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23
篇与
育儿
相关的结果
- 第 2 页
-
生命之初的自然之乳:13个母乳喂养误区与科学真相 供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宣传中心 钟艳宇 审核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刘国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护师 李森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药学部主任药师 黄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药学部主管药师 李理总 2025年世界母乳喂养周以“支持母乳喂养 呵护健康未来”为主题,强调母乳作为婴儿最理想食物的不可替代性。然而,在育儿实践中,诸多误区仍困扰着新手父母。本文整合临床常见疑问,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药学部专家团队,对13个核心误区进行权威解读,并给出实用解决方案。 误区1:初乳脏,应该丢弃? 科学真相:初乳是"液态黄金",是妈妈送给宝宝的第一剂天然疫苗,切勿丢弃! 产后最初几天分泌的乳汁便是初乳,它量少且质地粘稠,颜色通常为淡黄色或橙黄色(颜色会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初乳不仅不脏,反而堪称母乳中的精华,有着“液体黄金”的美誉。 初乳中有益成分多多—— 富含β-胡萝卜素; 丰富的抗体和免疫因子,可以增强宝宝的抵抗力,有效防止宝宝感染; 更多的生长因子,促进宝宝肠道、肝脏、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有轻微的通便作用,能促进胎便的排出,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专家提示:宝宝出生后,尽早与妈妈皮肤接触,刺激宝宝的吸吮反射, 每日保证哺乳8-12次,促进泌乳启动。 误区2:6个月后母乳就没有营养了? 科学真相:科学研究表明,6个月后母乳营养依旧充足。 从宝宝初生、一周、满月、一岁甚至更大的时候,母乳的成分都一直在变化,甚至不同季节、每一天不同的时间,母乳也会发生变化。母乳会根据宝宝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营养成分。 比如,刚初生到三四个月的时候,宝宝生长发育快,所以母乳里的脂肪含量也高。宝宝1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食物摄入也更加多元化,所以脂肪含量也随之降低。所以母乳是根据宝宝需求量身定制的,并不存在哪个阶段没有营养一说。 专家提示:宝宝1岁之后,母乳仍是宝宝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的一个重要来源;即便到了2岁,母乳中仍然含有宝贵的IgA和其他免疫因子,能持续为宝宝提供免疫保护。 误区3:哺乳期妈妈生病了不能吃药? 科学真相:科学真相:妈妈生病不必硬扛,科学用药可兼顾母婴健康。 哺乳期用药通常依据安全程度被划分为L1、L2、L3、L4、L5五类,其中L1/L2类药物被证实对母婴安全,可优先选用: L1/2(安全):如头孢类抗生素、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止痛)、胰岛素等。这类药物进入乳汁的量极少,不会对婴儿造成显著影响。 L3(中等安全):如部分降压药(氨氯地平、地尔硫卓、呋塞米等)、部分抗抑郁药(米氮平、度洛西汀、安非他酮等)。这类药物需经医生、药师评估病情与用药利弊,必要时调整剂量或监测婴儿反应。 L4(可能危险):如利巴韦林、可待因,这类药物有明确证据对婴儿有害,但在危及生命或严重疾病时,需医生、药师评估,若利大于弊方可使用。 L5类(禁用):如化疗药物、放射性药物等。有研究证实这类药物对婴儿产生明显危害,哺乳期应绝对避免。 2025年《孕妇儿童用药指南》强调,多数疾病可通过调整剂量或选择替代药物维持哺乳。 专家提示:不必因“不能吃药”的误区而硬扛病情,通过科学分级、主动沟通医生、遵循操作规范,完全可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继续为宝宝提供珍贵的母乳。 误区4:哺乳期需要“大补特补"才能保持奶量? 科学真相:哺乳期饮食关键在“精”不在"多“。 维持乳汁分泌的核心要素并非单纯依赖"量",而是需要构建三大支撑体系: 宝宝吸吮刺激(每日8-12次有效哺乳) 妈妈身心状态(足够的总睡眠时长与放松) 营养精准供给(比普通女性多500大卡/日优质营养) 过度进补,可能影响乳汁的脂肪组成,引发婴儿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睡眠不安等消化不适表现。当婴儿出现大便呈油状或带黏液、皮肤出现红疹、拒奶或吃奶时哭闹等情况时,应首先咨询儿科医生,医生需要排除感染、肠道疾病或其他非饮食相关原因,如果医生怀疑与母乳妈妈饮食有关,会在指导下进行饮食排查,如暂时性回避某些常见致敏食物。 专家提示:餐前喝汤不超过1碗,连肉带汤一起食用;每周吃1-2次动物肝脏补铁。 误区5:给宝宝吃夜奶更容易产生蛀牙? 科学真相:母乳有保护作用,但需注意清洁。 母乳中的乙型乳糖具有抑菌作用,且含免疫成分(如抗体),可抑制致龋菌繁殖。国际儿童牙科学会(IAPD)《婴儿口腔健康护理指南》中明确指出,12个月前婴儿的母乳夜奶不会增加龋齿风险。 母乳宝宝发生龋齿主要风险因素是夜间含乳头/奶嘴入睡导致奶液滞留、频繁摄入含糖辅食/饮料、以及口腔清洁不足,夜间唾液分泌减少,奶液残留易成为细菌培养基。若未清洁口腔,残留奶液可能引发龋齿。建议: 每次哺乳后用湿润纱布缠绕手指,轻擦牙龈和舌面(尤其睡前最后一顿奶后) 第一颗乳牙萌出后,立即开始使用婴儿牙刷刷牙 专家提示:宝宝乳牙萌出后,避免含乳头/奶嘴入睡。 误区6:来月经后,母乳就会变少甚至没营养? 科学真相:月经是哺乳正常生理现象,无需因担心营养下降而断奶,真正导致喂养失败的原因是焦虑情绪引发的泌乳抑制。 研究发现,月经来潮后母乳中的总蛋白质、溶菌酶等关键成分含量相对稳定,脂肪含量波动仅<10%,婴儿所需营养仍能充分满足。 经期,雌激素上升可能短暂减少泌乳量(通常持续2-3天),但通过每日增加2-3次哺乳(共8-10次)、保证充足水分(口渴即饮,观察尿液颜色)、补充优质蛋白(如瘦肉、禽、鱼、蛋、奶、豆制品)和钙质摄入,即可快速恢复。 专家提示:90%以上的女性经期通过正确应对仍能纯母乳喂养,通过增加哺乳频率,可有效维持产量。 误区7:冷冻的母乳会失去营养? 科学真相:正确储存可以保留90%以上营养。 母乳-18℃冷冻保存6个月,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素仍保留90%以上,免疫球蛋白(IgA)、溶菌酶等活性成分相对稳定。维生素C损失约10%-20%,但脂溶性维生素(A、D、E)几乎无流失,仍远超配方奶的天然成分。 科学储存解冻,记住这五步—— 1.容器选择 首选:医用级储奶袋(分装100-150ml/袋,预留2cm膨胀空间) 次选:玻璃奶瓶(高温消毒后使用) 避雷:普通塑料袋、金属容器(易吸附营养,密封性差) 2.标注规范 必须标注:挤奶日期、时间、奶量(如"2025-08-05 9:00 120ml") 优先食用顺序:按日期轮替,遵循"先进先出"原则 3.储存温度 冷藏(4℃):新鲜母乳可保存72小时,优先放冰箱内侧(远离门) 冷冻(-18℃):冰箱里的冷冻室,建议保存3个月;独立冷冻柜可保存6个月,避免与肉类混放 4.解冻技巧 最佳方式:提前12小时移至冷藏室缓慢解冻 紧急情况:流动温水(≤40℃)冲淋密封袋,避免微波或煮沸加热 5.使用规范 解冻后需24小时内用完,未加热的解冻奶可冷藏存放,已加热或宝宝喝过的奶需1小时内用完 轻微肥皂味属正常(脂肪酶作用),摇匀后不影响食用 专家提示:优先使用新鲜母乳,冷冻母乳作为补充,确保宝宝获得持续营养支持。 误区8:哺乳会导致乳房变形? 科学真相:孕期激素才是主因,科学哺乳反可延缓下垂。 其实乳房的变形,从怀孕那一刻就开始了,孕期雌、孕激素飙升,乳房体积增大,乳腺组织被拉伸变薄;无论是否哺乳,产后激素回落均会导致乳房出现生理性松弛、下垂,这是自然衰老过程的一部分。 而通过选择无钢圈棉质哺乳文胸(肩带加宽防下垂)、做好排乳管理(按宝宝需求哺乳、夜间及时排乳,避免涨奶)、加强运动(每日胸肌+背部肌群训练等)、护好皮肤等措施,都是避免产后乳房下垂的好办法。 专家提示:母乳喂养还能帮助妈妈消耗自身热量,有效助力新妈妈的产后恢复,更能有效降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 误区9:每次哺乳一定要消毒乳房? 科学真相:哺乳是"有菌喂养",消毒反破坏保护层。 乳头菌群是婴儿"第一剂疫苗"。乳头表面存在表皮葡萄球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可通过哺乳传递至婴儿肠道,帮助建立免疫屏障,抵御常见的胃肠道和过敏性疾病。而过度消毒(如酒精湿巾)会破坏菌群平衡,增加宝宝湿疹等过敏风险。 专家提示:每日用温水清洁乳头即可,避免使用肥皂或消毒剂。若乳头皲裂,每次哺乳后可涂抹乳汁或纯羊脂膏。 误区10:妈妈感觉不到奶胀,是不是奶量不足? 科学真相:胀奶感≠奶量,乳房变软才是理想状态。 研究证实,70%女性产后3个月进入“供需平衡期”,此时乳房变软、无明显胀感,恰恰说明泌乳量与宝宝需求匹配。 判断奶量是否充足,应依据婴儿生长曲线(WHO标准)、生后第一个月恢复出生体重后每周至少增重150g(满月时增长600g及以上)、出生5天后每日6次以上湿尿布、每日平均8-12次有效哺乳、两次喂奶之间婴儿满足、放松。 专家提示:胀奶感是激素波动(如生理性乳胀)的“假信号”,非奶量指标。 误区11:母乳检测能判断营养是否达标? 科学真相:母乳检测≠营养达标,生长曲线才是金标准。 WHO明确指出:健康足月儿无需常规检测,生后第一个月恢复出生体重后每周至少增重150g(满月时增长600g及以上)、出生5天后每日6次以上湿尿布及精神状态才是权威标准。 商业检测存在三大陷阱,包括指标不符、忽略动态变化、过度解读单一数据等,有一定风险。 专家提示:母乳是“智能食物”,无需依赖检测,关注宝宝生长曲线更关键。 误区12:职场妈妈无法坚持母乳喂养? 科学真相:职场≠断奶,通过科学背奶可实现持续哺乳。 专家提示,做好这四步—— 1. 设备准备:医用级储奶袋(-18℃保存乳汁); 2. 时间管理:每3小时用双边电动吸奶器吸奶15分钟,维持泌乳反射; 3. 政策支持: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要求每日1小时哺乳假; 4. 家庭协同:下班后亲自哺喂,促进催乳素分泌。 误区13:社交媒体上的"哺乳秘方"更有效? 科学真相:警惕催乳偏方,非传统方法风险高。 警示案例:某平台推广的"催乳汤"含过量通草,导致3例新生儿低血糖;民间"乳头涂抹牙膏治皲裂"引发2例乳头感染……网络偏方缺乏科学依据。 专家提示:哺乳无"捷径",哺乳期饮食核心是均衡、多样、营养丰富、安全卫生。烟、酒、高汞鱼、生食是哺乳期真正需要避免或严格控制的。 -
警惕身边这些隐藏的铅毒杀手 近期,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被曝出多名幼儿血铅超标,部分患儿血铅值高达400μg/L以上(国际安全标准为50μg/L,中国儿童标准为100μg/L),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目前,相关幼儿已在接受治疗,涉事幼儿园负责人已被立案侦查。 幼儿园给孩子吃了什么?铅中毒有哪些症状表现?日常生活中如何远离铅毒呢? 1、铅中毒:看不见的“儿童健康杀手” 据报道,有家长反映,孩子经常呕吐,吃两口饭就吐,涉事幼儿园老师说是“脾胃不和”,还推荐了调理中药。直到6月底,有儿童因持续脱发和牙龈黑斑被省级医院确诊为铅中毒,才引发家长群体的恐慌性筛查。 铅是一种有毒重金属,进入人体后不会自然排出,而是长期蓄积在骨骼、血液和大脑中,尤其对儿童危害极大,主要表现为: 影响智力发育:铅会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儿童智商下降,学习能力降低。 行为异常:高铅暴露的儿童可能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行为等。 生长发育迟缓:铅会干扰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影响身高、体重增长。 贫血和免疫力下降:铅会破坏红细胞生成,导致贫血,并削弱免疫系统。 长期健康风险:成年后可能面临高血压、肾脏疾病甚至癌症风险。 更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比成人更易铅中毒:儿童肠胃对铅的吸收率高达50%,而成人仅10%-15%;儿童血脑屏障未发育完全,铅更容易进入儿童大脑,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婴幼儿常把手或玩具放入口中,增加了铅摄入的风险。 2、毒源追踪:铅污染常见来源要警惕 当地初步调查显示,幼儿园提供的三色枣发糕、玉米肠卷等食物添加剂超标,疑似为血铅异常主因。7月3日官方通报称,已对48小时留样食品、水源等抽检,异常样本涉及上述两类食物。 铅污染来源广泛,可能就潜藏在你身边: ①环境污染 工业排放:铅冶炼厂、电池厂、电子垃圾回收等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可能污染土壤和空气。 含铅汽油:虽然我国已全面禁用含铅汽油,但过去排放的铅仍可能残留在土壤中。 燃煤和电子垃圾焚烧:不规范的焚烧会释放铅等重金属。 ②家庭常见铅源 劣质玩具和文具:部分彩色玩具、劣质铅笔、蜡笔可能含铅涂料。 老房子油漆:70年代以前的老旧房屋可能使用含铅油漆,剥落后形成铅尘。 传统工艺制品:某些釉彩陶瓷、锡器、传统中药(如密陀僧)可能含铅。 含铅水管:老旧自来水管道可能含铅,长期使用会增加铅摄入风险。 化妆品(如口红、眼影):部分廉价化妆品可能铅超标。 ③食品中的铅 松花蛋(皮蛋):传统工艺使用氧化铅,但现代无铅工艺已普及,购买时需认准“无铅皮蛋”。 爆米花(老式爆米花机含铅):老式高压爆米花机的密封材料可能含铅。 近污染源种植的蔬菜:如靠近铅厂、高速公路的土壤种植的蔬菜可能铅含量较高。 3、日常预防铅中毒,家长可以这样做 ①减少环境铅暴露 勤洗手:孩子玩耍后、饭前一定要洗手,减少手口铅摄入; 清洁家居:定期用湿布擦拭地板、窗台,减少铅尘堆积; 更换老旧水管:如家中使用铅水管,建议更换或安装净水器。 ②饮食避雷 多吃富含钙、铁、维生素C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橙子),减少铅吸收; 避免长期食用可能含铅的食品(如传统松花蛋、路边摊爆米花、彩色糖果); 蔬菜水果要洗净,尤其是叶类蔬菜,可减少铅残留。 ③安全选购玩具和用品 选择正规品牌玩具,避免购买“三无”彩色玩具; 不让孩子啃咬劣质文具(如铅笔漆、橡皮擦); 慎用传统釉彩餐具,尤其是盛放酸性食物(如醋、果汁)时。 ④关注居住环境 关注居住环境,如附近有铅污染源,可向环保部门举报。 ⑤定期筛查 1-6岁儿童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铅,出现腹痛、脱发、行为异常时,立即就医。 不能让孩子的健康为铅污染买单,唯有加强监管、提高公众意识,才能避免更多孩子受到伤害。 -
孩子老尿床,长大自然就好了? 作者:北京儿童医院 综合科主治医师 高杨洁 审核:北京儿童医院 综合科主任医师 刘小梅 快上小学了还在尿床对小朋友来说是件烦恼的事,但宝妈宝爸总觉得“再长大些自然就好了”。事实上,孩子5岁以上仍频繁尿床,很可能是种病,需要警惕遗尿症。遗尿症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影响,需尽早关注,及时进行科学干预管理。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可能都会经历尿床,很多家长容易把这种“普遍”错认为“正常”,或者归结于孩子的“懒惰”或“坏习惯”,甚至觉得孩子是故意的,进而责骂孩子,却未曾认识到,其实可能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出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将孩子5岁以上、每月至少出现1次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排尿,持续3个月以上的现象,临床定义为遗尿症。中国夜遗尿疾病管理协作组也将出台专家共识,将原“每周2次及以上”尿床调整为与国际一致。针对尿床常见误区,北京儿童医院医生进行详细解答。 孩子小,尿床是正常现象? 小宝宝夜间尿床尚可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5岁了,还在尿床就与正常同龄孩子的发育水平不太相符了。宝宝的控尿能力是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而逐步成熟完善的,1—2岁,大脑能感受到膀胱憋尿而从睡梦中醒来;3—4岁,能够自主表达和控制排尿,就很少有白天尿裤子或夜间尿床。到了5岁,正常生活中就不会再发生尿床了。 然而,有些小朋友的神经、泌尿、内分泌等系统发育相对缓慢或迟滞,亦或是身体生理代谢机能没有建立好让尿量“白天多、夜间少”的昼夜分明的生物钟,以至于出现睡眠异常、排尿失控、生理节律紊乱等问题,从而出现睡眠时尿床,有部分孩子在学龄阶段甚至青春期仍无法摆脱尿床问题。 孩子大了,尿床跟着好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确实有一部分孩子能够自然缓解,但并非全部。中国儿童和青少年遗尿症整体患病率为4.8%,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遗尿患病率分别为12.1%、5.1%、1.1%和1.4%。 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单症状遗尿症的指南中提到,随着年龄增长,部分遗尿症儿童生理机能也在逐渐发育进步,遗尿症每年有约15%的自然缓解率。我国香港地区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自然缓解可能仅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重度遗尿症患儿(几乎每晚都尿床)自然缓解率较低,很可能会延续更久甚至成年。 尿床是小事,对孩子没什么影响? 尿床影响孩子身心,不仅会降低孩子和家庭成员的睡眠质量,还会对孩子心理、学习和社交能力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孩子被尿床困扰,又得不到理解帮助时更易引发焦虑、抑郁和社会行为问题。已有报道指出,尿床是仅次于父母离婚和吵架的第三大儿童心理创伤事件,因此需要关注遗尿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帮助他们摆脱遗尿困扰。 此外,尿床还可能伴随着潜在的疾病威胁。有些孩子可能同时伴夜间睡眠问题,或在白天也存在排尿问题,如尿急、尿频、漏尿等,提示存在神经、泌尿方面潜在疾病可能。也要注意同时合并发育迟缓、代谢紊乱,以及抑郁、多动注意缺陷等精神心理问题。这些情况需要高度警惕,及早就医。 尿床不需要就医? 5岁了还在尿床,或者3—4岁仍频繁尿床,日间排尿控制不住,家长们不可掉以轻心。建议及时带孩子就医,寻找遗尿症背后的原因,包括排除其他可能的生理发育异常或者疾病。 目前,国际小儿尿控学会及中国儿童遗尿疾病管理协作组推荐针对遗尿的一线治疗方案为:在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应用去氨加压素和(或)尿湿报警器。另外,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等对部分遗尿症孩子也有所帮助。以上方法需要根据孩子的病情综合选择,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延伸阅读:孩子尿床,到底该怎么办? 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精神心理、内分泌、泌尿系等多系统的发育非常重要,很多尿床的孩子在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后,尿床症状就会有很大的改善。家长朋友可以从养成以下几个好习惯着手: 睡眠习惯。做好生活学习时间规划,养成昼夜分明、早睡早起、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可以为大脑发育功能开发创造条件,鉴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作息存在差异,推荐儿童睡眠时间如下,具体入睡时间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AI辅助制作饮食习惯。尽量减少寒凉、高糖、高盐等刺激食物,如冷饮、咖啡/茶、辛辣饮食,尤其是晚间更要避免。每日定时进餐,做到饮食均衡,避免挑食、厌食;饮食宜清淡,少盐少油,适当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避免便秘;饭后不宜剧烈活动或过度兴奋;晚餐宜早,睡前2~3个小时不应再进食、进水。 饮水习惯。中医学认为,肾与膀胱负责身体水液代谢,这两个脏腑的工作时间为下午15点到19点,过了该时段不宜过多饮水。因此,建议保证日间饮水量,一般活动下,4—8岁、9—13岁、14—18岁日间推荐饮水量分别为1000~1400毫升、1200—2300毫升、1400—3200毫升。饮水以白开水为宜。 记录遗尿日记。遗尿日记既是日常生活日记,也是孩子的成长日记,是评估儿童日间饮水排尿情况、膀胱容量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夜间多尿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医生对夜间遗尿孩子治疗方案选择的基础。 遗尿症是需要管理和治疗的。作为中国儿童遗尿疾病管理协作组定点诊疗单位,北京儿童医院早在2004年便开设了遗尿专业门诊,开展儿童遗尿症的多学科、全方位、全程随访和患教工作。2016年开始,采用中西医结合诊疗管理模式,应用于遗尿、排尿异常等患儿诊疗管理,倡导家长、孩子参与,通过科学指导,建立健康生活习惯、配合中西医疗法治疗尿床。 尿床不是孩子的错,所有家长都应该关注尿床孩子的身心健康。用科学的方法帮孩子摆脱尿床困扰,让宝贝们拥有一个快乐自信的童年。 参考文献: [1]BOGAERT G, STEIN R, UNDRE S, et al.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of the EAU-ESPU guidelines committee for monosymptomatic enuresis-Bedwetting [J]. Neurourology and urodynamics, 2020, 39(2): 489-97. [2]YEUNG C K, SREEDHAR B, SIHOE J D Y, et al.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istics of nocturnal enuresis betwee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critical appraisal from a large epidemiological study [J]. BJU international, 2006, 97(5): 1069-73. [3]TIJEN N M V, MESSER A P, NAMDAR Z. Perceived stress of nocturnal enuresis in childhood [J]. British journal of urology, 1998, 81 Suppl 3(98-9. [4]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肾脏疾病学组中国儿童遗尿疾病管理协作组. 中国5~18岁人群遗尿症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 [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20, 15(2): 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