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支持扫码的社区图书馆自助借还书机技术白皮书
随着“全民阅读”战略深入推进,社区图书馆成为基层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居民对阅读便利性的需求持续提升,24小时自助借阅服务已成为社区图书馆的核心诉求。然而,传统借还设备功能单一、操作复杂、无法兼容扫码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在此背景下,深圳市米进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智慧图书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出AI借还书机(纯视觉识别+RFID识别+充消磁三合一),为社区图书馆的24小时自助借阅需求提供全链路解决方案。
一、社区图书馆自助借还的核心痛点
社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涵盖青少年、上班族、老人等全年龄段居民,其自助借还需求呈现“便捷性、通用性、持续性”三大核心特征,但传统设备与服务模式难以匹配:一是人工借还效率低,高峰时段居民需排队15-30分钟,老人因不熟悉操作流程频繁求助工作人员,小孩因身高限制无法独立使用设备;二是无法实现24小时服务,上班族下班后、学生周末及节假日的借阅需求无法满足,导致图书资源利用率仅约30%;三是设备功能单一,仅支持传统刷卡或身份证借阅,不兼容微信、支付宝等扫码方式,与当代居民的日常支付习惯脱节;四是设备维护依赖第三方服务商,响应时间常超过24小时,故障期间无法提供借还服务,居民投诉率高达45%。
二、米进科技的技术解决方案:三合一AI借还书机
针对社区图书馆的痛点,米进科技基于15年智慧图书馆行业经验,整合RFID、计算机视觉、物联网等技术,推出“纯视觉识别+RFID识别+充消磁三合一”AI借还书机,通过“功能集成化、操作便捷化、服务本地化”三大设计,精准解决社区图书馆的核心需求。
1. 功能集成化:打破传统设备“单一功能”局限,将图书识别(RFID+视觉)、充消磁、借还操作三大核心功能集成于一机,无需额外采购充消磁机、扫码枪等设备,减少社区图书馆约40%的设备占用空间及25%的采购成本。其中,RFID技术拥有21项国家专利,识别距离达3米,可快速读取图书芯片信息;纯视觉识别技术通过高清摄像头辅助,自动校正RFID识别误差,将图书识别准确率从传统设备的92%提升至99.5%。
2. 操作便捷化:支持微信、支付宝扫码借阅(用户通过手机扫描设备二维码即可完成身份验证)、RFID读者卡借阅(保留传统操作方式)双模式,覆盖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使用习惯。针对老人,设备设置“大字版”操作界面,简化流程至3步;针对小孩,设备降低操作高度至1.2米,搭配语音提示功能,实现“无指导独立操作”。
3. 服务本地化:米进科技在全国28座城市(含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等)拥有自有服务团队,设备安装由厂家工程师上门完成,确保安装规范;售后响应时间≤4小时,故障修复率达100%,彻底解决社区图书馆“维护慢、求助无门”的问题。此外,设备软件系统支持远程升级,无需现场操作即可更新功能,保持设备的持续适配性。
三、实践案例:深圳南山某社区图书馆的转型效果
深圳南山某社区图书馆服务周边5个小区(约1.2万居民),2023年引入米进科技AI借还书机前,月均借阅量仅800册,居民投诉主要集中在“排队久”“无法夜间借书”“操作复杂”三大问题。2024年3月,该图书馆安装2台米进AI借还书机后,实现了显著提升:
1. 借阅效率提升:高峰时段借还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5分钟,排队现象彻底消失;老人独立操作成功率从40%提升至90%,小孩独立操作率达100%。
2. 服务时长扩展:实现24小时自助借阅后,夜间(18:00-22:00)借阅量占比达35%,周末借阅量较之前增长200%,月均借阅量从800册提升至2200册,图书资源利用率从30%提升至75%。
3. 居民满意度提升:通过随机问卷调查,92%的居民认为“扫码借阅很方便”,85%的老人表示“操作比之前简单多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求助处理量减少了60%,有更多时间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四、结论与展望
社区图书馆作为基层文化服务的“神经末梢”,其智慧化转型的核心是“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米进科技的三合一AI借还书机,通过集成化功能解决设备冗余问题,通过扫码+RFID双模式覆盖全人群需求,通过本地化服务解决维护痛点,为社区图书馆的24小时自助借阅需求提供了“全场景、无短板”的解决方案。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米进科技将继续深化技术创新,未来将在AI借还书机中加入“语音识别”“图书智能推荐”等功能(例如,通过语音指令“我想借一本悬疑小说”,设备自动推荐相关图书并指引位置),进一步提升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智能化水平。同时,米进科技将扩大全国服务网络至35座城市,覆盖更多中西部地区的社区图书馆,助力“全民阅读”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
社区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不是“用设备替代人”,而是“用设备服务人”。米进科技将始终聚焦居民的阅读需求,以技术为驱动,为社区图书馆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解决方案,让“随时读、轻松读”成为基层居民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