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在热舞,陈数在打坐

智观行业
9月13日发布

我是个不大爱看综艺的人。

但最近《花少7》的片段剪辑却让我打破了这个习惯,陈数那英在节目中表现被剪辑成了ab对照组。

点开视频一看,陈数顶着不知道是浴巾还是什么东西蒙住了脑袋盖住了身体,闭目休憩打坐。


那英在屋里,先是哼小曲,看到负责扫撒的人跳了起来,她立马跟着扭着热舞

甚至还拉出了屋内的其他工作人员,三人一起热舞。

当时我就笑了,那英精力之高胜过我这半生遇到的所有人,高到她最近家中琐事缠身,我甚至丝毫不担心她。


年轻时或许还会替她捏一把汗,太年轻,太执拗,也太经造。

但到了现在我却不太担心了,到了这个年纪,在娱乐圈摸爬滚打什么都看过,什么都经历过。

以她能让自己快乐的劲头来看,一定游刃有余了。

感兴趣之下又去看了其他的cut。

陈数和那英真是两个世界的人。

那英就是典型的高能量人,从参加节目开始就没有一时一刻是销声匿迹的,是性质低落的,上一秒还因为节目录制时间问题说自己怒了。


下一秒就开始毫无前兆的唱了起来,车里都快变成ktv现场了。


每天早起就是一曲高能量小区,听的低能量人群陈数直呼心脏受不了。


那英乖巧关闭歌曲,结果下一秒她孤寂的像失去了全世界。


旅游中途肠胃炎,说自己绞痛不太舒服,结果下一秒音乐响起来,她立刻跟着乱舞起来。


甚至她回到酒店后看手表记录,说自己才8000多步,太少了。

但陈数呢?

一群人穿过丛林,没走太远陈数就说,“这有一个凉亭,我可以坐一会,我要坐一会,缓一下。”

然后掏出随身带着的保温杯,开始靠喝热水充电。


她不无遗憾的感叹着,“我们有专业导游作为指引,要跟上步伐,但是他们好像整体的体能和速度都要比我快,哎呀,10年前的我可能还可以,现在的我真的不如她们。”


继续往前行,陈数还是觉得体力不支,她提到,“调整一下,我的心脏那个频率(不舒服)”

我看到有人说陈数是这个团体唯一事多的,但如果你也是个低能量的人,大概就能体会,她不是刻意也不是搞事情。


而是身体的电量就那么一点,有的人体能是高浓度太阳能,24小时转都不断电。

但有的人电能阈阀就那么小小一个,充电一小时,待机 5分钟,陈数就是这样。

所以她才会说,面对体能这个你无法隐藏的真相的时候,其实我内心产生一种很强烈的自卑感。”


按着李沁的形容就是:

陈数说想要安静,结果那英从一早就开始哼歌,满屋子乱转不消停。

陈数说我要休息一下,想坐一会,要缓一下腰,那英就围着她跳舞。

陈数说自己不太喜欢被人关心,感冒发烧不想声张,那英就说我可太喜欢关心别人了。


顺手就把陈数生病的消息发给全世界。


甚至被人形容成了是“魔丸和灵珠”的组合。

这不就是高能量人vs低能量人的日常对比。不巧,我就是那个典型的低能量人。

我的生活日常就是,精力上头了,立刻猛烈工作一下,但这个时间持续不了多久就会觉得疲惫。

要么需要休息一下,要么就得立刻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放松一下,不然整个人的精神都会进入紧绷状态,疲惫,丧气。


有时候甚至这一天都没做什么事情,但莫名其妙觉得自己也辛苦了一天,忍不住想奖励自己点什么。

坦白讲,有时候看到朋友圈里的人,有人一边制片一边还能抽空去北大读书,就算这样还能分身去锻炼身体。

有人在公司卷生卷死,加班到后半夜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掉头还能精神抖擞但该带娃带娃,该谈合作谈合作。

再看自己,四十岁以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休息,或者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一周工作几个小时,剩下时间去看演唱会,去旅游,晚上偶尔打狼,神仙日子了。

前些天我的编辑和我聊到这件事,她问我,会不会因为低能量做得少,产生一种愧疚的心态。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有些特定时刻,尤其是看到朋友圈那些人都在自己的行业内奋力的时候这种空落落,内疚的情绪就会格外明显。

但转念一想,我努力工作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今天的生活吗?还按别人的节奏来要求自己,傻不傻。

时间自由,精力自由,精神自由,自给自足自得其乐。


但这种这个念头并不罕见,在这个崇尚高效与成就的时代,我们常被无形中推向一个标准,似乎只有精力充沛、时刻充满活力才是“正常”且“值得称赞”的状态。

随手点开社交媒体,爆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什么“成功人士凌晨四点起床”的故事,哪怕看起来完全不合逻辑,假得不能再假也不妨碍大家对这种能力的向往。

生活中似乎处处暗示的都是精力不足即是怠惰,是懒惰,是不能不改的习惯。

很自然的,在这个崇尚“更高更快更强”的社会文化中,低精力者常常陷入自我苛责的漩涡。

“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充满活力?”“是不是我不够努力?”“或许是我意志力薄弱?”

这些自我质疑的声音如此熟悉,它们不断啃噬着本就有限的能量储备,形成负面循环。

可问题是,精力高低是生理问题,我曾经一度也觉得,不够努力就是不够努力,拿精力低开解实在不得体。

但这些年越来越明白,精力水平的个体差异有其科学基础。新陈代谢率、神经系统特性、激素分泌节奏、基因构成乃至大脑化学物质的平衡,这些先天因素在出生的时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能量特征。

这谈不上什么缺陷,只是差异而已。

就像陈数和那英。

那英有高精力的乐呵,她可以恣意享受人生,哪怕年龄渐长也不妨碍她吃吃喝喝玩玩乐乐。


但这就能说陈数的生活就不好吗?

不喜欢户外,不享受高浓度生活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她也可以静下来读书看报听歌品茶,就像她曾经做过的那些。

她会去大学讲座,会能力范围内雕琢演技,会和家人共享天伦,会用自己的节奏温柔、得体的存在着。

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蛰伏和修炼。


一个优雅,一个大姐头。从不代表谁就比谁优秀,花开并蒂,各表一枝。

与其强迫自己生硬、死板的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还不如学会接纳自己的能量节奏。

当然这种自我接纳不是摆烂,而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与自己相处。它包括识别自己的能量高峰与低谷,学会在能量充沛时专注要事,在能量低迷时允许自己休息恢复。

这意味着设立合理的边界,学会拒绝那些会耗尽自己的要求与期待。

当我们学会以更友善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精力状态,我们或许能发现:低精力不是需要克服的障碍。

而是一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一种更温和、更深入体验世界的方式。

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而是要去接纳自己的状态,允许自己的不同,明白每朵花都有自己盛开的时节。

没有哪种绽放更优越,只是各自遵循着自己的内在时序。

说到底,女性的力量不该被单一标准衡量,真正的力量不在于违背自己的本性强行融入某种标准,而在于有勇气接纳自己的独特节奏。

并在这个试图将所有人塑造成相同模式的世界里,温柔而坚定地保持自己的本色。


可能你还感兴趣

联系信息


邮箱:xiaosea2@163.com

电话:15733175200

企查查:15733175200

天眼查:15733175200

黄页88:15733175200

顺企网:15733175200

阿里巴巴:15733175200

网址:https://zizun.niushi.cc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 0 分享 收藏
评论
所有页面的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