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1607
篇与
社会
相关的结果
- 第 81 页
-
法国直升机取水灭火时坠毁 机尾触水旋转解体 △飞机沉没在池塘中据央视,当地时间8月24日,在法国西部布列塔尼大区菲尼斯泰尔省罗波尔登市,一架直升机为扑灭林火在水塘取水时失控旋转坠入水中。目前,机上的两人:一名飞行员和一名消防员均未受伤,他们在目击者的协助下安全返回岸上。事故发生后,两人及一名目击者已被送往坎佩尔接受医疗观察,他们受到了严重惊吓,但身体没有受伤。 △飞机沉没在池塘中当地有关部门透露,事发前数小时,这架名为“莫拉内29号”的水上飞机正在执行空投灭火任务。这架飞机在今年夏季使用频率极高,迄今已完成超过33次干预行动和154次空投任务,参与扑灭约10场火灾。目击者理查德说:“飞机尾部先撞到水面,接着整机翻转。警报声大作,噪音非常惊人。飞行员一度尝试将飞机拉正,并爬升了约三、四米,但随后它像陀螺一般再次旋转坠落。” △莫拉内29号“整个过程不到十秒,它俯冲得太低、太快了。我一度以为飞机会爆炸并彻底解体。结果它翻了一圈,然后就失控乱转。”另一名目击者说。目前,飞机仍沉没在池塘中,尚未打捞上岸。潇湘晨报综合报道 -
蚊子太“猖獗”,疾控专家教你科学防蚊 今年北京的雨水比往年明显增多,根据北京市气象部门统计,6月1日至8月20日8时,北京累计降水量为586.0毫米,比常年同期350.5毫米偏多67%。从体感来看,不少市民反映近期蚊子更加“猖獗”。市疾控中心监测数据表明,今年7月以来,蚊虫密度确实高于往年同期,尤其针对白纹伊蚊的专项监测,不仅增加了监测点位数量,而且增加了监测的频次和方法。 今夏降水增多推高蚊虫密度 市疾控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副主任技师刘美德表示,今夏北京降水频繁,加上特别高温的天气不多,温度和湿度条件非常适合蚊虫繁殖,导致蚊虫活跃度随之上升。蚊子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而前三个阶段都需要在水中完成。蚊子繁殖能力很强,吸饱一次血可在水中产卵200至300粒,温度适宜时经过7至10天就会孵化成蚊飞出水中。水是蚊子繁殖和孵化的唯一场所。降雨(尤其是连续降雨)后积水增多,蚊子有了更多的繁殖场所。 刘美德解释,强降雨能够冲刷河道和排水系统中蚊子的幼虫,但对成蚊影响有限。“成蚊会主动寻求避雨场所,一般强降雨后1至2天蚊虫密度又会回升。强降雨也很容易形成一些新的积水点,比如能够盛接雨水的各类容器积存的水体就可能成为蚊虫的孳生地。” 蚊虫监测力度与方法均有加强 北京的蚊虫监测工作从每年5月持续至10月。“从实际监测来看,今年蚊子密度增加,结合老百姓反映蚊子增多,疾控部门明显加强了对蚊虫的监测力度。”刘美德表示,一是增加了监测点位数量,二是增加了监测的次数,三是增加了监测区域,以便及时掌握蚊虫密度变化。在这些监测点位中,采用了多种监测方法全方位跟踪蚊虫动态。“多种监测方法要在每个监测点位使用,因此工作量确实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据中国天气网统计,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七下八上”期间,北京大部累计降水量偏多一倍以上。天气预报显示,未来一周左右,北京的阴雨天气几乎“全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似乎也增加了蚊虫活跃的窗口期。“我们也会跟随蚊虫活跃动态变化,做好监测、预警与健康提示。”刘美德说。 积水清理不及时“养蚊子咬自己” 降雨与蚊虫的孳生密切相关。刘美德介绍,城市中居民生活、建筑结构、服务设施和各类结构都容易形成积水点位,为蚊虫提供孳生条件。特别是降雨后,居民房前屋后的积水和露天放置的盆罐更是蚊虫的最佳繁殖场所。 “有句俗话叫‘多数蚊子都是自己家养的’。”刘美德解释说,蚊子飞行距离通常不超过百米,白纹伊蚊尤其如此。小区楼内出现的蚊子,基本是在楼附近积水中孳生出来的。部分居民喜欢将废旧花盆、容器等堆放在家中角落或院子里,这些物品容易积水,也成为蚊虫孳生的有利条件,导致“自己养蚊子咬自己”。刘美德提醒市民,降雨后应及时清理积水,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保持厨房、卫生间地漏畅通。农村地区也需注意清理房前屋后和院内积水。花盆底盘积水需及时清除,废弃花盆及其他容器应倒置存放,避免积水生蚊。 避开蚊虫活跃高峰期出行 北京最常见的有两种蚊子,分别是淡色库蚊(俗称黄蚊子)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前者是北京数量最多的蚊种,后者数量排名第二位。刘美德表示,淡色库蚊多在傍晚以后活动,而白纹伊蚊的活动高峰为上午7-10点和下午4-7点之间。不过,在高温天气下,白纹伊蚊的活动时间可能随着白天温度变化而有所调整,例如白天温度较高时,上午高峰可能提前结束,下午高峰也可能延迟到来。“建议市民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时段外出,若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护,比如穿上长袖长裤、喷驱蚊产品,远离蚊虫密集的水边和植被繁茂区。” 刘美德提醒,在使用防蚊产品时,可遵循这个口诀:“一看二选三用”。“一看”即看产品包装盒中标注的成分,在各类五花八门的驱蚊产品中,含有避蚊胺、驱蚊酯、哌卡瑞丁和羟哌酯这些成分的驱蚊产品(如驱蚊液、驱蚊水等)才真正具有驱蚊作用。“二选”即选浓度和保护时间,按外出时间选择合适浓度和有效时长产品,必要时补喷。“三用”即正确使用,驱蚊产品一般在外出时使用,如在家中优先选择物理方式,如采用纱窗、蚊帐等。使用驱蚊产品时,只喷涂于暴露皮肤,一定避免眼、口、鼻部位。如果给儿童使用,建议先喷于家长手掌再涂抹。 -
佛山购药须实名登记!共涉及47种药物 据“佛山发布”微信公众号8月4日下午发布的消息,日前,佛山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零售药店销售重点管控药品登记管理的告知书》,明确8月1日起,全市所有零售药店将严格执行销售重点管控药品登记报告制度,共涉及47种药物。 告知书表示,根据佛山市疫情防控工作统一部署,即日起,全市所有零售药店将严格执行销售重点管控药品登记报告制度。 本次纳入实名登记管理的药品主要指治疗基孔肯雅热引起的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的药品,在购买上述药品时,请配合药店工作人员,进行扫码实名验证,并填报相关个人信息。同时如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以及近期是否有被蚊虫叮咬等信息,请主动告知药店工作人员。对于不便使用智能手机或无法自行登记的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请家属予以协助,或由药店工作人员提供必要帮助完成登记。药店工作人员将尽力提高效率,减少购药等候时间。各零售药店及相关部门将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对收集的购药人信息予以严格保密,仅用于疫情防控需要。 澎湃新闻注意到,公布的重点管控药品包括(复方)感冒灵、小柴胡颗粒、连花清瘟胶囊、(复方)板蓝根、布洛芬、酚麻美敏片、塞来昔布片、洛索洛芬钠片等常见药物。 -
中水野泳危害大,“隐形杀手”背后的健康警示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厚敏 采写: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宣传中心 钟艳宇 夏季高温,野泳成为许多市民的消暑选择,一些中水(再生水)河道因水质清澈、生态良好,吸引不少人下水。然而,这些看似"干净"的水域,实则暗藏健康隐患。本文深度解析中水(再生水)野游的潜在风险,并提供科学防护建议。 中水是什么?为何不适合游泳? 中水,是非饮用水,是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水源。主要用于非饮用水领域(如城市保洁、绿化灌溉、景观补水、工业冷却等)。其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污水(“下水”)之间,故称“中水”。又因其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水,也称再生水。 通常不适合游泳,是因为中水(再生水)水质标准不达标、病原体残留、化学物质风险及官方明确警告。 如北京小龙河,2025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小龙河5-7月水质为Ⅲ类或Ⅱ类,虽符合景观用水标准,但远未达到游泳用水要求。公园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中水不适合直接接触皮肤,不建议游泳。” 中水游泳的“隐形杀手” 1、病原体感染性:从皮肤到全身 细菌:中水中的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可引发腹泻、 结膜炎、中耳炎等。 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通过水体传播,导致急性胃肠炎。 寄生虫: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引发慢性腹泻,儿童感染率更高。 2、化学物质与内毒素危害 消毒剂残留:氯等消毒剂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呼吸道过敏等。 内毒素暴露:中水内毒素水平超安全阈值,长期吸入损伤肺组织,可能诱发纤维化。 3、皮肤屏障破坏 再生水中的污染物可能破坏皮肤角质层,导致毛囊炎、脓疱疮;若皮肤有破损,病原体更易侵入,引发丘疹、水疱甚至继发感染。 4、行洪安全风险 汛期河道水流湍急,暗流、漩涡风险高,已发生多起溺水事故(如北京小龙河等行洪河道)。 野外/开放水域游泳需要注意什么? 选对水域:优先选择熟悉、无暗流/漩涡的安全区域,避开藻类爆发或污染区。 个人防护:穿戴救生衣,避免单独行动;勿饮酒后下水。 接触后处理:立即用清水冲洗全身(重点清洁腋窝、腹股沟),使用温和沐浴露。 特殊人群: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及皮肤破损者,避免接触再生水。 场馆戏水乐园的风险与防范 正规场馆若严格运营(循环过滤、紫外线消毒、定期水质检测),感染风险较低。但需注意: 人群密集可能增加细菌传播机会; 消毒不彻底或游客未淋浴后入水,可能引发皮肤、眼部感染。 建议:选择有水质公示的正规场馆,避免接触他人伤口。 专家防护建议:紧急情况如何应对? 1、接触中水后必做动作 立即用清水冲洗全身,重点清洁皮肤褶皱处,使用无刺激性沐浴露。 皮肤有破损或炎症时,严禁进入再生水区域。 2、出现以下症状,需尽快就医 皮肤:红肿、瘙痒范围扩大,或出现脓疱、渗液。 全身:发热超过38.5℃伴寒战、乏力;腹泻每日超3次或带血/黏液。 五官:眼部红肿疼痛、视力模糊;耳部剧烈疼痛、流脓。 特别提示:儿童、老人及免疫力低下者若出现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非特异性症状,也需及时就诊。 中水为缓解水资源短缺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但其潜在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夏季戏水,请优先选择正规泳池,远离行洪河道;若接触再生水,务必做好防护并及时处理。珍爱生命,安全戏水! >>延伸阅读 中水里有寄生虫吗? 中水里是可能存在寄生虫的。 现代处理工艺(如膜过滤、反渗透),可去除90%以上(如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若处理不彻底,耐氯寄生虫可能残留,存在感染风险。 建议避免接触中水,接触后立即冲洗,出现腹泻、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 北京地区游野泳对身体有影响吗? 北京地区游野泳(如再生水河道)存在健康风险:水质总大肠菌群等指标远高于游泳用水标准,可能含病原体(如大肠杆菌、隐孢子虫)及化学残留,导致感染、皮肤刺激;汛期行洪河道水流湍急,溺水风险高。 官方明确不建议,需优先选择正规泳池。 夏季野游对皮肤的影响 在再生水(中水)中游泳,皮肤可能因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引发毛囊炎、脓疱疮,或因消毒剂残留导致接触性皮炎,出现红肿、瘙痒、脱屑。若皮肤有破损,寄生虫(如隐孢子虫)可能侵入,引发丘疹、水疱,甚至继发感染。 -
高温天气下,为何人体感觉比预报要热? 入夏以来,我国各地高温天气不断出现。南方高温持续,华北地区遭遇长时间湿热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河北中南部、黄淮、江汉、江淮、江南北部、陕西关中、四川盆地等地将出现持续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至42摄氏度。7月14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天气又闷又热,总有公众感觉“怎么比预报温度要热”,这是什么原因? “气象的观测环境和个人在室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因此人们常常感觉预报的气温跟体感不一样。”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朱定真说。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百叶箱须设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周围较开阔,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 然而,在同一座城市内,百叶箱中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摄氏度。路面情况、周边环境的差异都会造成测量温度的不同。 “至于每个人感受到的温度,即体感温度,不确定性更大。”朱定真说,体感温度是每个人和外界空气接触后感觉到的温度,受影响因素较多,比如气压、风力、湿度等。 首先,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譬如身处公园还是闹市区,位于通风还是密闭的环境中,对温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其次,体感温度和大气湿度关系密切,只要气温达到33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达到80%,人就会感到非常闷热。 今年,副热带高压北跳得早,并呈现出西伸趋势,“体格”较为庞大。同时,受副热带高压边缘偏南气流的控制,水汽输送非常充分,造成相对湿度较大,北京等地较早出现湿热的“桑拿天”。 专家提醒,此次中东部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南方湿热特征明显。公众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同时各地需做好能源保供和人体健康防护等工作。 不久前,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和一般天气预报不同,预警分5个等级,按照与高温相关疾病风险分析得出。公众可按照风险等级采取相应措施,包括保持室内凉爽、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减少户外活动、保证充足饮水等,更好防范高温带来的不利健康影响。 -
广西一医生暴力接生致婴儿残疾?官方通报 新京报讯 据富川发布消息,近日,有关"富川县人民医院暴力接生"的舆情引发了网民关注,富川瑶族自治县卫生健康局对此高度重视,事情发生后即开展了调查。 经调查,2024年10月20日上午,产妇林某某在富川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产下一名女婴,产后新生儿发生了右臂丛神经损伤的问题。到目前,婴儿一直在进行康复治疗。 事件发生后,县人民医院本着依法依规解决问题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家属沟通协商,也将持续为家属提供帮助。调查结果有进展情况将会及时公布。 据媒体此前报道,7月9日,广西贺州,网友发布视频表示:富川县人民医院医生暴力接生,牵拉婴儿头部,导致孩子右手神经完全断裂丧失自主功能,落下终身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