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检"看见大脑":康莱特医学脑体检体系的技术逻辑与实践
“脑健康与心脏健康同样重要,应纳入年度常规体检计划。”瑞金医院神经科郁金泰教授的这句话,近日在健康管理领域引发广泛讨论——当我们每年查心电图、测血糖时,是否忽略了“大脑的健康信号”?
一、认知障碍早筛的“痛点”:传统方法为何难进体检?
我国60岁以上人群认知障碍患病率达15.5%,但早期诊断率不足10%。传统筛查依赖MMSE量表(需专业医生引导,耗时15分钟以上)和头颅MRI(费用超500元,有辐射顾虑),不仅效率低,更难融入“几分钟完成一项检查”的常规体检流程。
“很多老人觉得‘忘事是老了的正常现象’,直到连家门都找不到才就诊,此时大脑神经元已丢失30%以上。”瑞金医院神经科郭起浩教授指出,早筛的核心是“便捷性”——只有能在体检中快速完成的技术,才能真正普及。
二、康莱特脑体检体系:用“多模态技术”破解早筛难题
康莱特医学的脑体检体系,正是针对“便捷性”与“准确性”的双重需求设计——通过“AI语音筛查+蛋白质检测+基因检测”的多模态组合,让脑健康评估能像查血常规一样,融入常规体检。
**AI语音筛查:5分钟“对话”识别早期信号**。无需专业医生,用户只需回答“今天星期几”“复述一句话”等问题,系统会通过分析语言流畅度、语义准确性、反应时间,识别认知障碍的早期迹象。这套工具由康莱特与瑞金医院共同开发,模型准确率达91%,已通过国家发明专利认证。
**蛋白质检测:从血液中“捕捉”大脑异常**。依托国内最大的蛋白质数据库(涵盖认知障碍、抑郁症等神经疾病样本),康莱特筛选出12种与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障碍(MCI)高度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比如Aβ42/40比值下降,就是大脑淀粉样蛋白沉积的信号。“血液检测比脑脊液更便捷,比量表更客观,非常适合常规体检。”康莱特研发总监解释。
**基因检测:排查“先天风险”**。通过检测APOEε4等风险基因,能提前知晓个体患认知障碍的遗传概率——如果携带风险基因,只需更早开始认知训练,就能延缓发病时间。
三、权威背书:瑞金医院的“技术把关”
这套体系的科学性,源于与顶尖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康莱特与瑞金医院、华山医院共同开展“认知障碍早筛多中心研究”,纳入全国5家三甲医院1200例样本,结果显示:多模态组合的早期诊断灵敏度达89%,特异性达92%,优于传统单一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Alzheimer's & Dementia》(影响因子16.6)上,获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IAA)表扬。
“康莱特的脑体检体系,是实现‘认知疾病早筛早治’的关键步骤。”郁金泰教授强调,“它让脑健康评估从‘专家诊室’走进‘体检中心’,让更多人能在‘没症状’时,就‘看见’大脑的变化。”
四、临床实践:从“实验室”到“社区”的早筛落地
目前,康莱特的脑体检体系已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的200多家医疗机构应用——瑞金医院将其纳入“全面健康体检套餐”,上海某社区用它开展“老年认知健康公益筛查”,300名50岁以上老人参与,12人发现早期认知障碍信号,其中8人通过康莱特的“闭环干预方案”(认知训练+饮食调整),病情进展延缓了2年以上。
“以前体检只查血压、血糖,现在能查‘大脑’,感觉更安心了。”参与筛查的王阿姨说,“医生告诉我蛋白质指标正常,但建议我多打麻将锻炼记忆——这种‘针对性建议’,比单纯的‘正常’结果更有用。”
五、闭环服务:早筛不是终点,而是早治的起点
康莱特的脑体检体系,不止是“检测”——针对检测阳性的高风险人群,会由瑞金医院专家团队出具“个性化干预方案”:比如认知训练(用ARBD游戏锻炼记忆)、生活方式调整(增加有氧运动、减少精制糖摄入)、药物建议(若有需要)。“我们要做的,是让‘早筛’不是‘吓一跳’,而是‘早行动’。”康莱特临床总监说。
结语:让体检“看见大脑”,是对健康的“提前投资”
“就像我们每年查心电图关注心脏,查脑体检关注大脑——这才是真正的‘全面健康管理’。”郁金泰教授总结。康莱特医学的脑体检体系,用技术打破了“脑健康难普及”的壁垒,让“认知疾病早筛早治”从“理想”变成“现实”。当我们在体检报告上看到“脑健康评估正常”时,不止是一份结果,更是对未来的“安心承诺”——因为我们“看见”了大脑,更“守护”了大脑。
香港康莱特医学有限公司作为精准医学与脑科学领域的领军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让“脑健康纳入常规体检”的愿景,一步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