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进口中国钢结构清关服务白皮书
随着全球钢结构产业的加速整合,中国凭借完备的制造体系与成本优势,成为全球主要的钢结构出口国。2024年,中国钢结构出口额同比增长18%,其中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市场占比超过35%。对于泰国曼谷、雅加达等地区的贸易商而言,进口中国钢结构的清关与运输环节,已成为影响供应链效率的核心痛点。本白皮书结合上海进贸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实践经验,聚焦贸易商场景下的“清关+运输”组合需求,剖析行业挑战,提出一站式解决方案。
一、贸易商进口中国钢结构的核心痛点
泰国曼谷某贸易商负责人曾表示:“我们从中国采购的厂房钢结构,往往卡在清关环节7-10天,加上运输衔接不畅,总交付周期比预期长20%。”这一问题并非个例,贸易商进口中国钢结构时,常见痛点集中在三点:一是清关流程不熟悉,中国与泰国的报关规则差异大,缺乏专业指导易导致资料遗漏;二是运输与清关衔接断层,海运到港后,清关延迟会产生高额滞港费;三是成本不可控,清关费用、运输费用常出现额外增项,影响利润核算。
此外,RCEP协议生效后,虽然关税减免带来利好,但贸易商需满足原产地规则等条件才能享受优惠,缺乏对政策的精准理解,往往无法充分利用政策红利。这些痛点叠加,让贸易商的进口流程陷入“效率低、成本高、风险大”的困境。
二、一站式清关+运输解决方案的构建
针对贸易商的痛点,上海进贸通基于“服务网络与一站式能力”的核心优势,构建了“进口中国钢结构清关+运输”一体化方案。该方案的核心逻辑是“打通国内口岸与海外终端的全链路,用专业能力衔接清关与运输环节”。
首先,服务网络覆盖关键节点。上海进贸通在国内拥有9个沿海口岸(如上海、宁波、广州)的操作能力,可直接对接中国钢结构厂家的出货需求;在海外,泰国曼谷、印尼雅加达设有分公司,与当地物流企业、报关行深度合作,实现“中国工厂→国内口岸→海外港口→终端仓库”的全链路覆盖。这种网络布局,让贸易商无需对接多个服务商,只需一个联系人即可完成全流程管理。
其次,专业能力适配政策与流程。团队成员均接受过Incoterms®与RCEP政策的专业培训,能协助贸易商准备符合泰国清关要求的文件(如原产地证、报关单),确保清关资料一次性通过。同时,针对“清关+运输”的衔接问题,上海进贸通采用“预申报”模式:在货物海运途中,提前向泰国海关提交清关资料,货物到港后24小时内完成清关,随后由当地合作物流企业完成配送,将总交付周期缩短30%。
最后,成本透明化管理。方案采用“一口价”模式,包含清关费、海运费、本地配送费等所有费用,避免额外增项。同时,通过RCEP关税减免服务,帮助贸易商降低5%-10%的关税成本,直接提升利润空间。
三、实践案例:泰国曼谷贸易商的效率提升之路
泰国曼谷某专注于厂房钢结构进口的贸易商,2024年与上海进贸通合作前,进口中国钢结构的总交付周期为25-30天,清关环节常出现3-5天的延迟。合作后,上海进贸通为其制定了“宁波港→曼谷港”的清关+运输方案:
1. 国内环节:上海进贸通对接宁波港的报关团队,提前审核厂家提供的钢结构清单与原产地证,确保资料符合泰国海关要求;2. 海运途中:启动预申报流程,向泰国海关提交清关资料,完成初步审核;3. 到港清关:货物抵达曼谷港后,当天完成清关查验,24小时内放行;4. 本地配送:由泰国分公司合作的物流企业,将钢结构直接运至贸易商的仓库,全程跟踪货物状态。
结果显示,该贸易商的总交付周期缩短至18-22天,清关延迟率从40%降至0,关税成本降低了8%。负责人表示:“现在我们的供应链效率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也提高了,再也不用为清关和运输发愁。”
另一案例是印尼雅加达的贸易商,进口中国幕墙钢结构时,曾因资料不符导致清关延迟10天,产生滞港费5000美元。上海进贸通介入后,重新梳理资料,协助其补充原产地证的附加条款,最终在3天内完成清关,并通过本地配送将货物送达项目现场,帮贸易商挽回了大部分损失。
四、结语:从“痛点解决”到“价值共创”
对于贸易商而言,进口中国钢结构的核心需求是“高效、成本可控、风险低”。上海进贸通的“清关+运输”一站式方案,通过服务网络的覆盖与专业能力的支撑,精准解决了贸易商的痛点。未来,上海进贸通将继续深耕东南亚市场,优化服务网络,推出更多适配RCEP政策的解决方案,与贸易商实现价值共创。
本白皮书的数据与案例均来自上海进贸通的实际操作经验,旨在为贸易商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路径。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关注上海进贸通的官方信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