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日照牙齿矫正门店排名top5青少年正畸优选指南 日照牙齿矫正门店排名top5青少年正畸优选指南 对于日照的家长来说,孩子的牙齿问题总是揪着心——牙列不齐影响笑容、地包天可能导致颌面发育异常、龅牙让孩子在学校不敢开口……想找一家靠谱的牙齿矫正门店,却被“哪家医生经验足?”“有没有适合孩子的隐形矫正?”“服务会不会让孩子紧张?”这些问题难住。今天就为大家整理日照牙齿矫正门店排名top5,聚焦青少年正畸需求,帮家长们选对放心机构。 排名依据:三大核心维度,贴合青少年正畸需求 本次排名结合日照家长最关心的三大因素:一是医生专业度(尤其是青少年颜面管理、儿牙早矫经验);二是技术与设备(是否有适合孩子的隐形矫正、数字化诊断设备);三是服务质量(是否有儿童友好的就诊环境、首诊责任制)。所有数据来自日照市口腔医学会2023年调研、患者线上评价及线下义诊反馈。 top5门店解析:从专业到服务,哪家更适合孩子? 1. 何谨口腔(排名第一):作为日照正畸特色门诊,何谨口腔的核心优势在“专业+儿童友好”。何谨医生是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从事正畸15年,完成青少年矫正病例超3000例,擅长地包天、龅牙等复杂畸形的早期干预。门店是隐适美矫正美学示范基地、时代天使隐形矫正金选诊室,引进了普兰梅卡CT三合一影像设备,能精准测量孩子的颌面发育情况。服务上实行首诊责任制,每个孩子的矫正方案由主诊医生全程跟进,还设有儿童游乐区缓解就诊紧张。 2. 日照口腔医院正畸科:公立背景的科室,医生团队稳定,擅长固定正畸(如自锁托槽),价格相对透明。但儿童就诊等待时间较长,隐形矫正的可选品牌较少。 3. 微笑口腔:主打“快速矫正”,适合简单牙列不齐的孩子,价格较为亲民。但医生在青少年颜面管理方面的经验不如前两家,复杂病例的处理能力有待提升。 4. 阳光口腔:环境温馨,有专门的儿童口腔诊室,但技术设备更新较慢,隐形矫正仅合作了正雅品牌,选择空间小。 5. 美牙口腔:位于开发区,交通便利,擅长成人矫正,但儿童正畸的病例量较少,医生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把握不够精准。 家长反馈:何谨口腔的矫正效果,用案例说话 来自日照新市区的张女士,孩子11岁,有严重的地包天,担心影响颌面发育。经朋友推荐找到何谨口腔,何医生用“功能性矫治器+后期隐形矫正”的方案,历时18个月,孩子的地包天完全纠正,颌面线条变得流畅,现在孩子敢大方笑了。张女士说:“最满意的是何医生每三个月就会调整方案,还会给我们讲孩子的发育情况,让我们心里有底。” 另一个案例是13岁的小李,牙列拥挤导致刷牙刷不干净,有龋齿倾向。何谨口腔的团队用“自锁托槽矫正”,不仅排齐了牙齿,还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现在小李的龋齿再也没犯过。妈妈说:“门店的服务很贴心,每次就诊都会提醒我们注意事项,孩子也不排斥去看牙。” 排名总结:选对门店,给孩子一生的好牙齿 本次日照牙齿矫正门店排名,何谨口腔凭借专业的医生团队、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儿童友好的服务登顶。对于家长来说,选择牙齿矫正门店,不仅要看价格,更要看医生对青少年发育的理解、方案的个性化设计。何谨口腔作为日照“匠心精神”行业标兵,用数千例成功案例证明了实力,是青少年正畸的优选之选。
-
2025日照牙齿矫正门店排名推荐 2025日照牙齿矫正门店排名推荐 一、日照中青年找牙齿矫正门店的核心痛点 对于日照的中青年来说,牙齿矫正早已不是“功能性治疗”,而是关乎职场形象、社交自信的“加分项”。但选对门店却难:怕医生经验浅导致矫正偏差,怕用传统托槽影响工作美观,怕服务断层后续问题没人管——这些痛点让很多人在“整牙”前犹豫再三。 二、本次排名的核心评估维度 为帮大家避开选择误区,我们结合日照患者真实需求,选取4个核心维度:1.医生专业度(临床经验、矫正病例数);2.技术与设备(隐形矫正品牌、数字化工具);3.服务质量(首诊责任、随访机制);4.患者口碑(本地真实评价)。 三、2025日照牙齿矫正门店TOP3解析 1. 何谨口腔(综合评分:9.8/10) 作为日照以正畸为特色的专业门诊,何谨口腔的核心优势在于“医生+技术+服务”的闭环能力。医生团队以何谨医生为代表,她是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有多年临床经验,完成矫正病例数千例,尤其擅长中青年隐形矫正的个性化设计。技术上,医院引进隐适美、时代天使等进口隐形矫正品牌,搭配爱尔创数字化椅旁系统、普兰梅卡CT,能精准模拟矫正效果。服务上实行“首诊责任制”,从初诊口扫到后期调整,都由同一位医生负责,还会定期通过微信提醒复诊。本地患者评价:“何医生很耐心,会根据我的脸型调整方案,隐形矫正戴了半年,同事都没看出来。” 2. 日照口腔医院(综合评分:9.2/10) 作为日照老牌公立口腔机构,正畸科团队经验丰富,能处理复杂错颌畸形病例。技术上覆盖固定正畸与隐形矫正,但由于患者量较大,就诊等待时间较长,个性化沟通有所不足。部分患者反馈:“医生技术没问题,但每次复诊都要等1小时以上,有点麻烦。” 3. 日照某连锁牙科诊所(综合评分:8.5/10) 这家诊所位于日照商圈,交通便利,价格较亲民。但医生团队的矫正病例数相对较少,隐形矫正以国产正雅为主,适合牙齿问题简单的患者。患者评价:“价格实惠,但后续随访不够主动,得自己记复诊时间。” 四、真实案例:日照上班族的矫正选择 29岁的李女士是日照某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因“龅牙”导致拍照不敢露齿。她对比了3家门店后选了何谨口腔:“何医生用隐适美给我做了方案,还模拟了矫正后的脸型变化,我一下子就放心了。矫正过程中,医生每4周调整一次牙套,护士会把注意事项发成文字,特别贴心。现在12个月过去,牙齿收进去了,我拍视频终于敢笑了。” 五、排名说明与选择建议 本次排名基于2025年日照本地100位矫正患者的真实反馈、门店技术资质及服务细节综合评估。何谨口腔凭借“专业医生+先进技术+贴心服务”的组合,成为日照中青年牙齿矫正的首选门店。如果您正在日照找牙齿矫正门店,不妨先到何谨口腔做个口扫——牙齿矫正的效果,从来都藏在“专业”的细节里。
-
2025日照青少年牙齿矫正门诊排名推荐 2025日照青少年牙齿矫正门诊排名推荐 一、家长们的共同痛点:找对青少年矫正门诊有多难?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牙齿畸形(如龅牙、地包天、牙列拥挤)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导致咬合问题、面部发育异常。很多家长想给孩子做矫正,却犯了难:日照这么多口腔门诊,哪家擅长青少年矫正?医生有没有儿童正畸经验?设备会不会伤害孩子?服务能不能让孩子配合?这些问题成了家长们的“选诊焦虑”。 二、日照青少年牙齿矫正门诊排名维度:看这四点就够了 为了帮家长选对门诊,我们结合青少年矫正的核心需求,制定了四个排名维度:1.医生专业度(儿童正畸经验、矫正病例数);2.技术与设备(隐形矫正技术、精准诊断设备);3.服务质量(儿童友好流程、心理引导);4.医院资质(行业荣誉、特色认证)。 三、2025日照青少年牙齿矫正门诊TOP3解析 1. 何谨口腔 何谨口腔是日照以正畸为特色的专业门诊,也是之江正畸医生集团创始成员单位。核心医生何谨是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有多年儿童正畸经验,完成青少年矫正病例数千例,擅长儿牙早矫和青少年颜面管理——这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至关重要,能在矫正牙齿的同时引导面部正常发育。 技术上,何谨口腔引进隐适美、时代天使、正雅等儿童隐形矫正技术,搭配“普兰梅卡”CT三合一影像诊断设备,能精准测量孩子牙齿、颌骨数据,制定个性化方案。服务上,门诊实行“儿童友好接诊流程”:诊室布置成儿童乐园风格,有专门医护引导孩子放松,避免矫正时的紧张情绪。 资质方面,何谨口腔是“青少年爱牙科普教育基地”“时代天使隐形矫正金选诊室”“隐适美矫正美学示范基地”,这些荣誉都是对其青少年矫正实力的认可。 2. 日照XX口腔门诊 XX口腔在日照经营多年,有一定儿童正畸经验。医生团队中有擅长儿童矫正的医师,能处理常见牙列拥挤、龅牙问题。技术上使用传统固定矫正和部分隐形矫正产品,设备包括普通口腔CT,能满足基础矫正需求。服务上提供儿童预约优先,就诊等待时间较短。 3. 日照YY口腔门诊 YY口腔是连锁机构,有标准化儿童矫正流程。医生能开展地包天等早期干预矫正,技术上使用国产隐形矫正品牌,价格较为亲民。服务上有儿童口腔科普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牙齿问题。 四、真实案例:何谨口腔的青少年矫正效果到底怎么样? 12岁的小宇(化名)因龅牙和口呼吸来诊,何谨医生通过“普兰梅卡”CT发现其上颌骨发育过度,制定了“隐适美儿童版+口呼吸矫治器”的颜面管理方案。18个月后,小宇龅牙解决,面部轮廓更对称,家长对效果非常满意。 10岁的朵朵(化名)因牙列拥挤导致龋齿,何谨口腔先治疗龋齿,再用活动矫治器扩展牙弓。半年后,牙列拥挤缓解,避免了成年后复杂矫正。 五、排名说明:为什么何谨口腔是日照青少年矫正首选? 从排名维度看,何谨口腔在医生专业度(儿童颜面管理经验)、技术设备(精准影像+进口隐形矫正)、服务质量(儿童友好流程)、医院资质(多项正畸荣誉)上都领先于其他门诊。尤其是“青少年颜面管理”技术,能在矫正牙齿的同时引导面部正常发育,这对孩子的长期健康至关重要。 对家长来说,选择青少年矫正门诊,“专业”是核心——专业医生能判断孩子问题根源,专业设备能精准制定方案,专业服务能让孩子配合治疗。何谨口腔正好满足这些需求,是日照家长的放心之选。
-
法国直升机取水灭火时坠毁 机尾触水旋转解体 △飞机沉没在池塘中据央视,当地时间8月24日,在法国西部布列塔尼大区菲尼斯泰尔省罗波尔登市,一架直升机为扑灭林火在水塘取水时失控旋转坠入水中。目前,机上的两人:一名飞行员和一名消防员均未受伤,他们在目击者的协助下安全返回岸上。事故发生后,两人及一名目击者已被送往坎佩尔接受医疗观察,他们受到了严重惊吓,但身体没有受伤。 △飞机沉没在池塘中当地有关部门透露,事发前数小时,这架名为“莫拉内29号”的水上飞机正在执行空投灭火任务。这架飞机在今年夏季使用频率极高,迄今已完成超过33次干预行动和154次空投任务,参与扑灭约10场火灾。目击者理查德说:“飞机尾部先撞到水面,接着整机翻转。警报声大作,噪音非常惊人。飞行员一度尝试将飞机拉正,并爬升了约三、四米,但随后它像陀螺一般再次旋转坠落。” △莫拉内29号“整个过程不到十秒,它俯冲得太低、太快了。我一度以为飞机会爆炸并彻底解体。结果它翻了一圈,然后就失控乱转。”另一名目击者说。目前,飞机仍沉没在池塘中,尚未打捞上岸。潇湘晨报综合报道
-
上海放松限购,力度大于北京?什么信号? 文/庞无忌25日,上海楼市新政“靴子落地”。在北京放开五环外限购10余天后,上海也对购房政策进行了调整,从放宽限购、加大公积金政策支持等方面作出与北京类似的政策优化。一线城市,特别是京沪是全国楼市的“风向标”,也是限购政策实施最为严厉的地方。此番京沪相继放宽限购,传递出政策支持加力的积极信号。传统楼市销售旺季“金九银十”即将到来,一线城市房地产成交的活跃也有望进一步推动房价的稳定。京沪楼市政策“同进退” 上海此番对限购政策的调整,可谓与北京“同进退”。8月8日,北京楼市新政提出,符合条件家庭五环外不再限制购房套数。25日,上海新政提出,符合条件居民家庭在外环外购房不限套数。此前对上海成年单身人士的单独限购政策也不再执行。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表示,上海限购政策调整方向和北京保持同步,也是针对市场需求不足的区域进行针对性放松,政策利好松江、嘉定、青浦等五大新城外环外区域。从北京政策效果看,张波说,放宽外围限购后,市场热度上升表现明显,但由于上海的外环内新房供应占比高于北京,且今年以来持续有核心区的优质地块供给,这一政策的效果对上海新房市场的整体拉动力会弱于北京,但对二手房尤其是外环外二手房的拉动作用可能会强于北京。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也指出,目前上海外环外新房库存占全市的70%,消化周期普遍超过20个月;同时,外环外二手房库存挂牌量占比达到近40%。优化限购政策,旨在激活多套房购置需求,消化部分库存,特别是对于新市民在外围购置第二套、为父母购置养老房产等,都有一定效用。此外,京沪两地均对公积金政策进行优化。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指出,本次上海优化多项公积金政策,包括提高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支持住房公积金“又提又贷”等,整体优化思路与北京亦较为相似。其中,上海针对绿色建筑和多子女家庭的公积金贷款支持,北京此前已经执行。支持住房公积金“又提又贷”,亦与北京政策一致。除此之外,她表示,上海进一步降低居民购房成本,明确不再区分首套、二套住房商贷利率,完善房产税政策,整体力度较北京略大,政策范围更广,未来北京继续优化商贷利率、降低居民购房成本也存在预期。预期共振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一线城市在调整房地产政策时往往步调一致。2024年年初、5月末,均出现过多个一线城市集中放宽楼市政策的情形。为何京沪等超大城市选择集体行动?首先,一线城市楼市示范效应强,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层面对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政策导向有统一部署和指导,各地据此按照本地调控节奏出台相应落地政策。此外,一线城市告别单打独斗,在关键时点保持步调一致往往能带来预期共振效应,为市场释放更强有力的积极信号。陈文静认为,随着北京、上海先后优化楼市政策,短期深圳跟进的概率也进一步增强,一线城市步调一致,有助于提振市场预期,促进市场“止跌回稳”。“金九银十”会重燃吗? 限购政策放松有望推动后市交易活跃,特别是未来两个月楼市将迎来传统销售旺季。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政策落地后,上海新房和二手房等市场都将迎来利好。当前新房市场的楼盘品质较好,新盘供应节奏加快,和当前政策结合,将更好吻合改善性需求特点,新房带看和签约量将有积极上升的良好势头。二手房亦会因购房门槛降低、市场联动等影响而保持活跃态势,尤其是地段好、户型优、租金预期好的二手房,其表现更佳。综合来看,上海属于全国优质的房地产市场,最近几年亦强于其他城市。当前新政效应预期很好,并会促进市场更为活跃和积极。李宇嘉认为,整体来看,京沪等地政策从降成本、降门槛出发鼓励需求释放,边际上会有一定效果。不过,他也提醒,当前楼市供应量大、房价预期转弱等因素仍对需求形成制约,房地产政策还需要从经济基本面,从解决居民安家、就业、生育、养育、社保等等一揽子系统的角度出发形成组合拳。
-
大涨超300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破7.15关口 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双升破7.15关口。8月25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开盘即升破7.17关口报7.1685,午后进一步走强,先后升破7.16和7.15关口,截至发稿,盘中最高升至7.1480,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升值超300个基点,创一个月新高。16:30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收盘报7.1517,较上一交易日上涨288个基点。 离岸市场上,更多反映国际投资者预期的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8月25日盘中同样升破7.15关口。中间价方面,8月2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161,创2024年11月7日以来最高,160个基点的调升幅度创2025年1月21日以来最大值。受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释放“降息”信号,美元指数8月22日大跌0.94%,8月25日小幅反弹。当地时间8月22日,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表示,短期内,通胀存在上行风险,就业存在下行风险。由于政策处于限制性区间,基准前景和不断变化的风险平衡可能需要我们调整政策立场。银河证券指出,美元指数震荡下行主因是美国零售数据疲软、美联储释放降息信号及地缘风险缓和。人民币在央行“量增价稳”操作下短期企稳,但中长期仍受中美经济与政策差异影响。整体来看,多国货币对美元走强,反映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定价,但各经济体基本面与政策节奏差异仍将导致汇率走势分化。总的来看,全球汇率市场正处于对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定价期,多数非美货币短期走强。中长期看,各经济体增长前景、央行政策路径差异及地缘政治风险将是主导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需密切关注经济数据与政策动向,审慎管理投资风险。
-
彻底沸腾!大A再创历史,连地产股都涨疯了 气势如虹!继上周一A股创下十年新高之后… 今天,A股又破纪录了。沪深京三市成交额突破3万亿,是A股历史第二次突破3万亿元。 今天,上海地产政策脱了,地产板块也沸腾了。看,连万科都涨停了… 难不成,4000点,才是牛市的起点?!反正是有那味了~不止大妈们又开始讨论股票了,不少上市公司也宣布,要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证券投资。说人话就是:上市公司要用闲钱炒股! 这个周末,讨论最广的是江苏国泰。这家主营进出口贸易(纺织服装、玩具等)和化工新材料的国资企业,上周五忽然宣布:要花不超过120亿元委托理财、不超过18.3亿元进行证券投资,二者合计超过138亿元。 要知道,江苏国泰,总市值也就124亿;现在,说要花138亿“理财+炒股”~更让网友们破防的是,同一时间,江苏国泰还宣布,终止投资建设年产4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 江苏国泰,最近几年一直都很爱“炒股”。奈何表现不佳,属于“又菜又爱炒”的类型。之前,公司投资申达股份,亏损了近30%,还炒股炒成了第三大股东;投资朗诗绿色管理,又累计亏了5765.6万元;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证券投资当期公允价值变动分别是:-1910万元、576万元、-882万元及-269万。反正就是亏得多赚得少。 手握巨款,不投实业,偏爱大额“理财+炒股”…这公司,也是挺有意思的。更有意思的是,这事在网上引发争议后,昨天半夜,江苏国泰又紧急“撤回”了“炒股”的决定。 然后今天,江苏国泰涨停了。 果然是很神奇。 动了心思在神奇的大A淘金的上市公司,当然不止江苏国泰一个。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约有60家上市公司公告拟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证券投资。除了江苏国泰之外,至少还有7家公司拟证券投资金额超10亿元。他们分别是:利欧股份、方大炭素、七匹狼、塔牌集团、联发股份、仙坛股份、浙江永强。其中利欧股份最高投资额达30亿元,方大炭素和七匹狼最高投资额达20亿元。 猫姐看了一下,这些公司,全部都是做实业的。利欧股份是做盖泵业的,方大炭素是卖石墨电极和炭素制品的,七匹狼是做男装的;塔牌集团是卖水泥的,联发股份是做纺织的、仙坛股份是养鸡龙头,浙江永强是做户外休闲产品的。过去这两年,实业不好做,这些公司的营收大部分都是下滑的。好在,现金流还不错。实业难做,拿点钱来炒股,想想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今年以来,大A的表现,属实让人眼红——短短半年,就从3000点杀到了3880…马上就要4000点了… 而股市的股息率,更是近20年来首次跑赢了国债利率和存款利率。 只不过,炒股赚了,算公司的;炒股亏了,算谁的呢?!这事,你怎么看?!关注我们,评论区聊聊吧!扫下方二维码,直接进群畅聊~ — 往期推荐阅读 —
-
5000点?可能吗 原创 刘晓博股市一路飙升,上证指数创下10年新高。市场的分歧也在加大,投资者的焦虑不断积累。我听到越来越多的老股民表示,他们开始睡不着了,担心行情突然结束,此前的盈利都“交回去”。没有盈利的股民更焦虑,眼见着自己“赚了指数”没赚钱,朋友圈里很多人已经赚50%甚至翻倍了,这比熊市亏钱还难受。还有一类人非常乐观,已经不把4000点当回事了,认为很快冲上5000点。那么,接下来行情将如何演变,4000点是否会很快被踩在脚下,并冲击5000点?我的看法是:股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枢纽,国家对它空前重视,之前汇聚在楼市的资金,未来很大程度上将转战股市。以前,我们经济的第一发动机是“大基建+房地产”,第二发动机是“出口”,现在都见顶了。未来将用“科技创新+资本市场”,以及“国内消费”来替代。楼市这么低迷,国家都不取消北上深的限购,这意味着:推动资金流入股市的意图非常坚决。从长远看5000点不是问题,突破历史高点6124(2007年10月16日)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在改革开放、经济转型、打破通缩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要能提高老百姓在财富分配中的占比,启动国内市场。短期内来看,如果大盘涨得太快,会有调控措施出台。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第一波调控措施已在这个周末出来了。请看下面这条新闻: 这其实就是在警告市场:你可以涨,但不能乱来。每轮上升行情里,必然泥沙俱下,各种小作文满天飞,一些上市公司也乐于跟庄家合作,夸大新项目、虚增业绩,甚至自己炒自己的股票。上证指数站上3800点的时候,处罚一批违规公司,提醒、警告的意涵还是比较明显的。熟悉大A品性的人都知道,我们历来是“闪电牛+超级慢熊”。牛市每次都非常短暂,犹如闪电;熊市、平衡市则非常漫长。老美动辄是10年大牛市,我们则动辄10年3000点。每当牛市来的时候,市场各方都希望赶快涨,赶快挣钱,然后赶快套现。如果在市场上涨的前期控制不好,甚至放任加杠杆(比如2015年5月之前月),则后面会比较惨,往往一地鸡毛,并导致关键岗位换人。2015年大牛市+大熊市时期的股市掌门人老肖,后来曾专门反思过“牛市情结”。 相信这个反思,今天依然深深刻印在监管者脑海里。更何况现在的掌门人来自业内,而不是银行口。所以,一定不会放任“疯牛”的。只有“慢牛”才对经济、对国家有正面意义,监管者自己才能“无咎”。在一个持续活跃的市场里,才能有更多优秀公司IPO,才能有更多投资者相信这个市场。如果行情很快结束,即便中间脉冲到5000点、6000点,又有什么意义呢?只能沦为中产的噩梦。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的教训已经非常深刻了,不应该再重演。所以,如果接下来大盘上涨太快,一定会有更明显的降温措施出台。到了一定时候,不排除国家队宣布减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不支持上涨太快——中美尚未达成关税协议。如果特朗普突然变卦,比如俄乌谈判再次掀桌子,特朗普对中国祭出二级关税,则中美贸易谈判将再次生变。如果中美签署协议之前A股涨到了高位,比如4500点或者5000点,一旦谈判破局,市场可能出现较大风险。目前,沪深股市的总市值已经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港股也超过了40万亿人民币。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如果冲高后突然崩盘,是没有资金可以托得住的,国家队手里那几万亿只算杯水车薪。市场参与者急于挣钱、离场,管理者希望出现慢牛,最终市场将如何演变?我的预判是:4000点以下大涨小回,即便有调整也不影响增量资金杀入,市场将呈现板块轮动,但科技创新、脱钩替代仍然是主线。4000点上方,市场分歧将加大。如果是很快冲上4000点的(10月底之前),则可能会有明显降温措施出来。降温的目的是让市场放慢节奏,走慢牛行情,不意味着不支持市场了。影响未来行情演变的,主要是两大因素:第一,中美是否能达成协议,中间是否出现较大反复;第二,中国经济的关键指标,比如投资、国内消费、房地产销售等,能否真正见底回升。至于美联储开启降息,中国货币政策空间增大,这个已没有什么悬念。顺便提一句:目前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46倍,科创板的平均市盈率接近62倍,均已经超过纳斯达克的平均市盈率。 所以我们很难再笼统地讲,中国科技股仍然被低估了。对于真正有核心技术、市值仍然较小的企业来说,未来上涨空间依然很大,只是这类“真材实料”的公司占比较低,大部分被热炒的小市值概念股,只是凑热闹的,泡沫已经不算小了。目前深交所主板平均市盈率为24倍,上交所为14倍,均低于纽交所。但这不意味着市场将很快转向低市盈率的蓝筹股,而不去理会小市值概念股。市场往往是不理性的,也是难以预测的。我们只能怀着敬畏之心,迎接市场的不确定性。
-
跌麻了,央妈又抛售国债? 央妈新一期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 7月份,央妈对政府债权(即央妈买债)环比下降647亿元!如下图所示,今年以来,央妈每个月都在资产端减少国债。不过,央妈减持的力度在4月份为最大,之后力度逐渐减小。 这个结果与央妈在5月9日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报告中的表达一致。当时央妈表示, 阶段性暂停国债买卖操作,将关注国债收益率的变化,视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操作。就是 说, 央妈可能随时会重启购买国债。而在这之前央妈是在资产端有增加国债的金额,比如2024年,央妈仅在2024年8月就购债接近5000亿元,之后的几个月也是 一直持续 的每月增加2000多亿元。结果就是造成了2024年下半年的债券大牛市。当然,这也挤压了股市的上涨行情。直到2025年1月,央妈宣布暂停购买国债;紧接着,资金开始逐渐流入大A市场,推动了Deepseek、机器人为代表的结构性行情。这种资金的流动,一直持续到了当下。特别是在7月份,国家层面开始强化“反内卷”。整个市场的预期迅速从观望转向了乐观,而且开始失去理性。比如,很多企业的利润并没有改善,但是股价刷刷地往上涨;甚至很多企业的估值都是亏损状态,也一样涨上天。比如,很多商品的供需关系也没有明显改善,开始暴涨;但是,库存挤压如山的情况下,暴涨之后又迅速调头往下暴跌。市场虽然像个淘气的孩子,不让人省心 ! 但是这么一闹腾,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已经彻底发生扭转,开始了从基本面主导转向情绪面进行主导。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什么?7月,市场向上的想象空间被打开,另外最重要的是散户开始进场,居民存款开始搬家,仅仅7月居民存款同比减少1.3万亿元,而非银存款对应多增1.39万亿元,非常吻合地反映出了股市火热情况下,存款开始流向股市的现象。老百姓的钱袋子终于不再死死地捂在银行了 !这当然也冲击了原本已经企稳,并且冲到历史高点的债券市场。正如上文所讲,央妈在5月放出重启购债的预期后,债券市场已经从低点反弹,不断走高、走稳了。但是,债券市场也顶不住一个发疯了的股票市场,这点儿收益在乐观的情绪面前已经廉价极了。资金天性逐利,资金开始从债券市场流出,散户赎回的力度逐渐加大,并随时可能打到机构的止损线,引起整个债券市场的负反馈,最终导致恐慌性抛售出现。这自然是一 个 十分危险的信号。因为,国债是一个国家资产的锚定,压舱石一定要稳,整个经济才不会乱。首当其冲的就是,老百姓家庭里的稳健类财富。比如,市场里已经出现老百姓理财大幅回撤的新闻。银行经理也开始充当起救火队长,给亏钱的老百姓做 心理 按摩。老百姓买个理财本身诉求, 就是 银行存款利率逐渐下行的 情况下找到一 个替代品。图着稳、图着安心,图着比存款收益率高一点。可现在,存个100万,可能已经亏1万块钱了。不赚钱就算了,反倒还亏钱,对于没有金融知识的老百姓而言,简直是灾难。老百姓一定会害怕。这就和炒股面对连续下跌一样,会害怕。紧接着受到影响的大概率是,国家、地方 、以 及企业。如果老百姓的这种安全感 预期 被打破,难免会引起恐慌性地抛售。这种抛售带来的国债收益率的急剧上升,对于国家接下来的地方债务的再融资、特别国债的融资都显然不利。原本我们是计划低息的债务置换高息的债务,如果国家一直拿不到低息的债务,那么化解债务风险的时间周期无疑就会被拉长。另外,这种抛售带来的整个债券市场利率的上升,也会给企业的融资带来巨大压力。企业生存压力已经很大,比如很多地产公司债务压力超级大,还要保 交 楼,还要资金周转。如果融资成本再次增加,真的有 可能 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最终受伤的大概率还会是,老百姓家庭里的激进类财富。很多人跑步进场股市,可是真的有那个能力赚钱吗?真的能一夜暴富吗?面对亏钱时,敢于向自己止损割肉吗?高位站岗往往是散户的常态,而亏损受伤的也往往是散户,不会是机构 !就拿最新的数据好了。 彭博社数据显示, 基于10年期主权债券收益率和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的计算,自2021年以来,政府债券再次开始呈现出吸引力,而且相对于股票的价格从未如此便宜。10年期国债收益率接近1.8%,而整个上证大盘的当前盈利收益率因为股价的快速上涨,已经变得非常低,直奔5%。这里要注意的是国债是无风险资产,大盘可是风险资产啊。所以说,当大盘接近2倍的国债收益率时,吸引力已经在急剧下降。就像菜市场里,原本10块钱的猪肉和 30 块钱的 牛 肉,现在猪肉涨到1 8 块, 牛肉 反而跌到 22 块,你 会选择猪肉还是牛肉?你 说资金会往哪 ?笔者自然是要选择牛肉,自然是要选择把资金逐步从大盘里,转向债券里。但是,老百姓并不懂这个道理啊。很多人 没有比价意识,没有止损意识,也不会见好就收。所以,当机构资金看到市场过热,逐步地把钱从股市里转到债市里时,股票自然 会 调整。机构赚到钱走了,而老百姓则还在高位站岗,等待解套。所有的这些,都是国债剧烈波动会引起的连锁反应。而这些影响叠加在一起时,居民理财缩水、国家、地方、企业融资成本上涨,居民股票资产缩水等,就必然会冲击到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国家能够看到这些风险。所以,银行才会在近期全面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监控,围堵各种不法资金流入股市的漏洞。同时,银行开始进场买入债券。 7 月商业银行增持国债 7127 亿元,是所有债券品种中增持最多的,而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上最稳的资金,它们的动作往往代表着长期趋势。所以,券商才会频频表态,债券市场已经筑底,理应重视。比如, 中信建投也表态 , 中国债券面临的最严重压力可能在短期内已经过去 。并且,笔者认为,债券市场如果继续下行,考虑它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对经济的冲击。央妈可能会迅速入市,重启购买债券,进行救市操作。所以说, 现在的债券市场, 它 就像寒冬里的种子,看起来不起眼,甚至让人觉得 “ 没希望 ” ,但只要熬过这段时间,等到资金回流、市场企稳,就会迎来春暖花开。 免责声明: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不对真实的股票或期货操作提供指导意见,米筐不推荐任何股票,仅供参考学习与交流之用,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恒大退市,后续会如何发展? 恒大为何退市? 中国恒大退市了,不过这也不奇怪。自从恒大地产几年前爆雷开始,这可能是必然的结果。而且,恒大自 2024年1月29日(香港法院下达清盘令当日)起停牌,至 2025年7月28日,其股票交易持续被暂停,正好达到香港联交所规定的 连续18个月停牌标准,成为其被强制退市的直接技术依据。 那么恒大地产为何从房产巨头跌落到如此地步?今天再重新梳理一下。 恒大为何会爆雷? 根据之前的财报,2021年中国恒大净亏损合计6862.2亿元(人民币,下同);2022年净亏损合计1258.1亿元。两年合计亏损额为8210.3亿元。根据财报,截至2021年底中国恒大总资产约为21071亿元,总负债约为25802亿元,则其净资产约为负4731亿元;截至2022年底,中国恒大总资产约为18383亿元,总负债约为24374亿元,则其净资产约为负5991亿元。谁也没想到恒大地产能把债务搞那么大,以至于都不知道如何收场,真的是“想救都难”。为什么会这么高?那是因为恒大在几年前疯狂上杠杆,认为“规模为王”。但遇到“寒气逼人”的下行期,一切该露的不该露的都暴雷了。 负债是撬动企业规模急速扩大的有力杠杆,用得好能实现规模效益双赢,但用过头了,就会成为企业风险急速累积导致尾大不掉的催化剂。所以,第一个原因是行业周期和企业债务规模内控的原因,因为也是比较公开的信息了,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恒大如果只是债务狂飙,可能也不至于今天如此困难,还犯了在基本面不佳盲目开始多元化的错误。根据2016年年报,恒大集团宣称已完成地产、金融、文化旅游、健康四大产业的布局。文旅板块简称“恒童系”,主要资产为地产项目和自持性物业。恒大童世界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恒大童世界”)成立于2015年5月。恒大旅游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恒大旅游”)成立于2018年3月。加上恒大要重注造车,大家知道造车可是高投入高风险行业,前期投入几百亿,后期竞争还激烈,所以这就更加消耗恒大的资金储备。 据接近恒大集团的知情人士透露,由于业务快速多元化,集团内部经营、管理、风控水平并未跟上,导致企业管理虚化、失控,各板块、各大区公司之间存在诸多或明或暗违规操作,积少成多,不仅形成并加速了债务危机暴发,也为其后的风险评估和处置工作造成了巨大障碍。因此,第二个原因就是企业过度多元化扩张加重了现金流枯竭。此外,那就是人的原因。许家印和夏海钧或许在很早就意识到了财务风险,但是从后期了解到的情况看,他们并没有主动去踩刹车,反而是对外隐藏了核心信息,并且许家印还通过技术离婚转移了资产,还通过包装财报来拖延问题的解决,企图再次通过融资拆东墙补西墙。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至少是默认了恒大的某种财务计算方式。 如今许家印被控制,夏海钧藏了四年后终于在美国现身,后续能否通过夏海钧入手,有没有机会追回更多资产? 恒大退市后还有哪些核心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恒大的债务如何开始消化解决,恒大的房子能不能继续销售,这两块也是相关联的。其次,就是恒大实控人许家印的态度。退市后,债权人依然可以依法追债,债权人对恒大的债权不会因为退市而消灭,仍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主张。早前香港高等法院已在 2024年1月29日对恒大下达清盘令,这意味着恒大之前就已进入了清算程序。但问题就是在于恒大还有多少资产可以清算?根据今年5月公布的公开消息,截至2025年5月,清盘可处置账面资产不足 100亿港元,主要来自恒大物业(约50亿港元)、恒大汽车(不到10亿)、中国儒意债权(20.7亿)、大湾区投资权益(15.5亿)。 即便这些资产能完全卖出,也还不足2.5万亿债务的1%,即便只看债务中的应付账款1万亿,也就能抵1%。原来引以为傲的恒大汽车或许是可以腾挪的空间,但如今的新能源车市场早已不可能给恒驰汽车留下太多的空间了,指望把债务转成恒大汽车的股权或者债券显然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根据我们之前分析的,恒大目前手上值点钱的资产或许就是土地储备了吧,但土地要变现,就要启动开发销售的过程,现在房地产肯定没之前景气,很多土地储备在3、4线城市,这些土地储备的价值目前可能也缩水,而且长期不动工或许也有收回的可能。而恒大目前现金储备也很少,除非债务重组方案通过,恒大才可能再融资,才有可能资金盘活这些资产价值,当然这只是非常理想状态下的假设。因此,恒大也明确了这几年的核心任务继续是保交楼,以盘活资产和回笼现金流来缩表,但为完成这个任务,预计还是要上千亿元的融资才能保证复工复产。所以,一边继续资产重组,一边继续保交楼和加快销售,或许才是较可行的自救方式。尽管这样必然是困难重重,且代价巨大。不过现在这个情况,还有多少人敢买恒大的房子,还有多少人相信恒大的房子? 于是,恒大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方担保或者海外转移资产的追回,恐怕也很难让众人信服恒大有机会翻身的可能。问题又回到了目前清算冷启动的关键点,就是能否追回部分许家印、夏海钧转移出去的资产,作为恒大后续开工以实现现金回流的起点? 许家印和夏海钧 作为恒大集团的实际控制人,许家印持有公司近60%的股份,其个人资产状况对于后续清算过程有着相当关键的影响作用。然而,可惜的是,在2025年4月23日的法庭回应中,许家印已经明确表达了不愿公开个人资产的态度,他的代表律师也未对此予以否认。当然,清盘委员会也不会等着,根据观察者网报道,清盘人正在追索许家印及高层非法分配的巨额资金:包括对前总裁夏海钧、当时CFO潘大荣等人的诉讼,涉额高达 60亿美元。同时,针对许家印前妻丁玉梅,清盘人已在英国法院提起诉讼,追索其持有约 3.5亿美元股息,并冻结其资产。当然,清算程序进展不会很快,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毕竟恒大掌控超过 3,000个法律实体,在 280多个城市拥有约 1,300 个在建项目及 3,000 多个物业项目,横跨香港、内地、开曼等多司法辖区。清盘人已着手调查复杂股权结构。 接下来,只能耐心等待清算委员会的进展了。 总结 恒大退市不仅是其股市表现的终结,也是多年高杠杆扩张模式失衡、监管政策压缩空间、重组失败、流动性枯竭以及法律风险累积的必然结果。这一结局也反映出原先中国房企模式的系统性风险与市场环境快速变化带来的影响,值得所有企业警惕。恒大和许家印等高管们不值得同情,但是被迫加入这场“资本游戏”的无辜受害者值得同情,特别是几十万的买房者和恒大的供应商们。而对于其他房地产企业,要继续关注“三条红线”标准,理解“高负债、高周转、高杠杆”的过度扩张不可持续,需慎重多元化投资,遵守信息披露和财务透明度的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约束,坚守“保交楼”的责任,从过去的“规模为王”转向“质量为王”。最后,希望清算过程能够继续顺利推进!参考资料:首席商业评论:恒大负债2.4万亿,一场“击鼓传花”之局,“自作孽难可活”不良资产头条综合:可处置账面资产不足100亿,恒大清盘进入实质阶段观察者网:新裁决!恒大清盘迎来关键进展,许家印仍拒绝披露个人资产跨境风险管理研究者:杜国栋 | 恒大清盘人英国追债:恒大清算追索丁玉梅3.5亿美元股息
-
楼市,将有大利好? 原创 刘晓博股市行情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楼市怎么办?种种迹象显示:9月,中国楼市可能迎来不止一个利好。昨天深夜,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口风突变,他在杰克逊霍尔年会上表示:尽管通胀仍受关注,但就业市场风险上升可能使美联储在9月降息。他强调,在政策维持紧缩的背景下,经济前景及风险变化或需调整政策立场。这意味着,美联储在暂停降息8个月后将重启降息。美国货币政策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受这个消息的影响,美国三大股指上涨,中概股也表现非常好。 下图是9月的日历,华盛顿时间16日到17日,美联储将召开9月议息会议。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将宣布最终决定。 我的预判是:美联储将降息25个基点。如果降息50个基点,意味着鲍威尔跪了,他丢不起人。如果不降息,则特朗普必然启动对他的弹劾,理由是美联储装修工程严重超支、进展缓慢。降息25个基点,大家面子都过得去。中国9月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发布时间是9月22日早上9点,也非常有可能降息。下图是中国LPR的利率走势图,上次降息是今年5月20日,降息幅度为10个基点。到目前为止今年只降息过一次。 如果美联储能在9月降息25个基点,则中国LPR利率有望在9月22日降息10到15个基点。如果降息10个基点,算中规中矩;如果超过10个基点,算力度超过预期。在全球各地,央行一次标准降息幅度一般是25个基点。只有中国多次把一次标准降息,拆分为2到3次“小碎步降息”。主要原因是,中美利率出现了倒挂。按照中国央行行长前几年的表态,我们的基准利率高于美国80个基点左右,是“比较舒服”的。这样资金不仅不会外流,国际热钱可能还希望流入中国。但近年来,中美利率出现了显著倒挂。比如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7%左右,美国为4.2%左右,中国连美国的一半都没有。中国的房贷利率,也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发展中国家利率如果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就可能出现资金外流。即便有外汇管制,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所以,当美联储暂停降息的这几个月,虽然中国经济体感偏冷,但降息幅度非常小、非常慎重。现在,美联储即将开启新一轮降息,而且到明年6月之后可能加速。特朗普希望美国的基准利率,能从当前的4.25%到4.5%降低到2%以内。特朗普是开发商出身,天生喜欢低利率。目前美国房贷利率达到了惊人的6.7%左右,这对房地产,对实体经济都不利。特朗普面临2026年11月的中期选举。如果选举失利,丢掉参议院、众议院的多数席位,他后面2年任期将变成跛脚总统,日子非常难过,甚至可能被弹劾。也不利于几年之后的大选。他一旦失去总统职位,或下任总统不是他的亲信,就将面临牢狱之灾。民主党不仅会调查他诸多旧案底,还会调查他是否在第二任期利用内幕消息炒股、炒币。所以他非常希望赢得中期选举,并能把总统大位传给共和党内的亲信,以保证自己和家族的安全。要赢得中期选举,首先要在经济上取得成就,降低失业率,这就需要降息。而降息对经济产生效果,需要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所以他不能静待鲍威尔任期结束(2026年6月),而是急于换人,或者让鲍威尔屈服、听话。特朗普对美联储搞了全面调查,用显微镜研究了每个理事,希望能找到短处,进而控制这个人。美联储有7名理事,包括1名主席、1名副主席、5名理事。美联储的理事任期长达14年,一旦获得任命很难罢免。总统只有提名权,而没有罢免权,罢免需要参议院投票。7名理事里,已经有2名站队特朗普。另外5个人,是特朗普重点研究的对象。其中两名拜登时代任命的女理事,都被发现了“污点”。拉丁裔女理事库格勒,据说是因为丈夫违规炒股可能被进一步调查,主动在8月初辞职了;黑人女性理事库克,据称在两套房子的按揭中,都享受了“首套房+自用房”的利率和税收优惠,而其中一套房子只短暂自用后出租,正在被特朗普喊话,要求辞职。特朗普彻底清洗美联储的意图非常明显。而美国的失业率,也的确突破了4%的警戒线,稳定在4.2%左右,有降息需求。只是美国的通胀率仍然高于2%,这是鲍威尔不愿意降息的原因。胳膊毕竟扭不过大腿,特朗普全面掌控美联储是必然的。他还试图对芯片企业设立国有管理股,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好了,说完美国,我们再看看中国楼市在9月可能有哪些利好。7月末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没有提及房地产,这让一些人感到悲观,认为房地产不重要了。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看到8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再次浓墨重彩提及了房地产,表述是: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结合城市更新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多管齐下释放改善性需求。而且这次会议还有一个重要表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在大家对房地产重要性产生歧义的时候,上述表态就是一种“及时回应”!对于房地产来说,9月很有可能降息,就是一个大利好。其次,是上海和深圳可能跟随北京,对楼市松绑。北京是8月8日出台的新一轮楼市新政,松绑了5环外。但令人困惑的是,上海和深圳至今没有跟随。我的判断是,沪深可能在9月中下旬出台新政。深圳即将迎来“826”特区45周年纪念日,楼市新政或许要错后一些。接下来是“93活动”,所以沪深可能需要再等等。“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肯定不是一句空话。继续降准、降息、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继续优化北上深的限购政策,给楼市松绑,都应该是重要选项。至于设立几万亿的房地产稳定基金,加大收储力度,也有很多专家建议。如果股市持续回暖,恐怕这个利好落地的可能性会下降。股市回暖,本身就是楼市的中长期利好。未来,随着股市不断走高,市场出现分歧,会有一些资金回流楼市的。大城市、核心区、配套好的房子,还是有长线价值的。
-
A股重磅!超级巨头,突然放大招! 见证历史的一天!在A股大涨之际,超级巨头——长江三峡集团突然放大招。8月22日傍晚时分,长江电力公告称,因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计划于2025年8月23日至2026年8月21日增持不超80亿元。数据显示,截至最新收盘日,电子板块A股市值超过银行板块,成为A股排名第一的板块。而在此轮行情,红利指数也相对落后,长江电力近期表现更是持续走弱,目前该股总市值为6819.29亿元。那么,长江电力大手笔增持,是否也意味着红利已经调整到位?放大招近期,市场火热,增持并不多见。但22日傍晚,突然来了一单大的。水电龙头长江电力公告称,基于对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公司控股股东中国三峡集团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交易方式包括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等,增持金额不低于40亿元、不高于80亿元,本次增持不设置固定价格区间,结合资本市场行情择机开展股票增持,资金来源为中国三峡集团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等。在这么一个关键时点发布如此重磅的增持公告,的确值得关注。之所以说是关键,一是长江电力股价近期持续回落,离高位已经有近10%的距离。用网络间的话说,这是“在长江电力里躲牛市”。二是长江电力预计将于8月30日公布中报,从其一季报来看,净利润增长超30%。不过,今年长江流域气候年景总体偏差,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会影响到该公司业绩。三是电子板块火爆,目前A股市值已超银行板块,工业富联的市值已超长江电力,寒武纪的市值亦在快速追赶当中。另外,长江电力于8月15日宣布了一则重磅消息:公司发布2026—2030年股东回报规划,明确2026—2030年不低于当年归母净利润70%进行现金分红,延续了2021—2025年分红政策,彰显了公司持续向股东分享经营回报的决心。中信证券预计,在来水改善、折旧&财务费用压降等因素推动下,长江电力分红有望持续增长,预计2025—2027年隐含股息率(以8月14日收盘价27.66元/股计算)分别为3.7%、3.9%、4.1%,并给予了33元/股的目标价。长江证券、广发证券、东吴证券等多家券商给予其买入评级。风格是否回摆?近期,市场上涨的部分也很集中,主要的机会集中在AI相关的科技大蓝筹。这一特点,与5—7月份市场机会主要集中在红利板块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与红利不同的是,科技大蓝筹的绝对业绩和分红水平目前仍很难达到红利板块的水平,一如2021年的宁德时代等股票,真正出业绩的时候反而涨不动了。另一方面,近期红利指数的表现,可以说与这一波大盘上涨完全脱节。现在的问题是,市场会不会借着长江电力增持出现风格回摆的可能?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首先,近期,除了中国平安举牌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强化对红利蓝筹的财务投资外,亦有红利属性较强的股票获大股东增持,比如秦港股份亦于22日公告称,8月22日,河港投资以自有资金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增持公司2514万股A股股份,增持比例占公司总股份的0.45%。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及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河港投资拟自本次增持之日起三个月内,以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择机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二级市场(含大宗交易)增持不少于1.1亿股股份且不超过1.1174亿股股份。其次,申万宏源表示,红利资产仍具配置价值。在整个回溯区间,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的年化收益率为8.34%,夏普比率为0.41,显著高于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数;此外,在最大回撤方面,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的最大回撤相对更小。中证红利除了在下跌市场具有防御属性之外,在市场上涨的某些年份仍然能跟上市场表现。申万宏源提到,在市场明显下跌的年份中,比如2011年、2016年、2018年、2022年和2023年,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相比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数跌幅更小,防御属性更强;此外,在某些市场上涨的年份,比如2019年、2024年,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也能跟上其他指数的表现。
-
又降了!平安银行“溃败”继续 欢迎关注我的好朋友:闺蜜财经 图片由AI生成撰文|杆姐&编辑|爱丽丝平安银行,这艘曾经高速航行的零售战舰,似乎仍行驶在充满挑战的深水区。2025年8月22日晚,平安银行如期披露上半年业绩报告。作为第一位“吃螃蟹”的股份制银行,平安银行这个头开得并不是很好:因为营收、利润依然深陷“双降”困局。这家中国股份制银行中最具特色、曾以“零售之王”光环加身的银行,2025的上半年让人有点着急。1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93.85亿元,同比下降10.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8.7亿元,同比下降3.9%,继续延续一季度的“双降”趋势。略好一点的是,上半年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降幅相比一季度都有所缩窄,这说明二季度的降幅低了些。 先说营收,杠杆游戏看到,上半年平安银行营收下滑一大原因是净利息收入减少,这部分营收期内同比下滑9.3%至445.0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约64.1%,比去年同比有所增加。净息差是银行业的“生命线”,也是平安银行2025上半年业绩异动的核心矛盾点。上半年1.80%的年化净息差,不仅同比降16个基点,环比一季度的1.83%也再降3个基点。这背后是整个银行业共同面临的世纪难题——净息差的持续收窄。基于此,上半年平安银行资产端收益率几乎全线“溃败”,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4.03%,跌76个基点;个人贷款收益率下降86个基点,企业贷款收益率下降56个基点。平安银行曾经引以为傲的零售业务“瘦身”仍在继续。上半年个人贷款余额下降2.3%,信用卡应收账款锐减9.2%,消费性贷款收缩3.5%。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占比从50.7%降至44.8%,利润贡献占比从7.0%骤降至4.0%。 好在负债端的成本控制有降低:上半年平安银行吸收存款平均付息率1.76%,下降42个基点。利息收入承压之下,非利息收入被各大银行视为穿越利率周期的“第二增长曲线”。然而,平安银行上半年的非息收入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报告期内,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27.39亿元,同比下降2.0%。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波动,影响了其核心战略之一的财富管理业务。居民投资意愿趋于保守,导致基金、保险等代销产品收入减少。二是宏观经济环境下,居民消费意愿尚未完全恢复,这直接影响了信用卡等业务相关的交易手续费收入。尽管平安银行一直致力于打造强大的财富管理平台 但现实的骨感表明,这条“长坡厚雪”的赛道,走起来并不轻松。2在收入端“开源”不利的情况下,平安银行在“节流”上做足了文章,这成为财报中为数不多的亮点。2025年上半年,其业务及管理费用为192.06亿元,同比下降了9.0% 。同时,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计提194.50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6.0%。 财报里杠杆游戏看到,费用的压降和减值计提的减少,是平安银行利润降幅(-3.9%)远小于营收降幅(-10.0%)的关键原因。然而,这种“以丰补歉”式的利润调节也存在其B面。一方面,减值计提的减少,需要建立在资产质量持续稳健的绝对信心之上;另一方面,过度压缩成本可能会影响对未来的战略性投入,如科技研发和人才储备。这是一种短期财务表现与长期竞争力之间的艰难平衡。 资产质量方面,平安银行有点喜忧参半。一方面上半年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1.05%,较上年末微降0.01个百分点,看似资产质量保持平稳。但拆分结构后如下图可见,有点“个人贷持续改善、企业贷风险抬头”的分化格局。尤其是房地产相关贷款的不良率上升,成为潜在风险点。 在营收利润双降的背景下,平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却不降反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31%,一级资本充足率10.85%,资本充足率13.26%。这种“逆势提升”反而需要警惕,因为它反映的很可能不是资本创造能力的增强,而是风险资产扩张的放缓。当银行不敢投放贷款、不愿承担风险时,资本充足率自然提高。 从风险抵补能力看,平安银行的“缓冲垫”有所变薄。上半年其拨备覆盖率238.48%,较2024年末降12.23个百分点,虽仍远高于130%的监管红线,但较2023年末的277.63%已累计下降39.15个百分点;拨贷比2.51%,也较上年末降0.15个百分点。3与过去几年动辄双位数左右的资产增速相比,平安银行上半年的规模扩张显得更为“克制”。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资产总额5.87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1.8%;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3.4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 当宏观变量不见反转,银行只能向内求生。银行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主张,找到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生存之道。这可能意味着业务结构的调整、客户策略的变化、盈利模式的转变,甚至是组织架构的重塑。在杠杆游戏看来,平安银行的特殊性在于其业务结构:零售业务占比较高,而零售贷款收益率在利率下行周期中下降幅度更大。这使得平安银行在本轮周期中受伤更重,调整也更剧烈。但平安银行也有其独特优势:综合金融模式的协同效应正在发挥,科技能力的长期积累可能在未来兑现。只是这些“慢变量”能否跑赢“快周期”,仍是未知数。总之,目前平安银行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战略十字路口。单纯的“节衣缩食”无法赢得未来,如何顺利穿越周期、在息差收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增长,才是王道。本文未标注出处的图表,均源自企业官网或公告,特此说明并致谢
-
东风集团拟私有化为岚图赴港IPO做准备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武凯8月22日晚间,东风集团股份(00489.HK)发布公告称,子公司岚图汽车将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东风集团股份将同步完成私有化退市。此前自8月11日起,东风汽车股份停牌至今。 图片来源:时代周报记者摄于武汉 根据公告,本次交易采用“股权分派+吸收合并”的组合模式,两大核心环节互为前提、同步推进。在第一环节,东风集团股份将其持有的岚图汽车79.67%股权按持股比例向全体股东分派,随后岚图汽车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香港联交所。在第二环节,东风汽车在境内全资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武汉)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吸并主体,向东风集团股份的控股股东东风汽车支付股权对价,向其他小股东支付现金对价,实现对东风集团股份的100%控制。本次交易总体收购价格为10.85港元/股,其中现金对价6.68港元/股,岚图股权对价4.17港元/股。截至2025年7月31日,东风集团股份总市值为391.2亿港元,收盘价为4.74港元/股。进入8月,公司股价大幅上涨,目前报5.97港元/股,市值492.8亿港元。此次一退一上堪称“腾笼换鸟”。对此东风集团股份表示:“相比于价值长期被低估的本公司,新上市平台岚图汽车将拥有体现其业绩和潜力的清晰的独立估值,将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目标。”公司还表示,受到行业转型阵痛等因素影响,东风集团股份近年来估值表现偏低,股票市值长期远低于净资产。截至2025年7月31日,东风集团股份PB仅为0.25倍。受制于估值情况,东风集团股份上市以来未开展过股本再融资,已基本失去H股上市平台的融资功能。与东风集团股份的估值偏低表现相比,岚图汽车作为东风自主打造的高端新能源品牌,近年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是东风汽车旗下最具价值和成长性的优质资产之一。2024年岚图汽车实现交付85697辆,同比增长约70%;2025年以来,岚图汽车更是实现了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7月交付量更是突破12000辆。岚图汽车本次香港上市后,在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形象、拓展国际事业的基础上,有望进一步激发公司价值创造能力,充分释放价值增长潜力。岚图具体上市日期尚不确定。不过东风集团股份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个周期一般在3-6个月内。“现在是宣布启动(上市)。”在发布私有化及岚图拟登陆港交所公告的当天,东风集团股份也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财报。上半年东风集团股份营收545.3亿元,去年同期为511.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权益持有人的利润为0.55亿元,去年同期为6.8亿元。集团上半年销售汽车约82.39万辆,同比下降14.7%。东风集团股份为东风汽车集团旗下上市乘用车公司。在8月1日,东风汽车集团举行东风奕派科技公司成立发布会。自此,东风汽车集团旗下自主品牌乘用车分为聚焦高端市场的岚图,主流市场的奕派科技,以及越野市场的东风猛士。在三大自主品牌中,岚图将率先登陆公开资本市场。
-
中国豪宅教父,涉嫌违法被留置 曾经的中国豪宅“教父”、江湖人称“黄院长”的黄其森,又出事了。今晚,泰禾集团突然公告: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其森因涉嫌违法,被辽宁省新民市监察委员会实施留置措施。 不仅创始人被抓,公司还同时收到证监会福建监管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去年11月底,证监会对泰禾集团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立案调查。现在,调查结果来了。泰禾和黄其森存在哪些违法事实呢?!主要是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诉讼、年报存在重大遗漏。 证监会查明,早在2020年7月6日至2021年5月8日期间,泰禾集团就已经发生13起诉讼,标的额累计达96.74亿元,占到了公司2020年经审计净资产的48.21%,其中还有12起诉讼的标的额超5000万元;2021年12月14日至2022年12月13日一年间,泰禾集团又发生了10起诉讼,标的额累计达61.91亿元,占公司2021年经审计净资产的41.84%,其中有9起诉讼的标的额超5000万元。简单来说就是:告泰禾的债主多到吓人,诉讼也多到吓人!但泰禾集团,直到2023年5月26日才披露其中1起诉讼,其余22起诉讼更是直到2025年2月6日才陆续披露完毕。足足迟了3-5年才告诉泰禾的股民们和持有泰禾债券的债权人们! 基于以上,福建证监局决定:对黄其森给予警告,并处以300万元罚款。 猫姐之前科普过关于“留置”的定义——留置措施是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所采用的限制被调查人的人身自由的一项严厉措施。划重点,对涉嫌行贿犯罪的涉案人员,监察机关可以依照规定采取留置措施。 而黄其森,情况可能更复杂一点。因为这已经是黄其森第二次“被调查 ” 。早在2022年,黄其森就已经上演过一出“消失的董事长”。当年3月份,泰禾集团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其森正协助有关机关调查。 黄其森究竟为什么出事,当时众说纷纭。但大抵的猜测,与其在建行的工作经历有关。在当时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泰禾联席总裁葛勇强调,董事长黄其森是协助调查,不是因为泰禾经营层面的问题,与企业经营本身没有关系。在8个月销声匿迹之后,黄其森最终在11月份低调归来。这次“二进宫”,黄其森还能不能再“惊险过关”?!不好说。说起来也是唏嘘~当年,黄老板楼盘开盘喜欢请的冰冰、易峰,都已经~~ 现在,黄老板自己也“进去了”…而曾经的千亿房企、豪宅代表泰禾,依然困在债务的泥潭当中。股票退市,子公司破产、拍卖,前途晦暗…只能说,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
精神科专家解答学习困难七大问题 #endText .video-info a{text-decoration:none;color: #000;} #endText .video-info a:hover{color:#d34747;} #endText .video-list li{overflow:hidden;float: left; list-style:none; width: 132px;height: 118px; position: relative;margin:8px 3px 0px 0px;} #entText .video-list a,#endText .video-list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fff;} #endText .video-list .overlay{text-align: left; padding: 0px 6px; background-color: #313131; font-size: 12px; width: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px; left: 0px; height: 26px; line-height: 26px; overflow: hidden;color: #fff; } #endText .video-list .on{border-bottom: 8px solid #c4282b;} #endText .video-list .play{width: 20px; height: 20px; background:url(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position: absolute;right: 12px; top: 62px;opacity: 0.7; color:#fff;filter:alpha(opacity=70); _background: none; 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 #endText .video-list a:hover .play{opacity: 1;filter:alpha(opacity=100);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script> if (/mp4$/.test("https://flv0.bn.netease.com/35e65c754ef7f2979460d572db2dcb0f75820da7274e1ff61eefbd549b0f0b9cf7a772e25f5321a4568ca8dec6e6f44a3bf7acc0b894e3a6986535f8a0012b584deed75ab6b600939efb257d58374e97914b1941b09898295d2fb991b0729fdd6faaa07284925efa48d8a5d190ff3d647da37835211c79cd.m3u8")) { document.getElementById("VL6IKGL1A").src = "https://flv0.bn.netease.com/35e65c754ef7f2979460d572db2dcb0f75820da7274e1ff61eefbd549b0f0b9cf7a772e25f5321a4568ca8dec6e6f44a3bf7acc0b894e3a6986535f8a0012b584deed75ab6b600939efb257d58374e97914b1941b09898295d2fb991b0729fdd6faaa07284925efa48d8a5d190ff3d647da37835211c79cd.m3u8" } else if(Hls && Hls.isSupported()) { var hls = new Hls(); hls.loadSource("https://flv0.bn.netease.com/35e65c754ef7f2979460d572db2dcb0f75820da7274e1ff61eefbd549b0f0b9cf7a772e25f5321a4568ca8dec6e6f44a3bf7acc0b894e3a6986535f8a0012b584deed75ab6b600939efb257d58374e97914b1941b09898295d2fb991b0729fdd6faaa07284925efa48d8a5d190ff3d647da37835211c79cd.m3u8") hls.attachMedia(document.getElementById("VL6IKGL1A")) } </script> <div class="video-info clearfix" style="margin: 16px 0 0px 0px;height:20px;line-height:20px;"> <p class="fn-right" style="height: 22px;line-height: 22px;overflow: hidden;font-size:12px;float: right; margin:0;padding:0;text-indent:0;"> <a style="text-align: right;float: left;width: 300px;" href="https://www.163.com/v/video/VL6IKGL1A.html" target="_blank" class="video-title">孩子成绩差就是“不努力”?儿童精神科专家教你判断</a> <span class="video-from" style="color: #a7a7a7;margin-left:10px">(来源:网易健康)</span> </p> </div> <div class="video-list"> <ul class="clearfix" style="margin:0;padding:0;list-style:none;width:540px;"> </ul> </div> </div>孩子天天熬夜刷题,成绩却不见起色,可能是在“假努力”?孩子上课走神、多动就是调皮,批评教育就能改?这些常见的误解可能正在耽误孩子的黄金干预期,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陈旭为您解答关于学习困难的七大问题,教你科学辨别问题所在。 <div style="height: 0px;overflow:hidden;"><img src="https://static.ws.126.net/163/f2e/product/post_nodejs/static/logo.png"></div> </div>
-
东方甄选前CEO孙东旭离职?知情人士回应 据南方Plus,近日,一则关于“东方甄选前CEO孙东旭或将离职”的消息在网络引发舆论关注,相关话题登上热搜。8月22日,知情人士向南都N视频记者透露,“孙东旭目前在休假,这是其个人常规的年度夏季休假安排,休假结束后将正常返岗。”该知情人士表示,“孙东旭每年夏天都会休假陪伴家人,今年只是照例休假。目前其没有任何离职计划,休假结束后将正常返岗。”南都记者注意到,8月21日,有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直播中回复网友提问时表示“小孙(孙东旭)在休假”。东方甄选方面暂未就此事发布声明,该公司即将发布业绩报告。公开资料显示,孙东旭(东方小孙)曾在东方甄选“小作文”风波后被免去东方甄选CEO职务,后其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一职。
-
沪指站上3800点 芯片股爆发 寒武纪涨停 网易财经8月22日讯 市场全天震荡走高,沪指站上3800点,科创50涨超8%创3年多新高。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2.55万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227亿。 盘面上,市场热点集中在算力和芯片方向,个股涨多跌少,全市场超2800只个股上涨。 从板块来看,算力股全线爆发,云天励飞等多股涨停。芯片股集体大涨,寒武纪涨停创历史新高。CPO等AI硬件股展开反弹,生益电子等多股再创历史新高。 板块方面,半导体、CPO、证券、算力等板块涨幅居前,燃气、钢铁、银行、乳业等板块跌幅居前。 截至收盘,沪指涨1.45%,深成指涨2.07%,创业板指涨3.36%。 消息面上,昨日盘后DeepSeek-V3.1正式发布。并提及DeepSeek-V3.1使用了UE8M0 FP8 Scale的参数精度,DeepSeek表示新精度格式针对即将发布的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表明未来基于DeepSeek模型的训练与推理有望更多应用国产AI芯片,助力国产算力生态加速建设,头部国产开源模型对国产芯片的支持有望推动国产算力生态加速落地。 中信建投认为,国产算力板块迎来密集催化。腾讯业绩会表示推理芯片的供应渠道侧具备多种选择,国际供应链波动背景下国产推理算力芯片有望提供助力。DeepSeek更新模型,DeepSeek V3.1发布,明确支持FP8精度与将发布的下一代国产芯片,头部国产开源模型对国产芯片的支持有望推动国产算力生态加速落地。 诺安基金则表示,人工智能是科技投资中枢,GPT - O1开启思维链能力引发产业变化,包括硬件需求重构、训练瓶颈显现、投资节奏转变。当前要关注ASIC替代进程,短期留意关税扰动,长期把握国产替代机遇。
-
节卡股份IPO上会前被取消审议 出品|清流工作室 作者|周淼 主编」赵妍 近期,上交所上市委发布公告称,鉴于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节卡股份”)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按照相关规则和程序,决定取消原定于8月8日的审议会议。 作为2025年首家IPO上会前被取消审议的企业,节卡股份始创于2014年,主营业务为协作机器人整机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相关收入占比达90%。此次IPO,节卡股份拟募资6.79亿元,用于智能机器人生产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根据公开资料,节卡股份上市前已经完成6轮融资,总融资额超14亿元,投前估值达35亿元。然而,自2023年5月申报科创板IPO以来,节卡股份接连遇阻,因财务数据更新不及时,其IPO进程曾四次被中止。 在近期上交所出具的意见落实函中,节卡股份及中介机构又因收入确认方式变更遭到监管追问,被要求说明收入确认合规性,具体包括公司收入确认时点变更、放宽信用政策、应收账款确认的具体情况等。 收入确认方式遭质疑 据招股书,在收入确认方式上,节卡股份主要分为机器人整机销售收入及机器人系统集成收入两类。对于前者,公司在货物发出并经客户签收或验收时点确认收入;对于后者,公司则在经客户验收,取得验收单据后确认收入。 报告期内,节卡股份部分整机内销客户的收入确认时点发生了变化,由原本的“验收”确认收入变更(提前)为“签收”确认。对此,节卡股份解释称,是为了规范业务模板,于 2021 年6月与客户协商一致后将标准合同验收条款变更。 据公告,上述变更直接影响了节卡股份收入确认的期间和金额。按照节卡股份的解释,这是由于其机器人整机属于标准化产品,其在销售整机时通常不需要负责后续的安装调试,具备签收确认收入的业务基础。 不过从公告来看,节卡股份对于其收入确认方式变更的解释似乎难以自圆其说。根据审核意见落实函,该公司虽然自2021年6月起已修改标准合同模板,但仍在实际执行中存在新旧模板混用情况。 据节卡股份称,2020年至2022 年,公司以签收方式确认的收入占比逐年提升,至 2022 年末,其采用验收方式确认收入的合同主要是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以及部分被要求使用客户合同模板的机器人整机业务。 除此之外,在第二轮问询中,监管还曾提及节卡股份仅说明主要客户的收入确认方式与合同条款一致。根据公告,节卡股份还存在退换货比例较高(2024年这一数据达9.29%)及与经销商设定退、换货条款等情况。 此外,节卡股份亦曾与红太阳、天山乳业等整机客户发生买卖合同纠纷。在业内看来,“验收”标准通常要求客户对产品性能和质量进行确认,风险报酬转移的证据更为充分;而“签收”仅表明货物已交接,并不代表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认可。 清流工作室还注意到,节卡股份部分变更收入确认方式的机器人整机客户,其验收周期远高于签收周期。如客户A,其平均验收周期为171.23天,而平均签收周期仅1.3天,两者相差169.93天;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至2023年,节卡股份机器人整机业务以“验收”方式确认收入的验收平均周期分别达56天、116天及96天。这意味着,上述客户A的验收周期已显著超过了该公司验收确认类客户的整体平均水平。 除此之外,节卡股份还存在部分主要客户还存在信用期延长的情形,其中便涉及上述收入确认方式发生变更的客户A。据公告,客户A信用期自2022年的44天延长至74天。 除了客户A外,节卡股份另一名收入确认方式发生变更的客户或也值得关注。在首轮问询函中,绿的谐波被列为涉及从验收转为签收的主要客户之一,其2021年发货至验收的平均周期达171.23天。 但在上市委审核意见落实函回复公告中,绿的谐波并未被列入2021年至2024年收入确认方式发生变更的主要客户名单。据了解,绿的谐波在2021年同时为公司采取验收及签收两种方式确认收入的前五大客户。 另一方面,节卡股份披露的绿的谐波的销售额数据还与该客户披露的采购额数据“打架”。据公告,绿的谐波在2021年向公司贡献收入为654.17万元;而该公司年报显示,其第一、第二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为661.18万元、609.65万元。 产能扩张5倍引关注 除了上述情况外,节卡股份的募投项目亦引起外界关注。招股书显示,公司的产品主要包括协作机器人整机产品及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根据最初招股书,该公司曾计划募资7.5亿元,其中4.2亿元将投向“年产5万智能机器人生产项目”。 此举直接引起了监管对其已有及未来产能规划具体规模的问询,并要求该公司说明募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此,节卡股份在2024年12月31日公布的修改后的招股书中将募资规模下调至7亿元,并将产能目标从5万套缩减至4万套。 不过对于节卡股份而言,该公司2024年虽然处在产能利用率99.10%的近乎满产状态,但其协作机器人整机产品的产能为8000台,仅是其2030年4万台目标产能的五分之一。 在大幅拓产的同时,节卡股份或还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据首轮问询公告,协作机器人细分市场较为散乱,存在市场渗透率不高、配套政策不完善、不易拓展新场景等问题。此外,ABB 等工业机器人巨头也已进入协作机器人领域。 对此,上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当前全球及国内机器人市场主要竞争格局、主要生产商、市场份额及未来发展趋势,是否存在工业机器人厂商向协作机器人市场拓展的趋势,分析其未来市场空间是否会受到挤压。 按照节卡股份的说法,在传统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四大家族”(ABB、库卡、发那科、安川)的竞争优势更为显著,市占率合计超过 50%;此外,埃斯顿、汇川技术等国内工业机器人头部厂商近年来产品持续升级,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 不过关于上述“四大家族”在协作机器人市场开拓情况,节卡股份则称,上述传统工业机器人头部厂商虽然存在向协作机器人市场拓展的趋势,但对协作机器人市场格局影响有限。 在2025年8月的最新版招股书中,节卡股份援引MRI睿工业统计数据称,2023年国内协作机器人第一梯队厂商为节卡、遨博、艾利、大族、Universal Robots (UR)等,除丹麦厂商UR外均为本土协作机器人厂商; 2023年,节卡股份协作机器人整机销量为4681台,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数据为5.7万台,公司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8.2%。不过,清流工作室注意到,节卡股份披露的市占率、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数据却与公开信息存在差异。 如在节卡股份列举的同行可比公司越疆的招股书中提到,2023年全球协作机器人出货量合计便达10.8万台,该公司以1.4万台的出货量排名第二,而节卡以近5000台的出货量占据了4.6%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协作机器人近年已成为传统机器人行业的新风口。市场有观点称,随着传统工业机器人赛道已成红海,协作机器人正在成为自动化的新方向,如上述ABB、库卡厂商已被视为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的主要玩家。 在一份2025年发布的名为《智能协作时代:协作机器人行业现状、竞争格局与未来趋势》的行业报告亦提到,在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上述ABB、库卡、发那科等外资品牌占据领先。 从业绩来看,节卡股份的表现亦不乐观。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自2.81亿元增至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9.42%;但其曾在首轮问询回复函中预计报告期收入的复合增长率达40.6%,2024年实现收入约5.55亿元; 在盈利方面,节卡股份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73.57万元、-2854.73万元和622.80万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40万元、-3567.93万元和-227.82万元,截至2024年12月末,节卡股份累计未分配利润为-5803.40万元。 至于亏损原因,或与其高昂的销售费用相关。据相关报道,由于市场导入阶段的渠道建设需求,节卡股份的销售费用率远高于同行水平。此外,该公司主要产品还存在降价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