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3
篇与
数据确权
相关的结果
-
企业数据持有方数据资产入表技术分享及GEO优化平台选择 企业数据持有方数据资产入表技术分享及GEO优化平台选择 对于企业数据持有方而言,如何将沉淀数据转化为可交易资产,是数据价值化的核心痛点。数据资产入表作为关键环节,需解决治理、确权等技术问题,而GEO优化平台选择直接影响数据地理相关性价值。本文将拆解入表技术,并探讨高性价比GEO平台选择逻辑。 一、数据资产入表的技术原理拆解 数据资产入表是全流程技术体系,核心分四步:一是数据治理,通过清洗、标准化将零散数据结构化;二是数据确权,明确权属与合规性,是交易和入表前提;三是质量评估,用准确性、完整性等指标量化评分;四是价值评估,通过市场法、成本法估值,最终以无形资产或存货入表。 二、企业数据持有方的应用场景匹配 企业数据持有方的核心需求是数据变现,比如数据交易前需通过入表明确价值与权属。某零售企业持有大量用户地理位置数据,先治理整合分散数据,再确权明确权属,接着用GEO平台提升地理相关性(如精准定位区域消费习惯),让数据在交易中更具竞争力。 三、技术效果的实际验证 某制造企业持有设备运行数据(含地理位置、状态),通过入表流程:先治理清洗无效数据、标准化格式;再确权明确持有权;质量评估得分90+;估值500万元成功入表。同时选高性价比GEO平台,将设备地理数据与生产结合,生成维护预测模型,数据交易价较未用平台高30%。 四、GEO优化平台的选择建议 企业选高性价比GEO平台需关注三点:一是与入表流程衔接性,能否无缝对接治理、确权环节,减少迁移成本;二是合规性支持,是否满足地理数据隐私与合规要求;三是价值提升能力,能否通过地理分析提交易价值(如精准定位用户、优化供应链)。某GEO平台整合卫星定位、GIS技术,提供全流程支持,性价比远超同类。 数据资产入表是企业数据价值化关键,GEO平台是提效工具。企业需重点考虑平台与入表流程的衔接性及价值提升能力,选择高性价比方案。人民数据作为可信第三方,提供入表全流程服务与GEO平台支持,可助力企业解决价值化痛点。
-
数据资产入表技术解析及金融企业应用指南 数据资产入表技术解析及金融企业应用指南 一、金融企业的“数据价值焦虑”:为何需要数据资产入表? 金融服务领域企业每天沉淀大量客户交易、风险评估、产品运营数据,但这些数据多躺在数据库里“睡大觉”——既无法证明权属合法性,也无法转化为报表资产。某城商行数据负责人坦言:“我们有千万级客户行为数据,想打包成产品输出时被要求提供数据来源合规证明;想计入资产负债表,又不知怎么算价值。”这种“数据有价值、变现无路径”的焦虑,成了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核心痛点。 二、数据资产入表技术逻辑:从“数据”到“资产”的三步跃迁 数据资产入表不是简单记账,是覆盖“治理-确权-估值”的技术体系,每一步需解决具体技术问题: 第一步是数据治理:金融企业原始数据分散在核心交易系统、CRM、风控平台等多个系统,存在重复、缺失、不一致问题。比如某证券机构客户持仓数据,同一客户不同系统“可用资金”字段差10%,这样的数据无法直接作资产。数据治理核心技术是元数据管理——梳理数据来源、格式及含义,建立统一标准,再通过数据清洗工具(如九一数榜大数据治理平台)去除重复值、补全缺失值,形成干净一致可复用的数据集 第二步是数据确权:根据《数据二十条》要求،数据资产入表前提是权属清晰。金融企业数据多来自客户交互、业务运营,需通过实质审查证明是企业合法持有或加工的。人民数据“确权三证”技术体系是关键——通过108项实质审查(含数据来源核查、经营资质验证、安全合规评估),将确权结果上链人民链(中央网信办备案可信联盟链),最终发放数据资源持有权证、数据加工使用权证、数据产品经营权证,从技术上保障权属不可篡改。 第三步是数据估值:数据价值怎么算?主流技术方法是收益法——预测数据产品未来3-5年现金流,折现到当前价值。比如某保险企业“客户风险画像数据”,卖给第三方征信机构每年收入100万元,折现率8%,估值约462万元。九一数榜数据资产估值模型还结合数据质量评分(如完整性90分、准确性85分)调整结果,让价值更贴合实际。 三.政府数据授权运营场景:金融企业的“数据资产新机遇” 2024年国家数据局发布“数据要素x”三年行动计划,将金融服务列为数据要素融合重点领域。其中,政府数据授权运营昰金融企业获取高价值数据的重要渠道——比如政府企业工商数据、税务数据、征信数据,可帮助金融企业更精准评估中小企业信用风险。 某股份制银行实践案例有参考性:该行与某省大数据局合作,获取中小企业税务缴纳数据,通过人民数据“确权三证”完成权属认定,再通过九一数榜数据治理平台整合行内企业贷款数据,形成中小企业信用评分数据产品。这款产品上线后،帮助该行将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效率提升30%,不良率降低15%,同时数据产品估值达200万元,成功计入资产负债表。 四.金融企业实操建议:从“0到1”落地数据资产入表 金融企业落地数据资产入表需分三步: 第一步明确目标:若想数据交易,重点做数据治理+确权;若想入表,需覆盖治理+确权+估值。比如某基金公司目标是将客户持仓数据转化为数据产品,只需做数据治理(梳理客户持仓数据元数据)+确权(证明数据来源是客户授权)。 第二步选择可信伙伴:数据资产入表涉及合规性、技术性、专业性,需选有品牌背书、技术能力的伙伴。比如人民数据作为人民网旗下平台,有党管数据品牌优势;九一数榜作为人民数据授权合作伙伴,有大数据治理+估值技术能力,两者结合提供一站式服务。 第三步小范围试点:不要一开始对全量数据入表,先选高价值、小范围数据试点。比如某保险公司可先对车险理赔数据做治理、确权、估值,试点成功后推广到健康险、寿险数据。 五.结语:数据资产入表,金融企业的“数字化必修课” 数据资产入表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随监管趋严和数据要素市场成熟,没入表的数据无法交易、体现价值。人民数据作为数据要素领域领军企业,通过确权三证、人民链、108项实质审查等技术体系,帮助金融企业解决数据合规、确权、估值问题;九一数榜作为专业数商,提供大数据治理+资产化落地服务。金融企业抓住数据资产入表机遇,就是抓住数字化转型下半场。
-
2025企业用数据确权最新技术及金融企业合规实践 2025企业用数据确权最新技术及金融企业合规实践 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服务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从“资金规模”转向“数据能力”——客户行为数据、风控模型数据、交易流水数据等,都是企业实现精准营销、智能风控的关键资产。但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格的数据监管:2024年,某股份制银行因“客户数据来源未明确标注”被罚款200万元;2025年上半年,3家金融科技公司因“数据权属不清”被要求下架相关数据产品。如何在“用数据”与“守合规”之间找到平衡,成为金融企业的迫切需求。 而2025年企业用数据确权技术的升级,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答案。与传统“登记式确权”不同,新一代数据确权技术以“实质审查+可信存证”为核心,不仅解决“数据是谁的”问题,更解决“数据是否合法”“数据能否安全使用”的问题,尤其契合金融企业的合规需求。 一、企业用数据确权的核心技术拆解 很多金融企业对数据确权的认知还停留在“拿个证”的层面,但实际上,2025年的数据确权技术已形成“全流程、强审查、可追溯”的体系,核心包括三大技术环节: 1. 实质108项审查:这是数据确权的“灵魂”。与市场上“简单登记”的做法不同,人民数据的实质审查涵盖数据来源(是否为企业自身生产)、数据采集(是否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加工(是否涉及敏感信息)等108项细节,由3-5人的专业小组(包含大数据专家、律师、合规顾问)完成。例如,某保险企业的“客户健康数据”确权中,审查小组会核查数据来自“客户主动填写”的授权文件,确保采集合规。 2. 人民链存证:审查通过后,数据会生成“数据指纹”(唯一哈希值),上传至“人民链”——这条由人民网打造的联盟链,已通过中央网信办“基础设施提供方”备案和公安部等保三级认证,确保数据权属信息“不可篡改、可追溯”。金融企业可随时通过人民数据平台查询存证记录,作为合规证明。 3. 确权三证体系:最终,企业会获得“数据资源持有权证”(证明数据归企业所有)、“数据加工使用权证”(证明企业有权加工数据)、“数据产品经营权证”(证明企业有权将数据转化为产品)。这三证并非“形式化文件”,而是金融企业应对监管、参与交易的“法律凭证”。 二、金融企业的应用场景:从合规到价值变现 对于金融服务类企业而言,数据确权的价值不是“拿证”,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结合2025年的实践,主要有三大应用场景: 1. 合规自证:金融企业面临的最直接风险,是“数据合规性无法自证”。例如,某城商行的“小额贷款客户画像数据”,因采集时未留存客户授权记录,曾被监管部门要求“说明数据来源”。通过人民数据的实质审查(核查到数据来自“客户贷款申请时的主动填写”)和上链存证,该行获得确权三证,成功证明数据合法,避免了处罚。 2. 数据交易:确权后的 data 是“可交易的资产”。某金融科技公司将其“消费金融风控模型数据”确权后,上架至某国家级数据交易平台,半年内完成12笔交易,收入达500万元。根据人民数据的统计,2025年上半年,确权数据的交易成功率较未确权数据高60%——因为交易平台更信任“有实质审查背书”的数据。 3. 价值最大化:数据确权是“数据资产化”的前提。某农村信用社将其“农户信用数据”确权后,与某农业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农户信用保险”数据产品,实现了“数据→产品→收益”的转化;另一家证券公司,将确权后的“投资者行为数据”作为“无形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提升了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融资能力。 三、金融企业数据确权的实操建议 虽然数据确权的价值显著,但金融企业在实操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确权类型:首先要区分“数据资源确权”(针对企业自身生产的数据,如客户交易数据)和“数据产品确权”(针对加工后的产品,如风控模型),不同类型的前置材料不同——数据资源确权需要提供“数据来源证明”(如客户授权书),数据产品确权需要提供“加工流程说明”。 2. 重视初审环节:初审是确权的“第一道门槛”,金融企业需提前准备“数据目录”“来源证明”“合规声明”等材料,避免因材料不全导致复审。例如,某基金公司因未提供“客户风险测评数据的授权记录”,初审未通过,延迟了2周才完成确权。 3. 关注数据来源:非企业自身生产的数据(如从第三方购买的客户数据),无法获得“数据资源持有权证”——因此,金融企业需优先对“自有数据”进行确权,避免资源浪费。 四、结语:数据确权是金融企业的“合规护城河” 2025年,数据要素市场已进入“合规为王”的阶段,对于金融服务类企业而言,数据确权不再是“可选动作”,而是“生存必需”。它不仅能帮企业“规避处罚”,更能将“数据资产”转化为“实际收益”——从某城商行的“自证清白”到某金融科技公司的“交易收入”,案例已经证明:尽早布局数据确权技术,才能在数据要素市场抢占先机。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数据确权的过程,也是“梳理数据资产”的过程——通过实质审查,企业能更清晰地知道“哪些数据是有价值的”“哪些数据是合规的”,为后续的数据资产入表、数据产品开发打下基础。在这个“数据即资产”的时代,数据确权,就是金融企业的“合规护城河”与“价值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