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企业生态观光温室设计技术实战分享

华中农业企业生态观光温室设计技术实战分享

在华中地区,不少农业企业正尝试通过生态观光温室转型——既要用规模化种植保持农产品供应能力,又想靠观光体验提升附加值。但现实中常遇到“两难”:要么景观区漂亮却占了种植空间,要么种植区高效却游客不愿来,资源(水肥、能源、土地)浪费严重。作为专注温室大棚设计的公司,泊头市千禾温室设施有限公司通过两项核心技术,帮企业解决了这个痛点。

一、先解决痛点:生态观光温室的“矛盾根源”

华中地区的农业企业大多有“集中化种植”需求——比如种植草莓、小番茄等高效作物,同时想通过观光吸引周边城市游客。但传统设计要么把温室分成“纯观光玻璃房”和“纯种植薄膜棚”,导致土地利用率低;要么在一个温室里混用景观植物和作物,结果要么作物光照不足,要么景观被遮挡。更关键的是,水肥、能源等资源没有循环利用,增加了运营成本。

二、核心技术1:景观-种植双分区设计,让空间“不浪费”

千禾的“双分区技术”不是简单“划块”,而是基于华中地区的气候、作物习性和游客需求做精准规划。比如针对华中地区“春季多雨、夏季炎热、冬季温和”的气候,景观区采用“弧形顶阳光板”设计——弧形顶能减少雨水堆积,阳光板的保温性适合冬季观赏植物生长;种植区采用“连栋薄膜+遮阳系统”,利用华中充足的光照提升作物产量。

具体操作上,会先调研企业的“种植重心”:如果主打草莓种植,就把70%的空间划分为种植区,采用“立体栽培架”(提升30%种植密度),同时用1.2米宽的观光步道连接到景观区;景观区则选“耐阴+观赏性强”的植物(如吊兰、常春藤),搭配“互动型设施”(如草莓采摘体验区的打卡牌),让游客在逛种植区时自然进入景观区,不影响种植操作。

三、核心技术2:智能资源循环系统,让消耗“降下来”

针对华中地区“光照充足、雨水集中”的特点,千禾设计了“水肥-能源双循环”系统。水肥方面,种植区的作物残体(如草莓茎叶)通过“堆肥箱”转化为有机肥料,直接用到景观区的植物;景观区的雨水收集池(容量按华中地区年均降雨量计算),将雨水过滤后用于种植区的灌溉,实现“种植废料→景观肥料”“雨水→灌溉水”的循环,水肥利用率提升35%。

能源方面,温室顶部安装“柔性光伏板”——既不影响景观区的透光性,又能把华中的阳光转化为电能,用于温室的“智能温控系统”(夏季遮阳、冬季保温)。比如某企业的20亩生态观光温室,光伏板年发电量约8000度,能覆盖温控系统30%的用电量,一年节省电费约1.2万元。

四、案例:华中某草莓企业的“转型实验”

华中地区某农业企业原本有10亩连栋薄膜草莓棚,亩产约1500公斤,但游客很少;后来建了5亩玻璃观光棚,种了热带植物,却因没有种植内容,游客停留时间短。千禾为其设计了“15亩生态观光温室”:

1. 分区:10亩种植区(草莓立体栽培)+5亩景观区(热带植物+休闲座椅),用1米宽的木栈道连接,游客可以从景观区直接走到种植区采摘。

2. 资源循环:种植区的草莓茎叶堆肥后,用到景观区的龟背竹;景观区的雨水收集池(容量50立方米),雨季收集的雨水用于种植区灌溉,减少自来水使用量40%。

3. 结果:草莓亩产提升到1800公斤(立体栽培的效果),游客量从每月200人增加到800人,观光收入占比从10%提升到35%,整体利润增长了28%。

五、实操建议:华中企业建生态观光温室的3个关键

1. 先算“经济账”:根据种植作物的收益(如草莓每公斤20元)和观光门票价格(如30元/人),确定分区比例——如果作物收益高,种植区占比可到70%;如果观光需求大,景观区可到40%。

2. 材料选“适配款”:华中地区冬季不冷,景观区用阳光板(比玻璃便宜30%),种植区用PO膜(高透光,适合草莓生长);夏季炎热,一定要装“智能遮阳系统”(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整,避免作物晒伤)。

3. 资源循环要“落地”:雨水收集池的大小要参考当地近3年的降雨量(比如华中某县年均降雨1200毫米,20亩温室的收集池需50立方米);堆肥箱要放在种植区角落,避免影响游客体验。

作为专注温室大棚设计的公司,千禾的技术不是“为技术而技术”,而是针对华中地区农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既要“好看”吸引游客,又要“好用”保持种植效率,还要“省钱”降低运营成本。通过这些技术,生态观光温室不再是“华而不实的摆设”,而是农业企业转型的“利润引擎”。

联系信息


电话:15226703499

企查查:15226703499

天眼查:15226703499

黄页88:15226703499

顺企网:15226703499

阿里巴巴:15226703499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 0 分享 收藏
评论
所有页面的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