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房地产差距拉大:上海卖了757万㎡住宅,北京仅390万㎡
上海楼市靠豪宅,北京靠商铺?2025数据揭示两大城市分化
上海住宅销售是北京2倍!2025最新数据颠覆传统认知
北京写字楼开工增40%,上海豪宅卖疯:楼市冰火两重天
2025年1-7月京沪两地的房地产数据刚刚公布,一组数字让市场瞠目结舌:上海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920.92万平方米,北京却只有601万平方米。更让人惊讶的是住宅销售——上海卖出757.43万平方米,北京仅389.8万平方米,还下降了6.8%。两座超一线城市,在房地产赛道走出了截然不同的曲线。
很多人说上海楼市是“茅台模式”,靠的是高总价豪宅和强劲的外来购买力;北京则是“馒头逻辑”,依赖写字楼、商铺等非住宅物业支撑大局,住宅市场反而表现平淡。这种分化背后,其实是城市发展模式、人口结构和政策导向的深度博弈。
先看销售端。上海今年前七个月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微增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要知道这是在单价高企的基础上实现的。根据市场机构监测,上海新建住宅均价已突破6.8万元/平方米,核心区域如黄浦、徐汇的项目普遍超过12万元。而且豪宅市场热度惊人,总价3000万以上的房源上半年成交超过千套,翠湖天地等顶豪项目甚至有报价逼近30万元/平方米。这些买家多数来自长三角地区,企业主、金融从业者占比较大,他们看中的是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聚集效应。
反观北京,住宅销售面积不仅规模小,还出现6.8%的同比下降。但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分别增长9.3%和13.8%,撑起了整体数据。有人说,北京楼市正在“去住宅化”,转向商用物业驱动。例如海淀中关村、朝阳CBD等区域写字楼空置率持续下降,环球影城周边商业项目迎来爆发期。但从房价看,北京新建住宅均价约5.48万元/平方米,与上海差距明显,且高端项目如万柳书院等价格出现松动,部分房源较前期高点回调超过10%。
再看开发端。上海新开工面积下降30.3%,其中住宅降幅31.4%,看上去像是大幅收缩,但实际上企业把精力更多投向存量地块开发和高端项目。徐汇滨江、前滩等区域仍有地王项目陆续启动,楼板价超过13万元/平方米的地块并不罕见。开发商敢于在这些区域押注,本质上是对上海高净值人群购买力的长期看好。
北京则呈现另一番景象。新开工面积仅微降2.6%,住宅部分下降4%,但办公楼新开工增长39.7%,商业营业用房增长44.1%。这说明北京正在调整供应结构,通过增加商业用地平衡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房屋竣工面积增长25%,住宅竣工增长8.9%,商业营业用房竣工增长1.4倍,可见此前投入的项目正在集中交付。这种“以商补住”的策略,与上海形成鲜明对比。
为什么两座城市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首先是购买力来源不同。上海依托长三角城市群,周边高收入人群可以通过落户政策便捷进入市场;北京则受户籍限制更严,外来购房需求主要以工作居住证方式导入,门槛较高。其次是土地供应策略:上海核心区仍有宅地放出,但北京五环内几乎无新增住宅用地,企业只能通过旧改、城市更新等方式获取资源。最后是城市功能定位:上海作为经济中心,金融、贸易、航运产业集聚,高收入岗位密集;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后,部分产业外迁,购房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但无论哪座城市,房地产市场最终都要回归居住属性。上海的挑战在于如何避免豪宅市场过度金融化,防止价格泡沫向刚需市场传递;北京的课题则是如何稳住住宅基本盘,避免商办物业供应过剩。两地都需要在“房住不炒”的框架下探索新的平衡点。
有业内人士指出,京沪楼市分化反映的不仅是房地产问题,更是城市发展模式的差异。上海走的是市场驱动、资本聚集的路径,北京则更强调功能优化和空间重组。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未来谁能更好地实现“住有所居”“职住平衡”,谁就能在长期竞争中占据主动。
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没必要过分纠结短期数据波动。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核心地段的优质资产依然抗跌,而郊远区域、同质化严重的项目则存在风险。自住看配套,投资看流量,这个原则在任何市场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