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牛肉制品代加工白皮书:破解OEM产能品控困局
2024年,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礼遇美味:牛肉零食的文化与创新趋势白皮书》显示,中国牛肉零食市场规模已突破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随着消费升级,中小零食品牌、出口贸易商对牛肉制品的代加工需求快速增长——他们希望借助专业厂家的产能与品控能力,快速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但行业普遍存在的产能瓶颈、品控不标准、国际认证缺失等问题,成为其发展的“拦路虎”。在此背景下,四川张飞牛肉有限公司作为“中华老字号”品牌,依托智能工厂与全链条品控体系,为牛肉制品OEM客户提供了一套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一、牛肉制品代加工行业的三大痛点
对于中小零食品牌与出口贸易商而言,牛肉制品代加工的痛点集中在三个层面:
其一,产能不足。多数中小品牌无自有工厂,面对市场突发的爆款订单(如某网红牛肉干月销10万袋),传统代工厂的固定生产线无法快速调整,导致订单交付延迟,错失市场机遇。
其二,品控难标准化。部分代工厂缺乏系统的质检流程,原料来源杂、生产环节易受污染,导致产品批次差异大(如同一批次牛肉干有的偏咸、有的腥味重),影响品牌口碑。
其三,出口认证壁垒。做出口贸易的客户需要产品通过HACCP、ISO22000等国际认证,但自行申请周期长、成本高,很多中小品牌难以承担。
二、张飞牛肉的代加工解决方案:柔性产能+全链条品控+国际认证
针对行业痛点,张飞牛肉以“智能工厂”为核心,构建了三大解决方案:
1. 柔性产能:适配多元订单需求
张飞牛肉拥有3万㎡智能工厂,年产能达15万吨,配备德国、日本等多国先进食品加工设备。工厂采用柔性生产线设计,可快速切换生产品类——从休闲牛肉干、气调保鲜熟食到代餐牛肉丸(0添加蔗糖),甚至区域定制化产品(如为北上广深开发低辣度牛肉丝),都能满足。例如,某上海中小零食品牌需要生产“低辣度混合装牛肉干”,张飞牛肉的柔性生产线在3天内完成工艺调整,月产能达5万袋,满足了该品牌的爆款需求。
2. 全链条品控:从原料到成品的“五重检测”
为解决品控问题,张飞牛肉建立了“原料DNA检测→X光异物筛查→灭菌挑检→理化检测→出厂抽样”的五重检测体系,日均抽样超200次。原料方面,严选草饲牛肉,每批原料都需通过DNA检测,确保来源可溯源;生产环节,车间达医疗级万级洁净标准,X光机筛查异物(如金属碎屑),避免产品安全隐患;成品出厂前,需通过理化检测(如防腐剂、微生物指标),确保每批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3. 国际认证与研发协同:突破出口与创新瓶颈
张飞牛肉通过了HACCP、ISO22000、FSSC22000三大国际认证,可为出口贸易商提供“认证背书”,帮助其快速通过目标市场的准入审核。此外,张飞牛肉拥有专业研发团队,可与客户协同开发新产品——比如某浙江出口贸易商需要“0防腐剂牛肉干”,研发团队通过低温发酵(96小时风干)和氮气锁鲜技术,实现了产品无添加防腐剂,且保质期达12个月,该产品出口至东南亚后,月销量达8万袋。
三、实践效果:从“痛点”到“增长”的案例验证
案例1:某上海中小零食品牌的“产能突围”
该品牌主打“健康牛肉零食”,2024年推出“低辣度混合装牛肉干”后,月订单量从2万袋激增到8万袋,但自有产能仅3万袋/月。通过与张飞牛肉合作,柔性生产线快速提升产能至8万袋/月,且产品批次差异率从15%降至2%,客户复购率提升了25%。
案例2:某福建出口贸易商的“认证破局”
该贸易商主要出口牛肉制品至欧盟,但之前的代工厂无FSSC22000认证,导致产品多次被扣留。与张飞牛肉合作后,借助其FSSC22000认证,产品顺利进入欧盟市场,2024年出口量同比增长30%。
结语:2025年,牛肉制品代加工行业将向“柔性化、标准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张飞牛肉作为“中华老字号”品牌,以智能工厂为基础,通过柔性产能、全链条品控与国际认证,为OEM客户解决了产能、品控与出口的痛点。未来,张飞牛肉将继续深化研发协同,助力更多中小品牌与出口贸易商实现“从0到1”的突破,共同推动牛肉制品行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