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256
篇与
科技
相关的结果
- 第 8 页
-
硅谷大厂如何“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 【编者按】科技资本是如何让工程师这一具有高议价能力和生产自主性的劳动群体,自愿投入高强度的生产模式,同时又能保持高水平的创造力的?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吴桐雨在《牛马游戏:硅谷大厂如何驯服工程师》一书中展示了硅谷科技公司如何通过设计几十种游戏来调动程序员的积极性,询唤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培养起来的“游戏玩家主体性”。这些工程师们通宵“开黑”修复漏洞,沉迷开发竞争,抛弃工作与生活平衡,最终陷入高度内卷并岌岌可危的身心状况。游戏化的设计巧妙地遮掩了大厂控制劳动者并榨取超额劳动力的意图,而在资本对技术与创造力需求激增的当下,这种新的劳动治理模式可能成为我们未来工作常态。本文摘自《牛马游戏:硅谷大厂如何驯服工程师》(吴桐雨著,刘睿睿 / 潘竹涛译,光启书局2025年8月版),澎湃新闻经光启书局授权刊发。有删节。 创新无疑是科技产业的核心信条。自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20年间,两大经济力量的崛起显著加剧了技术创新的强度和频率。其一,随着竞争者和模仿者进入科技领域的门槛不断降低,科技公司在全国乃至全球竞争中维持优势地位变得愈发困难,这种竞争压力促使科技资本狂热追逐最具颠覆性和变革性的创新理念。其二,美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持续攀升,迫使科技公司不断迭代和更新其技术产品以满足投资者的期望,进而获得一轮又一轮的风险投资。科技产业对创新的极致追求催生了一个悖论。一方面,信息资本对技术创新的豪赌赋予了工程师内在的权力。由于劳动力市场对创意劳工需求强劲,工程师能够通过跳槽来争取更优渥的工作条件和更优厚的薪资待遇。另一方面,科技公司普遍采用的永久测试生产模式,却使工程师陷入高强度且不稳定的工作状态,不得不面对漫长的工作时间、沉重的维护负担,以及频繁的产品调整和团队重组。在竞争者和投资者的双重压力下,科技公司不断压缩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开发与测试的迭代周期,使这种运作模式成为常态。尽管这种高强度的生产模式有诸多弊端,工程师们仍在努力应对挑战。一些工程师,如第四章提到的查尔斯,会自发组织刷单马拉松,日夜奋战以力求在最短时间内修复尽可能多的漏洞。又如第三章提到的本,则将大量闲暇时间用于培养团队关系,以缓解频繁重组对团队协作造成的负面影响。然而,这种无节制压缩生产时间的模式往往很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本以及其他工程师的经历便是明证。这不禁引人深思:为何看似拥有强大议价能力的工程师群体,甘愿屈从于如此高强度的生产模式?从规范控制到游戏控制要深入理解该现象,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劳动控制这一核心议题及其研究脉络。自马克思的著作问世以来,诸多研究致力于剖析资本如何有效控制工人。其中,哈里·布雷弗曼于1974年出版的《劳动与垄断资本》堪称里程碑之作,其对劳动过程理论的振兴与发展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布雷弗曼强调,通过将概念与执行相分离,资本能够垄断核心知识并标准化生产流程,从而在最大限度攫取剩余价值的同时,降低对工人技能的要求,使其沦为可被轻易替代的局部工人。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创意和知识劳工时,传统劳动过程理论的解释力便显得捉襟见肘。这类劳工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复杂性和难以标准化的特质,使得资本难以通过传统手段轻易实现控制。第三章中阿雷的故事便是一个典型例证,他设计的算法通过寻找捷径、优化计算,成功颠覆了既有的标准化计算过程。这种“更巧妙”的算法之所以具有创新性,恰恰在于其打破了标准化流程的桎梏,进而对传统的劳动控制手段构成了挑战。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对知识劳工的有效控制需要建立在协调工人与资本利益的基础之上。在这方面,昆达对工程师的深入研究颇具启发。他有力地论证了企业文化是如何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控制机制,将工程师的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加以调和。这种规范控制确保了工程师对企业理念和目标的内化,其有效性也在后续大量研究中得到广泛证实,为理解知识劳工的控制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然而,近年来,创意劳工的流动性显著增强,其对特定企业文化的认同也日渐式微,这使得规范控制的理论范式面临重重挑战。事实上,相较于组织因素,职业特质与代际特征对创意劳工的影响更为深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工程师对游戏文化元素的认同,包括作为创新根基的自由精神、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以及游戏化的乐趣体验,早在他们踏入科技产业之前就已根深蒂固。这种个人和组织利益的错位使得规范控制的成效大打折扣。正如丹尼在第四章中所言,徽章游戏不过是一种“公司耍的小花招”。在他看来,巨兽公司试图挪用电子游戏的徽章体系,但并没有真正尊重游戏文化,这种拙劣的模仿非但无法激发认同,反而显得虚伪,令人徒增失望。总的来说,稳固持久的组织文化已难以充当研究中有效的中介变量,规范控制的解释力在这一新变化的冲击下逐渐式微,甚至失去效力。尽管如此,基于协调利益来控制知识劳工的基本逻辑依然成立。管理者通过吸引工人参与工作场所的各种游戏,使他们确信自己的游戏策略有助于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乃至获取“超额”利益。然而,这种对超额利益的追逐,恰恰与管理者的利益不谋而合——他们得以借此攫取更多劳动力。从劳工游戏到游戏场域巨兽公司的案例生动诠释了劳工游戏理论历久弥新的理论价值和丰富内涵。前几章的内容表明,在巨兽公司,游戏化已发展成一种引人入胜且错综复杂的现象,其中,劳工游戏更是成为管理者控制工程师的有力手段。诚然,布洛维的劳工游戏理论为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但若仅囿于这一理论框架,难以完全揭示巨兽公司游戏化实践的深层逻辑。随着工作形态愈趋复杂多元,单一的劳工游戏已难以持续吸引工人。为此,本书提出“游戏场域”的概念,以捕捉劳动过程从单一游戏规则主导,向多重游戏逻辑交织互动的复杂状态的转变。公司通过四类劳工游戏搭建起游戏场域,分别是:模拟游戏、众包游戏、竞速游戏和整蛊游戏,进而有效地将劳动控制游戏化。这些游戏规则各异、功能有别,它们嵌入在特定的工作流程中,推崇不同的技术技能和玩家特质,并最终形塑出多样的主体性。例如,第三章的模拟游戏将游戏情节和英雄角色引入冲刺推进开发流程,为工程师营造了一个既足够兴奋又倍感熟悉的环境,促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加强自我剥削。相比之下,第四章的众包游戏和竞速游戏均采用游戏化机制来提升工程师在维护工作中的表现,但二者目标大相径庭:前者旨在调用工程师的知识和技能,将其转化为志愿维护的资源,后者则着重激发工程师的竞争意识,以提高例行维护的工作效率。第五章的整蛊游戏则渗透于日常互动,通过策划整蛊,工程师既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并内化公司文化,又在相互监督中习得并巩固行为规范。表面上看,这类游戏似乎为巨兽公司增添了混乱乐趣,实则暗含着维系组织秩序的隐性规则。游戏场域比单一游戏更贴近现实生活,它反映了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游戏元素。此外,通过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游戏场域为工程师提供了更具沉浸感和真实感的游戏体验。然而,工程师也可能因此迷失其中,周旋于各类游戏场域之间,为了增强胜算使尽计谋,却丢失了参与这些游戏的初心。更重要的是,这种沉浸感可能掩盖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他们在游戏中投入的时间和劳动,最终都沦为资本的收益。如何在游戏场域中攫取创造力?与既往劳工游戏研究一脉相承,本书深入剖析了资本如何通过劳工游戏实现和掩饰劳动剥削,以及尤为关注对创意劳动的剥削。创造力的激发并不仅依赖劳动时间的延长,更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劳动强度的提升。第三章提到,阿雷发明了一种创新算法,使得剩余价值率飙升至1897%。这一“办公室传奇”表明,灵感迸发的关键不在于花费的时间长短,而在于完全沉浸在问题的解决之中。事实上,阿雷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将他的创新想法转化为代码。类似案例在工程师群体中屡见不鲜:阿米尔在应对第四季度错误激增时的全神贯注,查尔斯与系统倒计时赛跑时的奋力拼搏,本沉浸于处理一张棘手的工单而忘记时间流逝。学者们指出,这种“心流”的沉浸状态能够显著提升专注力、创造力和生产力,科技领域的文化对这种爆发式生产力推崇备至,然而,心流状态如何释放创造力形式的巨大劳动力,以及如何被科技资本所攫取,却鲜少得到深入探讨。正如本书的实证章节所讨论的,从苹果、脸书、谷歌到雅虎、亚马逊,科技巨头们都在不遗余力地尝试各种激发心流状态的策略。劳工游戏及其对工作和游戏界线的模糊化,已经成为科技公司激发心流状态并攫取创造力的关键机制。凭借多年累积的游戏经验和培养出来的玩家主体性,工程师很可能会沉浸在这些游戏化的劳动过程中。回想一下阿米尔为应对第四季度错误激增而奋战的情景,他深度沉浸的前提条件是他完全受模拟游戏吸引。同样,查尔斯在与系统倒计时赛跑时的投入,也建立在他对竞速游戏的专注之上。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劳工游戏是如何成为科技公司挪用工程师创新成果的有力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劳工游戏对创造力的攫取,不仅通过营造沉浸式体验来实现,还在于巧妙消除阻碍创新的桎梏。永久测试的不稳定性与工程师对稳定和信任关系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往往会滋生不确定感,最终影响他们的创造与创新精神。然而,在冲刺推进开发过程中的模拟游戏为工程师提供了一个渠道,使工程师可以暂时躲避到游戏世界,并在虚拟空间中建立团队的信任关系,继而将这种关系又重新整合回劳动过程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工程师的焦虑和不安。此外,管理者追逐利润最大化与工程师追求技术完美性的利益冲突,也可能会阻碍工程师探索修补系统漏洞的创新方案。然而,通过在工单游戏中引入排行榜、倒计时条等游戏化元素,管理者转移了工程师对利益冲突的注意力。由此,工单处理游戏成为施展创造力的舞台,工程师们在其中使出浑身解数,倾注大量精力,以提升团队排名和自己的游戏地位。有毒的工作环境与微弱的工人抵抗通过游戏化设计,科技产业的编程工作创造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不断加速劳动节奏。这种劳动强度提升有时是游戏化设计的直接结果,如倒计时条,有时则源于游戏激发的竞争心理。在巨兽公司,游戏化机制恶化了科技产业本就严重的超时工作现象(有研究数据显示,工程师每周工作时长普遍在70小时到100小时不等)。工程师们参加刷单马拉松就说明了这一点,他们连续工作48小时甚至72小时来排除故障、处理工单。此外,当工作和游戏的界线模糊化后,工程师们就失去了从工作中抽离的能力。游戏本是对工程师们逃离生产空间、进入再生产空间的避风港。然而,当工作侵入电子游戏世界,游戏策略又运用于工作时,生产与再生产之间的防线便彻底崩塌。换言之,游戏化的工作世界吞噬了工程师的再生产空间。不可否认,巨兽公司发展的劳工游戏的确令编程工作更具趣味性和刺激性,有效提升了工程师的创新热情。工程师会为同事们的颠覆性创新喝彩,热衷于相互积极学习,并在竞争中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然而,这种自我驱动的创新机制也可能会损害劳动者的福祉。创造力需要深度思考,但该产业的永久测试模式和持续创新周期,叠加工程师们自我加压的创新追求,极度压缩了他们反思和恢复的时间。这种对持续创新的无止境追求,有可能会危及工程师的身心健康。高强度的劳动节奏以及工作和游戏之间界线的模糊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工程师可能会迅速陷入职业倦怠而离职,就像本那样,作为巨兽公司骑士团队瞩目的后起之秀,他突然辞职,留下一句“再也撑不下去了”便离开了。本并非孤例,许多工程师因无法平衡工作与生活而辞职。本研究数据显示,66名受访者在巨兽公司的平均工作年限仅1.88年,甚至低于硅谷科技产业3.8年的平均水平。科技产业供不应求的劳动力市场意味着一些工程师能够迅速在其他公司找到工作,这也导致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跳槽来解决工作危机,而不是寻求改善现状。然而,不应将工程师们采取的这种“用脚投票”的应对策略视为不满,更谈不上抵抗。他们秉持优绩主义信念,用“要么接受要么离开”的态度看待这种退出策略,其普遍的想法是:若想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生存,就必须强迫自己变得更具创造力和高效率;倘若自身能力不足以应对这种高压环境的挑战,离开就成了必然。而其他更具反抗性的行为,如黑入甜甜圈邮件系统等破坏行为,则鲜少发生。更何况,这些基本都是个人行为,离集体抗争或表达诉求还相去甚远,根本无法改变科技产业中有毒的工作环境和失衡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工程师们鲜少抗争或反抗的特质,或许与游戏场域构建的游戏话语有关。如前所述,游戏场域的一个鲜明特征在于将游戏视为一种治理术。然而,一旦工程师们内化了这样的话语,例如认同劳工游戏是人类自由和个人利益的表达,就意味着他们几乎或根本没有组织抵抗的空间,尤其是大规模的集体抵抗。游戏场域构建的话语体系强化了工程师对自由主义和个体主义的认同,这两种理念都与软件开发工作的高风险性质相关。在这种世界观下,无论是在虚拟的游戏世界还是现实的工作场所中,工程师的地位都与个人能力挂钩。同样,游戏美化和宣扬开发工作的不稳定性,这进一步瓦解了促进就业平等和稳定的集体努力。此外,工程师们还可能会陷入一种认知误区,认为是自己对游戏的热爱导致了过度工作,而没有意识到这种过度工作问题实际上源于资本的剥削。游戏通常嵌入工作过程,而获胜可以提高工程师在工作场所中的地位和声望。因此,只要能在游戏和工作相关的挑战中获胜,他们便甘愿成为助推自我剥削的共谋者。这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集体诉求的怀疑,巩固了他们对集体行动的负面看法。除了与游戏化相关的因素,还有其他重要因素也导致工程师对集体抵抗漠不关心,例如工程师的高流动性、职业特性,以及对特定科技公司微弱的归属感。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阻碍了集体利益的形成,导致高科技产业的工会率极低。尽管如此,自2018年以来,科技产业出现了两个显著的行动主义趋势。第一个趋势与性别平等相关,谷歌员工的抗议活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018年11月1日,谷歌员工集体罢工,抗议公司对女性员工的不公正待遇,并要求实现同工同酬、机会平等以及在处理性骚扰报告时提高透明度。第二个趋势与改善工作条件的斗争有关,特别是在一些大型游戏公司经历大规模裁员之后(如暴雪2018年裁掉了八百名员工),游戏从业者开始意识到,集体斗争可能是改善劳动条件的有力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在游戏开发者大会期间,游戏从业者联盟(Game Workers Unite,简称GWU)于2018年3月正式成立。这两个行动主义趋势对科技产业意义重大,它们不仅激活了科技产业内集体行动的传统(曾被视为乌托邦式的想法),而且使许多工作场所的问题得以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例如性别不平等、性骚扰、恶劣的工作条件和问题合同。科技劳工运动的势头持续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2022年,科技产业出现了明显的工会化浪潮,这部分得益于新冠疫情期间服务业劳动者发起的抗议活动——由于强制佩戴口罩、检查疫苗接种证明等防疫规定,服务业劳动者承受着巨大压力。同年科技产业也爆发了大规模裁员潮,这进一步激化了劳资矛盾。为增强行动主义的影响力,科技从业者可以采种多种策略。首先,劳动者可以建立跨企业、跨组织的广泛联盟。鉴于资本真正的目标是分化并孤立科技产业工人,因而团结协作成为争取控制权的关键。正如性别平等运动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寻求支持,“游戏从业者联盟”组织也能超越游戏产业边界,既为所有科技从业者争取更优厚的工作条件,也可以在其他软件编程社区中推广在线动员经验,增强其他群体的行动能力。已有学者指出,游戏开发者中构建的强大社交网络和虚拟社区,有助于消除集体行动的障碍,如信息共享困难或线下聚集限制,从而成为扩大集体发声的一种有效手段。其次,行动者们还可以借助2022年的运动势头,将工作场所的斗争扩展到更广阔的政治舞台。最后,值得讨论的是美国科技产业在后疫情时代的新趋势。美国科技产业的四大巨头——谷歌、亚马逊、元(Meta)和微软接连实施多轮裁员,仅2022年就宣布裁撤逾五万人。这些公司已不再热衷扩招,转而竭力压榨现有员工的生产力。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2022年年中公开表态,要求员工提高绩效表现和创造能力,增加专注时间和生产效率,强调每个员工都必须“物有所值”。这种态势究竟是短期震荡,还是预示着一个可能改变现有科技产业格局的转折点?这一新动态会瓦解还是强化本书揭示的“游戏场域”的劳动政体?这些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也许游戏霸权会悄然消退,更专制的政体将接替登场,抑或与生产力密切相关的游戏仍将得以存续。无论如何,我无法保证劳动者的游戏策略会与本书所描述的完全一致。他们会继续受玩家主体性的驱使而主动投入游戏,还是会因担忧失去工作而被迫参与?正如所有生产模式那样,游戏化劳动政体的存续与否难以预判。作为关心劳工问题的民族志学者,我们能做的就是记录当前的游戏模式,分析特定历史时刻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尽管游戏场域的未来发展难以预测,但就当下情况来看,劳工处境与权益受损状况很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对此,行动者亟须团结工人,凝聚集体诉求,构建支持网络,为捍卫劳工权利不惧斗争。但愿工程师们能在应对产业困境时认识到:终结科技产业有毒的工作处境的利器,绝非个体主义式的解决方案,而在于集体的抗争力量。来源:吴桐雨
-
一波三折后,美“天鹅座”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送快递”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晨阳】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8日宣布,此前因为提前关闭发动机未能抵达预定轨道的“天鹅座XL”货运飞船经过一系列精心计算的点火动作后,于美国东部时间9月18日上午7时左右抵达国际空间站。这也意味着国际空间站的补给问题暂时得到缓解。美国“太空新闻”网站介绍称,这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天鹅座XL”货运飞船的首次发射任务,也是该公司规划中的第23次为国际空间站执行补给任务。“天鹅座XL”货运飞船于美国东部时间14日搭乘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升空,要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超过1.1万磅的科研物资和补给。该飞船前期飞行一切顺利,原计划于美国东部时间17日6时35分左右抵达国际空间站,但随后NASA通报称,飞船在两次执行变轨点火过程中,主发动机都提前关闭,导致飞船未能按计划完成变轨操作,无法按原定时间抵达国际空间站。飞船其他设备暂时没有发现问题,NASA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宣布启动备用发动机,以重新规划轨道提升方案。 18日,“天鹅座”被国际空间站机械臂捕获的瞬间。 报道称,与SpaceX 的货运“龙”飞船和俄罗斯“进步”号货运飞船采用的自主对接模式不同,“天鹅座”系列货运飞船被设计为由国际空间站的机械臂捕获并完成对接。“天鹅座XL”是该系列货运飞船中的最新型号,是为应对国际空间站日益增长的需求而设计,特意加长了1.6米,载货能力从标准型号的8500磅增加到1.1万磅,不但能运载更多、更大尺寸的科学实验设备,还显著降低了每公斤货物的成本。据介绍,“天鹅座XL”虽然运载能力更强,但它属于一次性飞船,这与可以重复使用的货运“龙”飞船不同。如果此次能够按更新后的计划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它将于2026年3月脱离国际空间站,最终在重返地球大气层时焚烧殆尽。美国“太空”网站称,“天鹅座 XL”货运飞船这次任务遇阻,恰逢国际空间站面临补给问题之际。目前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补给的包括美国的“天鹅座”货运飞船和货运“龙”飞船、俄罗斯“进步”号货运飞船以及日本HTV-X货运飞船,它们按照固定节奏完成“制造-组装-发射”流程。然而今年3月的“天鹅座”飞船在运往发射场的途中意外受损打乱了这个节奏,原定6月的补给任务被取消。之后,NASA不得不紧急调整补给时间表。其中4月21日发射的SpaceX货运“龙”飞船(CRS-32)增加了货物装载量,以确保国际空间站上有足够的物资储备。为了保证国际空间站的物资库存,这次“天鹅座XL”货运飞船凭借更大的运载能力,满载国际空间站所需的各种消耗品,如氮气、氧气、食物和厕所部件,还有大量尿液处理器备件。美媒提到,如果“天鹅座XL”货运飞船未能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国际空间站的补给将面临更严重的问题。按照当前计划,下一次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的是日本HTV-X货运飞船,它将于10月搭乘H3运载火箭升空。“太空”网站还提到,“天鹅座XL”货运飞船这次意外事故还暴露出美国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方面缺乏韧性。目前美国只有诺斯罗普·格鲁曼和SpaceX具备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能力。此前塞拉太空公司也与NASA签署了用其研制的“追梦者”无人货运航天飞机向国际空间站执行至少7次补给任务的合同,但该航天飞机至今还未首飞。
-
12月首发 俄罗斯“星链”上天 将帮助俄军精准控制无人机 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巴卡诺夫17日表示,俄罗斯将很快推出类似“星链”的卫星系统,并将挑战“星链”的地位。后者由美国企业家马斯克创建的SpaceX公司运营。 ▲德米特里·巴卡诺夫据了解,马斯克的“星链”互联网卫星,可以通过约7000颗运行在地球近地轨道上的小型卫星,为网络连接不稳定、费用高昂或完全无法接入的地区提供高速宽带互联网服务。在俄乌冲突期间,乌军利用其进行协调作战并监视前线的无人机系统。巴卡诺夫17日透露,俄罗斯定于今年12月发射首批互联网卫星:“我们已经对一些卫星进行了在轨测试,并进行了一些改进。”巴卡诺夫说,预计将在两年内全面部署这一卫星网络。报道称,巴卡诺夫早些时候还表示,俄罗斯开发的卫星互联网系统将帮助该国军队更精准地控制无人机。巴卡诺夫在接受采访时承认,俄航天局必须吸引更多年轻人才。他说,俄罗斯已经从过去的失误中吸取了教训。红星新闻记者 黎谨睿编辑 杨珒
-
神州泰岳承建内蒙古移动三域融合4A云原生系统上线 据神州泰岳(300002.SZ)消息,近日,内蒙古移动正式上线三域数据融合的4A云原生系统,由神州泰岳安全团队独立承建。该系统采用“基线+定制”创新开发模式,以一级IT云资源池作为稳固底座,深度依托磐基云原生Stack产品,全面推进4A系统部署容器化、设备国产化、架构服务化多维升级。此次上线的三域数据融合4A云原生系统采用“基线+定制”创新开发模式,以一级IT云资源池作为稳固底座,深度依托磐基云原生Stack产品,全面推进4A系统部署容器化、设备国产化、架构服务化多维升级。全新4A云原生系统通过架构微服务化,将复杂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可复用的微服务模块,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部署容器化使其应用的部署、运维更加高效便捷,能够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变化。
-
首个接受同行评审的大语言模型!DeepSeek-R1论文登《自然》封面,作者包括梁文锋 9月18日,梁文锋带着DeepSeek-R1的研究,登上最新一期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封面。今年1月份,国产大模型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在预印本平台arxiv公布论文《DeepSeek-R1: Incentivizing Reasoning Capability in LLMs via Reinforcement Learning》,创始人梁文锋位于署名之列。 《自然》杂志指出,如此总结DeepSeek-R1带来的进步:如果训练出的大模型能够规划解决问题所需的步骤,那么它们往往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这种“推理”与人类处理更复杂问题的方式类似,但这对人工智能有极大挑战,需要人工干预来添加标签和注释。DeepSeek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他们如何能够在极少的人工输入下训练一个模型,并使其进行推理。DeepSeek-R1模型采用强化学习进行训练。在这种学习中,模型正确解答数学问题时会获得高分奖励,答错则会受到惩罚。最终它学会了推理——逐步解决问题并揭示这些步骤——更有可能得出正确答案。这使得DeepSeek-R1能够自我验证和自我反思,在给出新问题的答案之前检查其性能,从而提高其在编程和研究生水平科学问题上的表现。 在《自然》的Editorial(社论)指出,大型语言模型需要同行评审。《自然》认为,大型语言模型(LLMs)正在迅速颠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但最广泛使用的这些模型尚未在研究期刊中接受独立同行评审。同行评审有助于澄清LLMs的工作原理,并帮助评估它们是否真正实现了其宣称的功能。“这一情况随着自然杂志发表DeepSeek-R1模型细节而改变。”《自然》指出,自1月在Hugging Face上发布R1以来,DeepSeek-R1已夺得该平台复杂问题解决类模型下载量冠军。现在,该模型已由八位专家评审,以评估其工作的原创性、方法论和稳健性。该论文将与审稿人报告和作者回应一同发表。“这一切都是AI行业迈向透明度和可重复性的可喜一步”。“依赖独立研究者的同行评审是AI行业回击炒作的一种方式。鉴于这项技术已变得如此普遍,无法验证的声明对社会构成了真正的风险。我们希望,出于这个原因,更多AI公司将提交其模型接受评审。”《自然》写道。论文摘要中表示,推理能力作为人类智能的基石,能够支持从数学问题求解、逻辑演绎到程序编写等复杂认知任务。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表明,当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规模达到足够程度时,能够展现出包括推理能力在内的涌现性特征,然而,要在预训练阶段实现这类能力,通常需要耗费大量计算资源。这项研究旨在探索大型语言模型在强化学习(RL)框架下通过自进化发展推理能力的潜力,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人工标注的依赖。具体而言,以DeepSeek-V3Base模型为基础,采用群体相对策略优化(GRPO)作为强化学习框架。奖励信号仅依据最终预测结果与真实答案的一致性来确定,不对推理过程本身施加任何约束。在解决推理问题时,该模型倾向于生成更长的响应内容,在每个响应中融入验证、反思以及对多种替代方法的探索。尽管并未明确教授模型如何进行推理,但它通过强化学习成功掌握更优的推理策略。今年1月20日,中国AI初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大模型DeepSeek-R1引爆AI行业,作为一款开源模型,R1在数学、代码、自然语言推理等任务上的性能能够比肩OpenAIo1模型正式版,并采用MIT许可协议,支持免费商用、任意修改和衍生开发等。春节假期后,国内多个行业龙头公司均宣布接入DeepSeek。伴随AI大模型行业的日新月异,DeepSeek已经更新出R1以外的新版本,但万众期待的R2尚未面世。此前8月21日DeepSeek正式发布DeepSeek-V3.1,称其为“迈向Agent(智能体)时代的第一步”。据介绍,V3.1包含三大主要变化。首先,V3.1采用混合推理架构,一个模型同时支持思考模式与非思考模式;其次,V3.1具有更高的思考效率,相比DeepSeek-R1-0528,DeepSeek-V3.1-Think能在更短时间内给出答案;另外,V3.1具有更强的Agent能力,通过Post-Training优化,新模型在工具使用与智能体任务中的表现有较大提升。当时,DeepSeek表示,DeepSeek-V3.1使用UE8M0FP8Scale的参数精度。UE8M0FP8是针对即将发布的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这也表明未来基于DeepSeek模型的训练与推理有望更多应用国产AI芯片,助力国产算力生态加速建设。相关表态,一度带动国产芯片算力股价迎来飙升。9月5日,据外媒报道,DeepSeek被曝光正在开发具备更先进的AI智能体相关功能的人工智能模型,目的是与OpenAI等头部科技公司在技术新前沿展开竞争。目前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计划在今年四季度发布相关智能体产品。澎湃新闻记者向DeepSeek内部人士询问此事真实性,对方未给予明确回复,但并未否认此事。据外媒援引相关消息称,DeepSeek正在开发的智能体强调自主任务处理能力,与传统聊天机器人不同,智能体能够代表用户在最少指令下完成多步骤复杂任务,并根据历史操作持续学习和改进,减少人工干预需求。2025年被业界称为“AI智能体元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
-
科济药业-B(02171)于2025年第22届IMS年会上呈列的赛恺泽®的研究成果更新 智通财经APP讯,科济药业-B(02171)发布公告,赛恺泽®(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产品编号: CT053,一种靶向BCMA的自体CAR-T细胞产品)的长期随访更新结果已在第 22届国际骨髓瘤学会年会上进行壁报展示。赛恺泽® I期临床试验更新结果已于多伦多时间2025年9月17日早上,在第22 届IMS年会上进行壁报展示,标题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 zevor-cel治疗的长期随访”(“Long term Follow-up of Zevor-cel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赛恺泽®是一种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全人抗自体BCMA CAR-T细胞产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4年2月23日批准赛恺泽®新药上市申请,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既往经过至少3线治疗后进展(至少使用过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于2019年获得美国 FDA的再生医学先进疗法(RMAT)及孤儿药称号。
-
牙膏挤爆!大疆今晚发布的无人机真的有点猛 兄弟们,又到了大疆背刺老用户,啊不,更新产品线的时候,这次的主角是大疆无人机 —— DJI Mini 5 Pro。 熟悉大疆无人机产品线的小伙伴都知道,DJI Mini 系列凭着轻巧便携的机身、均衡够用的性能,再加上对新手友好的操控,愣是成了不少人入坑航拍的第一台真香机,堪称 “ 航拍界的五菱宏光 ”。不过跟苹果一样,大疆的产品线向来讲究一个 “ 等级森严 ”。Mini 系列主打入门轻巧,性能够日常用就打住;往上的 Air 系列堆料更实在,能够兼顾进阶创作;旗舰 Mavic 则是各种配置直接拉满,不管是画质还是性能都没得说,但想以下犯上?想都别想。 而这次,情况有那么点不一样,也不知道是不是前阵子影石突然杀入全景无人机赛道,给了大疆一些压力,今年大疆明显把牙膏挤爆了,带来了可能是 DJI Mini 系列有史以来最猛的一次升级。 你敢信,大疆这次不止把 1 英寸大底传感器直接塞进了 Mini 5 Pro 的小身板里,而且还给它用上了激光雷达,甚至连旗舰 Mavic 系列前阵子刚用上的云台旋转功能,也被下放到了这代机型上。 虽然背刺老用户可以说是大疆的 “ 传统艺能 ”,但有一说一,它的这波背刺可真够狠的,估计那些刚买 Mini 4 Pro 和 DJI Air 3S 的用户,已经开始默默流眼泪了,而等等党这次,真的赢麻了!其实从外观上,我们一眼就能看出 Mini 5 Pro 和上一代的区别 —— 在这台机器发布之前,Mini 系列一直用的都是浅灰色外壳;但这一代,大疆给它换上了跟 Air、Mavic 系列一样的 “ 深邃灰 ”。左:Mini 4 Pro;右:Mini 5 Pro 这不只是颜色变了,更像是一种身份转变,告诉大家:Mini,从此不再入门!包括它的整体设计,看上去也变得更加凌厉,如果说 Mini 4 Pro 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人畜无害的 “ 萌新玩具 ”,那么 Mini 5 Pro 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种气场全开的 “ 迷你猛兽 ” 感觉,机甲感十足。 要是再细节一点,你还会发现 Mini 5 Pro 的云台相比之前,不仅变大了一圈,它的结构也变得更为复杂,这是因为大疆直接把云台传感器尺寸从之前的 1/1.3 英寸,一下子跃升到了 1 英寸大底。 说实话,本来我寻思着,以 “ 库存管理大师 ” 大疆的风格,Mini 5 Pro 八成还是继续用那块经典的 1/1.3 英寸底。毕竟 Mini 3 Pro、Mini 4 Pro、DJI Flip、DJI Air 3、甚至 Osmo Action 4,传感器都是 1/1.3 英寸,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产品大概率就是同一块底 ——部件通用、成本可控,这很 “ 大疆 ”。 结果它反手就掏出了 1 英寸,这操作堪比苹果终于给 iPhone 17 标准版上了高刷,属实有点不讲武德。诶你说,Mini 5 Pro 上的这颗 1 英寸,会不会跟自家 Pocket 3 是同款?这事儿我相信大疆真干得出来~ 用上 1 英寸好处不用多说,之前 Mini 4 Pro 一到天黑就有点力不从心,倒不是说它拍的视频完全不能看,但画面中的噪点确实比较抢,暗部也容易糊成一片,属于 “ 能看,但别细看 ” 的水平。而 Mini 5 Pro 凭借一英寸大底带来的进光量优势,不仅画面更纯净,整体质感也迎来了肉眼可见的提升。另外因为这块传感器是 5000 万像素,不管是拍视频还是拍照片,大疆直接在取景框里就给了 2X 变焦的选项,四舍五入相当有了颗中焦,光线好的时候,即便画面经过裁切,画质也还过得去。 讲道理,要你不是那种追求极致画质的 “ 数毛党 ” 或者 “ 甲方爸爸 ”,那我觉得 Mini 5 Pro 这样的画质已经相当能打了,日常记录、旅拍 Vlog 甚至拿来给小工作室商用创作,都已经绰绰有余。而且大疆这次在云台上大方得惊人,直接把旗舰 Mavic 4 Pro 上的 “ 旋转云台 ” 功能下放给了 Mini 5 Pro,云台支持 225° 横滚轴旋转,轻轻松松就能拍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 “ 盗梦空间 ” 镜头。同时它还保留了上一代就广受好评的无损竖拍功能,只要在操控界面点下竖拍,云台就会自动旋转 90° 切换到竖拍模式,这么一来,不裁切、不损失像素就能拍出竖版航拍视频,抖音博主狂喜。 而且这次它的慢动作拍摄能力也有小幅升级,从之前的 4K 100fps 提升到了 4K 120fps,但要说 “ 意难平 ”,那还得是最高视频录制规格 —— 它依然和上一代一样,停留在 4K 60fps HDR。要知道现在的手机厂商,都在疯狂卷 4K 120fps、甚至杜比视界了,大疆这一步确实迈得有点谨慎。怎么说呢,这或许也是大疆 “ 精准刀法 ” 的体现,毕竟 “ 一英寸大底 ” 还有 “ 旋转云台 ” 带来的提升已经非常显著,如果再把视频录制规格拉满,那就真的会对 Air 系列造成以下克上的压力。 更何况,大疆这次甚至把原本在 Air 系列上首发的 “ 激光雷达 ”,也塞进了 Mini 5 Pro,看到云台上方那个不起眼的小黑块没?这可不是装饰,而是实打实的激光雷达模组。 虽然上一代 Mini 4 Pro,通过机身搭载的 4 个广视角视觉传感器和下视双目视觉传感器,实现了前、后、左、右、上、下全方向的避障,看上去面面俱到,但全靠视觉发力,短板也很明显 ——面对晚上弱光环境、水面、镜面这种纯色或复杂纹理场景时,Mini 4 Pro 的避障系统还是容易 “ 掉链子 ”。 但激光雷达不一样,它靠发射激光脉冲测算距离,完全不依赖光线和物体纹理,这意味着它识别障碍物的下限会更高,根据官方给出的说法,Mini 5 Pro 借此实现了 “ 夜景级的全向主动避障 ”。实测在弱光环境下,Mini 5 Pro 的避障能力确实迎来了肉眼可见的提升,不仅识别障碍物更加精准,绕开障碍物的决策也变得果断多了,很少出现急刹或者悬停在原地 “ 思考人生 ” 的情况。但可能是因为这颗激光雷达主要负责探测前方的障碍物,其他方向的避障还是靠视觉传感器补位,晚上如果光线太暗,系统还是会出现 “ 环境光线过暗,避障功能失效 ” 的提示。 我看了下官网给到的参数,发现旗舰 Mavic 4 Pro 支持的 “ 夜景级全向主动避障 ”,最低工作照度是 0.1 Lux,而 Air 3S 和我们这次的主角 Mini 5 Pro 则是 1 Lux,两者差了整整 10 倍的照度差。 只能说,大疆刀法依然精准,给你越级体验的同时,肯定也要为下一代留足升级的空间~ 话说回来,除了前面这些硬件层面的重磅升级,Mini 5 Pro 在智能跟随、续航、图传、快传、动力等方面,也迎来了实打实的升级,上一代存在的短板,到了这一代几乎全被大疆给补齐了。就拿全向智能跟随来说,它这次新增了多场景定制跟拍,支持标准和骑行等多种运动场景。 标准模式下跟随稳定可靠,而骑行模式则会跟得更紧、而且反应也更果断,空旷环境下,它的最大跟随速度来到了 15m/s( 54km/h ),只要控制下车速,想让 Mini 5 Pro 跟拍个车也不是不行。如果不开智能跟随,Mini 5 Pro 最大前飞速度还能进一步来到 18m/s( 上一代是 16m/s ),而且起飞海拔最高可达 6000m( 上一代是 4000m ),就是目前 Mini 系列里动力最猛的机型。 另外,上一代内置存储只有可怜的 2GB,这点容量根本派不上用场,而这次则是升级到了 42GB,就算不插卡,也能录三小时的 4K 60fps 视频,彻底告别 “ 出门忘带卡,飞机变模型 ” 的尴尬。 更贴心的是,拍完关机把无人机装包里之后,你甚至都不用再次开机,直接打开 DJI Fly App,就能导素材,拍摄、导片、P 图、发朋友圈,分分钟的事儿。而在续航方面,跟前几代一样,大疆这次依然提供了双电池选项:一种是续航 36 分钟的基础版,另一种则是直接拉到 52 分钟的长续航版,搭配 DJI O4+ 图传,理论最远传输距离可达 20 公里。 这么说吧,这次的 Mini 5 Pro 早已不是我们印象中那台 “ 够用就好 ” 的入门机。从一英寸大底、激光雷达避障,到旋转云台、全向智能跟随,再到诚意满满的续航、图传与快传,除了没像 Air 3S 那样上双摄,这代 Mini 5 Pro 几乎把能给的都给了,妥妥的六边形战士。虽说老用户又双叒叕体验了大疆 “ 传统艺能 ” 的背刺,但对那些想入坑的新手、爱轻装上阵旅拍的玩家,甚至是需要便携设备补充航拍素材的小团队来说,Mini 5 Pro 就是闭眼入都不会错的选择。 我还是挺期待,两年之后,大疆又会在下一代 Mini 系列上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撰文:胖虎编辑:米罗 & 面线美编:富贵图片、资料来源:大疆官网托尼的无人机
-
区域观察丨山东:商业航天打开更大想象空间 在奔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山东商业航天领域“高光时刻”不断涌现。以“海上发射牵引、工业基础支撑、产业链协同”为依托,山东构建起“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全力加快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图片来源/海阳市委宣传部 ■王彩娜向海问天,山东商业航天产业捷报频传,太空经济从愿景正走向现实。日前,由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七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将吉利星座05组11颗卫星送入轨道,创造了中国海上航天高密度发射的新纪录。9月15日,中国自主研制的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在海阳东方航天港海上平台完成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此次试车成功标志着海阳东方航天港已具备液体火箭全系统试车保障能力,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从“陆地依赖”向“陆海协同”升级。商业航天是指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其技术辐射面广、产业带动力强、关联产业多、产品附加值高,正成为大国竞争的新领域、科技比拼的新阵地、产业角逐的新赛道。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航天”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竞逐商业航天新赛道,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四川等地加码布局,出台专项政策或行动计划支持商业航天关键技术创新、产业化落地、生态建设、场景开拓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十五五”商业航天发展思路与路径》报告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正实现快速发展,并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商业航天加速腾飞,山东占有重要一席。以“海上发射牵引、工业基础支撑、产业链协同”为依托,山东构建起“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目前,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组织与火箭配套制造,济南主攻卫星研发与地面设备制造,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三地已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格局。在山东,看似从零开始的商业航天产业,其实深扎于数十年来构筑的制造基底与资源禀赋。如以零部件配套企业身份切入商业航天领域的济钢集团,在卫星总装制造、卫星核心部件、火箭动力测试三大板块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测试”的航天产业生态链,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研发的空间行波管可将微波小信号放大十万倍,同时建成20吨级、100吨级发动机试验台及动力系统试验台,现已成为山东省航空航天骨干企业、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链主企业。在商业航天加速发展、发射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海上发射凭借经济、便捷、灵活等优势成为商业航天的新焦点。作为我国第五处火箭发射基地、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海阳东方航天港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固体火箭产业基地,并且力争年内实现液体火箭海上的全国首飞,持续巩固山东省海上发射核心优势,加快打造国际一流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48小时即可完成火箭“出厂即发射”的全流程,从海阳东方航天港的发展轨迹或可窥见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态势。经过5年发展,东方航天港招引了30个、总投资322亿元的航空航天产业项目,在34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卫星、火箭、发射场”三大要素,锻造了“海上发射服务、火箭总装总测、空天信息服务”三大核心能力,搭建了“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四位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三核引领、多点支撑、开放合作……《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30年全省培育航空航天重点企业达到300家,打造1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形成5个以上优势突出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雁阵形集群。掘金星辰大海,山东大有可为。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
以HCAb技术助力下一代生物制剂研发 和铂医药登上Nature旗下期刊 近日,Nature旗下权威期刊Biopharma Dealmakers聚焦和铂医药及其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解读二者如何凭借全人源仅重链抗体(HCAb)技术破解下一代生物制剂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的行业困局。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登上国际权威期刊,标志着和铂医药的技术实力进一步得到国际认可。专有平台助力下一代生物制剂研发全球高端生物制剂市场需求旺盛,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CAR-T 细胞疗法等下一代产品更是研发热点,然而,行业却面临着“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等诸多挑战。和铂医药的HCAb技术,被认为是破解这一困局的核心钥匙,这也是其获得Biopharma Dealmakers平台关注的主要原因。HCAb分子量大小只有常规抗体的一半左右,在保持良好的抗原识别能力的同时,目标组织穿透力更强,且由于没有轻链错配问题,在双抗/多抗、ADC、CAR-T和mRNA等新兴药物领域也具备先天优势。和铂医药首席科学官戎一平表示:“近十年来,我们不断升级HCAb技术,最终推出了用于多特异性抗体和ADC等复杂分子研发的HCAb PlusTM平台。”和铂医药专有的抗体技术平台Harbour Mice®是全球稀缺的全人源抗体研发平台。该平台能够生成双重、双轻链(H2L2)和仅重链(HCAb)形式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基于HCAb开发的HCAb PLUSTM平台已构建形成四大前沿核心技术,涵盖蛋白质工程、抗体偶联技术、药物递送技术和细胞治疗等领域,成为创新药的“芯片技术”。“我们的专有平台是生成下一代生物制剂的强大引擎。”戎一平说。从“技术授权”到“生态共建”如果说HCAb技术是和铂医药的“硬实力”,那么灵活多元的商业模式便是其“软实力”。“技术+模式”的双重优势,让和铂医药被誉为中国创新药“BD(商务拓展)之王”,持续吸引阿斯利康、辉瑞、大塚制药等跨国巨头与之合作。据了解,和铂医药正借助灵活多变的商业模式,打造全球生态圈。其中,License-out(对外授权)模式方面,和铂医药已通过该模式与阿斯利康、辉瑞、莫得纳、艾伯维、大塚制药等公司达成十余笔交易。NewCo模式方面,和铂医药突破传统授权边界,通过合资公司深化合作,早在2019年便与波士顿儿童医院创立了HBM Alpha Therapeutics,共同开发抗体药物。股权+研发的生态合作方面,2025年3月,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的合作堪称典范,不仅达成45.75亿美元的交易,阿斯利康更以1.05亿美元认购和铂医药9.15%股权,并共建北京创新中心,从“单次交易”升级为“战略伙伴”。值得一提的是,和铂医药还通过子公司诺纳生物提供从“Idea to IND”的一站式服务,目前已与超100家机构合作,合作分子包括双抗、多抗、CAR-T、mRNA等,治疗领域覆盖肿瘤、自免、眼科、动物保健等多个领域。为持续拓宽合作网络,和铂医药还通过技术迭代保持平台的领先性,包括AI赋能抗体设计、拓展更多“抗体+”新应用场景;建立全球化BD团队,重点布局欧美、日韩等创新药高地;积极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例如从单纯license-out升级为联合研发、股权投资等深度绑定等。在创新药行业普遍“研发烧钱、盈利困难”的背景下,和铂医药凭借上述商业模式,2023年、2024年连续实现盈利。今年上半年,和铂医药更是实现净利润约5.23亿元,同比增长51倍。力争成为全球抗体药物研发的“新基建”目前,和铂医药已明确“平台变现+管线突破”的核心战略,未来两年,和铂医药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抗体药物研发的“新基建”,对标再生元的成长路径,持续巩固技术与商业优势。基于Harbour Mice®等核心技术平台,和铂医药快速推动“抗体+”的技术转化,已研发出20余款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创新产品。其中,核心产品HBM9161于2021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授予的“突破性治疗认证”,并已递交上市申请。此外,其他多条差异化产品管线也在稳步推进中。今年2月,和铂医药与英矽智能宣布,将共同推进AI赋能的抗体发现算法和应用开发。此外,双方还将合作开展针对新型特异性抗体的早期药物发现项目,旨在为免疫学、肿瘤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目前,诺纳生物也已推出其创新的AI辅助药物发现引擎——Hu-mAtrIxTM。这一由先进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平台,与和铂医药Harbour Mice®技术平台实现无缝集成,旨在加速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在内的多个关键治疗领域的抗体发现。从基于行业领先的技术平台以及灵活的商业模式连续两年半实现盈利,再到明确“全球新基建”的未来目标,和铂医药不仅为中国创新药企业提供了“技术突围”的参考,更推动全球生物制剂行业向“高效、协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突破性疗法的希望。
-
“英伟达芯片,中国客户不想要了” 【文/观察者网 齐倩】 英伟达陆续推出多款对华“减配特供版”芯片,希望在美国政府和中国市场之间,两边都不得罪。 然而,对于英伟达如此做法,越来越多中国买家不愿买单了。 据路透社9月16日独家消息,美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最新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人工智能芯片RTX6000D需求低迷,其主要大客户——多家中国科技巨头拒绝下单。 有两名消息人士表示,RTX6000D芯片主要针对AI推理任务,但被中国买家视为性价比不高。据介绍,样品测试显示,RTX6000D性能落后于RTX5090——一款被美国政府禁止在中国使用的芯片。 报道还提及,本月早些时候,阿里巴巴、腾讯和字节跳动等中国科技巨头还在等待确认英伟达H20芯片订单。英伟达在7月重获H20的销售许可,但出货尚未重启。 中企还希望购买英伟达的B30A——一款远超H20性能的芯片。据路透社此前报道,B30A是否获批出口仍待观察,该芯片基于Blackwell架构,预计性能是H20的六倍,价格仅为其两倍。 路透社称,RTX6000D、H20和B30A三款芯片均为英伟达海外销售型号的降级版,为遵守美国政府对华出口限制而开发。一直以来,美国政府不择手段,只为遏制中国科技进步并保持AI领先优势。 据报道,RTX6000D需求疲软,与卖方分析师此前的乐观预测形成对比。 上个月,摩根大通报告预计,今年下半年将生产150万片RTX6000D。7月份,摩根士丹利预测英伟达库存将达200万片。据一位人士透露,英伟达本周开始出货RTX6000D。 对于上述报道,英伟达发言人声明称:“市场竞争激烈……但我们提供最好的产品”。 英伟达CEO黄仁勋展示芯片 英伟达网站 早在2022年10月,美国政府就已实施了一系列芯片出口限制措施,且后续不断收紧,以阻止英伟达、AMD、英特尔等美国半导体巨头在中国销售其最先进芯片,迫使这些企业寻找变通之法。此前,英伟达曾为符合美国出口规定为中国市场开发定制H20芯片,去年2月份开始接受预订。 路透社此前报道称,作为“中国特供版”人工智能芯片,H20在训练AI模型方面不如英伟达其他芯片速度快,但在推理环节与其他芯片相比具有竞争力。 数据显示,截至1月26日的财年,中国市场为英伟达带来了170亿美元收入,占其总销售额的13%。 英伟达H20芯片 资料图 自今年以来,英伟达CEO黄仁勋已经三度访问中国大陆,表明了他对于中国市场的承诺。他还认为,继续向中国出售人工智能(AI)技术产品是美国在该领域保持领先的关键。 不过,在1月上任以来,特朗普政府一直承诺将继续打击美企对华AI芯片出口。4月,美国以“符合国家和经济安全利益”为名,叫停英伟达的“对华特供版”H20芯片、AMD的MI308芯片及同类型AI芯片的对华出口。对此,美媒分析认为,中国DeepSeek的崛起,让美国社会深感不安。 7月中旬,黄仁勋在华宣布,美国已批准H20芯片销往中国。英国《金融时报》8月报道称,英伟达和超威半导体公司(AMD)已同意向美国政府“上贡”(可称为“交回扣”)其在中国销售芯片收入的15%,以换取特朗普政府颁发的出口许可证。 然而,此后围绕英伟达的争议仍持续扩散发酵。 去年12月9日,中方监管部门因英伟达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而依法对其开展立案调查。时隔近一年,9月15日,中方监管部门再度发布声明称,英伟达违反反垄断法,依法决定实施进一步调查。 对于如今因违反反垄断法而遭中方进一步调查,英伟达方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公司正在遵守相关法律,并将“继续与所有相关政府机构合作,评估出口管制对商业市场竞争的影响”。不过,该公司拒绝进一步评论其与美国政府就支付其15%中国业务收入分成一事的立场。 结合地缘政治形势,路透社分析认为,在过去六个月里,中美两国相互交锋。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滥施畸高关税,后又将关税下调,同时还以炒作TikTok问题相威胁。而中国则在关税层面立即予以反制,并发起对包括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内的多项反垄断调查,显示出对美国企业加强监管的信号。 咨询公司Plenum的合伙人薄正元(Zhengyuan Bo,音译)表示:“这是一个警告,如果美国的出口管制模式仍继续像过去几年一样运作,就将产生后果,中国会不惜对美国公司出手。”他补充称,就在中方发布对英伟达的初步裁定前,特朗普政府当地时间9月12日又宣布将多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 《纽约时报》援引为在华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威凯平和而德律师事务所(WilmerHale)合伙人莱斯特·罗斯(Lester Ross)称:“这是中方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旨在利用其掌握的监管政策工具箱和外交谈判,增加中国获得先进半导体的渠道,并超越外国竞争对手,最终减少依赖。” 报道注意到,中方监管机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人近期谈到“搭建公平竞争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全球公平竞争治理”,表明中国有意愿参与全球反垄断规范制定,将加强对外资在先进科技行业的收购审查。“中方已发出信号,表示其有对外国公司展开反垄断调查的意愿,此举在曾经是罕见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钱学森归国70年:6分钟AI动漫回溯“一人撬动全球平衡”的壮举 一人归国,撬动全球战略平衡1955 年 9 月 17 日,钱学森乘 “克利夫兰总统号” 邮轮穿越太平洋,冲破重重封锁与阻碍。这一归国壮举,早已超越个人命运 —— 他以智慧撬动全球战略平衡,为新中国筑起国防长城,更在人类科技史上写下东方篇章。彼时世界深陷大国博弈,少数国家垄断导弹与航天核心技术,妄图以科技霸权掌控全局。而钱学森的归来,彻底打破这一垄断。2025年5月30日的《纽约时报》曾评价,美国放走他的决定是 “改变了世界历史”。他不仅带来尖端技术与系统思维,更以战略视野搭建起中国国防科技体系,让中国在十余年里实现从 “无剑” 到 “铸剑成盾” 的跨越,跃升为拥有核威慑能力的大国,重塑全球战略版图,为发展中国家打破科技霸权树立典范。五年抗争,赤子终归故土这条归国路,是五年的羁旅与坚守。1950 年起,美国当局以 “涉嫌从事共产主义活动” 为由吊销其科研安全执照,随后又通过拘留、长期监视等手段,妄图阻断他回国的脚步。但家国情怀从未在他心中熄灭,他曾通过秘密渠道致信祖国,倾诉归国愿望,更在困境中坚持整理航天领域研究成果,为归国后助力国家建设做准备。这份赤诚与坚韧,最终在新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下迎来转机 —— 1955 年,中美通过战俘交换达成共识,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碍,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临行前面对记者追问 “是否还打算回来”,他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不会再回来,我没有理由再回来,这是我想了很长时间的决定。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这一坚定宣言,既是对祖国的深情承诺,更彰显了他以己之力报效国家的决心。白手起家,铸就导弹强国根基面对中国导弹事业 “一穷二白” 的困境,钱学森以开拓者之姿扛起重任。1956 年,他牵头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前身),亲手绘制中国导弹事业首张发展蓝图;他走遍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遴选人才,开设 “导弹概论” 等课程,毫无保留地传授尖端知识;他带领团队扎根戈壁荒滩,在缺乏先进计算设备的条件下,用算盘、计算尺与草稿纸反复演算导弹轨道等关键数据,攻克数百项技术难关。1960 年,我国首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同年 11 月,首枚近程地地导弹 “东风一号” 试验成功;1964 年,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 “东风二号” 精准命中目标;1966 年 10 月,我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 “两弹结合” 试验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可靠的战略威慑力量,国防实力实现质的飞跃,彻底摆脱了 “有国无防” 的被动局面。薪火相传,大国重器震寰宇钱学森的影响深植中国国防事业根基。在9月3日的阅兵式上,“东风 - 41” 洲际导弹、“鹰击 - 21” 反舰导弹、“巨浪 - 3” 潜射导弹等装备亮相,尽显我国 “三位一体” 战略核力量与常规威慑能力,这些顶尖武器装备的发展,都源自他当年播下的 “航天种子”。他提出的 “系统工程论”,为导弹技术突破与型号迭代提供了核心方法论,支撑 “东风”“鹰击”“巨浪” 等系列装备实现跨越式升级;他培养的科研团队,将 “为国铸器” 的精神代代传承,推动中国导弹技术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转变。从 “两弹一星” 到新时代国防科技突破,钱学森以毕生心血让中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站稳脚跟,用科技力量守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彰显大国担当。特别鸣谢: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助理兼征集保管部部长——张现民原标题:《钱学森归国70年:6分钟AI动漫回溯“一人撬动全球平衡”的壮举》栏目主编:秦岭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曹俊
-
英伟达RTX6000D遇冷,中国大厂不买账 9月17日消息,两名了解采购事宜的知情人士称,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最新人工智能芯片RTX6000D市场需求平淡,一些大型科技企业已选择不下订单。 这两位消息人士表示,RTX6000D芯片主要用于AI推理任务,但业内普遍认为其性价比不高。 他们补充说,样品测试表明,这款芯片的性能不及RTX5090。后者虽已被美国禁售,但仍能通过灰色市场渠道轻易买到,价格不到RTX6000D约5万元人民币售价的一半。 另有消息人士本月早些时候透露,阿里巴巴、腾讯和字节跳动等中国大型科技企业也在等待英伟达H20芯片的订单能否继续处理的确切消息。今年7月份,英伟达再次获得H20芯片的销售许可,但发货至今仍未重启。 此外,这些企业还寄希望于性能远比H20强大的B30A芯片能够获得美国政府的批准。 这三款芯片均为英伟达针对海外市场所售型号的降级版本,是为遵守美国的出口限制而专门开发的。美国此举意在遏制中国的技术进步,并保持自身在人工智能发展领域的领先地位。 RTX6000D需求不振的现状与券商分析师的乐观预测形成鲜明对比。摩根大通在上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预计,今年下半年英伟达将生产约150万片RTX6000D。摩根士丹利则在今年7月份预测,RTX6000D的芯片产量将达到200万片。 其中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英伟达已于本周开始交付RTX6000D。 英伟达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市场竞争激烈,我们会尽力提供最好的产品。” 阿里巴巴、腾讯和字节跳动均未回复置评请求。 耐心等待中的博弈 中国能否获得以及如何获得尖端人工智能芯片,是业内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方面,美国已放弃了先前实施更严格出口限制的立场。但另一方面,尽管许多本土企业仍偏爱英伟达的产品,但中国更希望国内企业转而使用国产芯片。 周一,中国指控英伟达违反《反垄断法》,给英伟达的中国市场业务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另据消息人士称,腾讯、字节跳动等公司还因为采购H20芯片一事被监管部门约谈,不仅被要求解释采购原因,监管方还表达了对信息风险的担忧。 英伟达曾表示,其产品不存在任何“后门”风险,不会让任何人拥有远程访问或控制的权限。 RTX6000D芯片基于英伟达最新的Blackwell架构,采用传统GDDR内存,内存带宽为每秒1398 GB,略低于今年4月份限制措施中设定的1.4 TB门槛。 研发这款芯片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填补H20留下的市场空白。H20芯片曾于今年4月份被禁售,但随后这一决定被撤销。 H20芯片售价在1万至1.2万美元之间,采用较旧的Hopper架构,但内存带宽更高,达到每秒4 TB。 然而H20芯片至今仍未开始发货,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英伟达需要解决近期与美国政府达成的协议的相关问题,该协议要求公司将部分中国市场的营收上交美国政府。 计划中的B30A芯片能否获得美国政府批准仍有待观察。本月有报道称,同样基于Blackwell架构的B30A芯片预计性能将是H20的六倍,而售价仅为其两倍。(辰辰)
-
技术不断突破 量子计算加快商业化落地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经济参考报》9月17日刊发记者吴蔚、张漫子采写的文章《技术不断突破 量子计算加快商业化落地》。文章称,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力量,量子科技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赛场。在日前落下帷幕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首次实现集中亮相。其中,国内首个支持1000专用量子比特的相干光量子计算云服务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专用量子计算正式迈向千比特规模化实用新阶段,量子计算领域的商业化落地迎来关键进展。 “量子比特数量一直是衡量AI算力的关键阈值。”北京玻色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玻色量子”)副总裁巨江伟介绍,目前大多数量子计算机硬件的物理量子比特数量处于200到500量子比特之间,经过纠错获得的能用于计算的逻辑量子比特数仅有数十个。当硬件中可用于计算的量子比特数低于500时,量子算法无法有效处理高复杂度的AI模型;该比特数达到1000这个数量门槛后,量子计算机才有可能求解大规模梯度优化、AI模型训练,覆盖药物分子设计、能源电力等大规模且高复杂性场景的实用化问题。 巨江伟还透露,玻色量子相干光量子计算机的耦合精度达int8,该精度首次超越全球首家量子计算机商业供应商D-Wave(耦合精度为int5),实现了中国专用量子计算实力从全球“跟跑”到全球“领跑”的跨越。 这是今年以来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取得新突破的一个缩影。今年1月,由南方电网牵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电气装备西安西电高压开关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制的全球首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量子电流传感器成功落地,标志着量子测量技术在电力系统实现应用;3月发布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处理“量子随机线路采样”问题速度在特定场景比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还要快千万亿倍,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5月,国仪量子技术(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自主研制的钻石单自旋传感器、量子磁力仪、微波场强仪等量子传感器……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认为,我国量子领域“首台套”的涌现,标志着我国量子技术正在从科学研究实验室走向实用化专用化,量子技术生态逐步建设形成,这将进一步加速量子技术的产业化,降低量子计算的应用成本。“随着1000专用量子比特的相干光量子计算机的出现,我国在量子计算方面将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不断拓展量子计算的应用价值,促进完善创新应用生态体系。” 不过,朱明皓也指出,我国量子计算在硬件开发和软件算法先进性方面还存在短板,量子计算机的硬件成本投入巨大,单台超导量子计算机造价可达数千万元。量子比特云服务或可破解这一困境。 “这种端到端的服务模式不仅降低了量子计算的使用门槛,还通过完整的软件开发套件和丰富的示例程序,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支持。在算力速度优势上,1000计算量子比特云服务最快端到端时间低于60秒。”玻色量子创始人兼CEO文凯说。 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自2024年1月上线以来,已为来自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完成超53万个量子计算任务,目前共有3台不同版本的“本源悟空”投入商业化运行。在医疗领域,本源量子与蚌埠医科大学合作开发乳腺癌钼靶健康检测与乳腺癌钼靶良恶性检测真机应用,显著提升了乳腺钼靶图像筛查精度。 当前,全球量子计算竞争处于战略窗口期,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全球领先,在量子计算领域也正通过技术突破、量产推进和应用拓展加快商业化落地步伐。专家建议,建立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国际合作,发挥新型研究机构和企业力量,进一步推动软硬件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完)
-
歌礼制药-B(01672)在第6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报告其ASC30口服小分子GLP-1R激动剂 28天多剂量递增研究队列1和队列2的结果 智通财经APP讯,歌礼制药-B(01672)发布公告,该公司在2025年9月1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6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的简短口头讨论专场会议A中报告了其ASC30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GLP-1R)激动剂28天多剂量递增(MAD)研究 (NCT06680440)队列1和队列2的结果。该Ib期MAD研究是一项在美国开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旨在评估 ASC30每日一次口服片在肥胖受试者(体重指数(BMI):30-40 kg/m2)中的安全性与耐受性、不同剂量递增方案、药代动力学(PK)特征及初步疗效。在MAD队列2(2毫克、10毫克、20毫克和40毫克,每周剂量递增)中,ASC30 每日一次口服片显示,经28天治疗后,安慰剂校準后的相对基线的平均体重下降6.5%。在MAD队列1(2毫克、5毫克、10毫克和20毫克,每周剂量递增)中, ASC30每日一次口服片显示,经28天治疗后,安慰剂校準后的相对基线的平均体重下降4.5%。第29天未观察到减重平台期迹象。20毫克和40毫克ASC30在稳态时显示出更优的口服PK特征。更高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与更显著的体重下降呈正相关。表1总结了ASC30的PK特征。 ASC30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仅出现轻度至中度胃肠道(GI)不良事件(AE)。在28 天治疗期及7天随访期内,MAD队列1(2毫克、5毫克、10毫克和20毫克)的呕吐发生率为零。虽然MAD队列2(2毫克、10毫克、20毫克和40毫克)发生了呕吐事件,但大部分发生于10毫克剂量递增周期间,且在2毫克剂量递增周未报告呕吐事件。综上所述,数据表明从2毫克逐周递增至5毫克是一种适宜的递增速度,并为IIa期研究设计的剂量递增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未有报告严重不良事件(SAE),也未观察到3级或以上AE。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L)在内的肝酶在治疗期间均未升高。实验室检查、生命体征、ECGs(心电图,包括按心率校正的QT间期 (QTc))和体格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
小鹏汇天两架演练飞行器相撞 回应称间距不足 9月16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在长春航展现场,“两架小鹏汇天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相撞后坠落。”针对该消息,小鹏汇天有关负责人回应南都N视频记者称,参与双机编队演练的两架飞行器因飞行间距不足发生接触,其中一架着陆时发生机身受损起火。现场人员安全。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网友发布的视频截图。此前曝光于网络的视频显示,地面停着一架正在运行的飞行器,附近有物体燃起熊熊火焰,黑烟滚滚,消防人员随后到场扑灭大火。对此,16日,小鹏汇天有关负责人回应南都记者称,当天下午,广东汇天通航在长春航展预演结束后,参与双机编队演练的两架飞行器因飞行间距不足发生接触,其中一架飞行器正常降落,另一架飞行器在着陆时发生机身受损起火。现场人员安全,相关部门已有序完成现场处置工作。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南都N视频记者注意到,7月15日,小鹏汇天官宣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此轮融资将用于确保小鹏汇天飞行汽车研发、规模量产和商业化进程的顺利实现。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量产进程正全面提速。小鹏汇天全球首个飞行汽车量产工厂已经封顶,正进行设备调试,并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竣工,“陆地航母”也将在2026年量产交付。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冯奕然
-
高集成度新品进击行业主流,南芯科技再造新“里程碑” 在终端应用需求及充电技术革新升级推动下,国内快充和移动电源相关产品解决方案都在快速迭代发展,并且呈现出更大充电功率、便携性增强和更高安全性等重要发展趋势。基于对行业态势的精准洞察和持续深耕,南芯科技积极推进前瞻布局,对旗下产品进行多项针对性突破创新和优化升级,推出了全新多口快充解决方案和高集成度移动电源解决方案。其中,南芯多口快充解决方案凭借极致的高集成度、体积和能效优势,向行业主流方案发起了冲锋,同时移动电源系列芯片解决方案也因覆盖众多场景应用呈现广阔的前景。在多口快充与高集成度移动电源解决方案的新“双轮”强力驱动下,南芯科技正以多元化战略为导向,以技术创新突破为引擎,致力于为客户创造关键价值,进而持续领跑行业发展。 重磅新品打破“瓶颈”进击主流随着便携设备(如手机、PAD)性能强化、硬件升级,业界对快充设备的电池容量、充电功率和降低功耗等需求不断提升。除了智能手机之外,快充技术还将应用于平板可视化设备、电动工具等领域,应用场景增多。南芯科技智慧能源事业部AC/DC产品线经理王楠表示,“目前整个快充设备行业呈现三大发展趋势,即更大充电功率、便携性增强和更高安全性。”他进一步称,首先更大功率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从最初5瓦、10瓦发展到现在百瓦级,且充电功率有望逐步提升。其次,充电设备因常用于差旅场景,对体积小巧有较高要求。同时,第三代半导体的应用和芯片集成化,促使设备进一步减小体积。另外,在安全性方面,主要涉及加强产品的温度控制、散热和稳定性以保障人身安全,以及增加对充电多口的多重保护和针对极端条件的测试以保障充电设备安全。基于对趋势的精准洞察和深厚积累,南芯科技积极推进前瞻布局,围绕旗下产品的功率、便携、安全和支持功能等特性进行多项突破创新和优化升级,近期重磅推出了多口快充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开发出更高集成度、更高效率的终端产品,为行业发展注入全新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南芯推出的多口快充解决方案因具备两大关键优势而备受瞩目。王楠介绍称,“该方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高集成度和能效优化方面,集成了原边控制器、高压GaN、隔离通讯、次级SR控制器和路径MOS驱动五大功能,相比传统两级多口方案可减小30%以上的体积。同时,其搭载了南芯自研的初次级软开关、无损电流采样、PCCM伪连续模式等创新技术,可进一步提升0.5%以上的能效,待机功耗低至50mW以下。”据悉,南芯科技此前推出的单口快充解决方案,仅用一颗芯片即可实现初级侧控制、氮化镓功率管、同步整流控制、多快充协议兼容、高速隔离数字通讯这五种独立功能,效率达95%以上,可减少超过10颗外围器件。目前,该方案在商用市场已取得重要进展,落地多个头部快充品牌。在这一基础上,如今南芯科技的多口快充解决方案正向行业主流方案发起冲锋。王楠称,“我们的多口快充产品已在多个头部客户端导入验证,即将量产落地。该方案是客户需求与公司内部技术的精准匹配,能满足高效率、小体积等需求,有效打破传统方案瓶颈,我们有信心该方案将引领多口快充市场。”攻坚高集成度和能效核心技术围绕行业发展趋势与需求变化,南芯科技推出多口快充电源解决方案背后,通过持续加强将研发资源投向核心技术,在产品高集成度和能效等关键技术特性上实现了重要突破。王楠指出,南芯科技的多口快充解决方案之所以能实现高集成且体积大幅减小,主要在于两大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突破。首先,该方案通过半导体技术创新和封装技术集成,集成了原边控制器、高压GaN、隔离通讯等五大功能,从而提供了更佳的外围和体积优势。其次,这在于南芯的SIMO架构创新,可以通过一个变压器实现多路输出,无需初级电流采样电阻、降压DC-DC、输出负载开关等外围器件,显著减少了外围器件数量。“这意味着仅需两颗芯片即可实现多口电路应用,从而大幅减少整体BOM成本和尺寸。”他补充道。进一步来看,多口快充方案的芯片技术升级主要是采用PCCM伪连续控制模式。这一控制模式特点是电感电流会经历三个工作阶段,期间可实现零电压开通,减少开关损耗、提升效率;有效降低电压尖峰,有助于减少EMI(电磁干扰);以及开关噪声和同步整流开关的电压都会更小。此外,该方案实现初级功率器件、控制器、隔离通信模块的全集成,满足初级安规隔离与散热需求,保证封装尺寸小、外围精简,助力客户实现小型化。至于能效方面,传统多口测试和应用工况较复杂,且需满足双口同时输出。但南芯科技的多口快充解决方案通过应用SIMO单级架构,只需要一级能量转换,即可满足双口输出,较传统两级架构减少了效率损失,具有天然的效率优势。同时,SIMO搭载了次级智能功率路径控制功能,两路输出功率可任意分配。另外,该方案通过采用无损电流采样、初次级软开关等前沿创新技术,实现整体效率提升0.5%以上,而且满足最新一代能效标准的空载功耗要求。王楠强调,“0.5%能效提升”虽看似比例较小,但在业界已经是很可观的升级。对用户而言,通常可节省300毫瓦-400毫瓦功耗,降低整机外壳温升5-10度。此外,随着充电设备安全成为行业焦点,南芯科技也在不断强化产品技术的安全可靠性。王楠表示,“安全问题是产品基础和底线,若未做好可能导致严重社会安全风险。我们严格把关每件产品的质量,公司内部有完整的测试验证、质量和出货流程,同时通过多项安规认证,如CQC、UL、TÜV等国际安全认证,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安全性、可靠性。”多元化产品方案创造关键价值通过持续加强研发和推进产品多元化战略,南芯科技不断突破行业技术瓶颈,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方案,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高端化的需求,进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除了多口快充解决方案,近期南芯科技面向移动电源应用同步推出了高集成度移动电源解决方案,其中四款新品包括分立协议控制器SC2006A、SC2007A,以及SoC方案SC2016A、SC2017A。其中SC2006A和SC2007A集成大容量flash、双路11-bit DAC等大量模拟外设,可实现极简BOM和极致的性价比,分别适用于3C应用和2C1A应用。SC2016A和SC2017A则是三合一SoC,集PD、MCU和Charger于一身,实现了极致集成度,可提供高效简洁的解决方案。据悉,这些新品的共性之一是集成度高、应用广泛,可覆盖22.5W~140W全功率段,支持共享C口、单口、独立C口等多种应用场景,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具备较大的市场前景。这些产品均采用ARM Cortex M0内核,可支持PD3.2 EPR&AVS、UFCS、高低压SCP、SVOOC、MI等全部主流快充协议,以及高精度电量计等复杂应用,同时内置LDO、优化选电逻辑和放电逻辑,集成多种保护功能。另一方面,这些新品基于客户应用场景被赋予了不同“个性”,如SC2006A可用于磁吸充电宝、大功率私有协议和3C应用,SC2007A支持2C1A应用;SC2016A集成升降压芯片,可支持2-5节电池;SC2017A集成降压芯片,可支持单节电池20V应用,MOS管外置。凭借在充电领域的持续深耕、多元布局和攻坚创新,南芯科技在提升充电设备的高集成度和高效等方面已取得多项突破,成为推动行业技术升级与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2021年南芯推出国内首个GaN直驱SC302x系列并成功量产;2022年推出高度集成的SC305x系列方案,成为国内首家量产GaN Combo的公司;2023年推出国内首个原副边全集成方案。王楠进一步称,“今年我们推出行业首个‘五合一’产品,即单变压器多输出的多口快充解决方案,其凭借极致体积与能效,成为南芯创新之路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关键价值”,这一核心价值观推动了南芯科技不断创新、追求极致,推出更好的产品,从而实现了一系列里程碑。王楠表示,“未来,我们期待通过南芯高集成度解决方案,帮助客户简化设计应用难度,助力客户加速项目开发迭代,推出更高性能、更高效率、更好兼容性的终端产品,进而持续引领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