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256
篇与
科技
相关的结果
- 第 4 页
-
首次实现百公里幅宽高精度全球温室气体精细探测 本报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李红梅、刘诗瑶)9月27日3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H星(又名“风云三号0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作为风云极轨气象卫星“下午星”家族的新成员,风云三号H星将接替已“服役”近8年的风云三号D星在轨业务,并与在轨的“上午星”风云三号F星、“黎明星”风云三号E星、“降水星”风云三号G星组网观测。 风云三号H星装载9台有效载荷,配置和性能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将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公里幅宽的高精度全球温室气体精细探测。风云三号H星投运后,将提供云辐射类、海表类、陆表类、大气参数类、大气成分类、空间天气类等6类70个产品,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值天气预报、全球气候变化监测、生态环境监测和综合防灾减灾等领域的能力与水平。 截至目前,我国共发射22颗风云气象卫星,9颗在轨运行,持续为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王劲松介绍,我国近地轨道气象卫星采用多星组网观测,目前,中国是全球唯一同时业务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 又电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8日 02 版)
-
波音"吹哨人"自杀 波音公司同意支付至少5万美元 财联社9月27日讯(编辑 赵昊)波音公司最新同意支付至少5万美元(约合35.7万元人民币),以了结知名“吹哨人”约翰·巴尼特(John Barnett)家属提起的非正常死亡诉讼。财联社曾报道,去年3月9日,曾在波音工作32年并多次曝光公司质量控制问题的巴尼特被发现死在其入住酒店停车场的车里,终年62岁。 当时巴尼特正准备就波音的诉讼接受质询,结果却未出庭。根据代理律师公布的文件,巴尼特生前表示,他因为对波音质量控制环节表示担忧而受到“骚扰、诋毁和羞辱”。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县验尸官办公室之前曾表示,巴尼特似乎死于“一处自残性枪伤”。这一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也打击了波音产品的口碑。就在2024年初时,阿拉斯加航空公司运营的波音737 MAX 9型客机飞行途中发生门塞掉落事故——让外界开始重点审视波音的制造流程和企业文化。波音与巴尼特达成和解协议根据波音周五(9月26日)提交给查尔斯顿联邦法院、请求法官批准的文件,双方达成了“全面的、最终的(不再有后续诉讼)且保密的”和解协议。并且此和解将撤销巴尼特本人及其遗产代表提起的所有索赔,包括他在去世时仍在进行的案件。换句话说,就是波音和巴尼特家属“一揽子”私下和解,彻底了结现有和潜在的所有法律纠纷,之后双方都不能再就这些事情追责或提告。需要指出的是,和解的具体条款(包括波音可能支付的额外金额)未予披露。在5万美元的非正常死亡和解金中,2万美元将用于支付律师费和相关费用,剩余款项支付给原告。根据文件,波音“否认并持续否认公司任何行为”导致了巴尼特的伤害或死亡。波音还通过邮件告诉媒体:“我们对巴尼特先生的去世感到难过,并在达成这一解决方案之际向其家属致以慰问。波音在数年前已采取行动审查并处理巴尼特提出的问题。”
-
中国科学院团队: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单细胞基因面板筛选新方法RIGPS 投稿作者:肖濛(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特别研究助理,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随着单细胞 RNA 测序(scRNA-seq)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得以在单细胞层面观察基因表达,为疾病研究、药物开发和精准医疗打开了新大门。然而,这项技术也带来了一个巨大挑战——如何从海量的基因中,精准筛选出最有生物学意义的“关键Marker基因”?尤其是大多数测序数据没有真实标注,在这些没有标签(label-free)的数据中,这一任务更是难上加难。近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学数据智能与创新实验室团队联合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等研究机构,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知识引导型基因面板筛选框架——RIGPS,为无标签单细胞数据的精准分析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传统方法为何“力不从心”? 在单细胞数据分析中,基因选择是下游分析(如聚类、可视化、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的关键前提,也是单细胞分辨率下的基因标注的重要步骤。传统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 降维方法(如 PCA、t-SNE、UMAP):虽能压缩数据,但容易丢失关键生物学信号。 统计方法(如高变基因、差异表达):对噪声和稀疏性敏感,易误筛或漏筛。 嵌入式模型或启发式算法:依赖人工经验或局部最优,缺乏全局优化能力,稳定性差。 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往往无法在无标签数据中自适应地识别关键基因,也难以处理高维度、高冗余的基因空间。RIGPS:让AI像专家一样“挑基因” RIGPS 框架的核心思想是:模仿专家的分析过程,用强化学习逐步优化基因选择策略。如下图所示,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图|框架架构图1. 知识集成初始化:站在“巨人”肩膀上RIGPS 首先整合多种传统基因筛选方法(如 Seurat、geneBasis、CellBRF 等)的结果,构建一个“先验知识边界”,作为强化学习智能体的初始搜索空间。这一过程不仅压缩了搜索范围,还有效降低了计算复杂度。2. 多智能体强化学习:协同探索最优基因组合RIGPS 为每一个候选基因分配一个“基因智能体(gene agent)”,这些智能体在每一轮迭代中协同决定是否保留或剔除某个基因。通过共享状态信息和奖励反馈,智能体们逐步收敛到一个最优基因组合。3. 专家行为模拟的奖励机制:无标签也能“看懂”生物学意义RIGPS 结合领域专家在进行细胞类别标注任务下的行为逻辑,设计了一个融合生物可分辨性(Biological Distinctiveness)与基因简洁性(Biomarker Parsimony)的奖励函数: 生物可分辨性:通过聚类结果与伪标签之间的互信息,衡量当前基因组合对细胞类型的区分能力。 基因简洁性:鼓励选择更少的基因,避免冗余,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这一机制使得 RIGPS 在无标签条件下,也能像专家一样判断“哪些基因更重要”。实验结果:全面领先,性能强悍 研究团队在 24 个公开 scRNA-seq 数据集上对 RIGPS 进行了系统评估,涵盖人类、小鼠等多个物种,涉及胰腺、大脑、肿瘤等多种组织类型。 图|RiGPS 在多个数据集上取得最优表现结果表明:在聚类任务中,RIGPS 在 NMI、ARI、Silhouette Index 等指标上全面优于 10 种主流方法,在 19 个数据集中排名第一,在全部数据集上综合平均排名第一名;在可视化、差异表达、热图分析等下游任务中,RIGPS 选出的基因组合展现出更强的生物解释力。 图|RiGPS 所选择基因在 Puram 数据集上的下游实验分析在细胞类型注释任务中,RIGPS 预处理的数据集同样表现优异,相较于其他数据预处理方法,处理后的数据集准确率和 F1-score 均显著提高。不止于“选基因”:RIGPS的更多亮点 抗噪能力强:在存在批次效应的数据中,RIGPS 依然能稳定识别关键基因。 图|RiGPS 在具有批次效应的数据加上依然具有优秀的性能收敛速度快:相比传统启发式迭代方法,RIGPS 在更短时间内找到更优解。 图|RiGPS 的模拟实验奖励函数能让其具有更高的收敛效率模型轻量高效:通过自编码器压缩状态空间,显著降低内存和计算开销。 图|RiGPS 具有良好的扩展能力基因组合更精简: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RIGPS 选出的基因数量远少于其他方法,极大降低后续实验成本。 图|RiGPS 仅需选择次优方法 1/5的基因,即可达到更优的聚类性能结语:AI for Science的又一典范 RIGPS 不仅是基因选择技术的一次飞跃,更是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深度融合的典范。它突破了传统方法对标签数据的依赖,让 AI 真正“理解”生物数据的结构与意义。未来,RIGPS 有望在肿瘤早筛、免疫治疗、细胞疗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助力精准医学迈向新高度。论文信息:Xiao, M., Zhang, W., Huang, X., Zhu, H., Wu, M., Li, X., & Zhou, Y. (2025). Knowledge-Guided Gene Panel Selection for Label-Free Single-Cell RNA-Seq Data: A Reinforcement Learning Perspective.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 2025本项目受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460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9247020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No.4254089)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基本科研业务费“科学地平线”(SciHorizon)平台的资助。 实验室介绍:科学数据智能与创新实验室(Data Intelligence for Scientific Innovation Lab)简称DI4Science Lab或DSL,聚焦于研发面向科学大数据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多学科领域知识,助力解决复杂科学问题,构建跨学科创新应用,提升科研创新效率,支撑学科发展。实验室汇聚了来自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科学以及跨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重点聚焦于负责任的AI4Science、科学大数据知识计算、新一代科学智能应用等研究方向。
-
2025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发布!清华国内第一、Bengio全球前十 新智元报道编辑:kingHZ【新智元导读】斯坦福大学携手Elsevier,发布2025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国学者大放异彩!其中清华有746位学者入选,全球大学排名第四,超越斯坦福。南京大学周志华和腾讯张正友双双进入全球前1000。当地时间9月19日,斯坦福大学和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共同发布了「斯坦福2025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全榜单链接:https://elsevier.digitalcommonsdata.com/datasets/btchxktzyw/8据统计公布的2025年榜单,国内共有1435人入选终身「斯坦福2025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有2270人入选年度「斯坦福2025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这份榜单是学术界关注度最高的爱思唯尔发布的年度清单之一。清华国内第一,周志华张正友全球前1千 清华大学入选年度Top10大学,共746位学者入选该榜单,稍落后于牛津大学,强过斯坦福大学,位居第四。 南京大学周志华、腾讯张正友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前1000,排名分别为526、969。 同时,两人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前1000,排名分别为182、588。 周志华,现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ACM、AAAI、IEEE等Fellow。 他于1996年、1998年和2000年分别获得中国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著有《机器学习》《集成学习: 基础与算法》等中英文著作四部。目前,他的谷歌学术引用总数超过了10万。 张正友,目前任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ACM/IEEE Fellow。 他于1985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系,于1987年在法国南锡第一大学(现洛林大学)获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并于1990年获巴黎第十一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是世界著名的计算机视觉、语音处理、多媒体技术和机器人专家,参与了多项欧洲和微软的计算机视觉、多媒体和机器人重大项目,在立体视觉、机器人导航、运动分析、摄像机标定、人脸表情识别、语音增强与识别、沉浸式远程交互、视频会议系统等方面均有开创性贡献。目前,他的谷歌学术引用总数8万余。 他发明的平板摄像机标定法在全世界被普遍采用,被称之为「张氏方法」。2013年,他因为「张氏方法」获得 IEEE Helmholtz时间考验奖。2025年,他因为「深度监督网」(Deeply-Supervised Nets)获得AISTATS时间考验奖。值得一提的是,图灵奖得主Yoshua Bengio入选本年度Top 10科学家。 Yoshua Bengio最著名的贡献是在深度学习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这让他与Geoffrey Hinton和Yann LeCun共同获得了 2018年图灵奖——被称为「计算领域的诺贝尔奖」。 这也使他成为引用次数最多、h-指数最高的计算机科学家。目前,他是蒙特利尔大学的正教授。他从麦吉尔大学获得了电气工程学士学位、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是伦敦皇家学会和加拿大皇家学会的院士、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加拿大勋章官员、联合国科学和技术突破独立咨询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全球科学家怎么才算全球前2%这个列表通过标准化引文指标识别出全球顶尖2%的科学家。 它使用终身职业生涯和单一年度引文数据,在22个科学领域和174个子领域评估研究影响,以确保公平且全面的代表。排序基于复合指标(c-score)——考虑了引文数量、合著调整和作者顺序,重点关注有意义的影响,而非仅仅的生产力。 复合指标c-score综合考虑了以下六个指标: 总引用次数(NC) 引用次数的Hirsch H指数(H) 引用次数的Schreiber合作作者调整后的Hm指数(Hm) 针对科学家作为唯一作者的论文收到的总引用次数(NCS) 针对科学家作为唯一作者或第一作者的论文收到的总引用次数(NCSF) 针对科学家作为唯一作者、第一作者或最后作者的论文收到的总引用次数(NCSFL) 这些指标可以从单调递增的角度来评估引用影响力,数值越高越好。在六个不同的单调指标中,选出了排名前3万名的科学家。计算职业生涯整体影响力的复合指标公式,通过对6个指标(NC、H、Hm、NCS、NCSF、NCSFL)求和得出: 通过被纳入这个列表,科学家们获得全球认可,以表彰他们推进知识并影响他们的科学社区。更多排名原理,请详阅3篇相关的PLoS Biology论文: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3000918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3000384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1002501 上榜的小伙伴们,欢迎在评论区晒出来~参考资料:https://top2percentscientists.com/https://elsevier.digitalcommonsdata.com/datasets/btchxktzyw/8
-
中国商业火箭公司亮相,全面承接长征火箭国内商业发射服务 9月2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中国商业火箭公司”)迎来成立一周年。同日,以“星途无界,聚势同行”为主题的长征商业发射用户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该公司成立以来,首次以主办方身份举办行业大会,完成公开亮相。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模式变革与商业化发展的“先锋队”,中国商业火箭公司于2024年9月26日在上海注册成立,是集团面向国内商业航天市场打造的商业发射服务运营主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李忠宝表示,发展商业航天是落实国家关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集团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支持中国商业火箭公司加快形成市场化服务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支撑航天强国建设。中国商业火箭公司总经理王闻杰介绍,公司承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商业发射任务统筹与运营工作。未来,所有面向国内商业客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将由该公司统一组织协调,实现“一个窗口对外、全流程服务”。这一定位意味着,用户只需对接中国商业火箭公司,即可获得涵盖选型采购、计划协调、资源保障到许可办理,保险安排在内的“一站式”发射服务。依托中国航天68年技术积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累计完成119次商业发射任务,形成了高可靠、高性价比“金牌火箭”家族。依托航天科技集团的体系保障,长征火箭正稳步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关键跨越。“上海在高端装备制造、精密加工、新材料等领域拥有强大基础,为我们商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王闻杰表示,公司成立以来,得到了上海相关部门在政策、空间、服务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随着我国商业航天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有限公司将继续发挥体系优势,为提升我国进出空间能力、促进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原标题:《中国商业火箭公司亮相,全面承接长征火箭国内商业发射服务》栏目主编:李晔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俱鹤飞
-
千寻位置发布MC382时空智能模组及多款自研芯片 9月26日消息,在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成果发布会上,千寻位置正式发布MC382时空智能系列模组,其内置千寻位置自研的时空智能芯片BG1101,同时亮相的还有车规级双频时空智能芯片BG1101LA、双频时空智能芯片BG1102。三款芯片均采用国产RISC-V CPU,实现核心硬件自主可控。 据了解,MC382系列模组内置千寻位置自研时空智能芯片,支持包括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内的全球所有民用导航系统,具备全系统、全频点的接收能力,结合RTK+惯导融合技术,在复杂环境下仍可提供连续、稳定、高精度定位。该模组尤其适用于智能割草机、农业机械、无人机等户外移动设备,有效提升自动化作业的精准性与可靠性。BG1101LA为车规级芯片,已通过AEC-Q100认证,满足高温、振动等苛刻环境下的稳定运行要求,适用于TBOX、5G通导一体模组、智能座舱等车载前装场景,并已实现批量装车。BG1102则面向大众消费领域,兼顾高性能与低成本,适用于共享出行、智能头盔等产品。 据悉,千寻位置依托“云芯一体”技术路径,将云端算法与终端芯片深度协同,结合全球6000多座增强站网络,为智能驾驶、低空经济、机器人等场景提供全栈时空智能服务。截至目前,千寻位置累计接入终端设备已超过24亿台。此次发布进一步丰富了千寻位置的芯片与模组产品线,有望推动北斗高精度技术在多行业实现规模化落地。(朴灿灿) 本文来自网易科技报道,更多资讯和深度内容,关注我们。
-
大事发生前那件小事,为什么你总忘不了? 9月26日(星期四)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大脑大扫除:替换免疫细胞成为治病新思路 大脑中的常驻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在维持脑内环境稳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小胶质细胞功能失常,可能与从罕见遗传病到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因此,一种旨在替换病变小胶质细胞的创新疗法正成为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的核心思路是为大脑提供健康的新免疫细胞,以取代功能异常的原生细胞。目前,一种主要途径是骨髓移植。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期望这些细胞能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分化为功能正常的小胶质细胞。中国复旦大学团队的研究显示,利用骨髓移植治疗一种名为CAMP的致命性脑病,在早期临床试验中成功延缓了患者病情进展。 然而,实现有效替换面临重大挑战。关键步骤在于必须先为移植细胞“腾出空间”,即清除大脑中原有的小胶质细胞。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大剂量的化疗或全身放疗,其毒性会显著增加患者感染和远期罹患癌症的风险。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预处理毒性,该疗法目前仅被视为治疗致命性、快速进展疾病的潜在手段。 为降低毒性,斯坦福大学团队尝试绕过骨髓移植,直接在实验室培养能生成小胶质细胞的祖细胞,并将其注射到小鼠脑内,从而避免了全身放疗,仅对头部进行照射。但复旦大学专家指出,头部放疗仍可能损伤生成神经元的干细胞,存在安全隐患。 未来,更安全的方法或在研究中出现。一旦安全性问题解决,该技术不仅有望用于治疗复杂脑病,小胶质细胞还可能成为穿越血脑屏障的“特洛伊木马”,帮助递送药物入脑。 《科学通讯》网站(www.sciencenews.org) 昨天的琐事为何今天难忘?关键可能在下一刻的“震撼” 当我们经历令人震撼的事件时,不仅该事件本身会深刻印在脑海中,就连之前发生的一些平凡记忆也可能变得异常清晰。这背后的神经机制近日得到进一步阐明。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支持了“标记与捕获”理论,解释了情感冲击如何强化之前的弱记忆。 该理论认为,日常经历会在大脑神经元上留下短暂的化学“标记”。如果随后不久发生了一个充满情绪波动的重要事件,便会触发海马体及相关脑区产生一场局部的蛋白质合成“风暴”。先前留下的标记能够“捕获”这些新合成的蛋白质,从而使原本容易消退的弱记忆得到巩固,并与强烈的记忆事件绑定在一起。 为了验证这一机制,波士顿大学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实验。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动物和日常工具的图片,并在后续阶段通过正确分类图片来获得不同额度的奖励(高奖励如900分,低奖励如1分)。 结果发现,奖励的“情感价值”(即高奖励带来的积极情绪)能够逆向增强对之前出现的相关内容的记忆。例如,在动物图片后获得高奖励的参与者,其对之前看过的动物的记忆准确率提升了约5%。然而,同样的高奖励并未对工具类图片的记忆产生显著增强效果。 这项研究为理解记忆的选择性巩固提供了直接证据。它表明,大脑会利用后续的重要事件,为之前相关的平凡经历“赋予意义”,使其变得更难忘。未来,这一原理或可帮助治疗师通过增强创伤发生前的日常记忆来缓解患者的创伤痛苦,也可帮助教师设计教学策略,例如利用新奇、活跃的课堂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信息保留效果。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为自动驾驶与手机摄像头“解毒”:量子点技术开启红外成像普及时代 红外成像技术正面临环保法规带来的重大变革。随着全球范围内对汞、铅等有毒重金属的限制日益严格,传统红外探测器的生产受到严重制约。与此同时,自动驾驶、医疗成像和安防监控等领域对红外技术的需求却在持续增长。 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在《ACS应用材料与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胶体量子点技术有望解决这一困境。该技术通过溶液法合成量子点材料,完全避免了传统红外探测器对重金属的依赖。与传统需要超高真空和原子级精密沉积的制造工艺不同,量子点材料可在溶液环境中像酿造墨水一样合成,并通过卷对卷涂布等工艺进行规模化加工,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研究团队通过溶液相配体交换技术,成功解决了量子点材料的导电性问题。测试结果表明,新型探测器可实现微秒级响应速度,灵敏度达到纳瓦级别。与团队此前开发的银纳米线透明电极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环保型红外成像解决方案。这种组合特别适用于大面积成像阵列,能够同时实现高性能探测和高效信号提取。 该技术为消费电子、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红外应用扫除了环保障碍。虽然目前其性能与传统重金属探测器尚有差距,但通过持续的工艺优化,这一差距正在快速缩小。随着量子点技术的成熟,红外成像将朝着更环保、更经济的方向发展,为夜视技术、医疗诊断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带来新的可能性。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古老褐矮星大气中发现硅烷,解开行星化学关键一环 天文学家利用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在一颗名为“意外(The Accident)”的古老褐矮星大气中,首次明确探测到硅烷分子。这一发现为理解巨行星大气化学提供了关键线索。相关研究已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硅是宇宙中含量丰富的元素,却难以在木星、土星等气态巨行星的大气中被直接探测到。韦伯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显示,“意外”的大气中存在硅烷。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在褐矮星或系外气态巨行星中确认该分子。科学家认为,在木星和土星等行星上,硅很可能与氧结合形成硅酸盐等物质,并沉降到大气深层,从而无法被观测到。而理论上更轻的硅烷应存在于大气高层,但此前始终未被发现。 “意外”距地球约50光年,估计已有100亿至120亿年历史,是已知最古老的褐矮星之一。研究团队推测,其大气中能检测到硅烷,是因为它形成于宇宙早期,当时环境中氧气含量极低。缺乏氧气使得硅得以与氢结合形成硅烷并保留下来。而在后期形成的天体(氧气相对丰富)中,硅会优先与氧结合,几乎不留余地生成硅烷。 此项发现不仅揭示了宇宙早期天体独特的化学过程,也深化了对气态巨行星大气成分和垂直结构的理解。研究人员指出,解析此类复杂大气现象,将为未来探测系外岩质行星的大气化学成分、评估其宜居性积累关键经验与方法。(刘春)
-
千寻位置陈金培:城市融入北斗时空智能,有望形成万亿级新业态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陈维城)9月25日消息,在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上,千寻位置CEO陈金培表示,城市深入应用北斗时空智能后,将在共享出行、夜空经济、智能巡检等运营场景中创造显著商业收益,这些收益不依赖政府投资,而是通过消费服务、城市运维、广告等多种方式实现,将进一步拓展北斗产业的发展空间。2024年10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确定了22个省份共39个城市(区)进入试点名单。这一举措标志着北斗规模化应用迈向新的阶段,为北斗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发展白皮书》显示,2024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758亿元,同比增长7.39%。其中,产业核心产值达1699亿元,涵盖芯片、软件、终端设备等关键环节。陈金培指出,基于北斗的时空智能基础设施可大幅提升城市的时空分辨率,将城市空间的调动能力提升至厘米级甚至毫米级,极大提高空间资源使用率。以车道级导航为例,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应用使道路管理从“路段级”升级为“车道级”,一条道路可在数字世界被精细化为四到五条独立车道,交通资源利用率成倍提升,城市治理效率显著提高。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刘经南在论坛上指出,智慧城市是复杂的生命体,北斗作为具备通导遥一体化优势的全球时空位置服务基础设施,对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城市能因此创造十亿元规模的新收入,全国300多个地级市,20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叠加起来,就将形成万亿级的新业态。这对北斗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陈金培表示。编辑 杨娟娟校对 柳宝庆
-
设计百人论坛里大咖们都提到的竹子和水,背后有什么生态关联? 设计百人论坛里大咖们都提到的竹子和水,背后有什么生态关联? 陆地上的竹子,江河里的水,它们似乎“八竿子打不着”。但在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举办的第四届国际设计百人论坛上,“蓝色经济之父”冈特·鲍利等多位演讲嘉宾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竹子和水。它们之间有何生态关联?设计又如何帮助生态系统“生生不息”?水、竹子,与背后的系统性设计冈特·鲍利有着多重身份,他首先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后来又转变为一位环保先锋。转折点是他在工作中发现,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无法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过度依赖有限资源最终将把人类带入困境。在主旨演讲中,他解释了“蓝色经济”理念,区别于使用高成本治理环境的绿色经济,蓝色经济强调通过构建一种“闭环经济”系统,让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循环使用,产生多边的新经济形态,从源头上减少生产废弃物,在降低经济运行成本的同时实现生态修复。 鲍利将目光聚焦在水资源上。他曾设计了一艘名为“波里马号”的创新船,其甲板上铺满太阳能电池板,船体由巨大风筝似的“天帆”装置拉动,还利用水资源制造一些氢气,这样船就能靠可再生能源航行,不需要燃油,也没有污染,“这艘船已环游地球两圈了,现在我们可以制造100艘这样的船,实现规模化”。“蓝色经济”实际上是顺应自然万物的法则。他以竹子这种自然界最常见的材料举例,认为它可以优化建筑设计,大大降低能源消耗。鲍利提到他们曾建造了一栋大型竹结构建筑,配套2000顷竹林,随后又为社区提供水源,这正是系统性设计。竹子、水,与设计“传统的未来”另一位主旨演讲嘉宾、品物流形与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张雷,同样提到了竹子与水。但他希望通过这两者来阐述“设计解构传统,赋能未来”的可能。张雷曾目睹手艺人制作油纸伞,当时他想,如果伞的设计更符合现代审美,是不是就能大卖。但他很快发现这行不通。于是,他的团队开始解构油纸伞,发现伞背后的“糊纸工艺”才是宝藏。后来,团队用这套工艺打造出一把油纸材料的椅子,在米兰家居展上一举夺得当年最高奖项。有了这种设计理念之后,对于竹子的运用就更加得心应手。张雷的团队曾携3000片竹纸在巴黎参与一场展览设计。“在这个展览中,你根本看不到竹子在哪里,但处处都是竹子,这就是对传统工艺的解构,通过颠覆设计语言,形成未来的设计。”张雷说。10年前,张雷受邀前往浙江青山村,教授村民手工技艺。他发现,那里的竹林一度带来水质污染。“竹子本身是一种极佳的可持续材料,但传统的粗放式种植需要使用除草剂,这些化学物质随雨水流入河中,反而污染了水源。”张雷表示,他的团队决定用现代设计为村民赋能,向农户传授“金网编织”的新工艺。3年之后,当地的水质从三类变为一类,而14位村民与融设计团队共同创作的作品《水的一生》,走向了米兰设计周。作品中央设有一方水潭,演绎水变为蒸汽,再凝结为雨雪的自然循环。这件作品也是一次生态宣言:真正的生态设计,不在于末端的治理,而在于从源头构建一种和谐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
两款全球最快移动CPU齐发,高通「升维」加速边缘AI “Oryon CPU是我们整个SoC的最后一块拼图。”高通技术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手机业务总经理 Chris Patrick在2024年的骁龙峰会上说。回顾从Oryon CPU首次亮相,到第三代Oryon CPU,更容易看清楚自研CPU对于高通的重要意义。两年前高通自研的第一代Oryon CPU在骁龙X Elite PC平台亮相时,就超越了当时x86阵营里的最强的CPU,以及当时苹果最强的M2 Max处理器。去年高通第二代Oryon CPU在骁龙8至尊版亮相时,就已经确立了骁龙8在移动处理器的领先地位。2025年骁龙峰会上,高通第三代Oryon CPU同时出现在全新的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以及骁龙EliteX2 Extreme/骁龙EliteX2上时,高通展现出了“绝对的领先优势”。 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在Geekbench 6及安兔兔的基准测试中,轻松击败苹果A18 Pro,与iPad Pro上的苹果M4处理器相差无几。骁龙EliteX2 Extreme更是成为业界首款能稳定运行5GHz频率的Arm架构兼容处理器。这种领先优势,得益于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和骁龙Elite 2 Extreme在CPU、GPU、NPU性能上实现两位数提升的同时,能效也同步降低了两位数。“这得益于高通CPU、GPU、NPU IP的自研。”高通技术公司产品管理总监Cindy Lei在2025骁龙峰会期间对雷峰网表示,“我们对整个SoC进行了全盘的考虑,并且自研的定制化IP,让我们能够只针对重要的特性进行优化,这样在只增加很少面积的前提下,实现了性能的大幅提升和功耗的大幅降低。”显然,补齐最后一块拼图的高通,已经在2025年的手机和PC旗舰新品中都充分展现出拥有自研CPU、NPU、GPU的实力,这是高通选择自研核心IP战略的胜利。更值得期待的是,拥有强大的计算平台之后,高通也将在2028年推出预商用的6G产品,两者的结合让高通在AI时代的竞争实现了升维,这将让高通的业绩和边缘AI一同爆发。核心IP全自研,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全新的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的CPU、NPU、GPU都实现了两位数的性能和每瓦性能提升,是一款没有短板的移动处理器,拥有绝对领先优势。 先说CPU,高通技术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手机业务总经理Chris Patrick介绍,“通过在SoC层面进行架构创新,彻底摒弃传统的CPU设计方式,我们实现了移动行业前所未有的超高CPU频率,高通Oryon CPU是全球最快的移动端CPU!这种定制化CPU设计让我们不再受限于市售核心而妥协,从而实现无与伦比的性能和能效。”具体而言,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搭载的第三代Oryon CPU采用“2+6”八核设计,2个prime核的峰值主频从4.32GHz提升到4.6GHz,6个性能核的主频为3.6GHz,并为每个核心集群额外配备了12MB缓存,可支持多任务处理。相比第二代Oryon CPU,其单核性能提升20%,多核性能提升17%,网页浏览速度提升32%,CPU能效提升35%。 相比第一代Oryon,第三代Oryon CPU在Geekbench 6.5基准测试上单核性能提升39%,实现相同性能所需功耗降低43%。 高通技术公司手机、计算和XR事业群总经理阿力克斯·卡图赞(Alex Katouzian)表示,“我们不会在冷冻环境下运行基准测试以提升结果,这些成绩都来自在室温下、实际使用环境中进行的全面测试。”在AI时代,NPU的性能也正变得愈加重要。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集成的新一代NPU实现了显著的架构升级:配备更多标量与向量加速器,速度更快的张量加速器,并采用全新的64位内存架构。与上一代相比,全新升级的Hexagon NPU性能提升37%,每瓦性能提高16%,支持端侧本地AI运算,能运行个性化AI智能体。不过高通并未公布其NPU的具体性能,高通发言人表示移动处理器更应该看重的是每瓦推理性能而非TOPS性能。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集成的Adreno 840 GPU升级同样显著,GPU性能提高23%,光追性能提升25%,能效优化20%。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还首次引入为Adreno GPU增加了独立高性能显存(HPM),这是一个18MB专用图形缓存,HPM能大幅提升带宽,显著降低延迟,优化长时游戏体验。 据悉,高通已与腾讯、米哈游等游戏开发商合作优化游戏。例如玩《崩坏:星穹铁道》游戏,Adreno HPM能够保持高性能与稳定性,让玩家能够更长时间沉浸其中。雷峰网了解到, 游戏开发者可以通过Vulkan利用Adreno HPM,让游戏性能实现两位数的提升。那HPM是否也可以用于提升第五代骁龙8的AI性能?Cindy Lei对雷峰网表示,“这取决于AI的负载类型,如果是需要使用GPU的AI负载,也可以获益于HPM。”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的影像系统也进行了升级,配备20-bit三ISP,通过将处理管线扩展到20-bit,实现了动态范围4倍提升,让每张照片都能呈现更丰富的细节、更明亮的高光与更深邃的阴影。 在影像方面,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新增了一个对创作者和视频专业人士尤为重要的功能——支持高级专业视频编解码器APV,Advanced Professional Video),APV是一种全新的编解码器,支持高比特率和近乎无损的画质。 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是首款支持APV的移动平台,三星、谷歌、Blackmagic Design和其他公司都纷纷加入。 与全新升级的NPU结合,AI影像功能也全面升级,例如夜景拍摄3.0可实现出色的暗光视频拍摄,也与虹软联合研发了超域融合视频功能(Dragon Fusion)。Dragon Fusion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计算型视频处理流水线,能够对连续数秒内的每一帧画面实施AI驱动的智能优化。得益于NPU上的AI色调映射技术,用户将享受到更加丰富的色彩表现、更深邃的阴影效果以及更明亮的高光区域。另外,高通与合作伙伴首次将“去反光/伪影”直接集成到设备端,完全依托NPU高效运行,全程无需云端处理、无延迟。此外,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还支持骁龙音频感知(Snapdragon Audio Sense)技术——这是一项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将独特的MEMS麦克风与定制化音频处理相结合,能捕捉高动态范围、极致纯净的音频。通信方面,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搭载X85 5G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以及高通FastConnect 7900移动连接系统。“我们不仅对各个IP模块进行了优化,更在SoC整体功耗管理方面下足了功夫,使得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实现了16%的能效提升。内部测试表明,与前代相比,连续游戏时间最多可延长1小时48分钟。”Chris Patrick说,“仅靠高效的SoC还不够,还需要系统级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先进的电池技术。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支持先进的硅负极电池技术,可将典型电池续航提升14%。”“过去几年旗舰手机市场有两位数的增长,于是我们在原有骁龙8的基础上,增加了骁龙8至尊版,提供更好的性能,更好满足消费者对于旗舰手机的需求。”Cindy Lei告诉雷峰网。小米17系列已经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中兴、vivo、索尼、三星、ROG、红魔、REDMI、realme、POCO、OPPO、一加、努比亚、iQOO、荣耀等全球OEM厂商和智能手机品牌均将在其旗舰产品中采用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全新终端将在未来几天陆续发布。Arm PC的CPU主频首达5GHz,骁龙X2 Elite NPU高达80TOPS如果说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是高通在手机处理器市场相比竞争对手优势的进一步扩大,那骁龙X Elite/骁龙X以及最新推出的骁龙X2 Elite Extreme/骁龙X2 Elite则是 PC市场的一个变革者。继骁龙X Elite推出大受关注之后,高通又在2025年骁龙峰会推出骁龙X2 Elite以及专为顶级移动PC打造的骁龙X2 Elite Extreme。 作为顶级移动PC处理器,骁龙X2 Elite Extreme实现了一个里程碑,它是首款能稳定运行5GHz频率的Arm架构兼容处理器。 骁龙X2 Elite Extreme采用台积电N3P工艺,集成18核第三代高通Oryon CPU,相比前代,CPU性能提升高达50%,GPU性能提升高达2倍,NPU性能提升高达78%。作为变革者,骁龙X2 Elite Extreme配备了面向笔记本电脑的全球最快性能达80 TOPS的NPU,其速度相比竞品领先超过5倍。 骁龙X2 Elite Extreme平台采用全新升级的核心架构设计,能够以更高的能效处理多任务和高负载的多线程工作场景。与竞品相比,骁龙X2 Elite Extreme的CPU单线程工作负载性能领先高达44%。而竞品达到同样峰值性能功耗要高144%。 多线程性能比竞品领先高达75%,竞品达到同样峰值性能功耗要高222%。 骁龙X2 Elite Extreme的Adreno GPU性能比竞品快52%。竞品达到相同性能需要多出92%的功耗。在实际应用中,骁龙X2 Elite Extreme相比竞争对手领先高达53%的更快浏览速度、49%的更快Microsoft 365运行速度,以及超过2倍的更快文件压缩速度。骁龙X2 Elite集成12核第三代高通Oryon CPU,主频达4.7GHz。 相比上一代,骁龙X2 Elite的第三代Oryon CPU在相同功耗下峰值性能提升31%,达到相同性能所需功耗降低43%。在Photoshop、Lightroom、Premiere Pro等Adobe应用中,这些性能提升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在一些对性能要求极高的流行游戏中,性能相比上一代提升高达47%,骁龙X2 Elite的性能提升多达2.2倍。 NPU方面,经过调优后,拥有140亿参数的微软Phi-4推理模型,可在基于Copilot+骁龙PC NPU的设备端流畅运行。 高通发言人表示,一般情况下,高通发布新的PC处理器之后三个月内会有OEM推出产品,但他们采用更保守的预计,搭载骁龙X2 Elite Extreme以及骁龙X2 Elite的终端预计将于2026年春季上市。高通的手机和PC是两种处境,但共同面对AI大市场从Oryon CPU首次亮相,到第三代自研CPU同时出现在高通的手机、PC两大核心产品线,核心IP(CPU、NPU、GPU)全自研让外界清楚看到了高通在这两个市场的竞争已经变得更加得心应手,特别是面向即将爆发的边缘AI推理市场。不过高通在手机市场和PC市场的处境并不相同。在手机市场,虽然最近几年竞争对手给高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随着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的推出,有理由相信高通给竞争者带来了不小压力。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竞争对手抢占的是“传统”的旗舰手机市场,而高通已经推出了超越旗舰的至尊版处理器,相当于提升了一个维度,能够给旗舰手机的消费者提供更极致的性能体验。这也是卡图赞在去年和今年都在强调,“高通追求的并非单纯的参数堆砌,而是极致的用户体验,包括流畅使用、持久续航、智能化等。”从高通今年的产品发布和解读也能看出,在技术层面,高通愿意为了手机游戏玩家增加HPM,只为进一步提供极致的手游体验,并且在拍照方面继续大做文章支持APV。 除了在游戏和拍照目前是吸引消费者更换手机最大的两个特性上大幅提升,在即将带来巨大变化的AI agent领域,高通也在联合合作伙伴积极探索。在技术详解环节,高通也将自己的讲解与合作伙伴的应用充分结合,在提升说服力的同时,也更能够生动展现出高通至尊版产品的领先性。所以高通在手机市场,是在面临压力的情况下,通过升维在应对市场的竞争,也是在进一步扩大自身的领先优势,毕竟对于任何一家技术和产品公司而言,产品力和技术领先性才是最强的竞争力。至于在PC市场,高通作为一个新玩家,在产品上只有实现超越原有领导者的突破,才有可能获得消费者的关注,这也是高通需要强调相比x86阵营里的英特尔以及AMD处理器的性能优势,以及同属于Arm阵营苹果M系列处理器的性能优势,并强调自身的长续航特性。但即便如此,短时间内想要替换大量的x86 PC并不现实,高通选择视频制作、音乐制作这样的专业市场突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这些领域找到市场上已有产品未解决的痛点,针对明确的市场构建软硬件生态的难度更低,现在这样的领域突破,才有可能解决更广泛的生态问题。当然,高通在手机和PC市场都面对同样一个巨大的AI市场。拥有强大的处理器是参与这一市场竞争的前提,无论是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还是骁龙X2 Elite都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特别是骁龙X2 Elite拥有80 TOPS的NPU。只是AI会改变对底层算力的需求,以及产品的形态,正如高通公司总裁兼CEO安蒙所预测的,AI是新的UI,从以智能手机为中心转向以智能体为中心,计算架构迎来变革,模型混合化发展,边缘数据相关性增强,迈向未来感知网络。 虽然没有人能精准预测AI的未来,但是高通有业界领先的移动处理平台,加上领先的6G移动通信技术,有理由相信高通依旧会站在AI时代的中心。
-
神二十乘组完成第四次出舱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5年9月26日1时35分,经过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出舱任务,出舱航天员陈中瑞、王杰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出舱活动期间,航天员陈中瑞、王杰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这是首次由两名第三批航天员共同完成舱外作业任务。截至目前,神二十乘组已完成四次出舱活动,成为我国执行出舱任务次数最多的乘组之一。目前,神二十乘组已在轨驻留超过150天。按计划,后续乘组还将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并在中国空间站欢度国庆和中秋佳节。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刘苏雅(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航空界人士谈“北大教授巴西空难” 极目新闻记者 詹钘9月24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发布讣告: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景观设计教育家俞孔坚,于当地时间2025年9月23日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开展生态考察期间,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享年62岁。 俞孔坚(图源:网络) 另有公开消息称,事故中失事的飞机是塞斯纳175飞机,制造于1958年,失事前该飞机的机龄已达67年。25日,有航空业内人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67年机龄在国外并不少见,包括该机型发动机有设计缺陷、飞机无夜航能力,以及农场不具备夜间降落条件等多个违规因素造成了此次事故。航空自媒体博主“小阳机长Chixinmu”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塞斯纳175外号“云雀”,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生产,属于4座的小通用飞机,定位在塞斯纳172和182之间。它装了个170马力的发动机,巡航速度比同系列的172快不少。 坠机残骸(图源:网络) 该机型有其短板——发动机需一直维持高转速,飞行员如果操作不到位,很容易过热,所以只生产了五年就停产了。“小阳机长Chixinmu”称,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这款已经停产60多年的老飞机,并没出现在国内主流通用航空的运营清单里。国内更常见的,是它的“兄弟机型”塞斯纳172这类后续款。“这个系列设计不错,各方面性能均衡,是应用非常广泛,非常成功的一款机型。”资深机长陈建国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曾经有一架172。该机型的特点是机翼在机身上方,适合乘客观景,且低速性能好。有网友质疑,67年的飞机为何还能飞?陈建国解释,从使用寿命上来说,这种小型飞机跟民航有很大区别,它只要维护得当,能通过适航标准,可以一直飞行,没有固定的报废年限。“就像私家车,只要能过年审,就能跑。”在国外,机龄三四十年的飞机占了很大一部分,六七十年的飞机也有,并不稀奇。甚至有些二战时期的飞机,如今依然在飞。陈建国认为,出现事故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说载重。“对于这种轻型飞机来说,对重量很敏感,多载一个人都会对飞行造成一定影响。”如果满载4人,再加上摄影器材,一旦重量太大,很容易接近飞机极限。这个情况下再加上天气、飞行员不够警觉、载重平衡等因素,在转弯或者复飞时是会存在失速风险的。另据媒体报道,坠机事故发生在23日深夜,当时飞机在巴西西南部的一个大型农场上空尝试降落。巴西民航局登记处表示,失事飞机并未获准作为空中出租车运营。2019年,巴西民警在一次打击非法“空中出租车”的行动中查处了这架小型飞机,并吊销了这架飞机的飞行许可证,直到今年2月才重新恢复。“小阳机长Chixinmu”称,根据公开信息,该飞机没有夜航资质,属于违规飞行。另外,这种老机型仪表比较传统,不具备夜航能力。加上农场飞行营地一般没有灯光系统,单纯靠飞行员目视飞行,夜间能见度极差,包括没有空中管制的指引,对于飞行员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小阳机长Chixinmu”认为,从现有公开信息综合来看,飞机起飞前有多个因素造成坠机隐患,包括:飞机是停产机型;发动机有设计缺陷;飞行员不具备商业飞行资质;飞机没有夜航资质却在夜间飞行;农场不具备夜间降落能力等。另外,此次飞行前是否遵守当地航空法规,是否申请航线、空域的合法飞行,空中管制是否给这架飞机有空中交通指引等谜底,都有待官方调查揭晓。(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