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69
篇与
健康
相关的结果
- 第 4 页
-
“抱冬瓜睡觉”能降温?并非人人适用 进入7月,多地开启高温模式。近日,网上流行起“抱着冬瓜睡觉”,多名家长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家孩子抱着冬瓜睡觉的照片。据说这样可以有效防暑降温保质期长,还不贵。但也有很多人有疑问一根冬瓜能管用?还有10天就要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了,这些防暑误区你知道吗? “抱冬瓜”睡可以解暑降温? 抱冬瓜睡觉这种方法在古代就已出现。曾有《夏夜抱瓜眠》一诗为证,诗中提及“暑夜难安寝,冬瓜抱入怀。”可见,其清凉助眠的效果结合了物理属性和中医理论。 冬瓜含水量高达95%以上,类似“天然水枕”。当人体接触冬瓜时,它能快速吸收体表热量。 不仅如此,从中医理论上看,冬瓜皮作为一种中药材水煎内服,它还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与作用等。 抱冬瓜降温,并非人人都可以 据健康时报报道,抱冬瓜确实能起到解暑降温作用,但需注意使用方法。一般推荐不便开空调、吹风扇的老人、幼儿、孕妇尝试此方法;脾胃虚寒、阳虚体质人群用此方法可能加重腹痛、腹泻。体弱畏寒的老人、儿童可用薄棉布包裹接触,或放枕边局部降温。 抱冬瓜前需要注意,冬瓜表皮有白色毛刺,不小心会刺伤皮肤,因此使用前需要洗净冬瓜表面的白毛,保留冬瓜外皮。 睡觉时,采用抱着或搂着的方式,着重为四肢降温,避免腹部直接接触。 此外,抱西瓜或者用塑料袋装凉水,也可起到降温效果。 近10年来最短三伏天要来了 这些防暑误区你“中招”了吗? 7月20日即将入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马上要到了。往年的三伏天有40天左右,今年的三伏天是“短版”模式,只有30天,从7月20日到8月18日。三伏将至,这些防暑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 中暑就喝藿香正气水 中暑并非一种简单的热症,其有“阴”“阳”之分。 阳暑是指暴晒引起的“热伤害”, 典型症状包括:体温升高(超过38℃)、全身乏力、明显口渴和大量出汗等。这类中暑不适用藿香正气水。如果中了“阳暑”,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下等位置降温,少量多次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等,若体温超38.5℃、意识模糊、抽搐,应立即送医。 阴暑是指贪凉中招的“外寒内湿”,典型症状包括:头痛无汗,伴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不适症状,体温通常正常或有轻微发热。这类中暑适合用藿香正气水。 误区二 冷食冷饮能解暑降温 很多人一旦感到燥热,就会选择喝冷饮降温。然而,这种凉爽感觉并不能持续很长时间,反而会对身体产生诸多伤害。因为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当冷饮进入体内后,体温骤降,机体就会自行燃烧热量维持正常体温。因此,贪食冷食冷饮不仅起不到解暑降温的作用,反而会加重暑热和肠胃负担,增加中暑风险。夏季应多喝热饮,促进皮肤汗液分泌,从而将人体内部的热量散发出去,真正达到降温目的。 误区三 冲凉水澡降温 凉水澡固然可以降低体表的温度,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夏季冲凉水澡。心脏内科医生认为,夏季出汗后,毛孔全张开着,这时候再用凉水一冲很容易感冒。在凉水刺激下,血管迅速收缩,还会引起血压上升、心脏供血不足等情况,尤其是有高血压的老人。冲凉水澡还容易诱发哮喘、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胃肠疾病。 误区四 “三伏贴”人人都可用 “三伏贴”主要针对受凉以后易发作,或在冬天容易反复的一些疾病,比如胃疼,慢性腹泻等。使用“三伏贴”时要注意: ①普通人贴“三伏贴”的时候,一般是4-6小时,儿童贴敷时应半小时到2小时,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情况,如有过敏及时停用。 ②老年人贴时,也要密切观察有没有出现红肿、瘙痒等。 ③不建议孕妇使用,避免形成胎动不安、流产等严重后果。 ④糖尿病患者在贴“三伏贴”时,也要密切观察皮肤的破损情况,一旦有问题要及时停止,要咨询医生。 近期,北京多家医院开通了三伏贴预约通道,市民可预约挂号。 误区五 待在室内就不会中暑 中暑跟人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条件等相关,并非只有在太阳下暴晒才会中暑。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从高温的室外回到空调温度过低的室内,出现怕冷、发热、腹痛吐泻、无汗、胸闷等症状,也是中暑的一种表现。
-
"红老头"被刑拘,会传播艾滋么? 近日,南京警方通报,网传的“60岁大叔男扮女装与千余人发生亲密行为”纯属谣言。真相是,一名38岁外省男子焦某某假扮女性,与多名男性发生性行为并偷拍传播,最终因传播淫秽物品罪被刑拘。 警方虽已澄清“1691名男性”的夸大传闻,并正深入侦办,但比数字更令人不安的是:该男子与不少人都发生了无保护性行为,那么,是否会出现大规模传播艾滋病或其他性疾病的可能性? 近些年,我国新诊断报告艾滋病感染者中,95%以上通过性途径感染。其中,男同群体、老年群体,已成为艾滋病高发群体。那么,性行为进行到哪一步更容易感染艾滋?如何辨别对象有没有艾滋病?一旦发生高危性行为如何补救?艾滋病预防,每个人都有必要知道这些事!
-
夏季多雨,这些安全隐患要留意 夏季多雨,虽然带来清凉,但也暗藏多重健康与安全风险。 蹚水后突发高烧、小腿红肿,可能是感染了“丹毒”;校园内外积水,暗藏溺水危机,老旧校舍存在垮塌风险;山洪、内涝等可能带来险情……面对这些潜在风险,科学防范与系统应对至关重要。 个人健康 当心蹚水染“丹毒”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李芳芳介绍,暴雨会导致部分路段积水,蹚水通过可能潜藏健康风险,引发“丹毒”。 “直白地说,‘丹毒’就是皮肤发炎的升级版。”李芳芳告诉记者,它通常是因为β—溶血性链球菌钻进了皮肤上一些小伤口产生细菌感染,进而导致的皮肤红肿、发热、疼痛,严重时会起水疱、发烧。从表面特征看,皮肤像被烫伤一样,红彤彤一片,边界还特别明显,摸上去又烫又疼。 “脚气抓破皮、抠烂的蚊子包,甚至脚后跟自然干裂的口子等,都有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目标。”李芳芳说。 “一旦怀疑患上‘丹毒’,务必及时就医。”李芳芳表示,“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开具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抗生素进行规范、足疗程的治疗,切勿自行处理或拖延,以免感染扩散,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蜂窝织炎、败血症等;治疗期间需要充分休息,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并严格遵医嘱用药。” 面对“丹毒”感染风险,李芳芳提醒:皮肤有伤口时,千万注意远离脏水。患有脚气、湿疹或者腿部有伤口没愈合时,蹚水几乎就等于给细菌“开门”。如果无法避免,蹚水后记得立刻做3件事:用清水冲洗腿脚,尤其是脚趾缝隙;冲洗后擦干涂保湿霜,防止皮肤干裂;有破皮的地方,用碘伏消毒。 “多雨季节,闷湿环境也利于真菌滋生。除‘丹毒’外,脚气、灰指甲、湿疹、皮炎等皮肤问题也容易复发,敏感人群要特别注意防护。”李芳芳说。 因此,多雨时节需要特别注意衣物干燥。“穿着未彻底干透甚至带有潮气的衣物,尤其是内衣裤、袜子,会持续刺激皮肤,破坏皮肤屏障功能,为真菌和细菌滋生提供温床,极易诱发或加重湿疹、体癣、股癣等皮肤问题。”李芳芳建议,使用烘干、除湿设备,或借助风扇通风、延长晾晒时间等,确保衣物彻底干燥;同时,多雨季节可多选择棉、麻等吸湿透气性好的天然材质衣物,并在衣物潮湿时及时更换。 校园安全 防范积水带来的危险 校园作为特殊场所,需格外警惕暴雨带来的安全风险。一方面,校园内师生人流密度大,一旦发生险情,可能导致大规模人员受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群体尤其是中小学生,对风险的认知和预判能力较弱,容易因好奇心或侥幸心理接近危险区域,如积水处、受损建筑等,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湖南省邵阳市教育局学生安全风险防范专家郑助锋说,防范暴雨带来的校园安全风险,应对预案一定要覆盖校园外与校园内两个方面,涉及日常教学和非日常教学两个时段。“暑期来临,一些学校仍对学生开放并提供文体设施服务;部分社会兴办的校外兴趣培训机构,也集中迎来学生学习,两者都需要视同校园环境,一体强化安全管理。”郑助锋说。 如学校地势较低、排水系统不畅,短时集中的降水可能会造成校园及周边严重积水。洪水淹没校园操场、地下室、低洼通道,或使上下学道路包括临近区域成为涉水洪区,极易发生学生溺水。郑助锋说,“学生对风险认知不足,也容易受好奇心驱使接近暴雨形成的积水区域,这给降雨天气的学生安全管理带来更多挑战,需要严肃应对。” “涉水行走对学生来说安全风险极大。”郑助锋说,积水区会掩盖下水道入口,井盖松动或被人为打开,就成为隐形的陷阱,稍有不慎,有可能引发溺水事故;城乡部分路段还可能因为积水浸泡冲刷形成塌陷区。 积水淹没配电设施、裸露电线受潮、电器设备漏电等,可能引发触电风险。学生上学、放学途中,不能冒险通过涉水区;不要轻易触碰电线杆、公交站、灯箱广告牌等。 郑助锋提醒,分管学生安全的工作人员需提前关注暴雨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险情发生后,学校应及时通知家长到校接应学生。同时,全面排查校园外重点场所,护学岗覆盖到主要低洼路段、桥梁涵洞、河道周边,保障全体学生平安返回家中。 另外,尽管目前教育基建水平已实现很大提升,但部分山区学校、城区老校还存在新旧校舍并用情形。一些老校舍建筑年代久远,雨水过度冲刷,建筑屋顶渗漏、墙体开裂甚至局部坍塌的风险仍不容忽视。此外,暴雨及大风天气引发的屋面、窗户高空坠物,或者树枝折损掉落,临时建筑(停车棚、遮阳棚)抗风雨能力不足导致的垮塌,都可能引发群死群伤事故,在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强重点巡查,定期加固,另一方面,也需要常态化做好风险示警。 除此之外,暴雨天气,地面湿滑,容易导致摔伤;高海拔山区学校,可能出现大雾,能见度低影响交通出行,有校车的学校需要特别注意。 灾害应急 山洪内涝科学避险 突发强降雨可能带来山体崩塌、内涝等次生灾害,给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夏季暴雨常伴随强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易引发城市内涝、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长沙市岳麓区消防救援大队副大队长陈冶介绍,暴雨来袭时,若在户外,最好尽快到室内、牢固建筑物或地势较高处躲避,避免在桥下、涵洞、地下通道等低洼处停留,特别是要避开水库、山坡下方。如果在山区遇山洪或泥石流,立即向垂直于水流方向的高处逃生,如山脊、山坡,不要顺河谷或低洼处跑。除此之外,夏季暴雨前常伴有雷暴发生,陈冶提醒,雷电来临时不要在空旷场地奔跑,避免成为“制高点”;不要躲在大树、塔吊、广告牌下,需视情关闭手机、耳机等电子设备,不接触金属物品,如雨伞骨架、栏杆等,非必要不在户外使用电器,避免引雷。 平时应做好居家防护。“地势较低的房屋,不能忽视内涝带来的安全风险。”陈冶说,降雨前要检查门窗密封性能,用沙袋、防水挡板堵住门口、阳台地漏,避免雨水流入室内。低层住户可将家具、电器垫高,将重要文件、贵重物品随人转移至高处。另外,切坡建房区域,日常需重点排查滑坡等风险隐患,雨季尤其要提升关注度。“目前,很多村、社区普遍建立了紧急避难所,要尽可能知道避难所位置,方便转移。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手电筒、充电宝、急救包、饮用水、干粮等,确保停电时能维持基本需求。”陈冶表示。 “若被积水围困,及时拨打119、110求助,并用鲜艳衣物或信号工具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陈冶建议,若车辆在水中熄火,要果断打开车门逃生,切勿滞留车内;若车门无法打开,可用安全锤或坚硬锐利物体敲击车窗玻璃四角破窗逃出,或从天窗逃出。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8日13版)
-
解锁青春期少女的“月经密码”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小儿妇科专业主任医师 舒静 亲爱的女孩们,当你发现身体悄悄变化时,是不是既兴奋又有点小慌张?别担心!作为小儿妇科健康守护者,今天带大家解锁不同年龄段的月经密码,一起认识这位将要陪伴几十年的“新朋友”吧! 初来乍到:月经初潮的“敲门时间” 10-15岁,都是月经初潮的正常年龄。大多数女孩会在11-14岁迎来第一次月经,目前初潮年龄平均出现在12岁左右。初潮时可能月经量少、颜色浅,像害羞的“粉红访客”,别慌,这也可能是它“初次登场”的常见表现。预警信息:如果月经初潮10岁前就“前来敲门”,或是16岁迟迟不来,记得及时看医生哦! 初潮1-3年:月经的“叛逆期” 刚认识新朋友,总要磨合一阵子。初潮第1年,月经像“淘气小孩”,可能2-3个月才来一次,或滴滴答答10天不干净,这都是常见现象,毕竟卵巢和子宫还在“练习默契”。初潮1-3年内,周期在21-45天波动都算合理(比如这次25天,下次40天),就像刚学骑自行车时的“歪歪扭扭”,还不太稳定。预警信息:如果出现月经单次周期>90天或连续3个月缺席,就要及时就医,请医生帮忙“喊它回家”了。 3年后:逐渐稳定的“成熟期” 磨合完毕,大部分女孩开启了月经的规律模式。月经周期一般在21-35天。因个体差异,仍尚未达标的女孩也不一定就是疾病,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经期长度一般为3-7天,头两天量多,后面逐渐“收尾”。经量参考为全程约30-60ml,超过80ml要警惕贫血风险。预警信息:月经血量过多需要及时干预,以免月经期急、慢性失血造成健康危害。判断月经过多的标准如下,符合任何一条均请及时就诊:需要2小时内更换一次卫生巾;1个月经周期需要使用多于21片卫生巾;夜间需要更换卫生巾;有大于一元硬币大小的血块;月经继发贫血。 这些情况需要找小儿妇科医生 以下是来自月经的“求救信号”,出现了建议及时就医。 ·生长发育正常且有第二性征(乳房、性毛)发育,但15岁仍无月经来潮,或乳房发育2~5年后仍未有月经初潮,为原发性闭经。这种情况可能患有下丘脑和垂体疾病、性腺发育不全、生殖道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及相对少见的某些受体异常与酶缺乏等疾病,需要就医排除。 ·月经初潮后1-3年,月经周期<21天或>45天;初潮≥3年,月经周期<21天或>35天;或每年<8个月经周期。需要考虑青春期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 ·月经基本规律后,连续3个周期或6个月以上月经“未到访”,为继发性闭经,需排查病因,并给予相应治疗。 ·如果多次出现经期>10天或者月经量多到每1-2小时换卫生巾,除了排卵障碍,还需要警惕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几类出血性疾病。 ·痛经到打滚、头晕、恶心呕吐、乏力出汗,以至不能上学。需及时就诊,以便鉴别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而且小儿妇科医生还将帮助孩子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中医妇科历史悠久,治疗优势明显。中医以“整体观”为核心,强调通过调节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来治疗妇科疾病。例如针对痛经、月经紊乱等问题,除常规用药外,中医会根据患者体质进行个性化调理。中医治疗手段安全多样,如中药配合针刺、艾灸、穴位敷贴等外治疗法,内外结合有助提升疗效,尤其适合青春期女孩。此外,中医注重预防保健和疾病早期干预,如通过体质调理、药膳指导等降低妇科疾病风险。此外,来医院看诊时,医生会询问平时健康情况、月经表现,进行体格检查和妇科查体(别害怕,与成年女性查体并不一样),检查血常规、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凝血功能、子宫卵巢超声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两项或者全部),最后给出最适宜有效的中西医治疗方案。 小儿妇科医生悄悄话:和月经做朋友 经期护理:用棉质内裤、2-4小时换卫生巾,每天用清洁的流动温水清洗外阴,洗澡时选择淋浴而不要盆浴,不需要使用任何私处护理液或沐浴液。 饮食秘籍:瘦肉、猪肝、红枣、菠菜等有助补铁。但是冰淇淋、冷饮、辣椒、浓茶、浓咖啡要暂时“拉黑”。 情绪管理:因激素水平波动、身体不适等原因,经期心情也容易受影响,可以允许自己偶尔emo(情绪低落),适当休息、听音乐。 避免生病:很多女孩会发现经期体质较弱,一不小心就生病了,这主要跟激素变化、气血流失等有关。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悦有助避免疾病上身哦。 女孩儿们,月经是身体送给你的“成长勋章”。如果和“这位朋友”相处时总闹别扭,别犹豫——小儿妇科医生永远是你最靠谱的“调解员”。
-
高考611分SMA考生恐无缘大学? 高考放榜日,“高考611分女生体检不合格恐无法入学”的话题登上热搜。据报道,辽宁女生王艺(化名)因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SMA),高考体检被判定“不合格”,可能影响大学录取。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关注,人们既为她的高分喝彩,也为她的求学之路担忧。 SMA是一种怎样的疾病?为什么会影响高考录取?罕见病患者的求学与健康权益如何保障? 一、究竟什么是SMA? “1型羡慕2型可以坐,2型羡慕3型可以站,3型羡慕4型可以走,4型羡慕正常人。”这是一位SMA患儿妈妈的心酸感悟。 SMA一般指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病。由于运动神经受损,会导致肌肉无力、萎缩,进而影响患者行走、进食甚至呼吸的能力。轻者可表现为肢端无力,重者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大约每10000个活产新生儿中会有一个被诊断为SMA,它也是导致婴儿死亡的最常见遗传病之一。 其发病原理是,位于染色体5q13区域的SMN1基因缺失或突变使运动神经元受损,进而影响肌肉的收缩功能。根据患者起病年龄和临床病程,SMA由重到轻可分为四种类型: I型,即婴儿型,约占45%,最严重。婴儿出生6个月内发病,进展迅速,不能独坐,若不进行治疗,大多活不过2岁,多数患儿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Ⅱ型,即中间型,约占30%-40%。多在出生后6-18个月起病,患儿最大运动能力可达到独坐,部分患儿在儿童期丧失独坐能力,尽管寿命缩短,但多数可以活到成年期。 Ⅲ型,即青少年型,约占20%。多在出生18个月后起病,早期运动发育正常,可独走。随着发病后病情进展,患者逐渐丧失行走能力,依赖于轮椅,预期寿命不缩短或轻度下降。 Ⅳ型,即成人型,早期运动发育正常,成人起病,出现肢体近端无力,进展缓慢,预期寿命不缩短。 王艺属于Ⅱ-Ⅲ型,虽然行动受限,但智力完全正常,甚至比普通人更优秀。 二、SMA无药可治吗? 在过去,SMA确诊难,即便确诊了,也无药可治。医院对SMA患者只能进行“多学科管理”,比如呼吸管理、营养管理、骨骼管理等对症辅助方法。 但在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问世之后,这种病便有药可治了。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于2016年12月23日在美国获批,2019年4月28日在中国上市。药是有了,但很贵,每针约70万元的价格及“第一年6针,后续每年3针,终生用药”的治疗方式,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无法负担高昂的药费,就只能给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不少SMA患儿家里会配置呼吸机、咳痰机、吸痰器、雾化机等救命设备,以及站立架、坐姿矫正椅、踝足矫形器等辅助器械。这一切,也只是在给孩子争取更多的时间。生命戛然而止,是多数重度SMA患者的真实命运。 2021年12月3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消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被正式纳入医保。曾经70万一针的天价价格,经过医保专家灵魂砍价至3.3万元,SMA患者又多了一些活下来的希望。 三、SMA影响高考录取?罕见病防治任重道远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规定,“重症或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考生,学校可不予录取。 这一条款本意是避免学生因身体原因无法完成学业,但实际操作中,可能误伤像王艺这样智力正常、仅肢体受限的学生。 SM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对于夫妻双方经过筛查确认为SMA致病基因双携带者的家庭,可以为已孕或备孕者提供SMA产前诊断并出具诊断报告,预防出生缺陷,形成SMA筛查的闭环。比如,早在2008年,美国医学遗传学会就已经开始推广SMA携带者普筛,并取得明显效果。 目前,中国的SMA筛查已在部分省市展开,若想在婚前、孕前筛查是否是SMA携带者,可到附近的三甲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进行咨询。 加强产前筛查和新生儿遗传病筛查,能够实现优生优育和对罕见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SMA产前筛查王艺的故事,不仅是一个高分考生的困境,更是全社会对教育公平、健康权益的思考。罕见病患者或许身体受限,但他们的智慧和毅力不应被低估。
-
夏天必喝的酸梅汤,改良一下功效翻倍! 夏日炎炎,你是否在寻找一款既解渴又美味的消暑饮品?这款传统饮品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更是一个能吸引你味蕾的“酸甜佳酿”。让我们一起揭开乌梅汤的神秘面纱,探寻它的起源、功效及制作方法吧。 古人严选的祛暑佳品 乌梅汤,这个传统的饮料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作为消暑佳品。《周礼》中所说的天子夏日“六饮”,便有用梅子制作的冷饮。从周朝天子饮宴中的梅浆,到唐宋的各种梅汤药方,再到清宫中慈禧太后日常离不开的乌梅汤,这一传统饮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与演变。尤其明代方贤所著的《奇效良方》中,更有对乌梅汤详细的配方和功效记载。 乌梅汤的主要组成包括乌梅、山楂、陈皮和甘草等。 乌梅汤的核心组成 乌梅作为乌梅汤的主要成分,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中医认为,乌梅味酸涩,性平,入肝、胆、肺、大肠经。它不仅可以生津止渴,还具有敛肝血、助睡眠、消食解腻、缓解腹泻、增进食欲、敛肺止咳等多种功效。其丰富的有机酸赋予乌梅汤浓郁的酸味,是味道的主要来源。 山楂具有健胃消食,化浊降脂,活血化瘀的功效。山楂含山楂酸、柠檬酸等有机酸,能促进胃酸分泌,增强胃蛋白酶活性,帮助分解肉类等油腻食物,改善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中医认为山楂性温,能活血散瘀,改善高脂血症中归属于“血瘀”的范畴。 陈皮味道辛香,能梳理气机,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可缓解脾胃气滞引起的腹胀、食欲不振。也可治疗痰湿阻滞引起的咳嗽痰多等。同时对于过于贪凉引起的脾胃不和、恶心呕吐,有一定缓解作用。 甘草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的功效。甘草可以补益中气,缓解身体乏力、气短、易腹泻等不适。同时作为中药方剂中的“调和剂”,可缓和其他药物的药性,协调诸药功效。 配料DIY功效加倍 在不同的乌梅汤制作版本中,会加入其他药材,如薄荷、荷叶、玫瑰花等。这些成分煎煮在一起,合理搭配,味道酸甜可口,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润肠通便、开胃消食、滋阴润燥等功效,非常适合夏日饮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前往医疗机构,让专业的医师,通过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为您量身配置乌梅汤。 冰糖味甘,性平,具有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的作用。可调和药性,增加乌梅汤的甜度,使口感更加醇厚顺滑,缓解乌梅和山楂的酸涩。此外,若要达到滋阴润燥的功效,煎制乌梅汤时还可配伍甘草、桔梗煮水。 洛神花又称玫瑰茄,富含花青素和有机酸,能为酸梅汤增加色泽和酸度,使其颜色更加鲜艳诱人,同时增添了独特的花香味道。 桂花香气浓郁,为酸梅汤增添了独特的桂花香气,使饮品更加芬芳可口,提升了酸梅汤的风味和口感。 桑葚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花青素等营养成分,可为酸梅汤增添甜味和独特的果香,富含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使酸梅汤的营养更加丰富。乌梅汤中的有机酸能够刺激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配伍桑葚,增加该功效。 薄荷具有清凉的口感和独特的香气,能为酸梅汤带来清凉感,尤其适合在炎热的夏季饮用,可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特别是暑热比较重的人群,可适当配伍薄荷饮用。 酸甜小饮料五类人慎喝 乌梅汤虽好,以下情况的人群应谨慎或合理搭配后再饮用。 胃酸过多者乌梅汤味酸,会刺激胃酸分泌,本身胃酸过多、胃溃疡或胃炎患者饮用后,可能加重反酸、烧心等症状。 血糖偏高者乌梅汤通常会加冰糖调味,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或血糖控制不佳者饮用后易导致血糖波动。 经期或孕期女性乌梅性酸涩,经期女性大量饮用可能影响经血排出;孕期女性体质特殊,过量饮用需谨慎,最好咨询医生。 儿童及脾胃虚弱者儿童脾胃功能较弱,乌梅的酸性可能刺激肠胃,不宜过量饮用;脾胃虚寒者饮用后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 服药人群要留心药物相互作用,正在服用特定药物如中药的人群,可咨询医师是否适合饮用乌梅汤,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挑选料包要看四个细节 看品牌与用户评价优先选择专注传统养生食材的品牌(如老字号、中药材品牌),核心食材的品质是关键。优质料包煮出的乌梅汤应汤色深红或棕红,无苦涩味。乌梅汤中的四味药材,以及薄荷、桑葚等,也是药食同源的中药饮片。 查看配方比例不同的生产厂家,料包配比会有区别。比例失衡可能会影响口感。若需消食,可选择含山楂的料包。若需解暑,可选加薄荷叶、冰糖的料包。 注意包装与保质期选择密封防潮包装,查看生产日期与保质期,避免购买过期产品。 根据体质加减配方在选择和饮用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来决定。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前往医疗机构,让专业的医师,通过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为您量身配置乌梅汤。 文/潘娜(北京佑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