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最好的医美,是男色

智观行业
2天前发布

前几天又跑去上海看张学友了。

上一次是年初的南昌演唱会。

坐在渐暗的场馆里,荧光棒像星海般亮起,怎能不感动,第一次听他的歌,我才十来岁。


那时候会用攒的零花钱买下卡带,他的声音就这样陪着我做完一张又一张试卷。

初二时和发小看他的演唱会碟片,一遍又一遍,我俩每次都能尖叫狂喜。


令人激励的是,他比我七八年前在北京五棵松看的那场更从容优雅,60多岁还能如此发光,还在进步。

不论是身形,声音,当然还有扭胯依然无可挑剔。身体力行地做几代人的偶像。

他说:“60岁,曾经是我生命、事业、一切一切的假设终点,当真到了这年纪,当重新检视自己的能力、对唱歌表演的热爱,又萌生了办第十个个人演唱会的念头。”

《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响起时,我有点恍惚。

第一次听这首歌,我大概十八岁吧。那时听到那句“四十岁听歌的女人很美”。

只觉得画面温柔,却遥远得像另一个世界的故事。谁能想到,如今的我,早已成了歌中人。

他就这样陪着我,从十几岁的懵懂,到二十几岁的勇敢,三十几岁的沉淀,再到四十几岁的从容。一首歌,竟轻轻覆盖了我整个青春的轨迹。

还有那首《又十年》。

现场大屏上,张学友的照片一张张闪过,心里都会一紧。




是真的舍不得。看着他一点点染上岁月的痕迹,就像看着自己的年华也在无声流淌。


当那句“在四十岁后听歌的女人很美”出来,台下瞬间沸腾,尖叫与掌声像潮水般涌来。

我环顾四周,他的歌迷,是同一群,在岁月里共同走过的人。



他的歌声依旧能轻而易举的击中我心里最柔软的部分,只是现在听懂了歌词里更深的滋味。




当晚看完,回家突然就萌生了想要写写这些旧时光男艺人的想法。

最近除了张学友之外,张智霖在《披荆斩棘2025》里也让人沉醉。


看他跳舞,在舞台上专注演绎那首歌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该怎么形容那种状态。

那不是扑面而来的“少年感”,不是刻意装嫩的热气腾腾。他反而是沉稳的、坦然的。

他和李承铉、胡夏同台的那首《青花》堪比一部大片。


他头发不再像年轻时候那么繁茂有型,脸上也有了皱纹,胡子花白。

丈夫失去了挚爱的妻子,轮回转世妻子变成男人,除了眉心红痣再没有相认的物件。


他就那么眼含悲忧静静的唱歌,和李承铉的角色互动摩挲,他看着他,深情又绝望,想爱又不能爱。

在他身上有沧桑,有苦楚,有佛性,也有神性。


一时间让我想起袁立的《法门寺猜想》,“叮叮当当海螺烧香,粗米细米黑米白米大米小米,四季五谷都是你。”

前世是你,转世还是你,你不记得我没关系,但宿世纠缠我有执念就可以。

过去的他也许更多的是帅和贵气,而如今,他多了一份举重若轻的坦然。和理解更甚的灵魂。

这种状态,比所谓的“不老”更珍贵。他让我看到:原来年龄可以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底气。

洗去了慌张,留下了诚恳。


这甚至不是个例。

比如,谢霆锋。

我时常因为看到他这些年的变化而心情复杂。

高中我做叛逆少女时,耳机里日日夜夜放着他的CD与世隔绝。那个曾经在舞台上砸碎吉他的少年,仿佛还是昨天,长发在灯光下甩动,眼睛里烧着不服输的火,吉他碎裂的声音里是一个时代对规矩的反叛。


而现在的他,坐在《怒火》片场安静地给年轻演员讲戏,或是系着围裙在厨房里专注地切着食材,你几乎找不到当年那个叛逆少年的痕迹了。

但有些东西其实从未消失,只是沉得更深了。

拍《怒火》时他四十一岁。香港的夏天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他在两栋高楼间的窄巷里来回奔跑。

那个从五层楼高的地方纵身跃下的镜头,导演已经说了可以用替身,他摇摇头,亲自上去拍了七遍。


落地时脚踝肿得像馒头,他却看着监视器里的回放笑了:“这一遍的眼神对了。”

为了一个三秒钟的搏斗镜头,他会反复琢磨角度和力道,直到手臂被对方真的掐出淤青;

为了保持随时能开拍的状态,他二十年如一日地控制饮食和训练,肌肉线条依然像精心雕琢过,但已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职业的工具。


这不是年轻时那种要向世界证明什么的冲动,而是一种更沉静的责任感。

有时候最打动人的是沉淀。

就像一棵树,年轻时在风雨中猛烈摇曳,现在把根扎得更深,枝叶依然茂盛,却以一种更沉稳的方式生长。

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成熟不是磨平棱角,而是把锋芒内化成支撑生命的力量;

不是褪去锐气,而是学会在什么时候出鞘。


和他相比,梁家辉似乎更像一场与自己的无声较量。

他和岁月完全和解了。

记得《我爱你》里那个清晨的公园长椅,他饰演的老人用颤抖的手指为老伴整理衣领,浑浊的眼睛里同时盛着温柔和惶恐。


他让观众看见衰老如何一寸寸侵蚀尊严,又如何在裂缝中开出花来。

但真正让人震撼的,是他转身在《捕风捉影》里变成另一个人。

这次他不再是温吞的老人,而是个超级反派。

作为退役侦察兵,他有超高的反侦察能力,犯案后潜逃30年都没落网。


最疼爱的养子背叛他,就算多不舍也直接双杀。

阴鸷、狠戾、精确到秒的谋算,刀刀致命,不像是演的。我在心中又给他颁了一座影帝。


和《我爱你》里克制的深情截然不同,他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坏家伙。

他特别敢于主动打碎观众对他的期待。

当人们还沉浸在他某个经典角色时,他早已走进下一个未知的表演领域。

这可比年岁几何,皱纹几根来的有意义多了。

那是与岁月达成和解后获得的自由,不必定格在某个巅峰,而是在每个年轮里都找到专属的表达。


就像河流,年轻时奔腾,年长时深沉,但始终在流动。

看着看着,突然就想到了那个网络热梗。法拉利老了,依然还是法拉利。

我常常在想,人和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别,或许不在于天赋或机遇,而在于内心深处有没有一个自己能信得过的“核”。

这个核,不是那种用来炫耀的才华,也不是社会贴在身上的标签。它更像是在漫长岁月里,自己一点一点亲手垒起来的精神基石。

就像张学友在这次的演唱会上,这个年纪,已经逐渐步入老年,他什么都不做也已是一代歌神。


但他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反而说了好几次他还要努力,而且不是光说说而已,他的状态明显一次比一次更好。这不是谣传还债被迫营业能有的状态。

年轻的时候,我们靠的大多是天赋和锐气,就像一辆崭新的跑车,凭着出色的性能和亮眼的外形,自然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可问题是,岁月从不饶人,这时候,靠什么继续在路上奔驰?

我见过太多年轻时璀璨夺目,到了某个年纪却突然黯淡下去的人。他们像是突然失去了方向,或者被一种深深的倦怠感压垮。

而另一些人,他们不一样。你仔细观察他们的生命轨迹,会发现他们内里有一种自我支撑的结构。

他们做事的出发点很单纯,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是为了对得起自己。

就像如今还活跃在台前的老法拉利们。

这样的人,到了人生的后半程,反而会显现出一种特别的魅力。


岁月带走了他们表面的光泽,但这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激发了他们内里更深层的东西。

他们不再需要急切地证明什么,言语变得简洁,行动却越发沉稳。

这种从内而外的支撑,让他们获得了一种真正的从容,不是不在乎,而是有了更深的定力。

这大概就是真正的不败之地,不是永远不会失败,而是失败了也能重新站起来。

这种力量,会慢慢长成骨架,最终,成为本身。


联系信息


邮箱:xiaosea2@163.com

电话:15733175200

企查查:15733175200

天眼查:15733175200

黄页88:15733175200

顺企网:15733175200

阿里巴巴:15733175200

网址:https://zizun.niushi.cc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 0 分享 收藏
评论
所有页面的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