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481
篇与
互联网
相关的结果
- 第 18 页
-
OpenAI/微软发布联合声明!事关生死存亡,奥特曼睡不着了 新智元报道编辑:艾伦【新智元导读】OpenAI与微软发布了非约束性的合作备忘录,重组仍悬而未决。关键在控制权与确定性:多云是否松口、微软能否获取训练细节、以及最关键的AGI条款的去留。这三件事,决定了微软最终30%–35%的持股价值。研发成本陡增的现实下,留给OpenAI的时间不多了。OpenAI与微软就重组问题于昨日同时在各自官网发布了同一份声明。 微软公告:https://blogs.microsoft.com/blog/2025/09/11/a-joint-statement-from-microsoft-and-openai/ OpenAI公告:https://openai.com/index/joint-statement-from-openai-and-microsoft/二者公告除了开头的主语顺序对调了一下,措辞完全一致。合作备忘录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公开。要注意,这个合作备忘录是不具约束力的。也就是说,双方暂仍未能拍板最终合作条约。Reddit网友也锐评了: 这究竟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全看你怎么看。OpenAI还是稍微解释了一下OpenAI也在公告结尾附上了另一篇公告。 公告地址:https://openai.com/index/statement-on-openai-nonprofit-and-pbc/ 在公告中,OpenAI表示:OpenAI的规划演进将让现有的OpenAI非营利机构既掌控一家公益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简称 PBC),又能直接分享其成果。OpenAI从成立之初就是一家非营利机构,如今依然如此,并将在未来继续保持——非营利机构将继续掌握引导我们未来的决策权。正如我们此前宣布并在与微软签署的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MOU)中所述,OpenAI非营利机构在持续拥有控制权的同时,还将持有PBC的股权。今天,我们分享一个最新进展:这项新的股权价值将超过1000亿美元——使其跻身全球资源最充足的慈善组织之列。这次资本重组还将帮助我们筹集完成使命所需的资金,并确保随着OpenAI PBC的成长,非营利机构的资源也能同步增长,从而带来历史性规模的社会影响。这一架构再次重申了我们的核心使命:确保AGI造福全人类。我们的PBC章程和治理结构将明确规定,所有安全相关决策都必须以这一使命为准则。我们将继续与加州和特拉华州的司法部长合作,这是强化我们治理方式的重要一环。同时,我们将始终保持紧迫感去学习和改进,确保我们的工具对所有人都安全有益,并推动将安全视为整个行业的优先事项。从这篇官方公告中,我们能或多或少看出,OpenAI在最终机构设置上的话语权的掌控意愿是比较强烈的。OpenAI目前采用「有限盈利公司」(capped-profit)结构,母公司是非营利组织(OpenAI Inc.),旗下有一个营利实体(OpenAI Global LLC),投资人只能获得有限的回报倍数,难以获得长期股权,公司也无法IPO。OpenAI需要为微软等股东负责,希望通过重组,让外部投资者能够真正持有公司股权,并为未来IPO打通道路。而这家子公司OpenAI PBC将成为千亿美元级别的全球资源最重充足的慈善组织之一。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加州和特拉华州的总检察长正在调查这家初创公司,以确保其拟议的计划不违反慈善法。 来源:https://www.wsj.com/tech/ai/openai-for-profit-conversion-opposition-07ea7e25?mod=article_inlineOpenAI声称,如此种种皆是为了确保AGI能够造福全人类。OpenAI就重组问题与微软持续进行了胶着的谈判,重写合作合同,至今悬而未决。OpenAI在接受了微软的注资后,双方的利益诉求点始终处在不同的轨道上。开放多家云服务器托管OpenAI,OpenAI知识产权归属,以及最重要的AGI控制权,是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的核心矛盾点。我们在近期文章中也已对双方诉求差异进行过详细梳理: 微软和OpenAI自己,都迫切地想弄清楚,OpenAI未来究竟要通往何处?留给OpenAI的时间不多了一方面,今年年底是一个关键节点,谈判进展关系到软银对OpenAI的100亿美元投资能否到账。另一方面,OpenAI的训练成本随着模型参数的增大而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飙升。 相比于疯狂从OpenAI挖人的Meta,OpenAI的研发成本高到断档,预计到2030年将会占到公司总收入的近一半,而Meta只有四分之一。 面对越来越大的研发支出压力,OpenAI的盈利能力能否跟得上,也是饱受质疑。许多受欢迎的消费级互联网服务往往要经过十多年亏损,才逐渐找到盈利模式。亚马逊、优步、网飞和Snap都是通过涨价,或者依靠庞大的用户群体卖广告、推其他服务才实现盈利。OpenAI不断扩大的用户群也让它似乎处于类似的境地。它三年前推出的ChatGPT业务,今年就接近10亿用户,并从数百万订阅客户那里拿下约100亿美元的收入。但当投资者以5000亿美元的隐含估值买入OpenAI股票时,他们承担的风险和OpenAI的巨额成本一样史无前例。OpenAI曾被爆料说设想涉足通过在ChatGPT中接入购物广告从而赚取佣金来变现,也遭遇了不少人的批评。据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计划在2029年前烧掉1150亿美元现金。按照OpenAI的预测,未来至少五年,它的计算和人才支出仍会在收入中占据相当高的比例。虽然OpenAI预计到2030年会开始产生自由现金流,但高昂的支出让人质疑,它在长期盈利能力上能否与其他上市科技公司相提并论。仅在2030年,OpenAI就预计要花掉1000亿美元来租赁服务器,用于训练和运行模型。而到2029年之前,它还将再支出2500亿美元租赁云服务器,六年合计总支出达到3500亿美元。这对OpenAI的云服务商来说无疑是个巨大利好:甲骨文(据称在2027至2032年间仅靠OpenAI就能获得3000亿美元收入)、微软、CoreWeave和谷歌云。甲骨文的股价也因这一重大利好消息,从9月9号每股240美元的低点迅速攀升至9月10号每股最高343美元的高点,将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Larry Ellison推向世界首富,让马斯克屈居第二。而奥特曼恐怕很难高兴得起来,压力山大,夜不能寐。财富杂志昨日也刊登了相关报道。 来源:https://fortune.com/2025/09/11/sam-altman-cant-sleep-at-night-weight-chatgpt-ai-tucker-carlson-interview/巨大的成本压力让OpenAI在未来几年的发展几乎没有容错空间,必须全力以赴,争取在2030年前追上英伟达和Meta等公司的现有收入规模,才能活下来。参考资料:https://blogs.microsoft.com/blog/2025/09/11/a-joint-statement-from-microsoft-and-openai/https://openai.com/index/joint-statement-from-openai-and-microsoft/https://openai.com/index/statement-on-openai-nonprofit-and-pbc/https://openai.com/index/people-first-ai-fund/
-
高德一夜刷榜:十亿用户用脚投票,美食到店榜单乱象被AI横扫 一凡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阿里藏了3个月,亮相即提4个热搜。 万众瞩目的神秘项目,「高德扫街榜」终于揭开了庐山真面目……热议中有夸赞和激动,终于有人出来整顿到店和评价的乱象了。讨论里也有质疑:已经固化了十多年的格局,阿里和高德,凭什么一夜打破?说一千道一万,量子位也决定带着疑问走一走,看一看这个「高德扫街榜」究竟有何不同。而初体验下来,基本能感知这个「首个基于真实行为的生活服务榜单」为何能够一夜破局了,因为颠覆过去到店评价体系的玩法,高德之道至简——真实的打败虚假的,行为的打败空口的吃喝玩乐的门店排名,以后很难靠买靠刷了。当然,如此大道至简的逻辑背后,并非之前的玩家想不到。现如今高德之所以能率先做到,忽如一夜春风来……背后的秘诀,无他,正是过往大数据的积累,现如今全面AI的赋能。高德20年的数据石油,现在AI技术加持之下,井喷了。 实测高德扫街榜,很真实很不一样 如果你也体验「高德扫街榜」,也会发现它和传统生活服务榜单的底层逻辑不同。使用方式基础,但排名方式不基础。它就集成在高德地图中,出道就是C位。 点开后上面是地图,分布着热度值靠前的几家门店,下面是各种各样的榜单,热度和榜单排名都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用脚投票」,怎么个投法?答案就藏在顶部滚动出现的小字中,「高德扫街榜」的统计范围覆盖用户反复前往的118万家回头店,生成排名的数据来自5143万人的13亿次导航,数据时间跨度长达一年,对应里程长度22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7圈 海量的数据沉淀出多个榜单,包括状元榜、扫街榜、热门打卡和城市指南,从很多方面满足了咱们日常出行的不同需求。其中状元榜是年榜,迭代周期是一年,包括了美食、景点和酒店。扫街榜更新的频率更高,一天迭代一次,眼睛一闭一睁,排名就可能有变化,相对状元榜也更细化,每个细分榜单都有自己的特点。 对于烟火小店,高德有自己的定义。在高德看来,这种小店不完全是指那种“夫妻店”,也可以存在分店,但数量要少,和大型连锁店区别开,而且产品价格要亲民实惠。轮胎磨损榜的评价标准又有不同,主要是体现远距离专程前往,数据也都标注得很清楚,可以看到图中注明有3.6万人累计导航56.9万次。多次前往榜单,则集中体现门店的回头客数量。 此外还有本地人爱去、地方小吃、老字号等条目,都会根据最新情况每天动态更新,这些榜单包含的菜品种类很多,划分方式多样。 「高德扫街榜」不仅安排好了吃什么,还有逛什么、看什么、玩什么,甚至带娃去处等都给你安排明白了,这榜单还是太全面了。 但全面还不是「高德扫街榜」最大的特点,或者说,全面的生活服务榜单此前也有玩家能做,「高德扫街榜」的独特之处在于排名的真实 比如状元榜中美食榜排名第一的餐馆,就直接得到了量子位编辑部同学的认可。 不过它的距离稍微有点远,还好「高德扫街榜」支持调整距离,这天中午我把距离设置为3km,然后选了一家距离最近的小店,打算检验一下「高德扫街榜」的含金量。 这时高能来了,当我和住在知春路附近的编辑部同学聊起这家小店时,她竟然表示不!知!道! 一家在扫街榜上排名靠前的餐馆,附近的居民竟然不知道,这一刻我猛然意识到了扫街榜的价值,它让那些没有被发掘的人间烟火,第一次有了“赛博嘴替”,让用户隔着网络看到了更真实的世界想到这里,探店的兴趣更浓了,跟着高德导航一路到了店门口。 此时已经下午一点,过了吃饭的高峰期,但店里依然坐满了人,如果几个人结伴而来甚至需要等位,这家店确实很受欢迎,状元榜诚不欺我。 用完餐后准备打道回府,当再次打开高德时,突然发现界面和以往有点不一样,门店下方弹出了一个评价。 对比没有到过这里的用户,其App界面就没有「立即评价」这一栏。 必须到店才能做出评价,难道这就是「高德扫街榜」真实的秘诀?那是不是以后刷榜也有bug可钻?毕竟可以多找些人……进一步探究后,会发现「高德扫街榜」背后的原理,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用AI打造首个基于真实行为的生活服务榜单 大模型重塑一切的当下,「高德扫街榜」背后的功臣显然是AI,高德利用AI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保证评分体系的真实。一方面是数据角度,「高德扫街榜」输入的都是用户的真实行为,比如搜索、分享、导航到店和评价等,这些都是源自物理世界的真实行为沉淀出的数据,不容易被伪造。这些行为数据还会经过高德空间智能的处理,然后理清行为背后的复杂关系,帮助校验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厘清哪些是用户真实到达后留下的内容,再结合芝麻信用,判断用户行为的可信度。对比过去有“刷手”直接在线上“模拟消费”刷榜,批量生成大量好评的行为,「高德扫街榜」从数据源上就限制了刷榜操作。 另一方面是多模态大模型的助力,哪些是真正的“小店”、店里哪些菜品评价不错,这些都需要借助多模态大模型的理解能力来进行判断。后端复杂的技术在前端界面最直接的展现,就是综合评分以前面提到的门店为例,它在「高德扫街榜」的综合评分是4.7分。这个评分的构成很复杂,背后是一个复合函数,含有多个变量,还有芝麻信用校准。 可以看到它的用户行为分是4.8分,基于用户行为和用户特征计算得出,用户专程导航前往的距离、真实搜索数、真实收藏数都很清晰。 用户评价分是4.6分,这个分数计算不是简单粗暴地看用户打了几颗星,还要结合背后的真实性、专业度、时间、质量和数量等条件,这也是大模型发挥作用的地方。 没有来过这个门店虽然也能发表评价,但是这种评价会被系统识别为无效评论,不会进入评分系统,刷好评的手段从此失效了。大到总榜采用的数据总量,小到每一个门店评分背后的函数构成和加权因子,「高德扫街榜」都写得清清楚楚,成为首个基于真实行为的生活服务榜单。可取得这项突破的,为什么会是高德?高德推出扫街榜,又为什么是此时此刻? AI加持,高德的大数据石油井喷 有了AI加持,高德过去二十年的大数据石油,开始井喷过去二十年,高德积累了海量的物理世界数据,用户量已超10亿,每天还有亿万次搜索和导航到店,源源不断地注入数据油田。现在,通义千问基础大模型和高德自身的AI垂直优化,激活了沉淀的数据,就像石油终于注入了发动机,开始释放高德的强大动能,让高德能够理解复杂的用户行为序列和多模态信息。比如一条路什么时候堵车,或者附近的门店是否值得去,看似简单的决策背后,需要沉淀海量真实世界数据,需要空间智能理解背后的真实世界规律。“这些就是专属于高德的路径”。在AI的加持下,高德如今更进一步将大数据石油萃取成「高德扫街榜」,在用户和门店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千千万万用户的真实行为,成为门店在互联网最好的传声筒。门店只管做好菜,剩下的交给高德,高德用户会「用脚投票」,投出真实的结果。用户不会对评分心存疑虑,也不会担心“高分也踩坑”。我们的每一次出行都在助力着小店发光、大店发热。有意思的是在万物皆可用AI生成的时代,高德反而用AI守住了真实,赢得了人心。「高德扫街榜」,算是年度AI落地案例中,烟火气十足又展现真善美的一个。高德也好,阿里也好,还开了一个好头。如果一个业态固化又痛点明显,那就AI一下,站在人心的一方。
-
马上评|上海这家成立仅一年的学院,何以勇为AI尖兵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人工智能发展寄予厚望。市委书记陈吉宁12日上午在上海创智学院调研时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四个面向”,砥砺报国之志,在人工智能发展上充分发挥“尖兵”作用,始终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更好引领技术潮流、构筑开放体系,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上海创智学院,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不妨先普及两点:其一,学院成立于2024年9月,如今才刚满周岁;其二,这是一所全新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致力于培养人工智能顶尖人才。 9月12日,上海创智学院举行首届创智未来大会。人工智能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且是顶尖人才的竞争。作为教育部和上海市开展部市合作、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创新,上海创智学院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培养人工智能领军人才的重大使命。在12日的调研中,陈吉宁希望上海创智学院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使命责任,从落实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抓好学院建设发展,加快培育一批“顶梁柱”科技人才,努力在关键技术突破、掌握战略主动上发挥更大作用。诞生仅一年的上海创智学院,何以承载如此厚重的期待、光荣的使命、重大的责任?雄心和底气,从何而来?首先来看看上海创智学院交出的年度成绩单。在9月12日的首届创智未来大会上,7项重大成果现场发布,涵盖认知智能、情境智能、具身智能、科学智能、基础设施等多个人工智能核心领域,其中不乏“首次实现”“突破国际难题”。可以说,上海创智学院从诞生之初就秉持的“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的追求,正在这一次次突破、一项项亮眼成果中,得到践行。上海创智学院的“创造力”和“智慧”,还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上。在师资上,通过“核心师资+产业协同+动态兼职”的创新模式,学院链接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汇聚81位全职全时导师,130余位兼职导师,120余位产业导师,平均年龄在36岁左右。这样一支年轻且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打破了高校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在选才育才上,上海创智学院坚持“破界式选才”理念,通过“项目制”实战遴选,致力于发掘各类敢于冒险、有担当、有潜力、善于探索的人才,包括奇才、偏才和全才。这种选拔方式不拘一格,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汇聚在一起,碰撞出创新火花。在教育体系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前沿为牵引,努力打破前沿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次元壁”,创造产学研密切链接新模式。上海创智学院的“创造力”和“智慧”,还体现在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上。学院已签约50余家头部及独角兽企业,获企业捐赠或资助累计达5亿元;孵化10家师生创业企业,吸引各类资本近5亿元注入。这种深度融合使得学院能够更好地了解产业需求,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创新成果和高素质人才,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敢于“冒风险”、敢闯“无人区”;向上“捅破天”、向下“能落地”,上海创智学院迈出的坚实步伐,也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的一个生动注脚: 人工智能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累计60款生成式AI大模型完成备案。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规模以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上海的人工智能人才总量,在全国的占比更是接近1/3。“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从已经成功举办八届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到已经入驻企业100余家、形成人工智能“北斗七星”核心矩阵和群星态势的“模速空间”,再到培育“顶梁柱”科技人才的上海创智学院……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金色名片”越来越多,也定会越擦越亮。
-
星巴克员工称卖不出月饼垫钱自购,客服回应:不允许垫款,是原则问题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是星巴克的兼职员工,帖子中称“星巴克月饼,被逼着垫了15盒,快3000块钱了......”随后导致生活费紧张,该帖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在评论区中,有网友补充爆料,部分星巴克门店负责人会为员工设定销售目标,不少员工最终无奈选择自掏腰包购买;另有网友提及,即便兼职岗位,也有月饼销售任务。 网友发帖(图源网络) 9月12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拨打星巴克服务电话,客服人员回应称:“对于网友所说的情况,我们这边会进行核实的,星巴克这边是不允许垫款支付这种行为,这是原则问题。”此外,客服还表示:“星巴克月饼因为口味和设计受到顾客的喜欢,每年上市后都会受到很多关注,也是请广大的顾客去到正规的一个渠道来购买我们的月饼,保障我们的消费者的一个权益。”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检索“星巴克月饼”关键词时发现,大量商家正以5折乃至更低折扣售卖中秋月饼礼盒,销售形式主要分为自提券与全国配送券两类。以原价358元的“流金款”6颗装礼盒为例,其当前二手售价普遍稳定在150元左右。 二手交易平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悦校对 胡妍璐
-
AI综合能力全球第六 上海靠什么出圈? 近日,在一年一度外滩大会举办之际,英国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系统协会发布的一份指数同步引发广泛关注。该指数明确显示,上海的人工智能综合能力位列全球第六,超越日本东京及国内深圳等城市。上海在全球AI领域脱颖而出,其背后的发展路径与关键举措值得深入探讨。对此,智能投研技术联盟执行秘书长张永启指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并非依赖单点突破,而是通过强化优势领域、弥补薄弱环节,构建起具有系统性的发展模式。其中,三项核心举措起到了关键作用:将芯片与算力整合打造为城市级基础设施底座,形成从芯片研发到算力供给的完整闭环,最大限度降低了产业发展中“卡脖子”环节的制约;以应用场景换取市场机遇,政府层面未局限于提供补贴支持,而是主动开放政务、医疗、交通、金融等核心领域的应用场景,为技术落地与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推动耐心资本实现制度化运作。张永启认为,正是这三项举措的协同发力,实现了技术、场景与资本的深度贯通,进而推动上海在全球AI综合能力排名中快速跃升。编辑: 秦扬轲责编: 赵歆
-
观察丨数据困境与模型挑战并存,AI智能体与机器人如何破局 9月10日-13日,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举行,AI无疑成为本届大会最受关注的焦点。在多个论坛中,行业专家、企业家与投资人展开了热烈讨论,深入探讨了当前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在算力爆发与模型创新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聚焦物理实体的机器人,还是专注于数字世界的智能体(Agent),都共同面对着数据质量、模型能力与产业化落地的多重挑战。数据困境与模型挑战,机器人何时能进入家庭在大会主论坛的圆桌环节,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反复提及“数据”问题:真正优质数据怎么采?数据质量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当前应该采集什么类型、多大规模的数据?哪些数据比较有价值应该重点采集?王兴兴指出,目前机器人的数据,无论采集、噪声、数据质量问题都非常大,“都还是比较模糊的阶段”。他表示,希望能通过提高数据的利用率、提升模型对数据的理解能力,实现用少量数据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从模型的角度,很多情况下数据并非要单纯从量的角度来衡量,有些特征性数据非常重要,比如机器人到底哪些动作或场景怎么采集会比较有质量。在一场分论坛上,银河通用联合创始人张直政则强调,具身大模型的发展可能需要上万亿条数据。张直政认为,若全部用真实数据采集既不可行也不可持续,即便同一个人重复相同动作,每次的一致性都很差,导致真实数据的样本效率极低。而仿真数据在可控性和规模化方面具有极大优势,虽然其在物理和语义学习上不如真实数据,但可以通过图文大模型和数字大模型来弥补。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具身智能实验室负责人、星海图联合创始人许华哲也在大会期间表示,真实数据虽然比较昂贵,但是质量非常好,仿真和互联网数据可能更便宜、更容易获取,但与真实数据的质量会仍存在差距。不过,即便采用真实数据,也存在“真实到真实的差距”(Real2real Gap),影响训练出的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最终质量。模型则是机器人的另一个瓶颈。王兴兴指出,对于机器人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AI模型没办法很好地把硬件用起来,比如灵巧手。同时,目前纯语言模型或纯视频模型效果显著,但一旦需要将语言与图像深度融合,就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在机器人控制领域,如何让生成视频与机器人的控制模态精确对齐,至今仍面临难题。如何解决灵巧手的难题?灵心巧手联合创始人兼首席AI架构师苏洋给出了他的答案。苏洋表示,就像预训练模型需要大量数据一样,如果能有1万台、10万台、100万台设备,真机数据采集会变得异常容易,真实数据采集的价格也会变得异常低。同时,苏洋还指出,目前灵巧手占人形机器人成本的比例大约在21%-23%。他希望能够造更多、更便宜的灵巧手,争取三年内将价格“打到”500元甚至100元,“这时候机器人就能进家庭了,我们先做工业把它用得稳定,在苛刻的环境下把稳定性、可靠性、灵巧性都解决了,然后压低成本,进入千家万户”。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指出,当前具身智能的路径还远未收敛,“但好在目前具身智能的四条路径——智驾、机械臂、腿足式机器人以及芯片,就像四条产业链的射线,当有一天集中于一个点的时候,可能具身智能这个产业就能落地”。留给智能体的窗口时间不多了,产业将趋分化业界普遍认为,今年将会是AI智能体的元年。在本次大会上,展区内的各类智能体功能齐备,数不胜数。BAI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龙宇则坦言,智能体的概念其实也还在被定义和落地过程当中,处于大家不断努力的过程当中。她认为,当前用户端、消费者、企业端给予所谓的智能体概念极大前所未有的宽容,愿意接受30%-60%的完成度,这在传统企业级服务中是不可想象的。不过,这种宽容并非没有期限。龙宇强调“留给我们的窗口时间已经不多了”,随着token成本的大幅下降,一些重新设计和优化构架以及工作流的可能性已经出现,大家会对智能体交付的完成程度越来越较真,特别是在金融等高风险领域,容不得半点容错率,不是“做得还不错”就可以接受的。RockFlow创始人、CEO Vakee也指出,目前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数据是缺乏的,在金融领域的落地对于准确性的要求非常高,同时强监管的场景性质也需要算法具备可解释性。对于行业未来,龙宇表示,半年前还备受关注的Devin等垂直Agent,现在已经较少被提及,“目前技术已经够用,关键是定义出新的交互范式,而非产品形态”。未来,智能体将会是产业分化、模型产业化的趋势,大家都开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如今这个AI发展的关键节点,不论是机器人还是智能体,只有真正理解数据价值、提升数据利用率、突破模型的挑战,才能加快迎来真正的爆发式发展。当机器人能够进入千家万户,当智能体能够真正理解并完美执行人们的指令,一切将会变得截然不同。
-
从AI原住民到未来梦想家,年轻人已在外滩大会挑起大梁 今年的外滩大会,年轻面孔格外多。在创新者舞台上,一款即将推向市场的桌面机器人,创业团队未满30岁;在“机器人小镇”里,几位“90后”用三个月制造出了面向工业应用的“灵巧手”;AI科创赛上,最年轻的参赛者为初中生;会场里,百余名演讲嘉宾是90后甚至00后。这些活跃的身影宣告中国新生科技力量的崛起。一批批有热情、有创意、懂技术的年轻创业者纷至沓来,用丰盈的想象力与扎实的科技力,勾勒出一幅幅人工智能的未来蓝图。AI原住民每年的外滩大会,都是一场中国科技研究者、开发者、创业者云集的盛会。AI科创赛、创新者舞台、前沿科技展区、“创投 Meetup”……今年在每一个舞台上,年轻人都已经挑起大梁。从科技研发到商业应用,他们不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成为创新的驱动者。AI科创赛里,获得AI安全赛道季军的程皓楠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媒体国家重点实验室。虽然是一名95后,但她已经成为硕士生导师,带领团队开发出“白杨智鉴——可解释音视频鉴伪平台”,以技术创新打造了深度伪造泛滥时代的“谣言粉碎机”。在“机器人小镇”里,主要由“90后”组成的无为科技团队展出一款多模态交互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表现出细微的表情变化,还能在交流中,学习理解使用者的性格,从而在交互中,给予恰当的回应。这些创业者不仅年轻,还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眼光敏锐、出手迅速。在数字科技浸润下成长的他们,对AI、开源等技术范式有直觉般的理解,没有传统经验的束缚,更能以“初生牛犊”的姿态打破常规认知框架去思考和应用AI。 外滩大会现场。海沙尔摄创新者舞台上,闪猫科技创始人肖乔威直接将自己称为“AI Native”(AI原住民)。1998年出生的他,曾担任过阿里云架构师,并认定AI机器人是自己的“本命”行业:“我的经历让我看到很多领域里可以融合AI的场景。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非常有意思,也看好市场的潜力。”于是今年4月,肖乔威与一群志同道合的“95后”伙伴共同创业,成立闪猫科技。仅用数月时间,研发出开源的AI桌面人形机器人。通过创新性地将3D打印技术与通用电子元件相结合,让普通用户只需30分钟,就能亲手制作出一个专属的AI机器人,极大地降低了机器人普及的门槛。“现在95后乃至00后已经开始登上创业舞台,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与我们不同,这些差异性会带来新的观点。”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甚至认为,投资人也要在心态上年轻化,打破“经验主义”,学会与年轻人同行。在他眼里,年轻人有足够的试错机会,富有激情敢于冒险,值得去做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事情。“关键是要学会积累能力,确保能力匹配得上自己的野心,即便不能创业,跟随优秀的创业团队也是一个明智之举。”未来梦想家走进前沿科技展区,中央“C位”展示出年轻科研人员利用人工智能对宇宙自然的推演。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带来两款气象大模型。其中,伏羲中期大模型提供全球15天逐小时的天气预测,有着45亿参数;伏羲次季节大模型,提供全球未来60天日值预测,是全球首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次季节大模型。旁边紧邻着的,是之江实验室带来的“三体计算星座”。该系统能为卫星添加算力,最高单星算力达744TOPS(每秒万亿次运算)。5月首发入轨的12颗计算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生活日常,创业者天马行空的创意如何落地?外滩大会就像是一座桥梁,将全球的创新资源与国内的年轻人连接起来。年轻创业者可以直接跟行业“大咖”交流经验,也有机会拿到投资,真正实现产业落地。 外滩大会现场,智能眼镜“看一下支付” 参观者可现场体验。海沙尔摄由“90后”上海交大校友创立的菲零科技,专注于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研发,此次在大会现场带来独创的“结构柔顺—感知一体化”灵巧手,通过创新的“机械结构功能化”设计理念,实现主被动柔顺功能,安装在机器人上将提升其环境适应性与交互友好性。“每天来交流的人络绎不绝,微信加了200多个。”公司CTO陈正涛说,对于一家成立才三个月的初创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更长远的发展之路。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向他们表达了合作意向,包括3C电子、汽车零部件等需要精细操作的行业。同时,年轻人也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国际前沿技术与本土实际需求。“95后”“00后”们凭借开放包容的心态、跨界融合的思维以及协同合作的精神,正重新定义科技的边界,推动科技普惠。曾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的赖蕴琦就是一位跨行业的创业者。她曾担任洪泰资本控股执行董事、百度投资总监及百度凤巢高级产品经理。2021年,她毅然转身,在新加坡成立了AI金融科技公司RockFlow,瞄准Z世代群体,提供跨市场、多资产的全球一站式投资服务。“未来十年,世界上有30%的财富会从50后、60后转移到90后、00后,这将产生36万亿的金融服务市场。”赖蕴琦认为,AI的普及将实现技术的平权:“金融不是一件艰难晦涩的事情,更不应让人望而生畏。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将金融数学领域最艰深的原理,通过AI和交互创新,转化成最简单的产品。”“目前仍是年轻人AI创业的‘黄金时代’,以我的经验来看,当前还没出现‘创业红海’的领域,这便是创业者的时代机遇。”因此,蚂蚁集团战略投资部负责人纪纲认为,年轻创业者要跟随技术的发展轨迹而成长,不断学习才能跨越技术的门槛,加之持续创业的热情,有机会成长为下一个“张一鸣”和“王兴”。原标题:《从AI原住民到未来梦想家,年轻人已在外滩大会挑起大梁》栏目主编:张杨 文字编辑:张杨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叶宇 查睿
-
好莱坞AI再火拼 IP侵权争议不停 由Midjourney生成的“超人”角色。 华纳兄弟拥有版权的“超人”角色。近日,美国一家人工智能(AI)图像生成公司Midjourney遭到华纳兄弟探索公司(Warner Bros. Discovery)起诉,指其侵犯华纳旗下超人、蝙蝠侠、兔八哥等多个标志性人物角色版权,引发关注。9月10日,南都N视频记者了解到,这并非Midjourney首次遭到好莱坞大型电影公司起诉,迪士尼及环球影业曾于今年6月对其联合提起诉讼。此外,Midjourney也曾陷入其他版权纠纷,由该平台生成的漫画最终被判仅享有有限的版权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争议在国内已有先例。2024年初,广州互联网法院在“奥特曼”系列相关案件中裁定,AI平台有防范与提示义务,应通过关键词过滤等方式避免生成与IP高度相似的作品。目前,大多数国内AI平台已禁止生成奥特曼形象,不过未全面覆盖到蝙蝠侠、魔童降世哪吒、Labubu等热门IP。华纳 超人、蝙蝠侠等IP形象被侵权南都记者从公开披露的起诉书中了解到,起诉书递交时间为当地时间9月4日。华纳兄弟探索公司指出,Midjourney收集了用于大数据训练的数据,其中大量涉及华纳兄弟探索公司的版权作品,并鼓励和公开展示用户通过简单文字生成带有版权作品形象的图片和视频。华纳举出了如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闪电侠、小丑、兔八哥、猫和老鼠等多种来自Midjourney的文生图、文生视频案例。例如,输入“蝙蝠侠、20世纪60年代DC漫画”的指令,Midjourney会访问储存在服务器中的华纳兄弟探索频道版权所有作品,生成、公开展示并提供可下载传播的蝙蝠侠输出图像。华纳援引了《美国版权法》,认为其行为构成直接侵权:Midjourney在训练过程中,大规模复制了未经授权的影视画面和漫画形象;在生成服务中,又允许用户下载这些受版权保护角色衍生出的新图像和视频,属于擅自复制、存储和创作衍生作品。起诉书还称,Midjourney的做法会“误导用户相信Midjourney的侵权图像和视频得到了华纳兄弟探索频道的授权,从而导致消费者对合法与非法产生混淆”。起诉书强调,Midjourney能够输出受版权保护的角色,对订阅用户构成了“明显的吸引力”,从而分流了消费者对华纳正版海报、艺术印刷品等授权产品的需求。这些例子并非零散的用户个体行为,而是平台在商业化运作下的系统性安排,直接与华纳兄弟的影视娱乐业务形成竞争。同时,Midjourney新推出的图生视频服务“Midjourney TV”对于华纳流媒体业务也带来一定的版权风险。“Midjourney TV”是一个24小时不间断滚动的流媒体频道,通常是播放AI生成的短视频,展示了不少华纳旗下IP角色形象。对此,华纳表示这构成对公开展示权、公开表演权的进一步侵害,类似于未经许可放映电影。 迪士尼 AI侵权将“颠覆美国版权法激励机制”公开资料显示,Midjourney创立于2021年,进行开发、运营和销售其生成式人工服务,其中包括图像以及视频生成功能。2023年,Midjourney营收超过两亿美元。据称,该公司今年营收或达到3亿美元。截至2024年9月的数据显示,Midjourney拥有近2100万用户。南都记者注意到,这并非Midjourney首次遭到好莱坞大型电影公司起诉。今年6月,迪士尼及环球影业曾对其联合提起诉讼。在起诉书中,迪士尼及环球影业表示,“Midjourney是典型的版权搭便车者,也是一个抄袭的无底洞。盗版就是盗版,无论侵权图片或视频是使用AI还是其他技术制作的,都不能减轻其侵权程度”。两大制片厂列举了一系列被侵权形象,包括《玩具总动员》巴斯光年、《冰雪奇缘》艾莎、《怪物史莱克》主角、《复仇者联盟》系列英雄等,侵权角色横跨半个世纪影视史,从1977年《星球大战》的尤达大师到2030年新作形象无所不包。诉状强调,Midjourney在收到侵权警告后仍持续更新软件,并推出视频生成功能,“只顾自身利益,漠视版权诉求”。迪士尼首席法务官霍拉西奥·古铁雷斯在声明中重申:“盗版就是盗版,无论侵权图片或视频是使用AI还是其他技术制作的,都不能减轻其侵权程度。”诉状警告AI侵权将“颠覆美国版权法激励机制”,除要求赔偿外,更申请法院禁止Midjourney在缺乏版权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推出视频服务。该案被业界视为生成式AI侵权争议的里程碑事件。 Midjourney IP形象训练AI属“合理使用”在本次公开的起诉书中,华纳兄弟要求法院判决Midjourney赔偿实际损失,或者选择法定赔偿,即每部被侵权作品最高可达15万美元。此外,其还要求法院发布禁令,禁止Midjourney继续复制、生成、分发和公开展示其IP角色的内容。截至目前,Midjourney尚未就此作出回应。此前Midjourney否认了迪士尼及环球影业案中的版权侵权指控,并在8月份向法庭提交的一份文件中辩称,虽然其AI工具“必须接受数十亿张公开图像的训练”,但这样做“是为了学习视觉概念”以及它们如何与语言相对应。Midjourney还表示,其客户有责任遵守Midjourney的使用条款,该条款禁止侵犯知识产权。如果参考迪士尼与环球影业的诉讼,Midjourney对该案的侵权指控持否认态度并辩称:将受版权保护的IP形象纳入大模型训练,符合“合理使用”原则。“合理使用”也会成为该案接下来的关键。今年6月,美国法院曾在两起涉及聊天大模型的版权侵权案中,初步支持了AI公司“合理使用”抗辩,主要理由是AI大模型并未直接输出原作内容,也未直接替代原作市场。但其中一位法官指出,如果训练数据来自非法盗版渠道(比如影子图书馆),依然构成侵权。而该案的被告Anthropic,最终同意支付至少15亿美元和解。问题在于,大模型的训练过程往往是“黑箱”,这使得版权方难以直接掌握证据。各个版权方一直从AI公司高管的采访,以及AI的输出结果中寻找线索。比如,本次华纳兄弟、迪士尼、环球影业的起诉书都援引了Midjourney创始人的一次采访谈话,其声称自己的员工“抓取所有能抓到的内容,把它们存入一个巨大的文件,然后像点火一样烧掉,以此来训练某个庞大的东西”。同时,他们还对比了生成结果与影视剧照的高度相似,以证明AI训练中使用了自身版权作品。目前,Midjourney的实际训练过程仍待查明。采写:南都记者 肖玥 部分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图源:起诉书截图
-
在"外滩"看见未来 "AI共存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在真实世界和仿真世界之间,在人工智能和世界之间,技术不断向前,人类探索不止,想象力,也有被具象化的一天。作为年度备受瞩目的科技盛会,2025外滩大会9月10日至13日在上海举行。这不仅是一场可以触碰的科技盛宴,同样也是一次对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与战略前瞻。在这里,人工智能可以为农业精准预报未来15天逐小时天气;“机器人厨师”能自动识别操作台上的各类食材和厨具,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如果说去年外滩大会的行业焦点更多聚焦在“我们能用大模型做什么”,今天,站在外滩的舞台上,问题已经悄然转变为“AI应该如何与我们共存,并共同走向繁荣?”当地时间9月11日,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宣布新内阁名单,其中包括任命一个名为“迪埃拉”的人工智能担任公共采购部长。AI已经不光踏入我们的生活、甚至踏入了政坛。这样就难怪,在外滩大会上,我们听到的最高频词汇,已经不再是“参数”、“算力”或“颠覆”,而是“经验”、“学习”、“协作”与“共创”。这似乎预示着一种新共识的浮现:AI正在进入更理性的“深耕期”。人们不再恐惧AI也不会把AI当成简单的工具,而是伙伴。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点,外滩大会见证了AI技术的百舸争流、奔腾向海,众多创业者、探路人选择在上海赴AI之约,既见证了上海的科创力量、同时也为这座城市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策源动力。从黄浦江畔出发的这场思想激荡,仅仅只是开始。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科技创新在这里萌发,走向成功。编辑: 秦扬轲责编: 赵歆
-
【环时深度】放眼全球,谁在跨界做具身智能?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具身智能正掀起一场跨越汽车、制造与互联网等产业的融合浪潮。无论是坐拥先进产业链的行业巨头,还是在细分领域“初出茅庐”的初创企业,都纷纷“跨界布局”。这既是为了抢占新的增长曲线,也是在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赛道上卡位谋篇。然而,诸多挑战仍横亘眼前,参与具身智能的平台与企业,在未来生态下将呈现何种格局尚未露出端倪。在采访中,行业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场竞赛没有既定模板,唯有持续试错、深耕场景者,才能穿越迷雾,抵达真实的产业未来。为企业“跨出”崭新增长曲线“具身智能的核心,是靠 ‘身体’与环境交互产生智能,形成感知、决策、行动的闭环——就像人学游泳不能只在岸上练习,必须下水。”清华MBA具身智能俱乐部主席、探月具身智能创始人王明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具身智能是涵盖硬件、软件、算法的“系统级”智能。2025年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最受关注的应用形态,已在智能制造的多个领域投入应用。 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图为7月29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演示的人机协同作业。(视觉中国) 汽车产业被视为具身智能技术最重要、最具潜力的的应用领域之一。在9日开幕的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上,中国新能源车企小鹏携旗下已进入工厂实训的智能人形机器人IRON“铁人”亮相,引发关注。《环球时报》记者从小鹏汽车了解到,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逐步达成这样的共识——自动驾驶领域与机器人在技术方面有极高的同源性,自动驾驶所依赖的物理世界大模型,以及人工智能基础能力,都可复用到机器人领域。今年7月,香港科技大学与比亚迪成立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比亚迪将于未来数年投入数千万港元支持实验室运营,聚焦机器人技术与智能制造的前沿研究。作为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人形机器人的硬件迭代与成本控制成为产业界关注的焦点。瑞典信息技术巨头海克斯康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AEON,已经在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进行应用测试,主要执行操作作业、检测巡检、现实捕捉、作业辅助等任务。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大中华区商务运营事业群总裁詹亚南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们预感到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融合的关键载体,正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核心竞争领域。”而一些尚未参与研发具身智能技术的制造业巨头,已经和机器人企业进行了广泛合作。今年6月,德国制造业巨头博世集团旗下市场化投资平台博原资本与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宣布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博银合创”。公开报道显示,新的公司将专注于复杂装配、智能质检等核心制造场景,研发灵巧型机器人,推进具身人工智能在工业端的规模化落地。互联网巨头也是积极投身具身智能产业的“弄潮者”之一。在上月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京东发布“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计划”,官宣将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投入超百亿资源。此外,京东还宣布推出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目前已有包括陪伴、教育和产业等领域的数十家头部品牌接入。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无论是机器人公司、汽车制造商,还是互联网巨头,都在积极进入具身智能赛道。这其中有短期和长期两层逻辑。短期来看,具身智能市场的想象空间远大于汽车行业,企业一旦官宣布局,往往就能迅速抬高资本市场的预期和估值。长期来看,新能源智能车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供应链与技术栈存在高度重合,从电机、传感器到算力平台,几乎可以共享研发成果和规模效益,因此跨界进入不仅合理,而且有助于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迭代。“从更深层次看,企业的动力还在于战略卡位,具身智能被普遍视为人工智能走向物理世界的关键方向,谁能率先占领高地,谁就可能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钟新龙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当前各方入局具身智能产业的主要目的和心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抢占未来产业入口。具身智能被视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下一个万亿级的颠覆性智能终端。二是技术驱动的战略防御与生态卡位。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迭代速度极快,任何一家企业都面临被颠覆的风险。布局具身智能,既是看好其未来,也是一种战略防御。三是产业升级与降本增效的内在需求。尤其对于汽车等制造业企业而言,引入具身智能(特别是人形机器人)是推动工厂智能化、柔性化生产,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口结构变化挑战的重要途径。“跨界”,要跨过哪些难点?然而作为当下最前沿的技术之一,具身智能的落地还需要跨越诸多障碍。2013年创立的极飞是国内农业无人机龙头企业。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年能接触到跨界做具身智能的各行各业的企业,但在他看来,就农业领域的具身智能来说,还是有相当的门槛。 9月9日,极飞无人车在北京平谷峪口镇果园喷洒农药。(受访企业供图) 门槛之一是“数字农业基础设施”。龚槚钦解释称:“简单说就是‘高清农田地图’,极飞刚进入农业领域时,国内农田没有导航网络,更无法知悉田间地头都属于哪户人家。我们是比较早把北斗IT导航引入中国农田、在全国建立自营基站的民营企业,理论上只要建立1000多个基站就能覆盖中国大部分农田,现在我们已经建了2000多个,可以做到无人机、无人车以及未来各种无人农田机器人,只要通电开机就能够连上北斗导航,在农地里工作。”龚槚钦告诉记者,极飞十几年来都将精力投入在智慧农业上,积累农田数据,打磨农业大模型。“我们也在开发一些农业专业模型项目,比如对果树病虫害的识别、旱情的监控等,通过多年极飞作业过程中采集的农田数据,来解决农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智能穿戴作为近年来与具身智能协同演进的产业之一,其产品的发展一直在软件与硬件两方面同具身智能协调融合。智能眼镜企业亮亮视野首席运营官娄身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以智能眼镜为代表的智能穿戴设备与具身智能本质上是两条并行发展的技术路径,前者聚焦于“人体机能延伸”,后者则致力于“机器主体进化”。“如果以人体器官作类比的话,智能眼镜如同增强视力和大脑‘算力’的工具,通过强化视听、信息处理提升人类的感知能力;而具身智能则需具备完整感知、行动、学习闭环。”娄身强分析称,从当前行业现状来看,智能穿戴领域虽然尚未与具身智能完成深度融合,但未来将会是具身智能产业的重要参与端。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的智能眼镜产品。(视觉中国) “从技术维度分析,现有智能眼镜虽已实现基础感知(如环境数据采集)与学习能力(如端侧AI模型训练),但产品在行动层面依然完全依赖人体,相比具身智能的要求,还缺乏自主位移能力。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局限性导致其产品设计无需考虑电机驱动等动力模块,而是专注于人机交互优化——如何通过视觉显示、语音交互等方式将信息高效赋能给人。”娄身强表示,目前各家智能眼镜产品研发重心始终围绕信息呈现的沉浸感与交互自然性展开,而非机械结构的开发。总部位于深圳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生境科技主打由空间生成技术赋能具身智能训练,公司联合创始人庄子扬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前具身智能发展的核心瓶颈在于数据质量与多样性不足,传统依赖实体场景采集或合成数据的方式存在成本高、真实性差等问题。通过空间生成技术,使人工智能生成无限逼近真实的3D虚拟场景,为机器人训练提供标准化、可复用的数字环境。“以家居场景为例,我们公司生成的虚拟厨房不仅包含毫米级精度的空间布局,还能模拟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材质反射效果,这就为机器人执行取物、避障、送达等复合任务提供逼真训练场域。”在采访中,不少从业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具身智能的行业特性来看,其发展之路并不依靠某一个“单点技术”的突破,而是多层次、多环节的软硬件复杂系统整合。例如,要让机器人真正具备与人相似的智能,需要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感知的深度融合,也需要算法与传感器、电机、算力平台等硬件的紧密协同。“正因为如此,具身智能不可能依靠单一公司独立完成,它更像是一项全链条的产业协作工程。”刘少山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这一过程中,成熟的巨型技术企业拥有更大的机会。例如汽车制造商有强大的动力系统和生产规模,互联网公司掌握大模型和海量数据,芯片与传感器企业则能提供底层支撑,这些力量的结合正在形成优势互补。刘少山认为,发展具身智能的过程中,困难会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周期都要多。这些问题意味着行业必须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下前行。刘少山表示:“事实上,越是频繁摔倒、不断试错的企业,反而越能积累经验、展现生命力。与过去不同,这一次没有像特斯拉这样的美国公司为我们提前打样,中国企业必须自己在前面冲,自己探索、自己蹚路。这既是压力,更是难得的机会。只有在经历足够多的锤炼后我们才能形成真正属于中国的具身智能体系。”世界各地“跨界”方式有所不同今年3月,美国亿万富豪马斯克预言,十年内人工智能或超越最聪明的人类;数十亿台人形机器人将遍布社会;自动驾驶将取代九成出行。他提出,未来五到十年内人类面临“机器人末日”的概率在一到两成之间。当前,美国主要的科技企业纷纷布局具身智能产业,凭借各自特色打造竞争优势。 美国好莱坞全球首家特斯拉餐厅的机器人在服务。(视觉中国) 马斯克旗下公司特斯拉原本在电动汽车领域占有重要位置,但市场对特斯拉的关注焦点已从电动汽车转向其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分析认为,特斯拉在硬件与人工智能技术上的整合能力,使其在解决困扰机器人行业的供应链瓶颈和制造难题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同时,其与SpaceX和由马斯克创立的xAI公司的关联,可能使其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根据最近的视频,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现已搭载xAI人工智能助手Grok。除了以硬件技术优势跨界的企业外,以英伟达为代表的计算平台企业也在推进具身智能竞争。在今年的GPU技术大会上,英伟达宣布其最新的Isaac GR00T N1基础模型正式推出。这一开源、预训练且可定制的模型,目标在于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开发与进化。而知名人工智能企业OpenAI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选择分散的投资策略,其曾与机器人初创企业Figure AI合作。但同时OpenAI也是挪威机器人初创企业1X的主要支持者。有消息称,OpenAI可能也在研发自主人形机器人硬件。企业跨界入局具身智能和机器人赛道在韩国亦有发生,但集中在巨头企业。韩国汽车巨头现代汽车集团2021年6月收购了美国知名机器人企业波士顿动力80%的股份,计划2025年内将人形机器人产品“Atlas”投入现代汽车生产工厂。今年初,韩国电子巨头LG宣布收购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机器人初创企业Bear Robotics的额外30%股份,使其获得该公司51%的多数股权。LG计划将Bear Robotics与其商用机器人部门整合,以强化其家用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业务。韩国媒体“HelloT”网站报道称,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韩国政府去年将人形机器人指定为国家尖端战略技术。今年4月,以到2030年实现韩国型人形机器人商用化为目标的产学研联合体“K-人形机器人联盟”成立。该联盟将与首尔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等国内主要大学携手,推进开发相当于机器人“大脑”的公用人工智能模型和核心零部件。欧洲也有许多企业跨界开发具身智能。除了ABB、KUKA等传统机器人企业外,汽车、消费等行业也有企业入局。例如,德国宝马集团与美国人形机器人企业Figure合作,在宝马美国工厂试点人形机器人装配汽车零部件。此外,英国在线零售商奥卡多宣布收购两家美国机器人公司Kindred Systems和Haddington Dynamics。该公司技术部门首席执行官詹姆斯·马修斯表示:“我们十年来持续投资自主机器人和分拣技术。此次收购关乎我们如何加大投资力度,更高效、更快速地拓展业务。”英国科技媒体“国家技术新闻”网站此前报道称,欧洲地区的具身智能开发特点在于聚焦特定领域。英国的Neural Foundry公司为工业环境打造自主机器人。瑞士的Resmonics公司则使用环境人工智能和传感器来实时监测呼吸风险,并通过预测分析来支持工作场所的健康管理。挪威的Zygizo公司提供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雪水当量检测工具,通过实时数据和危险报警来优化水电、洪水预测和高山基础设施。“少数超级巨头+大量应用型企业”的未来生态?“展望未来,具身智能的商业潜力远不只局限在制造业、服务业或探索领域,它将以颠覆性的力量深刻改造几乎所有行业,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商业机会。”刘少山认为,从工厂里的智能助手,到家庭护理和教育陪伴,再到交通、医疗和灾害救援,具身智能会逐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社会的常态,将是人与机器人共同生活、协作与成长。谁能率先适应这种共生格局,谁就能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展望未来智能穿戴与具身智能协同的可能性时,娄身强向《环球时报》记者描绘了两大潜在融合场景:其一是在移动场景中充当“信息中转枢纽”,例如通过智能眼镜实时传递机器人视觉信息,实现人对具身智能的远程操控;其二是在虚实融合领域建立数据桥梁,利用AR(增强现实)设备将虚拟训练场景与现实任务精准对位。在他看来,智能穿戴设备天然具备“人机共生”属性,能够解决具身智能在交互实时性、指令精细化等方面的痛点,这种互补性或将推动二者在工业巡检、医疗辅助等场景率先结合。娄身强表示,包括他的企业在内,行业内很多公司的战略选择正在践行上述行业趋势判断。刘少山判断,未来很可能会出现“少数超级巨头+大量应用型企业”的生态模式——巨头掌握上游的核心算力、传感器、执行器等关键环节,应用型公司则依托开放的底层平台在各行各业创造丰富多样的场景价值。“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推动标准走向全球的重大机遇,也是我们从制造大国迈向创新强国的必由之路。”在此前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以傅利叶智能的GR-1、优必选的WalkerS为代表的一批国产人形机器人进行了令人瞩目的动态演示,成为全场焦点。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随着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和规模化生产效应的显现,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成本有望在未来3至5年内进入一个关键的下降通道,为其在工业制造、物流仓储等领域的率先应用扫清障碍。对于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格局,庄子扬表示,当下和未来的一段时间,整个行业会呈现“硬件趋同、软件为王”的态势。随着中国供应链水准不断提高,消费电子供应链逐渐成熟,具身智能领域中的人形机器人硬部件,如传感器、机械臂等将逐渐变为通用组件,真正的竞争壁垒将出现在软件算法层。钟新龙则认为,最终的跨界竞争将形成一个更加复杂和动态的“平台生态”格局,会出现少数几家“平台型巨头”。这些企业可能来自当前的互联网巨头或在具身智能时代诞生的新巨头。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将是打造具身智能的“操作系统+大模型大脑”。它们通过开放平台,为海量的硬件制造商和应用开发者提供核心的软件和AI能力,通过生态获利。此外,将繁荣一个庞大而专业的“零部件与解决方案”供应商层。围绕在平台巨头周围,会有一个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链。而整机制造领域将呈现“品牌化”与“差异化”竞争。庄子扬表示,目前行业的火爆也诞生了一些“伪需求陷阱”,例如过度追求人形机器人形态而忽视应用场景的复杂性,这就需要企业和投资机构甄别出“炫技花活”与“场景化技能”之间的差别。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刘伟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当前具身智能概念火热,但实际应用的局限依旧明显。当前很多具身智能技术存在“炒作”,企业扎堆投入却普遍面临亏损困境。刘伟建议,具身智能融合要注重构建“分层智能”体系,注重根据不同场景需求配置适宜技术层级,切实落实中央对“人工智能+”行动提出的“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 王冬 杨沙沙 环球时报驻法国、韩国、美国特约记者 董铭 张露丹 冯亚仁】
-
一分钟在线人数破10万!罗永浩开播谈西贝,称其公关团队特别不专业 9月12日晚8点30分,罗永浩在抖音、B站、微博等平台开启直播,对近日与餐饮品牌西贝的争议作出回应。 罗永浩直播画面直播当中,罗永浩表示,自己并不反对预制菜,只是想借此事件,让预制菜市场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记者注意到,在直播平台刚开播一分钟,在线人数就突破10万+。12日晚,罗永浩开直播后表示,这次是在出差途中临时出了这个事,不得不应对,做了这个直播,相应的他们团队的技术支持并没有都到,所以他们临时借调了一些人员,没做好直播准备,请大家见谅。罗永浩直言,“你们没发现(西贝)公关团队特别不专业吗,太奇怪了,他们公关团队不专业程度,跟我们现在直播技术团队不专业程度有一拼。” 罗永浩直播晒西贝产品直播刚开始,罗永浩在抖音平台表示此次直播要避嫌,要关闭打赏并暂时下架商品。罗永浩直播再晒西贝“堂食袋装”产品:我觉得按正常人类的理解这就是预制菜“什么叫‘堂食袋装’‘非直接提供消费者’?顺便也问问@西贝贾国龙。”9月11日晚,罗永浩曾晒出两袋由西贝旗下企业生产的食品,外包装显示分别为“小牛焖饭牛肉包2.5kg(堂食袋装)”“椒麻鸡350g”,喊话西贝回应预制菜争议。9月12日,罗永浩在微博、抖音、B站等多个平台开启直播,谈近日关于西贝预制菜的问题。在直播中,罗永浩再次晒出了“小牛焖饭牛肉包2.5kg(堂食袋装)”的相关图片。罗永浩表示,这已经是做好半成品的菜,只不过上面写的非即食,是拿到店里打开袋给你热一下,弄熟了以后端上桌你就就可以吃了,“我觉得这按正常人类的理解就是预制菜,可是他们老板又说百分百没有预制菜,这个我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了。”此前,罗永浩发文称:“今天晚上8:30,我会在三个平台上同时直播谈谈这件事。我的诉求并不是打这个西贝,或是贾老板,我对他们没什么兴趣。但我很希望借着这次的事件,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所以今天晚上也会提到一些其他餐饮企业。”据此前报道,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公开吐槽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随后,西贝方面回应称,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不存在预制”。11日晚,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表示:“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对此,罗永浩发微博回应称“准备好了”,并悬赏10万元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9月12日,多家媒体实地探访西贝线下门店并进行直播。直播当中,后厨曾出现袋装冷冻鱼、袋装鸡汤等,网友看后纷纷表示质疑。此前,西贝方面曾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对近日的预制菜争议用42页的篇幅作出详细回应,并对罗永浩当日所食用的菜品制作过程进行公示。曾称“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如今为何对预制菜避之不及?记者注意到,如今对预制菜避之不及的贾国龙,曾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品牌,冲入预制菜赛道。3年前,贾国龙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预制菜是未来餐饮的大趋势,西贝将持续布局新零售,以贾国龙功夫菜打开预制菜市场。” 罗永浩发博吐槽何为预制菜?预制菜究竟是什么菜?消费者和餐饮从业者似乎有着较大的认知差距,这也是双方观点撕裂的原因所在。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通知明确了预制菜定义和范围,规定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 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截图其中提到,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在回答“预制菜范围如何理解”的提问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同志表示,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也不属于预制菜。在回答“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有何考虑”的提问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同志表示,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举措。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西贝的中央厨房预加工,配送到门店的是原料,例如羊排被切割成标准形状等。预制和预制菜是两回事,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预制菜是成品,是将熟食加工好冷冻,再拆包装后加热直接食用。贾国龙称西贝无预制菜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贾国龙在此次事件中否认了“预制菜”,但其曾公开表示“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越高级预制程度越高,预制是个科学,预制是个工艺”,并称预制菜是“餐饮大趋势”。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图源:澎湃新闻)据澎湃新闻报道,谈及预制和预制菜,9月11日,贾国龙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表示,此前自己确实发表过类似于“高级菜才预制”的言论,例如鱼翅和鲍鱼等高级菜肴都需要长时间地预制,“预制就是预加工,但我们不是预制菜,国家对预制菜有严格定义。按国家的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做熟环节都在门店进行。”不过,贾国龙也指出,馒头是在中央厨房做熟的,在国家标准中,主食类和面点类是允许在工厂做,再到门店加热,它不属于预制菜。“预制菜未来一定是大趋势。”谈及对预制菜的看法,贾国龙表示,西贝目前虽然不用预制菜,但也不黑预制菜。预制菜也分三六九等,分高品质和低品质。预制菜也有好处,例如整体效率的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品质的稳定,还有美食平权,造福老百姓,这是有一定未来的。不过,目前西贝无法承诺未来会不会做预制菜。 西贝官网截图贾国龙还表示,“西贝此前做过预制菜,叫功夫菜。但很早店里就不卖了,我们目前有一个‘西北放心早餐’,目前是线上卖。”市监总局年初称正完善预制菜标准体系多年前,贾国龙还曾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品牌,冲入预制菜赛道。据媒体报道,2019年9月,西贝推出第一道预制菜产品羊蝎子。疫情后,不少企业发现到家消费的需求激增,西贝也开始重点关注预制菜业务,并推出了贾国龙功夫菜,以半成品菜的形式主打到家场景下的“家庭消费”。品牌推出后,西贝集团也加紧了中央厨房的建设。2020年5月,贾国龙功夫菜在天津投资10亿元建设中央厨房,希望通过中央厨房辐射京津冀地区。2020年10月,贾国龙功夫菜首店在北京金源购物中心开业,主营西北菜和八大菜系。进入2022年,贾国龙功夫菜并没有停止对门店模式创新的探索步伐。当年8月,贾国龙功夫菜首家体验店在北京中关村e世界开业,但开业半天即被叫停,引来外界诸多猜测。后来有消息称,位于北京的8家贾国龙功夫菜线下店,已有6家处于停业状态。如今,贾国龙介绍,前几年,西贝门店确实做过预制菜,2020年开始还大力发展过“功夫菜”,但从2023年开始逐步缩减这一品类。到2025年,西贝门店内已经完全没有预制菜的身影了。贾国龙还提到,目前西贝有一个团队专门负责早餐业务,即“西贝放心早餐”。该系列虽然涉及预制菜,但只在线上平台和商超售卖,与西贝门店没有关联。 罗永浩微博截图记者也注意到,今年年初,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披露了数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针对预制菜行业发展要建立统一标准体系建议的答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称,目前正在完善预制菜标准体系。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给代表委员提出的针对预制菜产业发展要建立统一标准体系建议的答复中称,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组建专项工作组,有序推进标准研制工作。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在组织研制《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对预制菜相关术语的定义和类别进行规定。预制菜有无标准?公开菜单侵权吗?以何名义起诉罗永浩?律师解读“西贝事件”6大焦点什么是预制菜?顾客评价餐馆的边界在哪里?罗永浩可能成为被告吗?这场“预制菜”之争将会如何落幕?记者请四川一上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小明律师、广东哲清律师事务所马俊哲律师进行了解读。 西贝发公开信焦点1:“预制菜”有无专业权威的国家标准?说“预制菜”就是诋毁吗?林小明:2024年3月,六部委《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写明:“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预制菜主要是指菜肴的制作方式和过程,其标准应符合一般非预制菜肴的标准。预制菜本身并没有低于正常菜品的要求,可能给普通消费者感觉口味赶不上普通现制菜肴可口,因此,就大众感觉和认识而言,预制菜可能要低级一点。马俊哲:目前判定预制菜的正式国标还没出来。上述文件是国务院部门的通知文件,属于政策性文件,并非国标。预制菜是一个中性词,本身不包含褒贬义,所以称呼为预制菜不一定是诋毁,只是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现场制作的菜肴更新鲜,但是预制菜不一定比现场制作的难吃。焦点2:餐馆若用预制菜做菜,是否必须提前告知消费者?林小明:上述《通知》明确“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因此,若相关餐饮店使用预制菜,应当提前告知或向消费者明示,否则可能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马俊哲:目前没有任何法律规定餐厅必须告知顾客哪些是预制菜,哪些不是预制菜。但是,如果餐馆标榜自己是现场炒制的,而事实上只是普通加热一下,则属于欺骗消费者。 长沙一家西贝门店 (记者刘孝斌摄)焦点3:罗永浩对西贝的评价引起了轩然大波比普通消费者的一个差评影响大得多像这样的名人大V,是否拥有和普通人平等的吐槽权、差评权?林小明:无论名人大V还是普通老百姓,无论是罗永浩还是李永浩,都有言论自由,也就是像普通人那样的吐槽权、差评权。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认定行为人承担侵害除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外的人格权的民事责任,应当考虑行为人和受害人的职业、影响范围、过错程度,以及行为的目的、方式、后果等因素”,因此,名人若因其行为侵害了他人人格权,可能会因其职业、影响范围等因素而承担比普通人实施的影响更大的责任。马俊哲:法律并未规定名人不能公开批评产品,而事实上,罗永浩正是因为公开批评而成名的,他虽然是名人,但是毫无疑问也是消费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5条,消费者有权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批评。只要罗永浩并未超出正常的批评限度,都是属于合法范围,而且个人认为这个批评可以增添适当的修辞手法和适当的主观感受。焦点4:西贝公开了罗永浩当天所吃13道菜的菜单,是否涉嫌侵权?林小明:若罗永浩并不愿他人知晓其就餐的私密活动,或其消费的菜品的品种和价格等私密信息,那么西贝方面可能涉嫌侵犯隐私权且属于不专业的行为。马俊哲:因为店家和罗永浩有纠纷,有前因后果,因此,一般公众会认为该“罗永浩菜单”中的“罗永浩”就是名人罗永浩,而该菜单就是“罗永浩曾经吃过的菜的菜单”,由于公众会识别出“罗永浩菜单”和罗永浩本人的关联性,店家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推出该菜单并且获利,将会侵害其姓名权,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三条规定:“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名称,店家有可能要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和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 长沙西贝门店的菜品 (记者刘孝斌摄)焦点5:西贝可能会以什么名义来起诉罗永浩?林小明:若罗永浩所述“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并非实情,而是其信口胡诌,则其行为可能构成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一旦罗永浩被法院认定以“几乎全都是预制菜”“恶心”等虚假、恶意的表述贬损西贝的商誉,则可能要根据法律规定承担相应侵权责任。马俊哲:西贝大概率会以名誉权侵权为由起诉罗永浩。他们可能会主张,罗永浩称“几乎都是预制菜”“恶心”等言论导致西贝社会评价下降,超出了消费者合理批评的范畴,要求其赔礼道歉;如果能够鉴定出实际损失,还可以要求罗永浩承担相应的损失。那消费者有无权利未经实际调查,就主观认为餐厅的菜几乎都是预制菜呢?显然,消费者不能未经调查就主观臆断,并向公众发布自己的判断。但是,当前预制菜国家标准与消费者认知存在鸿沟:国家标准认为“中央厨房半成品不属于预制菜”,但消费者普遍将“非现做”视为预制菜。在官方仅有政策性的通知文件和消费者普遍认知与官方不一致的前提下,部分消费者误将部分菜肴认为是预制菜,不应轻易地认为其不合理地使用消费者的批评权。焦点6:罗永浩败诉的话,需要做什么?赔偿还是道歉?林小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因此,罗永浩如果败诉则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比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甚至承担赔偿经济损失等责任。马俊哲:如果罗永浩败诉,一般是需要做以下这些: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原标题:《一分钟在线人数破10万!罗永浩开播谈西贝,称其公关团队特别不专业》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卢晓川来源:作者:极目新闻
-
苹果AI资深高管Robby Walker即将离职,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 苹果公司AI搜索业务高级主管Robby Walker将于下月离职,这标志着这家iPhone制造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9月12日,据媒体报道,苹果公司人工智能领域最资深的高管之一Robby Walker计划于下月离职。Walker是向苹果AI主管John Giannandrea直接汇报的少数高管之一Walker的离职之所以备受关注,源于其在苹果两大关键AI项目中的核心角色。直到今年早些时候,他一直负责Siri语音助手,但在该功能承诺的更新被公开推迟后,其领导权被移交给了软件主管Craig Federighi。此后,Walker转而成为负责开发全新AI驱动网络搜索系统的核心高管之一,该项目旨在与Perplexity和ChatGPT等产品竞争,计划于明年亮相。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挣扎已经对投资者情绪产生影响,导致其股价在今年已下跌近7%。尽管周五反弹涨1.7%,但核心AI团队的人事动荡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Siri项目受挫引发职务调整Walker此前负责Siri语音助手的开发工作,但在承诺的功能更新被公开推迟后,该项目的监督权今年早些时候被转移给软件负责人Craig Federighi。在这次人事变动后,Walker虽然仍在公司任职,但其职责和团队规模在过去几个月被大幅削减。据报道,在3月的一次内部会议上,Walker对Siri功能延迟的批评进行了反驳,同时承认这些延迟令人尴尬。他说道: 我们游了数百英里,我们创造了游泳距离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但我们仍然没有游到夏威夷。人们批评的不是我们出色的游泳表现,而是我们没有到达目的地这一事实。 AI部门人才外流持续加速Walker的离职进一步凸显了苹果AI部门面临的人才挑战。华尔街见闻提及,上周二苹果的首席AI机器人研究员Jian Zhang已跳槽至Meta的机器人工作室Meta Robotics Studio。Meta周二已确认Zhang加入。同时媒体获悉,苹果还有三名大语言模型的研究员——John Peebles、Nan Du和Zhao Meng离职。上述三人均来自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该团队是Apple Intelligence平台的核心开发团队,但近几周已流失约10名成员,包括团队负责人。随着本周Walker的离开,苹果计划明年推出的AI搜索项目的前景也蒙上了阴影。
-
权威访谈|中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应用实践——访欧亚专利局局长戈利高里·伊夫利耶夫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题:中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应用实践——访欧亚专利局局长戈利高里·伊夫利耶夫 新华社记者宋晨 9月11日至12日,以“数字时代的知识产权”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在京举行。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给知识产权领域带来了哪些挑战?中国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新华社记者采访了欧亚专利局局长戈利高里·伊夫利耶夫。 欧亚专利局是一个政府间组织,主要负责受理、审查和授权在其全部成员国领土范围内有效的单一欧亚专利。 每个人工智能相关案例都成为衡量专利价值标准的“分水岭” 问: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给知识产权领域带来了哪些挑战? 答:最大挑战在于专利审查中如何处理人工智能相关申请——当我们收到包含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科技设备专利申请时,必须具备相应的评估能力。每件涉及人工智能的专利申请都是全新挑战:是否批准授予专利?是否具备创新性?是否符合专利活动的新要求?当前每个人工智能相关案例都成为衡量专利价值标准的“分水岭”。 人工智能技术放大了专利数据规模,这使得人工智能专利审查变得异常复杂。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不应成为知识产权的主体,而是作为工具、方法、手段或成果存在。全球专利机构在经过审慎考量后共同采纳这一原则,我们已不再“恐惧”人工智能,它是复杂而高效的工具,关键在于如何“驾驭”它。当人类共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并以合乎伦理、法律规范的方式运用它时,这一工具将愈发高效。 中国正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应用实践 问:中国在数字时代的知识产权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答:近年来,我们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始终保持紧密合作。中国在当前数字时代的知识产权议题中展现前瞻性——不仅精准把握时代特征,更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应用实践,包括人工智能专利审查及办公智能化建设,这些举措都已取得成效。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专业分工实现了审查质量的提升,其精细化审查标准为全球专利机构提供借鉴。同时,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吸引许多人才参与专利审查工作。欧亚专利局的八个成员国通过多层级体系与中国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合作,并愿将合作提升至更高水平。 不断深化合作体系推行“专利审查高速路”机制 问:未来,欧亚专利局还将与中国推进哪些合作? 答:首先,我们将继续推进现有的合作项目,特别是中方举办的学术会议与实践培训活动,这对我们的专家团队非常重要。今年我们成功访问了中国东北三省,也希望未来与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合作。 当前专利机构面临的挑战主要源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深化合作体系,使审查结论能在其他部门决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积极倡导在国际知识产权合作框架内,推行“专利审查高速路”机制,这样就能有效利用首次申请的审查成果。这种专业知识的共享对知识产权体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期待更多中国制造商和发明人提交专利申请,例如在超薄显示屏和计算机领域的技术突破,当发明达到显著的创造性高度时,其创新价值就尤为突出。同时,我们在外观设计领域的合作成果显著:中国申请人带来的产品设计已具备全球保护价值,中国设计正逐渐成为世界级品牌,这也是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完)
-
最大稳定币发行商Tether推出新版美国稳定币,劲敌Circle跌超5% 总部位于萨尔瓦多的全球最大的稳定币发行商Tether正在打造一款符合美国监管的数字美元版本,并已任命前白宫加密货币官员Bo Hines负责该业务。Tether周五在声明中表示,这款名为USAT的新稳定币将通过Anchorage Digital Bank NA的稳定币发行平台进行铸造和赎回,并符合美国监管要求。新稳定币将提供最高标准的透明度、合规性和金融韧性。Tether于8月聘请了Hines协助协调其在美国的扩张行动,这距离他离开特朗普政府仅数周时间。Hines曾是特朗普数字资产顾问委员会的负责人。已经负责管理Tether主要稳定币USDT储备资产的Cantor Fitzgerald LP也将监督这款新稳定币的储备资产。稳定币是一种旨在保持价值稳定的加密货币,通常通过持有一篮子资产作为储备来模仿美元等法定货币的价值。今年早些时候,美国立法者通过了Genius法案,首次为该行业设立了联邦规则,其中包括规定发行方储备中可以持有哪些类型的资产等要求。当前全球流通的稳定币总额约为2800亿美元。Tether发行的USDT是全球最大的稳定币,与美元挂钩,流通量约为1700亿美元,用户近5亿人。虽然其储备主要由短期国债等现金等价物组成,但Tether还使用了包括比特币、担保贷款和贵金属在内的多种资产来支持USDT——这些都不符合美国的监管要求,因此公司必须创建一个单独的稳定币,以获得在美国本土的批准。根据新的稳定币规则,运营方必须以高评级资产,如美国国债,一比一地支持其储备,并提供每月的储备报告和年度审计。Tether的这一最新宣布加深了其与美国市场的联系,而数年前它已停止直接为美国客户提供服务。这家非上市公司曾在2021年向美国当局支付4100万美元罚款,以了结其被指虚报储备情况的指控。Tether首席执行官Paolo Ardoino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们认为这是共生的关系:USAT是在美国境内购买的产品,如果有需要将其扩展到海外并发送至新兴市场,它将使用USDT的管道来实现这种覆盖范围。 USAT是我们对确保美元在数字时代不仅保持主导地位,而且继续繁荣发展的承诺。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亲加密货币政府鼓励更多数字资产企业重返美国本土。今年美国监管机构对几家主要加密公司采取的多项执法行动已被暂停或驳回。白宫希望,包括Tether和其竞争对手Circle在内的稳定币发行商,能在投资者对谁将购买大量美国国债以资助美国财政赤字日益担忧之际,成为美国政府债务需求的关键来源。Tether通过保留支撑其代币的国债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来盈利。该公司去年盈利134亿美元,并表示自己是美国国债的第18大持有者,规模超过德国、韩国和澳大利亚。此举预计将加剧Tether与其最接近的竞争对手Circle之间的竞争。Circle是第二大稳定币USDC的发行方,总部位于纽约,并于今年6月上市。Circle长期以来依靠遵守美国法规及其全球监管牌照组合,在机构级加密用户中保持竞争优势。周五,Circle股价盘中跌超5%,不过此前周四大幅反弹,单日大涨超17%,扭转近来颓势。
-
文汇视讯 | 勇当人工智能发展“尖兵”!上海创智学院举行首届创智未来大会 9月12日,上海创智学院举行首届创智未来大会。 会上,上海创智学院进一步释放生态聚合效应,启动“高校算力联盟”。同日,为10家师生创业企业举行揭牌仪式,并联合10位嘉宾完成“创智合作生态点亮”,标志着学院与高校、企业、社会资本等协同进入新阶段。 作为上海人工智能发展的“青年阵地”,创智学院的一周年实践,不仅为全球AI领域输送了“中国青年力量”,更以“技术突破+产业落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模式,也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了持久动能。 未来,学院将继续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赋能全球人工智能发展。
-
阿里VS美团:高德扫街,点评升级 阿里和美团的外卖“战火”,烧到了本地生活战场!就在9月10号阿里周年庆这天,高德地图突然甩出一张新牌——“高德扫街榜”。这是一份基于用户真实行为数据的吃喝玩乐榜单,明显对标了大众点评。也就在同一天,美团宣布大众点评“重启”品质外卖,将通过大模型结合海量真实评价数据,进一步剔除那些非真实的内容,为用户提供可靠决策。你看,这两大巨头同一天出招可不是巧合,分明是阿里借着高德,直接杀进了美团核心的“到店业务”腹地。本地生活的战火,终于从外卖烧到了线下门店。阿里为什么推出高德担此重任呢?仔细来看,高德有三大优势:它是一个超级入口,是阿里生态中极少数“高频打开”的超级App之一,日活达到1.86亿,是大众点评同期的6倍;它行为数据丰富,每天有大量用户用它导航、搜索、订酒店、打车……这些行为背后是真实的消费意图;它离交易很近,高德早已整合了打车、订酒店、买门票等服务,用户不用跳转就能完成闭环。换句话说,高德是用“出行”切“消费”,用“导航”带“到店”,这招非常聪明。上线第一天,使用高德扫街榜的用户就超过了4000万人。但能不能竞争过美团,我们还是得来看看本地生活这个赛道。过去二十年,本地生活存在不少困局,平台拼命拉新用户、发优惠券、签更多商家,而用户呢,一边薅羊毛,一边还得面对“刷好评”“假榜单”的坑。信息不对称、决策成本高、信任难建立的问题一直存在。但技术赋能正在悄悄改变这一切。高德这个“扫街榜”很有意思。它不依赖用户主观评价,而是看几个硬指标,比如导航、搜索、到店、收藏等真实行为。换句话说,它不关心你“说了什么”,只关心你“做了什么”。你是不是真去了?是不是反复去?是不是大老远特意跑去?这些行为数据,比文字评价更真实、更难造假。而美团这边呢,也没坐以待毙。它选择强化自己的传统优势——UGC内容,但用AI大模型去清洗数据、剔除虚假评论,试图把“真实高分”打造成新的信任标签。两套打法,一个基于“行为”,一个优化“内容”,但背后都是同一个引擎:AI。本地生活的核心痛点,从来都是“信任”问题。用户怕被坑,商家怕被卷。而AI正在从两个方向破解这个难题。对我们用户而言,以前刷点评,要翻几十条评论才能判断一家店靠不靠谱,而AI赋能可以把杂乱的信息提炼成了决策依据,可信性更高。对商家而言,以前要花钱买流量、刷好评,才能获得曝光,AI进入后会让那些“好吃但不会营销”的小店也有机会冒头。这让竞争回归商业的本质:谁真的好吃,谁就真的更受欢迎。不过,回到双方竞争上来看,高德想撼动美团也并不容易,大众点评积累了二十年的商户内容和用户评价,是它的核心资产。用户习惯、商户关系、服务深度……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这场仗,注定是持久战。但无论技术怎么变,商业的终点始终是人,也就是帮用户省心、帮商家赚钱。至于谁能更懂消费者呢?我们拭目以待。SFC出品丨21财经客户端 财经早察工作室总统筹丨陈晨星执行统筹丨祝乃娟监制丨洪晓文 曾婷芳主播丨董静怡编辑丨洪晓文剪辑丨实习生 苏磊设计丨王冰审读丨强燕21君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