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577
篇与
财经
相关的结果
- 第 29 页
-
跌麻了,央妈又抛售国债? 央妈新一期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 7月份,央妈对政府债权(即央妈买债)环比下降647亿元!如下图所示,今年以来,央妈每个月都在资产端减少国债。不过,央妈减持的力度在4月份为最大,之后力度逐渐减小。 这个结果与央妈在5月9日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报告中的表达一致。当时央妈表示, 阶段性暂停国债买卖操作,将关注国债收益率的变化,视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操作。就是 说, 央妈可能随时会重启购买国债。而在这之前央妈是在资产端有增加国债的金额,比如2024年,央妈仅在2024年8月就购债接近5000亿元,之后的几个月也是 一直持续 的每月增加2000多亿元。结果就是造成了2024年下半年的债券大牛市。当然,这也挤压了股市的上涨行情。直到2025年1月,央妈宣布暂停购买国债;紧接着,资金开始逐渐流入大A市场,推动了Deepseek、机器人为代表的结构性行情。这种资金的流动,一直持续到了当下。特别是在7月份,国家层面开始强化“反内卷”。整个市场的预期迅速从观望转向了乐观,而且开始失去理性。比如,很多企业的利润并没有改善,但是股价刷刷地往上涨;甚至很多企业的估值都是亏损状态,也一样涨上天。比如,很多商品的供需关系也没有明显改善,开始暴涨;但是,库存挤压如山的情况下,暴涨之后又迅速调头往下暴跌。市场虽然像个淘气的孩子,不让人省心 ! 但是这么一闹腾,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已经彻底发生扭转,开始了从基本面主导转向情绪面进行主导。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什么?7月,市场向上的想象空间被打开,另外最重要的是散户开始进场,居民存款开始搬家,仅仅7月居民存款同比减少1.3万亿元,而非银存款对应多增1.39万亿元,非常吻合地反映出了股市火热情况下,存款开始流向股市的现象。老百姓的钱袋子终于不再死死地捂在银行了 !这当然也冲击了原本已经企稳,并且冲到历史高点的债券市场。正如上文所讲,央妈在5月放出重启购债的预期后,债券市场已经从低点反弹,不断走高、走稳了。但是,债券市场也顶不住一个发疯了的股票市场,这点儿收益在乐观的情绪面前已经廉价极了。资金天性逐利,资金开始从债券市场流出,散户赎回的力度逐渐加大,并随时可能打到机构的止损线,引起整个债券市场的负反馈,最终导致恐慌性抛售出现。这自然是一 个 十分危险的信号。因为,国债是一个国家资产的锚定,压舱石一定要稳,整个经济才不会乱。首当其冲的就是,老百姓家庭里的稳健类财富。比如,市场里已经出现老百姓理财大幅回撤的新闻。银行经理也开始充当起救火队长,给亏钱的老百姓做 心理 按摩。老百姓买个理财本身诉求, 就是 银行存款利率逐渐下行的 情况下找到一 个替代品。图着稳、图着安心,图着比存款收益率高一点。可现在,存个100万,可能已经亏1万块钱了。不赚钱就算了,反倒还亏钱,对于没有金融知识的老百姓而言,简直是灾难。老百姓一定会害怕。这就和炒股面对连续下跌一样,会害怕。紧接着受到影响的大概率是,国家、地方 、以 及企业。如果老百姓的这种安全感 预期 被打破,难免会引起恐慌性地抛售。这种抛售带来的国债收益率的急剧上升,对于国家接下来的地方债务的再融资、特别国债的融资都显然不利。原本我们是计划低息的债务置换高息的债务,如果国家一直拿不到低息的债务,那么化解债务风险的时间周期无疑就会被拉长。另外,这种抛售带来的整个债券市场利率的上升,也会给企业的融资带来巨大压力。企业生存压力已经很大,比如很多地产公司债务压力超级大,还要保 交 楼,还要资金周转。如果融资成本再次增加,真的有 可能 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最终受伤的大概率还会是,老百姓家庭里的激进类财富。很多人跑步进场股市,可是真的有那个能力赚钱吗?真的能一夜暴富吗?面对亏钱时,敢于向自己止损割肉吗?高位站岗往往是散户的常态,而亏损受伤的也往往是散户,不会是机构 !就拿最新的数据好了。 彭博社数据显示, 基于10年期主权债券收益率和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的计算,自2021年以来,政府债券再次开始呈现出吸引力,而且相对于股票的价格从未如此便宜。10年期国债收益率接近1.8%,而整个上证大盘的当前盈利收益率因为股价的快速上涨,已经变得非常低,直奔5%。这里要注意的是国债是无风险资产,大盘可是风险资产啊。所以说,当大盘接近2倍的国债收益率时,吸引力已经在急剧下降。就像菜市场里,原本10块钱的猪肉和 30 块钱的 牛 肉,现在猪肉涨到1 8 块, 牛肉 反而跌到 22 块,你 会选择猪肉还是牛肉?你 说资金会往哪 ?笔者自然是要选择牛肉,自然是要选择把资金逐步从大盘里,转向债券里。但是,老百姓并不懂这个道理啊。很多人 没有比价意识,没有止损意识,也不会见好就收。所以,当机构资金看到市场过热,逐步地把钱从股市里转到债市里时,股票自然 会 调整。机构赚到钱走了,而老百姓则还在高位站岗,等待解套。所有的这些,都是国债剧烈波动会引起的连锁反应。而这些影响叠加在一起时,居民理财缩水、国家、地方、企业融资成本上涨,居民股票资产缩水等,就必然会冲击到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国家能够看到这些风险。所以,银行才会在近期全面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监控,围堵各种不法资金流入股市的漏洞。同时,银行开始进场买入债券。 7 月商业银行增持国债 7127 亿元,是所有债券品种中增持最多的,而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上最稳的资金,它们的动作往往代表着长期趋势。所以,券商才会频频表态,债券市场已经筑底,理应重视。比如, 中信建投也表态 , 中国债券面临的最严重压力可能在短期内已经过去 。并且,笔者认为,债券市场如果继续下行,考虑它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对经济的冲击。央妈可能会迅速入市,重启购买债券,进行救市操作。所以说, 现在的债券市场, 它 就像寒冬里的种子,看起来不起眼,甚至让人觉得 “ 没希望 ” ,但只要熬过这段时间,等到资金回流、市场企稳,就会迎来春暖花开。 免责声明: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不对真实的股票或期货操作提供指导意见,米筐不推荐任何股票,仅供参考学习与交流之用,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恒大退市,后续会如何发展? 恒大为何退市? 中国恒大退市了,不过这也不奇怪。自从恒大地产几年前爆雷开始,这可能是必然的结果。而且,恒大自 2024年1月29日(香港法院下达清盘令当日)起停牌,至 2025年7月28日,其股票交易持续被暂停,正好达到香港联交所规定的 连续18个月停牌标准,成为其被强制退市的直接技术依据。 那么恒大地产为何从房产巨头跌落到如此地步?今天再重新梳理一下。 恒大为何会爆雷? 根据之前的财报,2021年中国恒大净亏损合计6862.2亿元(人民币,下同);2022年净亏损合计1258.1亿元。两年合计亏损额为8210.3亿元。根据财报,截至2021年底中国恒大总资产约为21071亿元,总负债约为25802亿元,则其净资产约为负4731亿元;截至2022年底,中国恒大总资产约为18383亿元,总负债约为24374亿元,则其净资产约为负5991亿元。谁也没想到恒大地产能把债务搞那么大,以至于都不知道如何收场,真的是“想救都难”。为什么会这么高?那是因为恒大在几年前疯狂上杠杆,认为“规模为王”。但遇到“寒气逼人”的下行期,一切该露的不该露的都暴雷了。 负债是撬动企业规模急速扩大的有力杠杆,用得好能实现规模效益双赢,但用过头了,就会成为企业风险急速累积导致尾大不掉的催化剂。所以,第一个原因是行业周期和企业债务规模内控的原因,因为也是比较公开的信息了,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恒大如果只是债务狂飙,可能也不至于今天如此困难,还犯了在基本面不佳盲目开始多元化的错误。根据2016年年报,恒大集团宣称已完成地产、金融、文化旅游、健康四大产业的布局。文旅板块简称“恒童系”,主要资产为地产项目和自持性物业。恒大童世界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恒大童世界”)成立于2015年5月。恒大旅游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恒大旅游”)成立于2018年3月。加上恒大要重注造车,大家知道造车可是高投入高风险行业,前期投入几百亿,后期竞争还激烈,所以这就更加消耗恒大的资金储备。 据接近恒大集团的知情人士透露,由于业务快速多元化,集团内部经营、管理、风控水平并未跟上,导致企业管理虚化、失控,各板块、各大区公司之间存在诸多或明或暗违规操作,积少成多,不仅形成并加速了债务危机暴发,也为其后的风险评估和处置工作造成了巨大障碍。因此,第二个原因就是企业过度多元化扩张加重了现金流枯竭。此外,那就是人的原因。许家印和夏海钧或许在很早就意识到了财务风险,但是从后期了解到的情况看,他们并没有主动去踩刹车,反而是对外隐藏了核心信息,并且许家印还通过技术离婚转移了资产,还通过包装财报来拖延问题的解决,企图再次通过融资拆东墙补西墙。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至少是默认了恒大的某种财务计算方式。 如今许家印被控制,夏海钧藏了四年后终于在美国现身,后续能否通过夏海钧入手,有没有机会追回更多资产? 恒大退市后还有哪些核心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恒大的债务如何开始消化解决,恒大的房子能不能继续销售,这两块也是相关联的。其次,就是恒大实控人许家印的态度。退市后,债权人依然可以依法追债,债权人对恒大的债权不会因为退市而消灭,仍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主张。早前香港高等法院已在 2024年1月29日对恒大下达清盘令,这意味着恒大之前就已进入了清算程序。但问题就是在于恒大还有多少资产可以清算?根据今年5月公布的公开消息,截至2025年5月,清盘可处置账面资产不足 100亿港元,主要来自恒大物业(约50亿港元)、恒大汽车(不到10亿)、中国儒意债权(20.7亿)、大湾区投资权益(15.5亿)。 即便这些资产能完全卖出,也还不足2.5万亿债务的1%,即便只看债务中的应付账款1万亿,也就能抵1%。原来引以为傲的恒大汽车或许是可以腾挪的空间,但如今的新能源车市场早已不可能给恒驰汽车留下太多的空间了,指望把债务转成恒大汽车的股权或者债券显然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根据我们之前分析的,恒大目前手上值点钱的资产或许就是土地储备了吧,但土地要变现,就要启动开发销售的过程,现在房地产肯定没之前景气,很多土地储备在3、4线城市,这些土地储备的价值目前可能也缩水,而且长期不动工或许也有收回的可能。而恒大目前现金储备也很少,除非债务重组方案通过,恒大才可能再融资,才有可能资金盘活这些资产价值,当然这只是非常理想状态下的假设。因此,恒大也明确了这几年的核心任务继续是保交楼,以盘活资产和回笼现金流来缩表,但为完成这个任务,预计还是要上千亿元的融资才能保证复工复产。所以,一边继续资产重组,一边继续保交楼和加快销售,或许才是较可行的自救方式。尽管这样必然是困难重重,且代价巨大。不过现在这个情况,还有多少人敢买恒大的房子,还有多少人相信恒大的房子? 于是,恒大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方担保或者海外转移资产的追回,恐怕也很难让众人信服恒大有机会翻身的可能。问题又回到了目前清算冷启动的关键点,就是能否追回部分许家印、夏海钧转移出去的资产,作为恒大后续开工以实现现金回流的起点? 许家印和夏海钧 作为恒大集团的实际控制人,许家印持有公司近60%的股份,其个人资产状况对于后续清算过程有着相当关键的影响作用。然而,可惜的是,在2025年4月23日的法庭回应中,许家印已经明确表达了不愿公开个人资产的态度,他的代表律师也未对此予以否认。当然,清盘委员会也不会等着,根据观察者网报道,清盘人正在追索许家印及高层非法分配的巨额资金:包括对前总裁夏海钧、当时CFO潘大荣等人的诉讼,涉额高达 60亿美元。同时,针对许家印前妻丁玉梅,清盘人已在英国法院提起诉讼,追索其持有约 3.5亿美元股息,并冻结其资产。当然,清算程序进展不会很快,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毕竟恒大掌控超过 3,000个法律实体,在 280多个城市拥有约 1,300 个在建项目及 3,000 多个物业项目,横跨香港、内地、开曼等多司法辖区。清盘人已着手调查复杂股权结构。 接下来,只能耐心等待清算委员会的进展了。 总结 恒大退市不仅是其股市表现的终结,也是多年高杠杆扩张模式失衡、监管政策压缩空间、重组失败、流动性枯竭以及法律风险累积的必然结果。这一结局也反映出原先中国房企模式的系统性风险与市场环境快速变化带来的影响,值得所有企业警惕。恒大和许家印等高管们不值得同情,但是被迫加入这场“资本游戏”的无辜受害者值得同情,特别是几十万的买房者和恒大的供应商们。而对于其他房地产企业,要继续关注“三条红线”标准,理解“高负债、高周转、高杠杆”的过度扩张不可持续,需慎重多元化投资,遵守信息披露和财务透明度的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约束,坚守“保交楼”的责任,从过去的“规模为王”转向“质量为王”。最后,希望清算过程能够继续顺利推进!参考资料:首席商业评论:恒大负债2.4万亿,一场“击鼓传花”之局,“自作孽难可活”不良资产头条综合:可处置账面资产不足100亿,恒大清盘进入实质阶段观察者网:新裁决!恒大清盘迎来关键进展,许家印仍拒绝披露个人资产跨境风险管理研究者:杜国栋 | 恒大清盘人英国追债:恒大清算追索丁玉梅3.5亿美元股息
-
A股重磅!超级巨头,突然放大招! 见证历史的一天!在A股大涨之际,超级巨头——长江三峡集团突然放大招。8月22日傍晚时分,长江电力公告称,因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计划于2025年8月23日至2026年8月21日增持不超80亿元。数据显示,截至最新收盘日,电子板块A股市值超过银行板块,成为A股排名第一的板块。而在此轮行情,红利指数也相对落后,长江电力近期表现更是持续走弱,目前该股总市值为6819.29亿元。那么,长江电力大手笔增持,是否也意味着红利已经调整到位?放大招近期,市场火热,增持并不多见。但22日傍晚,突然来了一单大的。水电龙头长江电力公告称,基于对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公司控股股东中国三峡集团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交易方式包括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等,增持金额不低于40亿元、不高于80亿元,本次增持不设置固定价格区间,结合资本市场行情择机开展股票增持,资金来源为中国三峡集团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等。在这么一个关键时点发布如此重磅的增持公告,的确值得关注。之所以说是关键,一是长江电力股价近期持续回落,离高位已经有近10%的距离。用网络间的话说,这是“在长江电力里躲牛市”。二是长江电力预计将于8月30日公布中报,从其一季报来看,净利润增长超30%。不过,今年长江流域气候年景总体偏差,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会影响到该公司业绩。三是电子板块火爆,目前A股市值已超银行板块,工业富联的市值已超长江电力,寒武纪的市值亦在快速追赶当中。另外,长江电力于8月15日宣布了一则重磅消息:公司发布2026—2030年股东回报规划,明确2026—2030年不低于当年归母净利润70%进行现金分红,延续了2021—2025年分红政策,彰显了公司持续向股东分享经营回报的决心。中信证券预计,在来水改善、折旧&财务费用压降等因素推动下,长江电力分红有望持续增长,预计2025—2027年隐含股息率(以8月14日收盘价27.66元/股计算)分别为3.7%、3.9%、4.1%,并给予了33元/股的目标价。长江证券、广发证券、东吴证券等多家券商给予其买入评级。风格是否回摆?近期,市场上涨的部分也很集中,主要的机会集中在AI相关的科技大蓝筹。这一特点,与5—7月份市场机会主要集中在红利板块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与红利不同的是,科技大蓝筹的绝对业绩和分红水平目前仍很难达到红利板块的水平,一如2021年的宁德时代等股票,真正出业绩的时候反而涨不动了。另一方面,近期红利指数的表现,可以说与这一波大盘上涨完全脱节。现在的问题是,市场会不会借着长江电力增持出现风格回摆的可能?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首先,近期,除了中国平安举牌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强化对红利蓝筹的财务投资外,亦有红利属性较强的股票获大股东增持,比如秦港股份亦于22日公告称,8月22日,河港投资以自有资金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增持公司2514万股A股股份,增持比例占公司总股份的0.45%。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及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河港投资拟自本次增持之日起三个月内,以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择机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二级市场(含大宗交易)增持不少于1.1亿股股份且不超过1.1174亿股股份。其次,申万宏源表示,红利资产仍具配置价值。在整个回溯区间,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的年化收益率为8.34%,夏普比率为0.41,显著高于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数;此外,在最大回撤方面,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的最大回撤相对更小。中证红利除了在下跌市场具有防御属性之外,在市场上涨的某些年份仍然能跟上市场表现。申万宏源提到,在市场明显下跌的年份中,比如2011年、2016年、2018年、2022年和2023年,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相比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数跌幅更小,防御属性更强;此外,在某些市场上涨的年份,比如2019年、2024年,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也能跟上其他指数的表现。
-
又降了!平安银行“溃败”继续 欢迎关注我的好朋友:闺蜜财经 图片由AI生成撰文|杆姐&编辑|爱丽丝平安银行,这艘曾经高速航行的零售战舰,似乎仍行驶在充满挑战的深水区。2025年8月22日晚,平安银行如期披露上半年业绩报告。作为第一位“吃螃蟹”的股份制银行,平安银行这个头开得并不是很好:因为营收、利润依然深陷“双降”困局。这家中国股份制银行中最具特色、曾以“零售之王”光环加身的银行,2025的上半年让人有点着急。1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93.85亿元,同比下降10.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8.7亿元,同比下降3.9%,继续延续一季度的“双降”趋势。略好一点的是,上半年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降幅相比一季度都有所缩窄,这说明二季度的降幅低了些。 先说营收,杠杆游戏看到,上半年平安银行营收下滑一大原因是净利息收入减少,这部分营收期内同比下滑9.3%至445.0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约64.1%,比去年同比有所增加。净息差是银行业的“生命线”,也是平安银行2025上半年业绩异动的核心矛盾点。上半年1.80%的年化净息差,不仅同比降16个基点,环比一季度的1.83%也再降3个基点。这背后是整个银行业共同面临的世纪难题——净息差的持续收窄。基于此,上半年平安银行资产端收益率几乎全线“溃败”,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4.03%,跌76个基点;个人贷款收益率下降86个基点,企业贷款收益率下降56个基点。平安银行曾经引以为傲的零售业务“瘦身”仍在继续。上半年个人贷款余额下降2.3%,信用卡应收账款锐减9.2%,消费性贷款收缩3.5%。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占比从50.7%降至44.8%,利润贡献占比从7.0%骤降至4.0%。 好在负债端的成本控制有降低:上半年平安银行吸收存款平均付息率1.76%,下降42个基点。利息收入承压之下,非利息收入被各大银行视为穿越利率周期的“第二增长曲线”。然而,平安银行上半年的非息收入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报告期内,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27.39亿元,同比下降2.0%。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波动,影响了其核心战略之一的财富管理业务。居民投资意愿趋于保守,导致基金、保险等代销产品收入减少。二是宏观经济环境下,居民消费意愿尚未完全恢复,这直接影响了信用卡等业务相关的交易手续费收入。尽管平安银行一直致力于打造强大的财富管理平台 但现实的骨感表明,这条“长坡厚雪”的赛道,走起来并不轻松。2在收入端“开源”不利的情况下,平安银行在“节流”上做足了文章,这成为财报中为数不多的亮点。2025年上半年,其业务及管理费用为192.06亿元,同比下降了9.0% 。同时,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计提194.50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6.0%。 财报里杠杆游戏看到,费用的压降和减值计提的减少,是平安银行利润降幅(-3.9%)远小于营收降幅(-10.0%)的关键原因。然而,这种“以丰补歉”式的利润调节也存在其B面。一方面,减值计提的减少,需要建立在资产质量持续稳健的绝对信心之上;另一方面,过度压缩成本可能会影响对未来的战略性投入,如科技研发和人才储备。这是一种短期财务表现与长期竞争力之间的艰难平衡。 资产质量方面,平安银行有点喜忧参半。一方面上半年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1.05%,较上年末微降0.01个百分点,看似资产质量保持平稳。但拆分结构后如下图可见,有点“个人贷持续改善、企业贷风险抬头”的分化格局。尤其是房地产相关贷款的不良率上升,成为潜在风险点。 在营收利润双降的背景下,平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却不降反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31%,一级资本充足率10.85%,资本充足率13.26%。这种“逆势提升”反而需要警惕,因为它反映的很可能不是资本创造能力的增强,而是风险资产扩张的放缓。当银行不敢投放贷款、不愿承担风险时,资本充足率自然提高。 从风险抵补能力看,平安银行的“缓冲垫”有所变薄。上半年其拨备覆盖率238.48%,较2024年末降12.23个百分点,虽仍远高于130%的监管红线,但较2023年末的277.63%已累计下降39.15个百分点;拨贷比2.51%,也较上年末降0.15个百分点。3与过去几年动辄双位数左右的资产增速相比,平安银行上半年的规模扩张显得更为“克制”。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资产总额5.87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1.8%;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3.4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 当宏观变量不见反转,银行只能向内求生。银行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主张,找到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生存之道。这可能意味着业务结构的调整、客户策略的变化、盈利模式的转变,甚至是组织架构的重塑。在杠杆游戏看来,平安银行的特殊性在于其业务结构:零售业务占比较高,而零售贷款收益率在利率下行周期中下降幅度更大。这使得平安银行在本轮周期中受伤更重,调整也更剧烈。但平安银行也有其独特优势:综合金融模式的协同效应正在发挥,科技能力的长期积累可能在未来兑现。只是这些“慢变量”能否跑赢“快周期”,仍是未知数。总之,目前平安银行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战略十字路口。单纯的“节衣缩食”无法赢得未来,如何顺利穿越周期、在息差收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增长,才是王道。本文未标注出处的图表,均源自企业官网或公告,特此说明并致谢
-
东风集团拟私有化为岚图赴港IPO做准备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武凯8月22日晚间,东风集团股份(00489.HK)发布公告称,子公司岚图汽车将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东风集团股份将同步完成私有化退市。此前自8月11日起,东风汽车股份停牌至今。 图片来源:时代周报记者摄于武汉 根据公告,本次交易采用“股权分派+吸收合并”的组合模式,两大核心环节互为前提、同步推进。在第一环节,东风集团股份将其持有的岚图汽车79.67%股权按持股比例向全体股东分派,随后岚图汽车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香港联交所。在第二环节,东风汽车在境内全资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武汉)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吸并主体,向东风集团股份的控股股东东风汽车支付股权对价,向其他小股东支付现金对价,实现对东风集团股份的100%控制。本次交易总体收购价格为10.85港元/股,其中现金对价6.68港元/股,岚图股权对价4.17港元/股。截至2025年7月31日,东风集团股份总市值为391.2亿港元,收盘价为4.74港元/股。进入8月,公司股价大幅上涨,目前报5.97港元/股,市值492.8亿港元。此次一退一上堪称“腾笼换鸟”。对此东风集团股份表示:“相比于价值长期被低估的本公司,新上市平台岚图汽车将拥有体现其业绩和潜力的清晰的独立估值,将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目标。”公司还表示,受到行业转型阵痛等因素影响,东风集团股份近年来估值表现偏低,股票市值长期远低于净资产。截至2025年7月31日,东风集团股份PB仅为0.25倍。受制于估值情况,东风集团股份上市以来未开展过股本再融资,已基本失去H股上市平台的融资功能。与东风集团股份的估值偏低表现相比,岚图汽车作为东风自主打造的高端新能源品牌,近年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是东风汽车旗下最具价值和成长性的优质资产之一。2024年岚图汽车实现交付85697辆,同比增长约70%;2025年以来,岚图汽车更是实现了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7月交付量更是突破12000辆。岚图汽车本次香港上市后,在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形象、拓展国际事业的基础上,有望进一步激发公司价值创造能力,充分释放价值增长潜力。岚图具体上市日期尚不确定。不过东风集团股份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个周期一般在3-6个月内。“现在是宣布启动(上市)。”在发布私有化及岚图拟登陆港交所公告的当天,东风集团股份也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财报。上半年东风集团股份营收545.3亿元,去年同期为511.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权益持有人的利润为0.55亿元,去年同期为6.8亿元。集团上半年销售汽车约82.39万辆,同比下降14.7%。东风集团股份为东风汽车集团旗下上市乘用车公司。在8月1日,东风汽车集团举行东风奕派科技公司成立发布会。自此,东风汽车集团旗下自主品牌乘用车分为聚焦高端市场的岚图,主流市场的奕派科技,以及越野市场的东风猛士。在三大自主品牌中,岚图将率先登陆公开资本市场。
-
中国豪宅教父,涉嫌违法被留置 曾经的中国豪宅“教父”、江湖人称“黄院长”的黄其森,又出事了。今晚,泰禾集团突然公告: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其森因涉嫌违法,被辽宁省新民市监察委员会实施留置措施。 不仅创始人被抓,公司还同时收到证监会福建监管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去年11月底,证监会对泰禾集团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立案调查。现在,调查结果来了。泰禾和黄其森存在哪些违法事实呢?!主要是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诉讼、年报存在重大遗漏。 证监会查明,早在2020年7月6日至2021年5月8日期间,泰禾集团就已经发生13起诉讼,标的额累计达96.74亿元,占到了公司2020年经审计净资产的48.21%,其中还有12起诉讼的标的额超5000万元;2021年12月14日至2022年12月13日一年间,泰禾集团又发生了10起诉讼,标的额累计达61.91亿元,占公司2021年经审计净资产的41.84%,其中有9起诉讼的标的额超5000万元。简单来说就是:告泰禾的债主多到吓人,诉讼也多到吓人!但泰禾集团,直到2023年5月26日才披露其中1起诉讼,其余22起诉讼更是直到2025年2月6日才陆续披露完毕。足足迟了3-5年才告诉泰禾的股民们和持有泰禾债券的债权人们! 基于以上,福建证监局决定:对黄其森给予警告,并处以300万元罚款。 猫姐之前科普过关于“留置”的定义——留置措施是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所采用的限制被调查人的人身自由的一项严厉措施。划重点,对涉嫌行贿犯罪的涉案人员,监察机关可以依照规定采取留置措施。 而黄其森,情况可能更复杂一点。因为这已经是黄其森第二次“被调查 ” 。早在2022年,黄其森就已经上演过一出“消失的董事长”。当年3月份,泰禾集团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其森正协助有关机关调查。 黄其森究竟为什么出事,当时众说纷纭。但大抵的猜测,与其在建行的工作经历有关。在当时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泰禾联席总裁葛勇强调,董事长黄其森是协助调查,不是因为泰禾经营层面的问题,与企业经营本身没有关系。在8个月销声匿迹之后,黄其森最终在11月份低调归来。这次“二进宫”,黄其森还能不能再“惊险过关”?!不好说。说起来也是唏嘘~当年,黄老板楼盘开盘喜欢请的冰冰、易峰,都已经~~ 现在,黄老板自己也“进去了”…而曾经的千亿房企、豪宅代表泰禾,依然困在债务的泥潭当中。股票退市,子公司破产、拍卖,前途晦暗…只能说,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
东方甄选前CEO孙东旭离职?知情人士回应 据南方Plus,近日,一则关于“东方甄选前CEO孙东旭或将离职”的消息在网络引发舆论关注,相关话题登上热搜。8月22日,知情人士向南都N视频记者透露,“孙东旭目前在休假,这是其个人常规的年度夏季休假安排,休假结束后将正常返岗。”该知情人士表示,“孙东旭每年夏天都会休假陪伴家人,今年只是照例休假。目前其没有任何离职计划,休假结束后将正常返岗。”南都记者注意到,8月21日,有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直播中回复网友提问时表示“小孙(孙东旭)在休假”。东方甄选方面暂未就此事发布声明,该公司即将发布业绩报告。公开资料显示,孙东旭(东方小孙)曾在东方甄选“小作文”风波后被免去东方甄选CEO职务,后其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一职。
-
沪指站上3800点 芯片股爆发 寒武纪涨停 网易财经8月22日讯 市场全天震荡走高,沪指站上3800点,科创50涨超8%创3年多新高。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2.55万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227亿。 盘面上,市场热点集中在算力和芯片方向,个股涨多跌少,全市场超2800只个股上涨。 从板块来看,算力股全线爆发,云天励飞等多股涨停。芯片股集体大涨,寒武纪涨停创历史新高。CPO等AI硬件股展开反弹,生益电子等多股再创历史新高。 板块方面,半导体、CPO、证券、算力等板块涨幅居前,燃气、钢铁、银行、乳业等板块跌幅居前。 截至收盘,沪指涨1.45%,深成指涨2.07%,创业板指涨3.36%。 消息面上,昨日盘后DeepSeek-V3.1正式发布。并提及DeepSeek-V3.1使用了UE8M0 FP8 Scale的参数精度,DeepSeek表示新精度格式针对即将发布的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表明未来基于DeepSeek模型的训练与推理有望更多应用国产AI芯片,助力国产算力生态加速建设,头部国产开源模型对国产芯片的支持有望推动国产算力生态加速落地。 中信建投认为,国产算力板块迎来密集催化。腾讯业绩会表示推理芯片的供应渠道侧具备多种选择,国际供应链波动背景下国产推理算力芯片有望提供助力。DeepSeek更新模型,DeepSeek V3.1发布,明确支持FP8精度与将发布的下一代国产芯片,头部国产开源模型对国产芯片的支持有望推动国产算力生态加速落地。 诺安基金则表示,人工智能是科技投资中枢,GPT - O1开启思维链能力引发产业变化,包括硬件需求重构、训练瓶颈显现、投资节奏转变。当前要关注ASIC替代进程,短期留意关税扰动,长期把握国产替代机遇。
-
节卡股份IPO上会前被取消审议 出品|清流工作室 作者|周淼 主编」赵妍 近期,上交所上市委发布公告称,鉴于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节卡股份”)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按照相关规则和程序,决定取消原定于8月8日的审议会议。 作为2025年首家IPO上会前被取消审议的企业,节卡股份始创于2014年,主营业务为协作机器人整机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相关收入占比达90%。此次IPO,节卡股份拟募资6.79亿元,用于智能机器人生产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根据公开资料,节卡股份上市前已经完成6轮融资,总融资额超14亿元,投前估值达35亿元。然而,自2023年5月申报科创板IPO以来,节卡股份接连遇阻,因财务数据更新不及时,其IPO进程曾四次被中止。 在近期上交所出具的意见落实函中,节卡股份及中介机构又因收入确认方式变更遭到监管追问,被要求说明收入确认合规性,具体包括公司收入确认时点变更、放宽信用政策、应收账款确认的具体情况等。 收入确认方式遭质疑 据招股书,在收入确认方式上,节卡股份主要分为机器人整机销售收入及机器人系统集成收入两类。对于前者,公司在货物发出并经客户签收或验收时点确认收入;对于后者,公司则在经客户验收,取得验收单据后确认收入。 报告期内,节卡股份部分整机内销客户的收入确认时点发生了变化,由原本的“验收”确认收入变更(提前)为“签收”确认。对此,节卡股份解释称,是为了规范业务模板,于 2021 年6月与客户协商一致后将标准合同验收条款变更。 据公告,上述变更直接影响了节卡股份收入确认的期间和金额。按照节卡股份的解释,这是由于其机器人整机属于标准化产品,其在销售整机时通常不需要负责后续的安装调试,具备签收确认收入的业务基础。 不过从公告来看,节卡股份对于其收入确认方式变更的解释似乎难以自圆其说。根据审核意见落实函,该公司虽然自2021年6月起已修改标准合同模板,但仍在实际执行中存在新旧模板混用情况。 据节卡股份称,2020年至2022 年,公司以签收方式确认的收入占比逐年提升,至 2022 年末,其采用验收方式确认收入的合同主要是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以及部分被要求使用客户合同模板的机器人整机业务。 除此之外,在第二轮问询中,监管还曾提及节卡股份仅说明主要客户的收入确认方式与合同条款一致。根据公告,节卡股份还存在退换货比例较高(2024年这一数据达9.29%)及与经销商设定退、换货条款等情况。 此外,节卡股份亦曾与红太阳、天山乳业等整机客户发生买卖合同纠纷。在业内看来,“验收”标准通常要求客户对产品性能和质量进行确认,风险报酬转移的证据更为充分;而“签收”仅表明货物已交接,并不代表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认可。 清流工作室还注意到,节卡股份部分变更收入确认方式的机器人整机客户,其验收周期远高于签收周期。如客户A,其平均验收周期为171.23天,而平均签收周期仅1.3天,两者相差169.93天;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至2023年,节卡股份机器人整机业务以“验收”方式确认收入的验收平均周期分别达56天、116天及96天。这意味着,上述客户A的验收周期已显著超过了该公司验收确认类客户的整体平均水平。 除此之外,节卡股份还存在部分主要客户还存在信用期延长的情形,其中便涉及上述收入确认方式发生变更的客户A。据公告,客户A信用期自2022年的44天延长至74天。 除了客户A外,节卡股份另一名收入确认方式发生变更的客户或也值得关注。在首轮问询函中,绿的谐波被列为涉及从验收转为签收的主要客户之一,其2021年发货至验收的平均周期达171.23天。 但在上市委审核意见落实函回复公告中,绿的谐波并未被列入2021年至2024年收入确认方式发生变更的主要客户名单。据了解,绿的谐波在2021年同时为公司采取验收及签收两种方式确认收入的前五大客户。 另一方面,节卡股份披露的绿的谐波的销售额数据还与该客户披露的采购额数据“打架”。据公告,绿的谐波在2021年向公司贡献收入为654.17万元;而该公司年报显示,其第一、第二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为661.18万元、609.65万元。 产能扩张5倍引关注 除了上述情况外,节卡股份的募投项目亦引起外界关注。招股书显示,公司的产品主要包括协作机器人整机产品及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根据最初招股书,该公司曾计划募资7.5亿元,其中4.2亿元将投向“年产5万智能机器人生产项目”。 此举直接引起了监管对其已有及未来产能规划具体规模的问询,并要求该公司说明募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此,节卡股份在2024年12月31日公布的修改后的招股书中将募资规模下调至7亿元,并将产能目标从5万套缩减至4万套。 不过对于节卡股份而言,该公司2024年虽然处在产能利用率99.10%的近乎满产状态,但其协作机器人整机产品的产能为8000台,仅是其2030年4万台目标产能的五分之一。 在大幅拓产的同时,节卡股份或还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据首轮问询公告,协作机器人细分市场较为散乱,存在市场渗透率不高、配套政策不完善、不易拓展新场景等问题。此外,ABB 等工业机器人巨头也已进入协作机器人领域。 对此,上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当前全球及国内机器人市场主要竞争格局、主要生产商、市场份额及未来发展趋势,是否存在工业机器人厂商向协作机器人市场拓展的趋势,分析其未来市场空间是否会受到挤压。 按照节卡股份的说法,在传统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四大家族”(ABB、库卡、发那科、安川)的竞争优势更为显著,市占率合计超过 50%;此外,埃斯顿、汇川技术等国内工业机器人头部厂商近年来产品持续升级,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 不过关于上述“四大家族”在协作机器人市场开拓情况,节卡股份则称,上述传统工业机器人头部厂商虽然存在向协作机器人市场拓展的趋势,但对协作机器人市场格局影响有限。 在2025年8月的最新版招股书中,节卡股份援引MRI睿工业统计数据称,2023年国内协作机器人第一梯队厂商为节卡、遨博、艾利、大族、Universal Robots (UR)等,除丹麦厂商UR外均为本土协作机器人厂商; 2023年,节卡股份协作机器人整机销量为4681台,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数据为5.7万台,公司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8.2%。不过,清流工作室注意到,节卡股份披露的市占率、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数据却与公开信息存在差异。 如在节卡股份列举的同行可比公司越疆的招股书中提到,2023年全球协作机器人出货量合计便达10.8万台,该公司以1.4万台的出货量排名第二,而节卡以近5000台的出货量占据了4.6%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协作机器人近年已成为传统机器人行业的新风口。市场有观点称,随着传统工业机器人赛道已成红海,协作机器人正在成为自动化的新方向,如上述ABB、库卡厂商已被视为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的主要玩家。 在一份2025年发布的名为《智能协作时代:协作机器人行业现状、竞争格局与未来趋势》的行业报告亦提到,在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上述ABB、库卡、发那科等外资品牌占据领先。 从业绩来看,节卡股份的表现亦不乐观。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自2.81亿元增至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9.42%;但其曾在首轮问询回复函中预计报告期收入的复合增长率达40.6%,2024年实现收入约5.55亿元; 在盈利方面,节卡股份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73.57万元、-2854.73万元和622.80万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40万元、-3567.93万元和-227.82万元,截至2024年12月末,节卡股份累计未分配利润为-5803.40万元。 至于亏损原因,或与其高昂的销售费用相关。据相关报道,由于市场导入阶段的渠道建设需求,节卡股份的销售费用率远高于同行水平。此外,该公司主要产品还存在降价趋势。
-
“胖改先锋”永辉超市半年巨亏2.4亿 永辉超市2025年半年报揭晓,尽管“胖东来模式”调改门店已超百家,但仍难抵消整体收缩带来的业绩缺口。 上半年净亏损2.41亿 8月20日晚,永辉超市发布2025年半年报:当期营收299.48亿元,同比下滑20.73%;归母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盈利2.75亿元转为亏损2.41亿元。 公司给出的亏损原因有四: 总体销售规模下滑; 商品供应链改革导致毛利短期承压,综合毛利率20.80%,同比下降0.78个百分点; 期内关闭227家亏损门店,产生租赁、人员赔偿及资产处置等一次性费用; 所持Advantage Solutions股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84亿元。 8月21日上午的业绩说明会上,投资者关心是否会被ST。董秘黄晓枫回应:“公司具备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ST风险。”财务总监吴凯之补充,由于闭店集中,2025年全年收入预计低于2024年,但持续经营门店经过调改后,下半年销售有望同比明显回升;尽管全年盈利仍将承压,第四季度起预计显著改善。他透露,已完成的调改门店销售大幅提升,且进入稳定经营期的门店已实现盈利。 董事长张轩松表示,闭店和调改正按计划推进,公司现金流足以覆盖转型所需,同时拟通过定向增发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永辉超市已连续四年亏损:2021至2024年分别亏损39.44亿元、27.63亿元、13.29亿元、14.65亿元,2024年亏损额较2023年略有扩大。 走上“胖东来化”调改之路 尽管永辉超市已连续多年亏损,为“自救”,它于2023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学习胖东来。 2024年5月,永辉正式启动“胖东来化”调改。官方数据显示,到6月26日,全国已有112家门店完成调改并重新开业,并计划赶在2026年春节前把调改门店扩大到300家。 这场声势浩大的“胖改”背后,名创优品是关键推手。2024年9月,名创优品豪掷62.7亿元收购永辉29.4%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亲自挂帅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并放话:“胖东来模式是超市的唯一生路,不调改就是死路一条。”他立下军令状,要在2026年把永辉全部门店改造完毕。 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调改确实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日均销售额和客流量双双飙升。首店的成功让永辉信心倍增,随即在北京、深圳、杭州、成都、沈阳等11个核心城市加速铺开。6月13日,第100家调改门店在南京江宁万达广场亮相;到6月30日,调改门店总数已达124家。 调改之所以能提速,关键还是“疗效”显著。截至2025年一季度,41家调改已满3个月的“稳态门店”,累计盈利7472万元,平均每家店每月净赚超过60.75万元。个别门店的销售额甚至翻了6倍,例如北京石景山喜隆多店和福州奥体店。 那么既然调改效果较好,为何整体业绩仍未扭转?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已调改的124家门店仅占永辉534家门店的23%,远未形成规模效应,还算不上公司的“基本盘”。永辉对此早有预判,已规划在2026年春节前将调改门店扩大到300家。届时,调改门店数量将首次过半,对整体业绩的支撑作用才会真正显现。 供应链亟待优化,食安成痼疾 除了表面上的业绩下滑,永辉超市还面临着更多深层弊病。其中,采购体系管理混乱被视为永辉超市的一大痛点。 在今年3月永辉超市年度供应商大会上,叶国富就提出要大力优化供应链。7月,永辉超市发布致供应商伙伴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携手共建阳光供应链,着力构建更高效、更透明、更具竞争力的新型供应链体系,向腐败和潜规则宣战。同时设立供应商财务结算专线,对供应商财务结算执行“不拖、不卡、不刁难”策略。 一食品供应链人士提到,“2022年我的产品要进彩食鲜(永辉超市旗下的食材供应链品牌)渠道,提交资料后被各种卡,各种要钱,估计是为了保护原有的供应商。”在该人士看来,永辉超市开始对采购方面进行改革,或是因为也意识到其中的腐败。 食品安全问题也一直是永辉超市的痼疾,令其成为食品安全黑榜上的常客。今年8月初,有网友发视频称,在永辉超市合肥东风大道店内的蛋挞上看到蟑螂爬过。 据了解,该店是安徽省内胖东来调改的第一家永辉超市门店,于2024年9月1日正式开业。其后据媒体报道,当地市场监管局撮镇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表示,涉事店铺已经安排消杀,后续市场监管所也会责令其改正并进行下一步处理。
-
杨德龙:突破4000点只是时间问题 *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出品|网易财经智库 在网易财经智库《你好,牛》节目中,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当前A股市场表现、资金动向、政策环境及行业机会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本周沪深两市总体上仍呈现上攻态势,突破3700点整数关口小幅调整后继续上扬,场外资金入场迹象明显。 在杨德龙看来,当前市场行情验证了“五穷六绝七翻身”的判断,下半年行情已突破去年10月8日创出的高点。他认为,这轮行情预计将延续两到三年,呈现慢牛、长牛走势。与2015年快牛、疯牛不同,当前市场从一开始就控制场外配资,避免非理性上涨,更利于投资者获得稳定回报。 #endText .video-info a{text-decoration:none;color: #000;} #endText .video-info a:hover{color:#d34747;} #endText .video-list li{overflow:hidden;float: left; list-style:none; width: 132px;height: 118px; position: relative;margin:8px 3px 0px 0px;} #entText .video-list a,#endText .video-list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fff;} #endText .video-list .overlay{text-align: left; padding: 0px 6px; background-color: #313131; font-size: 12px; width: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px; left: 0px; height: 26px; line-height: 26px; overflow: hidden;color: #fff; } #endText .video-list .on{border-bottom: 8px solid #c4282b;} #endText .video-list .play{width: 20px; height: 20px; background:url(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position: absolute;right: 12px; top: 62px;opacity: 0.7; color:#fff;filter:alpha(opacity=70); _background: none; 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 #endText .video-list a:hover .play{opacity: 1;filter:alpha(opacity=100);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A股牛市强势登场 杨德龙预测 或将持续2-3年!" > <script> if (/mp4$/.test("https://flv0.bn.netease.com/35e65c754ef7f2970e62d4cdd02385886b3251121a1fcaf7dd5cc75e09914286543b447123d885785faf7f5d6d1e90819626fab4648ba529a7d6705f1e7eea6489a84472ed407ba36d3f19a0be1ae979cab37d651896b024da7db4e007c4e2c4fda7cc5207c98287d49771403481705177a75ef2d136c22d.m3u8")) { document.getElementById("VV6IS722R").src = "https://flv0.bn.netease.com/35e65c754ef7f2970e62d4cdd02385886b3251121a1fcaf7dd5cc75e09914286543b447123d885785faf7f5d6d1e90819626fab4648ba529a7d6705f1e7eea6489a84472ed407ba36d3f19a0be1ae979cab37d651896b024da7db4e007c4e2c4fda7cc5207c98287d49771403481705177a75ef2d136c22d.m3u8" } else if(Hls && Hls.isSupported()) { var hls = new Hls(); hls.loadSource("https://flv0.bn.netease.com/35e65c754ef7f2970e62d4cdd02385886b3251121a1fcaf7dd5cc75e09914286543b447123d885785faf7f5d6d1e90819626fab4648ba529a7d6705f1e7eea6489a84472ed407ba36d3f19a0be1ae979cab37d651896b024da7db4e007c4e2c4fda7cc5207c98287d49771403481705177a75ef2d136c22d.m3u8") hls.attachMedia(document.getElementById("VV6IS722R")) } </script> <div class="video-info clearfix" style="margin: 16px 0 0px 0px;height:20px;line-height:20px;"> <p class="fn-right" style="height: 22px;line-height: 22px;overflow: hidden;font-size:12px;float: right; margin:0;padding:0;text-indent:0;"> <a style="text-align: right;float: left;width: 300px;" href="https://www.163.com/v/video/VV6IS722R.html" target="_blank" class="video-title">A股牛市强势登场 杨德龙预测 或将持续2-3年!</a> <span class="video-from" style="color: #a7a7a7;margin-left:10px">(来源:C位观察)</span> </p> </div> <div class="video-list"> <ul class="clearfix" style="margin:0;padding:0;list-style:none;width:540px;"> </ul> </div> </div>杨德龙认为从资金驱动来看,当前GDP与国债收益率剪刀差扩大,且股票整体分红收益率超过国债,显示资本市场投资吸引力上升。在宽流动性、低利率环境下,资金正转向权益市场,本周权益市场上涨的同时债券市场快速回落,表明机构在减少债券配置、增加权益配置。根据美林时钟理论,经济复苏期股票表现强劲,资金流向偏向股市。当前资金入场渠道呈现多元化。一是债市资金转向股市寻找机会;二是楼市低迷背景下,部分资金从楼市转入股市;三是居民存款向资本市场“搬家”现象明显,7月居民存款减少1.1万亿,券商保证金等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这验证了居民储蓄向股市转移趋势。此外,美股估值高企,A股和港股作为估值洼地吸引外资流入,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后续流入速度可能加速。 #endText .video-info a{text-decoration:none;color: #000;} #endText .video-info a:hover{color:#d34747;} #endText .video-list li{overflow:hidden;float: left; list-style:none; width: 132px;height: 118px; position: relative;margin:8px 3px 0px 0px;} #entText .video-list a,#endText .video-list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fff;} #endText .video-list .overlay{text-align: left; padding: 0px 6px; background-color: #313131; font-size: 12px; width: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px; left: 0px; height: 26px; line-height: 26px; overflow: hidden;color: #fff; } #endText .video-list .on{border-bottom: 8px solid #c4282b;} #endText .video-list .play{width: 20px; height: 20px; background:url(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position: absolute;right: 12px; top: 62px;opacity: 0.7; color:#fff;filter:alpha(opacity=70); _background: none; 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 #endText .video-list a:hover .play{opacity: 1;filter:alpha(opacity=100);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div class="video-inner" style="padding: 25px;padding-bottom:20px;"> <div class="video" style="height: 435px; background: #000;"> <video id="VV6IRTUNG" preload="true" controlslist="nodownload" width="100%" height="100%" controls="controls" style="object-fit: contain;" poster="http://videoimg.ws.126.net/cover/20250821/3Sx4XrbuJ_cover.jpg" data-vid="VV6IRTUNG" alt="杨德龙:GDP与国债收益率剪刀差扩大 资金流向权益资产趋势显现"></video> </div> <script> if (/mp4$/.test("https://flv0.bn.netease.com/35e65c754ef7f297c3c9fd65926fd58a0c49d555ce3733f2d6e55c102877daf241a3a53563a04b6265bf3c077cad948996f38c44aa69f90d0bda8d953591d932790bae3af498088990d373ad07b1f5493d5c161bf939ec36458d32e5b6a838f68532930fb5c98b67ec20f74982423c570aed34d09e6f91e7.m3u8")) { document.getElementById("VV6IRTUNG").src = "https://flv0.bn.netease.com/35e65c754ef7f297c3c9fd65926fd58a0c49d555ce3733f2d6e55c102877daf241a3a53563a04b6265bf3c077cad948996f38c44aa69f90d0bda8d953591d932790bae3af498088990d373ad07b1f5493d5c161bf939ec36458d32e5b6a838f68532930fb5c98b67ec20f74982423c570aed34d09e6f91e7.m3u8" } else if(Hls && Hls.isSupported()) { var hls = new Hls(); hls.loadSource("https://flv0.bn.netease.com/35e65c754ef7f297c3c9fd65926fd58a0c49d555ce3733f2d6e55c102877daf241a3a53563a04b6265bf3c077cad948996f38c44aa69f90d0bda8d953591d932790bae3af498088990d373ad07b1f5493d5c161bf939ec36458d32e5b6a838f68532930fb5c98b67ec20f74982423c570aed34d09e6f91e7.m3u8") hls.attachMedia(document.getElementById("VV6IRTUNG")) } </script> <div class="video-info clearfix" style="margin: 16px 0 0px 0px;height:20px;line-height:20px;"> <p class="fn-right" style="height: 22px;line-height: 22px;overflow: hidden;font-size:12px;float: right; margin:0;padding:0;text-indent:0;"> <a style="text-align: right;float: left;width: 300px;" href="https://www.163.com/v/video/VV6IRTUNG.html" target="_blank" class="video-title">杨德龙:GDP与国债收益率剪刀差扩大 资金流向权益资产趋势显现</a> <span class="video-from" style="color: #a7a7a7;margin-left:10px">(来源:C位观察)</span> </p> </div> <div class="video-list"> <ul class="clearfix" style="margin:0;padding:0;list-style:none;width:540px;"> </ul> </div> </div>行业层面,杨德龙表示《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对人形机器人、算力算法等板块形成利好。当前,人形机器人迎来量产元年,未来三年主要应用于工厂、商场、酒店等场景,后续将逐步进入家庭,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径,中国凭借应用端优势和产业链优势,有望成为全球机器人制造基地;本周券商板块领涨,作为牛市风向标,其受益于成交量放大带来的佣金收入、两融余额上升带来的利息收入及IPO加速带来的投行业务收入增长。 对于市场风险,杨德龙提到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中美谈判进展、地缘政治局部冲突及下半年经济增速回升情况等可能影响市场波动,但当前市场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他对投资者建议,可选择经济转型受益行业做中长线投资,避免追涨杀跌和杠杆交易,警惕伪成长股,优先配置业绩增长确定性强的企业。 杨德龙认为,当前上证指数突破3700点后,下一个目标为4000点,突破时间存在不确定性,但只是时间问题,明年概率较大。投资者需关注成交量、市盈率等量价指标,若成交量快速放量至3万亿以上,需警惕短期调整风险。 #endText .video-info a{text-decoration:none;color: #000;} #endText .video-info a:hover{color:#d34747;} #endText .video-list li{overflow:hidden;float: left; list-style:none; width: 132px;height: 118px; position: relative;margin:8px 3px 0px 0px;} #entText .video-list a,#endText .video-list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fff;} #endText .video-list .overlay{text-align: left; padding: 0px 6px; background-color: #313131; font-size: 12px; width: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px; left: 0px; height: 26px; line-height: 26px; overflow: hidden;color: #fff; } #endText .video-list .on{border-bottom: 8px solid #c4282b;} #endText .video-list .play{width: 20px; height: 20px; background:url(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position: absolute;right: 12px; top: 62px;opacity: 0.7; color:#fff;filter:alpha(opacity=70); _background: none; 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 #endText .video-list a:hover .play{opacity: 1;filter:alpha(opacity=100);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div class="video-inner" style="padding: 25px;padding-bottom:20px;"> <div class="video" style="height: 435px; background: #000;"> <video id="VV6ISDSBM" preload="true" controlslist="nodownload" width="100%" height="100%" controls="controls" style="object-fit: contain;" poster="http://videoimg.ws.126.net/cover/20250821/uNHJpqLmF_cover.jpg" data-vid="VV6ISDSBM" alt="杨德龙:上证突破4000点只是时间问题"></video> </div> <script> if (/mp4$/.test("https://flv0.bn.netease.com/35e65c754ef7f297c3c9fd65926fd58abfe921f196be716163bfb568734aa31ec9d398c26c6920e13cc7d94e80dfb68d145b2341856c0800cc99ccc063dfc9bdcfd16e02003db54aebdf621ac87d1bbe963f8f90a7280c5a451dacfd8064bcbce531031b22726301b8fa933c97eed7482ebb5ed527d19d6a.m3u8")) { document.getElementById("VV6ISDSBM").src = "https://flv0.bn.netease.com/35e65c754ef7f297c3c9fd65926fd58abfe921f196be716163bfb568734aa31ec9d398c26c6920e13cc7d94e80dfb68d145b2341856c0800cc99ccc063dfc9bdcfd16e02003db54aebdf621ac87d1bbe963f8f90a7280c5a451dacfd8064bcbce531031b22726301b8fa933c97eed7482ebb5ed527d19d6a.m3u8" } else if(Hls && Hls.isSupported()) { var hls = new Hls(); hls.loadSource("https://flv0.bn.netease.com/35e65c754ef7f297c3c9fd65926fd58abfe921f196be716163bfb568734aa31ec9d398c26c6920e13cc7d94e80dfb68d145b2341856c0800cc99ccc063dfc9bdcfd16e02003db54aebdf621ac87d1bbe963f8f90a7280c5a451dacfd8064bcbce531031b22726301b8fa933c97eed7482ebb5ed527d19d6a.m3u8") hls.attachMedia(document.getElementById("VV6ISDSBM")) } </script> <div class="video-info clearfix" style="margin: 16px 0 0px 0px;height:20px;line-height:20px;"> <p class="fn-right" style="height: 22px;line-height: 22px;overflow: hidden;font-size:12px;float: right; margin:0;padding:0;text-indent:0;"> <a style="text-align: right;float: left;width: 300px;" href="https://www.163.com/v/video/VV6ISDSBM.html" target="_blank" class="video-title">杨德龙:上证突破4000点只是时间问题</a> <span class="video-from" style="color: #a7a7a7;margin-left:10px">(来源:C位观察)</span> </p> </div> <div class="video-list"> <ul class="clearfix" style="margin:0;padding:0;list-style:none;width:540px;"> </ul> </div> </div>网易财经智库(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网易财经智库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 <div style="height: 0px;overflow:hidden;"><img src="https://static.ws.126.net/163/f2e/product/post_nodejs/static/logo.png"></div> </div>
-
寒武纪4000亿之问 价值新章还是泡沫狂欢 文 / 道哥最近几天,一支代码为688256的股票——寒武纪,正上演着一场资本狂欢。截至8月20日收盘,寒武纪的股价一度创下1027元新高,市值也突破4230亿元大关;这一刻,寒武纪不仅跻身中国科技产业的顶级俱乐部,更成为了全球资本市场瞩目的焦点。 寒武纪近5日股价走势图然而,在这令人炫目的估值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矛盾点。这家公司自2020年上市以来,几乎每一份年度财报都以巨额亏损收场,直到2024年第四季度才勉强实现单季度盈利。一家长期“失血”的企业,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市值?关于寒武纪的“4000亿之问”,不仅关乎寒武纪一家公司的命运,更折射出中国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技术、资本与地缘政治三者交织下的集体焦虑与期望。01 解构疯涨,传闻、澄清与现实从8月起,寒武纪股价飙升,这并非平缓的爬升,而是一场迅猛的拉涨。在短短四个交易日内,其股价涨幅高达37%;如果将时间拉长至7月11日的阶段性低点,累计涨幅更是超过了惊人的81%。市场情绪在8月20日达到顶峰,当天盘中最高价触及1027元,全天成交额高达123.84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足以显示整个市场资金的涌入程度。。这场狂热的直接催化剂,是一系列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极具诱惑力的市场传闻。消息称,寒武纪已向某家关键供应商预定了大量的芯片封装基板(载板),暗示其订单量激增;更有传言直指公司下半年业绩将远超预期,全年收入有望冲击百亿大关,并伴随着关于新产品送样及潜在客户的乐观预测。 面对市场的狂热追捧,寒武纪管理层的反应却显得冷静和克制。8月15日,寒武纪迅速发布了一份《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对市场的种种猜测做出了官方回应。公告措辞严谨且坚决,将网络上流传的关于“预定大量载板订单、收入预测、新产品情况”等信息,直接定性为“误导市场的不实信息”。寒武纪不仅撇清了与传闻的关系,更主动向投资者提示风险。公告中明确指出,公司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已“显著高于”所属行业的平均水平,且股价的持续上涨“积累了较多的获利调整风险”。然而,一纸澄清公告并未能浇灭市场的火焰,股价在短暂波动后依然维持高位。《智百道》认为,寒武纪上涨真正的驱动力,源于两个层面:其一,是公司基本面出现的微妙转折,尽管常年亏损,但寒武纪在2024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了单季度盈利,这一积极信号虽然微弱,却标志着公司可能已经走过了纯粹“烧钱”研发的阶段,开始进入商业化收获期。其二,是芯片行业“国产替代”的大浪潮,中国科技企业对本土芯片的需求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寒武纪也被市场赋予了国家科技战略“破局者”的角色。02 谁在押注寒武纪?寒武纪股价的飙升,离不开各路资本的合力推动。《智百道》通过分析其交易数据和股东名册,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幅由短线游资、长线“牛散”和主流机构共同构成的投资者画像。在这次上涨行情中,以“快进快出”闻名的短线投机资金扮演了点火者的角色。其中,以方正证券重庆金开大道营业部为代表的游资席位表现尤为抢眼。仅在8月12日和14日两个交易日,该席位就累计净买入超过22亿元人民币的寒武纪股票。还有被称为A股“超级牛散”的章建平,则是早已潜伏的“大鳄”。公开数据显示,章建平早在2024年第四季度便已进入寒武纪前十大股东之列,并在2025年第一季度继续增持,持股比例达到1.46%。他的提前布局和坚定持有,表明一部分嗅觉敏锐的、拥有雄厚资本的个人投资者,早已洞察到寒武纪在国产替代大潮中的战略价值。 寒武纪AIDC云端AI加速卡另外,公募基金等主流机构投资者的态度,更能反映市场对一家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从2023年开始,机构投资者在寒武纪股东结构中的占比明显提升,到2024年三季度末,合计持股比例已接近50%。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持仓数据中,银河创新成长混合、瑞元成长价值混合等多家知名公募基金均重仓持有寒武纪。机构资金的持续涌入,不仅为寒武纪股价提供了更稳定的支撑,也意味着寒武纪正从一个高风险的科技初创企业,逐渐转变为被主流投资界认可的核心资产。寒武纪在资本市场的地位变迁,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其被不断纳入各大核心指数的历程。从2021年进入科创50指数,到2023年被纳入沪深300指数,再到2024年历史性地被纳入上证50指数,寒武纪完成了一次身份的蜕变。被纳入上证50指数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该指数传统上被视为中国A股市场大盘蓝筹股的“名人堂”,其成分股多为金融、消费等领域的成熟巨头。将一家尚未实现年度盈利的芯片设计公司纳入其中,本身就是一次规则的突破,也反映了指数编制对“硬科技”国家战略的顺应。《智百道》认为,这一事件的意义远不止于荣誉,它会触发规模庞大的被动型指数基金的买入,为寒武纪带来稳定且持续的资金流入。更重要的是,它向整个市场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寒武纪已被官方认证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资产之一,这无疑会吸引更多风险偏好更低的长期投资者,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飞轮效应”。03 寒武纪的漫长盈利路要理解寒武纪的真实价值,必须深入其财务报表,探寻其在巨额亏损背后隐藏的商业逻辑。自2020年登陆科创板以来,寒武纪的财报一直被红色(亏损)所占据,这在资本密集、研发周期长的芯片设计行业并不罕见。驱动这些亏损的核心因素,是其近乎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以2023年为例,寒武纪的研发费用高达11.18亿元人民币,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57.53%。这组数据清晰地表明,寒武纪采取的是一种“豪赌”式的研发策略,即通过牺牲短期利润,来换取在技术上追赶国际巨头的可能性。寒武纪的财务状况在2024年迎来了关键的转折点,根据其年度业绩报告,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56%;归母净亏损则大幅收窄近一半,降至约4.43亿元。寒武纪在第四季度实现了约2.81亿元的净利润,这是公司上市以来的首个盈利季度。该积极势头延续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当季营收同比暴增4230%,达到11.1亿元,净利润为3.55亿元,进一步巩固了其业绩反转的趋势。 然而,在业绩向好的表象之下,寒武纪的商业模式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极高的客户集中度。近年来,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持续维持在85%至92%之间。这种对少数大客户的严重依赖,使得公司的收入来源显得相对脆弱。看向未来,寒武纪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智百道》认为,机遇在于,中国AI芯片市场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夜。据预测,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而芯片的国产化率预计将从2023年的17%飙升至2027年的55%。挑战则在于,寒武纪必须在一个“三难”的困境中寻求突破:在缺乏先进制造工艺的情况下,如何弥合与英伟达的技术鸿沟?在国内市场如何与拥有全栈生态优势的巨头竞争?如何摆脱对少数大客户的依赖,建立一个更多元化、更具韧性的商业模式?寒武纪4000亿市值的“狂飙”,既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成功故事,也不是一个纯粹的资本泡沫。它是市场为一家恰好站在技术变革、资本涌动和地缘政治断层三大力量交汇点的公司,所开出的独特价格。寒武纪的基本面正在发生真实但脆弱的改善,投机资本和战略资本共同掀起了估值的浪潮,而最底层的逻辑,是中国在科技崛起下,对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算力自由”的集体渴望,这不仅将决定寒武纪的最终命运,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书写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未来的篇章。*题图由AI生成
-
"地产大佬"被拘留! 近日,万通发展(600246.SH)董事长王忆会被警方拘留,同时公司高溢价收购持续亏损的芯片企业数渡科技,叠加连续3年净利亏损、负债高企及控股股东高比例质押,转型前景迷雾重重。 董事长被拘留 昨晚,万通发展发布关于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被采取拘留措施的公告。公告显示,万通发展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王忆会家属告知,其收到北京市公安局的拘留通知,王忆会正在公安机关配合调查。 万通发展表示,公司于2025年8月18日召开第九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临时会议,经全体董事推举,由公司董事、首席执行官钱劲舟代为履行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职责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提名委员会委员职责。代行职责的期限自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王忆会恢复履行职责或选举产生新任相关职务人员之日止。 万通发展还强调道,公司董事会运作正常,公司生产经营情况正常,该事项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目前,公司未收到有关机关对公司的任何调查或者配合调查文件,尚未知悉调查的进展及结论。 8.54亿收购数渡科技引争议 万通发展日前披露,计划通过“增资+股权转让”的组合拳,以8.54亿元取得北京数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62.98%股权,交易完成后将其并表。 公告称,数渡科技专注高速互连芯片及ASIC定制设计,主打PCIe交换芯片,下游面向服务器、AI算力与存储场景。 公司认为此举可借“新质生产力”东风,为房地产业务之外打造第二增长极,将战略重心逐步迁移至集成电路与 AI 基础设施赛道。 不过,标的资产目前处于持续亏损:今年上半年营收1,628万元,归母净亏3,598万元,期末总资产3.3亿元。 这一反差迅速触发监管问询。上交所已向万通发展发出问询函,聚焦交易合理性、资金安排及内幕信息管控等关键问题。 业绩遭遇困局 转型迷雾笼罩之下,万通发展的经营颓势仍在延续。 自2022年起,公司已连续三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负,累计亏损超过11.7亿元。最新年报显示,2024年万通发展营业收入4.95亿元,同比微增1.59%;归母净利润再度亏损4.57亿元,较上年3.9亿元的亏损继续扩大;扣非后亏损更由3.3亿元升至4.98亿元。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1.15亿元,同比增幅达51.21%;归母净亏损3526万元,较上年同期的6384万元有所收窄;扣非后亏损3634万元,亦低于上年同期的4684万元。不过,房地产业务仍是其收入支柱:2024年房地产销售与房屋租赁合计进账4.9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99.41%。 针对持续亏损仍跨界并购数渡科技一事,上交所曾发函质疑其商业合理性。万通发展回复称,此举意在将战略重心从房地产逐步转向数字科技,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向“新质生产力”倾斜。 财务端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截至2024年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12.10亿元,但有息负债高达17.58亿元,分别占总资产的15.41%与22.38%。全年利息支出0.81亿元,而利息收入仅0.13亿元,测算货币资金收益率仅0.91%,平均融资成本却达4.59%。上交所亦追问:手握大量现金却背负高息负债,这一安排是否必要、合理? 此外,控股股东的质押危机愈演愈烈。嘉华东方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万通投资控股合计持股6.43亿股,占总股本33.99%,其中6.24亿股已质押,质押比例高达97.17%;剩余未质押股份中,2.83%已被司法冻结。更棘手的是,前期司法拍卖流拍的2.94亿股后续处置仍悬而未决,未来走向充满变数。
-
250亿厦门储能黑马,遭遇巨额索赔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作者:覃毅 谭璐图源:海辰储能厦门储能新贵吴祖钰,又拿到大单。8月17日,他掌舵的海辰储能,中标沙特电力公司(SEC)1GW/4GWh电池储能项目,其刚拿下巴基斯坦1GWh用户侧储能分销合作。海外收获连连,吴祖钰却遇到大麻烦。8月12日,在福建宁德,一宗涉及不正当竞争纠纷的案件开庭审理。原告是能源巨头宁德时代,吴祖钰及数家相关企业成为被告。 左:吴祖钰,右:曾毓群这宗官司备受瞩目,被视为行业巨头全力阻击黑马上位,索赔金高达1.5亿元。目前,法院未发布判决文书或官方通报。漩涡中的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主营储能产品解决方案,创始人吴祖钰及公司数名技术骨干,皆出身宁德时代。海辰发展速度惊人,仅用5年时间,就跃升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Top 2,公司估值高达250亿元,成为宁德时代的强劲对手之一。在冲击港股IPO的关头,39岁的吴祖钰对上前东家,火力全开。1各执一词这宗官司,争议焦点有二。一是涉及技术侵权,宁德时代主张,海辰的587Ah电芯与自家专利产品的参数高度重叠,能量密度偏差仅4.4%,低于行业10%的技术代差阈值。二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宁德时代指对方挖走其核心人才、违反竞业协议等。其实,海辰与宁王,积怨已久。2023年,吴祖钰就被裁决违反竞业限制协议,最终赔偿宁德时代100万元违约金。海辰的副总经理易梓琦,原是宁德时代BMS架构师;制造中心总经理庞文杰,原是宁德时代设备工程部高级经理。 双方在技术、人才和市场上,暗暗发力。7月底,宁德时代再出手,举报前员工、海辰储能高管冯登科“侵犯商业秘密”,冯被宁德市警方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吴祖钰决定正面回应,在开庭前一周的8月4日,发布了一则声明。对于冯登科涉及的指控,海辰称,“复合集流体技术”为公众所知,不具秘密性,并不构成“商业秘密”,公司未在任何产品上使用过该技术。此前,海辰在招股书里就着重阐述了自身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成果,截至2024年底,获得1993项专利授权。 对于部分关键问题,海辰在声明中的表述相对模糊。有法律界人士向《21CBR》记者表示,587Ah电芯与同业竞品的能量密度偏差仅4.4%,为什么参数接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公司并没有给出解释。“案件不涉及技术本身或技术路线定义权,更多聚焦于商业秘密保护与人才流动边界的界定,核心在于,判断海辰是否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了宁德时代的商业秘密。”有熟悉知识产权的法律人士表示,即便该起案件败诉,大体不影响上市进程。接下来,要看海辰如何证明自身在技术研发、人才聘用等方面,有合理合规的运作逻辑。2突飞猛进8月5日,吴祖钰发出一封致员工的内部信,称当年是没人没钱没方法的“三无创业”。五年时间,从无到有。2019年,他在厦门海沧区租下一间小厂房,开启创业。至2024年末,公司有7650名全职员工,客户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厦门总部迅速崛起,离不开吴祖钰在技术、市场和人才等差异化打法。在起步阶段,他打出“储能专用”的产品定位,将280Ah方形磷酸铁锂定为“爆品”,提前锁定央企框架订单。第二阶段出现在2022年,借助北美的IRA法案给予额外补贴,吴祖钰将业务扩张至海外,在美国、德国设立子公司,进军美洲、欧洲市场。 其陆续推出314Ah储能电池和5MWh液冷储能系统,带动海外收入由2022年的3.3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37亿元。第三阶段,吴祖钰押注长时储能电池研发,推出1000Ah+储能电池、∞Cell N162Ah储能电池、∞Power 6.25MWh 2h/4h储能系统等产品。同时,推进厦门、重庆、青海三大基地扩产,欧洲、北美、澳大利亚三大子公司实现本地化交付。 重庆工厂2024年,海辰的电池出货量达到35.1GWh,近三年的复合增速达到167%,宣称2025年将达成年产能135GWh。近几年,吴祖钰经常亲自带队参加各类展会,展示最新技术与产品。一是储能即服务(ESaaS)业务模式,即自持部分储能电站,通过容量租赁、现货套利、碳交易三重收益模型,为客户提供“零初始投资”的储能解决方案。二是与美的、TCL中环等巨头合作,共建“光伏+储能”一体化基地,提升业务收益。2024年,海辰的营收跃升至129.17亿元,扭亏为盈,净赚2.88亿元。考虑到当年获得政府补助4.14亿元,业务仍是亏损的。3隐忧显现吴祖钰治下,公司海外营收猛增,去年入账37亿元,毛利率高达42.3%,远高于国内业务的8.1%。其前五大客户,大部分来自海外,2024年贡献了近七成收入,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是,隐忧显现。 针对“美国第一大客户破产”传言,海辰在声明中指出,与美国储能集成商Powin的合作,尚未进入规模化交付阶段,不存在任何未决的债权债务。实际上,影响还是有的。Powin与海辰在2024年签订了未来三年5GWh电池采购框架协议,如果按照招股书中2024年平均售价0.3元/Wh来计算,约带来15亿元收入。现在客户破产,大单告吹。 而且,海辰的贸易应收款项,从2022年的2.23亿元,暴增至2024年末的83.15亿元,占营收比重增至64.3%。这意味着,超过六成收入,还未落袋。根据招股书,2024年,海辰的短期债务为46.8亿元,有息负债为99.82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3.1%。今年3月,吴祖钰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计划募资5亿美元,用于产能扩张、新品研发及推动海外市场扩张。 此前,海辰已完成B轮和C轮融资,单笔超20亿和40亿元,股东名单涵盖一线风投及产投背景,配齐“钱”与“资源”。吴祖钰通过直接持股及厦门海辰投资等平台,持有公司33.66%的股份。眼下,除了拓展业务,吴祖钰亟需处理好官司,力保上市。
-
侯孝海最后一份华润啤酒成绩单:百亿收购的白酒板块半年亏损1.52亿元 作者|郑皓元 实习生|胡若葭 主编|陈俊宏 8月19日,华润啤酒(00291.HK)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239.42亿元,同比增长0.8%;股东应占综合溢利为57.89亿元,同比增加23.04%;毛利率同比上升2.0%至48.9%。董事会宣派付中期股息每股人民币0.464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4%。对于业绩变化,华润方面表示,主要系受益于啤酒业务高端化战略的持续发展和原材料采购成本的节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半年报也是刚于7月1日离任的华润啤酒董事长侯孝海24年任期内的最后一份财报。财报显示,华润雪花在啤酒业务业绩高奏凯歌时,此前超百亿收购且被给予厚望的白酒业务却遭遇断崖式下跌,拖累整体业绩增速,“啤白双赋能”战略在实践中的协同效应似乎未达预期。 华润雪花啤酒业务稳定增长 2025年上半年,华润雪花去年遭遇双降的啤酒业务迎来了回暖的信息。公告期内,公司啤酒销量约648.7万千升,同比上升2.2%;营业额为231.61亿元,同比增长2.6%;毛利率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至48.3%。对于此次增长,华润啤酒在财报中表示,高端产品是贡献主力,带动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升0.4%,其中,“喜力”销量同比增长超过20%,“老雪”销量同比增长超过70%,“红爵”销量相比上年同期实现翻倍增长。 近两年公司多次提及“啤酒高端化”战略,2025年上半年次高档以上啤酒销量为单位数增长,普高档及以上啤酒销量实现同比10%的增长。据国海证券报告显示,高端化升级是我国啤酒行业价增的长期原动力,次高及以上价格带扩容,高端化趋势放缓,低价竞争将无法带来增量是未来的长期旋律。 此外,财报将啤酒业务的增长,归因于“精简、精益、精细”策略的落地,销售期间费用率由去年同期17.88%下降至15.68%,实现了有效降低。回顾期内已停运两家啤酒厂,自2017年始,华润啤酒实行“3+3+3”9年战略,截至2025年6月底,华润啤酒在国内运营啤酒厂从96家降至60家,在关停低效落后产能上展现出成效。 “苏超”火爆出圈,形成季度性增长。东方证券指出,5月苏超开赛以来,江苏省啤酒成交额环比增长近90%,华润啤酒作为江苏省啤酒市场龙头并且受益于旗下喜力品牌作为“苏超”官方供应商之一,在美团闪购商的省内销量明显增加。财报显示,东部地区营业额同比增长3.05%,高于同期啤酒总营业额增速。当前“啤酒+赛事”的经典消费组合带来了强势的区域性复苏。华润啤酒线上即时零售渠道也表现亮眼。2025年与歪马送酒战略合作,通过优化供给、提升高端产品覆盖率来强化在酒水专营店、闪电仓等新渠道的竞争力,据了解,华润啤酒与歪马送酒联名推出淡爽拉格上线后月销破4万罐。 白酒业务盈转亏 半年亏损1.52亿元 在啤酒业务高跟猛进时,白酒业务却深陷泥潭,“啤白双赋能”战略在实践中逐渐显露了其协同效应的脆弱性。有经销商表示,“卖白酒需要完全不同的资源和技能,啤酒的走量模式不适合高端白酒。” 财报显示,期内其白酒业务实现营业额约7.81亿元,相较上年同期11.78亿元的营收下滑33.7%。当前,其白酒业务对大单品强烈依赖。拳头产品“摘要”贡献了近近八成营业额,毛利率基本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华润雪花啤酒板块未计利息及税项前盈利为72.41亿元,白酒板块为亏损-1.52亿元,而白酒业务在2024年上半年为盈利0.48亿元,这意味华润雪花白酒业务在今年上半年同比由盈转亏。 白酒作为重点发力的第二曲线,累计投入近200亿元,但转化效果却不尽人意。财报显示,华润啤酒的白酒业务营收仅占总营收的3.4%,但投入的资金和精力远超这一比例。据公开资料,2021年,华润啤酒及关联公司出资13亿元获得景芝白酒40%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2022年,从安徽阜阳国资手中买下金种子集团49%股份,间接控制金种子酒;2023年以123亿元收购金沙酒业55.19%股权,创下白酒行业近年最大并购案。在未披露收购金种子酒金额的前提下,华润雪花在白酒板块的投入已经超135亿元。 按照刚刚离任华润雪花董事长侯孝海的规划,白酒被视为华润啤酒的“第二增长曲线”。侯孝海曾表示:“白酒是华润消费板块最后一块拼图,要用啤酒渠道赋能白酒全国化。” 然而,财报显示,华润雪花入主上述三家白酒企业之后,上述企业的的经营状况并未显示出明显改善,其中金种子酒被并购营业利润连续三年下滑,每股股价由收购时的28.9元下滑至当前的10.87元,降幅达62.4%;景芝白酒虽未披露其具体营业额数据,但据媒体报道,其也呈现业绩下滑的态势;金沙酒业2023年营利大幅下滑,两年三换董事长,整体表现不佳。 白酒产品方面,在昨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华润啤酒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润啤酒白酒业务大单品“摘要”贡献了白酒业务营业额接近八成。然而,市场数据显示,“摘要”产品目前面临价格倒挂,品牌势能与市场地位不符的困境。据公开资料显示,摘要酒珍品版产品的零售z指导价一度高达1399元/瓶,而在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不少店铺售卖的“摘要珍品版”价格已低至390元/瓶左右。有业内人士指出,经销商低价向终端抛货,恶化终端价格环境,进而影响了品牌的溢价能力。 华润雪花方面在财报中表示,“面对短期市场变化,将积极推动价格重塑和更大力度费用管控,要求管控符合商业逻辑和简单。将集中发展‘摘要’、‘金沙’和光瓶酒产品,推动宴席等场所消费。” 有分析指出,造成当前华润白酒颓势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啤酒与白酒管理模式本身的不适配。“啤白双赋能”战略的核心在于用啤酒渠道带动白酒增长,初看用成熟的啤酒渠道为白酒业务铺路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啤酒本身具有高频次、广覆盖、快周转的特质,依赖规模化扩张,集中在聚餐娱乐等消费场景上;而中高端白酒更依赖团购、烟酒店、品鉴会等,强调客情关系和品牌价值传递。强行将白酒导入啤酒经销商网络,遭遇了“水土不服”。有经销商表示,“卖白酒需要完全不同的资源和技能,啤酒的走量模式不适合推高端白酒。” 酒业营销专家肖竹青向网易财经表示,华润啤酒当前白酒业务表现不佳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运气不好,买在高点,又遭遇行业深度调整。二是缺乏专业团队人才,卖普通啤酒的队伍面对是养家糊口谋生的小店,而中高端白酒消费群体和核心终端是需要并能创造情绪价值的高净值人群。“最后是竞争对手不一样。中高端白酒赛道竞争对手是熟悉政商资源和擅长与高净值人群共鸣与共情的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汾酒、舍得、水井坊等超级白酒大佬,品牌运作和市场运作领先啤酒N个时代”。 华润雪花掌舵人离任与行业困局 2025年6月27日,华润啤酒发布人事公告,“侯孝海因有意投入更多时间于个人安排而决定辞任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且不再担任董事会辖下财务委员会主席、执行委员会以及购股权总务委员会各自之成员。侯孝海辞任后,董事会主席职位将暂时悬空,直至公司委任合适继任人。公司执行董事及总裁赵春武将暂时承担过渡期间董事会主席的工作及责任。” 公开资料显示,侯孝海2001年加入华润啤酒,他主导的多个项目成为业内经典案例,如创造行业现象级单品“勇闯天涯”、成功收购喜力中国业务,再到“新世界”理念的提出,以及打造啤白双赋能创新商业模式。 回顾侯孝海长达二十四年的任期,其可谓是华润雪花极具标志性的人物,正是在他的掌舵下华润雪花公司的净利润从2016年的14.19亿元显著提升。然而,2024年,其任内最后一个完整财年,华润啤酒却交出了自2017年以来首次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的成绩单,其个人薪酬也因花红大幅降低而近乎腰斩,从2023年的877万元降至2024年的382万元。 虽然华润官方并未指出,华润白酒业务的下滑与侯孝海的离任存在直接关系。但单从时间节点来看,两者或形成了难以忽视的时间关联与逻辑链条。作为华润“啤+白”双赛道战略最核心的推手,侯孝海曾在2021年高调宣布白酒业务将成为公司的“主要增长引擎”。然而,斥资近200亿元(包括123亿元收购金沙酒业)构建的白酒版图,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营业额暴跌33.7%的成绩单,营收占比仅为3.4%。 分析指出,在中国白酒行业整体经历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未来今年华润啤酒的白酒业务或将进一步萎缩。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同比下降约5.8%,行业整体从增量共享的“蓝海”进入存量搏杀的“红海”,政务消费进一步收紧、商务宴请市场复苏不及预期、消费者偏好趋向理性与多元化,多重因素叠加,对高度依赖政务商务礼品和高端宴请场景的传统白酒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华润旗下“摘要”等产品面临的价格倒挂困境,正是行业渠道库存高压、品牌价值承压的一个缩影。 与此同时,华润雪花啤酒主业虽保持增长,但其所在的战场同样不容乐观,面临着“业内忙出圈,业外忙入局”的复杂局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中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总产量1904.4万千升,同比微降0.3%,相比于2013年的峰值期下降了30%。燕京啤酒在公告中称,中国啤酒行业是国内市场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 分析指出,2025年上半年国内啤酒上市公司整体继续呈现净利润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外资啤酒品牌业绩则出现了不同程度地滞涨或降速。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百威亚太(01876.HK)中国市场销量减少8.2%,收入及每百升收入减少9.5%和1.4%。嘉士伯控股的重庆啤酒(600132.SH)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8.39亿元,同比下降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7亿元,同比下降4%。 国内企业方面,燕京啤酒上半年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6.4%,实现归母净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45.5%,中高端产品收入55.4亿元,同比增长9.3%。珠江啤酒(002461.SZ)预计归母净利润5.7亿到6.2亿元,同比增长15%到25%。 在谈到今年啤酒市场时,华润啤酒执行董事及总裁赵春武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啤酒的消费场景大多是大众消费,因此相关规定对于啤酒消费的影响有限,但零售啤酒渠道销量确实在上升,目前已经占到啤酒消费的60%以上,餐饮渠道反而降到40%以下。此外,电商、即时零售的快速发展,啤酒也是其重视的品类,也带动了啤酒在新零售渠道的双位数增长。 中国啤酒企业持续增长的业绩数据,也让其他行业艳羡,越来越多的业外资本正在涌入啤酒赛道。 今年上半年,包括五粮液、珍酒李渡(06979.HK),好想你(002582.SZ)、三只松鼠等企业纷纷宣布跨界推出相关啤酒产品,特别是在精酿啤酒市场布局更加密集,后者也被认为是下一阶段啤酒高端化的主要方向之一。 赵春武表示,当前市场下,消费品企业把消费者视为资源,希望通过跨行业全方位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也是消费品行业一个很重要的变化。“过去消费品企业无法完全摸清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采用了大单品战略,以满足消费者的主要需求。但现代零售、新零售等新模式的出现,带来了消费者数据的归集,便利了企业迅速了解市场需求,并研发新品和加快产品迭代,通过小批量投放试错,这降低了消费品牌跨界发展的难度,也造成了包括啤酒市场在内的跨界竞争的加剧”。 分析指出,华润啤酒的未来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侯孝海的离任,恰逢华润啤酒公司战略转型的关键隘口。其继任者面临的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棋局。一方面,必须守住并扩大啤酒主业通过高端化赢得的优势,应对愈发激烈的跨界竞争;另一方面,则需对投入巨大却深陷泥潭的白酒业务做出艰难抉择。