整 多领域自主权增强 锐胜汽车独立后,在产品规划、研发、营销及渠道运营等方面将拥有更大自主权,不再受北京汽车制造厂整体产品线规划的限制。产品规划方面,锐胜汽车可根据 MPV 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产品布局,包括车型定位、功能配置及更新节奏等。研发领域,品牌计划未来五年投入200亿元研发资金,重点围绕 MPV 车型的核心技术开展研发工作,涉及动力系统、底盘调校、智能交互等方面。营销层面,将针对 MPV 目标用户群体制定专属传播策略,开展针对性的市场推广活动。渠道运营上,将构建独立的销售与服务网络,根据 MPV 市场需求分布优化网点布局,提升用户触达效率。 品牌定位与价值主张 聚焦 MPV市场实用需求 锐胜汽车将品牌定位为“中国品质 MPV 实干家”,明确以 MPV 为核心业务方向,强调产品的实用性和品质稳定性。其品牌使命设定为“让 MPV 造福于民”,愿景为“成为品质 MPV 第一品牌”,价值观包含“务实的创新、务实的技术、务实的承诺”,提出“锐意进取 胜在共赢”的品牌口号。 魏桥汽车科技集团乘用车事业部副总经理顾志宏在发布会上详细阐释了“中国品质MPV实干家”的品牌定位:“实干并非盲目投入,而是以制造经验为根基精准洞察需求,借魏桥技术将创新转化为用车价值,拒绝华而不实的设计。”他援引北京汽车制造厂76年造车史承诺:“让中国消费者不用花高价,也能享受豪华MPV的品质和体验。现有产品布局与规划 覆盖多元动力与场景需求目前锐胜汽车已推出包括锐胜王牌 M7、锐胜 M8等多款 MPV 产品,并形成了明确的产品规划思路,计划构建“全场景覆盖、全价格带渗透”的产品体系。 锐胜 M8作为本次发布的重点车型,定位中大型 MPV,提供7座(2+2+3)和9座(2+2+2+3)两种布局,其中9座版本在同级别车型中较为少见。外观设计采用大尺寸中网、贯穿式尾灯等元素,侧面配备双侧侧滑门,车窗支持升降及窗中窗设计。内饰采用红黑双色搭配,配备10.25英寸全液晶仪表 + 12.3英寸中控屏的双联屏组合,搭载智能车机系统。3200mm 的轴距为第三排提供了约850mm 的腿部空间,第二排独立座椅支持电动调节及通风加热功能。 动力方面,锐胜 M8提供多种选择:燃油 / CNG 版本搭载2.0升发动机,可选择单燃料或双燃料模式,最大功率90千瓦,最高车速分为100km/h 和140km/h;纯电版本搭载170千瓦单电机,匹配80.96kWh 或92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分别为505km 和560km,最高车速150km/h;增程版本由1.5T 增程器(112千瓦)与170千瓦后置电机组成,配备三元锂电池,最高车速150km/h。多元动力布局旨在覆盖不同用户的使用场景,包括商用运输、城市通勤及中短途出行等。未来,锐胜汽车计划进一步拓展产品矩阵,覆盖从紧凑型到大型的全尺寸范围,以及不同价格区间,同时加大智能化配置的研发与应用,提升产品的科技属性,以满足市场对智能出行的需求。 ‘三步走’战略规划 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 锐胜汽车公布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不同阶段的市场目标:2025-2027年以抢占市场份额为核心任务;2027-2030年目标进入 MPV 市场主流阵营;2030年计划成为 MPV 市场领导者。为实现上述目标,品牌将以数智化建设为核心,贯穿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全流程。研发环节将利用数据分析优化产品设计,生产阶段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提升效率,营销层面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精准推广,服务领域则构建智能化服务平台,提出 “响应快、技术专业、服务有温度” 的服务标准。从实施路径来看,第一阶段将重点推进渠道建设与市场推广,扩大品牌知名度和产品覆盖范围;第二阶段将聚焦品牌形象提升与技术创新,增强产品竞争力;第三阶段则致力于全面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实现行业领先目标。 作为国内首个专注 MPV 的品牌,锐胜汽车的独立运营,将填补12-25万元价格带的产品空白,加剧该区间的市场竞争,可能促使现有品牌调整产品定价及配置策略,以应对新的竞争压力。同时,其专注MPV单一品类的运营模式,与多品类运营的车企形成差异,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锐胜汽车对实用性及性价比的强调,致力于推动行业更加关注用户实际需求,减少概念化配置的堆砌,转向务实型产品研发。锐胜汽车品牌的独立亮相为MPV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产品布局的完善及市场策略的实施,其专注单一品类的运营模式的市场表现值得持续关注。 -
smart的野心:从小众到主流的扩张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8月31日报道 这次成都车展,让smart从“都市微车”向“全域出行品牌”转型的技术路径与产品蓝图豁然清晰。 如果说五年前smart从奔驰旗下独立运营是一次“焕新”,那么此刻发布的战略,则意味着它正试图打破小众市场的天花板,以更主流的姿态参与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 三大关键信号尤其值得关注: 2026年将推出两款全新偶数车型,其中一款将搭载EHD超级混动,进一步丰富产品型谱; 智能座舱和高阶智能辅助驾驶上车,搭载双Orin-X芯片与激光雷达,支持城市领航; 品牌在坚持“新奢”定位的同时,将通过设计、联名与渠道策略,实现从小众到主流的关键跨越。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更野心勃勃的smart。 “纯电足够好,但混动更适合多元场景。”CTO羊军在专访中道出了smart双线动力战略背后的思考逻辑。 在纯电车型已经实现740公里CLTC续航的背景下,smart仍然选择推出EHD(超级增程插混)系统,看似是一种妥协,实则是基于用户场景的精准洞察。这套基于吉利雷神电混系统打造的EHD系统,不仅具备三档DHT、无感介入等领先技术,更在纯电续航与亏电油耗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252公里纯电续航足以覆盖日常通勤,4.4L/100km的亏电油耗则彻底解决了长途出行的焦虑。 “这让用户既能享受纯电的静谧与低成本,又不必牺牲说走就走的自由。”羊军表示。值得注意的是,smart特意将插混电池做到40度以上,远超一般插混车型——这背后是对用户真实用电习惯的尊重。正如羊军所言:“如果家里有充电桩,在城市使用纯电完全够用;同时可以满足长途需求,例如春节从上海开到湖北。” 技术路线选择的背后,实则是使用场景的拓展。smart正试图通过EHD系统,将其用户群体从都市短途代步人群,扩展至需要频繁城际出行、甚至轻度越野的用户。这已远远超出传统smart的用户画像,却恰恰体现了品牌走向主流的决心。 “smart can take many forms”(smart可以有很多形态)——CMO Mandy在访谈中透露了9月初将在德国慕尼黑车展上出现的主题,或许是对smart产品战略的最佳注脚。 在精灵1、3、5号等奇数SUV/SUC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后,smart即将于明年推出两款偶数车型。这意味着什么?首先,这完成了smart产品型谱的战略性布局,形成了奇数与偶数双线并行的产品矩阵;其次,偶数车型将突破SUV形态,可能涵盖轿跑、旅行车甚至MPV等多元品类。 这标志着smart正从“单一爆款”思维转向“矩阵式覆盖”的战略思考。正如Mandy所言:“下一个偶数车型在细分上会不同于SUV。”这种产品策略的优势在于,既能通过差异化车型覆盖更多细分市场,又能通过品牌统一性实现协同效应。 但挑战也同样明显:当smart的产品越来越多元,如何保持品牌的辨识度与一致性?当车身尺寸不断增大,如何保持“smart”的核心体验?这些问题都将考验smart的产品定义能力。 面对“smart是否不再smart”的质疑,Mandy给出了清晰的回应:“我们不想仅以车长或价格来定义入门级。我们坚持打造都市出行的精品小车,并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 这实际上点出了smart品牌转型的核心挑战:如何在产品变大的同时,保持品牌的精髓?smart的解决方案是三管齐下——设计上,坚持“Love, Pure, Unexpected”的设计语言,通过细节处理保持精致感与品牌辨识度;联名策略上,在保持与Keith Haring、Disney等国际IP合作的同时,加大与皮爷咖啡、Manner等本土品牌的合作力度;渠道方面,通过D2C+代理制模式,向二、三线城市下沉,拓展用户群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smart对艺术家联名车的量产化探索。“Keith Haring的量产版将符合大众口味,由联名衍生的量产车型会推向市场。”Mandy表示。这种将小众艺术与大众消费结合的策略,既保持了品牌调性,又扩大了市场覆盖面。 在智能化方面,smart选择了一条务实而前瞻的路径。高配车型采用双Orin-X芯片+激光雷达的硬件组合,与元戎启行合作开发城市领航功能;同时通过集团化的技术平台,确保不同车型都能获得符合定位的智能体验。 “我们会挑选适配smart的方案,而非一味选择最贵或最便宜的配置。”羊军表示。这种基于用户需求而非技术堆砌的思路,体现实用主义的智能化理念。 更重要的是,smart正通过OTA持续升级智能体验。“经过多轮OTA升级,我自己在城市及长途驾驶最新版本后非常满意。”羊军透露。这种持续进化的能力,将成为smart在主流市场竞争中的关键优势。 “我们要在五年内成为主流品牌。”Mandy的这句话,或许是对smart未来战略的最佳总结。 但主流化不意味着平庸化。smart的选择是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保留灵巧的操控体验、精致的设计细节、个性化的品牌调性,同时拓展产品型谱、升级技术架构、扩大市场覆盖。这种平衡体现在多个层面:在产品上,既有变大车型满足家庭需求,也保留小巧车型的灵巧特性;在技术上,既依托吉利集团的技术底蕴,又保持smart的独特调校;在品牌上,既坚持“新奢”定位,又通过联名等方式扩大受众面。 纵观smart的转型之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品牌在电动化时代的战略抉择:从单一品类到多元布局,从小众定位到主流野心,从都市代步到全域出行。这条道路充满挑战,但也蕴含巨大机遇。 正如Mandy所言:“smart品牌何去何从?焕新后,产品焕新、品牌焕新和业务模式焕新都在进行。”在电动化重塑汽车行业的今天,smart正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一条从小众到主流的扩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